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一)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一性一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一性一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一性一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一性一,而新教是唯心的。理一性一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二)

【西方哲学史】我选择了梯俐、伍德编着的版本。因为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所以就选择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一性一的了解。现在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可以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一性一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介绍占的内容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因为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系的,跟人文扯不上关系。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内容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的本质,是运动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现在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因为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理解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特别是我的同学中不少都是都穆斯林,他们一直告诉我说,你不是穆斯林,所以你不能理解作为穆斯林的骄傲和自豪,当然你也不能理解我们的拜功。我确实感受不到他们的那种虔诚,因为我总觉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还会笃信虚无的神会赐予我们所有呢?这是我的一点困惑,也困惑了我很多年了!

其实读这一部分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这时期的哲学家大谈特谈神或者是上帝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我自己了。在看了他们那么多论述后,我竟然出现了相信上帝存在的倾向,还好,这个时间很短暂,我是唯物主义者,由此我觉得宗教对人的杀伤力很大。我是带着神秘感来读这部分哲学的,但是最后并没有多大的神秘感,所以我觉得中世纪的哲学,因为某种原因提前给自己蒙了一块面纱,面纱背后,其实什么也没有,不过中世纪的文化艺术,还是很值得人们去欣赏的,我比较喜欢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和电一影,原因是充满了激一情,一浪一漫,自一由与反叛。

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学,他离我的年代比起前两部分是近的,可在理解上却趋向了一种复杂。当面对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很激动,因为不会像中世纪带着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点点的展一露出科学一精一神的曙光,用科学的规律一性一的东西去解释世界和文明,心里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许多。尽管如此,但它并没有完全同经院哲学决裂,神学的偏见依然存在。然而当哲学走到康德这里的时候,他说,休谟把他从独断的睡梦中唤醒,同时他也把我从理一性一的梦中唤醒了。他说:一直到现在为止,哲学是独断的,它往前行而没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能力,现在必须批判或开始不偏不倚的考察理一性一一般的能力。于是有了他的三个批判,对我而言,是种风暴。因为我没有怀疑过理一性一,而且崇尚理一性一。现在看来,我有点错了,理一性一也会存在问题,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当读到黑格尔的时候,我再一次激动了,因为有部分内容我可以理解。后来我才找到了原因,是因为我所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部分是源于黑格尔的哲学。我觉得他的伟大不仅是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而且促进了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发展,在他之后产生一批哲学史家如费舍、策勒尔、文德尔班等。再到后来,我觉得哲学真的是飞跃了,但是也越难解读了。我对胡塞尔真的是提不起兴趣来了,海德格尔给我比较诗意的感觉,看到他仿佛看到美丽的诗意的栖息的生命,不过他的【存在与时间】让我很痛苦。还是很喜欢他那句话: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织着因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一性一而引起的悲剧一性一的焦虑和苦恼。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话,让我有了活着的勇气,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开,现在看开了,死生相互依存,活着是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的方式。一直都用这些话来安慰自己,正视死亡和悲剧!我想我会坚强的面对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

这本书读完我总体的感觉就是:脑子一边是水,一边是面粉,搅搅成了浆糊。我觉得如果不对里面具体的人物及着作做详细的阅读的话,仅凭史上提一供的资料,是很难读懂这些哲学思想的。通读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当别人提起伊壁鸠鲁,施特劳斯,伯格森等人的时候,我不再陌生,不过也只能达到见过的水平。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去阅读做到整体的把握,给我的专业学习提一供帮助。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错呢。但应当说,过早分文理科看来在教育上确实是不大可取的(当然给偏科且优异的学生以进身之道,是务必的)。

四、哲学中真与善的冲突

哲学中的争论,有的是内部争论(理智争论,总会有个结果),有的则属于外部争论(根本不可能有结果,属于态度争论),但更多的是外部争论。(内部争论和外部争论是我生造的词)如果明白这一点,就能够避免在外部争论上花太多没有必要的力气,从而直接应对真正的有好处的讨论。

罗素的看法是:

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向是由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齐的部分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这两部分未能充分划分清楚,自来是超多混乱想法的一个根源。

这是说,哲学中的真与善一向有冲突。这个争论可能也是不可能结束的。罗素更倾向于求真,但不反对求善,估计反对的是态度决定立场,以善代替真的那种蛮干。对于愚蠢的好人,罗素可能没有好感。

从道德上讲,一个哲学家除了大公无私地探求真理而外若利用他的专业潜质做其他任何事情,便算是犯了一种变节罪。

这一个观点颇似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大家也熟悉。但是,对罗素的这种价值中立态度,我基本认同,但仍然有些犹豫。

总体上说,此书带给的材料丰富,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整体性的讨论和说,还对东方哲学给予了较高的期盼。对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尤其对亚里士多德、康德还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也颇使我瞠目结舌。亚氏的三段论推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都基本上否定了其地位。如亚氏和康德这样的权威,罗素竟然也没有客气,这是需要哲学上的实力和求真的态度,才能做到的。而且,说的都是地方,不能不服。尤其结合现实,把哲学与政治思潮和政治人物的传承关联,都进行了一个描述。这些观点对于某些人物的思想颇有忌讳的中国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

罗素的观点是,在某种好处上,写哲学史需要你是个哲学家;我看,读懂哲学史著作,可能你也得是半个哲学家吧,否则根本是读不懂的。由于之前的偏见,使我迟迟未读此书,写这几句,算是对罗素的一点歉意。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爱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明白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状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一样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写作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

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明白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根源,进而明白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3。透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据这个脉络总结和大胆预测如下: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有潜质进行哲学思考之前,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诉诸于宗教(前轴心时代);

阶段二: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发展属于自己的哲学(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创立了哲学基本体系,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

阶段三:由于人们很难运用自身的理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轴心时代之后直至贯穿整个中世纪,人们都在试图用人类的理性去证明宗教神学的意志,并将着力点重点放在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上;

阶段四: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们发现人类很难运用理智解决意志问题,因此,人类开始将哲学与神学分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怀疑和反叛意识,将人类从对神的思考拉回到对人、对世界的思考上,近代哲学肇始于此,在近代哲学中,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之因此有了很大进步,源自于人类更加务实,同时,也使用了更加务实的思考方法。总的来看,近代哲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即知识论上,人类综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又补充了培根、穆勒的归纳法,还加上了更为现代的新方法(当代数理逻辑家对传统逻辑的背离),从而使得人类有了飞快的进步;

如果按照目前已知的哲学史发展的历史规律大胆地进行推测,在未来,哲学的下一次大发展就应会把研究的问题再次关注信仰和意志,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最终将着力点回归到人的问题上,从而促进整个世界再来一次更为惊喜的发展过程。

思及至此,突然有了一种想法: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向将人的问题放在思考的首要位置,如此看来,未来世界哲学发展的起始点很有可能就在我们中华大地哟,很有可能伴随一次中华礼貌的文艺复兴和启蒙户外后,使中华大地成为未来世界思想的爆发点和引领地,就像近代哲学发端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户外一样虽然觉得这个思想复兴和启蒙的户外有可能并非在我们此刻这一时代进行,甚至我们这一代人都有可能看不到这个过程,但这样一想还是不免有一些小兴奋,真心但愿如此中华儿女们,加油吧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3):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刻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明白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职责。人类根本的职责,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状况来看,只有持续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4):

《西方哲学史》我选取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正因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因此就选取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此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刻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能够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说占的资料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正因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联的,跟人文扯不上关联。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资料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样一回事。正因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的本质,是户外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此刻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正因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明白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个性是我的同学中不少都是都穆斯林,他们一向告诉我说,你不是穆斯林,因此你不能明白作为穆斯林的骄傲和自豪,当然你也不能明白我们的拜功。我确实感受不到他们的那种虔诚,正因我总觉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应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还会笃信虚无的神会赐予我们所有呢?这是我的一点困惑,也困惑了我很多年了!

其实读这一部分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这时期的哲学家大谈特谈神或者是上帝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我自己了。在看了他们那么多论述后,我竟然出现了坚信上帝存在的倾向,还好,这个时刻很短暂,我是唯物主义者,由此我觉得宗教对人的杀伤力很大。我是带着神秘感来读这部分哲学的,但是最后并没有多大的神秘感,因此我觉得中世纪的哲学,正因某种原因提前给自己蒙了一块面纱,面纱背后,其实什么也没有,但是中世纪的文化艺术,还是很值得人们去欣赏的,我比较喜爱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和电影,原因是充满了激情,浪漫,自由与反叛。

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学,他离我的年代比起前两部分是近的,可在明白上却趋向了一种复杂。当应对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很激动,正因不会像中世纪带着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点点的展露出科学精神的曙光,用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去解释世界和礼貌,心里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许多。尽管如此,但它并没有完全同经院哲学决裂,神学的偏见依然存在。然而当哲学走到康德那里的时候,他说,休谟把他从独断的睡梦中唤醒,同时他也把我从理性的梦中唤醒了。他说:一向到此刻为止,哲学是独断的,它往前行而没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潜质,此刻务必批判或开始不偏不倚的考察理性一般的潜质。于是有了他的三个批判,对我而言,是种风暴。正因我没有怀疑过理性,而且崇尚理性。此刻看来,我有点错了,理性也会存在问题,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当读到黑格尔的时候,我再一次激动了,正因有部分资料我能够明白。之后我才找到了原因,是正因我所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部分是源于黑格尔的哲学。我觉得他的伟大不仅仅是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而且促进了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发展,在他之后产生一批哲学史家如费舍、策勒尔、文德尔班等。再到之后,我觉得哲学真的是飞跃了,但是也越难解读了。我对胡塞尔真的是提不起兴趣来了,海德格尔给我比较诗意的感觉,看到他仿佛看到美丽的诗意的栖息的生命,但是他的《存在与时刻》让我很痛苦。还是很喜爱他那句话: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织着因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杯具性的焦虑和苦恼。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话,让我有了活着的勇气,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开,此刻看开了,死生相互依存,活着是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的方式。一向都用这些话来安慰自己,正视死亡和杯具!我想我会坚强的应对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

这本书读完我总体的感觉就是:脑子一边是水,一边是面粉,搅搅成了浆糊。我觉得如果不对里面具体的人物及著作做详细的阅读的话,仅凭史上带给的资料,是很难读懂这些哲学思想的。通读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当别人提起伊壁鸠鲁,施特劳斯,伯格森等人的时候,我不再陌生,但是也只能到达见过的水平。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去阅读做到整体的把握,给我的专业学习带给帮忙。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

《西方哲学史》是每个读书人都应看的一本书,尤其是搞文史哲研究的人。但是版本也很重要。较好的有两个,一个是罗素写的,另一个就是梯利写的。他的特点不是像以前的版本,罗列各种思想、各个哲学家,而是按照思潮的渊源,逐渐地演化,读者看了以后,有一个对西方哲学清晰的系统的了解,同时增加东方人欠缺的理性和逻辑性。作者在本书的序论里说,哲学史务必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此刻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梯利(1865~1934),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在州立大学毕业后,曾去柏林和海德堡留学,在德国,他受到了严格的哲学思考方法的训练。回国后先后在密苏里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教授哲学与心理学,并曾任美国哲学协会主席。这本书就是他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书一出版,立即被哲学界奉为名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我认为《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学术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还记得在接触哲学之前,哲学这个概念似乎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通过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我发现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有无数的答案,我最赞成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我更加对此有所体会。古希腊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调在今人看来与事实不符,但在当时人们对这个世界认识有限的情况下,哲人们能积极去探索、辩论的浓厚学术风气却是令人欣慰的。况且亚里士多德犯下的错误并未影响其哲学家的名号,反而激励更多哲学家去思考。因而产生了分歧,一个新的思路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也就产生了。这也验证了我的想法。当然也验证了发展观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的这一观点。

在我看来,我们阅读《西方哲学史》的目的,不在于揪住前人的小辫子不放,嘲笑他们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错误,而在于从先贤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遗漏的养分。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就与今天的原子论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在他之前的芝诺。

在漫威大片《复仇者联盟4》中,复仇者联盟的成员们进入量子领域从而实现时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钢铁侠的莫比尤斯环模型实验成功了。实际上莫比尤斯环本身是一个悖论。一个环本该有两个面,但莫比尤斯环永远只有一个面,从外面进去的物体又将回到外面,这也是有关变化的一个悖论。同样的,芝诺提出了运动不可能悖论。最有趣的是飞矢不动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间都在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上也就是说,它是静止的或者零运动的,但零的总和不可能产生运动。这涉及到物理学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与今天令人费解的量子力学有着共性,似乎我们也处在一个莫比尤斯环中,古人未能解决的难题被历史长河洗刷沉底后,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学教会我们思考,那亚里士多德肯定不仅有错误理论,一定也有正确的理论。原来,他在数学逻辑上有着突出贡献。他指出定义必须用先存在于所定义事项的某种东西来表述,实际上就是讲的是与定义有关的逻辑顺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义。这种认识比19世纪的数学家们领先了千年。欧拉也曾说过我决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运算规则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见接触哲学以后,我们思考问题变得客观,因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着矛盾与统一,我们不能非黑即白,对与错只是每个人各自的理解与看法。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1000字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1000字
  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这本书阐述了什么是哲学、智慧的痛苦、思想与思想的对话、“是什么”的问题、科学之科学、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终极关怀、天路历程、理性与信仰、上帝是否存在、实践智慧、自由的难题、善的困惑、幸福与德性的冲突、主体性原则、我思故我在、哥白尼式的革命、主体性的黄昏等等。
  哲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通过修读西方哲学智慧纠正了我对哲学的成见,哲学不等于智慧,哲学即为“爱智慧”。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画。我们不能一眼望穿哲学的背景,但是我们可以一点一点的接近智慧。
  学习哲学是一件和快乐的事情,因为哲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更容易被我们接触,却不容易被我们所理解,在苏格拉底的故事里,从他的生平和死亡,我可以领略到很多东西,他认为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说人人都有“德性”,并非指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换言之,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苏格拉底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
  我们也许会在人生的满满道路上不停的追寻,没有落脚点。而哲学给了我们人生的落脚点,让我们可以不停的回味自己的人生到底做了什么,为了什么而做,得到和失去的是什么。由此我觉得我们的人生应该永远的思辨着,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落脚点。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1000字
  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这本书阐述了什么是哲学、智慧的痛苦、思想与思想的对话、“是什么”的问题、科学之科学、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终极关怀、天路历程、理性与信仰、上帝是否存在、实践智慧、自由的难题、善的困惑、幸福与德性的冲突、主体性原则、我思故我在、哥白尼式的革命、主体性的黄昏等等。
  哲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以历史的发展的顺序,逐步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呈现出来,内容shenru浅出,对中国的哲学有了比较系统的概述,总而言之,这本书适合一读,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接下来我想分享下我对于《中国哲学简史》的感想。

儒家,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历史地位就在中国确立了下来了,绵延几千年而不衰,即使在我们当今的社会,儒家的思想也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探讨儒家前,我想先说一个问题:在我的想法中,评价一件事情,一个组织,一个人,我主要会从两方面去考虑,第一,它的持久xing;第二,它所达到的高度(eg:一个人的德与才的所达到的高度。)如果它能达到一个特别高的高度,并且能持久的保持下去,甚至有所精进,那么这件事物,或者说这个人,这个组织,一定是一个不错的组织,它一定会有很多可取之处。

基于这个想法,我来谈下我对儒家的看法。我认为一个能够贯穿大半个封建时代的思想系统,它一定会有很多的可取之处。虽然我们在五四运动中打倒儒家,反对儒家思想,但我们追根溯源,理xing的考虑一个这样的问题,是孔孟学说本质上有问题,还是后世之儒学大家们在给孔孟学说注释,解释的过程中逐步使我们偏离了孔孟学说的正轨。如果说是孔孟两位老板在创立儒家店的时候就没有啥好东西或者店里的货物本身都是粗制滥造的话,在百家争鸣的那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我想他们这家货店可能很早就会被淘汰掉,很难达到后来的历史地位。对于后世儒学大家带跑偏的问题,我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论述,建议大家去看看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这本书中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叙述比较详细,我在这里不做详细累述了,同时我和南环瑾老先生这方面的观点是一致的:后世儒学大家在注释时候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我们有了一定的误导。

那么儒学本身有没有问题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家说儒学不好,墨子也反对儒学。道家认为顺势而为很重要,认为儒家许多事情是逆势而行。墨子反对儒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观点,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力求用伦理的言辞论证他们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相反,认为它们是不正当、不合用的,力求用简单一些,而且在他看来有用一些的东西代替之。

我个人的看法或者说我认同的看法是这样的,儒家没有顺势而为么?我觉得儒家也是顺势而为,但是就像一群人掉落到一条湍急的河流,孔子或者说儒家的看法是,我们无法改变水流的方向或者让水流停下,但我们跟着河流跑,顺着河流一路救下去,能救几个人算几个人;道家的想法是既然河流如此湍急,人力无法改变什么,那么我们何不如到河流下端平缓的地方救人?

对于古代文化辩护者方面的思想,我个人的看法是一件事物,存在于世上的时候,本身就是利弊共存体,有些人认为它的弊大于利,所以寻求改变,有些人认为它的利大于弊,但是弊端也不能忽略,所以他们选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修正,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上古三朝及其之前的文化是有可取之处的,也是有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孔子当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对礼仪也有了部分的修正,比如说他也反对丧葬之礼过于繁重,应当从简,但是内心的悲痛之情不应该减轻。辩护者不意味着他就一定认为古代文化一定是完美的,合适的,一切都不需要改变,而是选择xing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适应时代的变化,做出一定的改变。

道家,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它的影响绵延千年至今。和儒家一样,道家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譬如说以德报怨这个说法,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儒家的观点,但是事实上这个观点是属于道家的,儒家认同的观点是是是非非,换句话说就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至于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等说法更是老子学说中的核心观点;在老子学说中,专业人士更愿意用反者道之动来总结老子的学说。此外,禅宗的出现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结合后的产物;而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更是以道德经等作为其教义。

道家思想发展起源于杨朱学说的为我,重身轻物,之后老子,庄子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给这种思想逐步提供理论依据。我个人认为道家学说中深藏功与名这个想法是这样的:事物具有两面xing,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譬如说名,名好不好呢?它很不错的,这个东西可以给予人以崇高的社会地位,它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呢?你得到名的时候,相应会承担更多的东西,而被很多人知道这也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会导致绑架,威胁等事情发生。比如你是一村德高望重之辈,有一群人劫持你以要挟整个村子,而你也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导致整个村子被要挟,但是你也不能因此离开,否则的话整个村子会被屠杀。这种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的困境,主要原因不就是名造成的么?我个人认为,道家看重事物不好的一面,他们觉得不好的地方远比好的地方影响更大,所以他们的许多方法都是在规避事物的不好一面,为了达到这一个目标,他们会放弃去追求普通人所追求的功名,力求做一个普通人,什么是普通人?简单地讲就是你见几面都不能在你内心留下印象的人。书中在有关老子思想的部分就明确指出了这个观点:道家的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风险。我们会发现老子很多的思想都是从避害的思想出发的,比如说老子提倡寡欲,原因是老子说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此外老子强调弃智,因为知识本身也是yuwang的对象。所以《老子》中说慧智出,有大伪。弃智的看法我认为也是源于道家的全生避害的想法,因为不希望成为yuwang的奴隶,所以努力避免它。那么按照我们之前的看法,事物具有两面xing,那么yuwang有好的影响么?似乎也有,我认为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贪婪等yuwang推动的,因为人们想要拥有更多的财富,(星辰ww)所以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提高自身的财富,这其中的方式包括改善生产力。我们将我们的眼界缩小到一个公司,譬如说腾讯,马化腾先生曾经谈及腾讯成功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利用了人xing的弱点,人xing的贪念,对于高人一等的渴望,对于特权的渴求,qq会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觉得对于yuwang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在这里我不再过多谈论。

事物皆具有两面xing,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完全避祸,获得绝对幸福呢?庄子运用解除问题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人要做到至人、神人、圣人。至人就是要超越事物的普通区别,超越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他与道合一。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无为,所以无功。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他无功。庄子的想法是思考的思考,站在更高层次看世界,在这个层次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他理解运动着的一切,但是他自己则不参加这些运动。

那么道家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当然,除了道家和儒家之外,还有墨家,名家,阴阳家,法家和佛家等等。他们的思想都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我想简单的谈及下墨家的思想。我认为当今社会是功利主义思想盛行的时期,譬如说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依据的源头便来自于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又是墨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核心。所以我认为如果未来我们要考虑从现实出发,研究当代的哲学,我觉得墨子的思想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最后,我建议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籍,里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简单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各时期各家的主要思想,让我们能全面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虽然在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进行了重读,比较阅读下,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可是合卷之时,脑中仍然一片空白,对着键盘不知从何写起,难道我也达到了坐忘的境界,这种状态究竟是不知还是无知?

我想,冯先生的这本哲学史著之所以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不仅因为它承载的是几千年来中国浩瀚的思想史,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让我这位哲学门外汉突然觉得:一直闻而生畏、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哲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并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

冯友兰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而后又到美国学习西方哲学,所以他的这本哲学史著里会时不时将中国古人的思想见解在西方哲学中找到映射,同样也免不了采用逻辑分析方法进行阐述,这也是他之所以能举重若轻的仅用短短的300页正文,就能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史非常系统的、透彻的呈现给读者的功力所在了。

本书开宗明义,首先提炼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对超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先天欲望,除了宗教,还有哲学,可以让人们不会沦陷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因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友兰先生认为极少关心宗教的中国人通过对哲学的极其关心,来实现对超道德价值的觉解,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中国先哲们认为单就一个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的同一,为了得到这个同一,中国哲学产生了很多流派,哲学家以身载道,展开了出世与入世的体验和探讨。如果真理只有一个,那么在无数探寻真理的路上,总会有人不期而遇。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表象对立,实则补充,演绎着一种力的平衡。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寻求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当然,每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他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哲学更是如此。人在思想的时候,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些就构成这个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身处内陆,农耕为主的中国先哲们都支持一个共同的理论物极必反,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深远,也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还限制了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中国哲学的概念更多的是直觉得到,从直觉的价值出发的中国古代哲学,知识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农的思维习惯让中国古人容易满足,不喜欢变化,因此许多发明创造也受到阻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当然,中国哲学不仅只是适用于当时条件下生活的人,她还有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只能创造于未来,不会失之于既住。中国哲学给予我们人生理想,儒家思想认为:理想的人生虽然对宇宙有极高明的觉解,却仍然置身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关系的界限之内。冯友兰先生提出,这些人伦的性质可以根据环境而变,但是这种理想本身并不变。必须进行逻辑分析,才能在哲学的历史中区分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可变的。每种哲学都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共同的东西。正如冯友兰先生所预见的那样,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国哲学正在逐步为适应现代化的中国而发生变化。

有了之前高屋建瓴式的引导作铺垫,才有后面提纲挈领式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该书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如下:

一、儒家

创始人:孔子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新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二、道家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三、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四、名家

公孙龙和惠施

五、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六、法家

韩非子

七、禅宗

佛学分支与道家哲学结合的结果

毕竟每一位哲人的思考,都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可以记录,冯友兰先生以贯通中西、纵横古今的视野,跳出历史材料的堆砌,对分散和孤立的各派学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整理,不仅给出了每种学说的要义,对每种学说进行分类,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尽力呈现给读者一个个具有立体感和画面感的哲学人物。不仅如此,冯先生完全遵守治史要求,讲解中不参杂一丝主观色彩,只有胸中有丘壑,才会下笔如有神。在冯先生的笔下,中国哲学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冯先生所说的人生的第四种境界天地境界。

在冯先生的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与开篇遥相呼应的是,冯先生在书中结尾处再次提出哲学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而人内心深处对于超越现实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既入世又出世,对此,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写于此,心境豁然开朗。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授学生专业课程,无非是使学生成为具有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某个行业的专家,大部分的人,一样不会从事智慧的思考,而是专注于怎样让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好,终究只能培养出前两种境界的人。如果按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习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因为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这样,学子们就能够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结合起来,不再专注于咫尺之侧的空间,而是看到九天之外,鸿蒙太空,如此岂不是教师职业的一大乐事?

研究哲学史,并不在于还原那个曾经的世界,而是了解造成现状的原因及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本书能穿越时空仍迸发勃勃生机。

人生三快事:美酒、挚友、枕边书,此书可作枕边书,闲暇之余翻阅,总会有自己的收获。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