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1000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围城读后感1000”,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围城读后感1000范文一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图。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在克尔恺郭尔《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话,恰如其分的反映《围城》中方鸿渐的婚姻,乃至当今社会人类的婚姻,这话是这样的: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

《围城》的确是本好书,每一次读它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也的确能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一片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缓解一下疲劳,使人在心灵上得到解放。

伟大的人为什么伟大?因为,你是跪着看他们的,你跪着,别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为你只想当一个汲取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着人生,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人性的弱点、生活的真实性,并入木三分地撕开来并加以展示,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说的这些少儿不宜,我说了,我也只是一个学生,我只是在说这部书,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

围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嗯,钱钟书先生不愧为大师。

《围城》读后感1000范文二

钱老钟书的《围城》是我榻侧几前的必备读物。钱老不愧为大家,对人物场景素描式的勾勒,创造性的谐趣语言,不是很连贯性的情节描述。不苛求华丽辞藻的铺陈,寥寥数笔,就把读者溶了进去,跟里面的各色人物一起悲欢嘻怒。

据说有段时间《围城》在台湾被列为禁书,但是我从里面没读出什么政治性的东西来,也没看到有什么言辞对国民政府产生了攻击,或许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太弱的缘故吧。有时反而觉得当时的世风还没沉沦到现在这个样子,就拿方鸿渐办假文凭来说,要从报纸的一角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才能找的到联系方式,当今大街小巷墙上地下涂的到处是这样的广告,确实方便了许多。方鸿渐办假文凭之前内心很矛盾,只能找各种理由宽慰自己: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准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方鸿渐确实还有着知识分子的良心,看到自己假博士的头衔被刊在报纸上,听到被人喊他方博士,他会脸红、心跳加速甚至恼怒。Www.f132.Com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个可悲、可叹、可怜又有些可爱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无锡没落乡绅的家庭,先是在北平读学,后来依仗了准岳丈的资助去英国留洋,最后迫于馕中羞涩无奈回国。实际上在回国的邮船上方鸿渐是迷茫的,他能做什么?文不能治庙堂武不能理关河,只能带着玩世心态随波逐流,所以跟鲍小姐发生的拎不清的关系正是他内心苦闷的写照。方鸿渐的运道是衰的,回来后正赶上中国处于多事之秋刀兵之年,他发现已经没办法融进功利的世态之中了。先是寄准岳丈篱下后被委婉逐出;先是追求唐晓芙后被学友苏文纨棒打鸳鸯。只好在赵辛楣的提携下卷了铺盖去当了个副教授,一连串的打击,方鸿渐心中残存的那一丝自信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钱老用纯白描的手法把一个有些虚伪,有些乖张,有些懦弱的小知识份子形象勾画的淋漓尽致。

方鸿渐后来跟同样沦落天涯而胸中颇有心计的孙柔嘉成立了家庭,然后又以争吵失败告终。方鸿渐彻底失败了,钱老最终没写到主人公的归宿,实际上也没必要了,方鸿渐是张大众脸,他代表着千千万万小知识份子的真实生活:试图改变现实,而又处处碰壁,试图融进世俗,而又不被接纳。

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只有超脱于世冷眼旁观的而又在性情中之中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语,对人生的概括简约明了,钱老钟书就是这样的人。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围城读后感1000字


《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丁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 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的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 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 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 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 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 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 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围城》读后感1000字


  《围城》读后感1000字(二)
  《围城》故事叙述的是清醒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在特定环境下不断遭受命运与精神挫折的过程。
  读《围城》,它没有宣扬什么“大道理”,仅仅依靠读者的思想见仁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方鸿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对《围城》的理解”。
  忠爱《围城》,不只是感于故事本身所设计的爱情,更多方面的还是一些比喻手法和一些经典的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同时,还有对本书人物本身特点的鲜明程度的描写。
  首先,贯穿全文看,讲的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都是一些个不满现状的人与事。”
  再从人物出发,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方鸿渐,以此人作为点全面扩张,慢慢形成线转而成面。反面来看,他又是一个多余的人,真正精神迷失者。为何如此说呢?这是由他个人的形象、气质、文化、生活导致的——有着子虚乌有的文凭,是善良、聪明却毫无勇气的懦夫,缺乏挑战环境的勇气以及极差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这样经典的描述——赵辛眉评价说:“你不讨厌,可是却全无用处。”
  喜欢此书,同样也因为作者钱钟书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的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可见钱钟书创造首先追求的是立足于自己的体验,他要写的是他的眼前的中国。《围城》不拘泥于对具体人事或社会现象、社会文明的批判。他将文中的每个人物、情节从侧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婚姻、文凭、职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刻画人心的变化多端与勾心斗角。
  重要的,也是本人最喜欢的一点是:故事中运用的比喻相当经典,这也是《围城》让人爱不释手的重要原因。司马长风先生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把《围城》说成一部“地地道道是一部爱情小说”,这也是《围城》中确实揭示了的独特的爱情哲理;但也不仅仅如此,谈《围城》特有的比喻让《围城》显示出学者小说特有的渊博、机智和幽默。
  比喻性吸引我,便是作者常常能在别人看不到联系地方将两个看似无关的相似之处点出,却又在点出之后让读者醍醐灌顶,大呼贴切。比如,他说“方鸿渐感受到两方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着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一张文凭不易让人们联想到亚当、夏娃用来遮羞的树叶,但作者联想到了而且用的极为贴切。点出两个毫无关系的事物之间极为相似的地方——这便是《围城》的高明之处。
  再如,方鸿渐失恋的感觉的描述,其喻体创造出了诗的意境。写方鸿渐思念唐晓芙是这样比喻的“譬如黑暗里两条船相应擦过,一个在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间距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窥隔的渺茫。”这种清晰而又模糊,确切而又不可琢磨的,属于人心里的感觉中的“模糊地带”,极为容易被忽略掉,或是只是感觉到却难以用词语接近,处于“潜意识”的感觉。


  通过这种“诗代散文”的叙述放大,得到清晰而又独特表达——这当属于《围城》中正真具有“审美”意味比喻,与那些“审丑”式比喻一起分布于《围城》比喻序列的两极。
  与此同时,全文不失讽刺的点缀,脍炙人口。在此与大家分享两句:1、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字,上印刷品的当。2、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了。其实还有很多的犀利语言,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读《围城》很有感觉,一遍遍的读感触更是愈发的不同。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感受,有了与作者有一点点相戚戚的感觉。当然,更令人欣喜的也只是自己内心仅有的与他人不同的见解罢了。

  《围城》读后感1000字(二)
  《围城》故事叙述的是清醒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在特定环境下不断遭受命运与精神挫折的过程。
  读《围城》,它没有宣扬什么“大道理”,仅仅依靠读者的思想见仁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方鸿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对《围城》的理解”。
  忠爱《围城》,不只是感于故事本身所设计的爱情,更多方面的还是一些比喻手法和一些经典的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同时,还有对本书人物本身特点的鲜明程度的描写。
  首先,贯穿全文看,讲的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都是一些个不满现状的人与事。”
  再从人物出发,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方鸿渐,以此人作为点全面扩张,慢慢形成线转而成面。反面来看,他又是一个多余的人,真正精神迷失者。为何如此说呢?这是由他个人的形象、气质、文化、生活导致的——有着子虚乌有的文凭,是善良、聪明却毫无勇气的懦夫,缺乏挑战环境的勇气以及极差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这样经典的描述——赵辛眉评价说:“你不讨厌,可是却全无用处。”
  喜欢此书,同样也因为作者钱钟书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的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读后感作文1000字:《围城》读后感


秋天,秋叶随风而逝,车轮碾过路面不留一点痕迹,风悉悉索索的吹着,叶飘然落下,可你找不到他来过的影子,他已把自己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土地

看钱钟书的《围城》我会不禁想起沈从文的《边城》,两本书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写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不过结局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是悲剧,一个是喜剧。就像钱钟书说的:随你怎么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从两个故事的不同结局,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人生路。

在旅行的时候,人生的地平线在移近。翻开钱钟书的简介,他毕业于清华、牛津,从事于文学研究、翻译,他和夫人杨绛的婚姻也很美满,之中的辛酸我们不便乱加定论。跟他写的小说一样,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和孙柔嘉从爱情到婚姻,从婚姻到为生活的点点滴滴吵吵闹闹,耍耍脾气也很正常。有痛苦不怕,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不怕,过去的已经过去,记住现在最重要。

方鸿渐当初以为自己走进了唐晓芙的围城,苏文纨以为自己走进了方鸿渐的围城,只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在没有窗前,想尽办法逃出去,当知道逃不出围城时,只好找适合自己的窗。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为无志,到了30岁还狂,为无识。方鸿渐他为了能够获得家人,外人的认可,花了钱购买了克莱登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却又怕这怕那的,不像韩学愈那样干脆果断做了就做了,又怕见不得人,最后被三闾大学请出了学校,韩学愈就不一样了,拿着假学位、带着外国老婆到高松年处求职,获得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的职务,可谓功成名就。既然害怕又何必这么做呢,不是说,活呀活的痛快,死要死的干脆,他犹豫了。在当时中国人瞧不起蛮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东方人,而中国百姓高捧留洋学者,看看方鸿渐就知道了。一回国记者包围,问东问西:报纸头条都是他的回国,去巴黎、法国、美国等获得的学位:又演讲又做媒的,满世界宣扬,就怕别人不知道。

不要说结婚要文凭,找工作要文凭,连买票都要证书,他们去三闾大学的途中,那接待他们的人,看到他们拿出的新闻编辑证,研究所证,秘书证,把赵辛楣误认为谁时,点头哈腰,阿谀奉承,尽说好听的,就可以看出。证书好比人的一个人的外表,人人都喜欢穿得体面,有条不紊的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们把文科和理科看的很开,理科远远比文科吃香,一个天一个地,这也是世俗的眼观,世俗的评价,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哲学家说: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 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我们剩下的是什么呢,可以想象。

诗歌是: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心理建设的工具。每读一本书就是心灵的一次洗涤,把污垢去除,呼吸新的空气,新的氧气。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读完《围城》已有一段日子,很想写一篇读后感,可总是感觉自己的言辞无法抵达想要去的方向,于是,就一直搁着。晚上,就信步由缰,写到哪儿算哪儿吧。

围城,离不开男人和女人!那就先说说围城中的男人,方鸿渐!

方鸿渐,几年前看他,我是极不喜欢他的,觉得他活得太窝囊,活得不利索,徒惹我厌。这次,再读《围城》,对方鸿渐这个人物,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理解。对,是理解!理解他的痛苦,理解他的小小的自恋,并理解他的善良和包容。方鸿渐,爱的是唐晓芙。用杨绛的话来说,钱钟书故意不安排唐晓芙嫁给方鸿渐,不希望他们相识、相恋,然后结婚,再走到离婚,那样太残忍。若真是如此的结局,确实还不如今天这般局面,在开始之前就斩断了所有的情丝过往。

方鸿渐,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尽管留过洋、镀过金,却不似苏文纨他们几个,没有文凭。文凭,从古至今,都是立身之本。没有文凭的方鸿渐学得再广博也是一无所长,于是四处受冷落,受排挤。去三闾大学如此,回上海也是如此。更让很多男人都受不了的是:他不会赚钱,赚的钱不如老婆的多。不会赚钱的男人,始终是挺不起腰杆的。尽管孙柔嘉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嫌弃方鸿渐的话,但方鸿渐郁郁不得志的情绪还是始终充斥着文字的每个角落里。

然而不得不说,方鸿渐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的想法,他的言行,常于不经意间让我忍俊不禁。有关于医生就是有暇时杀人的言论,有关于其父喜欢用对仗工整的语言劝解的说法,有关于其特立独行的演讲,还有他与苏文纨相处时的那些心理活动,都非常好玩!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也算是一个有内在思想的人物。他的古文功底深厚,会写一手非常漂亮、言辞恰当的古文。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见到弱者,会表示自己的同情,只是他又很矛盾,他会在自己表完同情后懊恼不已。看到苏文纨可怜兮兮的神情,他忍不住伸手拍了拍她的手,过后又后悔,觉得苏文纨太讨巧,觉得苏文纨不该有小儿女的态度,应该忍住不喊疼。他还是一个立场不坚定,抗拒不了诱惑的人!那个月圆夜,苏文纨让他吻自己,明明知道自己并不喜欢她,明明知道不应该继续,可还是吻了她。钱大师的语言非常好玩,他是如此形容那个吻的: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吻了又后悔,慌不择路!唉,真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或许,这就是男人吧,既想同情保护女人又害怕承担责任,总想处处逢源又总拗不过内心的真实,于是最后把自己也给扭曲了!

再来说说围城中的女人。从方鸿渐的许多言行来看,方鸿渐也确实配不上苏文纨和唐晓芙。苏文纨,太有想法,太犀利!她不似孙柔嘉。孙柔嘉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孩子,但她不犀利。苏文纨,就似一条直线,一眼就可望见目的地;孙柔嘉,更像是羊肠小道,一步一步吸引方鸿渐踏入。尽管沿途的风景不甚美好,不就似我们的婚姻之路吗?弯弯曲曲,有苦有甜,个中滋味,只有用心用情努力经营的人才能感受其美好与甘甜。

围城里的女人,孙柔嘉是一个最接近烟火味的女人。她就似我们的邻家女孩,近在咫尺。她不漂亮,也不算优秀,但她有自己的想法。不知她是有心还是无意,用辛楣的话说,很有手段的她虏获了方鸿渐的心,并让方鸿渐娶了自己。男人与女人的故事,谁能说得清谁对谁错呢?不过,方鸿渐娶了孙柔嘉,是真心真意对待柔嘉的。柔嘉对方鸿渐也是真心真意的。女人若不真心真意,何必想法设法让男人娶自己呢?这点与男人千方百计追女人的初衷是不一样的。男人可能会为了其他的原因追女人,女人却是为情而生的。

婚后的柔嘉尽管有些任性,但还是很照顾方鸿渐的情绪的。从柔嘉几次和李妈说话,让李妈不能只想着自己的话语可以看出,柔嘉是真心疼爱丈夫,并努力在呵护丈夫的自尊心的。婚后的两人尽管有一些争吵,却也无伤两人的感情,就似很多对夫妻偶尔的口角也属正常,反而更添生活的气息。只是,两个并非因为情感缺失,只是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累积起来的误解成为两人最后你朝左,我朝右的结局作为收场,还是让人深深地为之叹息,不由地感慨:若是生活里的场景也能如电视中的画面那般,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一目了然,我们可以随意地让相爱的人走在一起,而不必让他们身受分离之苦,误解之苦就好了。可是生活是生活,生活不是儿戏,生活不能编排,也不可重来。于是,最后小说的结尾是: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读完《围城》,联系生活实际,也更加理解围城中的酸甜苦辣。围城里,不仅需要爱,不仅需要彼此的包容,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沟通!若是方鸿渐和孙柔嘉多一点沟通,少一点误解,可能也就不会有最后这样让人难受的结局了!

围城,需要男人和女人用心经营,好好呵护!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1000字


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这确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幻想。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一切遭遇--毕业、追求、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入深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鸿渐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如果让他与心上人唐小芙成为眷属,结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的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也许作者是偏爱唐小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鸿渐。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写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切的发生着。

我想,《围城》中的幽默诙谐,有赖于钱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幽默,显然就缺少这样的人文精神,那样的幽默,实在可鄙。《围城》,钱钟书,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围城读后感


在社会主义阳光下成长的少年,初高中时代看了 太多与我们的人生阅历不相匹配的名著,《围城》是高中就看过的了,但当时就像在看故事书一样,并没有觉得怎么样。就像长到这么大了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所有人都喜欢的林妹妹在我看的红楼里就感觉小肚鸡肠,反而不如一般的大家闺秀,为什么大家理解意气风发的三国在我看来就是结局已定的战争任由人们去想象过程的传奇。反正就是看了之后看个新鲜,并没有留下什么。当然也不是说现在看了就能有什么大的人生感悟,就是名著这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看一遍,你会发现原来你觉得不过尔尔的东西,正是人生阅历的积淀。

今天,再读《围城》会发现,原来方鸿渐(男主人公)并不是那么不可理解的软弱。我们在尘世生活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面对诱惑说不,有能力用自己的才干获得生活下去的资本。我们会软弱,会逃避,会依赖别人,会有一段并不是那么激动人心的爱情,走入并不那么温暖的婚姻。关键是我们要看懂自己的软弱,在俗世生活就要知道我们都是饮食男女,才能享受生活的平淡的快乐。无谓的烦恼只能让我们在苦恼的漩涡中挣扎,反倒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

再看书中的女xing觉得会觉得每一个女生都是悲剧。同船的鲍小姐诱惑他(方鸿渐),方小姐看上了他,他喜欢唐小姐,孙小姐最终嫁给了他。鲍小姐用自己青春换来了一个比自己大一轮的男人的爱,并可以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小姐知道他喜欢自己表妹后嫁给了一个大腹便便的男人,不写诗了,倒开始走私,过起了阔太太那种虚荣奢华的生活。唐小姐可爱,有才华,但是最后的是否有婚姻都不知道。孙小姐嫁给了他,才知道两个人的差距并不是一个留了学,一个是普通大学毕业的女学生,方渐鸿的自大、无能、软弱,孙小姐的计较、现实都是巨大的差距,本来就没有什么爱情的两个人在生活的琐碎中不断地摩擦。

对于爱情。婚姻这种话题,大龄单身女青年没什么立场去讨论,但单就这个人与人之间相处这个话题,我们在自己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下,早就形成了 自己价值观,要想改变别人是不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反思自己,欣赏别人!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