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初三读书笔记1500字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白鹿原初三读书笔记1500字”,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白鹿原初三读书笔记1500字(1)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老先生在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其实也就告诉了我们他老人家的真正的写作意图。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陈老先生通过对西安东南这片天然的黄土台原上地域人风的描写,折射出从清末到建国初期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变。这当然是《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理由之一,但不可否认,那凝重的文笔传达出的充满西北黄土高原的土地气息的文字,颠覆传统对人性与政治的一刀切的判断,是获此殊荣的最终理由。

纵观全篇,小说的人物描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小说人物主要叙写了白鹿原上白姓一族和鹿姓一族,还有与这两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冷先生、朱先生两家。

我个人按照《红楼梦》里曹雪芹先生给十二钗正侧的分法认为,以白嘉轩为首的白家,孝文孝武孝义三个儿子和女儿白灵,姐夫朱先生以及长工鹿三和其子兆谦应该算是主要人物,而妻子仙草和三个儿媳只能是为凸显男人们而存在的陪衬人物。以鹿子霖为首的鹿家,儿子兆麟兆海应为主要人物,而与两家均为儿女亲家的冷先生当然是主要人物。

陈忠实老先生正是通过对这诸多的主要人物的描写,一步步凸现小说的写作意图。

白嘉轩:圣人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圣人不屑於理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圣人的好多广为流传的口歌化的生活哲理,实际上只有圣人自己可以做得到,凡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第二章)

圣人能看一丈远的世事;咱们凡人只能看一步远,看一步走一步吧,像黑娃这号混饨弟子,一步远也看不透,眼皮底下的沟坎也看不见。你急也不顶用。让他瞎碰瞎撞儿回,也许能碰撞得灵醒过来,急是没用的。(第十章)

以上两段文字是白嘉轩对姐夫朱先生做人的领悟。在他的心里,大姐夫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圣人,而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的凡人。从姐夫朱先生为人处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做人的真谛,这让他终生受用。但令人遗憾的是,他至死也没有真正领悟透朱先生全部的做人法则,因为他还是有一件心事,到最后才说出来,那就是换地。

白嘉轩在一次一次的动荡中渐渐悟到了朱先生的做人真谛。尽管他没有上过学,但凭着族长的英明睿智,他还是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真谛,领悟到了那亘古不变的真理。但他还是不能成完全领悟。尘世争名夺利的喧哗,不容许他这个族长以一个超脱世外的圣人的形象存在。

白嘉轩想:这些人在这儿吃谁的?他几次想把姐夫朱先生写给张总督的民谣念出来,却又几次作罢。他清楚鹿子霖不是张总督,他自己也不是朱先生,念了也没有用。他应酬着坐了一阵子,再也坐不下去,就起身告辞了。(第七章)

白嘉轩一心恪守做一个好族长的原则:为了族人的利益闹农协;听了朱先生的话,之后的党派纷争便不在参与;送儿子到白鹿书院念书,不去县城念新书;为维护祖训,不顾妻母阻挡,族人相劝,坚持痛笞爱子,与即将成为族长的儿子断绝父子关系他是封建末期族长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一个圣人。因此,当圣人姐夫朱先生逝去的时候,白嘉轩说:中国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文人了。其实,又何止没有这样的文人,恐怕就连这样的人也没有了吧。

前面已经提到,白嘉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称职的族长。他宽以待人,尤其对自己家的长工鹿三,他们已有几代的交情了。当年白嘉轩的父亲白景德给鹿三娶妻,时隔多年,白嘉轩又诚恳地提出要给鹿三的儿子鹿兆谦娶妻,并让自己的掌上明珠白灵认鹿三做干大凡此种种,全都彰显了白嘉轩作为族长的仁义。

白鹿原初三读书笔记1500字(2)

在看了卞寿堂先生的《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和鹏鸣先生的《世界文学简论》中一篇关于写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的文章后,我对《白鹿原》这本书的理解又更深刻了一些。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美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的反映出了鹿姓和白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白鹿两大家同宗、不同姓,为房为地,明争暗斗,陈忠实先生把关中农民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越读越被里边的人物性格和命运吸引。

鹏鸣先生在文章中这样讲:我手里捧的仿佛不是一部书,而是西安古城上沉甸甸的砖块头和城砖一样厚重的沧桑的历史。《白鹿原》给人一种历史性的压抑感,给人无限的思考。陈忠实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人,能把一种震撼留在读者心底,让人思考命运和人生,思考国家、民族、个人的关系,不自觉地觉醒,找寻人类精神困境的突围。所以,《白鹿原》绝对不是一部简单地描写农民矛盾和男女生活的小说,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书里刻画了好几个关中农民的形象,其中最深刻的无疑便是白鹿两家的大家长,封建正统的族长白嘉轩,有权有势的封建社会地方政权人物鹿子霖。对白嘉轩,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挺直的腰杆,而这腰杆却被后来当了土匪的黑娃鹿兆谦唆使手下打折了。白嘉轩据守封建道德、大义做人,一生也数次遭难,但从来没被击垮过,这些磨难对他来说就像关中大地上严冬酷暑的轮回。或许在有些事情上他的处理让人觉得不近情理甚至是冷酷,像是和女儿白灵断绝父女关系、在祠堂里惩罚田小娥。可是这完全能够被理解,这是由白嘉轩的性格所决定的。白嘉轩和朱先生一样是坚持儒家思想的,如果说朱先生是白鹿原上儒家思想的精神领袖,那么白嘉轩就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在他身上几乎承受着传统民族文化的全部负荷。白嘉轩虽然没有从理论上系统地接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却把仁、义、礼、智、信完全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典范行为为村民树起了一个楷模。

所以即使后来他的腰被打断了,他的躯体弯折了,可是他的思想、他的正义、他给全族人带来的精神没有夭折,他还是以他的威严执行着他认为应该维护的社会道德的言行准则。

白嘉轩和长工鹿三之间的主仆关系也颠覆了我对封建社会地主和工人的认识。白嘉轩对待长工鹿三的态度是重之、携之,而且常常教育子女要尊重鹿三,并让自己最疼爱的女儿白灵认鹿三当干大,而在鹿三身上也丝毫没有一般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被剥削者深受苦难的痕迹,他也丝毫没有反抗的意思,反而把白嘉轩当作自己的恩人,虔诚地信奉和捍卫着白家执掌的宗祠文化。而鹿三死后,白嘉轩的那句评价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个长工去世了,则表现出了白嘉轩对鹿三的丰富情感。所以在我看来,白嘉轩不失为一位值得敬重的长辈。我们应该学习白嘉轩的为人处世之道,又要摒弃其陈旧保守的思想。

书中最具鲜亮特色的另一个配角便是田小娥。从小娥身上折射出来的是农村女人被压迫被损害的命运。在今天看来,一个女人把依靠男人作为一生的命运无疑是非常愚蠢的选择。但在《白鹿原》中,找个可靠的男人依附却是一个女人毋庸嘲笑的全部愿望。小娥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而小娥所有的命运无不在男权的支配下,并与男权做着一次又一次的抗争。给郭举人做小妾、与黑娃偷情私奔、与鹿子霖的纠缠、后又勾引白孝文,直至最后被鹿三杀死,从头到尾掌控她命运的都是男人。小娥代表了在那个社会上无数的女性,和无数女性的归属。容不下她的不是这个社会,而是这个男权社会下女人的命运。她死后仍在不懈抗争,她引来了瘟疫,令整个白鹿原一片恐怖。她的鬼魂附体到鹿三身上那段,无疑是她整个命运中最酣畅的时刻。就在她即将胜利的时候,她还是被所谓代表正义的白嘉轩给镇压了,她甚至被修了六角塔压住,永世不得翻身。女权最终还是没有战胜男权。命运是什么?命运就是人力无法扭转的趋势,在那男权当道的社会,女性基本毫无命运可言。终其一生,小娥也不过是男权下一个可悲的牺牲品而已。

鹏鸣先生说看完这部作品,就想到两个词:命运、人生。确实如此啊,人生的变化总是在悄悄进行着,我们无力改变什么,只能顺其自然,这便是命运。命运静静躺在心里的某个角落,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地发酵,逐渐转入深沉,进而渐渐沉淀为现在的一种回忆。总是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在牵制人的脚步,摆布着人的命运。或许又叫宿命。

想到《白鹿原》,也总是会想到书中那头神秘的白鹿。当白鹿原上彩霞满天或朝阳灿烂的时候,抑或是在大雪过后白茫茫的雪地上,白鹿会从哪一处呼啸而出,跃入人们的视线,带给人们崭新的希望。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白鹿原读书笔记500字


【白鹿原读书笔记500字】

老早就听说这本书,直到年后回家路过西安白鹿原,才想探究这部堪比《百年孤独》的小说究竟有多大的魅力。

大部头,五百多页,无删节版,当当网购,每天阅读3~4小时,大概花了一周时间。

从女性观点看,文笔很MAN,陕西风情淋漓尽致,情节部分重口味~少儿不宜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句开场白差点让我以为是中国的《傲慢与偏见》~看完之后,才发现绝对不仅仅是《傲慢与偏见》。人这一辈子,在历史的轮回往复中,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干嘛,要干嘛!哎~*百科中简介的那些个话我写不来哇

小说中最爱朱先生的部分。关于朱先生的情节,都会细细的品读,脑海里都有电影的画面。想象的朱先生样子,脑子却出现吴伯凡坐在太师椅上滴样子~

白嘉轩和他的七个太太完全的旧社会农村婚姻大戏~

鹿子霖,白鹿村里的王保长,深眼窝,长睫毛,口蜜腹剑~秋千上的小动作,十个干儿子九个半亲儿子~

白孝文,白鹿村曾经的族长,从人上人落得人下人,最后华丽转身成为新中国的新县长!最后对黑娃的陷害,也再次证明他和小娥的私通不仅仅是因为小娥的利诱。人性内心深处的恶在道貌岸然的掩饰是多么的可怕~

鹿兆谦,黑娃,朱先生的闭门弟子,也是最满意的学生。当一个人放下屠刀,一心向善,却倒在伪善的刀下。另外,关于黑娃对冰糖的感受,把人性也写的凹凸!

田小娥,红颜祸水~旧社会婚姻体制下的牺牲品。与黑娃私奔,自然不被世俗接受,但也安然的过日子。只是黑娃闹农协当土匪之后,为鹿子霖引诱勾搭族长白孝文。最后死在黑娃之父鹿三的刀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观看了白灵和鹿兆鹏/鹿兆海两兄弟的情感戏码,只感觉近年来的民国戏/谍战戏都太瞎~

冷先生,大拇指芒儿,田贤福,岳维山,鹿马勺,还有棒槌神

白鹿原读书笔记1200字


读完白鹿原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写一篇感想,却拖拖拉拉了这么久。能让我在阅读中思考的书,我认为便是一本不错的书。白鹿原就是这么一本书。

那天在谈论到这本书,朋友说,陈忠实就是一个农民,他讲故事也跳不出他农民思维的框架,尽管他在竭尽全力书写一部史诗。那么,有哪一部书才是中文书中的史诗呢?朋友推荐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个我还真没看过,有时间得拜读下。

而《白鹿原》,朋友给出的评价是,叙事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时,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便借助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来弥补。确实,书在一开始便有几分民间神怪传说的意味,而写着写着便逐渐回复到真实生活,而当写到田小娥死后的种种怪异又开始运用这些神鬼的意象。常有人讲《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相比,颇有几分嫌弃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讥讽。但《白鹿原》成为近代一部颇具名气的小说也不是没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为它写出了多数人心中的历史。或许,这也是作者心中的历史,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发生过的人和事,还有飘荡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传说,已经与土地融为一体。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任由时间的冲刷,任由无知的人们厮杀,最终物与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旧在。

也有人说,这部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在其中寻到自己的立场。的确,这本书并没有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各个派别做喜恶分明的描写,若非要说,也许就是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种对民间智慧的崇敬。白嘉轩就是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关于他的传说,还有他的坚毅朴实又有狡诈,都是这片土地的具象。当朝代更迭,白嘉轩就算被打弯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园,守卫着他终身为之操劳的土地,还有他朴素的信仰。

联想起最近看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也是因为看了白鹿原,心里生出想了解土地与农民的想法之后去看的书。让土地贫瘠的或许不再是四季变幻,而是人为的强行改造。这片土地上没有那位腰挺得特别直的白嘉轩,时代任意地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再多的爱与思念也改变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实。土地,它再被赋予多少拟人的神圣意味,他也没有人的意志。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卑微再愚昧,事实上也仍是土地命运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们,还有那些统治他们的人)。主宰者是愿意相信这片土地的永恒,愿意守护着,还是在命运的变迁中背弃使命,只求一个生存。

从书中跳出来时,想了很多东西。当回到书中,又想起一开始讨论的农民思维问题。这并没有错,但一个人的思维维度,就决定了书的高度。但我们并没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这书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观点。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还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们的思考便有了底线,假若相信后者,我们便有了改变一切的勇气。只选其一的话,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回答。

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读书笔记】

读完白鹿原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写一篇感想,却拖拖拉拉了这么久。能让我在阅读中思考的书,我认为便是一本不错的书。白鹿原就是这么一本书。

那天在谈论到这本书,朋友说,陈忠实就是一个农民,他讲故事也跳不出他农民思维的框架,尽管他在竭尽全力书写一部史诗。那么,有哪一部书才是中文书中的史诗呢?朋友推荐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个我还真没看过,有时间得拜读下。

而《白鹿原》,朋友给出的评价是,叙事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时,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便借助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来弥补。确实,书在一开始便有几分民间神怪传说的意味,而写着写着便逐渐回复到真实生活,而当写到田小娥死后的种种怪异又开始运用这些神鬼的意象。常有人讲《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相比,颇有几分嫌弃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讥讽。但《白鹿原》成为近代一部颇具名气的小说也不是没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为它写出了多数人心中的历史。或许,这也是作者心中的历史,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发生过的人和事,还有飘荡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传说,已经与土地融为一体。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任由时间的冲刷,任由无知的人们厮杀,最终物与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旧在。

也有人说,这部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在其中寻到自己的立场。的确,这本书并没有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各个派别做喜恶分明的描写,若非要说,也许就是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种对民间智慧的崇敬。白嘉轩就是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关于他的传说,还有他的坚毅朴实又有狡诈,都是这片土地的具象。当朝代更迭,白嘉轩就算被打弯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园,守卫着他终身为之操劳的土地,还有他朴素的信仰。

联想起最近看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也是因为看了白鹿原,心里生出想了解土地与农民的想法之后去看的书。让土地贫瘠的或许不再是四季变幻,而是人为的强行改造。这片土地上没有那位腰挺得特别直的白嘉轩,时代任意地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再多的爱与思念也改变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实。土地,它再被赋予多少拟人的神圣意味,他也没有人的意志。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卑微再愚昧,事实上也仍是土地命运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们,还有那些统治他们的人)。主宰者是愿意相信这片土地的永恒,愿意守护着,还是在命运的变迁中背弃使命,只求一个生存。

从书中跳出来时,想了很多东西。当回到书中,又想起一开始讨论的农民思维问题。这并没有错,但一个人的思维维度,就决定了书的高度。但我们并没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这书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观点。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还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们的思考便有了底线,假若相信后者,我们便有了改变一切的勇气。只选其一的话,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回答。

【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从小说的阅读中,我感到小说中对人物的死 的结局的处理写的极具震憾力量。小说中的黑娃,大号叫鹿兆谦。其父鹿三一直是白嘉轩家的长工,而且是极其幸福的长工,他一直到死也是幸福着的。而黑娃却具有一种反叛的性格,他不听老子的劝告,自己跳出白鹿原,到渭南一清末武举人家做了长工,并因此与武举人的小老婆田小娥相好上了。俩口子回到白鹿原后,其真相被揭露后,黑娃与田小娥住进了一口窑洞里,开始他们的生活。大革命时,闹农协,鹿兆鹏鼓动黑娃出来革命。革命失败了,黑娃进了习旅开始当兵。习旅暴动失败后,黑娃开始了土匪生涯。我本以为黑娃当土匪,应该要死在这条道上,不想黑娃没死。在土匪头目大拇指死后,作为二拇指的黑娃领着百十号土匪接受了县保安团的招安,当了第三营也就是炮营的营长。黑娃招呼的紧,炮营的兵不但要炮,还要求佩枪,这都得到了满足,这也说明黑娃对招安后的一种心理,那是怀着深深的戒意的。本想,接受招安的土匪没有好下场,黑娃该死了。谁想黑娃还没有死,营长当的好好的。而且,他还拜朱先生为师,暴戾之气尽褪,简直脱胎换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就出现了,黑娃让手下的兵把自己绑在大炮筒上五天五夜戒掉了大烟,娶了知书达礼的小姐为妻,回到白鹿原拜了祖宗牌位,属于洗心革面,浪子回头的那一种。最最不该死的时候,是黑娃听从鹿兆鹏的劝告,策动了临解放前的起义,黑娃是策划起义的主要人物之一,对革命有了一定贡献,还当上了革命政权的副县长。然而,大难从此开始,白孝文作为县长变成了革命功臣,而黑娃却忽然之间变成了反革命,被捕坐监枪毙,还是和国民党的县长及总乡约田福贤一起被枪毙掉。这真是黑娃该死的时候没有死,不该死的时候却死了。

作为田小娥,从武举人的小老婆变成黑娃的老婆以后,我觉得最初田小娥也是想与黑娃一起安份守已地过日子的,谁知黑娃革命了。革命的黑娃不在家了,当土匪的黑娃也不回来了,这又给鹿子霖创造了条件。鹿子霖每月到田小娥住的窑洞去两次,与田小娥厮混,不想奸情差点儿败露!虽然有一个替死鬼儿,鹿子霖躲过了这一劫。但是,鹿子霖却咽不下这口窝囊气儿,他设计了让田小娥勾引白孝文,要出一口恶气,也让作为族长的白嘉轩丢尽脸面。这计策果然成功,白孝文与田小娥也好上了。由此发生的是:白孝文在祠堂接受处罚,白嘉轩与儿子白孝文分家,白孝文由此开始的迅速堕落,让鹿子霖充分地满足了报复白嘉轩的心理。而此时田小娥的寿限也到头了,作为公公的鹿三,看到自己的主子白嘉轩一家由于被不肖儿黑娃娶的媳妇田小娥搅和成这样,竟被深深地激怒了,他摸黑进了田小娥住的窑洞,用磨得飞快的梭枪头,一枪扎在了田小娥的后背心上。田小娥临死前一回头和一声惊叫:大呀!其生命也由此定格。其后,白鹿原发生了一场温疫,死了好多人,白嘉轩的媳妇仙草同样是死于那场温疫;而鹿三从杀死儿媳后,精神竟变得恍恍惚惚,似乎田小娥的鬼魂附身了,从此人也变得有时清醒有时糊涂。这一切仿佛都和田小娥的死和她的阴魂始终不散,一直在作祟有关系。于是,白鹿原的人在那座田小娥居住过的窑洞上造了一座六层的塔,以镇田小娥的阴魂,不让其出来害白鹿原的人们。

小说中鹿兆海和白灵的死,很具有一种悲剧色彩。鹿兆海参加了革命军,上了军官学校,加入了国民党,并且他一直深爱着白灵。中条山阻击战中,他杀死了四十五名鬼子。而且,他按照朱先生的请求,每杀死一个鬼子,就割下一绺头发束好,放入一个铁罐中。可是鹿兆海呢!悲就悲在没有死在抗日前线,却死在围剿红军的战斗中。死后,灵柩回乡,师里却说鹿兆海鹿团长是抗日牺牲的。白鹿原举行的安葬仪式隆重之至!白灵在西安上学,她与鹿兆海一直相爱,却由于党派之争,俩人不能相爱!白灵在西安加入了共产党,作为知识青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而又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她与鹿兆海的大哥鹿兆鹏假扮夫妻在西安城里做起了地下工作。因为革命道路的一致性,俩人终于相爱成了真正的夫妻。后来,白灵因为在一次领导学生运动中,她一砖头砸到了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鼻梁上,由此身份暴露被迫转入红军的根据地。在根据地,白灵满腔革命热情地工作,可是由于一名西安来根据地的学生叛变投敌,一场红色恐怖在根据地开始了。抓内奸抓特务,一大批革命同志被牵连。白灵也未能幸免于难,她也是作为特务被监禁,最后被活埋。真是,没有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却死在革命者自己的手里。解放后,白灵也是被作为革命烈士对待的,家里也挂上了革命烈士的牌牌。白嘉轩问起白灵的死因时,几位干部嗫嗫嚅嚅地无法回答。奇的是,白灵的死的那晚,白嘉轩做一个梦,梦见了白鹿也梦见了白灵。这使得白嘉轩一大早冒着风雪,跑了好远的路,来到朱先生住的地方白鹿书院,要求朱先生解梦。奇的是,白嘉轩的大姐也是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朱先生心道,白灵出大祸事了。可是朱先生没有说出来,只是宽慰他们姐弟俩!

朱先生的死则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读之令人惊叹!朱先生在送完给八位同仁的县志后,当晚写下了一份遗嘱:不蒙蒙脸纸,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向亲友报丧,不接待任何吊孝者,不用砖箍墓,总而言之,不要铺张,不要喧嚷,尽早入土。朱先生还向其妻交待和描述了自己设计墓室的想法:不用砖,只用未经烘烧的砖坯砌墓室;墓室里盘垒一个土炕,把他一生写下的十部专著捆成枕头,还有他雕刻的一块砖头,不准任何人撕开包裏的牛皮纸,连纸一起篏到墓室的暗室小洞口。 朱先生死后,就是按照朱先生的安排,办的后事。更奇的是,几十年后,一群臂缠红色袖章的中学生打着红旗,冲进白鹿书院破四旧时闹腾了一阵了。不久,书院住进来,滋水县的一派造反队,并在此发生了一场武斗,死了许多男女。之后又过了七八年,时间在批林批孔的年代,又有一群红卫兵打着红旗从白鹿原走下原坡,一直走到坡根下开始扒朱先生的墓。四五十人男女学生从早晨挖到傍晚,终于挖开了朱先生的墓。墓室里除了朱先生的遗骨外,只搜出一块经过烧制和打磨的砖头,经老师辨认,一面上刻着六个字:天作孽 犹可违;另一面也是刻着六个字:人作孽 不可活!一学生愤怒地抓起砖头一摔,那砖头没有折断却分开成了两层,里面同样刻着一行字:折腾到何日为止!这让学生和围观的村民全都惊呼起来

《白鹿原》当中,写小说中人物死的结局有很多,像仙草的死是那么地镇静;像鹿兆鹏家里,那位鹿兆鹏的媳妇,死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到可怜与可怖;像最后鹿子霖的死又是那么地窝囊,一切仿佛都是因果缘分。近期读小说,可以这样讲,我读《白鹿原》所受到的感触最深了,从中悟出的道理也多,关于小说中死的话题,只是自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白鹿原读书笔记800字


在看了卞寿堂先生的《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和鹏鸣先生的《世界文学简论》中一篇关于写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的文章后,我对《白鹿原》这本书的理解又更深刻了一些。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美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的反映出了鹿姓和白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白鹿两大家同宗、不同姓,为房为地,明争暗斗,陈忠实先生把关中农民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越读越被里边的人物性格和命运吸引。

鹏鸣先生在文章中这样讲:我手里捧的仿佛不是一部书,而是西安古城上沉甸甸的砖块头和城砖一样厚重的沧桑的历史。《白鹿原》给人一种历史性的压抑感,给人无限的思考。陈忠实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人,能把一种震撼留在读者心底,让人思考命运和人生,思考国家、民族、个人的关系,不自觉地觉醒,找寻人类精神困境的突围。所以,《白鹿原》绝对不是一部简单地描写农民矛盾和男女生活的小说,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书里刻画了好几个关中农民的形象,其中最深刻的无疑便是白鹿两家的大家长,封建正统的族长白嘉轩,有权有势的封建社会地方政权人物鹿子霖。对白嘉轩,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挺直的腰杆,而这腰杆却被后来当了土匪的黑娃鹿兆谦唆使手下打折了。白嘉轩据守封建道德、大义做人,一生也数次遭难,但从来没被击垮过,这些磨难对他来说就像关中大地上严冬酷暑的轮回。或许在有些事情上他的处理让人觉得不近情理甚至是冷酷,像是和女儿白灵断绝父女关系、在祠堂里惩罚田小娥。可是这完全能够被理解,这是由白嘉轩的性格所决定的。白嘉轩和朱先生一样是坚持儒家思想的,如果说朱先生是白鹿原上儒家思想的精神领袖,那么白嘉轩就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在他身上几乎承受着传统民族文化的全部负荷。白嘉轩虽然没有从理论上系统地接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却把仁、义、礼、智、信完全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典范行为为村民树起了一个楷模。

所以即使后来他的腰被打断了,他的躯体弯折了,可是他的思想、他的正义、他给全族人带来的精神没有夭折,他还是以他的威严执行着他认为应该维护的社会道德的言行准则。

白嘉轩和长工鹿三之间的主仆关系也颠覆了我对封建社会地主和工人的认识。白嘉轩对待长工鹿三的态度是重之、携之,而且常常教育子女要尊重鹿三,并让自己最疼爱的女儿白灵认鹿三当干大,而在鹿三身上也丝毫没有一般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被剥削者深受苦难的痕迹,他也丝毫没有反抗的意思,反而把白嘉轩当作自己的恩人,虔诚地信奉和捍卫着白家执掌的宗祠文化。而鹿三死后,白嘉轩的那句评价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个长工去世了,则表现出了白嘉轩对鹿三的丰富情感。所以在我看来,白嘉轩不失为一位值得敬重的长辈。我们应该学习白嘉轩的为人处世之道,又要摒弃其陈旧保守的思想。

书中最具鲜亮特色的另一个配角便是田小娥。从小娥身上折射出来的是农村女人被压迫被损害的命运。在今天看来,一个女人把依靠男人作为一生的命运无疑是非常愚蠢的选择。但在《白鹿原》中,找个可靠的男人依附却是一个女人毋庸嘲笑的全部愿望。小娥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而小娥所有的命运无不在男权的支配下,并与男权做着一次又一次的抗争。给郭举人做小妾、与黑娃偷情私奔、与鹿子霖的纠缠、后又勾引白孝文,直至最后被鹿三杀死,从头到尾掌控她命运的都是男人。小娥代表了在那个社会上无数的女性,和无数女性的归属。容不下她的不是这个社会,而是这个男权社会下女人的命运。她死后仍在不懈抗争,她引来了瘟疫,令整个白鹿原一片恐怖。她的鬼魂附体到鹿三身上那段,无疑是她整个命运中最酣畅的时刻。就在她即将胜利的时候,她还是被所谓代表正义的白嘉轩给镇压了,她甚至被修了六角塔压住,永世不得翻身。女权最终还是没有战胜男权。命运是什么?命运就是人力无法扭转的趋势,在那男权当道的社会,女性基本毫无命运可言。终其一生,小娥也不过是男权下一个可悲的牺牲品而已。

鹏鸣先生说看完这部作品,就想到两个词:命运、人生。确实如此啊,人生的变化总是在悄悄进行着,我们无力改变什么,只能顺其自然,这便是命运。命运静静躺在心里的某个角落,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地发酵,逐渐转入深沉,进而渐渐沉淀为现在的一种回忆。总是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在牵制人的脚步,摆布着人的命运。或许又叫宿命。

想到《白鹿原》,也总是会想到书中那头神秘的白鹿。当白鹿原上彩霞满天或朝阳灿烂的时候,抑或是在大雪过后白茫茫的雪地上,白鹿会从哪一处呼啸而出,跃入人们的视线,带给人们崭新的希望。

白鹿原读书笔记3000字


【白鹿原读书笔记3000字】

坚持了几天,认真看完了《白鹿原》。以前以为《白鹿原》就是一个女人和几个男人的故事,看完发现,这部小说内容相当的的丰富。白鹿原上,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争斗,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

我是个不爱看书的人,但是我还是被《白鹿原》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写作手法紧凑,无处不在的倒叙手法,时刻吸引着读者的好奇心。看着看着,作者就给读者抛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然后才慢慢地展开叙述,事情的经过。我被令人惊奇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深深地吸引。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看到扉页上的这句话,我还不是很理解,看完全书,才真的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白鹿原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几代人的奋斗的生活,展现了社会,人性,男权,封建,迷信

书中最精彩的情节是围绕田小娥展开的。书中小娥活着的戏份只有全书的五分之一。但是确实是本书的精华。这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美女的命运也许注定会如此凄惨。田小娥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角色,有人恨她,有人骂她,有人同情她。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更多地是同情。

田小娥的出场。田小娥是武举人的二老婆。在家里没有地位,干着着所有粗活累活,受着大老婆的欺压,还要为武举人泡枣,就是把三颗枣放入自己的下体 12个小时。每日加工3颗枣。次日取出给武举人享用。这是一种古代男性壮阳的偏方。而小娥就是这偏方的加工机器。自此我看见红枣就一阵恶心了。本以为武举人会比较爱小娥,因为小娥漂亮,但是事实上,他只听大老婆的,大老婆日夜厮守着武举人,照顾的周全,小老婆做饭,洗衣,倒尿盆,大老婆定下严格的家规,除了倒尿盆不允许小娥进正房。武举人只有每月逢一才能和小娥同寝,发泄一番。大老婆时刻监督着武举人,不让他们多处

小娥生活在孤寂和痛苦中。小娥期待着一个人能够拯救她,他已经在这样的痛苦生活中无力挣扎。直到黑娃的出现,小娥无法不爱上黑娃。黑娃作为武举人家的长工,和小二一来二去就好了。小娥认定这个人能救她,两人相爱了。爱情从偷情开始。黑娃背负着对武举人的愧疚和小娥在一起。他们的事情被武举人发现后,黑娃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武举人让他走了。于是休了小娥。黑娃走后,一方面思念着小娥,另一方面可能也觉得自己只身走了很不男人。黑娃在深夜偷偷回到武举人家找小娥。得知小娥已经被休了,回到自己家,田家。田小娥的父亲,田秀才是个有头有脸的人,怎能容忍自己的女儿被休了这样丢脸的事情,居然病倒在炕上。田秀才,田小娥的爸爸拜托友人,说要尽早把这个丢脸丧德的女子大发出家门,享用铁锹铲除庭院里的一泡狗屎一样急切。黑娃要娶小娥,田家居然倒贴,以示感激。

自此,黑娃领着小娥回到了白鹿原,希望能给小娥带来幸福。但是,对于小娥,她的悲惨生活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小娥的过去,家族不能够接受这样的女人,不允许小娥进祠堂,他们的婚姻不被承认,他们只能住在村子东头被遗弃的破窑洞里。那是,一瞬间,她和黑娃是白鹿村最幸福的男女,尽管没人认可他们,尽管他们生活在别人的鄙夷声中,但是他们是快乐的。爱情是要面对流言蜚语。相信他们是真的幸福的。

黑娃参加了残酷的革命运动,不得不离开小娥。后来很久没有回来。小娥一人生活在破窑洞中,全村的所有的男人都幻想自己和小娥在一起,但是又鄙视小娥这样的下贱女人,全村的女人都羡慕小娥美丽的脸蛋,但是心底是对小娥的鄙视。小娥还是孤独的,她孤立无援,后来被大地主鹿子林勾引,小娥同样无力反抗,对鹿子林献出了自己的身体,同时还对爱抱有一丝的幻想,希望鹿子林是爱她的,另一方面,小娥在白鹿原生活无依无靠,他希望能从鹿财主那得到一丝的安慰和保护。但是鹿子林不是这样想的,鹿子林仅仅是觊觎美色。从此,小娥成为鹿子林打击报复白鹿原白家的有力武器。白嘉轩怂恿小娥脱下白家大少爷白孝文的裤子,以报白家白孝文主持对一对淫乱男女的仪式的仇,在这次仪式上,小娥当着全村老少的面被打的皮开肉绽。

小娥成功的脱下了白家大少爷白孝文的裤子。白孝文第一次进入小娥窑洞的时候,真的感到一种极大的恐惧和肮脏感,但是最终无法摆脱小娥的诱惑。白孝文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面对这样一个荡妇,自己穿着裤子坚挺,脱了裤子就莫名萎靡了,再穿上裤子又正常了。白孝文被小娥吸引但是无法面对现实的自己。直到白孝文和小娥厮混的事情在白鹿原炸开之前,其实白孝文并没有得到什么便宜。这件事让白家名声扫地,白孝文成为典型的败家子。但奇怪的,当孝文接受了这一切后,他的毛病好了,他和小娥享受了很多美好的时光。白嘉轩,白孝文的爸爸决定要分家,相当于白大少爷被赶出家门。他把所有分到的家当全都卖了,拿所有的钱来和小娥享用,他们无限制的抽大烟做爱。村东头的破窑洞成为他们的极乐世界

《白鹿原》之所以获得茅盾文学奖,这句解释是本书亮点,虽然本书其实要highlight的是中国农民面对内忧外患加文革的苦逼和坚韧并从而获得茅盾奖。可见茅盾奖的确很矛盾。废话了这么多,这句话大致是:

以前做不了(爱),是因为要脸;一旦不要脸了,就能做男人了,什么都能做了。

白孝文的转变,其实是让我惊讶的。一个从小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从小在被人的夸赞和羡慕的眼神中成长的成功有为的优秀青年,谁能想到会背叛自己,背叛道德,贪图美色享乐,最后身败名裂,沦落到要饭的境地。突然想到一句刚看到的台词:人无所谓高尚,高尚是因为受到的诱惑不够;人也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还不高。

最近发生的很多事情,听到的很多故事,都对我的影响很大。人性本是这样的,单纯的道德教育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性吗?这是人性的邪恶,也是人性的本质。 白鹿原所反应的人性的真实,也是他取得茅盾文学奖的关键吧。

小娥慢慢地爱上了白孝文,因为小娥知道孝文是好人。知道自己伤害了孝文。小娥心里慢慢觉得鹿子林在利用她。鹿叔叔最后一次来找她通奸的时候,她报复性地尿在了叔叔脸上。替自己报仇,也替孝文抱不平。

随后赶上白鹿原大旱,家家户户都快要饿死了。孝文还在变卖自己分到的家产,和小娥享乐。家产卖光了,孝文也不能回家,只能在窑洞中和小娥一起饿着。当孝文无法满足自己温饱的时候,所有和小娥的欢愉都忘在了脑后,自己只身一人走出窑洞,去要饭。当小娥喊住冲出窑洞的孝文时。小文肯恩跟在那一瞬间觉得小娥是他的拖累。只是暴躁的说要到吃的给小娥送回来。但是面多诱人的时候,孝文一次次的自己填饱肚子,而忘记了小娥,这是在窑洞中独自挨饿的小娥是可悲的。

其实,不管小娥多么的放荡,她还是善良的。她的生活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想要的。

从她把枣子泡在尿里的情节就能感觉到小娥骨子里的不满和叛逆。所以她其实是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但是最后她在各种无奈中得到的除了痛苦还是痛苦。小娥的初衷其实就是希望得到自己的一份爱,自己的一点点安全感。每得到一点点的安全感,她都用自己的全部灵魂和肉体去换。因为她觉得这是她要的,她珍惜的。

小娥的悲惨经历,是时代造成的,也是自己造成的。在这样的一个封建的社会里,女人的地位是注定的。小娥在武举人家的生活在那个时代是注定的,也是她的必修课,但是小娥不能接受这样的生活,她有自己对爱情的追求。他不愿意在武家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屈辱。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女人怎么才能解放自己。小娥解放了自己,和黑娃,和白孝文,和鹿子林最后,她追求的安全感和爱完全没有收获得到的却是臭名昭著荡妇的头衔,同时,自己的遍体鳞伤,内心的痛苦挣扎。这么凄美

黑娃的父亲,鹿三,打心眼里觉得小娥是个祸害,自始至终,淳朴的老人家实在忍受不了荡妇儿媳继续害人。直到,鹿三看到要饭的白孝文。鹿三恨透了田小娥,他果断的用一把刀结束了小娥的性命。小娥就这样走了

直到腐烂的尸臭味飘进村子,大家才开心的发现小娥死了。没有人知道她默默地为她爱的人有意无意作出过的牺牲。多年后的白鹿原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人们在临死前都能看到后胸带着血窟窿的小娥的幻影。小娥附身杀死他的鹿三,托梦要报仇。白鹿原的人怕了。于是白鹿原的人们挖开窑洞,焚烧了小娥早已腐烂的尸骨,将骨灰压在窑洞上高高伫立的六角塔下。要用这六角塔震住小娥的灵魂,让这样肮脏的灵魂永世不得超生。自此,鹿三也恢复了正常,白鹿原的瘟疫也没有了。

这一六角砖塔,是封建势力对爱情道德的一次有力捍卫。天空中出现一群洁白的蛾子,不是蝴蝶。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