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随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弟子规》读后随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为总纲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下面是挑选较好的范文《弟子规》读后随感,供大家参考。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 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弟子规随感《己有能勿自私》


读弟子规随感《己有能勿自私》

我出生在1981年,父亲是县上一所中学的老师,母亲是一家国营企业的营业员。那是一个物质生活资料十分匮乏的年代,那时的单位是没有福利房和职工宿舍的,学校考虑到父亲的困难,分配了四百多平米的空地给父亲,盖了两间土房,算是有了自己的房子。值得高兴的是还有菜园子,种上蔬菜,家里几乎不用买菜了。现在说起这些,还有点田园式的清新感觉,可是在当时,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因为处于县上的一个边缘化的偏僻位置,每到下雨时脚连同鞋子陷进泥里拔不出来。一旦遇到下雨天,家里的房子都会漏雨,滴答滴答的和着屋外的雨声。都说屋漏偏逢连绵雨,我当时还不知道这句话,现在想来那时的生活真是清苦。这样的生活持续了近10年的时间,后来母亲单位分了福利房,生活条件也渐渐好了起来。
2000年正值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母亲所在的单位破产清算,企业倒闭了。下岗后母亲和一家农户在农村合作经营农民合作社,从建厂房开始,经过8年的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农户的信任。同时,2001年6年我从邮电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在一家大型国有通信企业做出纳员的工作,由于机缘巧合,后来到市人社局工作。
近日局内号召年轻干部学习《弟子规》,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意义深远。它作为我

们做人做事的规矩,令人读后深感惭愧,其中一句:己有能,勿自私,意思是我们自己有能力,不该自私自利,要多帮助别人。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就是一个知恩图报、有血性、爱国爱民的草根英雄,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弟子规中的这句话。陈光标的义举可以说得上是达则兼济天下了。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讲,最多也是独善其身,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每天都会面对人民群众,是需要有民生情怀的,哪怕是只有为他人奉上一杯清茶的能力,那也是对人民的关怀与付出。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的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所昧却,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家里的饮用水是到邻居家的水井取来用,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中不失去人的温情。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总会有一些卓越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总会有一些清悦的鸟声一样。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有为的青年,都想为社会,为他人奉茶,只可惜到后来大半的人都消磨了意志,同样地,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踌躇满志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因为缺少一种无言无私的胸怀,便不能实现奉茶的理想,我想这是寂寞而悲哀的。

弟子规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学了《弟子规》,它是清代的秀才李毓秀写的蒙学读物,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听父母的话,父母叫的时候,你不能慢吞吞的,父母让你干什么的时候,你的行动不能懒惰。我平时在家里,父母叫我干什么活的时候,我总是慢吞吞的不想干。学了这句话之后,我以后就要听父母的话,不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教育你的时候,你应该好好认真地听,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顺承父母的话。这一点我在平时根本做不到,但是学了这句话之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听从父母的教诲。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句话的意思是东西虽然很小,但是如果不告诉被人救私藏起来,别人就会认为你是偷,那父母的心就伤透了。我平时拿什么东西的时候,(星辰ww)都会给别人说一下,不会一声不响就拿走了。这一点我做的还好。

入则孝是《弟子规》中的第一则,也是做人的基础,我应该从入则孝开始做起,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


不得不承认,自己才疏学浅,快40岁了,才来认真学习《弟子规》。也正因为自己儿时读的书太少。在平时教学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备课起来也得花费太多时间去拓展自己的知识。所以,一直以来,我很注重培养自己班的孩子进行经典诵读。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就开始让我的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到现在,孩子们已经学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弟子规》时,由于要顾及到班里的全部孩子接受能力,所以,自己对《弟子规》里的内容也没有更多去思考。这个寒假,学校要求我们学习《弟子规》,再一次认真通读后,我感慨万分。《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使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虽然儿时与《弟子规》失之交臂,但是,现在走进它,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还是感到很幸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来才改名《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不仅教育少年儿童如何做人,对于我们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发现自己的缺点很多很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个连古代三岁孩童都知道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却没多少人知晓。即便有少部分人记得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却往往忘记了自己对父母也要尽孝道的道理。

以前,婆婆每年都会来我家小住几天,但近几年,很少来了。想想我之前对婆婆的态度,不禁让我感到汗颜和羞愧。婆婆习惯了唠叨,经常一件事情反复说好几遍,而我就会不耐烦的打断她的话语,婆婆往往便不再做声。但从她的神情看得出来,她很难过。每每想起,让我非常懊悔。对于老人,我连最起码的耐心倾听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其它事了。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再看看《弟子规》里古代人们的做法,差距不是一点点呀!

还有,在工作中与同事相处时,有时因工作忙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没有做到怡无色,柔无声,讨论问题时,往往由于意见不统一,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使声调不知不觉的提高了。

像这样的问题还很多很多

感谢《弟子规》,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养成和道德品质。以后,我将用《弟子规》来规范自己言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

弟子规读后四感


按公司要求,我背完弟子规;接着,按公司要求,写读后感。

相同的是:公司要求。

两者的不同之处,是:按公司要求背弟子规时,我感到迷茫无奈;但在按公司要求写读后感时,我觉得确实有一些有意义的话要记下来,以留后用。

第一感:弟子规只是一个基础,但它将带给我们一个真正的人生。

从很早时听说弟子规开始,我就是一个不喜欢弟子规的人。因为我最不喜欢拘束自己,尤其不喜欢拘束自己的思维。我认为社会的创造性来自对格局、对细节、对具体、对方法的放任思考,并最后对所有的思考信息形成融会贯通。这才是做事之道。

正是这个思维导致了今天的我集大失败与小成功于一身的综合体。16年的生活和工作生涯里,我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原则,做了很多值得记忆的事情,但也经历了太多的人生波折。

在背弟子规的过程,我突然发现,其实在我不拘一格做事的思维里,缺乏一个基础的生活工作准则。这是影响现在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工作的目的是生活,工作的目的决不是工作。否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以至延伸至工作问题。

弟子规只是一个做人的基础,并不是很高的要求。但有了这个基础的生活原则,我们将走进一个真正的人生。看看我们的许多误区吧。

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呢,可能更多的是有余力,则孝悌。工作忙成为不回家的极为正当的理由。总叙说得好,首孝弟,次谨信。也就是说,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是排在余力学文前的;对父母的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而我们,可能都在或多或少地违反着这一大的原则。

弟子规不是信仰,是一种做人的准则。换句话说,不做好它,不能说没信仰,可能会没了做人的底线,或说可能会缺德。

第二感:弟子规十分细致。看短实长,看粗实细。

1080字看似短,其实它包含了长达一生的生活智慧。孝悌谨信,爱人亲仁,余力学文可以作为我们几十年生活的基础准则。

1080字看似粗,但它告诉了我们生活的每一细节。它告诉我们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它告诉了我们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它告诉了我们要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它告诉了我们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你难道没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感受吗?

第三感:背,这才是真正的理解!!!

不要说:我理解了,就可以背不过。其实错了。背过了,理解一定不同。相信这句话先接受才有理解。你都没完全接受,何谈理解?当你背过,当你能合上书,依然说出来原话时,你会感到这是一个十分奇妙的过程。你就好像突然理解了一样。其实,我们很多人,同丢失了很长时间的弟子规一样,也把背诵丢失了。正是对背诵的丢失,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浮躁。似乎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说不上来。

第四感:综合感觉。

礼节是多么的重要。

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

对好坏善恶的态度。等等。

其实,有了这个做人的基础,成功将会水到渠成。也许,成功仅此而已。而已!而已

感触发完了。再背一遍吧。背过了,那就力行下去吧。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朗朗的读书声犹如绵绵春雨,滋润着学校这片求学的土地;浇灌着同学们幼小的心灵;孕育着一代代青少年儿童。每天清晨,,当我踏进校门时,一阵阵百灵鸟似的的读书声使人引人入胜,一个个道理便铭刻在了心中。

《弟子规》就像一片装面了细想道德的大海洋,我们便每天遨游在了这篇海洋中,快乐地寻找着只是,摸索着道理,吸取着精华。《弟子规》使我们学会了做人不仅要孝顺父母,有爱兄弟姐妹,而且要讲诚信,守信用,更要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感慨万千!

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次谨信了,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守信用,一个人如果拥有了诚信,便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宝藏,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身边的人就会疏远他,他将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每当我读到次谨信时,一件往事不禁涌上了心头,使我羞愧不已。那是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星期一下午。英语老师说要黙单词,这是,我下一子慌了,哎呀,糟了,昨天晚上忙于小课题的事,而把黙单词的事情给忘了,这可怎么办啊?正当我心急如焚时,旁边的同学提醒了我,他平时黙单词时,都把英语书放在腿上,我何不也来效仿一下呢?由于是第一次干这种事吧,心里老是觉得不舒服,东张西望的,生怕有人会看见。才抄了一个,我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我向四周扫视了一番,我觉得好像同学们的目光全都凝视着我,仿佛在说:竺立群,我们那么信任你,你却咳,太不应该了!你身为大队委员,还这样,真丢脸!这时,我感觉身边的空气都凝结了,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诚信。当英语老师报诚信这个单词时,我的腿不禁颤动了一下,书差点掉在了地上,竺立群,你怎么可以这样呢?赶快把书放进去,笨蛋!我心里不禁会很起来,于是,我赶紧把书放了进去。这时,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总算落地了。虽然这次单词没默出,但我心中仍然很开心,因为我做到了诚信。

从这件事中,我更加懂得了诚信的重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弟子规》中次谨信的道理。只有做到了诚信,你才能坦然地面对他人,面对人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摸索《弟子规》中的道理吧,它将会成为你人生中的导航灯!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