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与公共意识》读后感200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宣传与公共意识》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这本书,和以往看过的那些专业书籍不大一样。内容不是纯理论的阐明作者的观点以及研究的成果,也不是那种就像一直在说服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并用很多专业的艰涩难懂的句子的书,像我这样还达不到那种境界的人看不懂,也不爱读。

此书以对话采访的形式展开,整本书的语言比较简单,也有很多的时事例子,一边可以看作是记者戴维?巴萨米安与诺姆?乔姆斯基的访谈,充满问答;一边又可以看作是巴萨米安和乔姆斯基这两个老友之间的交谈。深刻贴心。

通过刘老师画出来的重点,看到一些很有趣的东西。不过也是因为层次关系,有些勾画出来的东西我也不怎么看得懂,就像读这本书可以开拓很大的眼界,但有些东西仍然不大清楚一样,所以也就不怎么感兴趣。不过,有些勾画出来的却也让我感到震撼。因此,尽管读了快半年了,时而看看,时而又丢丢,懵懂之间,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触。

戴维?巴萨米安

我不知道戴维?巴萨米安在美国媒体界的地位和知名度有多高,也不清楚他的作品怎样,但通过这本书,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他是一名给我们这些将要涉足媒体界的初学者提供好的例子的老师。

在与乔姆斯基的采访中,他能够随时指出乔姆斯基的话出自于哪里甚至于哪篇文章,还能根据乔姆斯基的回答引出一些相关联的事件进行更深的讨论,并且还会引用很多与该主题或回答相关的经典语句和例子做很好的总结与开启下一主题,而不是像国内很多采访稿那样只是干瘪的提出问题而已。可以看出,巴萨米安不仅准备工作做得充足,平时的积累也是很多记者比不了的。他的采访能力让我敬佩。

另外,巴萨米安在与乔姆斯基对话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和游刃有余,用一段很短的话语就能挖出乔姆斯基的很多思想,让采访不断深入,也让内容深刻的能力也让人佩服。

同时,导言中,巴萨米安对乔姆斯基的介绍不仅让读者知道乔姆斯基高尚的品格,也透出他对采访者的尊重,我可以想象这样的记者并不是对乔姆斯基的奉承,而是他能够给他的采访者十分的尊重。

诺姆?乔姆斯基

从巴萨米安的笔下知道,乔姆斯基在关心普通公众的方面是很让人敬佩的。即使是刚做完手术,身体疲乏,只要有这样的邀请,依然慨然应允,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知道他一直践行知识分子的职责就是说出真理,戳穿谎言;知道如果你需要一个代言人,如果你需要一个签名,如果你需要帮助,乔姆斯基都将与你同在。这样的乔姆斯基,怎能不叫人敬佩?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好与不好》读后感2000字


今天读p210页《好与不好》,提到作文质量好坏的标准问题,好与不好是我们读一篇文章的总体印象,至于究竟怎样的文章算好,怎样算不好,总得得一个标准出来才算客观有依据。作者认为是“诚实”和“精密”两点。诚实就是写出来的话是和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恰相一致。这原该不是问题。可是有时候受一些套话作文格式的影响,好做夸张之语;或是受社会流行观点的影响,对于自己的观点想法表示怀疑不自信,所以就人云亦云,言不由衷;或是怕人家以为自己的见解不够高明,为面子计,说些故作高深的话,玄虚奥拗,故意的让人不理解。这都不是诚实。叶圣陶等人的理论文章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是我非常喜爱的,有些人的理论就不是这样,使人怀疑他就是故意地要让人家看不懂,好显示自己学问的精深,这只能说他不诚实,不老实。

至于精密,是就语言表达说的,所谓的精密,就是词用得恰当,句子写得明白晓畅,意思表达真切完整,整篇文章的层次安排非常合理之类。一句话,表达了他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恰切周密。这方面例子太多,俯拾皆是。如鲁迅描写祥林嫂临死前的相貌: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算是个活物。这句里的“一轮”用得可是妙极了。把祥林嫂内心的绝望,表面的呆滞刻画得入木三分。试换做“转‘”眨“试试就知道这个词用得多妙了。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对教师的责任无限上纲上线,就像前些年流传颇广的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简直就是悬在老师头上的一把尚方宝剑,只要你没有教会某个孩子,这把尚方宝剑就会落下,宣判了你在教育上的无能;就像孙悟空被戴在头上的紧箍咒,时不时地要念一念,搞得老师都头痛不已,胆战心惊,身心俱疲。老师不是神仙,每一个孩子也不是神仙手里拿的那块石头,用手一点,即可成金。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尊重的阳光普照在每个学生的头上,把和暖的春风吹拂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把智慧的雨露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然后,静待花开……

这段文字议论一句话的不当,采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表达得生动形象,这也是精密。求文字的精密当然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诚实”为先,只有想着往求诚实的路上走,必然要仔细揣摩词句的表达当不当,精密不精密。而文字的表达精密了,更能表现出作者求诚实的态度。

读了《怎样教语文》的最后部分,对写下水文一篇有所同感。教语文之初就得到这个方法,并有实行,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写作的能力有确实的提高。那个时候亲自和学生一起写同一个题目,同样的时间限制,写出来念给学生听,自己感觉很得意。最要紧的是坚持,可惜自己也没有坚持下来。我所知道的几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是坚持这样做的,比如前一阵刚刚去世的一个上海市曹杨二中的特级教师,忘了名字了,就是坚持这样做的,很令人佩服,能这样做的语文老师恐怕也是很少了。做好一件事情并坚持做下去,才能有成功。我现在都不太敢跟学生同台较量了。前一阵学校搞作文教改实验,提倡老师跟学生一起写作,又鼓起勇气写了几篇,然后就又放下了。感觉是能写的,可是不能坚持。不能坚持的另一个原因恐怕是觉得写下水文是小儿科,不能体现自己的水平,不能给自己带来名利,眼里只有那些高深的论文了。眼眶高了,不肯下力气做这些小事了。这也是浮躁的表现吧。

文章最后提到教阅读也要下水,这点很重要。老师教学生阅读课文,要先于学生解读好课文,只有老师解读得正确而且深刻,才能教学生解读得正确深刻。现在老师文本解读的习惯也和写下水文的习惯一样缺乏。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怎样做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呢?那就是会读会写。给一篇陌生的文章,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地不乏深刻地解读出内容和形式的奥秘;给一个题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文辞通畅,立意鲜明。能做到这两点,大概就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了。如果根据这两点每年来开展一项语文老师读写基本功的比赛,我想是很有意义的。大学里学习的那些文学史的书是不太算数的,那毕竟是死的知识,现在学汉语言的大学生所缺乏的恐怕也是这两方面的知识。对文学史的知识了解得多,但是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不够强。

多年前吕叔湘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何在?从老师的素质来说,恐怕是个原因。似乎语文是谁都能教的,只要识字。之所以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就是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所谓的专业素养不是只拥有那些静态的知识,而是那些怎么做的知识,即程序性的知识。简单说就是,你要知道教学生怎么读才有效,你要教学生知道怎么写才有效。你要教学生知道,你自己当然先要知道。你要能做给学生看,做给自己看,以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语文老师。这个跟考试成绩似乎不是特别成正比。考试成绩好,但是老师的语文素质不一定高。因为可以靠题海战术,靠逼迫学生死记硬背得高分,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在用这个方法维持自己的饭碗,有的还维持得不错。但是,真正的好成绩不是这么来的,一定是教给了学生方法,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起了学生的素养,自然而然地得到的。如果靠前一种方法,可能得了成绩,但是一定是让学生丢了学语文的兴趣,前一阵搞调查,语文列在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就是个证明。最好的是既要成绩,更要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科的教改实验特别多,但是不管什么方法,最重要的应该是提高语文老师的素养,没有语文老师的素养,一切的教改都是有限的。前些年有所名校搞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大家都去学,也请来自己学校展示,但是老师的素质并不高。一时的效果是有,但是还是有限,离开了老师让学生完全自主的讨论学习恐怕不行。老师毕竟要发挥主导作用。有的课上,上课老师无论学生答出什么答案都一律肯定赞扬,实在无语。自己不能回答学生的提问,就发动学生纷纷下位跑到听课老师跟前去请教。场面蔚为壮观。其实是不合理的,展示课应该展示的是日常条件下的课,不可能有听课老师供你选择解答。现在想来很搞笑。

父与子读后感2000字


《父与子》讲述了一个贫苦家庭父亲与儿子的争执不休。文中的父亲就如一根铁索,牢牢套在儿子的脖子上,不容丝毫的喘气,即使是再多的自己的部队,他也不允许从儿子嘴里蹦出半句对他不好的话;但他又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为愁苦的日子白了头,却自己从不倾诉,他将全部的心血都用在儿子身上,受尽了社会上的白眼,吃了别人上下八辈子吃过的苦

这不由让我想起我的父亲。

兴许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我和父亲。我总是与父亲争执,但最终落泪的总是我,他总是以家长的身份来压制我,尽管是他的部队。他的自以为是有时令我很反感,随便地说上一句,换回的就是一顿臭骂,甚至和我动手。我在家开始变得少言寡语,有时看到父母就避而绕之,尽量地在他们面前少说一句话,少做一个动作,以免惹来麻烦。甚至我有时看到父亲便心头一颤,不知所措。因此,我常常在父亲的背后恶狠狠地顶上一眼,以消心头之气。

不,父亲以前不是这样的,他是关爱我的,可爱的,幽默的,眨眼间,全不见了,我是生活在梦幻还是现实,连我自己也不清楚。仔细一想,似乎源头应该在两年前,父亲有了第二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妹妹。于是,我将所有的仇恨都怪哉幼小无知的妹妹头上,但妹妹又是那样的天真烂漫和可爱,视仇恨靠近她时又消失了,一干二净,对妹妹,更多是宠爱。

但是父亲对妹妹表面看来关爱倍加,但也不是非常仔细:妹妹出生四个月便被他剪指甲剪了一块皮。他一个人独自下楼,随后便是妹妹从楼上滚下来。此类事太多了,但父亲似乎不以为然,认为小孩摔摔没事,便笑笑而过。我真想破口大骂,但能怎样,在多也无济于事。

今天,父亲没回来,已经8点了,他已开车出近5个小时了,就我和妹妹在家,我心中泛起莫名的不安。文章《父与子》的结局就以泛起出车祸而死,儿子大声呼唤,破口大骂也不能是父亲在站起来指着他的鼻子来批评他了儿子连着几天陷入恐慌,失去父亲怎么办,以后怎么办儿子心在不安也只能默默承受。

父亲死了,儿子的梦也没有了。这是在一个箱子中,儿子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又一次嚎啕大哭。我突然想父亲会不会,哦!不可能。我焦急地等待着,看着娱乐节目,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我那时似乎已经失去了父亲。怎么办,万一失去父亲怎么办,随着又是一阵胡思乱想。猛然间,我想起了父亲的一句话,一句反反复复的话:你是高中生,是一位即将步入社会的人,你以为像你这样以后就能立足于社会,社会很复杂,我不会再惯着你,你要学会被批评,被打击,被痛骂,然后再站起来。我开始敲脑袋,正如文中的儿子那样后悔,为什么不多理解一下父亲,他的心血全部浇灌在我们身上,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击碎他们的心。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家长的弱点,便是孩子,当被孩子反驳时,便会缺少思考地怪罪孩子,因为他们怕孩子看不见他们的辛酸。枉读多年圣贤书,我从来没有看到父亲的好处,心中总是刻着父亲的错误,总盼着有一天能飞出去,我错了。错误是片面的,看背后:父亲总是抱着妈妈,生怕在出现意外,桌上有补锌的,补钙的;楼梯上钉上了门,记住关门封锁楼梯。冬天要来了,父亲一个人驱车为全家人买衣服。每次知道自己太过分,便买我最爱吃的菜亲自下厨这些呢?为什么,我从未注意。

滴答,滴答,9:00了。

我快要哭出来了,父亲从未晚归,不会真的出事吧!不会的,不会的。妹妹乖巧地独自一人上床睡觉了,睡得甜甜的。我安静的坐着,心里却阵阵不安。

咔嚓!门开了。有人,我飞快地奔了出去,看见了,是父亲,我着急的问了句:去哪儿了呀?父亲乐呵呵地说:急了吧!去了老李家,他硬拉我吃饭,道上有卖橘子的,你的最爱,我称了4斤,小东西爱吃梨,我也买了点。这句话放在以前,肯定会随时间,而被我淡忘。但今天,我重新认识了父亲,我感觉很温暖。随着,父亲又说:快睡觉去,都几点了?不了,我下去写一写东西。父亲有开始呵斥:别晚上写作业,好好地白天不写,晚上来加班,错过了子午觉,那可不得了!我点点头,想笑,但不知为何,在父亲面前我永远都那样拘束,也没多说,我承认是我不想说下去,不知这是不是代沟。正在我下楼时,父亲又说:哦!对了,屈阳啊,今天我去老李家时,看见东边有家人在哭,我问了附近的人,听说他们家有个四岁的小孩掉河里淹死了,你说做父母的能不伤心吗?以后,妹妹跟着你,千万别带她去河边,记住啊!哦!听了父亲这番话,我有感觉到父母离开孩子时也会伤心欲绝,真正感受到什么叫痛心,什么叫欲绝。父亲上楼了,沉重的步伐有显得父亲老了几分,我望着父亲,就如朱自清写的《背影》感受到父亲的苍老、父亲的艰辛。

一个人,供养着四个人的生活用费,微薄的收入似乎要击垮父亲,处于无奈,妹妹找了户人家待,母亲上班了,还是一点可怜巴巴的收入,父亲几次从梦中醒来,考虑着人生的下一步。而我似乎也要考虑一下人生的下一步。

《父与子》两代人的风雨辛酸,我庆幸我看淡这篇文章,让我不必走弯路,真正认识父亲,认识生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000字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000字篇一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忙碌的我们似乎抽不出太多的时间出来饮一杯茗茶,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好书。但鲁迅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在不断地寻找时间空隙来读书后,我终于将《傲慢与偏见》这本世界名著读完了。这本书也带给我很深的感触。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说起简奥斯汀,大家想必都不会感到陌生,许多人多已经阅读过她的成名作《理智与情感》。但大家不一定知道的是她曾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是的,简奥斯汀的小说不落俗套,她一反常规地在小说中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工业革命浪潮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她破旧立新,一反19世纪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发展英国优秀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引领英国社会一代写作风格走向。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简奥斯汀一生一共有六部主要作品,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傲慢与偏见》以欧洲19世纪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具体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相对闭塞和保守的欧洲大陆(英国)的乡村生活以及事态人情。故事围绕着贝内特一家5个待嫁闺中的女儿的感情及婚姻大事展开。这部小说通过对小说中班纳特5个女儿的感情及婚姻事迹的描写,实际反映了作者的爱情观,即作者认为为了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婚姻是可悲的,而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也是不可靠的,男女之间的深厚感情才是维系婚姻最牢靠的纽带。

书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并持有很强的自尊心,这在当时封闭的欧洲社会的是非常难得的,而也正是伊丽莎白这些珍贵的品质让伊丽莎白在感情以及婚姻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使得她和达西最后能共坠爱河,有情人终成眷属!

没有爱情万万不可以结婚,简对丽茨说的话被写在了书面上,不十分醒目却总让翻书之人在看书前忍不住多看两眼。

此书描写的是富裕青年达西与有才气的丽茨之间的爱情故事,丽茨因达西的傲慢对他产生了偏见,然而达西爱上了丽茨,丽茨却因偏见不接受他的爱意,后来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让丽茨看清达西是个善良正直容易替他人着想的人,消除了对他的偏见并最终爱上了他,俩人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

丽茨与达西是因为真正有了爱才走到一起,丽茨并没有因为钱去接受达西的爱意,而是在解除误会后爱上达西才与他结婚,这印证着书头 简没有爱情万万不能结婚的爱情观,与之做对比的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爱情,他们互不相爱,结婚的基础则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钱与现实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从那时起延续到至今,渗进了人类进步的历史之中。书中并没有说哪一个爱情观是对哪一个是错,它以最基本的现实状况让观众跟自己去判断和选择,但简奥斯丁她本人显然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丽茨这一边。

书中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性格弱点,达西出身富贵、教养颇高、眼光锐利,外冷内热,却因不善于表达总给人高傲自大的印象;丽茨出身中产阶级、教养颇好、机智聪明,却总爱固执己见。一个眼光锐利,一个机智聪明,都属于很出色的人物,但都难免人性的弱点的纠缠,却是因为这样的人物弱点才会让故事显得真实又有魅力,也是这样才能促成这样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简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大喜大悲的场面,有的是对人物性格的详细刻画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

我是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的,简单优雅,有着英伦式的清新与温婉,每读一遍都会重新爱上达西和丽茨一次,先不纠结于这本小说的内涵、人格与历史背景,整部书活脱脱就是把英国十八世纪末与十九世纪初的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摆给你看,像是威廉透纳的一幅风景画一样,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享受,那种感觉无以言表,但凡是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共鸣。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了爱情,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份英伦爱情在感动和憧憬。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用这样的中国诗句来形容他俩相爱的感觉也非常恰当,把城隅换作庄园,美丽的丽茨低头摆弄着蔷薇含笑等待达西的到来,庄园远方的太阳缓缓落下,天边映射出一道道红霞,霞光投射在丽茨那被微风吹拂的发丝上,此时达西走来目光不再移开。

没有爱情万万不可结婚,幸运的是我嫁给你是因为我真正爱上了你,祝每个女孩都如我一样拥有爱情。

书中告诉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

事实上,不单单只是爱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傲慢与偏见往往成为人们交流的最大障碍,更是我们在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以及事物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克服我们心灵上的缺陷,克服傲慢与偏见,克服各自的弱点和毛病,从而走向开放,洒脱以及自由。人生路漫漫慢人生路,遇见即使缘分。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小摩擦,而这些小摩擦,往往是因为我们自身的缺点所造成,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完善自身,做一个最棒的自己。

简奥斯汀通过《傲慢与偏见吧》这本小说表达了她的婚姻观: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但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在《傲慢与偏见》中,夏洛蒂就是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过着没有爱情的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莉迪亚就是结婚不考虑财产的典型,嫁给了一个不务正业的骗子。

《傲慢与偏见》凭着其独特的蕴意,激励着多代人们追寻自己的美好爱情与婚姻,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所推崇!简奥斯丁也成为历史上又一文学巨匠!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000字篇二

《简爱》之后,今天又看完了《傲慢与偏见》,感觉蛮有味道的。与朋友聊天说看完这两本书,不知道为啥,却着实被鄙视了一般,也许吧,正经的公务员书籍会计书籍不去看,去看这么些杂书,着实太不正经。只是现在的记忆力越来越不行了,又让我想到了快餐这个词,既然如此,趁还记得,就记录下点点思绪吧。

女儿买回一本英文版的《傲慢与偏见》,沟起我对少年中学时代的回忆。

那年,正是我初二放假的时期,那天,我正聚精会神的偷看第二次握手。当我正如痴如醉的感动在握手的精彩故事情节时,大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书丢在桌面上,在丢下书的同时也丢下一句话:好好看看,别成天自以为是,看完给我写读后感,我要检查的,说完就走了。我愣了半响,半天没反映。拿起那本书一看,就是中文版的《傲慢与偏见》。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外国小说,看书之前,我并不明白大哥的用意,看完之后,才知道大哥的用心良苦。

因为出身在军人家庭,再因为优越的家庭环境,更因为是家中之掌上明珠,我总是昂首挺胸、目不斜视、目中无人一般,从来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除了长辈,除了大院里的孩子,除了需要关照的贫民百姓,对那些地方干部或一般阶层出身的孩子,我从不屑一顾,待人接物上从没给过好脸色、好语调。尤其是二个哥哥的同学到访,更是雪上加霜冷言冷语,这让二个哥哥很是头痛,虽不止一次的对我加以指责,只因我的反唇相击,令他们无奈则罢。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它是一本既浪漫又现实的爱情故事,更是对人的个性和处世待人的一种行为和态度的认知。这本书,是我人生成长中第一个最为重要的认知转折点。

还是说说这本书吧,主人公是小贵族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和一个富家子弟达西,两个人的性格特色鲜明,一个直率坦诚但又略显固执,一个举止优雅事业有成而又有些目中无人的傲慢,这是刚开始阅读时的印象。

达西先生生于贵族家庭,年收入不下一万英镑,父母亲从小开始便教他保持高格调,并常常出入上流贵族社会中,慢慢养成了傲慢而目中无人的性格特点。处于贵族身份并且有着高收入的他,有着那份傲慢是应该的,只是,可贵之处在于达西的性格在于与伊丽莎白之间产生的爱情而彻底变化,由一个举止优雅但无比傲慢的贵族子弟变成乐善好施而又体恤他人、风度翩翩而举止依然不失风雅的上流人士。

伊丽莎白性格直爽坦诚,初入世事的她跟有着少女共同的特征,天真烂漫而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对爱情充满渴望而又谨小慎微。除姐姐吉英和父亲外,伊丽莎白与妹妹们的交流较少,我认为这也是作者在突出伊丽莎白成熟的特征。伊丽莎白的偏见是显而易见的,只是与其说是偏见,不如说是一种不服输的心理,而我觉得这倒是极为可爱的性格。

美好的事物总需要一波三折的过程来铺垫和润色。从开始第一次见面跳舞后伊丽莎白的偏见开始,伊丽莎白的眼中就只剩缺陷了,着实是一个傲慢的纨绔子弟,而他人对达西的所有负面评价都是对的,并且升值超过与他人的描述。直等到达西求婚不成,傲慢而客观的一封信,才导致伊丽莎白感情的转折,当然这次的打击也是达西性格的转变点。从此以后,伊丽莎白对事实的求证使得对达西的感情愈加升温,达西则变得越来越体恤他人。最后,达西准备再次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也在与内心斗争,达西的舅母对伊丽莎白的恐吓和威胁反而成为了这桩婚姻的催化剂,坚定了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心理。

我感觉这本书除了传达傲慢与偏见对人之间交流的阻碍外,同样在说明,如果爱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和自己是相似的,而且幕后做的事情总比眼前多的多。达西为了伊丽莎白,默默的帮韦翰还清了债务,并给了一定的财务支持,并最终促进了丽迪亚的婚姻而不致闹成笑话。而这一切,若非舅母柯林斯的回信,也许伊丽莎白永远也不知道达西所做的所有。而伊丽莎白,作为女性的内敛美也是表现的惟妙惟肖。母亲对达西的冷落和嘲讽,伊丽莎白的内心是如此忐忑不安与痛苦,默默承受心中的愧疚。眼神表达的情感是无法掩饰的,伊丽莎白直率而不愿高攀他人,但在几次与达西见面而不敢直视,脸胀通红,伊丽莎白所拥有的女性美展现的如此可爱

说实话,对书中的爱情故事,因年少,我看的似懂非懂,也并不再意。而对书中女主人公伊丽沙白那补实真诚,以及在跟傲慢无礼的男主人公达西对话时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特别的欣赏和敬佩。

书中的对话机智幽默,妙趣横生。记得其中一句如果你果真聪明的过人,那么你傲慢的就会有分寸,也就是说,没有分寸的傲慢,是一种无知和无礼的表现,更是幼稚和自负的可怜。当一个人把自己看的比其他人都略高一等的时候,总会摆出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我们不知不觉的也会成为傲慢与偏见的主角,而我就是无法认知自己的毛病成为了书中的主角,这是很可悲的。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才体味到了它的价值所在。

很感激我的大哥,这本书对我日后的成长,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起码,我的行为和态度有所改善,待人接物不在那么傲慢无礼,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什么叫尊重,在我成长的日子里,常常告诫自己:尊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有内涵,用智慧和能力获得成就,那才是真正的有尊严;高傲也不是天生的,无知的高傲自己而贬低他人,这只会令他人看不起自己。真正有尊严、有才学的人绝不会如此妄自菲薄。

《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刻画细腻,令人赏心悦目。这是一部优美而平和的作品,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道理,值得一读。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吾曰:阅毕一书,得一道足矣。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