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过手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痛,什么是伤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过手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痛,什么是伤,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分过手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痛,什么是伤

我所谓的爱就是自己一个人包揽原本属于你的痛。

在一个黎明的傍晚。一位年轻的老头,骑着一匹黑色的白马,向前后退!

如果你想拥有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就得做一些不曾做过的事。

妈妈说:小孩子谈什么恋爱。阿太说:谈恋爱了没啊,我在你这个年纪都嫁给你啊公了。

世界上两种人特吸引人,一种是特漂亮的,另一种就是你这样的。

也许感动就在一瞬间,但一瞬间的感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每一条未知的路,都有我们拼搏出的未来。

等我谁都不爱了的时候,我要找个人来好好爱我。

爱情是路,朋友是猪,人身只有一条路,路上却有许多猪

渐渐让迩淡出涐的生活,一个人过。

在所有的习惯之后,最难以忘记的便是这些不习惯。

你是幸运的,因为你可以选择爱我或不爱我,而我只能选择爱你还是更爱你。

恋爱就像跳楼,大脑它说这不是个好主意,但内心它说,你可以飞。

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也许,只有那些最初的少年情怀,才能一直留驻心间。

永远别后悔,因为如果过去是好的,完美,如果过去是不好的,那也是经验和智慧。

有时候,那个人就在你身边。只是你不知道他的存在,因为错误的人挡住了你的视线。

所谓爱,就是当感觉、热情和浪漫统统拿掉之后,你仍然珍惜对方。

时间会抚平所有的伤痛,慢慢的,我就会忘记一切。

爱情,让时间匆匆而过,时间,让爱情消逝于无形。

可以爱很多人,但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笑得最灿烂,哭得最伤心。

我只想成为你痛哭时旳依靠,快乐时倾诉旳对象。

当初旳你捧着我旳脸,笑着对我说此情永不渝。

忘不了,我承认我终究忘不了迩致命的承诺。

在墙上画个小人和自己拉着小手,宣告着我不孤独。

红灯绿酒放纵旳贪婪,烛光夜火欲望旳纠缠。

我旳情绪就像春天多变旳天气,阴晴不定,琢磨不透。

你是左眼睛 我是右眼睛,一起看浮光掠影。等到岁月老去,我愿陪伴你安静的闭上眼睛。

即使只是一朵含苞的花朵,也可以将心绪寄托。

我不会轻易放手让你离去,让她在你怀里笑得如此美丽

地球,与其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倒不如说是从子孙那借来的。

十几天忐忑不安等待的录取通知书,也不过是一张在普通不过的纸。

你或许不知道,当你难过时,我的眼泪也在泛滥。

怎么梦怎么寻怎么改就是再也回不到以前旳笑。

那个属于寒冷的少年,却给了我此生再也不会拥有的温暖。

选择我以后你是否觉得委屈是,我对你不够好还是原本就是游戏。

盛情热烈的爱,也许你会受伤,但这是是人生完整的唯一方法。

有时候感觉自己太懦弱,有时候又感觉自己太矫情。

在生活的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得爱和被爱。

不高兴的时候就睡吧,可是入睡又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那些说着地老天荒旳誓言,到底是有多坚定。

当我在天空飞翔的时候,命运给我一个打击。

生活中,你说的话可能会伤到别人,但有时候,你的沉默会让人伤得更深。

我们即便没有誓言,但也有着彼此悄无声息的巨大眷恋。

我们都太过年少,对爱只懂得不择手段去追求,却不懂得倾尽全部去守护。

生活不是偶像剧,并没有那么的翻天覆地的大变故来令我们歇斯底里伤春悲秋。

刺眼的白色,让我明白什么是纯粹的伤害。

男生,女生,穷书生,生生不息。初恋,热恋,婚外恋,恋恋不舍。生无可恋。

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你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底线

有时候真的狠怀念小时候,因为内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

离开之後,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谁能给我两巴掌告诉我其实世界就这么现实

青春就像麻将,要么放炮,要么自摸,多少宅男腐女几多机关算尽,就为了享受推倒的那一刻!

事业是国家的,荣誉是单位的,成绩是领导的,工资是老婆的,财产是孩子的,错误是自己的。

朋友没了可以再找,兄弟没了可以再交,自己的心没了,人就废了。

世间旳感情莫过于两种,一种是相濡以沫,却厌倦到终老;另一种是相忘于江湖,却到怀念哭泣。

FWr816.Com精心推荐

俞敏洪:什么是坚持


各位新东方人,大家下午好!

其实我们离得并不远,我们一直是一家人,从我每周给大家写信,很多员工和老师给我的回信能够看出来,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对未来的期待是相同的,我们对幸福的渴望是一样的。

我们非常有幸出生成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也许跟唐朝相比、跟明朝相比、跟清朝相比,我们现在在世界上占的GDp的比例还不够大,但是,这个时代却有着过去中国的那些朝代所没有的活力、没有的信息、没有的科技、没有的世界观。我们有幸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中国***和***的混乱之后,终于有了30年非常稳定的改革开放。我们有幸看到了中国的发展,看到了中国从一个极弱的国家走向世界强国的行列,看到了自己从贫困走向富有。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只要我们能走得好,只要国家的方针正确,只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勇于不断变革,勇于迎接世界并且引领世界,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将会更加繁荣!我们在座的非常有幸,既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又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我们非常有幸共同创造一个新东方,在这17年的时光中,我们为中国的千百万学员和家长提供了服务。我们非常骄傲,因为新东方让成千上万的学生们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学习了世界的先进科技知识、思想理念,并把它们带回中国,为中国服务。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参与了一半以上的时光,而且以一个团队的力量参与,所以,再次向在座的各位,以及正在观看视频的全体新东方1万多位员工、老师、管理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这样一个时代,新东方不能停下脚步。假如说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能跟着中国一起前进,假如说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前进的速度低于中国整体发展的速度,低于中国任何一个教育机构的发展速度,那将是我们的耻辱。伟大的人生是不断接受挑战的人生,伟大的机构也是一个不断接受挑战的机构。不接受挑战的人生淡如白水,尽管干净,但却不值得畅饮;没有挑战的机构将很快就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新东方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接受挑战,并且在挑战中生存和发展,至少到今天为止新东方还没有落后。但是,这不值得我们骄傲,因为新东方将来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严峻。

就我本人而言,当我常为自己一点点的进步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四面环顾发现很多人的脚步比我快得多,发现自己表面在进步,而实际上反而被人落下了很远。新东方也是这样,新东方从个体户到合伙制,到股份制公司,再到上市公司的改造一路前进,当我们为上市成功高兴、为新东方股价上升庆祝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很多具有狮子般个性的人和机构,他们参与了竞争,并且比新东方的脚步更快。大家都知道,现在培训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将培训两个字列入了促进中国消费行业之中,带动中国内需发展之中,这意味着培训作为一个单独的中国产业发展领域被提了出来。这样提出的背后有着新东方的影子,因为正是新东方把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概念变成了世界上最受人信任的上市公司之一。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强大的人和强大的机构背后,创造出的一定是更多的愿意与之较量的竞争对手。但是谁都知道,拳击手天天打沙袋是打不出世界拳击冠军的,拳击手只有在互相打拼中,在不断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过程中,也许才能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

在新东方上市以后的三年多期间,新东方表面上一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拳击手,但是那些过去似乎被我们打得鼻青脸肿的对手,在不断跟新东方抗衡和较量,并且不断强大起来。谁都知道近几年我们受到了非常强大的挑战,挑战之一来自于这块领域谁都看好。当一块丰美的草地存在的时候,必然会有牛羊成群;当有牛羊成群的时候,一定会有狮子和狼群存在。这个世界永远不可能有一块让你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自我成长的天地。就是在这种较量中牛羊才会跑得更快,老虎狮子的捕食能力才会更强。当然,新东方不是牛羊,应该是追逐各种各样食物的狮群和狼群。

今年是虎年,新东方不少高层管理者都是属虎的。我为什么不用老虎来比喻新东方?因为老虎都是单个行动,而新东方是一个群体。新东方的管理层,新东方的员工和老师都有一个属于这个群体的词,它叫新东方。当我们作为一个群体为共同目标和理想而奋斗时,我们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同时,我们还能挑战所有的强大对手。新东方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给这个产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仅仅上市到现在,进入中国培训领域的投资已经超过20亿美元,这些钱都到了新东方竞争对手那里去了。但是我们并不害怕,新东方从一开始就是向竞争对手学习的。当一群鹿没有狼群追逐的时候,长得又肥胖又笨重,而且还生各种各样的病。但是,当狼群来到鹿群中间时,鹿就健壮起来了,因为当被狼追赶时,它们不得不跑得更快。我们过去有一点点像是没有狼追逐的群体,现在我们已经跑得更快了,因为后面有了追逐者。当然,我们并不一定要什么事情一开始就在前面,在新的领域,我们完全可以后来居上。17年前我开培训班的时候,北大北外的外语培训机构,每期班的学生都是两三千人,而新东方只有13个学生。当时民间的培训力量有一大堆,都能招到600到1000人,而新东方只有十几人。新东方就是这样不紧不慢低走上来,并且不断超越。

所以我常说,所谓的引领有两种概念:第一种概念就是本来就没有,我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跟,我在前面开山劈路,你们在后面跟;另外一种引领就是我本来并不领先,但是我跑得快,所以最终我将跑到前面去,新东方总是这样的。我们在出国考试领域是这样过来的,国内考试领域是这样过来的,泡泡少儿英语是这样过来的。我们还有很多项目正在跑,是不是比别人跑得更快?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比别人跑得更快。比如我们的中学领域,我们的出国领域,我们的远程教育,我们的图书出版等等,我相信我们最终都会在我们所关注的,或者我们认为新东方应该做的领域中变成引领者和开路者。

新东方未来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坚持我下面所说的几个词就可以。第一个词叫坚持,第二个词叫正确,第三个词叫敏锐,第四个词叫学习,第五个词叫培训,第六个词叫贡献,第七个词叫幸福。每个词用几句话解释,非常简单。

什么叫坚持?有些东西,如刚才周成刚老师讲到新东方的保、推、变,最重要的是变。但是第一个字叫保,什么叫保?就是保持、坚持,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就像共产党的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不能变,我们新东方的精神也不能变。正是有了新东方的这种精神、这种气概,这种超越于现实和财富之上的理想,我们才能走到今天。尽管我们必须不断向股东提供各种数据,尽管我们每次的预算都是以数据来确定,但是,就像一个人一样,只有有了气度和精神气质后,才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只是为钱而奋斗的人和机构,可能会取得暂时的财富,但是最终失去的会比得到的更多。我们在中国企业家中也看到过这样的现象,那些只关注于钱财的企业家最后都没有走得太远;那些具有企业的使命和责任感这种更高境界的企业家,往往能够更加长久。所以,新东方基业常青的基础不仅仅是我们良好的管理体系,更是我们能够使自己勇敢地坚持走得更远、走得更高的那种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我们没法用一句话来概括,但是谁都知道,这种精神和气质从新东方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存在了。所有新东方的员工、老师和管理者都有所体会,刚才上来发言的那三位代表,身上都带有典型的新东方精神特征。

第二个词是正确。今天上午我对全体获奖代表讲话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新东方需要跑得非常快,但是不能乱跑,否则一定会出错的。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思想和先进的理念来引导我们,方向正确了、理念正确了,我们走得慢一点,依然可以走出很远。大家都知道跑得最远的人不是百米冲刺的人,而是跑马拉松的人,因为他跑得慢,所以能量可以不断地延长使用。但是,跑马拉松的人一定跑不过长途徒步的人,因为他不是跑一天,他愿意给自己一个月、一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

我们今天尽管坐着飞机、火车到处旅行,请问有谁能走出李白和杜甫的境界来?能走出欧阳修和苏东坡的潇洒来?我们走不出来,因为我们太茫然,这个世界要求我们有速度,不要求我们有方向;这个世界要求我们匆忙,不要求我们沉着。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的机会,以至于我们反而变得更加得茫然。但是,我们一定不能迷失自己,新东方不能迷失,我们每一个在座的人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不能迷失。当我们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正确的理念以后,让我们慢慢来吧,不着急。我说不着急不是不干活,而是忙而不乱。我今天上午再次强调的是急事慢做,事情很急,但是要慢慢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这是我们的第二个词,就是要正确地做事情,要有正确的理念做事情。

第三是敏锐。我刚才说慢慢做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很迟钝,而是需要我们面对市场有非常敏锐的意识。新东方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太够,我们常常是跟随市场,最后想办法去占领市场,我们从来没有去发掘市场,去开发市场。当市场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某个市场会有多么大,所以我们丢掉了很多市场,所以,我们必须向先进的机构学习。比尔盖茨当初创办了微软,绝对引领了世界的潮流。但是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大量的媒体,包括微软自己内部的高级人士都在批判他们的落后。他们有太多的东西本来应该占领,但是却没有占领,因为他们成了老大,他们最有钱,但他们却忘了还有很多没有钱,但是有思想、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人,这些人走到了他们前面去了。另外一家机构,我们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用这个机构创造出的设备,这就是苹果公司。乔布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创造了苹果电脑,但由于管理上不成熟,被苹果赶了出去。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创新和进步,他充满了创新意识和灵敏的市场嗅觉。他创造了著名的动画公司pixer,后来他回到苹果,开发的产品没有一个不被世界欢迎,从ipod到iphone,再到今天的ipad。他带着患有癌症的身体在创新,一个不健壮的身体,但是有着无比健康的灵魂和思想。我们新东方大家至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当然我的身体也有问题,但是和他相比,我只是腰椎间盘突出。所以,让我们在充满危机意识的时代更加敏锐一点,在我们睡觉时可能新的机会就被别人抢走了,让我们睡觉的时候也要更加敏锐一点,使新东方不至于落在别人后面。

第四是学习。我说的学习不仅仅是我们要多读书,不仅仅是学习新的管理知识,我说的学习更多的是向我们竞争对手学习。新东方的很多东西都是在向竞争对手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现在我们周围的竞争对手多起来了,有的时候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但是,请别忘了,恰恰是竞争对手使新东方很多项目得到长足发展或转型。我们的优能中学,去年一年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几个亿的收入,是谁给我们的?是我们的竞争对手给我们的。如果没有竞争对手去做中学的全科培训,他们不去强调精品班和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不去开发这个市场,请问我们新东方能够顺利地进入这个领域吗?恰恰就是对手给了我们机会,所以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感谢,同时还要向他们学习,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要让我们去学习。中国的培训领域才刚刚开始,我们所讲的职业培训领域、管理培训领域等等,都是我们新东方要进入的领域,但是都有人走到我们前面去了。所以互相之间的学习,向我们的对手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有句话说朋友给你的东西常常不如敌人给你的东西更多。因为朋友会保护你,使你变得懒散,而敌人会打击你,使你变得坚强而灵敏。我们的竞争对手在这个意义上,既是我们的对手,又是帮助新东方成长的朋友。

第五是培训。我说的培训不是新东方的业务培训项目,而是指对新东方的员工、老师、管理者的培训。面向世界,今天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方法和信息越来越多,而新东方很多人在很长时间内忙于工作,埋头干活,结果一抬头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于他人。今年新东方将会投入大量资金对所有重要的员工、老师和管理者进行全方位的培训。理由非常简单,只有我们这支团队整体上眼光超前,只有这支团队整体上知识结构完整,只有我们这支团队理念和眼光一致,我们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新东方在过去的岁月中这方面做得太少太少。在座的大量的员工都是自动上岗,在座的大量老师都是自动上课,管理者都是摸索学习,这是我们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新东方的错误。但是,未来新东方在这方面一定会加大改革步伐。

第六是贡献。家长和学生认可我们,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给学生培训,培训了考试,培训了学科,而是新东方确实有着良好的品牌和声誉。这个良好的品牌和声誉不仅仅来自于我们的课堂,也来自于我们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如新东方作为中国20xx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文明志愿者语言培训合作伙伴,做志愿者身后的志愿者,在奥运会期间我们为奥运会志愿者提供的英语培训服务,我们每年为贫困地区培训老师达几千人,我们每年为贫困大学生捐款多达800万以上,我们每年都在捐建希望小学,我们每年为国家缴纳几个亿的税收,我们每年都在做这样的工作。在512 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迅速冲到第一线,即使是海外地震,新东方依然在做慈善,海地地震时新东方也捐了100万。我认为作为一个人,当必须施行人道主义精神的时候不存在国界之分。汶川地震我们做了大量的事情,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但是海地也在同一个地球上。正是因为我们这样的社会责任心,正是因为我们持续不断地关注社会的需求,我们才能有今天社会对我们的认可,才有这么好的资源可以调动,为新东方进一步发展做准备。所以,在我们为股东争取收入和利润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必须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当然这个贡献也包括我们要更加珍惜爱惜我们的员工。去年这个时候我曾经说过,新东方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养活了7千多个家庭,现在我们可以更加骄傲地说,我们养活了1万多个家庭,尽管没有让每个人变得富有,但是毕竟有了一个安定的工作,如果努力工作,也会有上升的通道。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做得更好,新东方员工、老师和管理者的收益能够每年都稳步增加,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越来越好。

第七个词是幸福。我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叫做《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这就是幸福,事实也是这样。有人爱,意味着有人爱我们,当老公老婆爱你的时候,当你爸爸妈妈爱你的时候,当有人默默想念你的时候,你心中应该是幸福的。但是有人爱,我们更加愿意把它阐释为被你爱,我们应该主动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同事,爱这个社会上需要我们关爱的人。我始终相信只有给予才是真正幸福来源。有事做,当然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我在北大当老师的时候也是有事做,后来做新东方也是有事做。你在新东方当老师是有事做,你自己开培训学校也是有事做,未来到世界名牌大学读书也是有事做,为家庭积攒财富、购买房子和汽车也是有事做。有事做是幸福的,因为有事做人生就会有目标。想做什么事是由你自己的心来决定的,能做多大当然可以做多大。但是,有事做不小心会产生不幸福感,我现在就是这样的。做新东方是非常幸福的,但是压力太大就是不幸福的。理由很简单,有事做并不意味着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可以有一段时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在那段时间以后,就像狂风骤雨以后或者阴霾满天以后,你总能够期待阳光灿烂。就我本人而言以及新东方很多高管而言这种感觉真的不多了。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上市公司,我们必须保证股东的投入是有收益的,新东方之所以值钱是因为股东掏钱买股票了所以才值钱,人家期待的是回报。当人家期待回报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全力以赴付出。每年的增长,不管是利润还是预算,真的让我们望不到边界,变成了一种漫长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负担,甚至生活和工作都失去了一份从容和大气,这就是不幸福的。但既然上市了,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就扛吧。所以,我是千方百计把每天的压力变成动力,把压力当作对我能力的极限和精力的极限,以及我身体极限的考验,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把良好的答卷交给新东方的接班人,而我从此开始云游世界。幸福也意味着有所期待,刚才翁云凯上来朗诵了一段热爱生命的诗歌,我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写的。我曾经在各种场合背过食指的诗《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是我的座右铭,也应该是大家的座右铭。相信未来意味着我们有所期待,我们相信未来会比今天做得更好。我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新东方人在不断地成长,新东方人的未来都会更加光辉灿烂,而新东方整体也会更加辉煌。相信未来是前提,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热爱生命。我刚才说到幸福感,幸福感的最终含义是什么?就是你每天起来都愿意把今天过得更好,每天起来,不论是风雨还是阳光,都愿意走出去,让自己的生命走得更远。

坚持新东方的精神,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向竞争对手学习,加强新东方队伍培训,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目光远大的队伍,坚持为社会做贡献,并且让每个员工、每个老师,每个管理者都在新东方产生幸福感和成就感,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点,我相信新东方在历史上将会流传很久。

谢谢大家!

经典语录:时间告诉你什么是衰老,回忆告诉你什么是幼稚


1.结束是一分钟的事,珍惜是一辈子的事。

2.时间告诉你什么是衰老,回忆告诉你什么是幼稚。

3.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么一个人,他让你的欢笑和泪水都有意义,他善待你,把你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

4. 太敏感的人总是因为别人随便的一句话就胡思乱想,不是因为心机重,而是太善良 。

5.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6.如果我放弃,不是因为我输了,而是因为我懂了。

7.我们都太专注于自己的伤口,忘了要去握住别人伸出的手。

8.我们觉得不快乐,是因为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

9.我们身边重要的人越来越少,而留在身边的人越来越重要。

10.听说,注定在一起的人,不管绕多大一圈依然会回到彼此的身边。

11.珍惜今天,珍惜现在,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12.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找对了人,他宠着你,纵容你的习惯,并爱着你的一切。

13.一个人最大的缺点不是自私、多情、野蛮、任性,而是偏执地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14.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果;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15.生命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充满不安,可是除了勇敢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16.做人千万不要太敏感,想太多伤到的反而是自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随随便便一句话,你都要想东想西琢磨来琢磨去不累吗,很多事情只是听的人记住了,说的人早忘了。

17.当你得不到,它似乎就变得相当重要。当你轻易得到了,那它就无足轻重了。这就是人类的本性。

18.上天不给我的,无论我十指怎样紧扣,仍然走漏;给我的,无论过去我怎么失手,都会拥有。

19.人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

20.我没必要委屈自己去讨好任何人。况且我也没这么伟大。 喜欢也罢,讨厌也罢,我不在乎。

21.保持一颗童心,这会让你在世界无形的壁垒中找到自己的栖身之所。

22.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心不动,则不痛。

23.看不清的东西,就让它继续模糊下去吧。有些事,有些爱,有些情,有些人,看得太透彻,反而会受伤害。

24.有时候,你问的问题,对方一直在闪躲,那就是委婉的告诉你,真实的回答很残忍。

思念是一种痛,痛过是解脱


1、思念是一种痛,痛过是解脱。

2、思念是一种笑,笑过是空灵。

3、思念是一种苦,苦累也充实。

4、思念是一种喜,可望又不可度。

5、思念是一种恨,为什么自己不能生出翅膀,飞到你身边。

6、思念是一种爱,如同引力波,你时刻会感受到我的存在。

7、思念是一种美,得到宛如失去,看你怎么坚守。

8、思念是一种想,抚摸着你的画像,血速缓下来,慢慢贴近你的心坎。

9、思念是一盏灯,月光下灯影里,盛溢着你的笑我的心,照耀着温暖着彼此的魂灵。

10、思念是一首曲,想你的日子,情切意深,才能弹出。

11、思念是天上的鸟儿,飞动着滑翔着,想到云朵上歇一歇,却怎么也飞不上去。

12、思念是海上的帆船,遇到风浪打着圈儿,期待风平浪静,期待天使微笑,期待遥遥到期,期待星辰指引,期待一路欢歌,有你的彼岸,慢慢清晰,慢慢靠近。

13、思念你,在雨中看多情的风与柳儿缠绵不休。

14、思念你,感谢四季垂怜,让月季花的爱可以夸越岁月轮回。

15、思念你,喜欢上红酒的媚艳,只闻便可心醉。

16、思念你,只希望固守的情人戒,将你我圈定在共同的人生里......

17、思念你是寂寞的,是美丽的,如飘飞的浮枊,动情且欢快,如多彩的月季,可以把爱情生成不同品味的顔色。

18、思念你是深情的,是绵长的,如自醉的红酒,诱人且忧伤;如爱的情人戒,一句承诺,便可爱你至终......

19、对你的想念,越发的坚强,把我对你的那一份相思的泪水,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在明月的见证下,让这三月的风,捎给你,作为永久的纪念。

20、思念是山隔不缺,水也分不开的圆。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1.明确自己的目标,责任,还有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一个标准的定位,穷人把学习看成一种痛苦,而富人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并时刻投资它!

相信自我,相信别人,为自己创造机会;

2.遇到困难挫折时,一定要不顾一切地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逃避,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对自己说,一定要做到!

改变自己的良好习惯(当自己不能改变环境时,改变自己)。给自己一个承诺(承诺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每天都微笑或者让自己的家人每天幸福~~),当自己做不到时,一定要惩罚自己,树立坚强的责任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目标可以让一个人有一个人生的方向,责任则会让自己在这条路上一直坚持走下去~~

3.财富离不开 人 事 物三个方面,穷人看表象,富人看深层,学会分析事物,分析问题

4.要学会审视自我,1:你有什么资产(年轻,精力充足?)2:你有什么人脉,(你认识多少人,同学,老师,商家?)3.你有什么能力(策划,组织,沟通?)4.你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平台(人脉决定平台)(认识的人越多,自己可以学到的就越多,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大)投资者要懂得投资少,获利快,以便于自己长期发展。。人脉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5.打造强势心态寻找生命的原动力让奋斗之情永固于心~~(做一件事,想要坚持下去就要保持一种习惯,想要保持这种习惯就要有一个原动力(让家里人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感受到快乐幸福),一件事只有去做了,并且坚持去做才有机会做得好,行动决定命运~~从此刻起让自己宣言(我一定要做好,一定要实现我的梦想。从此刻起,立刻,马上,迅速)每天都坚持念,让自己的原动力永固!

6.先延续再创新,讲别人的变为自己的,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向成功者学习,为成功者工作,与成功者合作,让成功者为你工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越是富有的人越是会主动地去学习,学习自己未曾学到的,哪怕是为他们工作。。。他们会把这些当成是一种乐趣。。。

7.养成随时随地发现财富的习惯 1.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多看,多想,多听,多悟(上帝给了你两只耳朵,却只给了你一只嘴巴)2.善于控制 人、财、物、时间、信息( 深呼吸开始自己的心灵旅程,再呼吸开始一幅幅美好的画卷,那将是你的梦想深呼吸,调整好心态。。前进~)

什么是观后感(汇总9篇)


花费了不少心思范文资讯网编辑为大家精选出了最新的“什么是观后感”,我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您带来一些新的想法。每一部新奇的影片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内心就会产生许多想法。往往会将观看时的感悟写成观后感,观后感就是一种感受,是由心而发的的感受。

什么是观后感(篇1)

在阅读《什么是教育》一书时,会发现,作者总在向我们提问,一如这本书的名字。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直截了当的问题“什么是教育”。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还将面对更多来自作者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尖锐和直接。例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理想是什么,大学的本质又是什么,大学应该拥有怎么样的理想……作者在引发思考的同时,也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雅斯贝尔斯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这种“提问”伴随着“方法”的形式非常直截了当,是一种互动的、全新的体验。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即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生命信仰和精神陶冶在教育中有重大作用,书中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不考虑社会和历史背景,仅就教育本身而言”的前提下可以将教育划分为“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这三种基本类型。也许在现实中,这三种教育可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更多地交织在一起,或者以某种类型为主导。

经院式教育:这种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将教材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转述,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在这样的教育中,教师就是传声筒。

如因病或其他各种原因不能进行,将另找人代替,不影响正常教学。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不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名教师,他也缺乏自己独特的教育魅力和自己的理念输出。

对学生来说,作为急于求知的“秧苗”,任何人拿“知识”之瓢浇灌都是一样的。唯一重要的是学习,不管是教还是学。“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

学生只需要填写老师认为应该完成的内容。“经院式的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基础就是理性传统”。

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以教师为先,以教师为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护表现为绝对服从。

就像有不少学生不听家长的话,而嘴上却一直挂着“我们老师说……”,由此可见“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这种“推崇”在我看来可能带有一些盲目性的****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作为主导的教师确实本身具有令人折服的真才实学,且能够带领学生、主导学生迈进广博知识的海洋,我认为某些方面也是可取的。

苏格拉底教育:在教育意义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师生平等是人格的平等,是获得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平等。

师生在对真理的寻求过程中,结成同盟。我们常说的“学***体”大概就属于这种教育。真正的教育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苏格拉底运用催产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

教师不是知识的源泉,而是引导学生寻求知识的向导。教育的最大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心,激发他们对美和善的渴望。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考,包括反讽(刺激学生感到离真理甚远)、催产术(通过问答逐渐使真理显明),以及探索发掘真理,而非传递真理”。我认为苏格拉底的这三种教育方法应该是一种,都是引导人们从似是而非到似是而非的理解。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不追求真理,而是给人们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换句话说,苏格拉底与人的对话是开放的。他试图避免灌输,但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等待我们去的方法,我们有能力走得更远。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天生有发展的机会”,所以他总是将别人和自己置于“人格平等的地位”。在与工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和艺妓的讨论中,在与他们的对话中,真相逐渐明朗。这即是教学中“对话”一词的由来。

苏格拉底不仅把对话视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把对话视为一种教育方法。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和学生需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绝不可以高高在上,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二是教师必须具备和学生对话的准备,既有对知识和真理的准备,也有在对话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的策略的准备;三是教师要对话的过程中,担负着引领和促进作用,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并及时指出寻找答案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看似一筹莫展的“思”的痛苦中,产生自己独立的判断力。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需做的就是提升自己,有资格和学生对话,有资格引领学生与环境书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为对话是一种资格,更是一种能力。

平等的对话,更是如此。

什么是观后感(篇2)

还是没搞懂什么是战略

一、 内容概述

迈克尔波特指出近20年来,管理者一直在对生产率、质量和速度的追求,催生出大量的管理工具和技巧,比如全面质量管理、标杆法、时基竞争、外包、结盟、企业再造以及变革管理等。尽管很多企业的运营效益因此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它们却因为无法将这些进步转化为持续赢利而倍感挫折。渐渐地,几乎是无意识地,管理工具取代了战略。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区分经营效率和战略。波特提出:运营效益不等于战略!

文章首先阐述了运营效益和战略的区别。企业只有建立长期的差异化,才能战胜竞争对手。创造卓越绩效是所有企业的首要目标。运营效率和战略是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但它们有不同的行动方式。

运营活动是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整体优势或整体劣势就源自企业的所有运营活动,而不是其中的某几项运营活动。经营效率是指企业在类似的经营活动中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相比之下,战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则意味着进行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或者以不同方式进行和竞争对手相似的运营活动。换言之,战略需要依赖于独特的经营活动。

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是企业获得良好盈利能力的必要条件,但往往是不够的。第一个原因是本文以美国商业印刷业为例,说明经营效率的绝对提高并没有带来企业利润的相对提高。另外一个理由就是运营效益的改进可以使得竞争趋同,当竞争各方在质量、生产周期或供应商伙伴关系上互为模仿各自的改善做法时,竞争就变成了在同一跑道上展开的赛跑,无人能够胜出。

归根结底,能够留在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往往只是那些维持时间比其他企业更长的企业,而不是那些真正具有优势的企业。许多企业十多年间在运营效益上得益后,如今正面临收益递减的处境。

接着波特提出竞争战略应该是不同的。它意味着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经营活动,以创造独特的价值组合。战略的本质在于经营活动,即为外部竞争对手选择一组不同的经营活动,或以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方式实施经营活动。

波特在回答“什么是战略”这个问题之前,首先为定位下了定义。他提出,战略竞争可以看作是寻找新职位的过程。战略定位来自三个不同的基础。它们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经常重叠的。

首先,定位可以基于在一个行业中提供的子产品或服务。它称之为基于品种的定位,因为它是基于产品或服务类别的选择,而不是基于客户细分的战略定位。定位的第二个基点是满足特定客户群的大部分或全部需求。

我称之为基于需求的定位,这与以客户细分为目标的传统概念很接近。定位的第三个基点是根据不同的接触渠道对客户进行细分。尽管这些客户的需求是相似的,但联系他们的最佳操作活动配置是有竞争力的。

我称之为基于访问的定位。波特还指出,无论是基于产品类别、客户需求、联系渠道,还是三者的结合,都需要一系列专门为外部市场竞争而设计的内部运营活动。

因为什么样的定位取决于供应商的行为,或者经营活动的差异,而不是需求或客户的差异。

接着,波特解释了战略定位的三个基本点与总体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业务重心)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总战略仍然能够有效地代表最简单、最广泛的战略定位。

在对定位进行界定后,波特提出战略是形成一套独特的经营活动,创造独特的价值定位。如果只有一个理想定位,那么企业也就无需战略了;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发现并抢占这个定位,以此赢得比赛。战略定位的实质是从竞争对手中选择不同的经营活动。

如果同一套经营活动能够生产出各种产品,满足所有的需求,达到所有的顾客,那么每个企业之间就很容易进行转换。此时,企业的经营效率将决定企业的经营绩效。

波特提出,战略定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取舍出自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形象或声誉上的前后不一致。

其次,这也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种权衡是由经营活动本身造成的。第三,取舍也可能来自内部协调和管理的制约。当一个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明确地选择以一种方式而不是另一种方式竞争时,他们也定义了组织中工作的优先顺序。

战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战略的本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没有选择,没有选择,没有制定战略的必要。

配称推动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选址不仅决定了企业将进行哪些经营活动,如何配置活动,而且决定了活动之间的关系。运营效率是指如何在单个活动或功能中实现卓越,而战略则是指如何将所有活动整合在一起。

配称才是竞争优势的核心要件。第一层面的配称是让各运营活动(职能部门)与总体战略之间保持简单一致性(****** consistency)。第二层面的配称是指活动之间相互加强。

第三层面的配称突破了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加强,我把它称为投入最优化(optimization of effort)。一个企业的定位越是依赖于内部运营活动系统第二和第三层面的配称,其外部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就越强。

最后波特给“什么是战略”做了总结性的解答:战略就是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配称。战略的成功,取决于做好很多事情,而不仅仅是几件事情,并且把所有事情整合在一起。

如果活动之间没有平衡,那么就没有独特的战略或可持续性。这样,管理者只能重新承担更简单的任务,即监管各个独立的职能部门,而运营效益将决定企业的相对绩效。

二、 评述

读完全篇,简直不知波特所云为何,文章中出现的许多概念以及对于战略的表述,令人匪夷所思,文中的一些表述故弄玄虚,一些表述又是所言欠妥的。罗列如下:

1、运营效益不等于战略,战略需要依赖于独特的经营活动。(评:这里的战略一词包含目标的成分更多一些,因为依赖独特的经营活动才能支撑战略,才能实现战略目标。)

2、战略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评:与众不同不就是差异化吗?战略就是使具有差异化。)

3、战略就是怎样定位。(评:既然战略是选择一整套运营活动,那岂是“定位”就可以实现选择庞大的运营活动系统的目标的?

而且文中波特所言的定位,更多的是指市场定位,市场定位的范围要比运营活动窄许多。)

4、战略的实质是针对外部竞争对手,选择一套不同的运营活动,或者以不同于对手的方式实施运营活动。战略就是形成一套独具的运营活动,去创建一个价值独特的定位。(评:

这句话的另一个理解是,战略是独具特色的运营活动的集合,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完全模糊了战略的含义,此时的战略更像是“成功经验”。)

5、战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战略的本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没有选择,没有选择,没有制定战略的必要。

(评:制定战略肯定要取舍,这是无容置疑的,如果把竞争中的取舍都归为战略,那战略一词就显得过于宽泛了,因为组织几乎无时无刻不面临取舍。“定位”本身就是在“取舍”,“定位”与“取舍”存在包涵关系,而存在包涵关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不能被并列的。

)6、战略是关于如何将所有活动整合在一起,即配称。战略就是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配称。(评:

波特所述的配称我更多的理解为协调和匹配,甚或是平衡,而管理的一项职能就是对各项运营活动进行协调,使其发挥系统最优的作用。战略实施需要管理但本身不是管理。搞好“配称”虽然依赖管理,但不宜把这些管理都囊括在“竞争战略”之中。

如果这么囊括的话,恐怕“竞争战略”的内涵就过大了。迈克尔·波特在文章开始,就特别强调了企业的“运营”与“战略”的区别,在这里却又把“管理”与“战略”混淆了,实在令人费解。)

听了这些解释,不知有谁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战略”。恐怕很多人还是不明白。不是我们听不明白,而是迈克尔·波特说不清楚。

我认为文中存在故弄玄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嫌疑,比如说导致取舍的三方面原因以及三个层面的配称。取舍的问题我想是涉及到决策论里面的内容,而配称的概念其实在系统论里早就有详细的阐述,只不过波特在文章中用了不同的表述而已。

此外,文章中的一些表述欠妥。波特说“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是企业获得良好盈利能力的必要条件,但往往是不够的。”波特在后文中提出配称,试问运营效益的改进如果是采取了最优配称的方式取得的,这样就说明企业采取了有效的战略,那此时的运营效益的改进当然就是企业获得出色盈利能力的充分条件,如果推论不能成立的话,那么波特所说的战略与运营效益的区别就没有说服力了。

另外波特还说“如果只有一个理想定位,那么企业也就无需战略了;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发现并抢占这个定位,以此赢得比赛。”简而言之就是有了理想定位就不需战略了,这句话的逻辑缺陷在于,理想的定位难道不是战略吗?

所以,这篇文章,我更愿意把其称之为《波特呓语》。

什么是观后感(篇3)

竹西小学卢婷

拜读完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著的《什么是教育》后,受益良多。书中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沉思,正如书中前言所述:这套丛书力图不仅仅提出现代化的问题,它还希望通过提供著名专家的观点、意见和建议,来为解决这个国家的教育问题出力。

我想这本书也能有助于我国的教育专家学者们乃至一线教师重新审视教育现状,发现教育问题的根源,进而改进教育实践,升华教育理念。

作为一线教师,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书中第一章提到:“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真正的教育不允许死记硬背,也不指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洞察力和远见的思想家。”这段话让我反思:目前的教育可能只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一种交流吧!

教师的任务是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把知识输入大脑。这还是人与人的灵肉交流吗?它已经成为被动的人与僵化的知识之间的一种交流。

回顾现有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声音已经出现,但我国的教育体制却使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像高考这样的选拔类考试“逼着”我们的家长向学生要成绩,学校向教师要成绩,这种成绩至上的教育体制很难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灵肉的交流。教育应该是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为此作出努力,死记硬背不是教育,训练不是教育,考试不是教育,书本也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交往,是交流,是人与人的交往,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

书中的第十章提到了自由与权威的关系:“自由与权威之间的张力在于,双方都以对方为存在的依据,失去任何一方,那么自由就将转换成混乱,而权威则意味着**。”作为一名经验不足的新老师,我们最难把握的是自由与权威之间的度。

一方面,我们想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我们想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依然希望学生能够把老师当成尊敬的、值得敬畏的长者,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一旦对自由和权威的程度把握不好,就容易造成两个极端,要么学生过于自由,完全忽视教师的存在;或者教师太过权威,无法组成一种**。理想状态是书中提到的一种关系,即在权威中自由成长。

我想这就是一种传统师生关系的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专断,学生服从。信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的同时保持他们的威信。比如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不能再是教师任命,班级制度不能只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的大小事不能再是教师亲历亲为。

教师应该放心大胆地放权给学生,通过制定一些原则,学生自荐或他荐形成班级小干部团体,学生自审或自结形成班级管理规章制度,这样的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管理以及自制的能力,也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第十三章介绍了培养过程;十四章讲述了陶冶的科学性;十六章是对陶冶的批判。提到“陶冶”一词,让我最先想到的是潜移默化,是学生主体情感的唤起。书中提到:

“作为形**生态度的陶冶必须为人们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人们在理性中寻求道路,全面地展开精神运动。”教育的陶冶无处不在,校园的人文环境是对学生的一种陶冶,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陶冶。陶冶是与训练相对的,训练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得,而陶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的精神层面。

在这样一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训练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只有训练、练习,我想学生的跳楼事件会层出不穷。教化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在我们的课堂内外要将训练与陶冶相结合,在以学习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堂,我们一定要发挥教学的陶冶功能,让学生能够走进文本,形成一种我要学、我乐学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学习氛围浓厚的校园里,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校园环境和交流环境。

《什么是教育》这本书我只是浅尝辄止,书中还有大量的观点需要我在教学实践中慢慢地反思、细细地推敲。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改进和进步。

什么是观后感(篇4)

读《什么是启蒙》有感

说到“启蒙”二字,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17-18世纪的那场空前的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继文艺复兴运动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当时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启蒙的知识仅仅是局限于“启蒙”的本意是“光明”,而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积极批判**主义、宗教愚昧和封建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民主。而”启蒙”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

文艺复兴为人的感性欲求争取合法地位,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借助路德宗教改革反对外在教条权威的思路,展示了“理性”的新的面貌。“理性”与外在权威的决裂,形成自身的内在权威,亦即,“理性”与“自由”同一。在读了启蒙思想家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一书之后,我才对启蒙一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以文章引出关于启蒙的问题,不过,通过资料我了解到,这不是哲学思想在历史上的第一次试图对自身的反思的形式,而历史上曾经有三种反思形式。第一种是可以将现在表述为属于这个世界的一个特定时代,第二种即试图从现在之中解读出某一即将到来的事件的预示性标志,第三种将现在作为面向新世界的曙光的某个转折点来分析,而在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引入启蒙的问题,它既非某人从属的某一世界时代,亦非可以从中体察各种标志的事件,也不是某种成就的开端。康德用一种几乎完全是否定性的方式来界定启蒙,视之为 “出口”,“出路”,他只探讨了有关现时性的问题,而并不想以某种整体性或终极目的为基础来理解现在。

他所寻求的是某种差异:今天与昨天相比,引出了什么样的差异?

其次,启蒙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条件的变化,它给人带来的变化,使人真正得到人性。康德认为,当人们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或从事一定的工作时,他们都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环节;由此,他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有限的地位,不得不采取特定的规则,寻求特定的目的。康德说,他们在运用自己的理性时,必须适应这些特定的情况,也就是说,理性必须服从于所考虑的特定目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理性不能自由使用。 另一方面,当某人只是为了运用自己的理性而运用理性,当他是作为一个具有运用理性的能力的生命存在作为具有运用理性能力的人类中的一员,这时,理性的运用就必然应该是自由和公开的。因此,启蒙不仅是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自由得到保障的过程。

当对理性普遍、自由、公开的运用彼此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启蒙才会出现。

再者,康德指出,启蒙特征的是“出路”,是一个将我们从“不成熟”状态解放出来的过程。而他将其所称之为的“出路”概括为一种现象,一种进行之中的过程,但也将其表述为一项任务。而他所说的“不成熟”,指的则是我们意志的特定状态,其特征则为“不要想,只管服从命令”,这种状态使我们在需要运用理性的领域里,却接受了他人权威的引导。

在他看来,军事纪律、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威中通常行使的就是这种思维形式。人类要达到成熟状态,并不是在它不再被要求服从之时,而是在被告知“服从,但尽可如你所愿地运用理性来思维”的时候,同时,人们也应对自身的不成熟状态负责。如此我们可以推定:

人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摆脱这种不成熟;他还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启蒙的定义是将意志、权威和理性的运用联系起来的现有关系的某种转变。康德谈论“启蒙”,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他人”的指导。“启蒙”精神是“摆脱、不需要”“他者”指导的独立自主精神。

这样,康德就把自己的“启蒙”观念和传统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联系起来,这就是这一启蒙可选择的口号:现在这口号成了一种昭示标志,即某种人们可以据此相互识别的特性;它还是一条箴言,一条人们可以用来警示自己、建议他人的教导。而教导则是敢于认识,要有去认知的勇气和决心。

因此,我们必须既把启蒙理解为一个人类集体参与的过程,又将其视作一项勇气鼓召之下由个人完成的行为。人不仅是过程的要素,而且是同一过程的行动者。他们参与过程,所以他们是过程中的行动者,而过程的发生必须基于人们的决定,成为他们的自愿行动者。

最后,在我看来,康德是把启蒙描述为一个历史转折点,在这一点上,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臣服于任何权威;现在,恰恰是在这个转折点上,我们需要批判,因为批判的任务正在于确定正当运用理性的前提条件,从而确定我们可以知什么,我们必须做什么,我们又可能希望什么,而只有在明确限定正当运用理性的原则之后,才能确保理性的自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判记载了理性在启蒙中逐步成熟起来的轨迹;而反过来说,启蒙又是一个批判的时代。

关于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觉得我们可以总结的知识有三点。首先,启蒙作为今天的我们依然相当依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及文化事件,构成了一个享有优先地位的分析领域;其次,启蒙是一项将真理的进步与自由的历史直接联结起来的事业,构建了一个我们至今仍在考虑的哲学问题;最后,它确定了哲学思维的一种特定方式。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康德的反思一直是一种不失其重要性和有效性的哲学思考方式。

当然,我们不能把关于自己的批判本体论看作是一种理论或学科,甚至是一套不断积累的永恒的知识体系,而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哲学生活。在这种态度、精神气质或哲学生活中,对我们自身的批判也是对强加给我们的边界的历史考察,也是对超越这些边界可能性的实验。

关于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想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够达到康德所说的成熟状态下的成年,用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我看来,康德通过反思启蒙而构建的对现在与我们自身的批判性追问自有其意义,并且能够鼓励和指导我们准确运用自己的理性来进行学习和实践,启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发现,读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受益匪浅。

什么是观后感(篇5)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外国对“教育”也有许多精彩、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们体验和发现世界是什么样的,教育者可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允许死记硬背,也不指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洞察力和远见的思想家。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大有好处的。这并非什么咬文嚼字、钻牛角尖。因为没有理性意识,在实践中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清醒的教育者。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活动而出现、发展的事物,并非人类造出的物件。因此对教育进行定义,适合用“种差加属”的发生定义法。就是由被定义的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中的特征作为“种差”,加上该事物所归属的较为接近的“属概念”来进行定义。

观察老师向学生的授课、家长对孩子的引导等一些通常公认的教育活动,可以发现在这些活动中所用到的说、写、演示等方式方法,其实是在传播信息,而学生和孩子则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途径来接受相应的信息,因此可以把这些教育活动归属于信息传播活动。信息传播及交流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存在及发展的基础,将信息传播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属概念”,符合定义规则的要求。而且,把“信息传播”作为教育活动的特征,能够使其同特征为“接受信息”的学习活动相区别。

但并非所有的信息传播活动都是教育活动。人们传播信息的动机多种多样。就说宣传活动吧,就是以表达主张为出发点的,而老师和家长则是以改变学生和孩子的素质、能力,使其成长为出发点从事教育活动的。因此,把“着眼于他人的素质、能力”作为教育活动的动机特征,即“种差”,就可使其区别于其它的信息传播活动。

由于人的素质、能力包括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当人们受到信息刺激时,他们的生理反应,如条件反射,应该是训练活动的特征和功能。教育活动的作用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知识、情感等相关意识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

因此把“影响他人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作为另一特征加入到教育定义中,就可以使教育活动同影响生理机能的训练活动区别开来。

综上所述,教育可以形成以下定义:教育是指以他人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心,影响他人精神世界或精神状态的信息传播活动。教育活动中的信息传播者称为教育者,信息传播的对象称为教育对象。

现实中,不仅有单纯的教育活动,而且还与其它事物相结合,形成复杂的活动,如教育培训活动、宣传教育活动、于乐活动等。它们不仅具有教育活动的特点和功能,而且还具有其它事物的特点和功能,使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和教师追求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在教育意义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学双方都能自由思考,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无休止的提问,感觉自己对绝对真理一无所知。因此,教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责任感,强化这种责任感。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即为国家培养具有崇高信仰、高尚道德、诚实守法、精湛技艺、博学知识、多才多艺的人才,为国家、家庭和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促进经济增长,国家繁荣、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

我的摘录:

1.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必须有信念。没有信仰,教育不是教育,而是教学技术。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因此,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教育口号,如学习技能、增强能力、增长知识、培养气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能力、表达能力、塑造人格、创造共同文化意识等,都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形式化正是始于其本质成为问题之时。教师以种种人为的方法来保持学生对他的敬畏:

为学生保留一些东西,或要求个人权威和盲目服从。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用训练有素的方法来处理广泛的学习资料,现在变成了空洞无聊的尽义务而已;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却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

本来是一种理想的修炼,现在只是为了学习一些通过考试后不久就会忘记的知识。

如果越来越严重的教育性质被如此忽视,那么没有基本目标的教育就会变得不稳定和支离破碎。它带给学生的不是全方位的教育,而是混合的知识。

三。当代教育出现了以下危机迹象:教育上下了大功夫,但没有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的文章和书籍数不胜数,教学方法和技能不断更新。

每一为教师对教育的努力都是前所未有的,但由于缺乏整体性,给人一种无力感。此外,就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试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接表达出来,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种种实验。

什么是观后感(篇6)

教育: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

《什么是教育》(德·雅斯贝尔斯著 1991年版)读后感

作者简介: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论述了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自我分析和自我审视。

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自由、生存、超越” 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实现,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和精神修养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质探究和超越的真正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全书结构:全书共分为十九章,正文178页。第一章:

人类必要的文化环境;第二章:教育的基本类型;第三章:直接和间接交流;第四章:

教育-受计划限制的事件;第5章: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第6章:依靠整体教育;第7章:

教育的意义和任务;第八章:可能性与教育的界限;第九章:教育的必要性;第十章:

作为教育来源的真正权威;第11章:教育和语言;第12章:教育和文化;第13章:

培养过程;第十四章:培养的科学性;第十五章:群众教育;第十六章:

修养批判;第17章:教育与传承;第18章:大学理念;第19章:

大学的任务。

一. 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

在第一章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中的第二点教育与照料、控制的区别中作者写到“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由此,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以下几点。首先,教育是人们心灵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辈和年轻一代之间的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青年一代学习知识、技能、哲学、规范等方面的知识,逐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使心灵按照自然规律自由成长。

第二,教育与照料、控制是截然不同的。关心或培养只是一种机械的方式来教人们做什么和如何去做。它只把学生看作是生物人,忽视了作为社会人应该给予学生的关怀和奉献。控制则是一种更加不可取的状态,“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

(第5页)”教育的含义里面包含着爱,因为教育是无私的,而控制则不包含着爱,控制束缚了学生的自由,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的一部分学校里,照料和控制这两种情况都时常可见。二者都背离了教育本来的目的,歪曲了教育的真谛。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或者说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们不是为了某一个学科而教学生,也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教学生,更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教学生,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生以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并加以德育,协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独立的人,而绝非是单纯的教他们某一学科的知识,以期全部的学生都成为杰出的人才。因此,我认为教育也应该注重差异化,注重因材施教。

显然,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期望学生们都成为杰出的人才是不现实的。总之,作为明天的教师的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二. 苏格拉底式教育和中国古代的教育哲学

雅斯贝尔斯非常推崇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理念。在第二章中,他将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经院哲学、学徒制和苏格拉底教育。

经院式教育,即教师照本宣科,而自己没有创新精神。这样的教育方式使教师失去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录音机可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会逐渐丧失创新能力,盲目地跟从书本上现成的知识。

这样的教育无益于人类的发展、进化。师徒式教育则是完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

”这样的教育既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不利于学生建立起独立的性格,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和想法。而苏格拉底式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性。苏格拉底提出“催产式”教育原则,就是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于求知的责任感。

教学双方在平等的条件下共同思考问题,而不是传统的“一言堂式”教育。“苏格拉底的教育思考,包括反讽(刺激学生感到离真理甚远)、催产术(通过回答逐渐使真理显明),以及探索发掘真理,而非传递真理。”(第9页)

雅斯贝尔斯说:“学习是德行的保存。(第89页)”孔子认为,学习的先决条件在于学生的修养。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学习真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要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否则永远学不到真理。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德育。“真正的学习是以不停的奋斗来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

(第89页)”孔子认为,青年学习时,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这是在要求我们学习要刻苦认真。“人若不学,其他的德行就不清楚而失真。

(第90页)”孔子认为,人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自己的德行。此外,孔子还特别强调了对于“礼”的学习。

无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还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年龄,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是高度统一和互补的。我们要学会充分吸收二者的正确观点,把二者结合起来,应用到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

三. 教育的意义、任务和必要性

雅斯贝尔斯说:人不仅是通过生物传承的,也是通过历史传承的。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继承和传承前人留下的丰富而辉煌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意义。

通过生生不息的传承,促进人类更好更快的发展。

教育的任务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第54页)”我们可以理解为:第一,教育是一场全民性的运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都是教育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第二,民族的未来和教育息息相关。

要尊师重教,统一社会价值标准,为全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安全与其精神和道德的未来,保障民主、自由和理性。我国的国防经费十分巨大,但教育经费所占gdp的比重却微乎其微,这是非常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为了国家安全,直接投资是国防建设的投资,但教育投资具有长远意义。

教育对于精神和道德的建设更是具有特别巨大的意义。“科技讲求的是生产力和强大的武器,而精神要求的则是人的转变。(第68—69页)”科技只能使人成为机器,而教育却可以使人改正错误,走向理性。

科技不能击败人,击败人的是人本身。因此,教育的必要性在于使人朝着正确、理性、道德、文明的方向发展,使人摆脱愚昧的桎梏,获得真正的自由。这就是其他的事业所无法取代的,教育事业必定生生不息。

四. 总结

雅斯贝尔斯提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教育者要和被教育者共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授知识;教育是以爱为前提的,没有爱的教育是照料或者控制;教育要有人本观念,不能机械的为了学科、家长、学校或者教师本身而进行教育;以人为本,还要注重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教育还要借助于各种方法,如反讽、催产术、探索发掘真理等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说教育是灵魂的交换,是生命的实现。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什么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拿出来不断翻阅,温故而知新,不断用书中的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指导我们的教学方式。本书具有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性,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它式和我们终身学习深刻的哲学,指导教学实践。

什么是观后感(篇7)

作者:程琳

**:《文学教育》2016年第10期

内容摘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把“我”作为一个人称代词理解,而忽略了“我”背后的深刻意义。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实现了一个不同于人的“我”?

还是只是完成了趋同大众的“伪我”?通过品读《什么是教育》,本文将试着从明晰“我”、“真我”之概念,以及教育之本真要素来**如何实现一个“真我”。

关键词:我真我虔诚爱交往自由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1]那么向往又是什么呢?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向往其实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我们以现在的每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

[2]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不尽美好,心灵才会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不同的向往和人生恰恰源于不同的“我”。

一.关于“我”与“真我”的理解

当我们的生命来临时,天地只生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我。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生人之始,有人无我,其继也,于人中有我之自觉,有我之发现。”[3]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命而已,并无“我”可言,“我”是后天养成,是需要在命之后再经历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而非泛泛的“我”。

想必孟子之所以以“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来回答告子的“生之谓性”也是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先有了性,所以才能成为“我”。作为灵长类动物的最高进化体,人们通常被认为是最具灵性的。

这个所谓的“灵性”其实也只是对灵魂的一种别称,是对人的“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每个人也因为有了各自的灵性所以才成了“我”。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我”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和异化,有时候我们口中的“我”也许并非真正的“我”,它有可能是一种“假我”,只是也许我们全然不知而已。人总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着的,我们的生存状态也常受他人影响。[4]这个他人即“常人”,指就是平均人、指平均的生活状态,显然陷入常人中的“我”不是“真我”。

处于符号文化社会中的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符号的标识罢了,比如职业,比如阶层,久而久之,这些符号完全覆盖了“我”,自然也就找不到“真我”。

什么是观后感(篇8)

爱是人们古往今来永恒的主题,爱无处不在,它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呢?爱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一个字里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很难一下子解释清楚,这本书让我对爱进行了一次新的整理和认知。

爱是人的本能,爱是教会的,爱也是学会的。

刚翻开书本就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爱是人与人之间用来交流的美好情感,它是与生俱来的。是爱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爱让我们能够与所有事物交流。让我们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责任。学会去爱与被爱,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爱是一种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就是爱。

爱的本质是给予,爱的基础是自爱,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处世态度。

爱本身并不追求回报,但在爱的过程中,当我们看到爱的力量改善了别人的困境,看到了爱的作用时,那就是爱最好的回报。自爱是在他爱中体现的,只有在为他人的服务于奉献中才能体现自我生命的真正价值。只有爱与被爱的和谐统一,才是最成功的,最完善的和最幸福的爱。

这个世界既然有了近60亿的人,每个人都与爱有各种不同形态的的瓜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个性,也有共性。温柔无条件的母爱,严格有条件的父爱,平等博大的胞爱,严慈相济的师爱,爱存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角落。

我们的身边也同样存在着许多的爱,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在接受着爱,很少有人想到去给予,不懂得奉献,只懂得索取,这样的爱是不完整的。同样,爱也有误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孩子无要求的溺爱,用物质来表示自己对孩子爱。又或是不尊重占有的爱,或是偏爱。如果最大限度的物质满足就是幸福,那古代帝皇,公子小姐一定很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物质并不等于爱。

爱是我们心理的需要,帮助我们的成长,爱作为我们生活的动力,爱是社会的需要。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什么是爱?让我们去给予,去提倡爱,实践爱吧!

什么是观后感(篇9)

《什么是教育》确实是一本很有哲理的书,而我也很庆幸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此书。虽然这本书的名称为《什么是教育》,可是在整本书看下来,它并没有给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相反,通过看完这本书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反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是什么没有确切的定义。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个词都有不同的理解。书中谈及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引导人类灵魂的原头和根基,通过现存世界的所有文化来觉醒,而不是原始的衍生事物和平庸的知识。

真正的教育绝不允许死记硬背,也不指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洞察力和远见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实践和自学,实践的特点是自由发挥和不断尝试。”看到这一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从小到大,究竟是有多少知识是我们自愿去学***?自我懂事以来,在我的脑海里给留下的影像就是我们小时候总是乖乖地坐在讲台下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而老师则是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讲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我们就记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被迫学习枯燥的知识。我们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大多数时候,我们直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我们的灵魂还没有觉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想象力都被迫接受教育。

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上,我了解到了全盘计划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危害。然而,在分数代表一切的今天,这两种教育方式深深植根于教育者和家长的心中。在他们看来,孩子只有多学多懂,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分数的高低决定一切。所以,家长们拼命地帮孩子报补习班,剥夺了孩子们周末游乐的时间,为的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现代的教师们则一味叫学生背背背,背得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剥夺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的只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较量。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不禁对孩子们表示同情。如今的教育者总是打着 “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可是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他们学***识难度也越来越大,范围也越来越广,难道这样就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吗?

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不是理性知识和知识的集合。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重视的不是让他们尽可能地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直观的**和形象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能继承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育,因为这式教育的禁忌,是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抹杀。

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赋予死气沉沉的知识生命,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激发自己的学习,让学习变得愉快。注重学生的体验能力和精神水平的体高。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民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自由发展,而不是事先计划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培养出同样的人。

教育应该各因其材,各成其才,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各有特色。正如书中所说,教师应该唤醒人们潜在的本质,逐步自我认识,探索道德。因此,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们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塑造人们的生活。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首先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育要有一颗虔敬之心,热爱自己所做的,并且要有为之奋斗一生的信念,而绝不能只为了谋生计而肤浅了事,那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我们就必须坚持到底,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读整本书,感悟、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永一生去**的词。我希望将来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启迪别人的生活,因为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什么是双阶梯职业生涯规划


在很多组织中,专业技术人员往往面临着一种事业困境,即如何实现在组织中的晋升?传统的做法是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物色有管理才能的人选,将其提拔到管理层。也经常会出现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领导者。但这种做法有时会出现一些弊病,技术专家通常从技术领域的狭隘角度看问题,这导致他们有时缺乏把握全局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很多技术人员希望在专业领域内继续发展,对管理缺乏兴趣。把专家推上管理岗位,其结果可能是一个出色的专家换来一个蹩脚的管理者。在笔者诊断的一个企业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小张是某化工集团下属工厂的技术骨干,由于其出色的技术能力,成了总经理心中接替卸任厂长的最佳人选。但一段时间下来,却是员工怨言百出,组织管理混乱,产品销售滑坡,工人怠工现象严重,而小张对技术依然情有独钟。厂里出现技术疑难问题,他会乐此不疲的去解决,总经理这时陷入两难境地,让他继续呆着,工人意见很大,将其调离,恐怕又失去一位难得的技术人才?

一、双阶梯职业生涯规划方式

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技术人员合理晋升途径就是设计双阶梯职业生涯规划,所谓双阶梯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组织为技术人员设计纵横两条平等的晋升路径。纵向是技术路径,在本专业领域继续发展。横向是管理路径,技术人员可实现向管理阶梯的转变。这几条路径层级结构是平等的。而且每一技术等级都有对应的管理等级。他们在责任、报酬及影响方面都具有可比性(如图所示)技术人员有三条晋升阶梯,一条技术路径,两条管理路径。技术人员可根据其职业兴趣和技能,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可以是技术,可以是管理,还可以主管一个课题项目,从事技术团队的攻关工作。

实现双阶梯职业生涯规划,可有效避免了技术人员发展途径太短,缺乏合理晋升的难题。它使专业人员有一个持续的积累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其更加专心致致的从事技术耕耘,同时也为其在行政方面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它对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技术人才,调动其积极性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双阶梯职业生涯规划成了国际普遍采用的一种技术人员激励方法。现在,国内很多知名企业开始采用这种做法。如一汽集团,对其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了评定一、二、三级设计师、管理师、操作师的政策,被评为各类师的员工可以享受总经理、高级经理、二级经理的待遇。在联想集团,它的技术升迁体系包括四个序列的技术职称,即研发、工程、产品、技术支持等。基本上代表了公司大多数技术方面的岗位。每一序列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七个等级依次是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主管工程师、资深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每一个级别工资待遇都与行政序列相对应。如高级工程师待遇对应该部门总经理。

二、双阶梯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和原则

1、明确标准:标准的制定是双阶梯规划尤其是技术升迁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临时职位评估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公司主要管理人员、人力资源专家、技术人员和外聘顾问等,以保证客观、公正性,由其审核职位标准和评估方案。制定明确的说明书,对职位阶梯高度,各职位对应关系,各职位之间差别,作一详细解释。让人人都清楚明了。同时,职位评估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及时补充、改进。

2、配套齐全:双阶梯职业规划需要其他措施配套才能完善,如公司提供相关的测评手段,让职员了解其职业兴趣、工作价值观和强项技能,是与技术还是与管理职位相适应。同时明确各级别职位所需技能和绩效水平,并设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其与绩效管理、报酬培训系统等其他人力资源系统结合起来运用,增加制度的可操作性。

3、公正平等:在同等级别条件下,技术人员的薪资、地位和各种奖励不低于管理人员,事实上,为鼓励技术创新,许多公司的技术人员等级的待遇要比对应的行政系列稍高一些,管理人员享受的配车、住房、期权等待遇,技术人员同样享受,体现平等性的另一方面是技术人员有权参与企业决策,对重大的项目建设拥有建议权和否决权,使他们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

4、区别对待:为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对技术人员的倾斜待遇依旧保持,包括为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条件,对原理研究型专家,让其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对技术攻关型和产品开发型技术人员,鼓励其继续入学深造,依据兴趣选择自己的研究开发项目等。在物质激励上,根据产品销售提成或发放项目奖金。对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技术人员,还可给予重奖。

5、相互转化:在规划中,人员可实现跨领域发展。技术人员可以从工程师、项目经理转入相应的管理路径,同样,管理人员也可转入技术路径。为防止人员转换后带来的不称职,可采用折衷措施,让人员采用非正式调离,挂职锻炼等形式,先让技术(管理)人员从事管理(技术)半年、一年后,观察其能力和适应力,然后再正式任职。不过,一般最高层是不鼓励相互转化的。

6、保持自我:企业在开始摸索实行双阶梯职业生涯设计时,借鉴同行标杆企业及其他行业领头羊的做法是比较可行的措施。同时应注意到,由于各企业千差万别,经营战略、结构文化各异,企业也不能完全照搬别的企业做法,应根据自身特色,设计适合本企业的职业晋升体系。

三、回旋发展路径方法

象开始案例所述,当技术人员在管理岗位上不称职时,企业要审慎对待,处理不当,会直接打击其积极性,严重者人员流失,这时采用回旋发展路径的方式可有效平滑的解决。横坐标代表人员工作年份,纵坐标是人员的发展趋向,人员不称职可分几种情况区别对待:

1、有管理素质者:如A线所示,技术人员经过一定年限转向管理岗位时,缺乏经验,这时需要加强培训和修炼:通过入学MBA深造、参加培训班、专家辅导、专项训练等形式,拓展其知识领域,加强沟通技巧、组织及控制能力,使其逐渐转变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识别技术人员的管理类型,是放任型、专制型还是综合性等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这样效果会更佳。

2、无管理素质者:并非每一个人都是做管理的料,对提拔到管理岗位不适应者,可采用B线方式,过一段时间再将其调离至享受稍高待遇的技术岗位,继续发挥其特长,这是保留其自尊心,实现其职位平滑过渡的一种方式。如本案例中的小张,让其脱离管理岗位,提拔他为负责技术的副总经理,这样双方皆大欢喜。

3、多种处理手段:对无管理能力,技术不专长,靠资力熬上管理岗位的人员,可采取内部分流,让其转向其他发展领域,如营销、生产等。还可根据人员的年龄,资力、综合表现等,采取提前退休、贬职甚至辞退等方式,让有能力者接替其岗位。

通过双阶梯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改变技术人员晋升官本位的做法,让其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充分发挥,这是保持企业持久的技术优势,获得商战胜利的有效手段。对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有效创新的中国企业来说,这种技术人员的激励措施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于什么是观后感1000字合集


范文资讯网精选专题推荐:“什么是观后感”。

电影和电视剧也通常能够调动我们的思维能力,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我们的脑海也会萌生出各种想法。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观后感可以将自己所看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条理化,加深印象。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什么是观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什么是观后感 篇1

今天,我把《鼹鼠的故事》这本书看完了,鼹鼠的故事读后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故事中的小鼹鼠是男主人公,而大耳鼠是个女主人公。一天,小鼹鼠的朋友大耳鼠生病了,只有德国的甘菊才能治好大耳鼠的病。于是,小鼹鼠走到了荷兰,问蜜蜂有没有德国甘菊,小蜜蜂说没有。小鼹鼠又到了海底采了一朵海葵,它以为这就是德国甘菊,可惜却没能治好大耳鼠的病。

后来它经过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比如被鲨鱼吃掉,遇到毛毛虫······最后它回到了自己的家里问猫头鹰,哪里可以找到德国甘菊,猫头鹰指着地上的草说这个就是德国甘菊。那一刻小鼹鼠开心的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它终于找到了德国甘菊。小鼹鼠立刻摘了起来并把它弄成了汤给大耳鼠喝了下去,没多久,大耳鼠的病就康复了。

看着小鼹鼠为了朋友的身体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不辞辛劳地奔波,大耳鼠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从此,它们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

小鼹鼠的好朋友大耳鼠生病了,小鼹鼠跑去找学识渊博的猫头鹰,猫头鹰告诉他有一种叫“德国甘菊”的花可以治好大耳鼠的病。

于是,鼹鼠就出发去找“德国甘菊。”鼹鼠先坐火车来到开满郁金香的荷兰,鼹鼠没有找到“德国甘菊。”他来到海边摘了一朵花,以为是“德国甘菊,”结果渔夫告诉他摘的是海葵。

小鼹鼠来到了花丛里,鼹鼠摘了一朵红色的花,以为是“德国甘菊。”鹦鹉警告他别摘,可是警告来的太晚了。小鼹鼠摘了这朵花闻了闻就昏过去了,读后感《鼹鼠的故事读后感》。大象也闻了一下这朵花也晕倒了。原来这是一朵有毒的花。

小鼹鼠坐着热气球飘过整个非洲。又来到澳大利亚,那里也有数不清的花。但是也没有找到“德国甘菊。”

接着,小鼹鼠坐着鲸来到了北极,白熊看到冷的发抖的鼹鼠。马上用自己的帽子为小鼹鼠做了一件保暖的外套。不过白熊告诉鼹鼠这里只有雪花,没有“德国甘菊。”鼹鼠只好乘船再次出发去找“德国甘菊。”最后,鼹鼠只好坐着飞机回欧洲找“德国甘菊。”飞机飞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整天,直到他从舷窗看到陆地。小鼹鼠觉得哪儿看起来很熟悉,越看越熟悉。机不可失。小鼹鼠说着打开降落伞,跳了下来。正好落在猫头鹰的房子上,猫头鹰问他怎么在这儿。

小鼹鼠把找“德国甘菊”的是告诉了猫头鹰。猫头鹰告诉他,“德国甘菊”家门口就有。小鼹鼠很是惊讶,原来自己找了这么多地方的“德国甘菊”原来就在家门口。他赶紧摘一些“德国甘菊”给大耳鼠喝了。喝了要以后大耳鼠的病就好了,两个好朋友又可以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玩。

看了这个故事我喜欢有爱心、善良的小鼹鼠。因为,小鼹鼠的朋友生病了他到处给朋友找药。

------------------------------

鄱开这本书,里面的图画让我吃了一惊。活泼、可爱、礼貌的小鼹鼠就在眼前。如果世界上的人全都不懂礼貌,那会怎么样呢?学校操场上,有吵架的、打架的,马路上因为各种原因经常出争执。如果世界上的人全都懂礼貌,那会怎么样呢?学校再也不会有老师吵学生的事了;再也不会出现马路争吵了;再也不会有小偷了,那该多好啊!

小鼹鼠很不喜欢不懂礼貌的大乌鸦。过圣诞节的时候大乌鸦偷偷把小鼹鼠的圣诞树给弄坏了,小鼹鼠气急了,找大乌鸦讲理,可是大乌鸦不理。于是小鼹鼠决定教训一下大乌鸦。小鼹鼠扔了一个大雪球把大乌鸦给打晕了。大乌鸦吸取了教训,再也不敢淘气了。

现在,你们知道了礼貌是多么的重要。它是人的根本,咱们都要向小鼹鼠学习。

什么是观后感 篇2

抚松县杨洪毅校长在东北师范大学脱产学习一年,对阅读如饥似渴,其中《人生为一大事来》一书他就看了三遍,从此让他养成了爱阅读、爱思考的习惯,并让他脱胎换骨由听话校长变成了有自己想法的校长。另外,抚松县校长每年至少精读三本教育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正因为有了校长的海量阅读,才让抚松教育局要求每天必须思考的一个教育问题才反思的更独特、更有深度。也为成为智慧型校长奠定了基础。例如:彭长泓校长,学生仅有31人,因为有了主动阅读、主动思考,把学校经营得颇有特色,被称赞为“小学校也能做大文章”,还有研究课堂的行家王敬明校长、用心去做的孙立功校长……。如今,我们在县教体局的指导关爱下,鼓励我们阅读,为我们校长购置了书籍,要求记笔记、写体会,督促我们成长。我们理应沉下心来学习,用心阅读,主动思考,为做一个智慧型校长而努力。

什么是观后感 篇3

刚开始看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时,我感觉这本书的理论非常艰深难懂,一点都看不懂,可能也与我平时很少看教育理论方面的书有关。但是慢慢地读下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也慢慢地从这本书中感受到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等。虽然这本书害死有很多地方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它引起了我的思考。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非物欲诱惑下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书中谈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传授、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实践和不断尝试。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作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

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些观点,细想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有多少还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简直是太少了!高考前我们会背诗,记得各个朝代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记得元素周期表,记得数学公式,记得各个省份的简称,但现在呢,我可以说我已经忘了高中的大部分知识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一直只是在强迫写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明白学习它的真正意义,很多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性的教育磨灭了。触及灵魂的教育才能长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的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做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合,到此为止,人的教育才成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帮助个人自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上大学之后,我非常渴望自由,极其反感被逼迫。喜欢上的课我会很认真听,不喜欢的或者没意思的课我不会逃课,但是会在下面玩手机,我常常在想,究竟大学学的是什么?为什么我常常感觉不到学习的热情和意义呢?我想因为我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吧。我渴望自由的学习,我想成为我自己,依照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盲目地跟从别人。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原创的,可是很多人最终成为盗版,看到别人去考证我们也去考,看到别人参加某个协会我们也去参加,其实有多少人是在做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呢。很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因此盲从地去做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意义的事。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让自己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掘,让自己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上大学我学得最认真最投入的不是某一个学科,而是一项体育运动---轮滑。轮滑是我从小就想学的东西,可一直没有机会,上大学看到有轮滑协会我马上就加入了。在学滑轮的过程我滑倒了无数次,也比别人学得慢,可是我由衷地感到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想学的东西,是我喜欢做的事。当学会轮滑后我常常会自己在校园里滑,那是我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也常常提醒自己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感到开心,那件事也才赋予你真正的意义。

什么是观后感 篇4

内容简介:古往今来,财富的获取一直都让人为之着迷。多少人幻想着一夜暴富,又有多少人在穷困潦倒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为什么有些人是穷人,另外一些人却是富人?人们对这个现象做过许多探讨,却始终不得其解。我们相信,走出贫穷,走向富裕是每一个人的心声。把握富裕的节拍,掌握富裕的奥秘,是每一个穷人的希望。基于此,我们通过对穷与富的思考,从浩如瀚海的资料中选取了穷与富的故事编辑成册,找出我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找出穷变富的奥秘。这本《你为什么是穷人》,其案例深入浅出,通过一定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找出穷人为什么穷的根源,提供摆脱贫困的方法,从而改变宿命论对于人们的桎梏,让人们最终实现财富自由,成为自己的主人。

你为什么是穷人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古往今来,财富的获取一直都让人为之着迷。多少人幻想着一夜暴富,又有多少人在穷困潦倒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那些富人奢华的生活,纸醉金迷,困惑的则往往是为什么自己与财富无缘,在艳羡中继续过自己贫困的日子。为什么有些人是穷人,另外一些人却是富人,甚至有些人富可敌国?人们对这个现象做过许多探讨,又从社会学、人类学、遗传学等角度研究,更不会亲身实践却始终不能登堂入室。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古代社会跟现代社会是有差别的。古代社会,人们获取财富更多得益于社会地位。因此,才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可以说读圣贤书,考取功名就是当时获得财富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获取财富的渠道多种多样,人们不再需要死读经书来获取社会地位和财富。通过勤劳致富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穷人所以没有成为富人,可以归因到很多方面。有的人归因到自己家庭出身不好,而且能找到相仿的例证。身边一些没有读过书,智商也不见得高的人获得了惊人的财富,成为社会名流。相反,一些家庭出身很好的人却一步步成为社会的弃儿,最终一无所有。大浪淘沙,沉浮不定,很多人困惑于财富的不易获取,面对变化多样的人生变得自信全无,一些人甚至陷入了迷信的沼泽,认为一切都是命运,最终成了宿命论的信徒。

你为什么是穷人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 “志当存高远,心当怀天下。”志向就像大海里航行的指路灯,指引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有些人就是没有志向,他们浑浑噩噩混日子。还有一些人常常立志,但他们的喜好总是在变化,目标如同浮漂。不管是不立志还是无长志,都是行不通的。人生总是充满着变数,唯有志向远大、勇于坚持的人,才能在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成为富有的人。

什么是观后感 篇5

谈起“诚信”一词,不禁使人反思它其內在的谊意义。然而,诚信是什么,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只是无知地认为诚信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罢了。但是,我也太天真了,把诚信想得那么地幼稚。

那么,诚信究竟是什么呢?我始终感到迷惘。当我在读了,《诚信是什么》这篇文章后,受到了启发,对当初诚信的理解有了质的变化。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主人公李明与他爸爸去菜场买葱准备回家做红烧鱼,由于李明爸爸刚好身上没带零钱,全是100元的人民币,一时找不开。好心的卖葱大妈先让李明与他爸爸先拿葱回家做红烧鱼,然后再送葱钱也不迟。回到家,李明爸爸不想去送葱钱。李明死活不同意,讲道理给爸爸听:“诚信很重要,人要讲诚信,大妈种点葱不容易。。。。。。”

最后,李明还是说动了爸爸去还钱。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这就是我找到的什么是诚信的正确答案。掩卷沉思,主人公一语到出了诚信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雾,不禁为自己过去的幼稚无知而感到羞愧。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并不是诚信真正其内在的意义,只不过是诚信的一面罢了。诚信就是诚实,讲信用。诚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生意场上要讲信用,要公平竞争,不能使用旁门左道;买卖场上要讲城信,要货真价实,不能以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利益;考场上要讲诚信,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用炸骗手段作弊。

我觉得诚信好比是一面忠诚的镜子,它会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心灵上有没有污斑。我还觉得,在思想里,人们也不能没有诚信这面忠诚的镜子。一旦没有了这面镜子,我们内心的美与丑就没有了可以衡量的标准了。

什么是观后感 篇6

《什么是教育》一书是德国着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着,通过老师的入门引导和对此书的阅读,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技能的培训。比如,在小学时,老师教我们怎样读汉语拼音,怎样做加法减法。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其教授的方法也并不是循序善诱的。语言、数字等作为人们揭示自然,进行交流而发明的一种符号,它本身是非常抽象的。但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这种抽象符号的理解会很吃力。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对于乘法、除法的原理模棱两可,而老师并不会让我们去理解这其中的原理,只要我们作对题就可以,最后,我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对付这些抽象的符号。现在想象,这种做法一方面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这样说呢?

死记硬背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我们的考试题目,灵活变通、用公式套就行,但由于我们没有理解原理,没有掌握为什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当遇到完全陌生的领域时,就不能解答了,何谈创新呢?这种问题现在已然存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

雅斯贝尔斯在其书中将教育分为了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上文所述的即属于此。师徒式教育类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照作者自己所说,以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为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斯氏所提倡的正式这种形式的教育。

回到教育的本质。如前所说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只能称作技能的学习,就像刚刚出生的雏鹰,必须尽快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飞翔,否则,它无法生存。但人的教育,应该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狼孩的存在说明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因此,通过教育,了解历史,将历史活动或者说是社会活动与个人的内心活动相结合,人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产生对于自己和整个人类群体的认同感。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书中说: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这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和为一体的活,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根据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教育必然会伴随我的一生,同时,它一定是一种互动的活动!

什么是观后感 篇7

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的读后感,来自新华文轩网上书店的网友:此书为一本“经典的数学名著”,还因为它收集了许多闪光的数学珍品,其中蕴含了很多精辟的数学思想。作者以其出色的语言、材料组织能力反击了这样一种思想:“数学不是别的东西,而只是从定义和公理推导出来的一组结论,而这些定义和命题除了必须不矛盾以外,可以由数学家根据他们的意志随意创造。”他阐说了数学所谓的“非现实的现实性”,给我们呈现了数学本质的一面:心灵感知的抽象世界和完全没有生命的真实的物质世界之间强有力的纽带。这本书中虽然介绍了很多乍一看很高深的知识,但是在作者的引导下,不需要太强大的运算和多么深厚的功底,就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兴趣。我们不必像一个崭露头角的数学家一样从这里得到大量的信息和洞察,只需要基于已有的数学背景知识,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阅读即可。中学代数,三角函数,以及初等微积分,再加上一点欧式几何的帮助,足矣。这就是这本书的普遍性,即使是一名高中生,也可以从中收获他所需要的。因此,可以说,这本书是献给大众的数学,是数学爱好者无限乐趣的源泉。什么是数学?它是独特而唯一的……

什么是观后感 篇8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是二十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等教育思想家。“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人的灵魂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且明确地指出教育绝“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

而对于教师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的个人成就已经不重要,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为人的教育服务。此外,教育要有虔诚之心,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二、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方式的看法——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迄今为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种:一是经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本人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的方式都扼杀了教育中的人(教师、学生)的个性,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三是苏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贝尔斯很欣赏这种交往对话的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师生都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精神助产”方法,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唤醒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比境的过程。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整个精神得到生长。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式教育适合全人的培养,应予提倡。可惜的是,经院式教育传统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三、雅斯贝尔斯对教育过程的诠释——人与人的对话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师生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在书中,作者多次谈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个人的交往中,并与其自由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交往中双方都是自由的个体。有了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没有交往,“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而且在交往中,双方(师生)“处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为此,雅氏特别推崇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真理,雅氏认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对话,“苏格拉底主张经验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子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因此,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第二,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部分。因为,“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之所以重视自我教育,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四、雅斯贝尔斯对教育内容的看法——从精神需要出发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挥的引导作用,除了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选合适的教育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还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从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出发,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有三个层次:对宇宙的认识、对生存自我的体验和对上帝的领悟。个体的人如想实现自我就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实现这三个超越必须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体系中,关于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就是以此为依据的。科学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关于自然、社会认识的教育。通过它,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哲学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发展理智和获得认识自身的能力。“哲理课.,使人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至于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对儿童来说,这笔精神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而受用无穷。因为这是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当然,雅斯尔贝斯关于教育内容的认识,由于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未免失之偏颇。但从他这种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教育观,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精神层面的追溯,的确引人深思。

我对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的看法——理想要带动现实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点,同时它也体现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雅斯贝尔斯重视对“人”的培养,提倡整体教育、强调自我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反讽和精神助产的方法等等,从各个方面深入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阐发了他个人的教育理想,这对将要走上教育岗位的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对我们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无庸质疑,雅氏的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套用“马克思”,这是“共产主义”的教育,书中阐述得透彻的教育理念,让我憧憬: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教育中的学校陶冶退居次要地位,社会陶冶和家庭陶冶变得重要起来。学校已经基本没有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而是特色化专业化的、更像是研究进修机构的场所,是为“找到了自己”的人们提供交流对话的场地。老师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他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所谓课堂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人们都带着满腔的热情专注于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在书中,雅氏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教育弊端揭露无遗,从绝对的高度对经院式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教育狠狠地批判了一通,并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未来的方向。但是,必须承认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和动力,既受到了社会的制约,又要不断改善自身来适应社会形态并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就中国而言,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教育形态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输送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对于地区贫富差距巨大,人口密度大且分布集中不均匀,人们平均素质水平低下的中国,教育模式参差不齐——部分贫困地区甚至还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发达地区已经做到了素质教育;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有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落不到实处。社会是多元化的,教育这一维绝不能孤立而存在发展,我们不能否认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但也必须承认在现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的教育不可能完美,我们只有认清现实、认清方向、找准方法,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行。雅氏的教育观让我们有了努力地方向和动力,现在更需要思考并解决、且更加有挑战性的是实施方法和计划。面对美好而遥不可及的理想,低头看见残酷残忍的现实,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正自己的态度。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