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歌读后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离歌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离歌读后感(一)

徘徊在书架之间,我在寻找一本书。一本封面印着几个女孩和男孩的书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从书架把它拿下来,揽入了怀里,走向了收银台。

回到家,我盘着腿坐在沙发上。翻开了这本书这本书叫做【离歌】,作者是饶雪漫。无论是书名还是作者名都吸引了我。在书中,一个名叫马卓的女孩跟着一妈一一妈一来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奶一一奶一的离去,一妈一一妈一的死,朋友的离开,在马卓的人生里唱响了一首又一首悲伤的离歌。

看完了【离歌】,一股不知名的味道涌上了心头。离别,谁可以避免?世间的万物有多少东西是没有尽头?小溪会断流,太一陽一会下山,花儿会凋零,我们人也会死,不是吗?有的人,不去养花,是为了不想看到花儿不一点点地凋零。也许,这样做的确不会看到花儿凋谢。可是,在逃避了凋谢的同时,他也失去了一个新的开始。起点,终点,只有一线只差。没有终点,就没有起点。没有起点,就没有终点。到了终点,就得分离,开始下一段旅程。其实,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去躲避,而是去珍惜。珍惜烟花在天空绽放的那一瞬间,珍惜小溪流淌的叮咚声,珍惜雨点滴在地面溅起的水花。相比之下,珍惜不是更加美好吗?每当回忆起当初珍惜过,心头一定会涌起一阵幸福吧?至少,我们不会遗憾,因为我们珍惜过,因为我们拥有过。

漫漫长路,我们难免要匆匆写下一首首情不自愿去又不得不的离歌。可是我们也不要忘了,这也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离歌读后感(二)

今天在宿舍整理书籍,手指轻轻滑过每一本书,突然一个淡雅的封面紧紧地把我的目光抓住了,原来是饶雪漫的【离歌】,我若有所思地笑了笑,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思绪不知不觉回到了那年的夏天、那年只属于我们的青春

主人公马卓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小城镇,然而父亲早早去世,母亲也弃她而去,她自小就与一奶一一奶一和小叔一起生活,生活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一直没有放过这个可怜的少女,不久一奶一一奶一就离开人世,只剩下了残忍虐一待她的小叔和她一起生活。

几年后,马卓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有着和一妈一一妈一林果果一样的一性一格。她个一性一倔强,极端自我,喜欢独来独往。同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重点高中。因为一次偶然,她认识了技校的问题少年毒一药,从此,马卓的一生就改变了本来的应有方向。马卓被毒一药的桀骜不驯深深吸引住,冥冥之中,像是有一条命运之线,无形地在乖女生和坏男孩之间贯穿。最终,义无反顾地将他们拉在了一起。就像有很多时候,情感都不由自主控制着生活的轨迹。尤其是女生,正处在多愁善感的时期,对一爱一情有着懵懂的向往,那颗敏一感而多情的一爱一心种一子一触即发。像马卓这样骄傲的女生,其实是个复杂的个体。乖顺和叛逆这两种个一性一在她的体内并存,自我压抑和对一爱一的渴盼长期矛盾纠结。长期缺乏关一爱一的孤独,在毒一药这个坏小子猛烈地一爱一情攻击下,一爱一情的种一子迅猛生根发芽,蓬勃生长。骄傲的人在自己认准的事情前面,更加是不顾一切,即便知道自己是飞蛾扑火,饮鸩止渴,也别无选择。青春的美,其实也正在于这份无与伦比的勇气与付出。很多时候回想起来,幸好主人公还年轻,也很坚强,还有很多的时间让她来收拾这一切的残局,这一地的碎屑。也许若干年后,她会懂得一爱一情与生活,也许生活也会少一些伤痛,但青春过的一爱一情会永远埋藏在心底的深处吧?

又一次沉浸在这本书中,又一次陷入了思考当中。其实,小说是小说,现实是现实,我觉得现实中并没有这样平淡细腻或者惊天动地的一爱一情,在小说中,一爱一情要多动人有多动人,要多轰动有多轰动,这样的一爱一情多么的唯美,多么令人向往,多么令人遐想无穷。不论是阿南对林果果那多年不变的一爱一恋,还是肖哲苦苦追求马卓的执着,或是毒一药与马卓之间青涩懵懂的一爱一恋,都是那么令我感动,似乎抓住了你心底最柔软的那个部分,久久不能令人释怀。

尾声响起,心底最深处回旋着的那一首离歌,终于成为一爱一与告别的最终曲。终点处,谁将会在那里,把幸福唱与你听?而我们要铭记的是伤痛让成长的过程更深刻,而青春也正因为这份疼痛而成就永恒的魅力!

离歌读后感(三)

【离歌】,是青春文学作家饶雪漫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最近,我读了这部小说,十分震撼。

马卓有着悲惨的命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难以接受。在她一岁时,她的爸爸就被人杀害,至今都没有找到杀人凶手,随后,她的母亲也弃她而去;她只好和她的一奶一一奶一相依为命,她的叔叔只会喝酒、赌钱,别的男孩子也欺负她,甚至放狗咬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卓一天天长大;在她九岁时,她的母亲又突然出现,把她带到成都来生活,这让马卓有了一丝幸福的感觉,可好景不长,她的母亲在给她买早餐时,遭人惨杀;马卓,无家可归,只好再次回到雅安雨城,一奶一一奶一的家里,不料,她的一奶一一奶一也离开了她,还遭到了她叔叔的毒打;还好,一直喜欢她母亲的一名男子阿南,领养了她,把对她母亲的一爱一全灌注在她的身上,对她如亲生女儿一般细心呵护

马卓也不负阿南的期望,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天中,在高中的那三年时间,她偶遇毒一药,并被他身上的桀骜不驯、帅气所吸引,展开了一段揪心的一爱一情故事,谱成了一曲悲伤的【离歌】

上天是不公平的,剥夺了马卓所有至亲至一爱一的家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尽了欺辱、折磨,这是非人所能承受的,何况当时她还只是个孩子,可是上天又是很公平的,她如钢铁般的坚强,就是赐予她最好的礼物,也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慢慢磨练出来的。

比起她的坚强,我的坚强根本不值得一提。被烟头烫在胳膊上的滋味虽然从未尝过,但想想也知道那种痛苦,她,竟然一滴泪都没有滴下,也没有挣扎,只是无言地承受着。我小时候犯了错,一妈一一妈一用针扎我的手心,我没有哭,那是因为针头并没有扎进去,只是在我的手心上稍微重地点了一下。当时我看着针锋利的针头要扎进我的手心,心里都紧张的不得了,但还是强忍着马上要夺眶而出的眼泪,倔强地看着一妈一一妈一的眼睛,面无表情地接受着一切,一副不服输、坦荡荡的样子。当冰凉的针真的碰到我的手心时,心跳得很快,但我只是眉头皱了一下,手缩了一下,没有留下眼泪。我觉得我好了不起,面对这样的场景,我没有吓得流眼泪,直到现在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看到九岁的马卓冷静地面对她叔叔狰狞的表情,残酷的毒打,又是踢,又是踹,又是扇,又是拿烟头烫,又是揪着头发,她的嘴角都流一出了鲜血,她却一声没吭,甚至反抗!真的,那场景,很残忍,我看着这段时,眼泪就已经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心里好像很疼,何况,那是真实的疼

她的坚强,我们是无法学到的,只有她拥有;她的坚强,我们是无法理解的,只有她懂得

她的勇气无法用任何东西衡量,不知道这股勇气是从哪里来的,与坏人勇敢搏斗,对方拿出白晃晃的刀子,对着人质和自己,她也毫不慌乱,镇定自若地跟他们讲道理。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悲伤的,马卓和毒一药并没有在一起,我也深深为马卓遗憾,看到结局,我流泪了,不过哭完之后,也明白,总有一个人,会默默站在你身后,呵护你,一爱一你,不管你怎样改变,这就是一爱一。

也许,我们的坚强和勇气都比不上她,但是我们有相同的一性一格不服输!我们也会学着更坚强,要好好好长大!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黍离读后感


黍离读后感

捧起【诗经】,打来【黍离】,总觉得有种悲观的空气笼罩着。【黍离】出自【王风】,历来被视为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西周末年,相传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戎族入侵,诸侯不再勤王,西周于是灭亡,都城镐京被夷为平地。周平王被迫东迁洛一陽一,国势就此一蹶不振。后人便以为周幽王之亡国,便与这场焰火晚会有关,说是幽王拿国事和诸侯开玩笑,以致后来果有战事,再举烽火,诸侯便无动于衷,不来相救了。

实际上,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幽王千金买得美人一笑,足见他也是一个正常男人。偶尔的一次烽火戏诸侯绝对不至于亡国。西周亡国的真正背景其实仍是一场权力斗争。史载幽王与虢石文为御,用事,国人皆怨,这是其一,用错了人,引起了国人的愤怨。又废申侯,去太子也,这是其二。因一爱一褒姒,废去了申后和太子,另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申侯怒,与僧西夷犬戎攻幽王,这是其三。申侯是幽王的国丈,你废掉了人家一爱一女的王后之位,他就卖国勾结犬戎造反。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这是其四。或许出于对幽王国政的不满,或许还有申侯的收买,诸侯不救国难,或许来不及等到救兵赶到,因为这是内外勾结,进兵自然神速,致使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后,一位朝中大夫出差经过宗周都城丰镐一带,亲历从繁华到荒凉的变迁的诗人,目睹昔日的繁华一变而为禾黍离离的景象,再联想到天子失宫,周天子由天下共主沦落为诸侯同列,不禁悲从中来,赋出这首【黍离】。

如今我们不会相信因果报应之说,但历史似乎在冥冥之中确有某种因果报应。西周初年,原殷商的大夫箕子被周王室远远地打发到朝鲜去做诸侯,临行之前,箕子去朝周,经过故都殷墟,看到宫室毁坏,原来繁华的王都成了一片废墟,还长出了禾黍。史载,箕子伤之,因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无不流涕。

绝今历史在这里重演了,连诗人所感叹的都是如此相似。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和箕子所唱的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如出一辙。

尽管西周开国之初的统治者早就说了,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然而,终不免好了伤疤忘了痛,一旦国将不国,才又回想昔日,感慨如今。后世便依此诗诗题,称之为黍离之悲。

这首【黍离】,沈青崖说的好:述其所见,既非托物,因所见而行为之一靡一靡一,心为之摇摇,亦是实写其忧,而非由于黍稷引起,直是赋体,不兼有兴。如果是子思父,则应该侧重思,而不是忧。而且,根据【诗经】的经验,写思往往多以比兴的手法。

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一幅颓败的景象,而且这是一种无法修复的颓败,故都城阙已完全被黍离所取代,蓬蓬春一色、葳蕤草木中透露着满目凌一乱与荒芜,如同今天那无法修复的圆明园一样。彼,彼宗庙宫室。迈,行也。一靡一靡一,犹迟迟也。摇摇,忧无所想。离离,散垂之貌。摇摇者,神魂之无主也;如醉者,意绪之俱迷也;如噎者,愤气之填满胸臆也。可见,愈是绿色离离,愈见出昔日繁华之瓦裂,见者之心都为之崩解。愈是春意盎然,愈是见出作者心中之冷。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做了肥黍的肥料。那么,导致这种剧变的到底是什么呢?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人心里应该马上被唤回到当年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年代。

此情此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忧什么呢?只不过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只不过是思往事,忧来者,只不过忧别人不理解我这种忧,还以为我别有所求。

此诗之奇就奇在这里。与其说是怀古,不如说是伤今。若今日果如离离禾黍这般春意盎然,倒也不必再问苍天,若今日已是一片秋意阑珊,倒应让诗人豪情满怀才是。诗人偏不写今日之风雨如晦,偏偏以禾黍离离之春意映出今日之如晦风雨。

【诗经】时代的诗人不是为作诗而作诗,这一点与我们今人作诗绝对不同。诗人心忧为何,所求为何,指责何人,皆不一一道明,是情一动于中,发至极处,语言自然流露。这种语言便是初民的原始语言,不同于后世之诗人靠推敲来炼字,炼成一种诗境。

千载以来,每当碰到这样一种风雨如晦的时候,黍离之悲就起。哪朝哪代没有人唱过?左思刚唱完,杨衒之又唱;瘐信唱过,沈约又唱;杜甫刚走,刘禹锡又来;姜夔的【扬州慢】未停,吴梅村的【秣陵春】又响;而期间,四十三岁的文天祥所唱的更直追【黍离】: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只不过场景由北国换到了江南,燕子还是那只燕子,离宫还是那种离宫,而只不过是把黍离之悲换成了另一个词亡国之痛。

跨也奇,雨也奇,风雨之中话黍离。风也真,雨也真,至今仍忆卢沟桥。

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

看完了山下英子著的「断舍离」,这是一本写人如何对待物品的书。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的确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要丢弃时还是有许多不舍,总想着这些物品还有要用的时候。诸多的不舍和可惜造成家里的物品越来越多,把房子有效的空间不断的侵占。久而不用的物品蒙上了灰尘,灰尘和杂物会给家带来停滞运和腐朽运,同时也会影响家人的身体健康。善哉!

好在本人还是一个比较喜欢扔东西的人,但家里物品也的确不少,趁着刚看完「断舍离」,有强烈清理物品这股劲,这两天成功地送出一个真皮挂包(买了五年以上,只用不超5次),6条裤子,很喜欢的裤子,怎奈何体形发生变化,所以只能送走。再接再厉,继续把少用的衣服送给合适的。目标是把衣服控制在衣柜能挂得下的范围内。哈哈!有了目标就好办了!

《断舍离》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山下英子老师和她的《断舍离》,是在抖音好书分享会上,演员陈数关于《断舍离》的分享。

陈数老师认为《断舍离》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老师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因为忙碌所带来的物质,并不一定等同于现在你所看到的和获得的价值,你所以为的忙碌也许只是碌碌而为,随之带来地也仅仅只是机械式地成长,而你丢失的可能是有计划的见识,健康?亦或是因为忙碌而忽略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我想这大概就是陈数老师所理解的有关断舍离的部分,舍去不必要的物质和欲念,停下来,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这一点很多初次尝试断舍离的大众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之前没有断舍离的意识和概念,所以并没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师所著书的真实目的,只是简单地实践断舍离,比如他们认为断舍离的实质就是扔东西,于是最直接的行为,就是拿生活中的书籍和衣物类品开刀,认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乱了,没有从根源上认识断舍离的含义,长期以往无法做到坚持,最后不了了之,鲜有成就。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就如《断舍离》一书中所讲的,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很应景: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明日歌》读后感


《明日歌》读后感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今天,不就是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吗?我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今天,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我从明天开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有些人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朋友,我决不怀疑你的真诚,但为什么要把做的事情放到明天,一切要从明天开始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尽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你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变为现实呢?
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了今天 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
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刈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号,哪有人们日后的健康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扫除尘埃,哪有日复一日街道马路的洁净?解放军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战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不是更应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间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时,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爱迪生如此,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沉湎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观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
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历,撕了这一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道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收获。那样,他们从呱呱落地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之中度过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拌和着悔恨、痛惜和哀伤的泪水......
虚掷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今天,是奋斗的起点啊!
赏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诸君听我《明日歌》。"明代文嘉的这首《明日歌》,问世数百年来,万口传颂,至今不衰。它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不要把一切计划和希望寄托在尚是未知数的明天。本文作者在准确领会和把握原诗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读后的实感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例证、引证、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今天的宝贵,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反之,就会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应"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文章内容充实,结构谨严,论证有力,语言流畅。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是一篇值得一读的获奖佳作。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