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人生读后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极限人生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极限人生读后感(一)

近几天我读了朱彦夫同志根据自己的亲身事迹为原型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这本自传体小说向我们展现了朱彦夫同志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勇敢的接受命运的挑战,客服身一体上的严重伤残带来的种种不便,毅然回到家乡承担起了村支书的重任,亲自带着社员填沟造地、挖井引水、拉电、栽种果树等,硬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建成了全乡的先进村的事迹。

通过了解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个人认为朱彦夫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展现出来的为一党一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理想追求和一精一神风貌特别值得我今后的工作中学习。

一、学习他自强不息、勇挑重担、服务基层的奉献一精一神

朱彦夫同志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回到祖国以后先后做了59次手术,最后成为一个没手、没脚、没有左眼的人。当时国家已经给他特级残废的待遇,并且,专门配了一个护一士照顾他的一生。凭他的功劳,凭他的残废程度,他完全可以什么事都不做的安享自己的后半生生活。然而,他却说自己已经是特级残废了,不需要再来个特级照顾,所以,毅然放弃了国家所给的一切优厚待遇,回到自己的山东沂源老家,从整日整夜重复一个吃饭动作开始,一点一滴的学会了生活自理,在一般人想来这种人能够自理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了。但是,他随后又学会了农业生产劳动,由于看着乡亲太贫穷,毅然承担起了村支书的重任,并亲自带着社员填沟造地、挖井引水、拉电、栽种果树等,硬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建成了全乡的先进村。在他担任村支书的这25年来,朱彦夫同志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一精一气神,克服种种生理的困难,尽职尽责、辛勤耕耘,他这种自强不息、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的奉献一精一神,生动展示了共产一党一员的无私情怀。我们学习朱彦夫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一党一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恪尽职守,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峻、学习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一精一神

朱彦夫同志60岁的时候从村支书位置上退了下来,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次朱彦夫同志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可是朱彦夫同志却没有这样做,为了把自己的经历用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一精一神财富,传承梦想、激励后人。这个患有心脏一病、胃病、胆囊炎、肝炎等病症,可以说浑身都是病,身上还有七块弹片、一天学没上过,只在部队速成班学了一点儿文化,只有右眼,而且是视力还弱到0.1的人,楞是用舌头查字典、用嘴衔笔,臂上绑笔或抱笔,甚至腿臂配合的艰苦条件下,硬是写出了第一本33万多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之后又写了【男儿无愧】。

朱彦夫在写作期间,为了查一个字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他前后翻烂了四本字典。开始时,一天下来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这几十个字还经常被口水弄得模糊不清,还得重写,有的字要重描多次才能让人认清,但他顽强地坚持不懈地写,经常是一天要写18个小时,这样苦熬苦写了整整七年零两个月。

朱彦夫写书本可以像奥斯托斯机的口述,但是,他说那样做,对不住自己死去的战友。他认为,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一烧。他说自己宁肯将生命全部燃一烧,化成灰烬。他还说:我的生命是战友们给的,是他们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对不住牺牲的战友,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他就是在这样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一精一神信念下,完成了就连我们这样身一体健全的人也很少能够做到的事。

三、学习他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一精一神

朱彦夫同志的老家张家泉村地里几条大沟纵横,土地错落不堪,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面对这个世代如此的现状,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填沟,但不是简单地填,是先用石头把沟蓬起来,水可以从下面流,上面垫土成田,与两边的农田相连,旱了能灌溉,涝了还能排洪。说干就干,朱彦夫是军人个一性一。几条大沟终于填平,村里一下多出几十亩地,当年粮食产量一下增加了四分之一。

水有了、地有了、粮食有了,朱彦夫又开始想方设法让大伙儿收入多点,他号召成立了副业社,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等;他还带着大家在山上种起了苹果树、花椒树,称这是给山穿衣戴帽,这在当时的山沟沟里,可都是新鲜事儿,在朱彦夫的带领下,村里面貌翻天覆地,张家泉村在县里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通了电;人均收入实现了全镇第一,一个多年的落后村成了先进村,因为贫穷多年没娶进媳妇的小村庄一年就迎来了10个新一娘一。

我们学习朱彦夫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树立崇高远大理想,自觉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培养自已的创新一精一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朱彦夫同志作为一名参加过上百次战斗,做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为一党一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他是我们每一名一党一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极限人生读后感(二)

前几天,我借到了一本【极限人生】,闲来无事,我今天拿起它,看了看。看了之后,我的感想很深

本书的作者是朱彦夫,以下是他的自述:1933年出生在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张家泉村,从小家贫如洗,一天学堂没进过。1947年参军,打了上百次仗,立了三次功,负了十多处伤:淮海战役伤了腿,朝鲜战役没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轱辘,仍然是战士!残后不愿寄生,立志以残躯再为国尽力,于是拼了命的锻炼自理能力,学会了装卸假肢,吃饭,穿衣和解便,还学会了认字,读书和写字。乡亲们信任俺,选俺干村支书,结果一干就是25年,小山庄起色不小。回顾残后几十年,总感一肚子话要说,总想写点什么,以述残疾人自强之志,谢一党一和人民的养育之情,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朱彦夫在残疾后,依然坚强不屈,遇到困难从不后退,每一次都是坚强的应对,他一天学都没上过,却写出了这么长的小说,而且他是靠着两条断臂,一只视力模糊的眼睛。这是一种让我们多么敬畏的一精一神啊!每一次读这本书,我都用一种敬畏的心情来读,在后记,朱彦夫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死去战友的临终嘱托催促着我去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信念鼓舞我去写;共产一党一的使命召唤我去写!

是啊!战友的嘱托,残疾人的一精一神,一党一的使命,这不正是现在人缺乏的吗?朱彦夫,一个特等残疾人,他的一精一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吗?

极限人生读后感(三)

【极限人生】是爸爸在暑假中推荐给我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这本书曾让我几次热泪盈眶,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人类忍耐的能力、求生的能力、求知的欲一望竟然可以达到如此极限!小说主人公石痴的原型就是作者朱彦夫本人。他1933年出生于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山村,因家贫如洗,一天学都没有上过。1947年,石痴参军,先后参加过100多次战斗,身上负了10多处伤,立过3次功,先是在淮海战役中伤了腿,既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轱辘、冬瓜段的朱彦夫仍然觉得自己是战士,不能让国家和人民就这样养着。他开始拼命地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在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学会了吃饭、学会了穿衣、学会了装卸假肢等,还学会了认字写字。在群众的推举下当上了村支书,一干就是25年,带领村民很好地改变了小山村的面貌。

我的第一点感受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像朱彦夫一样,想着为社会奉献些什么,而不是索取些什么。主人公石痴是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致残的,是国家的功臣,完全可以理所应当地让国家养着。但他觉得如果那样,还不如死了的好。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像朱彦夫一样,自强不息,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石痴作战勇敢,在战斗中失去了双手、双一腿,从部队复员后一度生活不能自理,后来,通过刻苦训练学会了自理。写这本小说时,作者先用嘴咬着笔写字,口水顺着笔杆往下流,因为没有手擦,稿纸全被口水弄一湿了,字都看不清了经过无数字的反复练习,掌握了用两只断胳膊夹一着笔合力写字的本领,并写出了这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中国的保尔。

石痴是人不是神,他的身上既有人一性一的优点,也有人一性一的弱点,他也曾在痛苦中徘徊过,也在失意中彷徨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挑战了人一体的极限,挑战了人生的极限。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被突破的极限读后感


被突破的极限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被突破的极限》这篇文章。文章讲的是这样一件事:一些教练断言,人要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可是,在1954年5月5日,英国田径运动员罗杰班尼斯改写了历史,他第一次突破4分钟,只用了3分59秒4的时间就跑完了1英里,之后的一年里有三十多人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在接下来的又一年里有三百多人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

当读到不久,又有专家分析说,由于人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而风的阻力太大等原因,人不可能跑那么快时,我皱了皱眉头,心想:一切皆有可能,如果我们超越时间,超越梦想,就肯定能突破极限,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我接着往下读,发现了一个道理: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但在敢为人先的勇敢和坚忍执着的努力下就会变成可能,变成事实。追求就有希望,努力就有可能。在你竭尽全力之前,不要轻易说不可能。

如果把人的能力比做一座冰山,那么我们平时发挥出来的能力就好比冰山露出水面的那部分,而潜能则是藏在水下的那部分。正如里尔克所说的那样:所有的东西只要能具有超越性,必能在其功能性的充实极限中,摇身一变成为精神性的东西。

人生读后感1300字:人生读后感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情绪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就应怎样调节;当我们应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样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能够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够这样默默的付出,能够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状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此刻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应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此刻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个性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以前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应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人生无极限


我为叱咤疆场的将军击节高歌,我更为残奥赛场的努力拼搏震撼;我为江河一泻千里狂歌,我更为大地的不屈坚守静默;我羡慕天生俊朗、智慧超群的精英,我更崇敬耳聋眼瞎、奋斗不息的战士。海伦凯勒就是这样一位令我震撼、令我静默、令我崇敬的战士。她没有上过一天真的战场,但她却在用自己的极度残疾之躯,与整个生命抗争,这是一场持续八十八载、没有硝烟但却撼人心魄的持久战。难怪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将她与拿破仑并称为十九世纪的两个奇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前前后后一共看过五遍。第一次阅读时只是把它当作一本消闲书,打发空荡的时光。哲人说,好书是应当高高捧起于额前,端端正正静下心来读的。随着时光的推移,我对于书的感情逐渐加深,对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海伦凯勒的形象已不仅仅在书上、在遥远的国度,而是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心里。

海伦凯勒是不幸的,在她刚刚十九个月的时候,因为患了猩红热而导致双目失明、耳聋口哑。我真的不可想象,一个没有色彩、没有音乐的世界会是多么灰暗。可是,海伦凯勒又是幸运的。她有幸生于一个慈爱之家,她的父母没有将她绝情地抛弃,如果是那样,即便身为天使又有何意义?她有幸受教于安妮沙利文小姐,在海伦凯勒的心里,安妮就是世间最伟大的圣母。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也,所以在海伦凯勒的愿望里,如果只给她一天光明,她一定要先看看安妮的脸庞,静静欣赏那双曾经无数次地抚摸过她的嘴巴和脸颊的手。是呀,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份真情更温纯?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份愿望更纯洁?如果上天还能赐给她两天光明,那么海伦凯勒一定要快步跑向山巅,用整个身躯、全部灵魂感受黎明中的曙光。是呀,这分明是黑暗中最心碎的呐喊,这分明是人生里最美丽的时光。如果上天还能垂怜,赐予海伦凯勒三天的光明,那么她将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我们看似单调乏味的生活,在海伦凯勒的眼里是那么令人神往,我为自己虚度光阴而悔恨。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爱心的伟大,原来施予爱和承受爱一样幸福;她让我懂得知识的力量原来是这般强大,不论你多么弱小,知识都可以把你武装成一个斗士;她还让我明白坚强的生命才是世上最美的风景,人格的伟大才是真的伟大。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