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学后感12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党章》学后感1200字,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开展读书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我们国家还处在改革的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浮躁带来的是静心读书的文化氛围的缺失。现在能踏踏实实地读书的人不多了。我感觉自己就常常处在一种看报看题,看书看皮的状态,没有了过去的求书若渴。在党内,提倡认真读书,提倡多读书,是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需要。因此,这是与党、与国、与己都有利的。
  我不是故作状态地写学党章的读后感,而确实是对于党章所规定的党员的学习义务感触颇深。学习对一个党员、特别是对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基层专职党务干部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党章所规定的党员必须要履行的义务第一条讲的就是学习。即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里讲的是四个方面的学习,涵盖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应该学习的全部内容。每个专职党务干部都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中的内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要以此作为自己工作和行动的指南。尤其是基层专职党务工作者应该养成学习理论的习惯,使自己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基层党务工作者在工作的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要联系实际,研究现实问题。因此,在理论学习中,积极、认真地思考,善于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务工作者应具备的理论品格。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是党为了完成一定时期的任务及目标确定的。党务专职干部理应成为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的模范。要做模范,学懂弄通是关键。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作为党务工作者,一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二要善于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 如果不学习,或一知半解,往往会在贯彻执行中走偏方向。所以,当党的一项重大决策、重要的方针政策下达之际,专职党务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搞好调查研究,积极贯彻落实。
  党的基本知识,是党员在入党之前的必修课,也是党员入党之后要终身学习的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事业的发展,党的基本知识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内涵上,都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所以,作为专职党务干部,要常温党章,以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为标尺,不断修正着自己人生路程中信仰的偏差;要用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责任,履行职责。要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看党章、学党章。
  专职党务干部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钻研本岗位的业务知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强国、强党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党对专职党务干部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党务干部不再是过去那种“只红不专”的人,而应该是有一定专业基础或者成为某一行业、专业、某一岗位专家。否则,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奋斗就是一句空话。也许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没有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我们不能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自己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终身学习内化为一种生存的理念,永远保持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与激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以上是自己学习党章后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开展读书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我们国家还处在改革的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浮躁带来的是静心读书的文化氛围的缺失。现在能踏踏实实地读书的人不多了。我感觉自己就常常处在一种看报看题,看书看皮的状态,没有了过去的求书若渴。在党内,提倡认真读书,提倡多读书,是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需要。因此,这是与党、与国、与己都有利的。
  我不是故作状态地写学党章的读后感,而确实是对于党章所规定的党员的学习义务感触颇深。学习对一个党员、特别是对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基层专职党务干部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党章所规定的党员必须要履行的义务第一条讲的就是学习。即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里讲的是四个方面的学习,涵盖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应该学习的全部内容。每个专职党务干部都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中的内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要以此作为自己工作和行动的指南。尤其是基层专职党务工作者应该养成学习理论的习惯,使自己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学与问》学后感450字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而今天,汪老师就带我们学习了第23课《学与问》。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说了学与问的观点。这篇课文是由提出观点、证实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果所组成的。

首先,课文提出观点。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举例证实。说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就对世界充满的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小时候就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为什么,而哥白尼就是通过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才得到真知与无穷奥秘的知识的。还有就是说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也是通过问与自己的实践才知道了其中的奥秘的。他还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证实了上面的观点。

最后,课文总结了: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得出了最终的结果。

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受益匪浅,是的,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学与问,正如那一句俗语: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学与问就像打开知识海洋的金钥匙,让我们尽情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卢沟桥烽火》学后感550字


今天,太阳公公终于露面了!天空终于晴朗了!而我的心情也跟着今天的天气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今天,汪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卢沟桥烽火》,同时也再一次领略了当年中国军队和日本抗战的场面。我们也看的是胆战心惊。

卢沟桥烽火又称七七事变。而卢沟桥就位于天安门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桥(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联供大石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十个桥墩,十一孔,整个桥身都是石桥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桥地东头是宛平县城。1937年七月七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现在宛平县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

这篇课文记叙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这篇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说明了日寇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还有一些词语表现出了我们中国广大军民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抗争精神。而就是从这次的卢沟桥事变之后,我国的军队就和日本鬼子拉开了一场伟大的抗争序幕。

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深有感触,日本军队的计谋和计策都是蓄谋已久的,早就做好了和我们打仗的准备了,而我们中国人也不是软弱的,中国军队也早就做好了保家卫国、奋勇抗争、宁死不屈的心理准备了。

《长江之歌》学后感600字


大家一定都知道长江和黄河都是我国的母亲河吧!这两条河不仅仅是我们中国的骄傲,还被列为世界性的河流。所以长江和黄河是家喻户晓的。而长江更是时代远久,名字也是世界闻名的。长江在远古时代一直到今天都在无私地抚养着使人,同时也滋润了四周的土壤,使四周到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长江一直都像无私的母亲一样无私地奉献着,它具有和伟大的母亲一样的精神,那就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而今天,我学习了一篇关于赞美长江的课文《长江之歌》,本文赞美了长江的精神,也十分突出地介绍了长江的源头、时代长久等知识。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每每提起它都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傲!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古老文化!,长江位于中国境内,全长6380公里,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东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中,是中国、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河流。其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及亚马逊河,超过地球半径。是世界第三大流量河流,仅次于亚马逊河及刚果河。从源头青海各拉丹东到湖北宜昌是为长江的上游流域;从宜昌到江西湖口则是长江的中游流域;湖口到上海的长江入海口,是为长江之下游流域。整个长江水系的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8%,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不仅更深入地了解到了长江的知识,还更崇拜黄河了呢!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呀!真是为我们的亚洲第一长河长江感到骄傲呀!

读《老人与海》后感1200字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这是一篇让看过它的人都感动其中、感悟其中的故事: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下面是挑选的读《老人与海》后感1200字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老人与海》是一部历时一个世纪的巨作,它告诉了我们人生哲学中的诸多道理,同时就我看来,其中也不乏蕴涵着一些程序方面的重大道理。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这是一篇让看过它的人都感动其中、感悟其中的故事: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后钓到了一条奇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大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也许,书中的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最终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带着鱼骨上岸,可是他始终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向鲨鱼妥协,他其实是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在茫茫黑夜的巨浪中,弱小的人类与强大的自然在奋勇抗争,如同面对命运莫测的人生,可以消灭的是肉体,不可以征服的是意志和精神。清晨归来,老人并非一无所有,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而获得的生命自由就是他胜利的象征。

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当我们读到在大海中苦苦鏖战的老人和拼死也要活口的鱼类的时候,我们愿意相信这就是活着之所以应该活着的价值,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年轻人以及中年人来说更应该多从这个角度来理会本书的内涵,奋斗可能没有结果,可能一切都会是一场空空的骨架,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奋斗的过程是何其令人赞赏?正像某书评作家解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读者最喜欢的还是西行中的孙行者,而不是已经修成正果的斗战胜佛

人生就如一片汪洋,很宽,也很危险。它可以把你推向一个高度,也会瞬间让你失去自己所有的幸福。我们为了保留这一丝幸福,会努力地向浪尖奔去,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化解有时愤怒的海洋。要知道,一个好渔人,是拥有桑提亚哥的意志和精神的。

我想:人生即是海洋,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在风里你可以感受坚毅,在浪里你可以感受激昂!这些都是过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痛苦!

《烟台的海》学后感350字


大家一定都听过烟台吧!而那里的海更是名不虚传!因为烟台的海,烟台被授予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桂冠。还在2009年度在中国十大最美丽的城市排行榜上烟台名列第一。而今天,老师就带领我们去了一趟烟台。

来到烟台,我们都被这壮观的美景给深深吸引住了。课文上写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冬天凝重、春天轻盈、夏天浪漫、秋天高远。

我最喜欢的是冬天烟台的海。我喜欢的原因是因为冬天的景象是萧瑟、荒凉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它是凝重的,它是壮丽的,它是独特的,它能够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从而给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本文分成了三部分:总、分述与总。第一部分总起,是第一自然段,主要写地理位置、景观独特。第二部分分述,是2到5自然段,主要写冬、春、夏、秋烟台海的特点。最后一部分是总结,就是最后一段。

哦!烟台旅行圆满结束了,可我们还是对烟台独特的海景流连忘返那!

读《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后感1200字


在暑假里,我读了康岫岩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让我收获很多,感悟很多。

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作为南开中学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从出生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命运与历史的磨砺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业、南开中学、南开教师、南开学生融为了一体。正是因为康校长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领悟,不断总结,不断积淀,才会引领南开中学走向了辉煌之路。作为一代教育家,康校长在治校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以学校文化积淀学校精神,还是重视修身养性,敦品立德,无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整体高素养教育观,以培养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导,才有了南开今天的迅速发展。康校长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学识、能力、才干和教育见地、工作魄力诠释了校长这个角色的含义。

在书中,康校长回忆了在学校推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情形。她选择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白色、绿色、蓝色为代表的三色板块式课程体系,开设了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长为立足点,凸现人文性、地域性、独特性的校本课程,首开先锋在中学开选修课,实施学分管理。这种独特的课程管理为南开培养出了更多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书中南开教师为了每一节课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动人故事时,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作为教育之基础的中学教育,不更是应该从小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教会学生学习吗?可是想想我们平时的课堂,充斥的最多的是灌输知识,是照本宣科。大家满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缺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多少,创新能力增长了多少的理性自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学习将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更显得尤其重要。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渔技,使他们乐钓、会钓、擅钓,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竞争时从容应对,脱颖而出。

教育的路上我们需要对教育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学生应该要以身作则,以学正人。《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我更有信心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1200字


哲学的起点与终点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既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现象学,也不是哲学立场的类型学,也不是一个哲学导言。它是由欧洲哲学的引导问题和基本问题所推动的、由德国唯心主义(非任意的)所迫使而进入一个特定方向的理性的绝对自我展现(理性一逻辑),黑格尔在绝对精神之中找到了它的本质和现实性。这句话体现了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的基本评价。他认为,自初始起,黑格尔现象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在绝对知识的要素中活动,所以它敢于冒险去扩展这种要素。有人指责黑格尔,认为黑格尔在起始就预先设定了他要在结尾时所赢得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这不能成为反对黑格尔的理由,因为哲学的本质就在于,一旦它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它就必然已经预先设定了那些它将要言说的东西。哲学就是这些预设东西的展开,就是精神回到其自身。所以我们要参与哲学,在哲学中与它的本质之物相遇,这种对本质之物的参与才是哲学解释的真正核心。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就在于我们希望与黑格尔亲缘或相近。相近表示我们都有义务回答哲学提出的第一和最后的那个实质必然性问题,但也表示我们与他是有不同的,不是同样和同一个东西。

讲座接近尾声时,海德格尔发出了自己批判性的声音:绝对的东西真的存在于《精神现象学》之中吗?如果哲学的绝对之起点最后要通过其终点的完成来证明,那么它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个要被证明的东西最终还是有限的。在这里。他与前人拉开距离,要走一条自己的道路。为此,他多次思考关于起点问题。

我们认为起点和终点的问题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哲学之所以以形而上学问题为开端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对自己之外的、无所不包的、有广袤普遍性问题的提问,带有绝对性质。但如何认识或界定绝对之物则是矛盾的,因为人生活在时空中,必须从一个经验的、有限的东西,从直接性出发,从有限过渡到绝对,所以总会陷于悖论。哲学由此才永远处于争辩之中,才有自己的魅力和杀伤力。

以上主要从文献方面介绍了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某些异与同。总体来看,第一,《海德格尔全集》第32卷是理解海德格尔20世纪30年代思想转弯的一篇重要文献,它们也是理解他《哲学论稿》的重要前提之一。它揭示了他的某一思想之源,展现了他的一个一贯基本哲学立场:追求一种绝对、科学、总体、本真意义上的哲学,并且以对存在的提问为核心。可以将GA32与后来的《哲学论稿》进行对比性的研读,两者的思想关连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二,本卷显示了海德格尔丰富娴熟的哲学史知识,对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文献的深刻了解,他驾轻就熟地在文献中抓住一些关键点,以此来阐发自己的思想。所以,哲学史是他用来廓清自己思路的原料。第三,既然他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是六经注我式的,那么这种解读就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任意性,并时常偏离著者的原意。正是在这种时而过度的解读中,他有了自己不同于常人的观点。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