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不该被淘汰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有些东西不该被淘汰,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树是世袭的土着者,是春泥的效死者。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适者生存,当然跟不上步伐的就会被淘汰,这是现代社会所有人的思想。但是,读了《那树》这篇文章,彻底改变了我的思想,作者利用那棵树各个方面的遭遇从而反映出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不经意间淘汰了许多不该淘汰的东西。

谈回报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茂密的树叶给行人带来凉爽;树上鸟儿欢快的叫声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美丽的枝叶给情侣创造了惬意的环境。但是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们却嫌那树碍眼,它为人们付出了那么多,无怨无悔,最后人们却在一夜之间结束了它的生命。那树庇阴人类,保护大地,竟被人们因私利砍伐殆尽。

谈对老者本文表面上是写了老树的一生。当然,联系到人类社会,是否是在隐喻现代人对老者缺乏尊敬呢?那树在那里立了那么多年,默默为周围的人们奉献着自己仅有的一点利益,可人们为了发展却毫无留恋将它淘汰掉。从另一个角度想想;父母天天陪着我们把我们养这么大,这么多年默默为我们付出,但现代社会有许多人为了自己的事业,弃自己父母不养的不计其数,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在街头随处可见。

谈创新与传统人们为了发展,却在不经意间丢掉了许多不该丢掉的东西。发展的确需要创新,但是有一些历史和传统是不可以淘汰的。那棵树并没有影响到道路的修建,人们却将它砍掉。如果人们为了发展经济,把所有的树都砍伐掉,到时候道路四通八达,到处都是铁路。但是,如果有一天发生洪水,泥石流,没有了树木的支撑,我们该怎么办?这与历史潮流的发展不是也一个概念吗?

作者由那树悲壮的人生,暗示着工业文明血腥的征服农业文明,也照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人类的建设活动在不断的破坏着自然环境,就连街区百年老树也遭到灭顶之灾。人类是不是应该深思呢?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读后感



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胡先骕,被誉为“植物分类学之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听说他还不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曾说过这样的话:“恐怕还是要给,他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尽管毛泽东连他的年龄都弄错了(毛说他“七八十了”,其实他才六十多岁),但读了《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胡宗刚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还是觉得“老祖宗”之说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居然不是中科院的学部委员呢?

这首先与他的学术观点有关。1949年以后,新中国选择了亲苏反美的内外政策。于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这种情况下,“不识时务”的胡先骕却在他编写的教科书中,点名批判了苏联生物学权威李森科。李森科是列宁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提出“一个物种可以飞跃为另一个物种”的遗传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胡先骕基于科学家的良知,在书中介绍这种情况,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生物学工作者……不至于被引入迷途”。但是他的做法却被视为“有严重政治性错误”,是“对苏联政治的诬蔑”(见该书第165页)。从此,胡先骕就失去应有的学术地位,直到1983年,中国植物学会在太原召开成立50周年大会,会长在回顾本会历史时,也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其次,还与他的留学背景和政治态度有关。胡先骕两次留学美国,最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因此被视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文革”中又增加“反动”二字)。另外,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他还积极组建社会党,参与起草了《中国的出路》。这个文件是该党政纲,其中说道:“如果我们不参与政治,别人将要把与我们的意志和良心相反的制度,强加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身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头衔,再加上这样的观点,怎能当学部委员呢?

其实,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还有许多与胡先骕类似的人物,比如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和他的妻子、文史学家陈衡哲,中国政治学的开拓者张慰慈、张奚若,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陶孟和……这些人大多是在辛亥革命前后赴欧美留学的。他们在人格上具有独立性,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具有建设性,因此我认为这是中国近现代留学史上根基打得最好的一个群体。相比之下,包括留美幼童在内的被洋务派送到欧美留学的那批人,对专制统治集团有很大的依附性;而在戊戌变法以后去日本的那些留学生,则往往多有破坏性而缺乏建设性。遗憾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个群体便很快被人遗忘。这就形成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他们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近,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遗产却离我们很远。于是,他们的政治选择、学术理想、精神追求和人格风范,便成了绝唱。

读罢《不该遗忘的胡先骕》,我又找来《胡先骕文存》(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出版),没想到其中有一篇《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也谈到这个问题。文章说,由洋务派送出去的留学生,最大的缺陷是不通中文,因此学成后大多从事外交或工商方面的工作;后来的留日学生,不仅品性各异,且失之于滥,能在日本高等学校毕业的很少,结果是大多数人没有高深的学问,只能进入军政界工作。看到这里,又想起五四运动以后,还有勤工俭学的留法学生以及后来的留苏学生,他们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认为,重新梳理并认真研究中国近现代留学史,或许可以为中国的命运和出路提供更好的解释。


《偷东西的小孩》读书笔记


有一个小孩从小偷东西,母亲不但没有批评自己的孩子,反而还夸他能干。小孩长大后,偷东西的胆量也越来越大。有一次,他在偷东西的时候被当场捉住,还被判了死刑。它的母亲失声痛哭。在行刑之前,他说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这时,他猛地一下撕了下来母亲的耳朵。母亲直哎呦地说道:你真是一个不孝的儿子!她的儿子说:我初次偷东西交给你时,如果你能打我一顿,我怎么至于落得今天这种可悲的结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这位母亲被孩子咬掉了耳朵还明白过来。是自己的失职导致了今天的结局,小错不惩,必酿大错。

小朋友们千万不能因为恶小而为之啊。

《借东西的小人》读书笔记


快乐的暑假已然逝去,但在美好的假期里,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玛丽诺顿的代表作----《借东西的小人》,陪伴我度过了几个日日夜夜,让我至今回味无穷。

地板下,生活着一些靠被人们忽略的零零碎碎的东西生活的小人。他们会用邮票装饰墙,用火柴盒做柜子,用小盖碗做澡盆,用别针做门闩食物就更不用愁了,人们掉下的面包屑,土豆渣等,够他们吃上半年的了。但是他们过得很小心,如果被人们发现,他们就得搬家。小人家的孩子阿瑞埃蒂与默默帮他们保守秘密的大人家的小男孩交上了朋友,男孩送给他们许多东西,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但好日子不长,小人被大人们发现了,大人找来警察和狗,要除掉小人家。在男孩的帮助下,他们准备逃离庄园,去田野上生活。

这个故事简单到没有明确的情节,甚至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仅仅就是一段故事,就像在站台上突然看到过站的列车上,坐着一位清纯美丽的女孩,虽不知始末,但是带来数日的美好回忆和留恋。让人觉得清新而舒畅,与整部作品的风格融为一体。生在这个浮夸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作品能让人远离喧嚣,体会到真正的安静和感动。

如果能在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春季欣赏这部作品,即使足不出户,也仿佛能置身于小溪旁野花盛开的草地上,静静听阵阵微风袭来,看水面波纹粼粼,感受小草划过脸庞的清净。

小男孩和小人一家之间的感情是纯净真挚的,特别是小男孩那种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帮助,足以让我动容。

这本书的灵魂贯穿始终,那是通过荒诞或真实故事感动人心纯真的情感,那是让人们从此乐于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他人和平共处的情感。

《绝对不能被淘汰》的读后感2000字


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尊严?什么是胜利?什么是强者?《绝对不能被淘汰》给了我答案: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不可改变的法则。我告诉我自己:不管争取还是放弃,我都要对父母的期望负责,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还记得刚进入这所大学的时候,对着学校大门,我便暗下决心要在这找到一片属于我的青春纪念,展示自己的能力,好好锻炼自己。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与生存技能,因此,在老师挑选班上的临时负责人时,我毫不犹豫地推荐自己,并且也顺利地当上了会计093班的班长。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正式进入运行轨道,像一只旋转的大陀螺奔走在教室,寝室,操场,老师办公室之间,在同学老师之间充当联系桥梁,登记同学的基本情况,复核,登记,传达老师对同学的指导,要求,还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面对军训教官的培训,指示。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来完成我的工作,少了与同学的交流与沟通,再加上我是一个外省的女孩子,没有与本班的同学住一起,到最后事是办漂亮了,由于没有处好人际关系,在连任班长的选举上我被刷了下来,并且是几个竞争者中票数最低的,我失望了,是我哪里做错了,还是同学对我有什么不满?有能力却无用武之地。

一些老师还有我的父母知道了这件事,给了我不少忠告和建议,这让我很快重振信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很快总结了自身的不足,把精力投入到校广播站,自管会及班上的生活委员的工作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在月末,期末均取得校优秀学生干部,等相关证书。

在《绝对不能被淘汰》这本书中,我结合了自身的经历,还记得书上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人类社会的竞争远远超过自然界的竞争,因此被称为丛林社会。在残酷的竞争面前,总会有一些人被淘汰出局,也总有一些人从竞争中胜出。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是无数的失败者,是无数被他淘汰的人。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我持着仅有的一点能力和勇气去争取,但现实是残酷的,一味地强调公平,自尊是没有用的!有过挫折,有过失败,有过近乎绝望的无奈,我才明白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定义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每个人都必须直面残酷的生存,不论你以为你是谁!

在书中我还看到这样的话: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每一种生物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就好像人类社会一样,每个人做着不同的工作,大家的共同努力形成了繁荣的社会和国家。工作就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出色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既是我们的责任,同时也能为我们带来别人的尊重,也是我们最为看重的尊严。

在黄老师的培养下,我成为勤工俭学的一员,一段时间的劳动下来,我发现了劳动的乐趣,感受了劳动的美,在节假日期间,由于路途遥远,我没有回家,而是选择在学校附近和同学一起找了发传单的工作,一开始在寒风中我可以微笑着礼貌的将传单分发到路人手中,但是路人的白眼与蔑视让我逐渐力不从心,最终牵强地笑着脸发完最后一份传单时,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从老板手中拿到我的第一份工资40元时差点流下泪来,这就是我一天辛苦得来的报酬,这就是我强颜欢笑得到的东西,这次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工作的辛劳与父母赚钱的不易,也让我领悟到黄老师安排我参加勤工俭学的苦心。

不知道大家对下面的一则小事怎么看,一日,某记者采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说: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会为很多事等待,但最不能等待的是什么?是机遇?还是免费的亲情

还记得父母送我来学校的那天,天下着雨,冷风吹着雨水斜斜地落下,为了赶上仅有的那班车父亲不顾车站人员的阻挠,顶着危险将我送上车,望着车窗外父亲母亲仰着头殷殷的教导我要注意身体,别为了学校的工作累着自己,雨打湿了他们的脸,他们却不顾寒风冷雨叮咛一个出门在外的女儿要好好照顾自己除非到离别的时候,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深浅,如今在异地的大学写下这些,我才体会到范仲淹笔下的感伤黯然销魂,惟别而已矣。 真的真的很怀念母亲为我撑起的那把伞,真的真的很想要父亲不论寒暑送我上学的那辆单车,这就是父母爱的表达,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最后,我要再次大声喊出我的信仰:不管争取还是放弃,我都要对父母的期望负责,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SURVIVAL OF THE FITTEST!

《有些秘密要公开》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就是我们在阅读书籍后的一直体会感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有些秘密要公开》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有些秘密要公开》读后感范文:

这篇文章讲了让人感到温暖的兄妹情,因为妹妹被哥哥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争斗,没有了一条健康的腿。于是,从妹妹8岁开始,哥哥就变成了妹妹的守护神

妹妹在8岁的时候总是认为哥哥是变形金刚。这个称号可是名不虚传的。妹妹想看什么节目,他就扮成电视机,给她看。例如野猪、长颈鹿、老鹰,等等。于是,他就成了一个变形金刚了。

哥哥为了妹妹,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女孩。那是因为妹妹看不过那个女孩,看他们一副亲亲我我的样子,她开始讨厌那个女孩。哥哥看妹妹如此不高兴,便放弃了这个女孩,并且无怨无悔。这就是他们分手的对话:我现在不能分心,我要照顾妹妹,她比你更需要我。女孩说:许诺,你真的打算和她过一辈子吗?他说:是的,我是他哥,就要一辈子和她相依为命。他连自己心爱的人都可以甩开不管,去管自己的妹妹,可见他对妹妹抱着很大的责任感,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怎样,他都不会放弃妹妹的。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妹妹18岁的时候。

18岁,他是我的一片天。在妹妹自己描述的时候,我能感受到这个哥哥对妹妹来说多么地重要。也难怪呢,哥哥为了妹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却只跟着妹妹,保护着她,不让她被人嘲笑,不让她被人欺负。他成了妹妹学校里的清洁工,他记着妹妹小时候想看电视机的梦想,给了妹妹一台18英寸的电视机。

哥哥的背,永远是妹妹的顶梁柱。妹妹爬上了哥哥的背,哥哥永远都会保护她、载着她,就像天空载着的云,一路稳妥地飘下去

读后感写作技巧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例如第四册课本中的练习,对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首诗写读后感,就只要引原作要旨并加以阐发.另一种情况是作者在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新的观点.例如《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一文反映的是实际生活中哲理性的现象.从本文体现的普遍原理出发,可以获得关于人才问题的新的认识.即优越的条件能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成才机会,良好的环境也必将对一个人的成才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努力,对良好的环境不加以利用,客观条件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不论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进一步阐释,还是在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观念,都必须体现作者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力求新颖别致,切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这样才算真有所感,感到了实处.

再次,联系实际是关键.读后感既要从原文出发,但又不能局限于原文就事论事,而要联系自己、他人、社会的实际,有的放矢,展开联想,深入挖掘,写出感受的普遍意义来.因为读后感的生命在于联系实际,有感而发.所谓联系实际,一般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与材料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以此来作比较、对照.二是要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中一些有代表意义并所供材料联系紧密的生动事例.通过丰富的联想,引用古今中外能证明论点的事例或富有哲理的理论论据,既可充实文章内容,也可深化中心论点,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所以从本质上讲,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就是作者以原作的主题为指导,分析研究实际问题后,将获得的新的观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

为了进一步说明读后感的特征,将读后感与一般议论文加以比较.读后感是议论文的一种.和一般议论文一样,它们都是表达作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它们都是作者以已往的知识积累为前提,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对于客观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对于一般议论文来说,作者认识某一客观对象时的知识前提,在作者大脑中是浑然一体的,缺乏专一性和单指性,而读后感的作者在认识某一客观对象时,离不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但知识和生活材料之间似乎还缺少一个契机,还没有形成一个凝聚点,原作则对于作者起了一种启迪作用,是作者认识深化的动因,由于这种启迪,才使作者以往的知识聚集在一个焦点上,使某一客观对象的本质为作者所把握,从而产生新的飞跃.

那么,读后感的结构应是怎样的呢?它可用引议联结四个字加以概括.

引就是用叙述的方法转引材料:或引观点.或引有关内容.但引不是照抄.而应该用概括的语言把所需材料简明扼要地引述出来.

议就是以所引原作的思想观念为基点生发开去发表议论.在叙述结束时,用一两句话点明原作所包含的中心,使文章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为统率下文所展开的丰富联想.

联就是在原文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来谈,或者把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作比较,使发表的感想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

结就是对全文的题旨有所归纳或总结,或强调中心,或提出希望,或表明态度等.

除结之外,其余部分的次序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动.

读后感写作其实并不难,只要坚持经常练笔,积极思考,认真积累写作材料;关心生活,观察生活;同时学一些写作理论,掌的一些程式,肯定会使自己的文章异彩纷呈.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