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本嫁衣读后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澜本嫁衣读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澜本嫁衣读后感(一)

【澜本嫁衣】是我很欣赏的一位作家七堇年写的。在【最小说】里面也看过不少她的作品,但我还是觉得本书是她的文笔顶峰。

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的世界,我们在这一个肮脏的世界里苟延残喘。为了我们的欲一望。所有沉重的、黏一稠的、繁杂的、冗长的欲一望混合在一起散发出腐肉一般的味道,像是黑色的潮汐覆盖过身一体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一毛一孔,而后是窒息一般的长叹,如同隔过了另外的一个世纪。

我们之所以会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有种种抱怨、期待、抗拒、欲一望,是因为我们在没有来得及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理所当然的一爱一它了。然而当我们真正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时候,有多少人是会愿意去掩耳盗铃的一爱一它呢?

可以用还没有来得及悲伤就已经哭出声音这样的句子来形容这本书。

知秋,知秋。我反复在自己的内心呼唤她的名字,她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们曾深深的记住那么多的人,记住那么多的事情,记住那么多好看的景象,但我们所忽略的永远都是些不想在以后记起来的事情。一如知秋,多少人在合上书的时候想要忘记这个叶知秋,他们认为知秋的一生的确龌龊难当,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接受这一切,那一刻,他们是可怜的。

在我们极力的想要忘记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不得不想起它。对于这个龌龊难当的世界,它并不是不存在,我们也不是离它很遥远,只是我们根本没有认清它,或者说根本没有想要认清它。

入乎其内,则能书之;出乎其外,则能观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教会我们如何观察这个世界,如何体验这个世界,如何书写这个世界,如何记住这个世界。七堇年的【澜本嫁衣】中真正揭开这个世界巨大的面罩是我们看到的是败絮其内。你可能会失望,你可能会憎恶,你可能会选择逃避,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真的存在。

生活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需要珍惜些什么。没有人记得,没有人研究,没有人知道。于是我们行一尸一走肉一般的在这个世界上挥霍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岁月。

【澜本嫁衣】已经不再是那个青春美好的时代了,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光明世界的背后,它让我们看到了浩瀚的一陰一影。

一叶一生。一叶知秋。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如此苍白的一生,既然我们无法抵御这些莫名的伤痛,那就请一爱一吧。坚持一爱一这个世界,用力一爱一这个世界。即便有一天它庞大的身躯会在我们面前轰然倒塌。

澜本嫁衣读后感(二)

这是一篇读后感,【澜本嫁衣】的读后感,还是七堇年的小说,是我这段时间连续看的第三本七堇年的小说。

记得写上一本【大地之灯】的读后感是看完当晚就写的,那是我还记得些小说里的内容情节。可是现在看完【澜本嫁衣】已经有两天时间了,能够回忆的似乎只有感觉。

【大地之灯】使用了两天看完的;【澜本嫁衣】用了一天半时间。七堇年的文字就是这样顺口,悲伤的顺畅,嗟叹的悠扬。看着两本书离得很近,看完后有种天昏地暗,一精一疲力竭的感觉,我知道不是触觉因为我的心也是这样的。

就像澜本嫁衣,滚边的金线和饱满的排穗,看上去有悲剧感的华丽。斜襟领子上缀有刁钻细腻的盘扣绞花,一颗一颗细细静静地扣上去,仿佛藏有凄凉笑意的红一唇渐渐隐去,密封身一体的本相,带着女子对未卜的婚嫁之命的战栗。

这种生命的悲哀是说康以明,何耀辉?还是从头悲惨到尾,贯穿始终的知秋,或者是作者对比想来衬托出的一生?

或者说是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字,这是个悲哀的社会,这是本悲哀的小说!

悲哀的根源是我们在对方的身上给予了太大的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大部分是来自人们自以为是的一爱一情,这是最大的悲哀。

一爱一情与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没有区别,好比吃饭有食欲,择食,咀嚼,消化,排一泄这样平凡的过程,每一件事情都一样。原来世间万事都像一段一爱一情。但可悲的是,一爱一情其实不过是一段事情。

仅此而已。

无论你赞不赞同,最起码有一句话是对的,一爱一情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过程。

澜本嫁衣读后感(三)

【澜本嫁衣】是表姐推荐给我看的,她说这本书蛮好看的,于是我也就是怀着随便看看的心情来看,却不知后来竟然越看越入迷,甚至还为里面的主人公的遭遇所哭泣。

这本书带给我们是一个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的世界,我们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苟延残喘,为了我们的欲一望。所有沉重的,杂乱的,粘一稠的欲一望混合在一起像腐烂的的味道。像是黑夜般,盖过身一体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一毛一孔,接着又是一声令人窒息的哀叹,跨过了前世的灵魂。

绝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叶一生的姐姐她酗酒,吸毒,卖一一婬一一,可是她那令人鄙视的身躯写却有着一颗渴望平凡,与子偕老的心。可是这个社会是不允许有这个女子立足的,她被背叛,被抛弃,终究受不了自己的生活,而吃鸦片自一杀了。

绝澜本嫁衣是专门做嫁衣的,叶一生的外婆做了一生的嫁衣,却没有为自己女儿做做上一件嫁衣,叶一生的母亲把嫁衣给了叶一生,希望她有一天走上婚姻的殿堂,而叶一生却没有没有如愿以偿的步上婚姻的殿堂。嫁衣本是喜庆的象征,可是最后却变成了一个悲剧。作者笔下的婚姻是不幸的,与嫁衣形成了反差。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为里面的人伤心过,也哭泣过,也为他们的贪婪的欲一望说悲哀着。我也曾想过,会不会我以后的道路也是这么坎坷,曲折。我甚至不敢想下去,我怕我会变成他们的复制人。

亲情,一爱一情和友情,在里面的结局没有一个是好的,却也帮我们诉说了如今的社会是多么的残忍,而这本书,也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罢了。

我看过时悲剧的书也不少,但是这本却令我感触最深,认清了大人们的世界,以及感情之间的纠纷和仇恨。或许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吧!处处存在着悲剧,让我对未来的社会有了更多的联想,认清了社会的真面目。

【澜本嫁衣】对我的感触很大,牵动了我的情丝,感动了我的内心,也拉动了我的心弦。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澜本嫁衣》读后感1200字


  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题记
  在一个深秋或许是一个初冬时节,我用三个周的语文课读完了《澜本嫁衣》。我想这样一个季节读这本书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那样一个真实而又不真实的世界,为了欲望,他们在那样肮脏的世界里苟延残喘。所有冗长的,粘稠的,复杂的呼吸声覆盖在我的感官周围,而后覆盖每一个毛孔,不曾消失,那种窒息一般的感觉让我不知何对何错,如同与现实隔了一个世纪。
  澜本嫁衣是一个专门做嫁衣的裁缝店,一生的外婆做了一生的嫁衣却没能亲手为女儿缝制一件,一生的母亲亲手交给一生一袭嫁衣可一生却未能如愿以偿地披上嫁衣和心爱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人生不就是这样,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时候回忆的确是个挺伤人的东西。谈及一些不太平坦的岁月,难免还是会感觉心痛。可是谁又敢言未来的我们还会是平凡或者是失望呢?未来真的是个恐惧又可以疗伤的东西,让人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书中一生的姐姐知秋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抽烟,酗酒,吸毒,做二奶。可是她放荡不羁的外表下埋藏着一颗渴望相夫教子,做一个普通女人的心。总体来说,知秋是一个不幸的人,从一个什么都无所畏惧的小女孩逐渐被社会打磨的成为社会最阴暗面的人。朋友的背叛爱人的出轨,物欲横流的社会,男友放荡地可笑,这一切的一切让知秋变得残酷又疲惫。


  关于爱,知秋说,我的爱情像是一杯酒,第一个人碰洒了,还剩下一半。我把杯子扶起来,兑满,留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又碰洒了,我还是扶起,兑满,留给第三个人。感情是越来越淡,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获得的我是完整的,全部的,一杯酒。
  我并不是很喜欢知秋,主要是我很诧异知秋如何对生活走那么大的希望,一直坚持,一直那么坚持的喜欢着以明。是因为年少时以明对她的不一样的感觉么?还是因为以明偶尔的对她很好?其实我是有点讨厌知秋的,讨厌她为爱义无反顾,把自己伤得太深。我愿做一生而不愿做知秋,知秋太过于桀骜不驯,注定一世动荡不安。像一生那样活着,一世平平安安,才是爱你的人所企盼的。
  与知秋相对的,一生的一生并没有知秋那样的轰轰烈烈,敢爱敢恨,放荡不羁。于是她体会不到知秋的艰辛,体会不到知秋所在的这个世界的刺激和危险。她素面朝天,追求着简单而又平静的日子。踏踏实实地上学,平平淡淡的生活,有一个固定的男友,爱自己的母亲和自己小小的未来构成了一生的一生。一生的一生或许是很多人一生的缩影,也许一生的生活更加真实更加接近现实。
  两个不同性格的女生,彼此不同的人生轨迹,在爱和幻灭中燃尽了希望的灯油,在成长的路上最终一个逝去,一个流离。知秋死了,一生还在路上,一生一世,仿佛是世间不可避免的失败与落魄。但还是充满希望的,正如作者在文章最开始所说的: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记得以前有个人告诉我,没有哪个人成长是不痛的,如果不痛,那就是成长的还不够。


或许正如他所说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地寻找妥协点。
  每个人都会成长,或早或晚。有些东西很快就会消失,或许这就是四维魅力的存在。或欣喜,或忧伤,亦不过是时间的把戏。该消失的不会长留,该短暂的也不会永恒,那些说着要在一起的人,曾经约定过未来的人,他们的模样,或许也不再那么清晰。所有的等待逐渐在命运的显影液里渐渐清晰并且成像。但最终,只看到曾经的希望走过来对我说再见。时光对我说再见。

  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题记
  在一个深秋或许是一个初冬时节,我用三个周的语文课读完了《澜本嫁衣》。我想这样一个季节读这本书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那样一个真实而又不真实的世界,为了欲望,他们在那样肮脏的世界里苟延残喘。所有冗长的,粘稠的,复杂的呼吸声覆盖在我的感官周围,而后覆盖每一个毛孔,不曾消失,那种窒息一般的感觉让我不知何对何错,如同与现实隔了一个世纪。
  澜本嫁衣是一个专门做嫁衣的裁缝店,一生的外婆做了一生的嫁衣却没能亲手为女儿缝制一件,一生的母亲亲手交给一生一袭嫁衣可一生却未能如愿以偿地披上嫁衣和心爱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人生不就是这样,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时候回忆的确是个挺伤人的东西。谈及一些不太平坦的岁月,难免还是会感觉心痛。可是谁又敢言未来的我们还会是平凡或者是失望呢?未来真的是个恐惧又可以疗伤的东西,让人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书中一生的姐姐知秋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抽烟,酗酒,吸毒,做二奶。可是她放荡不羁的外表下埋藏着一颗渴望相夫教子,做一个普通女人的心。总体来说,知秋是一个不幸的人,从一个什么都无所畏惧的小女孩逐渐被社会打磨的成为社会最阴暗面的人。朋友的背叛爱人的出轨,物欲横流的社会,男友放荡地可笑,这一切的一切让知秋变得残酷又疲惫。

《澜本嫁衣》的读后感2000字


人间是一艘浮在欲望之河上的船河流因为混杂过多新旧杂陈,良莠不齐的人性欲念而散发着微微腐臭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承认是人的全部欲望承载了整个人间。从善的欲望。作恶的欲望。生的欲望。死的欲望混合并汇成一股黏稠而沉缓的当下发生,最终化为历史,静静流向虚无之境。

《澜本嫁衣》七堇年 自序

这本书是由七堇年所著,所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的世界,我们在这一个肮脏的世界里苟延残喘。为了我们的欲望。所有沉重的、黏稠的、繁杂的、冗长的欲望混合在一起散发出腐肉一般的味道,像是黑色的潮汐覆盖过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毛孔,而后是窒息一般的长叹,如同隔过了另外的一个世纪。

看《澜本嫁衣》是2010年的春末,天还没有完全燥热起来。

看完《澜本嫁衣》之后的某天晚上到操场散步,看到三三两两的男生女生们有说有笑的闹成一团,突然觉得很孤独,那天晚上月色很皎洁,铺洒在大地上如同银霜一般的灿烂。辗转流离。辗转流离。这是个我们清楚但并不曾深入的世界。我们始终认为那个肮脏的世界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它却真真正正的存在在我们的周围,我们被它包围着、笼罩着、保护着、摧残着。

罗曼罗兰说: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我们之所以会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有种种抱怨、期待、抗拒、欲望,是因为我们在没有来得及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理所当然的爱它了。然而当我们真正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时候,有多少人是会愿意去掩耳盗铃的爱它呢?

可以用还没有来得及悲伤就已经哭出声音这样的句子来形容这本书。

知秋,知秋。我反复在自己的内心呼唤她的名字,她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们曾深深的记住那么多的人,记住那么多的事情,记住那么多好看的景象,但我们所忽略的永远都是些不想在以后记起来的事情。一如知秋,多少人在合上书的时候想要忘记这个叶知秋,他们认为知秋的一生的确龌龊难当,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接受这一切,那一刻,他们是可怜的。

在我们极力的想要忘记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不得不想起它。对于这个龌龊难当的世界,它并不是不存在,我们也不是离它很遥远,只是我们根本没有认清它,或者说根本没有想要认清它。

入乎其内,则能书之;出乎其外,则能观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教会我们如何观察这个世界,如何体验这个世界,如何书写这个世界,如何记住这个世界。七堇年的《澜本嫁衣》中真正揭开这个世界巨大的面罩是我们看到的是败絮其内。你可能会失望,你可能会憎恶,你可能会选择逃避,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真的存在。

我们在用生活撰写这本缺页很多的书,每个人都是这样,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缺页很多的书。

一生,一生。叶一生的一生并没有知秋这样轰轰烈烈、敢恨敢爱,于是她便体会不到知秋所在的这个世界的刺激和危险。她素面朝天,追求简单平凡的生活。她的母亲、她的学业、她的耀辉、她的未来,这些构成了她的世界,一个小小的世界,如同一个弱小的蚕将自己包裹在千万层丝之下,筑成一座小小的茧,保护着自己,也远离着世界。与叶知秋不同,叶一生的平淡或许让许多读这本书的人点头迎合,这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他们想要的世界,他们认为知秋的存在完全让这个世界颠覆。

或许没有人憎恶知秋,但他们也不喜欢知秋。

我们都是这样,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变得通体锐刺,在刺伤别人同时,也会把自己戳的千疮百孔。我们都是这样,让一艘载满了我们的欲望的船只静静的在黑暗的黏稠潮汐上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甚至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

生活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需要珍惜些什么。没有人记得,没有人研究,没有人知道。于是我们行尸走肉一般的在这个世界上挥霍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岁月。

《澜本嫁衣》已经不再是那个青春美好的时代了,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光明世界的背后,它让我们看到了浩瀚的阴影。

也许人生就是一叶浮在性欲和挣扎之间的帆船,那尘世的河流经过无数次新的汇入和分支,它变得不再澄清不再透明,而是曲曲折折,昏暗不堪,甚至让人作呕。而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也正是靠这些来体现:坚持爱这个世界,用力爱这个世界。即便有一天它庞大的身躯会在我们面前轰然倒塌。

无论眼前的这个世界会堕落到什么地步。

无论眼前的这个世界会黑暗到什么地步。

无论这个世界会让你绝望到什么地步。

请深深的爱它。

请相信它会深深的爱着你。

《自己的嫁衣》读后感



去年夏天,陈子善先生寄来两册《张爱玲的风气》,一册是赐我的,另一册嘱转送章品镇先生,因为其中选了章老的一篇旧作《〈传奇〉的印象》。于是想到,章老从事文艺工作六十余年,一生“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则惜墨如金,然每一文出,观者必奔走传诵。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作,有了三联的一本《花木丛中人常在》,此前的旧作至今仍未能结集,岂不可惜!其时适江苏作协编“老作家文库”,抓我当差,遂与章老联系,拟编一部《章品镇文集》。哪知章老却以所作甚少,不能成“集”,坚辞不许。几经磋商,章老方松口,允以来日,即待他的两本新书问世后,从三本书中精选一册。这“两本新书”之一,就是收入“开卷文丛”第二辑的这本《自己的嫁衣》(岳麓书社2005年3月版)。

收在这本新书中的四十一篇文章,有一半正是章老的旧作,约占搜集到的旧作的十分之三。作品依时序编排,第一篇《挑“西瓜”的痴连元》作于一九三七年,当时章老才是十五岁的中学生,一篇人物素描就写得有张有弛,比今天的许多小说还好看。一九四三年,章老开始编《诗歌线》副刊,此前此后,自己也写了不少诗,还有若干杂文。其中就有那篇《对〈传奇〉的印象》,但文字有了些删减。在每一篇旧作的后面,章老都有附言或补记,交代那诗文写作的背景,特别是相关人物的命运,这也是精彩的小品文。

新书首发式的当晚,我陪陈子善和严锋去看望章老,他因胆囊不适,住在省人民医院里,虽然消瘦得厉害,但气色尚佳,谈锋尤健。我的印象中,要说二十世纪的文坛掌故,在江苏没有比章老更清楚的了。他进入文化界甚早,后来因为工作的便利,与前辈文化人有着密切的接触。他是有心人,记忆力又好,所以百年旧事,只要提个头,他就如数家珍。错综复杂的人物与事件,经他条分缕析,便豁然开朗,津津有味,颇有点听说书的味道。而章老亦以写人物见长,两个细节,寥寥数语,常常就能将一个人写活。这说明他的观察力、对人情世故的理解非同一般,语言表达功力也十分深厚。我有时想,章老当年倘若搞创作写小说,成绩一定不会差。这本书里,他写多年的老朋友是如此,写旅途上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同样如此。书中的几篇游记,写景固然不乏点睛之笔,但他笔下更生气盎然的,还是同游的朋友们。他的叙事功夫也很高,一篇《交臂失之述例》,将几十年间可遇可求、遇而未求的珍籍文玩,写得活色生香,让如我之辈的后生,无比欣羡。这本书中,还插配了几十幅珍贵的老照片,有章老与卞之琳、傅抱石、陈之佛、林散之、孙望、陈瘦竹、赵瑞蕻、冯亦代、王辛笛、贾植芳、周珏良、辛丰年、李俊民、潘旭澜、陆文夫、范曾等友人的合影,也有章老与家人晚辈的生活照,不但为读者提供了生动的形象参照,而且每一幅照片后面,都有故事。

在《艺术》一文中,章老从欣赏雨花石起兴,说到对艺术品的品评,以为“气韵生动”该是“驾乎‘神似’之上的”。“有些作品是传了神的,但说它‘气韵生动’似乎还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是作者的感情不够强烈甚至没有感情,由表及里都是冷冰冰的。因此,我觉得作者不但要传客体的神,更重要的是在传客体的神的同时,要有主体的神可传。”章老是以自已的写作,实践了这一信条的。

章老以《自己的嫁衣》为书名,显然典出秦韬玉的“为他人作嫁衣裳”,我也就从《贫女》中剥得一句,来作此文的标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