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800字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800字”,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我们往往捶胸顿足于生活负担之如何之重,社会压力之如何巨大,可惜我们很少对生活的实质内容保持深思与流连。若是生活的实质即是这些被命名为压力与繁琐的事实,那么我们将此剥离之后生活又剩下了什么?
我们无法确定,因为人生是个没有比较基点的比较级,任何的比较、对比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人生永远没有正式上演的时刻,它永远都是只有一次的排练。我们必须把握于当下地努力生活,勉力将最为实在的内容填充进生活的实质,所做不为更加幸福,只能求得暂且完满。我们甚至不能允许自己执拗于生活的零基点,因为过分的执着也是一种生活的虚度。
就如同本书中所描写:不久前,我察觉自己体验了一种极其难以置信的感觉。我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被他的一些照片所触动,从而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成长在战争中,好几位亲人死于希特勒的集中营;我生命中这一段失落的时光已不复回归了。但比较于我对这一段时光的回忆,他们的死算是怎么回事呢?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执迷于生活之中而近乎狂乱的主人公物语,使得书本恍似一部癫狂病人的疯言疯语。当书本为朦胧派的面纱所覆盖,读者也跟着作者一起执迷、狂乱。
狂乱的结果就是这样:这句德国谚语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象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无厘头、无理由且无意义。近乎荒谬的结论带给人们的其实只有一个思索:我,到底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与生活?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确切地说,这本书还没有读完,有感来源于读此书的简介和评价。这让我对书评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越来越重视。对于这部经典,说实在的,见识浅薄的我,对于名著的深层剖析和意蕴难以把握。简介与书评无疑起到了导航和启蒙的作用,大有醍醐灌顶的功效。有了启发和感悟,我也能稍微领略书中各处风景之妙,于思想精辟处再感叹与震撼一番,加深印象。

这本书充满哲学思想,被评价为一部哲理小说。若非提前看了书评,真的令人就迷惘在纷乱的故事情节中,对于作者昆德拉的哲理思辨就会视而不见。

媚俗一词早有耳闻,不想来源于此书。这是昆德拉对人类尴尬处境的嘲弄,要么你同其他人一样媚俗,要么你什么都不是。即使你不与他人一样媚俗,是否你就脱离此种尴尬境遇呢?答案是,或许你又掉进了另一个媚俗的圈套中不为媚俗而媚俗。

不过,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物欲横流、追星时尚的社会中,我们凭借着自己从周围人群、媒体、环境的反馈中,所能得到的评价标准,很难不媚俗。你的特立独行,你的标新立异,你的与众不同,似乎更类似于星星人类,颇有贬义之嫌。这些不是大众所能接受和被认可的,却将自己圈入另一个无法自拔的牢笼。确实,我们至少于我,被昆德拉嘲弄了。

最吸引人的是书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一部小说让人翻到书皮烂掉,换上了自制土黄色牛皮纸,用蓝色笔随意写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几个字,这会是一部怎样的书?看完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沉思良久,一有空闲,头脑中就想着这部小说的一些情节。

说起读这部书的缘起,是上课为了鼓励同学多读书,每节课都请2到4名同学介绍自己读的书,谈谈读后感,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一次上课,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位同学介绍了半天,只说非常值得一读,而且还应该读多遍。我也知道这本书在学校的每月借阅排行榜中都名列前茅,可我至今还没读过,真是遗憾,于是周五下午就把一本旧的封皮都已经不存在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借了回来,周末的闲暇时间终于把它看完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捷克,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应该是托马斯和特蕾莎。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特蕾莎后来成为他的妻子。托马斯对感情和生活的态度有点奇怪,他不喜欢受女人的约束,所以有很多情人,过去的妻子也和他离婚,特蕾莎本来是某地的一个女招待,认识托马斯后第一次约会后,她突然发烧了,在托马斯家里躺了一个星期,这让托马斯觉得特蕾莎是上天从篮子中抱出的一个孩子送到他的床上。

这与托马斯的其他情人有很大的不同,托马斯也和特蕾莎结婚了,然而特蕾莎也不能接受托马斯其他的情人,但又无法离开他,她一次又一次的发脾气生气,也一次又一次原谅托马斯,甚至当俄国人来到捷克,他们到了国外,特蕾莎又一次为情人的事情生气出走,回到捷克,而托马斯也不能忘掉特蕾莎,又追回国去。最后他们的结局是一起回到乡间,在一次车祸中一起死了。

围绕托马斯还写到了他的情人,其中萨比娜,她是一个画家,所以比较崇尚自由,她后来也遇到一位大学教授弗兰茨,为她还离了婚。在弗兰茨已经有了新任女友,一个电话他感觉到萨比娜在注视着他,所以接受了一次伟大进军的可笑旅行,去了柬埔寨边境,为他们所认为的灾难中的人民治病,为此弗兰茨在一场逞英雄的打斗中被打伤并送了命,由他的前任夫人接回了奄奄一息的他,并为他办了葬礼。

比较清晰的故事就是这些,作者对生活却又很多的哲思,让人要思索良久。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故事的开头这样写道,但究竟这里和人物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呢?要么把它认作胡说八道,要么就得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拥有的历史知识来慢慢品味。

很多人也对小说的名字疑问,是啊!什么是生命不能承受的轻?这里作者到有一番见地: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最沉重的负担压迫者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若是如此,当我们真的有很多的责任和负担的时候,我们才比较真实;反之,我们没有压力和负担是,我们的思想便会有很多的思考,那种不切实际的轻,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如若不是这样,我真的就没法理解作者,没法理解这部小说。

小说中,最吸引我的是对捷克建国的认识,过去我对捷克这个小国的建国没有一点认识,只知道那曾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实对其历史中混乱的政体和国家至今也认识不清。但小说的主人公不喜欢这种亢奋的革命。为此,托马斯还曾写了一篇文章,是从俄狄浦斯的故事得来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但他是无知的,但当他得知这一切时,非常内疚痛苦,用针戳瞎了双眼,离开家乡,终身不见光明。托马斯对政党的思考来自这一点,但这个文章却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不能当医生,最后就和特蕾莎一起回到乡间。

一部小说能让人回味良久,的确是作家融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些思考有些还带有哲学的形而上的意味,但它又不完全抽象,它也有活生生的人,有人类的情感需求,也有时代背景,这也让这部小说顿时厚重起来,让人沉思良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8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自己很喜欢的一本书,最初选择读它的原因仅仅只是名字,觉得书名很有哲理的感觉。后来慢慢的阅读中便开始深入的喜欢起了它,这本书是由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写的,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本哲学著作。
全书共有七章:第一章《轻与重》;第二章《灵与肉》;第三章《误解的词》;第四章《灵与肉》;第五章《轻与重》;第六章《伟大的进军》;第七章《卡列宁的微笑》。小说主要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是以这一感情生活为主线来讲述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民主改革与普通人民的命运,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小说还讨论了一个永恒轮回的问题,孰谓轻与重,孰谓灵与肉,什么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多写的很深刻,很引发人的思考,但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读的不是太懂的语言,不过译本翻译的真的还是很不错。昆德拉在书中还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眩晕、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小说在第二章中说到: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人生活着就有很多的责任,而我们也为之苦苦奋斗着,人生责任同时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很多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我们生活的各处都充满了矛盾,在这本书了作者也破除了绝对之说,从文章的一开始,作者就把主人公托马斯的各种纠结的问题提了出来,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使小说具有浓浓的哲学气息,发人深省,就用书中的一句话做一个结尾,这句话平淡却让人觉得那么的深刻即: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