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读后感1500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读后感1500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世界很大,人很小;景观很多,人就一个;历史很长久,而你就那么短短的百年。面对这样的无法改变的事实,书无疑成为你去旅行最好的向导,不用花费很多钱,也不会让你身体疲乏;只要安安静静的环境,安安静静的心。

作者跟随《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踏入哲学摇篮的希腊,走过褪尽繁华的埃及,闯过战火弥漫的两河,经过四大古国的印度,翻过喜马拉雅山脉,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留下这一页页仓促却不失精妙的文字。

我慢慢合上手中金黄的纸页,摩挲着略显粗糙的封壳。渐渐地用力,我想通过书页,去看看,看看那曾经存在过的辉煌

轻轻拂过那斑驳的印痕,坚硬而又冰冷的触感似乎千年间都未曾改变。慢慢拭去那覆盖的烟尘,梦幻而又闪耀的年代仿佛再一次无声地降临。

巴比伦的空中楼阁似乎仍在云中闪现,耳畔依旧回响苏格拉底的自语,菩提树下仍然残留释迦摩尼的体温,年轻的法老正在接受太阳神的加冕,东方大地上名为孔丘的老者仍在踽踽独行,敦煌的画像在逆光中缓缓飞升似乎一切只是一场梦,梦中,跨越千年。

指尖的刺痛强迫着我醒来,千年已过,文明已逝。满地只剩断壁残垣,满眼都是麻木不仁。古老的文化已经死去,未死的也只是苟活,偶尔的喘息提醒着自己的存在。但无论是雄狮或是巨龙,如今留下的只有骸骨与迟暮。红日,终究还是落了

创造一个人得花上数十亿年,魂飞魄散却只在转瞬之间。文明,何尝不是?百年,千年的沉淀,一场战争,一次天灾,便化为乌有。再伟大的学者仍抵不过一把利刃,再浩大的园林仍挨不住一次洗劫。前人的结晶,一场大火,已是不复存在。

文明,向来是无法脱离载体而单独存在的,书籍、古迹、建筑,无一不是在文明一笔一划中创造出来的。每一块岩石都倾注着建筑者的心血,每一个点横都代表着开拓者的灵魂。但,这一切,终究还是消失了,海已枯,石已烂然而,文明的失落又不只在于它的古迹被抢夺,它的建筑被毁坏,而在于创造发明它的人已逝去,爱护重视它的人已离开,剩下的只有那一双双麻木而又漠视的眼睛,他们只是伸出手生生撕开了那最古老的文明,吮吸着它的鲜血,吞咽着它的骨肉,然后,用洁白的手绢擦去嘴角的血迹,脸上依旧挂着道貌岸然的微笑。

不管哪种文明,等到黑压压的人赤着脚、光着身子奔涌过来,什么都不是了。原来,麻木的不只有外来者,还有原住民。文化,让人兴奋,人类,却又让人无比哀伤。

我听到一声叹息,从那爱琴海面的微风中传来,悠久绵长;我听到一声叹息,从那敦煌的石窟中传来,精疲力竭;我听到一声叹息,从那恒河两岸的芦苇中传来,不知为何;我听到一声叹息,从那耶路撒冷的哭墙下传来,不知为谁

成功的车轮,常要碾过凡人的躯体。帝国建立了,许多村落却在硝烟中焚毁。朝代一次次地更换着姓氏,不变的却是百姓流离失所的眼泪。法典不再年轻,花园不再绚丽,血液不再新鲜。繁华,满目疮痍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我多想,历史能够倒流,就算此时的人生只是幻梦一场;

我多想,文明能够复苏,就算所有的财富都会化为乌有;

我多想,那倒塌的建筑再次耸立,那枯竭的血脉再次流动,那干瘪的血肉再次鼓立,那沧桑的千年重焕荣光。

再一次地沉入睡梦,梦中有那金黄的长廊;再一次地沉入睡梦,梦中有那洁白的石柱;再一次地沉入睡梦,梦中有那可爱的笑脸;再一次地沉入睡梦,梦中有那高傲的头颅;再一次地沉入睡梦,梦醒之后,睁开双眼,依旧是那千年前的阳光。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一: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日记,记录了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中的经历。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厚重、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地的文明的衰落,探讨了造成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中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是这本书自序中的一句话,它富含了哲理,是我们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在作者这次“千禧之旅”中,所走过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现代化的城市,而是一些让我们感觉都很古老的地方。正是作者对这些“古老的地方”的“拜访”,使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

读完了余秋雨的这本《千年一叹》,我不禁感叹道,这些古文明是多么神秘,多么宝贵啊!可惜的是,这些文明就要衰落了,等到我们的下一代去欣赏这些文明时,也许它已无影无踪,完全消失了。

而作为这些古文明的后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战火一遍又一遍地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已毫无原有的沧桑……

我们至今还可以学习几千年前的历史,这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那些撰写史书的文人,归功于我们的祖先,把中华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但是,中华文化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破坏。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都会留下“到此一游”,古建筑、古文化成了人们发财最好的工具……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尽己所能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然后去教给我们的后背,去告诉他们中华名族几千年的历史。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保护中华文明的责任!

篇二: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日记,记录了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中的经历。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厚重、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地的文明的衰落,探讨了造成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中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是这本书自序中的一句话,它富含了哲理,是我们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在作者这次“千禧之旅”中,所走过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现代化的城市,而是一些让我们感觉都很古老的地方。正是作者对这些“古老的地方”的“拜访”,使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

读完了余秋雨的这本《千年一叹》,我不禁感叹道,这些古文明是多么神秘,多么宝贵啊!可惜的是,这些文明就要衰落了,等到我们的下一代去欣赏这些文明时,也许它已无影无踪,完全消失了。

而作为这些古文明的后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战火一遍又一遍地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已毫无原有的沧桑……

我们至今还可以学习几千年前的历史,这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那些撰写史书的文人,归功于我们的祖先,把中华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但是,中华文化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破坏。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都会留下“到此一游”,古建筑、古文化成了人们发财最好的工具……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尽己所能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然后去教给我们的后背,去告诉他们中华名族几千年的历史。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保护中华文明的责任!

篇三: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读后感

不经意间的,翻开它,因为它的不同寻常——千年一叹。厚密的书页,尘封的书房的书柜,抽出这本承载历史的教材书。

看余秋雨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这本旅游日记,记录了作者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 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文明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文明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现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文明一起埋葬。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吉普车的车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俯瞰整个中原大地。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千年一叹》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之读后感1500字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给人一种自然简朴、文底深厚之感。而《千年一叹》是比较特别的一本。它是一本旅游日记,记录了先生亲身越野经万里考察人类各文明遗迹的经历,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

先生给我们讲述了曾经的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地有过辉煌的古文明,而现在仅存的只剩下遗迹!中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她却绵延了上千年,何解?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哀叹传来,书中第一页的插图我走进了荷马史诗的大门,我们看不到像中华文明一样的富丽堂皇,光彩亮丽。仅仅只有由许多大的石块堆砌而成的一张大门,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吹雨淋,见证过多少王朝的兴衰更替,她依旧在那。

可是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这曾经是文明的中心,精神的圣地。而她也的确是的。

轻轻地,缓缓地,从那遥远爱琴海面传来的,从那雅典神殿传来的,从那埃及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里传来的,从那两河流域的土地中传来的,是当辉煌已成寂寞,文明遭到侵蚀后的阵阵叹息和无奈。

在衰落的文明中,褪去的历史后,深深地一句叹息,人类又投身到新的历史中。历史,每每让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更迭,多少次生死轮回。面对历史长河,我们手足无措。

从对希腊的描写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创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在奥运百年之时,错过了举办权。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成为了每一个希腊人难以磨灭的记忆。我好像看到了希腊人当时的万念俱灰、内心无助的呐喊。

另一个地方就是世界火药库--中东,伊拉克就在两河流域,祖先们曾经在此创造了古巴比伦文明;而现在因为战火,百姓苦不堪言,长期的极度贫困使人民无法选择。贫困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尊严的失落和文明的湮落。

看了此书以后,一方面哀叹人类文明的衰落,另一方面很庆幸自己的国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被埋没。他们衰败的每一个原因,中华文明也都遭遇过,可让国人认真思考的是一种对历史的不重视致使中华文明渐渐衰退。

前不久,北京梁林故居被无故拆除,并且美其名曰维修性拆除,我不得不钦佩拆除者智商之高,手段之强,和咬文嚼字功底之深。在残砖破瓦中,我们看不到文明的影子,如今的文明人竟干出这么野蛮的行为!我们看到的荷马史诗的大门仍然在风雨中伫立,雅典神殿依旧在坚强的守卫着雅典,狮身人面像虽然没有当年的栩栩如生,但仍然守护着沉睡千年的法老。可是倒下的梁林故居,却真正倒下了。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他们一次次从这里出发,到地僻人稀之处寻找中华建筑的瑰宝,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桥--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的佛光寺

北总布胡同小小的24号院(旧门牌为3号),曾因梁思成夫妇的社会声誉而蓬荜生辉,多位中国知识界精英慕名而来,相聚沙龙,品茗坐论,纵横天下,也曾经令女作家冰心心生醋意,留下后人关于林徽因与冰心二人之间微妙关系的种种猜测。

梁思成曾说过: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而如今自己的故居却遭此毒手。

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在经济利益的背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镌刻着一个民族文化记忆和精神灵魂的名人故居保护举步维艰。

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请我们谨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现在。

千年一叹读后感


方才读完了余秋雨先生写的《千年一叹》,心中有一根弦蓦然被拨动,不知是苦是甜,还是疼痛更多一些。

这本书从希腊作为起点,历经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至尼泊尔结束。这其中不乏文明古国,千年历史,深远文化;也有那童话一般的国度,充满梦幻,美丽的向往,但令人记忆深刻的,却是贫困,战争,颓废与对峙。

可以说《千年一叹》是一本厚厚的旅行日记。它是余秋雨老先生在匆忙的考察文化的过程中,不顾环境恶劣,不论条件怎样艰苦,一字一酌写下的。可能它的语句并不太过考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却足够真挚,足够厚重。

可是在那些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上,除了被历史风尘所覆盖的文明遗址,几乎再没有了可以体现明素养气息的东西。

在埃及,那个太阳从那里升起的国度,充满着赤热的光辉,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无数虔诚的信仰。可是,仅仅从开罗到卢克索,这七百八十公里的路程,一路军容森森,枪支如林。因为恐怖分子出没的可能xing极大,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来卫护旅游。但一想到法老的后代除了黑黝黝的枪口外别无选择,心中忍不住泛酸。

而在以色列,犹太人经历几个世纪才安顿下来的地方,如今依旧是伤痕累累。仇恨与苦难,织成一张密密地网,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以一种极端的形式体现,双方都牢牢记住了曾经的灾难,以至于这种记忆扭曲了现实,导致现在民不聊生,随处可见铁丝网、岗楼和探照灯,让人不禁怀疑:这真的是世界上读书最广,最坚强的民族吗?太沉浸于痛苦和悲伤的过去中,也会使原本悲悯的文化变成一种过激的情感。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伊朗,恐怖分子和毒贩子的武器装备竟可以和国家匹敌,还曾公然向政府挑衅,想用钱来收买,这邪恶与正义的势力颠倒了,黑白到底多少明了?

我们总是假想那些文明古国有着童话般的趾高气扬,却忽略了现实与曾经相差太远。文明与野蛮的荒芜,中隔线太过于薄弱,一扯就断。

余秋雨之《千年庭院》读后感800字


每次经过岳麓山下的东方红广场,看着一辆辆排队的旅游巴士,看着一群群戴着红帽子激动不已的游客,我时常疑惑不解。平时走在街上也时常会有外地人问我怎样去岳麓山,这其中也包括外国友人。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大老远赶过来游览岳麓山,因为在我眼里岳麓山并没有那么大的魅力。爬过衡山的人,都会觉得岳麓山真的不算是山,三两下的功夫就可以到达山顶,很多人都会有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并且岳麓山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景色,和其他所有的山一样树木比较多而已。
直到看了余秋雨的这篇《千年庭院》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吸引大家来到岳麓山的不是峭拔的山峰,不是秀丽的景色,而是岳麓山千年的神韵。虽然如今的岳麓书院看上去甚是简陋,但是她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永远也不会萧瑟的。正如岳麓书院大门上的那对楹联所言惟楚有才,于斯为甚。这里群英荟萃,其中包括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王阳明,她培养出来的学生数不胜数。千年太长,光清代而言,就可以举出哲学家王夫之、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以及教育家杨昌济。我想要是没有这些名人人,谁还会记得岳麓书院,谁还会赶往岳麓山呢?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岳麓山的力量更在于她竭力弘扬的教育力量。没有教育作为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何谈论强盛?更重要的是岳麓书院的学规、学则、堂训、条规等等几乎都是从道德修养出发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出要求,最终着眼于如何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而这种教育精神恰恰是今天的应试教育所缺乏的,自然而然地,岳麓书院深藏于人民的心中,成为了教育的典范。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岳麓山因为千年书院所孕育的精神而闻名于国内外。同样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游客前往凤凰,若是没有沈从文没有黄永玉,即使有苗寨,有山峡我想人们也不会这么地痴迷于凤凰古城。毛主席的故乡韶山亦是如此,若非毛主席的声望,谁会跑去当初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沟呢?
如今不论是凤凰还是韶山,当地的老百姓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几乎都摆脱了贫穷过上了丰裕的生活。
湖湘文化之深厚,湖湘人们之伟迹,让我辈之人倍感责任与压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


小的时候,我爱看的是故事书,冒险小说,动物小说。我沉迷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里,时而跟着《海底两万里》的尼莫船长去见识神秘瑰丽的海底世界;时而徜徉在各种各样恐龙的世界:霸王龙、翼龙、三角龙时而为《青铜葵花》里的两个小伙伴纯真的友谊和困苦的生活落泪然而,随着我的长大,一本叫做《千年一叹》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仿佛在我面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这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散文。1999年,在凤凰卫视的安排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万里,到达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朗、印度等地,去探寻世界古老文明的遗迹。途中,危险重重。埃及在他们去的前两年,恐怖分子在卢克索杀害了六十四名游客,现在去那儿的游客都必须由警察保护。他们经过了充满政治冲突、军事冲突的耶路撒冷,经过了伊朗的札黑丹地区,那里危险到,已有三批外国人绑架,刚刚有三十二名警察被阿富汗的贩毒集团杀害,经过了战争阴云笼罩下的伊拉克世界竟然有如此多的战乱,恐怖,想想现在动荡的欧洲,和饱受战火蹂躏的北非、中东,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如中国一样和平,我多么庆幸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这本书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让我看到了其它的一些国家人民的生存状态。

更让我感慨万千的是书中呈现出来的古老的文明,那些古城,古老的曾经辉煌的国家,神秘悠远的历史文化。《千年一叹》为现代动荡的中东而叹,也为古老文明的辉煌而叹。希腊、埃及、巴比伦、古代波斯、印度,数不清的传说,有希腊《荷马史诗》中引起十年战争的美女海伦和著名的木马计,奥林匹亚的竞技场,太气派太美丽的象征着希腊文明的巴特农神庙,胡夫金字塔,代表埃及古文明的太阳神庙,印度的泰姬陵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书中的耶路撒冷这个地方。这个神奇的地方竟然是三个宗教的圣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人被驱逐、被迫害的历史更是令人感慨。(星辰ww)围绕着这个是非之地引起的宗教纠纷和民族冲突,令人感慨,什么时候不同信仰的人才能彼此接纳,不再有冲突和战争?

这本书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关注历史、古老的文明和宗教,开始让我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我多么希望有一天我能有一天到这些文明古国去走一走、看一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能亲身经历,亲眼所见那有多好。是的,正如臧克家所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千年一叹》是一本好书,它是我的朋友。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