博弈论的书心得体会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博弈论的书心得体会,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博弈论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你读完之后它对你有哪些意义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博弈论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一

近日整理书橱时,我偶然看到了在东北财经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时所学的《博弈论》这本书。当时我们很幸运,学院特意选了东北财经大学优秀教师 史永东 教授来讲授这门课。 史 教授是当时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时年 35 岁, 32 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把 一门很深的学问给我们讲得惟妙惟肖,非常生动。直至今日随手翻阅时,仍能清楚地记起他讲课时激情洋溢的风采,但如今重新阅读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当时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理论,现在则可以比较从容地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了。

博弈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其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最通常的应用该是经济学吧。这本书中的理论很深奥,其数学模型的推导更是复杂,然而书中的案例却既浅显又生动,很值得一看。现在拿出一个例子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道理、分享其中的趣味。

这个例子是智猪博弈的故事,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这个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并进行了分析,我们都能悟出些道理。所以读的时候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先有事实,后由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感觉就像是先有这个社会现象,然后才有这个理论去分析,这个理论套在这个社会现象上恰好合适。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二

博弈小术语: 收益矩阵、均衡、纳什均衡、零和

博弈论,也称互动的决策论。它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但现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能具有完备的知识也不可能时时理性。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乐意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解释和分析现实社会现象。

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比如在前面的日志里提到的囚徒困境,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能带来双赢,却因为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合作难以形成。当一次性博弈出现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背叛。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飞机场,为什么食品价格敢定那么高呢?因为它知道候机的乘客不会是它的长期客户。而当博弈的终点不可知时,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多次博弈中,背叛仍不可避免,但合作的几率会相比一次博弈有提高。至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减少背叛,一种办法是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是带剑的法律或温和些的道德约束。现实中的集体活动等候上车问题就是个例子,让那些迟到的人自己负责任就是一种惩罚措施。

当然,如果在开头就有一些善意的人出来表明合作态度对提高合作机会也是有帮助的,不管这些善意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旦合作开始,人们就能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并乐于坚持一段时间。至于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博弈的终点是否明确。这在上面也提到了,如果终点明确,人们就会倾向于在最后一次背叛。而当大家都知道对方会这样想时,倒数第二次就会成为新的终点,新的背叛。如此反复推演,合作从一开始就很难形成。注意上面的论述是基于没有惩罚机制的基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由爱克斯罗德完成的。这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竞赛,参赛的62位科学家递交了自己写的关于博弈策略的代码,同时加上爱克斯罗德本人写的一个随即策略代码,共63个。结果表明,前15名中只有第8名是非善意的程序,最后15名只有一个善意的,夺魁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这个实力不凡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就是对方选择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你合作我就合作,你背叛我也背叛。这种策略体现的是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等好品质。虽然该策略在每次对局中分数都不能超过对手,但它的总分却是最高的。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很牢固。而那个非善意程序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可以想像,如果赋予这些程序以进化的基因,久而久之,非善意程序的存活率将下降。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三

上次讲了几种同时行动博弈,其中的一种就是协调博弈。这一次专门讲协调博弈中的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情况:大规模协调博弈。在协调博弈中,局中人必须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而在大规模的协调博弈中存在一种网络的外部性,也就是是指拥有产品的人越多,这种产品的价值就越高。

当一种产品被赋予某种交流与流通的功能的时候,它常常就会具有这种外部性。比如说电话。如果只有你自己有电话,而你认识的人都没有,那电话对于你就只是一个摆设,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你周围使用电话的人越多,这部电话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我早先使用QQ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候我是周围最早申请QQ号的,可是申请了之后却不知道和谁聊天,只好见到一个在线的就加上。到后来同学都开始用QQ了,QQ才开始成为我一个重要的联络工具。现在做科研的估计都会说微软的东西很难用,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office软件,我也很想学Linux,学TeX,但是一想到工作中别人用的都是windows和word,很多软件只有windows版本的,我用个TeX写的东西别人还打开不了,于是只好作罢。网络的外部性使得一个新的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光要考虑这个产品本身的好坏,还得考虑这个产品被使用的广泛性。

这种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的先进入者具有后进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一个具有交流功能的产品真正流通起来以后想打倒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你很难想象*hi会取代腾讯QQ的领先地位。网络的外部性会长期的保护领先者的地位,因此,这类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就应该不惜代价扩大用户群,以获取领先地位。有一种说法说盗版帮助了微软,没有盗版就没有微软如今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微软一定程度上默许了盗版的泛滥,因为这对建立微软的市场地位是有利的,网络的外部性也终将会弥补微软因为盗版受到的损失。到如今微软在中国已经竖立起了垄断地位,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便开始加大,频频对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采取措施。

面对网络外部性,市场的后进者也并非是全无办法,但通常的办法都是比较消极的,以求避开外部性壁垒。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办法是使自己的产品与先进入者的产品兼容,这样就能够共享网络的外部性。例如AMD所制造的CpU在功能上就几乎和Intel的没什么两样,从而得以抢到Intel的一小块市场。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后进者并不能完全获得先进入者产品全部的技术参数,这种兼容肯定不是完全的。还有一种办法是瞄准剩余市场。在先入者势力不及的地方开辟敌后根据地,以求将来能够农村包围城市。例如苹果在小学生使用的个人电脑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种相对主动的办法。它开发出了与手机号码绑定的TM产品Fetion,希望能够利用自身在移动通信上的网络外部性来挑战QQ在传统的TM上的网络外部性。至于效果如何,目前我还不知道,:(

网络的外部性也不是坚不可摧的,至少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产品的快速淘汰会限制网络外部性的好处。如果你的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而且不想使用现有的软件,但是你能够让软件公司相信你的计算机能够一炮走红,他们就会愿意编写新的软件让你的计算机使用。另外,技术的快速进步带来的向后兼容性问题也会对目前的领先者造成挑战。兼容性的要求使得微软和因特尔的产品非常的臃肿,而新的进入者反而没有这些的束缚,因而可以提供更小巧灵活的产品。看起来向后兼容性像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四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学习博弈论的体会


篇一:学习博弈论的心得体会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篇二:学习博弈论的体会

我学过一段时间博弈论,一些思维过程中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博弈论思想,有两点比较突出的体会。
第一,制订政策或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
这来源于纳什均衡概念,说起来当然简单。但我自己觉得,以前所知道的这条道理制订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是简单接受,没有逻辑证明,或者,在直觉层次觉得这是对的,但没有认识到它为什么对。
有本书上说,以后的经济学家必须知道一个纳什均衡概念,否则不算经济学家,或者说,玩明白了纳什均衡,就像玩明白了价格一样,是经济学家的基本功。我赞同。
协议必须是能够自动执行的。
第二,千万不能把别人当傻瓜。
这来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合理的行为序列必然在每一步上都合理(当然,这里不去探讨历史理性),即使存在一点缺陷,也要从颤抖手均衡的思路来考虑问题,使自己不要随意使用触发策略,保证你好我好(也可以说是我好,他也好)。
如果把别人当傻瓜,吃亏的是自己,就像那个卖猫的故事。
把博弈论这种技术体系当作世界观,似乎有些危险,但其中的道理我必须重视。
以上是一点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


篇三:博弈论学习感想与思考

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也在于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
先给大家猜一个脑筋急转弯,
问:在什么情况下零大于二,二大于五,五又大于零?
答案是: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时候。
博弈,就是用这种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的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在博弈中,特别是多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与策略,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制约和策略。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若要逆袭,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博弈论的知识是很有帮助和必要的。
事实上,博弈过程本来就不过是一种日常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愿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所谓博弈就是行为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下,选择一定的行为或策略,实施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比如你身为博士,当面临老板任务的压力和可爱妹纸的召唤的选择时,必要的博弈论知识的应用,也许会助你平安过关。当然,夹在这样一个三节点的博弈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势地位的你,往往只能自求多福了。
博弈论用途很广。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其研究运用了许多的数学工具,这仿佛形成了一道阻碍我们初学者与博弈论的鸿沟。但是伟大的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面对这条鸿沟,我们不仅要学习数学公式和理论,也不可以忽略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可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就像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运用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所以我一直很淡定的看待本课的许多数学公式和算法,因为我相信只要我掌握了博弈论的本质,老师您是不会让我挂掉的。
博弈论首先是我们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目的在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也在于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说到底,博弈论毕竟只是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简化问题,使问题的分析清晰明了,也就够了。
英勇的博士们,为了碉堡的逆袭,为了老板的任务,为了妹纸的欢心,大家不仅要好好学习掌握这门课,顺利通过考试,更要将博弈的思想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名博弈高手。


篇四:学习博弈论的心得体会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篇五:《博弈论》学习心得从博弈论看股票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理论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股市分析中,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短周期市场中,人们似乎更加热衷于技术分析。以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形态分析理论等为代表的传统技术分析理论,从道琼斯和艾略特以来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虽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但基本上是在同一层次上变换形式,并没有什么质的突破。
我觉得,归根到底,不是技术分析本身的问题,而是技术分析的对象股票市场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具体说,传统的技术分析理论都隐含了一个有问题的理论前提,它们的研究思路本质上都是在把股市看做是一个不受参与者自身行为影响的客观系统,而没有考虑到人的操作对股市的影响。作为一种近似,这样处理可以给研究带来方便,也可以产生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这种不准确的近似不利于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在学习了博弈论之后,我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事实上,市场由千千万万投资人构成,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参与市场的人本生就是在互相的心理博弈,每个人的操作都必然的影响着股市的运动,特别是当资金量比较大的时候对市场的影响更大,这些大户之间的博弈直接关系到技术分析的正确性。参与市场的人有自己的思考,有时候甚至是非理性的。而在中国,我们会看到另外一种力量在挑战着技术分析的权威性,那就是政府的力量。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对技术分析信任与否的一个博弈,在信奉技术分析的人看来,技术分析之所以正确,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很多人就是照着技术分析的结论做的,以至于这些结论就真的成真了。下图是我们常见的压力线理论,我们就以此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
博弈的双方是大多数散户和机构大户,我们的博弈过程是这样的:假设在B点,股价正好走到了切线理论压力线上面。这个时候,机构面临着两种选择:拉升股价与不拉升股价,散户面临两种选择:跟进买入与不跟进,此时博弈可用下表描述。
机构大户
散户拉升不拉升
跟进赚亏
不跟进亏平
表中,效用只是代表的是散户的盈亏情况,因为考虑到股市是零和游戏,所以,考虑双方的利益显得没什么必要。在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在机构大户选择拉抬股价,而这个时候散户果断跟进的情况下,散户投资者是可以赚的。
在这场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投资者信奉技术分析的方法是应该在B点不操作,或者卖出,而当博弈的另一方机构大户反常态选在在这个时候拉升股价的话,B点的压力左右将会被打破,在这个时候,按照技术分析操作的投资者就会选择卖出或者不买,也就分不到之后的收益,切线理论的压力线就轻易被攻破了。这个过程使得压力线的理论有被打破的可能。也就是技术分析失效了。
以上的例子只是一个简单的博弈分析。
相关学者运用博弈论把股市看成一个竞局,投资人处于博弈对抗中,投资决策是一个博弈计算过程。博弈计算与人们习惯的按照科学规律思考问题不同,它面对的系统不是僵死按一种规律变化,而是有多种变化发展的可能的活的系统。
我只是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的角度简要的谈了博弈论在股市分析中的作用,当然,要达到熟练应用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博弈论的思想使我有了对手的意识,在股市中同样存在着对手。在我看来,如果非大牛市,股市只是简单的零和游戏,此中的游戏就是博弈,对手双方的博弈。所以,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股市其实是众多对手方博弈的结果,技术分析只是博弈的产物,当然,技术分析的实效也是博弈的结果,这样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4篇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一

近日整理书橱时,我偶然看到了在东北财经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时所学的《博弈论》这本书。当时我们很幸运,学院特意选了东北财经大学优秀教师 史永东 教授来讲授这门课。 史 教授是当时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时年 35 岁, 32 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把 一门很深的学问给我们讲得惟妙惟肖,非常生动。直至今日随手翻阅时,仍能清楚地记起他讲课时激情洋溢的风采,但如今重新阅读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当时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理论,现在则可以比较从容地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了。

博弈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其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最通常的应用该是经济学吧。这本书中的理论很深奥,其数学模型的推导更是复杂,然而书中的案例却既浅显又生动,很值得一看。现在拿出一个例子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道理、分享其中的趣味。

这个例子是智猪博弈的故事,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

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

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这个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并进行了分析,我们都能悟出些道理。所以读的时候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先有事实,后由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感觉就像是先有这个社会现象,然后才有这个理论去分析,这个理论套在这个社会现象上恰好合适。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二

博弈小术语: 收益矩阵、均衡、纳什均衡、零和博弈论,也称互动的决策论。它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但现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能具有完备的知识也不可能时时理性。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乐意用博弈论

的方法来解释和分析现实社会现象。

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比如在前面的日志里提到的囚徒困境,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能带来双赢,却因为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合作难以形成。当一次性博弈出现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背叛。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飞机场,为什么食品价格敢定那么高呢?因为它知道候机的乘客不会是它的长期客户。而当博弈的终点不可知时,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多次博弈中,背叛仍不可避免,但合作的几率会相比一次博弈有提高。至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减少背叛,一种办法是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是带剑的法律或温和些的道德约束。现实中的集体活动等候上车问题就是个例子,让那些迟到的人自己负责任就是一种惩罚措施。

当然,如果在开头就有一些善意的人出来表明合作态度对提高合作机会也是有帮助的,不管这些善意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旦合作开始,人们就能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并乐于坚持一段时间。至于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博弈的终点是否明确。这在上面也提到了,如果终点明确,人们就会倾向于在最后一次背叛。而当大家都知道对方会这样想时,倒数第二次就会成为新的终点,新的背叛。

如此反复推演,合作从一开始就很难形成。注意上面的论述是基于没有惩罚机制的基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由爱克斯罗德完成的。这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竞赛,参赛的62位科学家递交了自己写的关于博弈策略的代码,同时加上爱克斯罗德本人写的一个随即策略代码,共63个。结果表明,前15名中只有第8名是非善意的程序,最后15名只有一个善意的,夺魁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这个实力不凡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就是对方选择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你合作我就合作,你背叛我也背叛。这种策略体现的是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等好品质。虽然该策略在每次对局中分数都不能超过对手,但它的总分却是最高的。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很牢固。而那个非善意程序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可以想像,如果赋予这些程序以进化的基因,久而久之,非善意程序的存活率将下降。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三

上次讲了几种同时行动博弈,其中的一种就是协调博弈。这一次专门讲协调博弈中的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情况:大规模协调博弈。在协调博弈中,局中人必须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而在大规模的协调博弈中存在一种网络的外部性,也就是是指拥有产品的人越多,这种产品的价值就越高。

当一

种产品被赋予某种交流与流通的功能的时候,它常常就会具有这种外部性。比如说电话。如果只有你自己有电话,而你认识的人都没有,那电话对于你就只是一个摆设,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你周围使用电话的人越多,这部电话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我早先使用QQ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候我是周围最早申请QQ号的,可是申请了之后却不知道和谁聊天,只好见到一个在线的就加上。到后来同学都开始用QQ了,QQ才开始成为我一个重要的联络工具。现在做科研的估计都会说微软的东西很难用,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office软件,我也很想学Linux,学TeX,但是一想到工作中别人用的都是windows和word,很多软件只有windows版本的,我用个TeX写的东西别人还打开不了,于是只好作罢。网络的外部性使得一个新的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光要考虑这个产品本身的好坏,还得考虑这个产品被使用的广泛性。

这种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的先进入者具有后进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一个具有交流功能的产品真正流通起来以后想打倒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你很难想象*hi会取代腾讯QQ的领先地位。网络的外部性会长期的保护领先者的地位,因此,这类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就应该不惜代价扩大用户群,以获取领先地位。有一种说法说盗版帮助了微软,没有盗版就没有微软如

今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微软一定程度上默许了盗版的泛滥,因为这对建立微软的市场地位是有利的,网络的外部性也终将会弥补微软因为盗版受到的损失。到如今微软在中国已经竖立起了垄断地位,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便开始加大,频频对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采取措施。

面对网络外部性,市场的后进者也并非是全无办法,但通常的办法都是比较消极的,以求避开外部性壁垒。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办法是使自己的产品与先进入者的产品兼容,这样就能够共享网络的外部性。例如AMD所制造的CpU在功能上就几乎和Intel的没什么两样,从而得以抢到Intel的一小块市场。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后进者并不能完全获得先进入者产品全部的技术参数,这种兼容肯定不是完全的。还有一种办法是瞄准剩余市场。在先入者势力不及的地方开辟敌后根据地,以求将来能够农村包围城市。例如苹果在小学生使用的个人电脑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种相对主动的办法。它开发出了与手机号码绑定的TM产品Fetion,希望能够利用自身在移动通信上的网络外部性来挑战QQ在传统的TM上的网络外部性。至于效果如何,目前我还不知道,网络的外部性也不是坚不可摧的,至少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产品的快速淘汰会限制网络

外部性的好处。如果你的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而且不想使用现有的软件,但是你能够让软件公司相信你的计算机能够一炮走红,他们就会愿意编写新的软件让你的计算机使用。另外,技术的快速进步带来的向后兼容性问题也会对目前的领先者造成挑战。兼容性的要求使得微软和因特尔的产品非常的臃肿,而新的进入者反而没有这些的束缚,因而可以提供更小巧灵活的产品。看起来向后兼容性像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四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

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

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论教育的心得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她延续至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日,仍是我们无法回避。异常重视的问题。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家长有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这种心愿从小处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骄傲与辉煌,从大处看,可能造就一个民族的自豪,甚至成为一种文明与进步的代表。遗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却很难实现,下面就我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爱孩子,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我就常常给我调皮的儿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爱,也增强了他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在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已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儿子的时候,他总是十分兴奋的向我汇报一切,当他说出自已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与他商量办,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三、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常鼓励儿子说: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知识你都能答对,妈妈好佩服你啊,他一听就很高兴,而且还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在人的一生当在,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他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五、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下成功的彼岸。

六、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更甚与对书本身的兴趣。

七、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八、父母冲动的行为会让孩子性格逆反

父母应该认识到,逆反是青春期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总和孩子“顶牛”多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九、学会宽容和忍让

宽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够宽容和忍让别人缺点和错误的人,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便是人世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宽容更是一种能力,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宽容伤害自已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只有不断地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才能让仇恨没有容身之处,宽容不仅需要广阔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十、遇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十一、避免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作为父母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做孩子分数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无心学习,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将来即使上不了大学,也能够自食其力。

十二、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

家长总爱将教育孩子当成风筝,任其高飞,线绳终端不离手心才踏实,而孩子却愿当只小鸟,渴望飞翔,家再温暖,也总是孩子练飞的首站,而不是他飞翔的天空,不能将其终生关在小天地里,家长的双手不是用来使劲捆绑孩子手脚的,而应该是用来磨练孩子翅膀的。

十三、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他们燃烧起来,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一位知名教育家说得好:“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让我们家长与老师。与学校共同合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