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就是你要找的,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今天我们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的言行举止。本文的写作手法令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1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2精选典型事迹。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言行一致,对学习认真负责,不能草率行事。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闻一多死水读后感


闻一多死水读后感(一)

作者憎恶的死水不仅仅是路旁的一个臭水沟,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从诗人闻一多创作、发表、出版【死水】的有关情况可看楚死水象征的社会现实:

一、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死水】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峻、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一府。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一爱一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一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一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诗歌中反映的厌恶、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丽的祖国形象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产生的一种过激一情绪。而隐藏在揭露丑恶的背后,是对祖国无比强烈的眷恋之情和为祖国利益而献身的决心。

闻一多死水读后感(二)

今日再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似乎又有所感悟,每一次的品读,或许都会带来一点小小的不同。

从【死水】中,我们似乎能够感知诗人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厌恶,憎恨,灰心和失望;他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折射一出他希望打破旧世界,渴望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全诗透露出诗人的感情是强烈饱满的大义凛然,是拍案而起的义愤填膺,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诗人先是痛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寓指当时死气沉沉,腐烂透顶的黑暗社会,进而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再次表明这是一个毫无生机,不知人情冷暖的社会,对于这样一个缺乏生机,缺乏人情温暖的社会,诗人毫不留恋,而是索一性一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一性一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让糟粕去破坏糟粕,诗人自此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

在这样一个污浊黑暗的社会中,即便铜成翡翠铁锈桃花油织罗绮霉蒸云霞,也断然粉饰不了满目疮痍的病态社会,这种以美写恶,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邪恶的本质,这种鲜明的对比,使丑恶更加暴露无遗,不管在死水中注入什么新鲜的活力或者如何改造它,如果不从根本的体制上去加以改善,都是不可取的,都终将逃避不了泡沫破灭的美梦,即使它偶尔发出几声吼叫,也显得那么声嘶力竭而苍白无力。

在最后的一节中,诗人再次发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与第一节首尾呼应,既强调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出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然而诗人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后分别写道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此语一出,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毋庸置疑,立马宣判死水的罪恶死刑。诗人或用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毫不留情地诅咒鞭挞腐败黑暗的社会。诗人在绝望之余而生愤激之语,写道: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灭亡。

诗人偏激尖刻的言语,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彻齿之恨。在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的言外之意其实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能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只会加快他的灭亡步伐。从而迎来诗人期盼的富有生机,政治清明,充满真善美的人情温暖的光明社会,让绝望的死水变换成希望的活水。

《闻一多诗集》读后感1000字


  《闻一多诗集》读后感1000字
  前两天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书,是《闻一多诗集》。当时并没有什么思想是要读这本书,毕竟诗集挺不好理解的,但是我还是拿了这本书,不为别的,就是以前高中时对闻一多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当时听语文老师对他的评价很高,所以当时就想多了解一下。
  也幸好我借了这一本书,我觉得我了解的很多。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闻一多的经历以及遭遇。看过之后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当时老师对他的评价是那么高,其实不仅是这样。以前的许多作家对其的评价都是很高的。例如“郭沫若”他对闻一多的评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代表作品其实并不多,但是的的确确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问题。闻一多的大部分作品都收录在《红烛》以及《死水》里。而我借的书恰巧是这二本诗集的集合。当我对闻一多的了解加深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他的作品是很好理解的,他是作品里有长有短。长的可以到达好几页,短的呢?也就几行。但是所表达的意境是无须质疑的。
  在《闻一多诗集》的开头里,我看到了几个闻一多的照片,有小时候的,也有年纪大的。有一幅是对我影响很大的。那个就是闻一多被暗杀身亡的照片。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被国民党枪杀,其子闻立群亦身受重伤。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更是独特的诗作。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七子之歌》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
  书的最后是闻一多与梁实秋的书信,让我深深感觉到了其中二人的深厚友谊,也看到了一些诗改的过程。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真是受益良多啊!

  《闻一多诗集》读后感1000字
  前两天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书,是《闻一多诗集》。当时并没有什么思想是要读这本书,毕竟诗集挺不好理解的,但是我还是拿了这本书,不为别的,就是以前高中时对闻一多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当时听语文老师对他的评价很高,所以当时就想多了解一下。
  也幸好我借了这一本书,我觉得我了解的很多。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闻一多的经历以及遭遇。看过之后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当时老师对他的评价是那么高,其实不仅是这样。以前的许多作家对其的评价都是很高的。例如“郭沫若”他对闻一多的评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代表作品其实并不多,但是的的确确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问题。闻一多的大部分作品都收录在《红烛》以及《死水》里。而我借的书恰巧是这二本诗集的集合。当我对闻一多的了解加深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他的作品是很好理解的,他是作品里有长有短。长的可以到达好几页,短的呢?也就几行。但是所表达的意境是无须质疑的。
  在《闻一多诗集》的开头里,我看到了几个闻一多的照片,有小时候的,也有年纪大的。有一幅是对我影响很大的。那个就是闻一多被暗杀身亡的照片。

读《先生》有感


读《先生》有感

文/胡壮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先生》的遴选标准为:开一代风气的启蒙教育者:性情、经历、作为有传奇性;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本书十位人物分别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想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

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这段摘自《先生》的话虽短小,却深深震撼了我。教育,不仅关系个人的命运,更关乎整个国家。回想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一个又一个先生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民族重任,挺直了民族的脊梁。

风雨飘摇,国将不国,先生们前赴后继,为学子们,为中华的未来撑起晴空一片。蔡元培先生几乎一生投身于教育,他前后七次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其中的喜乐沉浮,也有自己才知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几乎耗尽先生一生的心血。先生为国投身教育,全力保护学生,一改官僚养成所之恶劣风气。先生希望学生们能安心学习,在参加政治之前先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可是在那个大环境下,先生这一希望落空了。我不知道当学生们为增收讲义费大闹特闹时,蔡元培先生作何感想。仔细想来,应该是一种陈中国却有带有几分自嘲的哀痛吧。几乎倾尽一生培养出的学生,怎能不痛?

除却校园,也有先生把目光投向了乡村。陶行知、梁漱溟等先生等开展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办平民学校,以造新民,是晏阳初先生的目标。为实现一个更好的世界,先生决定要培养素质更好的人民。为此,他放弃了精致的生活,举家搬到乡下。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定线模式取得瞩目成就。先生胸怀大爱,他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世界。在那个烽火年代,乡村竟出现稀有的海归博士等人才。似的,为了国家,为了世界,他们放弃了咖啡,拿起了锄头。现在的赤脚医生等制度,亦是从当年的先生们继承来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任岁月流逝,教育不倒,中华不倒。莘莘学子,担起国家传承的重担,挺起民族的脊梁吧!


《说和做》读后感


今天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课还是在上,语文课上的课文《说和做》很感人,是臧克家记录闻一多先生言行的一些片段。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诗人,所以这篇《说和做》语言富有诗意。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学者、革命家。这篇文章讲到闻一多先生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儿,老师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闻一多先生在1946年7日15日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作了演讲,他在回家的过程中,和他的儿子一起被特务盯上了,随着两声枪响,父子俩应声倒地。送到医院抢救,闻先生的儿子活下来了,但闻先生却与世长辞了。老师讲这个故事我很感动,闻一多先生明明知道追悼会上会有特务,可他还是去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看似不珍惜生命的举动,蕴藏着闻先生执著坚定的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以及对敌人的蔑视。正是这种大义凛然震撼了我,闻一多先生一生没有怕过,当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时心中一定是激昂愤怒的吧?我不知道,也不敢妄加说此,可我知道,每一个心中有祖国有人民有和平的人都是不会轻易屈服的。

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是全中国的骄傲,谨以此篇,怀念这位伟大的革命者--闻一多。

读东坡先生有感


翻开这本日记,密密麻麻的细腻文字已为它增添色彩,记忆着成长零碎回忆。第一篇文章静默着描绘苏轼,嫩稚而可爱。回想起某个下午的课堂,苏老师上《承天寺寻张怀民》,大力赞美东坡先生。很认真的听有关苏轼的生平事迹,亦大气豪放亦柔肠悲怀。那个心系朝廷百姓的好官,那个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那个艺术造诣最为杰出的大家。

公元一零三七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苏子诞生在美丽的四川眉山。他初出茅庐却名震京师,身历西宁变法乌台诗案,无奈派往岭南流放。一生经历大风大浪世事变迁,随着数个帝王的胜败起伏波澜,他的人生丰富多彩,在苦难中超越奋进。苏海浩瀚似本读不完看不透的书籍,耐人寻味。故东坡曰:绚烂之极也!

第一次认识苏轼,是儿时朗朗上口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自慰无奈,酒中泛出淡淡苦涩,喉咙咽下的味道亦是如此。望团圆之时身处异乡,共赏一轮明月。

渐渐的接触苏子,他有乱世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气魄,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淡定,他有明月夜,短松冈的忠贞不渝。慢慢的了解苏子,他是纤尘不染的一江秋水,在天高云淡中悠然流淌空明澄澈;乌台诗案,用意志坚持了自己的信念,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原则,东坡的高洁傲岸令污浊时代寂静沉默。他是沃野千里的当空浩月,在墨夜星海中临风缱绻明媚皎洁;跌宕浮沉,却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东坡的放达情怀令天地黯然失色。他是舞动文字的曼妙精灵,在诗词悠扬中展臂舒怀轻歌曼舞;笔墨文字,兼并清丽婉约与豪放不羁,东坡的才华艺术令世人惊叹不已赞夸不绝。

我本闲野鹤,不与百鸟争。苏轼以宽广心胸包容万物,以乐观心态感怀生命。苏子的诗词豪放大气,于是乎,就连狼狈也如此潇洒淡定。贬职黄州的寂寞沙洲冷,曾经许多挚友弃自己而去,那份失寞悲感深埋心中。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空虚落魄的苏轼低吟诗句,叹笑万态变迁。

十年生死把坟约,销骨凄凉来者阅。是怎样炽痛的痴情让你手植青松三万,却只是为那个再也无法兑现的诺言。是怎样无悔的爱意让你将回忆与娇妍深葬,却在十年后的幽梦中依然痛彻心扉。千里孤坟埋送了他一生的爱恋。半缺月牙见证了他一世的真情。松涛阵阵,像写在夜风中的梦,翻动着月下的句句风流。流淌着的伤痕,和着一串释然的幽思,独负羸弱的光芒。远到千里之外的哀愁站不成松冈上的一株思念,惟有在天涯的此岸惆怅盘桓。愿得青松双醉晚,为伊风宿梦十年。

其实很多次提起笔总想写些甚么,却迟迟无法下笔不知从何说起。你扮演的角色太多,你的性格太丰富,你的才华太横溢,你的光环太耀眼。然,我只能不谓生死隔,今古共婵娟。在人间仰望你,子瞻

读《藤野先生》有感


我不知为何,读完《藤野先生》这一篇后,我感到很沉重。初看题目本以为文中描述的是中国学生会认真听取国外的知识,壮大中国。但我看到的更多是清朝留学生的污浊与无能,我对他们十分失望。我憎恨那群愚昧无知的畜生!

文章才开端,就看到这些清朝留学生在上野公园上学跳舞的喧闹,鲁迅先生对此甚为厌恶,我也一样。都说时代造英雄,但我现在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我们的老师说,鲁迅先生最善讽刺,起初还有不解,但读完文章才懂。可能现在辱骂国人可能会挨打。但我想说,鲁迅先生骂得好,字里行间无不刻画出清朝留学生的丑恶。商女不知亡国恨这句诗句对应他们应该毫无瑕疵,甚至还有点生动形象!

这一篇文章中,给我的体会最直接也最深感我心的是这句话: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就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起初,我读到这句话时,心里就充满了愤怒,鲁迅先生就算是大文豪,也没有权力去辱骂自己的祖国与国人吧!但当我第二次读到这句话时,感受却不同上次。多么讽刺而又直接啊!当初鲁迅先生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极大创伤和思想的极大震动,我顷刻之间便能体会到!

但我也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是什么让鲁迅先生有改变志向,弃医从文的决心?是为利益吗?为他因生在中国,长在中国,鲁迅先生是个中国人!可能从匿名信、看电影事件后,鲁迅先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已经有了这样艰难的决定的。

其实藤野先生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至少在我的认为中。在那个弱国无地位的时代中,能做到没有种族歧视也算是十分不错的。也难怪鲁迅先生在文中这样称: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总而言之,在这篇中,我看到的不单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多的是鲁迅先生对清王朝的腐败、清国留学生的痛恨,还有对自己心路历程的袒露。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