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历堂题记》读后感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凤历堂题记》读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米舒先生:

我爱好篆刻与书画,最近买到《凤历堂题记》一书,请您作一点评。

上海第二百货公司 陈士嘉

陈士嘉书友:

《凤历堂题记》是陈鹏举先生的一部新著,他送给我后,便匆匆翻过一遍,本想请熟悉书画金石的鸣华兄写篇书评,但他忙,就搁了下来。这次趁“国庆”休假之际,又翻出来读了一遍,对鹏举兄的艺术才华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于上世纪70年代末曾在《解放日报》文艺部当过一年编辑,后来报考进了《新民晚报》社,同年陈鹏举则进了《解放日报》。我们虽未同过事,但他后来主编的“文博”版,我是常读常看的。一个版面编得好坏,往往与责编的文化艺术素养有关。承他送过我一册《黄喙无恙集》的旧体诗词集,我对唐诗宋词一直非常偏爱,我认为沉浸于古典诗词之中的人,其文必然精炼而有韵味,柯灵先生就是这样的文学大家。陈鹏举的题记也写得短而精简,颇有古人之风。鹏举兄除攻古诗词,还擅长书法。这本《凤历堂题记》上的题记,都是他用毛笔书写的,其书法自成一家,别具风范。因此读者读这本书,至少有三点可读之处,一是品评作者的题记是否有道理;二是欣赏作者的书法(还有一些画作)是否精妙。值得一提的是,陈鹏举的书法也是文人字,与正宗的书法家有所不同,或者说更能显出文人的个性。第三呢,书中还收集了其他书画家的一些作品,如林曦明的《牧歌图》、张大根的山水画、袁拿思笔下的牡丹、黄阿忠的水墨风景、韩天衡的金石……总之,这本书很有看头,我一边饮茶,一边细细品味,很佩服作者在编“文博”之中,滋长了他的书画才情。同样,他的艺术品位,提升了“文博”版的艺术质量。

《凤历堂题记》的装帧很典雅又很有书卷气。一个编辑把编一个版面,当作一份事业来做,那是一件快乐的事。米舒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堂·吉诃德》读后感1200字


如果说一个人对生活抱有过度理想化、完美化的希望,那么这个人的命运必定是坎坷的。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走一条路:平稳、安定地生活,我们所遇到的,林林总总几乎都是一些在形式上不一样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大熔炉,在同一个熔炉里的人都只会想着过安逸而风平浪静的生活,思路是一致的,就像列车行驶的轨道一样,通向的是同一个终点站。但要是有人脱轨了呢?

我要说的正是书中的主人翁堂吉诃德。他爱上看骑士小说,而且中毒很深。他把自己强加进了书本的世界,抱着对骑士生活的美好幻想,踏上了人生的路途,但由于他是活在自己思维捏造的世界里,他与正常人的思想脱轨了,显得格格不入,闹出了不少笑话。其实这种人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心里是多么希望理想可以实现,他还为此而日益兴奋、激动,他把自己的全部精神都寄托在上面了。或许是因为现实生活真的与理想相差太远了吧,他的内心很空虚,所以借骑士小说再次点燃他对生活的渴望,就不顾一切地追求这种理想的境界。

我之所以感触甚深,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几分与他相似。记得小学的时候,天真烂漫的我整天都在幻想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幻想我以后的人生像彩虹一样是七彩的,美丽的,耀眼的,人生是有很多事是可以期待的,正是这种期待推动着我生活。我每看一次动画片,就会强硬地把他们搬进我的生活。就像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看了一部叫DoReMi的动画,就觉得自己有可能是魔女,于是我就和好几个班里面的同学扮演动画里的角色,每天一下课就冲出教室,围着一个花坛在那里新编剧情。一会儿对着花坛里的杂草说到;魔力之果啊,你要快点长出来,我只要吃了你,我就可以有更强的魔力了,我要运用魔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拯救更多在苦难之中的人。嘿,别看我那时还小,但很有正义感的!然后就举行祈祷仪式,大伙儿一起双手合拢,闭上双眼,有模有样的诚心祈祷着:圣母玛利亚啊,感谢你在万人中挑选了我们去完成拯救人类的使命,我们一定会尽力完成这个巨大的使命的。在那臭美好久。可是你知道吗,在那时我浑身上下都是劲,像是了充电一样,一种强烈的喜悦包围着我,使我兴奋不已,好象体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我想堂吉诃德也是这种心情吧。

可是到后来我经过了多次的碰壁,开始心灰意冷。慢慢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想得到的,到头来只会是一场空。开始变得害怕受打击,对任何事都不会抱太大的幻想,于是慢慢也跟上大队伍,走上轨道,心里想着还是清醒点吧!人还是顺势比逆势好,这样会比较快乐,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太现实也并不快乐。当我看到堂吉诃德那种为理想而执着,固执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时,我真的感动了,发现自己与他相比,根本就是一个胆小又没点勇气的人,竟然因为几次碰壁就怕成这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管怎样,走极端是永远都不会快乐!总结一下堂吉诃德,他的执着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勇敢地去尝试也是他的优点,因为他与大众的思想脱轨了,所以最终以悲剧收场。但他在临终前却清醒过来了,这也算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里面也有着不少的辛酸、凄凉与无奈。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一)

酷子恺是弘一法师的得意弟子,受其影响,思想里便多了一些豁达和仁一爱一。或许从画家的角度去领悟丰子恺先生会更合适一些。他寥寥几笔的人物写意画独具一格。但我更关注于他的文字。

小时候家里管得很严,而母亲识字不多,常常仅凭直觉把教课书以外的统统归为闲书,是不让我看的,那时候是初二吧,好不容易借到了一本【缘缘堂随笔】,自然被母亲列为禁书,便只得偷偷地看,印象最深的是里面一篇【口中剿匪记】,这篇写于前,丰先生牙齿不好,要拔掉,丰先生便把它们比作土匪,不但不干活(咀嚼食物),还要为害一方(让旁边的牙齿也跟着坏掉),更主要的是让主人痛苦,于是和土匪毫无区别,自然就要铲除,丰先生联系到当时的社会现状,把拔牙写成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语言风趣幽默,立意别具一格,以致多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记得当时急切地想把它推荐给一位要好的朋友,而书需要还了,无奈,我连夜在灯下抄了一遍,第二日手酸得抬不起来了,送给朋友时却未引起共鸣。待丰子恺有了自己可一爱一的儿女,他文字里的乐趣就更多了,他自身的童真也表现得淋一漓尽致,先生非常善于观察生活,观察人物(这一点在他的画里也得以体现),加之他豁达的一性一格,想活得轻松一些、开心一些,丰先生便是榜样。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二)

最近看过了丰子恺先生撰写的【缘缘堂】,感受颇深。作者用幽默、轻松与自然的语言,具体描写了在缘缘堂,无忧无虑的儿童生活与家庭生活,使读者体验了一段心灵的轻松旅程,而且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作者对各种事物不同角度的评价,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与思想让我对普通的事物和现象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书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文就是谈论了人们吃瓜子这一话题,读来颇有一番讽刺味道。生活中可见许多有闲阶级的人们以吃瓜子来消磨时光,作者便抓住这一点,以他们娴熟、灵巧的动作来写,将其刻画得淋一漓尽致,使读者不禁会心一笑,来细细品味这其中所反映出的现象。文中最后一句话: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实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时许多中国人都整日里无所事事,常以吃瓜子来消磨着宝贵的时间,他们的技艺几乎到了一精一湛,表面上看起来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国人来炫耀,其实不然,这其实大大说明了当时中国人们的闲,对什么事都不去关心,只是每日消磨、虚度时光,国家的形势实在值得担忧。

因此写文章、日记等,不一定非要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一点一滴之中,其实我们只需将这些普通的家常小事挑选出来,毫不掩盖地记录下来就可以来,并不需要对事情进行无谓的夸张与美化,真实、自然的事物才是最美的。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三)

酷子恺先生在【缘缘堂】里有很多都是讲自己孩子小时候的趣事。他形容孩子们像一群小燕子一样,热一热闹闹。三岁的阿韦、五岁的瞻瞻、七岁的软一软、九岁的阿宝,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最天真可一爱一的了,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小脑袋瓜里装满了无数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人情的冷暖,辛勤的工作,日夜的忙碌都不过是游戏。

他们哪里知道,卖小鸡者的心计,越是喊得大声,竟越是不松口。他们一定在想:为什么不卖?我为什么说买小鸡就不还价了呢?大人真奇怪!

有什么不对呢?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是什么道理?

大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步步为营,没有波及到孩子们的天堂,未经任何掩饰的真情流露,在这里,总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现在回味,小时候我们不也是这样,每个人都会是这样,可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呢?

宋明理学创始人朱熹,有一句经典的话:存天理,去人欲。其实,我更认可心学创始人王一陽一明的话:天理即是人欲。

一位悟道的禅师,出家数十载,家中有老母,禅师如何不想去探望她呢?如果这是欲,百善孝为先,这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说这是理,但佛法须心中无他物,静心修炼,这又何不是人的七情六欲,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孩子虽有欲,但理欲在他们身上最为融合。也许我们可以说,孩子是最率真的人。如果多些成年孩子,也许就真的像庄子所言的那样的太平盛世。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我最近读了他写的《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作者在石门湾的家,后来日军侵略石门湾时被炸毁。书中讲了作者对童年、亲人和家乡的回忆与思念。其中我最喜欢的有《我的母亲》和关于缘缘堂的几篇文章,先来说《我的母亲》。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自己对母亲的回忆。他的母亲总是坐在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当她探问作者学业时,她严肃;当她欢迎作者归家时,她慈祥;当告诫作者时,她严肃;当关照作者时,她慈祥

作者的母亲在他三十三岁时就逝世了,可作者对她的记忆还那么深,在这段回忆中,有快乐还有忏悔。作者因为接受了母亲的表扬,可没全接受母亲的批评。正如文中所说的: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他为此感到有点忏悔。他在文章中还表现出了他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与犹新的记忆。

写缘缘堂的几篇文章令我记忆更深。他先介绍了缘缘堂是他亲手设计的,并且在屋里的陈设上一直坚持他的风格,别人给他一个黑人木雕,他不要。因为他认为缘缘堂的性格是和平幸福的,这种残忍而非人道的东西不适合它。从有缘缘堂这个名字开始,作者已经把这房子当作一个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来看待了。而这种简单朴素、和平幸福的生活正是作者所向往的。

你是我的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从这里我读出了作者与五岁多的缘缘堂结下的深厚的感情。在这个朴素的院落中,有春天的和平幸福、夏天的欢喜畅快、秋天的安闲舒适、冬天的温暖安逸,还有书香阵阵、欢声笑语这都是让作者不断回想的记忆。

可是当日军侵略,攻破杭州与上海,作者在这些文章中多次写到石门湾也被攻破。他和家人当时为了保命,被迫离开缘缘堂,逃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是他对缘缘堂是那么的依依不舍,与其死在野外,不如与你(指缘缘堂)同归于尽,所以我们大家站着不动,幸而炸弹没有光降到你身上。他是那样的爱缘缘堂,可是他没想到,这匆忙的一别,竟是他与缘缘堂的永绝。

他相信,缘缘堂被炸毁后,在天上是有它的灵的。让我更难忘的是他还认为,缘缘堂若是被敌军的飞机炸毁的,它一定很不甘心,可它若是被我军的大炮焚毁的话,它一定很心甘情愿,而且,作者也愿拿缘缘堂换来我军的胜利。作者的敢于失舍、忠于国家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完《缘缘堂随笔》,作者娓娓道来的一个一个故事像缓缓的泉水一样深入心田,像清香的茶水一样沁人心脾,像和风细雨一样温润人心。我领悟了母爱的伟大,我崇敬作者的爱国,我欣赏作者朴素、和平的内心。我也希望能有一个像缘缘堂这样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