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求救讯号》读后感12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或许你需要"《蔷薇求救讯号》读后感1200字"这样的内容,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时至今日,我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最为柔弱的一隅,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表现出来。而那些在别人眼中看似无意的伤害,都曾经,或者正在,一点一点地朝着我们的心脏凿开一个又一个绝望又无形的洞。
  那便是伤害。Lily说,伤害这种东西,无论加诸于谁的身上,都是一样的。生活总会赋予我们漫无边际的痛苦,某些时刻,当我们的内心沉重至无法负荷的时候,是的确有这样的,想要放弃生命的想法。想要逃避这样千疮百孔的现实,因为已经无力在承受。我们是人,不是神,之于这残酷的世间,总有压抑得疲惫不堪的时候。
  这世上有太多失意的人,找不到工作的、失去亲人的、受尽欺凌的、身患绝症的,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绝望的理由,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我已生无可眷,因为我已经无力抗衡。
  而对于这类的人们,社会更多的是责备、冷漠和嗤之以鼻。
  ——心理承受力竟然如此脆弱。
  ——温室里的花朵。
  这样的话语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耳朵里,听多了,也自然而然地觉得,的确没有太多活下去的希望了。
  这样的决绝极端的,让很多人不理解的过激行为,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多的泛滥于80后以及90后年轻人的身上。有的时候,譬如“精神敏感”、“心理承受力脆弱”这样的言辞,不过是一种推脱和逃避。


  ——来自于,并不了解80、90后真实想法的成人世界。
  我感动于宋佳岛和游息宴的爱情。一个从学生时代坚持到30岁的梦想,由一个小姑娘来完成,她希望凭借一己之力挽救这个黑暗崩坏的世界,她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希望换来息宴的苏醒,并且一直坚持着照顾他直到中年,只为了曾经的一个约定。小说给了息宴苏醒的机会,给了我们黑暗尽头的一丝光芒,我想,那一缕光芒也是作者心里的一丝渴盼吧。
  只要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宋佳岛在那么多艰辛和重重阻碍下能够一直坚持下去没有放弃自己,在那么多应该绝望的时刻却表现出来的坚强,其实都只是因了内心那一点不曾磨灭的希望——希望息宴醒来。
  她相信,总有一天,他会醒来的。无论现实多么残酷,多么黑暗,无论遭受多少的痛苦,总会有那么一天的。
  不存在所谓幸与不幸,因为那都是主观的认识。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应对太多东西,伤害与疼痛其实都是不可避免的。而Lily写下这篇小说,我想,应该也有些警世的意味吧。
  警示的,不仅仅是那些处在绝望边缘的人们,更是那些轻而易举就伤害了别人并且浑然不知的人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每个人都曾经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颠簸和苦痛。
  其实,这世界所有的残酷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们精神的灭亡。有的事情,不必想得那么坏。自杀也并不是可以解决事情的唯一方法,既然都是选择最好的出路,与其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如在尘世的另一个角落建立起自己的希望。
  路,总会有的。希望,也永远藏在人的心里。只要你,不放弃。
  所以,当我们脆弱的时候。请你加油。
  ——先别死。活下去试试看。

  时至今日,我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最为柔弱的一隅,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表现出来。而那些在别人眼中看似无意的伤害,都曾经,或者正在,一点一点地朝着我们的心脏凿开一个又一个绝望又无形的洞。
  那便是伤害。Lily说,伤害这种东西,无论加诸于谁的身上,都是一样的。生活总会赋予我们漫无边际的痛苦,某些时刻,当我们的内心沉重至无法负荷的时候,是的确有这样的,想要放弃生命的想法。想要逃避这样千疮百孔的现实,因为已经无力在承受。我们是人,不是神,之于这残酷的世间,总有压抑得疲惫不堪的时候。
  这世上有太多失意的人,找不到工作的、失去亲人的、受尽欺凌的、身患绝症的,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绝望的理由,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我已生无可眷,因为我已经无力抗衡。
  而对于这类的人们,社会更多的是责备、冷漠和嗤之以鼻。
  ——心理承受力竟然如此脆弱。
  ——温室里的花朵。
  这样的话语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耳朵里,听多了,也自然而然地觉得,的确没有太多活下去的希望了。
  这样的决绝极端的,让很多人不理解的过激行为,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多的泛滥于80后以及90后年轻人的身上。有的时候,譬如“精神敏感”、“心理承受力脆弱”这样的言辞,不过是一种推脱和逃避。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曹文轩蔷薇谷》读后感


小学四年级有一篇文章叫《生命生命》,记得当时老师用了好几堂课,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可是我没能从中明白生命的真谛。在这个暑假里,我有幸读到了《蔷薇谷》这本书,从此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蔷薇谷》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姑娘想在蔷薇谷自杀被一位老人拦住,有幸存活了下来。老人对姑娘说自己曾经也想自杀,但被蔷薇花那旺盛的生命力所吸引了,从此在蔷薇谷定居,存活了下来。一老一少,两颗寂寞的灵魂被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老人的善良和坚强使姑娘懂得了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了一份力量。老人的善良和坚强如一抹馨香让饱受痛苦的姑娘如蔷薇花般顽强地生活下去。

给自己一份鼓励,就能接受各种无可预知的挫折。在这漫漫人生路中,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坎坷、不顺心的时候,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你会怎么做?是从此消沉下去,还是重新振作?给自己一份鼓励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对自己说,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珍惜,并使它更加的有意义。给生命一份鼓励,学会在乌云密布的时候,寻找天空的那一抹亮色。

故事中的老人是伟大的,在不幸面前他还是能够坚强的活下去。他在自己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拯救姑娘并收养了她,而且还供养姑娘一直上完大学,是他让姑娘明白了活着真好。这份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爱是老人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活着的人应当学习的。

蔷薇少女馆读后感400字:《蔷薇少女馆》有感


蔷薇少女馆读后感400字 《蔷薇少女馆》有感

《蔷薇少女馆》讲的是雅格学院里摆放了一个天使信箱,传说它会接受纯洁少女的求助信。天使们读完这些信件后发出邀请函,邀请少女们前往位于学院外围森林的一座古老的城堡里来参加世界尽头茶会,并且帮助她们排忧解难,由于她们帮助少女们解决困难,便将此馆取名为蔷薇少女馆。

蔷薇少女馆中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座城堡内有,平凡人、未来人、异族人、外星人、机器人还有人偶娃娃。他们便是雅格学院中,少女们流传的天使们。他们并不是特意来到这座城堡,而是在一次偶然的邂逅而聚集在一起,虽然他们性格各异,但是他们却意志相投,以帮助纯洁少女们排忧解难为己任。

读着这如同万花筒般的有趣故事,我也好想成为蔷薇少女馆中的一员,也想为纯洁少女排忧解难。想着想着我忽然如梦初醒,蔷薇少女馆是不存在的,全是想像出来的,但我多么希望里面的故事是真实的,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同时,我也要好好学习,不让父母和老师操心,不再在学习上分心,也要让世界变得跟美好。

蔷薇少女馆读后感


蔷薇少女馆读后感
前几日,我在网上拍的书邮到了学校,我就赶紧把书给取了出来,狠啃一番,这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数《蔷薇少女馆》系列了。
为什么说是系列呢?因为有两本嘛。第一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不普通少年们你问有多不普通?我来告诉你,这群人中(忽略那个人字)包含着吸血鬼、外星人、穿越女、机器人、有灵魂的人偶、猫咪等等。他们居住在一个外人无法到达的大城堡里,平时在学校是学生,但是到了城堡里,他们就是蔷薇少女馆馆员!讲到这里,有必要为大家介绍一下蔷薇少女馆,它就是专为少女们排忧解难的神秘茶会所!哈哈吼吼伟大吧咳,有点过头了。总而言之,只要少女们在馆员们放置的天使信箱里,投进自己的愿望,蔷薇少女馆就会发给她有特殊能力的邀请函,就可以进入蔷薇少女馆啦!可是在帮助了一位又一位少女之后,蔷薇少女馆却遇到了麻烦,被迫拆掉了城堡、搬进了花房、重要的馆员离开可是第二部的问题比这些还惊险!伙伴们失踪,陌生人的刁难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可凭借着四个吸血鬼(是新世纪吸血鬼,不吸血)的努力,终于让生活又恢复到了平常的样子。

在这两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千鸟纱,她善良勇敢,在凌霄他们落水时奋不顾身地救了他们,也就是因为这个举动,她才通过蔷薇少女馆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千鸟纱最令我佩服的还是她的坦诚,在她觉得自己受冷落时,没有伤心,没有难过,而是收拾好行囊,把离开的理由告诉馆长;换做是别的女孩,说不定要把这个心结藏一辈子,或者一声不吭就离开。后来经过解释,她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个误会,才留在这里。

在现实社会里,像千鸟纱这样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不多了,大家都慢慢变得虚伪,开始把心藏得很深很深,倒不如在童话里做个小小的角色也好,想说就说,想跳就跳,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希望在我的身边,也会出现正义的凌霄、纯真的真誉、细心的墨曜而我们的友谊,可以像蔷薇少女馆一样,永远存在!

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庄子》1200字读后感


《庄子》1200字读后感


《庄子》是庄周所著的道家经典。它向人们阐释了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道。其中的深刻哲理,特别是两则故事轮扁斫轮与佝偻者承蜩给了我很大启发。
轮扁斫轮讲述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在读书时,做车轮的轮扁问他读的是什么。齐桓公回答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他又问圣人何在。齐桓公解释圣人已死。轮扁就说:那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就像做车轮,砍木材太快太慢都会失败,而其中的规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确告诉我儿子,他也不能理解。古人和他们不能言传的东西都死去了,这些书不过是糟粕罢了。
轮扁的话虽然太过绝对,但却道出我们大多数人学习时的弊病。我们学习的过程常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和模仿从课本和老师所学,而不能领会其深意,盲目而抓不住根本的东西。比如写作,我们平时跟随老师学到许多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时尽可能多地使用,殊不知写作的第一要义是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其余都是衍生。于是产生一篇矫揉造作的假大空的文章。若专注于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那么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会令读者叹服。韩愈的《师说》即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数学,我们的知识只是简单罗列,它们带来的只有它们本身,没有更多。我们学数学的方式是记公式做题记题型。诚然这是正确的,但遇到没见过的题型时,成功的几率就不高了。就我的经验,学会一个题型后,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在哪一步出问题了?由此,你寻找方法将越来越有针对性。渐渐地,当大多数人还在运用题型解题时,你已能够运用知识解题型了。
我总结了一下,对于文科类型,一个模块学过后,要将视角重新放在整部分知识,找到各小部分的联系,包括它们共同指向什么。这样你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理科类型,要让每个题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提高解题能力,更要注意破解题型的能力。最终回归到知识本身。方法在上面都提到了。
佝偻者承蜩则记述了一天,孔子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捕蝉如同拾取一般熟练,便问缘由。老人回答说:技艺练到五六个月时,在竿上累两个小丸,可以持竿而不使坠地,这时捕蝉失误率锱铢;累三丸不坠时,失误率只有十分之一;累五丸而不坠时,再捕蝉就像拾取一般了。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熟能生巧。这是我们都深信不疑的真理,但平时却常常忽略它。我反思,在文科需要背诵的,我经常不重视,背一遍甚至看一遍就过去;而理科需要大量练习,我却常借口没时间而偷懒。当然,不练习就会生疏,知识不扎实。然而我们很多人却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少做点题也没关系。但就像上面说过的,很多能力都是练习培养的,这也许很漫长,见效慢,不过一定要耐心,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切忌急功近利。
以上两个故事,从学习角度,分别给了我关于勤奋和技巧的启示。《庄子》正是这样一本书,无论你在什么位置,总能从这里得到启迪。我向你推荐这本书,希望你读后能收获良多。

《目送》读后感1200字


《目送》里的文章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篇文章刻画地完美。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们总有不同的感悟,会面对各种各样这个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

当我们老了,我们目送着儿女们的成长、独立,知道有一天离自己远去,而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孩子老了的时候,他们也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似乎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也许该说这是一种爱的延续,但很多时候,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对孩子的爱总是远远超过对父母的爱,绝大部分的关心投注于孩子,成家以后孩子长大之前,我们便和孩子们在一起,然后看着孩子到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和他的孩子一起,这能不能算是一种目送?年长的人永远目送着年轻的人。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视着你,给你丝毫不亚于你给你的孩子一样沉甸甸的爱。不管他们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位,过得怎样。他们目送着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当父母们老了的时候,即使他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漂亮、聪明、善解人意,变得满身都是老人斑、开始愚钝、行动缓慢笨拙、脾气也开始不好,或许独自出门就会迷失在某个他不知道名字的街角,或许因疾病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或者觉得总是不厌其烦地每天天电话给你,只是因为他们孤单寂寞。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在自己的小的时候是如何对自己的好,而现在,他们只是又回到了像他们小时候,是个需要你去照顾的老小孩。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在你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那就对父母孝顺,那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做错的一件事情。父母,真的很需要我们。

我们无法抗拒时间的力量。你不可避免地走向那看起来望不到边界的时光轴。我们或早或晚地会学会一些事情,那些不重复的色彩一点点编织起来。我们学到了什么,便目送了什么的离开。生命里又多了些什么新的东西,那些东西逐渐积累、交织,而且你完全不能说它类属哪一类,它是所有。《目送》这本书也许就是想表达这个,那些故事、那些人零零散散的聚不成堆,却又无法将它们抽离,因为他们是整体。生命里的不可或缺。

我们目送着灯光下漂浮的尘埃四处悬游,目送着每天人行道上密集的人群与自己擦肩而过,目送着那位于好像时光定格在那里的老街里的一只花朵独自开败,目送着悲欢离合、舍与不舍,好多东西就是你直到死也不会知道,但我们所拥有和我们用尽一生去学到的东西让我们感到满足,不断探求,觉得世界有着好多惊喜,自己不曾被抛弃。直到最后,目送着自己走向尽头。

那时,有人会为你吟唱挽歌,为你献上白菊,目送着你。这就是生命的交替,一直一直重复下去,这就是世界。生命有着美到不真实的美丽、深邃、忧伤,我们如此鲜活地活着。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无法言喻那种情感。

蛙读后感1200字


读完《蛙》,内心震撼,小说中的一一幕幕情节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莫言下笔可谓是竭尽血腥残忍之能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变态与血腥,擅长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故事的渲染,直教人触目惊心。

在中国的传统乡间文化中,蛙一直是代表着生殖繁衍的标志,依据文中姑姑所言,揭示了莫言所要暗示的标题:蛙。蛙与娃不仅音同,而且呱呱坠地的婴儿与青蛙的声音相同。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莫言将背景锁定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采用一种第三者的视角去叙述那些惊心动魄且催人泪下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姑姑,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的人生历程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其男朋友王小倜逃到台湾而惹上一身骂名;一面行医一面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她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女人带环,甚至是将身怀六七个月的女人逼上绝路。直至步入中年时她与捏泥娃娃的郝大手结婚,也表示了她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深深忏悔。

在情节描写方面,莫言是十分成功的,他用一种残酷无比的笔调淋漓尽致地描写王仁美以及王胆的悲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以王仁美和王胆为代表的传宗接代传统思想与国家所制定的计划生育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描写姑姑所应付那些违政策者的人所使出的一些行为,在对自己侄媳妇王仁美以及王胆的行为上,为了让他们现形而不择手段,且不说顾及亲人之间的感情,就连邻里关系也破坏,在那一幕幕的追赶中,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不禁让人毛骨悚然,透心凉的人情味遭到政治压迫下被伤得体无完肤。所以莫言的文学作品多少让我觉得少了温情,似乎将他的写作情感用魔鬼般的疯癫来展示。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莫言塑造的姑姑这个矛盾人物在前后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铁面无私、果断利索地一律将违反政策的人赶尽杀绝,与她后来老年时深深忏悔的形象截然不同,潜移默化中,莫言阐释的人性也浮出水面。小说除了姑姑外,还塑造了许多很成功的人物,如小狮子曾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但是最后饱受无子之苦的煎熬,在内外压力的形势下,她选择做了违抗者。还有,我最为喜欢的是我的前期王仁美,虽然她是悲剧收场,但是她是小说中做人做事最干脆的人,嬉笑怒骂都很直率,不仅从她说话风格,最主要是做事体现出她的真,明知自己的姑姑是计划生育的执行者,却没屈服当时的社会政策,尽管她的反抗没有成功,还因此丧失了自己的性命。

在小说的结构上,莫言选择的方式独特,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每封信代表了不同的时代,是每一个时代的分水岭。而且,通过以书信体的叙事方式使得该小说的空间更为广阔,通过对杉谷义人先生的详尽往事,莫言能自由地直抒胸臆的同时,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读毕全文,莫言通过《蛙》一针见血地剖析与批判人性与社会。虽然他是站在家乡的背景写故事,但是,却让我们能够享受到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思考。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