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纳兰词》读后感450字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秋雨――《纳兰词》读后感45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色已浓,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缠绵而落,嵌入大地。

我聆听者富有节奏的雨声,一滴一滴,宛若海浪拍打,却不雄壮,细如蚕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得正是这些银针般的细雨。

我捧着一本《纳兰词》。思绪随着这场秋雨飘入容若构思的那个世界。在那里,漫天的梨花飞落,天空微蓝,泛着霞光。树下,人面桃花相映红。街市纵横交错,热热闹闹,一派和气。转眼,场景又转换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容若笔下那娇慵动人的宫廷女子,望穿秋泪,却被禁锢在高强下,终是笼中之鸟。

品读纳兰性德的诗词,好似那一地的残烛香。明月高挂,蓉蓉月色,塞外的词人是多么想念自己的亲人啊!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没有太多的直白,字里行间却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词如人生,容若更是把人生汇入到小小的笔尖,从中涌出江河般或壮阔或抒情的词句。它们早已超越了朝代,至今在这压力巨大的城市,拥有一本意境如此优美的书,在忙碌中品读,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窗外的雨依旧在下着,滴答、滴答。流入梦境,花枝上晶莹的雨露悬挂。

隔着时空,我仿佛闻到了幽幽梅花香。我在纳兰容若所开创的世界中,在一弯清月梨花下,安然入睡。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纳兰性德《纳兰词》读后感1000字


  纳兰性德 《纳兰词》读后感1000字
  王国维曾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历代文学,大家都说唐诗,宋词,至于清代词人,在当今能过名世的也只有一个纳兰性德了。纳兰性德的词风,可以称为南唐后主李煜的传人,直抒胸臆,独发性灵。以王国维这样的大家,也推崇纳兰性德为北宋之后的词坛第一人。
  这个人却不是汉人。
  纳兰性德,他的姓是纳兰,这两个漂亮的字可不是汉人的复姓,而是满语的汉译。这个姓最著名的人物还不能算是纳兰性德,而是慈禧太后。
  清朝定鼎之后,大学士明珠成为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正是他,给了纳兰性德这个家中长男以人见人羡的贵公子的出身和精英级的满汉两种传统的教育。出身始终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最强有力的因素,这是命定的,也是很难摆脱的。这种天生的富贵造就了纳兰性德一副贵公子的气质和风骨,正如普希金论诗的时候所说的:诗歌要有贵族气。所以,纳兰性德的诗词便天然带有了这种“贵族气”。诗歌就其精神意义来讲,是高贵的,他需要高贵的声音和高贵的情怀,而不仅仅是高贵的出身,在这层意义上,纳兰性德更加符合贵族的标准。
  王国维曾说,纳兰词之所以高妙绝伦,正因为“未染汉人习气”。


纳兰性德兼具了汉文化的深厚修养和满人的质朴天真,正是智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容若文武兼资,他和康熙皇帝同龄,后来做了康熙皇帝身边的三等侍卫,又升迁为一等侍卫。这个身份,约略就是武侠小说里常见的“大内高手”。这个以词名世的贵公子居然是宫中的一等侍卫,货真价实得大内高手。
  容若几乎拥有了世间的一切,但他很少快乐,他也是个情深不寿的典型,仅仅活到三十一岁。一个多情而深情的男人,一个风流自赏的公子,他的死亡就像钱塘苏小小给人的感觉一样,说不清的惆怅。
  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真正喜欢的往往不是那人,画,书,诗本身,而是从中看到的我们自己。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总在其他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镜子。
  容若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一面适合许多人的镜子。
  诗该如何解?
  弗罗斯特说:所谓诗,就是翻译之后失去的东西。这话说的一点都不错,但是,这是在美感意义上而言的,而不是在表意的层面。
  我们看到一首诗词,觉得很美,却说不清这诗词说的究竟是什么内容。觉得很美,这属于审美层面;看不懂意思,这属于表意层面。意思真的也是无解的吗?当然不是,成熟的诗词作品,其表意都是很流畅的,我们之所以看不懂,只是因为诗歌的年代太久远,我们的水平又很有限而已。
  容若的词虽然想来以明白如话著称,其实容若学养丰富,胸中锦绣太多,有些词只是看似明白如话,实则用典精深,含义幽微,婉转曲折,手法比之李商隐只在其上,不在其下,属于文人诗词,而不是诗人诗词。这些都需要慢慢解读。
  如《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如果只读最最感人肺腑的头一句,必然以为这是一首情诗。其实未必如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之与人,若始终只如初见时的美好,就如同团扇始终都如初夏时刚刚拿在手上的那一刻。
  这首词若依词题解,实则温婉含蓄,怨而不怒,正是“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士人之风。

  纳兰性德 《纳兰词》读后感1000字
  王国维曾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历代文学,大家都说唐诗,宋词,至于清代词人,在当今能过名世的也只有一个纳兰性德了。纳兰性德的词风,可以称为南唐后主李煜的传人,直抒胸臆,独发性灵。以王国维这样的大家,也推崇纳兰性德为北宋之后的词坛第一人。
  这个人却不是汉人。
  纳兰性德,他的姓是纳兰,这两个漂亮的字可不是汉人的复姓,而是满语的汉译。这个姓最著名的人物还不能算是纳兰性德,而是慈禧太后。
  清朝定鼎之后,大学士明珠成为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正是他,给了纳兰性德这个家中长男以人见人羡的贵公子的出身和精英级的满汉两种传统的教育。出身始终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最强有力的因素,这是命定的,也是很难摆脱的。这种天生的富贵造就了纳兰性德一副贵公子的气质和风骨,正如普希金论诗的时候所说的:诗歌要有贵族气。所以,纳兰性德的诗词便天然带有了这种“贵族气”。诗歌就其精神意义来讲,是高贵的,他需要高贵的声音和高贵的情怀,而不仅仅是高贵的出身,在这层意义上,纳兰性德更加符合贵族的标准。
  王国维曾说,纳兰词之所以高妙绝伦,正因为“未染汉人习气”。

《纳兰词》之读后感1500字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他可悲但他完美。他不但是清朝第一个大词人,而且是御前带刀侍卫;他出身贵族,父亲权倾朝野,家中宾客如云;他气质高贵,清俊不凡,才思独特誉满京华;他年少得志,身得皇恩,众星捧月如日中天;他高朋满座,以诗会友,肝胆相照危难相扶;他得娶娇妻,琴瑟合欢,人生得意闺阁缱绻。只怪天意弄人然而他的妻子命祚不长,如花年月猝然而逝,他也于三十岁而终。这样的人上天也许只造了一个,他就是留给后人无限悲伤的古之伤心人纳兰容若。

三百年了,西花园内的海棠,几度花开花谢,渌水亭畔的红莲,依旧年年如霞似绢,可是,纳兰,你的魂魄是否夜夜归来?

孤灯西风里 ,隔着时光的幕布,我试图触摸你的气息。独坐,唯有一盏孤灯滴泪到天明。可为何你深邃忧郁的眼神里,总有着掩饰不尽的哀伤?

朱栏翠瓦、雕梁画栋的大家府邸,终究锁不住的是一颗轻灵飘逸的心。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却是堂前惆怅客,出身满族名门的公子,却看尽了这繁华云烟。朝夕出入金殿碧宇的紫禁城,御前侍卫的光环,蹉跎了你的青春。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一声长叹,几许忧伤,是的,纳兰,我听懂了你惆怅的心声。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赋大才华者必有大抱负。就像你在《金缕曲》中所言,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寄情于山林野趣是在有了一番大作为之后的豁达与洒脱,如果失却了此种前提,这个念想就变成了退而求其次。空有旷世才华而无所成就,其实比天资平常之人的庸碌人生更可悲哀,那不更是对自己的最大的扼杀。

多情善感,率真热忱的你,视友谊爱情为生命。与落拓不羁的汉族文士为伍,为救友人于边塞,求父感皇恩破例释放,是何等重情重义!作赋首首《金缕曲》,尽诉浓浓金兰情。

渌水亭畔,听雨轩内,响着雅集联句、诗词唱和的豪迈之音。烈酒浓情,几多惬意,然而,友人在世事变迁中,如分飞劳燕,不断地离散,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它们与你凄美的爱情一起,在心上又剜了一道深深伤痕。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当婉丽柔美的卢氏来到你身边时,琴瑟相谐,伉俪情深,温暖了你怅惘的心。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红菂桥边,轻轻牵素手,缱绻和幸福溢满了英俊潇洒的脸庞;渌水亭畔,双双身影留连于花前月下,陶醉在红袖书香里,年轻的心若朝阳般明媚。

可是一切如春梦逝水,年轻娇美的妻子却早早撒手人寰。破碎的心,顿时浸在寒更雨歇的葬花天气里,你泪流满面,心痛不已。一片伤心写不成,上苍啊,你可听到纳兰公子的痴情心语: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曾经那么渴望友情,而友人却不得不天南海北地别离,如今这温暖的爱情,也终于烟消云散了。纳兰啊纳兰,你感到了从没有过的空漠与茫然!

你终于一病不起,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只有在梦里,才能让这颗与生俱来的诗人性灵,得以无际飞翔。

容若的一生是可悲可叹的一生,尽管短暂,却深沉地令人刻骨铭心。宛如其词作一般,想要步步靠近,却总是不忍伸手揭去面纱。然而容若最大的人格魅力也正在于此,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虚伪的掩饰,他身居贵胄却早已从心灵上脱去了那件厚重的黄金甲,世俗羁绊着他的肉体却永远侵蚀不了他的灵魂。它由心而发,化作容若手中的毛笔,化作毛笔上饱蘸的浓墨,于纸笺上一触倾泻。三百年来物逝人非,唯有这《纳兰词》流芳后世,它所散发出的词人那清新脱俗的人格魅力更是换来了千万异代知己。

《纳兰词》的读后感1500字


初次了解到纳兰其人是在高考前模拟考试的语文阅读中,不知是那篇文章写的太好,还是我多看了一眼,于是心里对那个人生出一丝敬仰,时因高考,未来得及拜读,后因琐事繁多,亦未能静心品读,等到大一的第一学期,路过校园外的书摊,无意间看到一本《纳兰词》,我自认为从那时与它结缘。

我习惯了称他为纳兰,那是很漂亮的两个字,似乎也符合他浊世佳公子的形象,他全名为纳兰性德,字容若,其父明珠,为清朝大学士,在官场上,他是康熙皇帝身前的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从他的家境和自身成就来看,他确确实实是一个贵族子弟。有人说:词中往往含有贵族的风气,若是如此,则无论是家贫还是家富,平民或高官,总有一面是可以称得上是贵族的,家境富贵,身份显赫,是贵族;或是精神内心世界丰富,心中自有天下,也可以被称是一个贵族的。纳兰能够当上侍卫,并不全是靠其父的关系,据当时满人入关的情形来看,他精善骑射,自有当一名侍卫的资本,而使人为之惊异的是,一个御前侍卫,怎么会写出如此细腻的词来,读完纳兰所写的词,了解了他短暂却精彩的一生,就会更了解他这个人。纳兰的词分为两部,《侧帽集》与《饮水集》,后多称为《纳兰词》,纳兰由此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后有王国维评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之词之所以高妙绝伦,是因为未染汉人习气,也就是说他有着满人的质朴天真,又有汉人的文化修养。

人生若只如初见,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句,同时也被很多人引用,经久不衰。读完《纳兰词》之后,觉得这句是佳作中的佳句,归根结底,是因为这句堪称是经典佳句,在那么一个瞬间,细心品读者,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回忆过去,黯然之色者,大有人在,更甚者潸然泪下。短短七字,便将过往一笔带过,读者若是有心于读起,往事难免浮现,一幕幕关于过去的画面出现在脑海,因此很多人便把这句认为是忧伤,我却不这样看,它不仅仅是忧伤,好的作品,好的诗句,当哀而不伤,不该是过于忧伤,读者感染了全身是悲伤的气息,让人难过不已,安然的句子可以与人达到共鸣,心境平和,而在安静中又带有一丝忧伤,情由心生,回首往事,只见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当过往已然成为过往,记忆里的过去成为一场接一场的回忆,经历其中的人,方解其中味。人生如果是一场旅行,那么旅途的相遇相伴,沿途的风景,还有看风景时的心情,本是浪漫温馨的一幕幕画面,也确实是一场诗意的人生,而人生终究是人生,再诗意的比喻,它也只是人生,当现实冷冰冰的站在人的面前,人们把现在变成昨天,追逐现实已成今天,憧憬未来而成明天,而纳兰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好似一把穿过时间的剑,准确、肃然的打到时间,那一刻是时间与生活、人生无关的短暂瞬间,追溯往事,若时间停在初见那一瞬间,一切美好,滞留在那片刻的永恒,五百次回眸换来的今生擦肩,百年修得的同船共渡,巍巍汤汤的高山流水情,都只是那一刻的初见,百感交集。佛曰:刹那永恒,如此足矣。

因才疏学浅,我记忆中的那些词人,下笔迥异,笔下所述之情也各不相同,细想之,却没有与纳兰相同者,其实我妄图找相同点只是自扰罢了,个人境遇不同,经历不同,文笔又怎会相同?即使形似,而神终不相同。李煜一代君王,国破家亡,于是成就与词,其词哀伤,满怀愁绪,只因对自身经历的感慨;苏轼一声豪放,因为一梦亡妻,才有凄婉之作《江城子》;陆游忧国忧民,一场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而作《钗头凤》,以托深情。今看古代词人,佳作皆因经历为基本,在加上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景,才造就而成。没有经历,写出的词就显得浮华,空乏苍白,而没有合适的外界因素,文思、灵感不能达到统一,也不能创作好的作品。

看了纳兰的爱情、友情就不难明白为何一个集富贵权势一身的皇帝近臣,却可以写出清新婉丽的细腻之作,读者读其词,都会或多或少有所感受,继而感慨,词间所含深情、经历,好像发生在身边,感同身受,所以,读完《纳兰词》,把词所引起的那些忧伤、对往事的感慨都去坦然面对。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一种诗意,往事却是一番经历。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