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读后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致青春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致青春读后感(一)

【致青春】名义上是一部赵薇的研究生毕业作品,但背后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央戏剧学院在读博士韩音介绍:赵薇是北京电一影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MFA),这一学位对毕业作品要求很高,【致青春】这个项目经过几年的论证,到最后呈现的是一篇硕士毕业论文。早在剧本创意阶段,就针对观众兴趣点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韩音认为该片最重要的一点是赵薇用个人化的青春勾起了几代人对个人生活的缅怀:影片里上世纪90年代的生活场景勾起了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而这些群体构成了强有力的电一影消费群体。韩音的观点得到河南奥斯卡电一影一院线总经理刘健的印证,据介绍,根据20xx年统计数据显示,70后、80后、90后观众占电一影观众的81%。【致青春】就是为他们拍的影片。刘健用聪明来形容赵薇,她把70后、80后最喜欢看到的东西放到电一影中,营销一精一准,做到了艺术和市场兼顾。

它其实并不完美

中国台湾的青春电一影有着浓重的文艺腔调;日本偏好表现残酷青春物语,情节简单、偏执又疯狂;西方的青春片多喜好在镜头前挥洒大胆张扬的个一性一和青春期一性一的朦胧。相比之下,以【致青春】为代表的中国内地青春电一影与西方同题材电一影相比,缺失了什么?

影评人影评老大爷暗夜骑士认为,【致青春】缺失了两个因素:一是时代感,片中展现的都是校园一爱一情,但人的命运和社会是分不开的;二是一性一懵懂,它是青春电一影的一个重要符号,但在【致青春】中都是点到为止,当然这是内地电一影环境所致。

韩音说:美国的青春片讲求深度,对青春期的叛逆表现更多一些,比如【美国派】、【歌舞青春】,对青春剖析得更深,为了表现青春的激一情,其中不乏吸毒、同一性一恋的东西,其实这些所谓的青春片都可以划归到成一人片的范畴。至于其艺术一性一,韩音说:【致青春】虽然票房好,但艺术质量并不值这么多钱。

它能把青春类型化吗?

【致青春】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商机。资深电视人湘人李认为:青春是电一影中的好题材,可以成为一种电一影类型。每个人都乐意回顾青春,每个人都乐意总结青春,所以这类题材非常有挖掘的潜力。但从电一影类型的严格意义上来讲,青春片单独拎不出来,据影评人毕成功介绍:电一影类型片本质上就六种:剧情、喜剧、动作、幻想、惊悚、恐怖,其他都是次生跨类型的片种。韩音认为:说【致青春】是青春类型片并不标准,它在电一影分类中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骨子里还是一部定位一精一准、讨好观众的商业片。

票房虽好但艺术质量并不值钱:缺失时代感和一性一懵懂

但湘人李认为应该把青春片放大去看:只要是讲述年轻人故事的,都可以称之为青春片,【十月围城】讲述了年轻革命者的故事,热血、激一情、智慧,不怕牺牲、富有牺牲一精一神,都是青春的映像。【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也是青春故事,有一爱一情,有幽默,有着深刻的奋斗一精一神、年轻的正义感、少不更事的批判一精一神,都有一些反思,值得看。所以青春片,只要真的迎一合青春的灵魂,总会找到它和观众的灵魂共鸣。

湘人李口中的电一影大都取得了好票房,如果再加上【分手合约】、【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片,以文艺、一爱一情、青春为卖点的电一影都大卖,内地市场是否已认可此类影片?在这方面,刘健和韩音的观点出奇一致:哪种类型的影片在市场上吃香是有周期一性一的,不能说【致青春】大卖就会开拓青春片这一类型,只能说它符合当下人们的观影习惯。

不管怎样,我觉得【致青春】都是值得一看的,中年人可以去缅怀一下自己的青春,年轻人则去寻找一些青春的启示。

致青春读后感(二)

青春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有的人认为青春就是年轻,有的人认为青春是一种个一性一。看过很多关于青春的电一影,总觉得青春这个词真的是太飘渺了。什么是青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看法。直到走进影映厅看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才发现,原来青春是那么一回事。

老实说,笔者并没有读过【致青春】的小说,影片给笔者的感觉就像是出自不同主创者的手笔。校园生活讲得顺风顺水,张弛有度,犹如一碗满而不溢的水,端平了稳定前行,而当时光移转,众人踏足社会,这碗水就陡然不稳定起来,时而枯竭时而满溢,情绪张力时强时弱。后半段仿佛一个拼拼图的过程,结局已经写定,众人已被安置归宿,只看如何快速归位:于是角色们迫不及待的掏心窝子,倾诉衷肠,聊天的台词不断拿来交代镜头外人物的命运,闪回也一个接一个的解一开谜一团一一个镜头也不一浪一费,飞快的推进着故事。

当然我们都知道,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都只有一位,不存在集体创作,那么唯一的解释,正如映后笔者请教原着读者得知的,就是影片后半段对小说改编和压缩极大。不过观众若是80后一代,尤其是与角色们在后半段年龄相仿,倒会对这前紧后松的设置产生一份莫名的认同:出了象牙塔几年,生活节奏加快了,风花雪月也没一精一力了,与之对应的,叙事变得紧凑、功利化,不正在默默诉说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吗?如此一来,诸如张开突然由街头作家晋升陈孝正合伙人等突兀之处,也变得不那么难接受了,毕竟前面已经有了太多的撕心裂肺和惨不忍睹,也该给点一陽一光和希望了。

郑微一角有一句台词,一爱一情不是生活的一切。但从整个故事来看,一爱一情却是整首青春奏鸣曲的主旋律。你看,除了假小子室友之外,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被包裹在一段又一段正果或未果的姻缘中,都被扣在一环又一环或明或暗的三角关系中,种种一爱一情故事,连缀起影片百分之九十的悲喜剧。

绝这一爱一情描摹,并不是通俗可见的漫画式的、心理杠杆两端加码减码的简单逻辑,而是随着真相层层揭开,随着情绪催化剂逐渐释放,头脑发一热的冲动,物是人非的感慨,压抑已久的爆发,和豁然开朗的通透,这其中有内疚,也有冷酷,有怯懦,也有决绝,有疯狂,也有隐忍,有情不自禁,也有一爱一恨交织,完全跳脱了一爱一不一爱一,一爱一谁的简单命题,展现的是恋一爱一男一女心理状态的不可捉摸,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也会在中间地带游一移不定,消极的等待着未知。

影片的一爱一情观是,一爱一情里没有全知全能者,也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一爱一大胜利,只有摸一着石头过河的探险者,无可避免的被刮到鲜血淋一漓,甚至失去生命。这是最贴近现实的层次感,青春时代的一爱一情,还不就是这么茫然又炽一热,陷入时,叫人不疯魔不成活,面对岔路,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举步维艰,不断质疑、权衡、否定着当下的状态,却对迈出崭新的一步战战兢兢。

影片种种校园景致,令笔者找回几缕象牙塔时的回忆,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时代感的混乱:Bp机、红白游戏机和DVD影碟共存,实在不知身处哪个年代;七年不见的台词,结合后半段的布景,也有诸多不对劲的地方,犯了跟【唐山大地震】一样的失误。另外,很多对白也很不对味,明明是两人对话,却反复加上对方全名,非常缺乏生活感,这方面香港做的好多了,角色只有在见面招呼、强调、争执和多人场合才会先称呼全名再说话,所以港片有一种独特的市井味,相比之下,【致青春】比台湾的【那些年】好些,但还是有一份挥散不去的做作。

种种与现实的错位,犹如一层隐形却坚韧的薄膜,阻止了青年观众代入电一影世界,无法像短暂陷入童话的郑微一样,沉浸在真伪难辨的世界,而只能透过银幕,窥一探一场属于别人的青春。那一幕幕悲喜人生,一段段一爱一恨别离,如同平行世界中的翻版,童话王国的传奇,并不是我们切实拥有过的青春。但是,正如科幻片可以影射当下,恶搞片可以讽刺现实,这部看似架空现实的作品,仍揭示了关于青春的某种真谛,影片最后一个场景,虽受谎言蒙蔽,却笑靥如花、欢蹦乱跳的郑微,向我们传达着:趁还有青春,如果一爱一了,就请深深一爱一,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憾,因为青春终将逝去,唯有对青春的回忆不朽。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致青春》读后感1000字


  《致青春》读后感1000字
  青春,是属于我们青年人的时代,是我们青年人可以随着心走的时代。这时候的我们,没有事业的负担,没有家庭的牵绊,正是我们可以无忧无虑走动的时代。
  二十几岁的我们正处于青春的年华,有着许多的追求和梦想,也还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找寻。我不敢说青春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经历过的都不一样,每个人追求的理想也都不一样。
  在我看来,青春就像一只钢笔,需要我们不停的去书写,最后留下一年一年的回忆。或许在别人看来,这些回忆不值钱,可是却是自己心中最宝贵的财富。高中是青春期的一个重要阶段,那时候有多少人的高中在学习生涯中度过。我承认,高中的学习很重要,但是高中生活的乐趣决不能被学习取代。在高中三年中,我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我认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朋友,我度过了人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中的一个。我放肆过,大哭过,也做过叛逆期孩子做过的事。当然,也要谢谢父母的宽容,同学的支持,我才能坚持下来,才能经历美好的大学生活。
  在我看来,青春就像一根划燃的的火柴,拼命的燃烧,最后却什么都没有。


是啊,青春是短暂的,也就短短几年光阴。我们要利用青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别让自己以后后悔。
  在我看来,青春就像一面镜子,藏不住幸福,也藏不住悲伤,什么都写在脸上。青春就像一个故事,读的太认真会流眼泪,读的太粗浅又怕错过了一些美好。青春的我们,都会经历一些以前不曾经历的,都会有情感的纠结与矛盾。可是这些是青春期中宝贵的财富,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我们也会把这本书写得与众不同,写得仿佛是自己自传的一部分。
  大学四年,仍是青春期中的一部分。大学,一直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的季节。我们在期间可以有很多新的体会,也能懂得很多以前在家人庇佑下所无法接触的事情。在大学中,我们都过着住宿生活,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穷,我们都是平等的,什么都要靠自己。我们对于友情会更加珍惜,尤其是友情中的宿舍之前,更是我们这四年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中间可能发生过矛盾,也可能吵过架,可是我们是学校中最亲的人啦。四年,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住在一起。在大学中,也有很多经历着除友情以外的其他感情,我只希望大家都能处理好自己的感情,跟着自己的内心所想走。
  这是我看完电影后的一些看法,当然也是希望所有人的青春都是美好的,没有遗憾的。

  《致青春》读后感1000字
  青春,是属于我们青年人的时代,是我们青年人可以随着心走的时代。这时候的我们,没有事业的负担,没有家庭的牵绊,正是我们可以无忧无虑走动的时代。
  二十几岁的我们正处于青春的年华,有着许多的追求和梦想,也还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找寻。我不敢说青春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经历过的都不一样,每个人追求的理想也都不一样。
  在我看来,青春就像一只钢笔,需要我们不停的去书写,最后留下一年一年的回忆。或许在别人看来,这些回忆不值钱,可是却是自己心中最宝贵的财富。高中是青春期的一个重要阶段,那时候有多少人的高中在学习生涯中度过。我承认,高中的学习很重要,但是高中生活的乐趣决不能被学习取代。在高中三年中,我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我认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朋友,我度过了人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中的一个。我放肆过,大哭过,也做过叛逆期孩子做过的事。当然,也要谢谢父母的宽容,同学的支持,我才能坚持下来,才能经历美好的大学生活。
  在我看来,青春就像一根划燃的的火柴,拼命的燃烧,最后却什么都没有。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读后感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读后感

微风夹杂着细雨,带点栀子花的芬芳,郑微忘不掉小时的梦。轻轻的抬头看看天,天仍然在下着雨,雨轻轻的搭载她的脸上,正如林静的泪水打在她的心中。

她与林静做成了夫妻,或许小时候郑微粉红色的脸对着林静的那扇门,我要嫁给你一切早已注定。但人生即以如此,又何必让时光空断六年。一次出国的机会便中断了六年的时光,多少花开花落,多少雁过留影,多少无声寂静,多少雨暗自哭声,或许人生一世注定?25年的红线还是把他们牵在一起,一本童话里,述说着爱恨情仇。一张彩色照片中镶嵌着多少欢声笑语,天空的游云飘零多少乡愁情线,一片红叶寄托着无限的哀思,或许郑微的人生找到了真正的天子,或许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停泊的港湾,但她不知道背后有一个陈寿正的男人暗自神伤。

寿正默默的离开,飞龙的泪水,湿润了往日的记忆,脑中出现了初遇的那一幕。这个男人为了一个即将倒塌的模型,去推开玉面小飞龙时,道了一句在下有种,相当有种!或许第一次见面,他们就是冤家。爱情就是微妙的东西,当你讨厌一个人到了极点,也就是爱上他的时刻。但命运没有安排他们在一起,一个去了美国,一个无颜欢笑,四年的爱情,预示着一世的惆怅。分离的无奈,最终的结果还是人走茶凉。唯有最初的那个人才是拌你终生的人。

这世间,太少的相濡以沫,太多的相恋江湖。与他只剩下记忆的时,是否会感慨世事无常?分离的距离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把缱绻一时当做被爱了一世,于是希望终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而当他离开,你是否哭泣?是否哀思?泪水不能解决问题。人们哀叹,彷徨。什么是爱情,什么天长地久无非是人老珠黄。事随水流,幸福是多么玄妙的东西。

爱情不是衣服旧了就换,它是一张深存内心深处的照片。尘封在记忆深处,被时光上了一道无情的锁。有时人生的承诺未必能实现,我们要学会看透。不要强求,失去了,也不算什么。有时候,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如果上天再给你一次机会,一定会对你爱的人说,我爱你!

有个人你爱上了,他却离开了,有个人爱上你了,命运却把你们你分开,有个人一直爱你,而你不爱他,不如给他委婉的拒绝,爱情不光是过日子,它会让你明白许多道理。

青春不可十全十美,得到一些,就该放下一些,青春与爱情终将逝去,我们能做的用最美好记忆记录下来仅此而已。

《致我们遥远的青春》读后感


《致我们遥远的青春》读后感北大荒兵团知青故事,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

看到北大荒三个字,90后的孩子们多少有些不屑一顾,仿佛那是来自于远古的蛮荒之地,是未开智的劳动人民出卖苦力的场所。或许是因为它太过直白的名字,或许是教育没有重视过对它的立体解读,不算长的时间距离竟然产生了如此大的间隙,让时代的双手触碰不到它的内在,让现在的青年人不愿放下架子去端详它丰满的面庞、聆听它真实的故事。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曾经也是对北大荒存在过或多或少的偏见,认为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存在,是没有价值的过往。曾经的北大荒知青,也是满脑子的口号、老实的有些傻气的人。直至从图书馆匆随便拿起一本书匆匆赶路,我才没有过多期待的翻开本书的书页,尝试着阅读那段岁月。

那些知青遥远的青春就这样被拉了特写,我才发现,他们在和我们一样大的时候,也有着同样沸腾的热血。

关于痛苦

那时的国家和现在的国家对于同龄人来说,一定是不相同的。不相同的原因很多,也并不是特别的模糊,但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当时的祖国没有能力给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资条件,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小资。所以他们不得不做苦力,手磨出血,腰累得直不起来,一连吃十几天的白菜汤,冬天穿的像狗熊依然冻得发抖这是他们的痛苦,实实在在的疼,从指尖传到心里,一个劲的颤。我们现在不愁吃喝,但愁学习学不会,工作找不着,人际关系搞不好,钱不够花这是我们的痛苦,有时候别人觉得不算什么,可自己就是觉得比天大。如果把两代人的痛苦交换过来,也许都无法承受对方的重量。

物质和精神说起来有明显的界限,但靠的越近,反而越分不清。我们都痛,没有谁服谁的道理。时间和地域分的是座位,但在青春年少时,都有一个叫痛苦的老师在教一门叫做成长的课。

关于爱情

在爱情这方面,我找不出什么太过不同的地方,估计是当时的女青年比现在的要主动一些?应该是这样,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地方,青春中关于爱情的篇章都可以谱写的华丽动人,没有什么能够抑制情感的滋生乃至疯长。他们和我们都一样,孤单无依的渴望有个港湾,甜蜜牵手的渴望有个未来。

关于事业

无疑,这一方面又是如齿轮的咬合般相似相同。早已经铺好路得就那么几个,大部分人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找不到清晰的方向,看不到美好的明天。还是一样,有一部分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有一小部分人,利用别人挥霍的时间,坚持做着有意义的事,当时看不到,实则为机会来临做着最充分的准备。于是,北大荒的知青们走过的不同的路上,又要迎来新的一批人,只是新的这批人可能不知道,他们被分到那条路上,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自己的选择。

关于信仰

我不知道着是否可以被称作是信仰。那些知青为了入团、入党,拼了命的好好表现,因为这些东西在他们心中是无比神圣的,让他们心之所向,由此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要求自己。而现在的我们呢?在某些时候,我们被称作没信仰的一代。我们不信神、不信鬼,曾经的神圣与光荣到现在失去了光环,不能说一文不值,但起码分量很轻。于是,我们的思想自由了,没有一些冥冥之中的禁锢,同时也没有了支撑点。这是进步还是退步?是值得庆幸还是应该感到悲哀?真的很难说,没有信仰,是一种轻松还是另一种沉重。

轻合书页,我对北大荒和知青已经有了另一种认识。他们与我们一样,有欢笑,有泪水,有拼搏,有沮丧。我相信,北大荒虽荒凉,确实他们人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的青春可以用遥远来形容,而我们,正在青春的路上。

我一直告诉我自己,我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我和周边的人不一样。我会和他们一样享受美好的青春时光,但是与此同时,我更是在积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等待适当的时机,走出北大荒,迎接自己创造的美好未来。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