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以下“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它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时代和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逐渐浮出水面,登上了历史舞台。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 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固定的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

(2)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职业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应连续不断地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等。

(3)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学生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将其规划转化为现实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具体包括:职业生涯定向教育;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培养;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


Fwr816.COM文章精选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是什么?想了解的朋友不妨看看下面为大家搜集的相关情况,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

为什么做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流行的概念。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它既指专业素质各个方面(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一起成长,也指一个有步骤和阶段性的成长过程。教师职业生涯和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是一个意思。它们的区别,只在于生涯比较中性,而发展带有目标和价值性。

一般印象而言,中学教师的工作稳定,步调规律且单纯,还需要有生涯规划吗?答案是肯定的。教师的生涯发展是为自己规划出自己的「心灵蓝图」(mindmap),也是一种「虚拟实境」的演练。

在教师的生涯发展方面,必须作系统的思考,从整体观照,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进行生涯思考,这样教师会自觉地、妥善地完成生涯规划,实属重要。

(一)终身教育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后,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理念日受重视,生涯发展的研究,已不只偏重个人的职业选择方面,进而扩大到个人自我潜能的发挥。

如何使人生各阶段的潜能达到最大实现的可能性,逐渐成为生涯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换言之,不仅要使个人乐在工作;而且也要使个人能安享晚年。教育工作者受到此种理念的冲击,逐渐感受到生涯发展和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教师逐渐体会到在职进修的必要性,光凭过去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实很难胜任目前的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地进修,吸取各种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知识,以扩大知识领域,提升专业能力。

所以,教师生涯能力的规划与发展,越来越凸显其迫切性。

(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质量的提升,主要系于教师能否将教学工作当作终生的志业,或是将教学工作当做一生值得奉献的专业。

因此,教师必须有自我发展需要。教师要具有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按照时间纬度,其内容构成至少包括三方面:

对自己过去发展过程的意识

对自己现在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

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意识。

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后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

教师发展应有的模式: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总结提升。

传统的模式:学校要求学校组织学习教师实践总结。

(三)有助于教师确立发展目标

由于我们过去缺乏生涯设计的概念和意识,不少教师对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几个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现在自己处于什么阶段,等等问题,脑子里往往是模糊的、不清楚的,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这样考虑过。 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听从领导安排,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多少自己的追求,态度比较被动当工作不满意时,往往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制约,认为自己尽了力,没有办法克服困难。所以,生涯规划,可活出快乐人生!这里我介绍几种关于快乐的技巧:

要有目标和追求

经常保持微笑

学会和别人一块分享喜悦

乐于助人

并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

学会和各种人愉快的相处

保持幽默感

要能处乱不惊

学会宽恕他人

有几个知心朋友

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并从中获得乐趣

享受你的天伦之乐

保持高度的自信心

尊重弱者

偶尔放纵自己一下

有空来论坛坐坐

具备胆识和勇气

不要财迷

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前言

我曾是一只断了羽毛和爪子的老鹰,在悬崖峭壁边充满了惶恐的挣扎和无边的迷茫职业生涯规划就像一束光,照进我黑暗的世界里,点亮我的希望,让我学会爱惜圣洁的自己。我开始意识到,该是奋斗的时候,再不努力便没有了以后。也许,拼搏之后的哪一天我能展翅高空,成为圣洁的天使。

青春应该是小小的疯狂加上大大地阳光。

青春,有多少不为认知的泪水?

青春期,我们叛逆,存在极端的心理。眼泪模糊了视线,模糊了前方的道路。因此,大人们说,我们都是远视眼,模糊了离我们近的幸福

青春,有多少不曾说出的语言?

叛逆期,我们也渴望着一双有力的手把我们从泥潭渊谷中拉回来,也渴望着一盏明灯点燃在黑暗的夜色中,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的追求,我也不例外,我也有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和对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幼以来,我时刻憧憬着教师职业的讲台,那是一个多么圣神、多么崇高的职业!为了实现成为一名教师这个梦想,我日日夜夜不懈追求,不停策划,只为到达我那长久以来的期待。

一、达成愿望第一步--自我认识

先贤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想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把握自己的未来发展和成长道路,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科学规划人生的步,然而这一步并不容易。正确认识自己,既不骄傲自满又不妄自菲薄,找到一条适合发挥自己才干的道路,却是值得每个人深思。正确认识自己有以下六点:

1、我喜欢做什么?

职业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喜欢看书,从小我就喜欢看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觉得这样人生才有意义。

2、我能够做什么?

职业能力的强弱对影响着一个人的综合发展。我能讲出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我能弹出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我能画出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卷;我能写出工整的字体

3、我看重什么?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选择职业重要的因素,能够扬长避短、趋利弊害、择我所爱、爱我所选,可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得到成就感。在很多时候,会拒绝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

4、我适合做什么?

我身体协调能力差,在舞蹈和体育方面尽管很努力也达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我比较能说,能写,能画。我大胆,善于言谈,相信在教师职业上会得顺应手。

5、我的优缺点及分析结果

我的优点:

善于沟通、为人谦虚较愿意乐于助人,并能总中获取快乐、做事有激情,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更有激情和斗志、性格随和,有团队精神、做事认真,谨慎,有毅力,锁定的目标不到后一刻决不放手、善于为他人考虑,较守承诺,不轻易许诺、做事不张扬,但不甘平凡。

优点的分析结果:入学以来,我一直担任班干,逐渐逐渐中养成了热情服务他人、为他人着想的性格,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

我的缺点:

平时较为慵懒,意志力稍有欠缺,常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计划一般都无疾而终、不懂得释放自己,严肃古板、多数时候,做事缺乏思考,缺乏条理性,缺乏创造性、记性不好,马虎大意,不注意细节、憎恨表里不一,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固执,处事不够乐观、较为理想主义,追求完美,总希望把所有的事情尽可能做到完美,可在做的过程种却发现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所以通常会觉得矛盾和苦恼。

缺点的分析结果:常常给自己找懒惰的理由,自然而然中养成了惰性心理。

我并不,但我很努力;我并不丽质,但我很欣赏;我并不富裕,但我很满足

6、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

我家住在一个遥远而又偏僻的小山村,那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只可惜交通不便、水电不通,因此,家庭收入低,导致经济困难。

分析结果:

1、因为是在农村里生长的孩子,我从小就学会如何勤俭节约;我从小就学会如何洗衣做饭;我从小就学会如何尊老爱幼;我从小就学会如何珍惜物质;我从小就学会如何感恩他人

2、因为生长在丰富的自然环境,空气清新,父母长辈和谐淳朴,我幸福安康度过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造就了一颗感恩善良的心。

3、渐渐的,我长高了,渴望走出大山去升学,去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我选择了一所中职学校,希望能在这里释放青春,逐梦飞翔。

学校因素:

我是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扶贫巾帼励志班的学生,就读学前教育专业。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是全国第二所举办扶贫巾帼励志班的中职学校。扶贫巾帼励志班是学校响亮的名片,扶贫巾帼励志班的宗旨是培育一个好女孩,培养一个合格的母亲,造就一个幸福的家庭,通过扶贫资金整合,实现贫困家庭女孩全部免费完成中职学业,为老区贫困家庭女孩开辟了光明的未来之路。校园三面青山环抱,四季绿树成荫,红花绿叶争艳,书声鸟语齐鸣,闹中取静,幽雅宜人。学校以传承商道,缔造未来为己任,以智慧演绎商术,用心灵诠释商道。努力培养学生以诚为人、以德立信、以信从商、以技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学生缔造理想职业奠定良好地基础。

在商校里,我学会了承受,学会了担当,学会了珍惜在校的日子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会在光明的道路逐渐自己的才能,用勤奋的双手创造明天的辉煌。

二、达成愿望的第二步--职业认知

1.学前教育专业主干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

2.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概论、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琴法、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研究方法、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游戏理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音乐舞蹈创编与技法等。

3.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4.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人的幼年时期是人脑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强的时期,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期。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使幼儿智商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使其智力充分发展,为以后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在大学生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今天,幼师毕业生却十分抢手,就业市场十分宽松。

三、达成愿望的第三步--确定目标

每一个梦想,每一种追求都要精心规划,才能更容易到达。对自己本身的正确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目标,并进而做出相应的努力。一个人要想成为成功者,确定正确的人生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职业规划的目标是做一名的幼儿园教师。

1.我的近期目标:

我渴望在20xx年6月份能在普通话测试考试中入级为二级甲等以上;在20xx年能顺利考得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

2.我的中期目标:

我渴望在20xx年至2020年期间:

(1)当一名的幼儿园教师,打造生意店铺(利用业余时间来打理)。

(2)升学本科,进入深造生涯。

(3)自学报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

3.我的长期目标:

我渴望在2020年至2025年成为骨干的中小学或幼儿园教师;拥有自己的家庭和一片高收入的蓝天。

四、达成愿望的第四步--可实行的途径

每一个梦想,每一种追求都要精心规划,努力实行,不然,梦想将成为一个空想,规划将成为泡影。

实行第一阶段:建立期(20xx--20xx年)。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完成中职阶段的的学习,具体实施如下:

1、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于时间多看书、多参见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2、多练习普通话(时间制,此时至6月份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后):

(1)早晨6点40分起床,十分钟穿衣洗漱,6点50至7点15分朗读轻声儿化词语表,朗读两篇作品(6分钟以内),构思两篇命题说话(6分钟以内)。

(2)中午12点30至12点50分听录音入睡(词语、作品朗读)

(3)下午6点至7点朗读轻声儿化词语表,接着前一天的音节、词语表继续往下读,朗读五篇作品(15分钟以内),构思五篇命题说话(15分钟以内)。

(4)晚上10点至10点半朗读轻声儿化词语表,朗读两篇作品(6分钟以内),构思两篇命题说话(6分钟以内)。

(5)晚上10点40至11点整听录音入睡(词语、作品朗读)。

3、暑假期间20xx年7月初至20xx年8月中旬:

(1)外出做兼职(短期工),工作环境较好的,一天的工作时间不超过10个小时。这段时间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努力做到保持微笑,以的状态来迎接每一天的工作。

(2)早起晚睡,珍惜时间,勤看多记爱思考,多下载一些资料(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各种资料和练习题、手工折纸、幼儿游戏活动、五大领域的教案编写),多看一些视频(幼儿舞蹈、幼儿故事、职来职往、书记)。

(3)为去幼儿园实习做出充分的准备:加强练习,刻苦学习,学会几个幼儿舞蹈;学会唱几首儿歌;学会编几个故事;五大领域中的每一个领域编写几份教案;多看关于幼儿的书籍。

4、实习期间不断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

(1)善于观察幼儿,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心态和行为。

(2)正确引导幼儿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

(3)关爱幼儿,用童心去跟每一个幼儿沟通交流;用耐心去指导每一个幼儿;用爱心去关怀每一个幼儿;用责任心去带动每一个幼儿。

(4)与幼儿园里的工作人员(保教员)和谐相处,善于与保育员及幼儿家长沟通交流;虚心请教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学习老师们的优点,总结并借助他们的教学经验。

(5)做一个勤奋、用心的实践者。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

5、为参加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做好准备。多看考试科目的书籍,收集各种试题和考过的试卷自行填写。

实行第二阶段:充电期(20xx至2020年)

这一段时期是不断积极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中重要的时期,具体实施如下:

一:20xx年毕业后从事幼教职业;并利用业余时间运用多媒体,手机等接收信息和联系方式打造一条属于自己的商海道路;自学报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

(1)在幼教职业中敬职敬责、尽心尽力去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以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每一节课、迎接每一个小朋友。

1、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着良好地日常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劳逸结合、按时按量饮食)。

2、提醒自己保持微笑,保持良好地精神面貌。

3、做好家园合作工作:用心呵护每一个小朋友,保持和家长联系沟通。

(2)多接触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物,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以诚信为本,抓住、创造机会,为自己的商海生涯铺一条宽敞明亮的途径。

1、加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接触或创造一些新颖及吸引他人的话题。

2、尊重他们,幽默、礼貌用语。

3、主动接近,大胆交流。

(3)以自学为主,为报考中小学教师做好准备。

1、刻苦研究每一道试题,勤学多练。

2、不松懈自己,不轻易说放弃。

3、多与中小学教师交流,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借鉴他们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二、20xx年毕业后继续升学深造。谁不想要一个野心勃勃的以后?谁不想要一个功成名就的未来?我认为,只有不断的战胜自己,不断的超越别人,在职业岗位上才会得顺应手,才会胜任自己想要的职位。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个观念已在我的脑海里,心里边根深蒂固,我坚信: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心态。毕业后,我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工作,要么上学。进入工作状态中的人常说:人生中五彩斑斓的日子便是穿着校服上学的日子。我还是很喜欢上学,假若我能继续上学,我一定这样做:

(一)勤学好问,从老师的身上多学一些知识,从同学的身上多看到一些不同之处,之后善于总结自己。

(二)积极参与学校主织的各项评优活动;热心加入校园里的各个社团。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课余时间进行兼职工作,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求知的欲望。

(四)努力做一个让人放心的人,减轻,分担父母的心理、经济压力。

(五)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并且自强不息。虽是一名女子,但也要有自强的勇气和自理的决心。

实行的第三阶段:攀升期(2020至2025年)

这一阶段,我已完成了生命中的很多任务,要真真正正的活出姿态,活出色彩,活出原本的精彩。具体实施如下:

1、一切恢复之后该有的工作状态还是要有。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做一名、骨干的教师。团结同事,和谐家长,关爱学生。

2、打理自己的商业道路,不怠慢每一个环节。

五、达成愿望的第五步--体验与订修

计划定好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施并取得成效。这一点时刻都不能被忘记。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只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有充分心理准备。当然,包括我自己。因此,在遇到突发因素、不良影响时,要注意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仅要及时面对、分析所遇问题,更应快速果断的拿出应对方案,对所发生的事情,能挽救的尽量挽救,不能挽救的要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做出矫正。相信如此以来,即使将来的作为和目标相比有所偏差,也不至于相距太远。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但是,无论眼底闪过多少刀光剑影,只要没有付诸行动,那么,一切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得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博、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成功,只垂青有充分磨砺充分付出的人。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六、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前外语、幼儿音乐、幼儿舞蹈、美术设计与玩具开发、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教师职业生涯的概念是什么


每个人一生都必须有其职业生涯,教师从其进入学校开始,如能规划好职业生涯,最大限度地挖掘,实现自身潜能,就能更好地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清楚地了解,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最佳路线,发展自己的最佳前景.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方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教师的工作及专业发展的设计,协调教师个人内在需求和学校长远目标需求,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有效规划是学校与教师个人双方的责任, 学校与教师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双方共同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实现学校与老师的双赢。

第一步,树立理想、增强奋斗动力。没有愿望,人生就没有动力;没有方向和目标,动力就无法释放;没有目标的实现,就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所以,一个人要度过成功快乐的一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就必须有清晰的方向,定出明确的目标,然后做出有效的行为。因此,人生成功的步骤,可以归纳为三点:一,确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二,清楚知道现在的行为模式能否得到它。三,找出更有效的行为模式实现它。 具体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在纸上先写下题目,规划题目有如下内容:规划者姓名,让人从题目可以看出是谁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年限,就是确定这一规划的时间跨度,要几年;起止日期,何时开始,何时实现目标;年龄跨度,从几岁到几岁。有了题目,就要确定职业方向,也就是确定自己的职业锚:是技术型(教学能手),还是管理型(学校行政人员);是他主型,还是自主创造型;是安全稳定型,还是冒险型,然后问一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时候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从教师职业中得到什么,自己的优势与局限,价值观是什么,明确自己的职业周期正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准备期,适应期,稳定期,衰退期,退出期。再制定出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

第二步,找准努力方向、关注职业发展机会。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找到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人,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特别是已在教育行业稍有成就的同行的意见。因为教师面临的工作环境是复杂多变的,面临的客观机遇受到限制,有的老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所以学校有责任帮助老师准确地定位职业生涯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帮助老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校保持竞争力和实施名师工程计划,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缩短名师培养周期,让名师早日脱颖而出。学校要采取各种办法,建立有效的导向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学校的办学总目标分解成每一位老师的个人目标,通过培养有目标,有自信的老师来提高学校的工作活力,打造一支忠诚勤奋,心态正,志气高,能力强,身体健的名师队伍。

第三步,分解目标、有助实现梦想。目标是未来的现实,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而设计出具体的方案,分解成小目标,更可以轻松地完成目标。有些老师不愿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他们害怕做出具体的决定,选定一个目标,就意味着放弃追求其他目标的机会,而且他们害怕假如达不到目标,会对其自我理想造成打击。其实,分析制定一些小目标可以使我们做出果断明确的目标,并较容易地实现它。如对于刚刚踏入学校的青年教师,可以做出如下规划: 13年目标 合格教师 教学实践型 25年目标 优秀教师 师德实践型 57年目标 教学能手 理论实践型 79年目标 特色教师 管理实践型 912年目标 特长教师 学者型教师

以上小目标有赖于学校正确评价每个老师的能力和潜力,通过对老师实际工作的考评,根据学校目标和老师个人情况与需求,不断进行调适,或予以升迁,或委以重任,或调换工作,给予公平竞争的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首要条件,学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学校吸收并留住优秀的老师,有助于老师群体对学校目标的认同,有助于老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更有助于老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沟通。 第四,认清自我,制定实施方案 在过去,我们的所有劳动都是为了解决温饱等基本需求,而现在一旦基本的需求大致满足,个人的发展失去了动力,往往停滞不前,目标变得模糊不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由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组成。教师不仅有物质需要,更有情感需要和事业需要,进而是精神层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现在的老师最缺乏的自信,而一个人最大的根本就是自信,自信是羞怯的消除剂,是摆脱困境的长矛,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后盾。自信是一个人能力增长,魅力提升的根本。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实施职业规划的具体方案时,要不断地了解自身的条件,找到自己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分析自身的差距,找到适合自己的缩小差距的方法,制定出可实施的方案。综观近几年新生代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发现读书实践反思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读书的好处在此不再一一罗嗦,引用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博士生导师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写作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事情,它应当被看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的生存本领。我们会因得写作的引领,而进入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之EAP的概念


本文主要阐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之EAp。什么是EAp?

EAp是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stance program, EAp)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援助和福利计划。

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成员的诊断、建议,和对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为企业更好的生存发展,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旨在帮助解决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工作绩效,并改善组织管理。

当我们向国内企业介绍EAp时,面对的几乎是相同的反应:EAp是什么?它对我的企业有什么好处?的确,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来说,EAp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一、从心理培训开始

在中国,EAp的概念和相关活动最早是由跨国公司和心理学专家从西方引入。国内早期与EAp相关的活动,有的是某些企业与医院合作开展。但是由于医院的心理、精神专科医生更关注比较严重的心理、精神疾病,加上他们对企业的具体情况不熟悉,所以提供的帮助和服务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也有一些企业寻找心理学专家进行合作。1997年,韩国三星集团第一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专家张西超开展心理培训。之后,张西超等心理学专家在IBM、朗讯、可口可乐、西门子、三星、联想、建设银行、太平洋保险等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交互作用分析、咨询式管理者、压力管理、积极情绪、工作与生活协调、裁员心理调适等有关职业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

心理培训是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和精神福利的活动,虽然它与完整的EAp概念尚有区别,但是在与诸多大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心理学专家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和研究企业的各种心理问题,积累了宝贵、丰富的经验,并对EAp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自己的思考,而且其成功实施亦得到了企业认可。

目前在我国,只有一些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的分支机构以及很少数的国内知名大企业(如联想)实施了EAp。

二、第一个完整EAp项目

20xx年3月,国内诞生了第一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帮助计划。

该项目由张西超主持。首先进行了员工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和诊断,对员工心理进行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组织管理建议。随后开展大量宣传活动、咨询式管理者的培训、各种专题小组咨询,引起管理者和员工相当大反响。同时还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师接受了几十人次的个人面对面咨询。该项目有良好的反馈机制,定期将培训、咨询中发现的与组织管理相关的问题反馈给企业,以帮助改进管理。

国外的EAp地应用范围不仅包括各类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和军队。在我国,政府部门和军队也有一些类似项目。2000年,深圳市公安局建立了心理服务中心,为警察提供心理咨询和其它服务。目前,北京市公安局也在易普斯的帮助下积极筹建民警心理服务中心,将在年内完成。解放军某部也建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对此进行专门报道)。上述活动虽然在名称上没有直接与EAp联系在一起,但是都是重要的EAp实践。

三、EAp的中国模式

EAp在美国、英国等已有一定发展,但在应用模式上存在不少差别。同样,中国EAp的发展应当符合中国社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走本土化的道路,不能完全采用其他国家的做法。

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现实。在中国,员工酗酒、吸毒、滥用药物、艾滋病、性骚扰等问题并不特别突出。而我们在诸多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员工个人的压力、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个人和企业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如果忽视这些问题,将对其发展不利。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EAp需要解决的个人问题主要应是:压力、情绪和心理问题(当然随着EAp的发展,还应该包括越来越多的内容),EAp专家则应当由对中国企业心理问题有潜心研究的心理学专家来担任。而且,压力和情绪管理事实上已成为当今和未来企业管理中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在中国,尽管心理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不良影响,但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以及心理健康意识都还是非常欠缺。因此,中国的EAp不应当也不可能仅仅只是解决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还应当帮助员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企业消除或减少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中国的EAp应当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设计,包括发现、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主要针对正常的人而不是出问题的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内专家提出了EAp的四级服务模式:

调查、研究与建议宣传教育针对性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

1、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是EAp有效开展的前提,旨在发现和诊断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导致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减少或消除不良的组织管理因素。

2、宣传教育即应用卡片、海报、网站、讲座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提高对EAp项目本身的关注。

3、针对性培训就是进行咨询式管理者的培训,让管理者学会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在工作中预防和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发生;对员工开展压力应对、积极情绪、工作与生活协调、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或小组咨询。

4、心理咨询与治疗则是EAp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最后步骤,需建立一个机制,如开通热线电话、建立网上沟通渠道、开辟咨询室等,使得员工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帮助和服务。

除了上述内容外,EAp项目还应当有良好的监控和反馈机制,保证EAp的正常、正确运行,并及时报告项目中发现的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但是,EAp在中国的发展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困难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和社会的观念尚不够先进,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国内EAp发展时间太短,只有不到十年时间,而完整意义上的EAp刚刚起步,研究和实践的积累不足,人才的储备也很欠缺。目前,虽然社会上有不少压力、心理等方面的培训,但是心理学专业的培训师、咨询师并不多,这必然会影响到培训整体水平。而真正研究过EAp、做过EAp、懂得EAp的人就更少了,所以EAp的中国之路仍是一个艰难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根据定义,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对个人特点进行分析,再对所在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职业锚的涵义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施恩根据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指出,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

有些人也许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直到他们不得不做出某种重大选择的时候,比如到底是接受公司将自己晋升到总部的决定,还是辞去现职,转而开办和经营自己的公司。正是在这一关口,一个人过去的所有工作经历、兴趣、资质、性向等等才会集合成一个富有意义的模式(或职业锚),这个模式或职业锚会告诉此人,对他或她个人来说,到底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施恩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

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

具有较强的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的人往往不愿意选择那些带有一般管理性质的职业。相反,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的技术或功能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

管理型职业锚

有些人则表现出成为管理人员的强烈动机,他们的职业经历使得他们相信自己具备被提升到那些一般管理性职位上去所需要的各种必要能力以及相关的价值倾向。必须承担较高责任的管理职位是这些人的最终目标。当追问他们为什么相信自己具备获得这些职位所必需的技能的时候,许多人回答说,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管理职位,是由于他们认为自己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完全以及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际沟通能力(在各种层次上影响、监督、领导、操纵以及控制他人的能力);

(3)情感能力(在情感和人际危机面前只会受到激励而不会受其困扰和削弱的能力以及在较高的责任压力下不会变得无所作为的能力)。

创造型职业锚

麻省理工学院的有些学生在毕业之后逐渐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在施恩看来,这些人都有这样一种需要:建立或创设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件署着他们名字的产品或工艺、一家他们自己的公司或一批反映他们的成就的个人财富等等。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毕业生已经成为某大城市中的一个成功的城市住房购买商、修缮商和承租商;另外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则创办了一家成功的咨询公司。

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

麻省理工学院的有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似乎被一种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需要所驱使着,他们希望摆脱那种因在大企业中工作而依赖别人的境况,因为,当一个人在某家大企业中工作的时候,他或她的提升、工作调动、薪金等诸多方面都难免要受别人的摆布。这些毕业生中有许多人还有着强烈的技术或功能导向。然而,他们却不是(像持有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的人那样--译者注)到某一个企业中去追求这种职业导向,而是决定成为一位咨询专家,要么是自己独立工作,要么是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企业中的合伙人来工作。具有这种职业锚的其他一些人则成了工商管理方面的教授、自由撰稿人或小型零售公司的所有者等等。

安全型职业锚

麻省理工学院还有一少部分毕业生极为重视长期的职业稳定和工作的保障他们似乎比较愿意去从事这样一类职业:这些职业应当能够提供有保障的工作、体面的收入以及可靠的未来生活。这种可靠的未来生活通常是由良好的退休计划和较高的退休金来保证的。

对于那些对地理安全性更感兴趣的人来说,如果追求更为优越的职业,意味着将要在他们的生活中注入一种不稳定或保障较差的地域因素的话--迫使他们举家搬迁到其他城市,那么他们会觉得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维持一种稳定的、有保障的职业对他们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对于另外一些追求安全型职业锚的人来说,安全则是意味着所依托的组织的安全性。他们可能优先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因为政府公务员看来还是一种终身性的职业。这些人显然更愿意让他们的雇主来决定他们去从事何种职业。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内容

一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从个人角度和企业角度划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组织中的绝大多数职员,其中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员,都有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意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他们不断地追求理想的职业,根据个人的特点、企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我们把它称为。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选择什么职业,以及在什么地区和什么单位从事这种职业,还包括在这个职业队伍中担负什么职务等内容。一般来说,个人希望从职业生涯的经历中不断得到成长和发展。个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自己的一生职业有个方向,从而努力地围绕这个方向,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走向成功。

在广大职员希望得到不断成长、发展的强烈要求推动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部门为了了解职员个人的特点,了解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及兴趣,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满意感,并使他们能与企业组织的发展和需要统一协调起来,制定有关职员个人成长、发展的计划与组织需求和发展相结合的计划,我们把它称为职员职业生涯管理。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既要体现职员发展的需要,又要体现企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生涯可分为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

内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透过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技能而获取的个人综合能力、社会地位及荣誉的总和,它是别人无法替代和窃取的人生财富。

外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经历的职业角色(职位)及获取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依赖于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增长的。

每个人都需要选择职业,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许多人并不知道什么职业最适合自己,怎样设计才容易事业有成。比如经商热时,一些并无商业才能的人也纷纷下海去办公司;研究生、大学生毕业时,大多首先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单位,然后才考虑专业及个人所长。这种随大流、随热门的职业选择方式,由于欠缺对自身特点和环境的认识,往往难以在事业中有所发展。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职业生涯教育。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根据其理念付诸实践,在各阶段进行着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

根据日本《20xx年综合调查研究协会会议报告书》中的论述,日本对职业生涯教育被定义为: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它要求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生价值实现,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质劳动者。

大学是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门,承担着职业生涯教育最为重要的责任。在大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世界的认知,正确进行职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职业计划和准备,使之能够在走出学校之后实现顺利就业,并能够人尽其才。

一、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1.雇佣环境发生变化

日本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企业实行终生雇佣(指员工认定自己所归属的企业之后,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要忠于该企业,即使遇到待遇更优厚的企业也决不跳槽,而雇方也要终生雇佣自己的员工,不能任意将其解雇。)与年功序列制(指员工的工资待遇与在公司所处的地位主要取决于资历,在公司工作的时间越长资格越老,资格越老工资待遇与地位越高。基本不考虑能力因素,一切依年功而定,而且员工一般终生只事一主。),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用工制度基本相似,并凭借这一企业组织模式坐上了世界经济的第二把交椅。从对大学毕业生的全部录用到退休期间的终身雇佣,职工在企业内部转职或换岗等横向移动决定于企业,个人成功的标准是在企业内部是否得以晋升的纵向移动。在这种单一雇佣模式下,企业一方面保障了被雇佣人的终身受雇,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被雇佣人的职业生涯。1992年后,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的困扰下,终身雇用制度逐渐走向废止,年功序列制也开始转向实力主义,企业对大学生即战力(指不需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就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的雇佣环境日趋严峻。

2.大学生就业率低

根据日本文部省《20xx年学校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书》和《20xx年学校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书》显示:20xx年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0.1%,其中没升学也没就业毕业生的比例达到22.5%;20xx年大学毕业生总数为531224人,除去升学、研修、进入专门学校和留学以及临时工作者,就业人数为318977人,就业率为60%,毕业后没有明确去向的学生占到20%。新毕业无业者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不仅困扰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二、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视为一项涉及全局的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教育环节,进行统筹计划与安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4年求学、求职始终,并建立完善的指导体系和职能部门;所有学生都要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并要求学校所有教师、家庭、企业和社会视之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给予积极配合。

1.职业生涯教育组织机构

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由学校就职委员会负责,就职委员会委员长一般由教学副校长担任。就职委员会下设各系部就职委员会和职业中心(career center):各系部就职委员会负责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常务理事由职业中心的职员兼任;职业中心由职业办公室(career office)和职业教育学习中心(extension center)组成。职业办公室主要负责就业体验活动(internship)、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项目;职业教育学习中心也叫延长教育中心,主要负责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为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开办各种讲座和培训。

立命馆大学是日本最早设立职业中心的私立大学之一,职业中心现有教授(中心主任)1名,副教授、讲师各1名,工作人员11名。职业中心主任为专属教员,可参与各系部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教学工作,副教授和讲师主要负责就业体验活动,工作人员则负责其他日常事务。职业中心这种教员和职员一体化的组织形式,目的在于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设置能随社会需要而灵活变更。

2.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为保证四年后理想就职的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从新生入校开始,分阶段有步骤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1)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提供

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科目(career education courses)是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目的:①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理解的深化;②为达上述目标,对就业体验实习、实践的重视;③社会观、职业观和劳动观的培育。

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职业本身的基础课,如职业生涯形成论。主要讲授如何运用职业生涯理论和职业理论了解自己,包括价值观、兴趣和已具备的能力(技能)和能力倾向(潜力),并传授增进自我的方法,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思考自己。这类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职业生涯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关于自我的认知质量和关于职业知识的认知质量。第二类课程是关于特定职业的讲座和报告会,如:会计入门、国际公务现场实践和注册会计师讲座等。通过传授特定职业知识,包括职业信息、就业信息和职业发展信息等,帮助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信息和更好的思考,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特定职业的理解。以上两类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科目。第三类科目是为了解社会现状,经济发展趋势和组织机构文化而开设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如:中央省、厅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会和都、道、府、县级专题报告会。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和经济组织的印象,树立用积极的心态融入商业社会的意识。在对自我、工作和社会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再通过各种就业体验活动和就职活动,产生明确的工作意图。

具体开设的科目和数量不同大学有所区别,但考核方式一般都实行学分制。立命馆大学20xx年度职业生涯教育科目共开设19科,各2学分。比如,针对所有系部,一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I》,二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Ⅱ》,三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Ⅲ》;理工学部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技术人员职业形成论I》,二年级学生开设《技术人员职业形成论Ⅱ》,并提供著名企业技术人员连续报告会5场,优秀毕业生报告会6场;经营学部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会计入门》;政策科学部为1年级学生开设《人才开发论入门》;针对国际关系学部的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提供日本外务省和财务省在职人员讲座8场,总领事14名、现役外交官8名连续讲座。

2)就业体验活动

1997年9月,日本文部省、通产省和劳动省发布了政策文件《有关推进就业体验制度的基本意见》,认为日本的就业体验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职业的考虑进行的一种就业体验活动制度,是所有学生在学期间,在企业等社会组织中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劳动生活体验,从而加强职业意识,初步形成职业价值观及获得职业机会的就业体验活动。

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体验的目的:①使学生认识学校学习与职业工作的关系,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了解实际中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从而将自己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相联系,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动机;②使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职业工作的酸甜苦辣,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职业适应特性,在与共同劳动的不同年代人的接触和交流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大量的社会知识;③通过就业体验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学校在组织就业体验活动时,也能广泛与各界人士交流,改革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④通过就业体验活动,满足企业选拔人才的愿望和需求。在学生就业体验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考验,从而发现需要的人才。

就业体验活动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①就业体验前的学习准备。组织者举办就业体验有关知识讲座,介绍企业基本情况,说明就业体验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认识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目标,了解就业体验单位情况,作好专业与心理的准备;②就业体验活动阶段。学生到就业体验实习单位,进入职业工作岗位与正式职工一样开展工作,指导教师定期到现场了解情况,协助实习单位做好指导工作;③ 就业体验活动后的学习总结阶段。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活动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

各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基本概况


在国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以培养人的就业创业意识与职业规划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生涯教育,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采取的有力措施,不断丰富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必将对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立法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在美国的教育史上,曾两次专门以政府法案的形式进行了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法案》以及90年代的《学校就业法案》。

生计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伦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转向个人的生计与未来发展。其模式基本上分为学校、雇主、家庭及边远地区四类。学校生计教育模式包括1至12年级的生计教育计划。各学校一般都设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生计教育,开展生计辅导和咨询工作。

1994年,美国教育部和劳动部共同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运动从学校到就业,其目的是使所有的高中学生都能确定一条走向职业道路的计划,能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它把工作中的学习和在学校中的学习结合起来,把学术学习和职业学习结合起来,在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学生清楚了解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包括具有适当的工作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一系列的文件,要求普通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强调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应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普通中学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主要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校外的职业官员协作工作。指导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实施职业教育计划,帮助职业官员安排学生咨询,并提供最新的职业信息。职业官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个别和集体咨询,帮助制订职业教育计划,提供最新的职业信息,参加家长会议、举办咨询日、职业参观、职业演讲等活动。

澳大利亚也通过国家立法,制定了职业发展纲要,其中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的内容、考试及评估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还开设了职业和个人发展课程,内容包括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潜力、需要和志向,培养自控和自助能力;制订个人未来发展计划等;将职业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渗透到各学科中,使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能力及正确的生活态度。

二、学校内部进行主动性改革

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改革中,学校是其实施的主要载体。以学校为中心实施的生计教育课程,可以划分为职业了解、职业探索和职业抉择三个阶段,其目的是使所有儿童在活动中树立起关于各种职业的总观念,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学生通过职业探索,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并开始在职业群中作出尝试性的选择。到了10-12年级,主要是通过生计发展中心、微型学校等机构,学生将更集中地探索他们所选定的职业。

英国普通中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包括:发展自我意识帮助学生意识到个人在能力、兴趣、个人需要和价值方面的差异,评价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判断何种职业适合自己;增进职业机会意识学校要向学生介绍他们可能的职业选择范围,以及获得职业的途径;发展决策技能帮助学生发展一种自我作出职业决策的能力,引导他们评论性地评价和分析职业信息,意识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产生的后果;学会从学校到工作世界的转变帮助学生适应工作世界,独立地走向社会,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生涯指导被正式地列入日本学校的教育计划,职业生涯教育开始进入课程化时期。1958年和1960年,文部省分别对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学校进行的职业指导,实际上既包含着就业指导又包含着升学指导。进入70年代以后,根据日本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文部省曾多次提出加强、改善和充实学校职业指导的意见。强调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指导;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以及自主选择决定将来出路的能力。

三、学校与社会机构共同配合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改革在实施校内教学改革的同时,十分注重校外生计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在洛杉矶城建立了社区生计教育联盟,作为85个企业和公司的一个联合组织,对所有学生提供综合性生计教育;同时,洛杉矶学区还同其他9个学区在加利福尼亚州联合开展普遍实施的模式。这些社会机构在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实践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为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

英国教育部门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也注意到社会与教育的相互作用,注意利用各方力量。在一些相关法令中规定,社会相关各部门要为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便利条件。大学校园、各企业、事业单位、工场要和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就地实习,以熟悉各专业、职业和工种的机会,以利于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学校也注意赢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定期举办家长的培训,使他们注意从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灌输,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只靠学校单方面是难以完成的,这些都保证了学校教育改革得以有序地进行。

瑞典学校在学校内设置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选择职业。该课程贯穿在全部学习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教理论课,也教职业指导课。其中20%的职业指导课程在校外进行,由职业指导老师自己设置。同时,增强家长和学生对职业与培训选择的全面了解。请家长到校听职业指导课,对家长进行职业、培训方面的宣传,使家长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和学习科目;安排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工厂参观,增强其对社会的了解;聘请职业指导专家帮助学生确定所选专业,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做到职业培训与学校文化教育相结合。

国外许多国家在近百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构建了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在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而且实践经验较为欠缺。加强相关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就业意识与素质、创业精神与能力,必将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更有利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需求


长期以来,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基本共识。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中,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思想,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怎样使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同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结合起来?为此,我们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实现学会生存的教育理想。

在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条件下,经济快速发展并不能根本改善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社会产业结构、行业内部技术结构、企业等组织机构内部的职业岗位结构、以及劳动者的工作形态都在迅速变化。

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终将迈入劳动世界,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必然成为其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幸福之源。因此,学生能否有效地了解、适应、胜任劳动世界的要求,进而顺利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必然成为考察教育改革成果、衡量学校办学方向和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事实说明,全面推进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形势呼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教育

十六大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就业是民生之本,打赢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学校教育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了解国家就业形势有助于理解实施就业导向教育的社会意义。

1、我国劳动力市场格局中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20xx年我国总人口为12.9277亿人,而与我国国土面积相近的美国2000年仅有人口2.814亿。中国人口不仅比美国人口多出10亿,而且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很大,一年就生出一个澳大利亚,一年半就生出一个加拿大。如果说就业是世界性的话题,那么,庞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中国的就业形势必然会更为严峻。

人口基数大,法定劳动年龄比重大,决定了我国劳动力总量也十分巨大。在劳动力总量巨大的同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也很高。1995年末,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为87242万人, 2000年末上升到95651万人,增加了8409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1.9%,年均增加人数约1682万人。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发展,未来20年,中国劳动力总供给量都在高峰期。

从新增劳动力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最为迅速的时期,最新的人口预测表明,20xx年是近几年新增劳动力最多的一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300多万,而且,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的时间。这必将加重就业市场的消化能力。

在劳动力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由于知识和科技比重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逐渐减弱。就业弹性是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长的一个指标。在同样经济增长速度下,就业弹性越大,所能够带来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20世纪80年代, 中国就业弹性平均值为0.32,到了90年代,就业弹性下降幅度很大,仅为0.11。因此,1990年到2000年,虽然中国保持了相当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全国每年实际净增加的就业岗位平均只有700万个左右。尽管20xx年全国实际净增加的就业岗位为940万个,已经达到1990年以来的高峰,但也不到20世纪80年代平均水平的一半。

2、全国城镇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城镇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矛盾与全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反映十分吻合。2000年城镇劳动力供给总数为1665万人,而当年城镇劳动力需求总数为1009万人,劳动力过剩数为656万人。与1995年、1998年的数字相比,过剩数明显增大。

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加快,下岗人员增多,城镇就业的压力必然进一步加大。1998-2000年的3年间,全国共新增下岗职工2032万人。下岗职工占职工数的比重逐年上升,城镇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下岗与失业统计并轨等原因,预计今后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

3、全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基数巨大,8亿多农村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4.98亿(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一般占总人口的10%以下);而且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大部分也在农村。

全国现有耕地19.23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亿。另一种数据是,如果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大致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要4000万到5000万人。伴随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

20xx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比例仍高达50%。这便出现了70%的农业人口创造的财富只占GDp的15%的尴尬局面。[3]出路只有一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按照十五计划的数字,十五期间,我国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这相当于十五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的18.87%和35.7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一方面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城镇现有就业岗位的争夺。

4、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应当最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同时,社会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增加,供需关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十分明显。

20xx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也是历史上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其中研究生12.1万人,本科生91.9万人,专科生108.2万人,和20xx年相比,毕业生总数增加67万人,增长46%(其中,研究生增加3.26万人,增长37%;本科生增加28.3万人,增长45%;专科生增加35.5万人,增长48.8%)。

同期高校毕业生需求状况是:研究生的需求依然旺盛;本科生需求大体持平,但地区差别明显;专科(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全国专科(高职)毕业生平均供需比约为1:0.37。经过多方努力,截止同年9月份仍有64万左右的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岗位,其中研究生约有0.85万人,本科生约有15.6万人,专科生约有48万,专科生占待业毕业生总人数的75%。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28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68万人,增幅32%。加上过去数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会突破300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 %,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然而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的总人数为75.6万人,比20xx年同期多出11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12万人,本科19.84万人,高职(专科)54.6万人,均明显高于上一年。可见,毕业生供需矛盾在逐年加剧,就业的竞争激烈的态势不会很快缓解。据统计推算,十五期间,高等教育领域每年有400-500万毕业生将要走向社会,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普及与发展成就显著,中小学校毕业生规模不断加大,尽管高校扩大招生会增加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数量,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比例不会有很大改变。如果高等教育年招生规模为400多万,每年还会有近300万普通高中毕业生直接走向社会。

近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就显著,初中在校生规模不断增加,同时,高中阶段教育总规模持续增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机会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继续回升。20xx年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招生1261.66万人,比上年增加80.92万人。据此推断,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应当在1000万人以下。

由于少数贫困地区的小学教育巩固率还没有根本解决,全国初中还没有完全普及,20xx年,初中毛入学率为92.7%,照此计算,每年还会有120多万小学生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

在劳动力市场上,中小学校毕业生相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竞争力明显很弱,就业条件决定了他们选择职业的机会很少。这不能继续升学的1420万左右的中小学校毕业生,他们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不仅重要而且容易被社会忽视。

面对现实,我们应当看到国家总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更应当理解就业导向教育的改革政策。大力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应当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责任和教学任务。

5、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在我国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一些地区却因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结构协调优化、居民的就业压力不大,而且,还有很多行业领域的某些类型的人才紧俏甚至匮乏。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十分短缺。我国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都急需专门人才。例如,IT人才的成长速度远远落后于IT业的发展,许多IT企业因人才短缺而面临着发展的尴尬境地。目前,中国的IT人才主要是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及电子电信等相关专业培养出的大学生,每年仅有大约5万人。而从全国范围来讲,仅以软件产业为例,目前全国有软件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25万,平均每家不足50人,预计今后几年国内软件行业人才每年的缺口将高达20万。

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从事生物技术活动人员的情况来看,我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数为1.7万,从事相关生产和经营的人数为0.9万,这仅是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人数的1/4。无论是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还是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人才,都严重不足。

我国制造业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与此对应的现实是高级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据广州市企调队的一项专项调查得知,2000年该市技术工人占全部从业人员41.5%,其中,高、中、初级技术工人分别为19.1%、33.3%、47.6%,相对于发达国家水平35%、50%、15%,高级技工的比重差距很大,而全国水平为5%、36%、60%,高级技工就更加缺乏了。我国的这一缺陷是致命的。每年因高级技工短缺造成的损失非常惨重。据统计,每年不良产品造成损失近2000亿元,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力素质低,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比例偏低。显然,高级技工的短缺将会影响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

劳动力匮乏的区域性特征也十分明显。20xx年,北京市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缺口的统计状况表明,目前我国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并非在所有行业和职业中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而是有较多行业和职业都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如美术专业人员的求人倍率为10.66,邮政业务人员求人倍率为5.56,房地产业业务人员求人倍率5.44,保险业务人员求人倍率5.29。

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的 民工荒现象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珠三角地区最为严重,据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调查和一些专家估计,目前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目前缺口约40万。民工荒现象虽然发生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还有很多行业对劳动力存在较大需求,还有较大的劳动力缺口。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的情况表明,一方面,中、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另一方面,对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进行选择专业和学习方向的指导十分重要。

二、时代发展需要以发展为目标的职业生涯教育

鉴于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冗余和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并存,承担劳动力职前培养培训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应当发挥教育的先导性作用,指导学生做好职业选择的充分准备,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师应当充分了解社会需要,特别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相关的产业结构、行业领域、职业岗位以及现代劳动形态的变化状况与趋势。

1、社会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发就业结构变化

20世纪,全球产业结构迅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己成为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十分明显:(1)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1980~1988年,美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8%下降到2.3%,日本从3.5%下降到2.3%,前联邦德国从2.1%下降到1.6%。(2)某些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上升到下降。1980~1988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美国从31.7%下降到26.4%,日本从36.3%下降到34.9%,前联邦德国从44.4%下降到41.2%。(3)各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于80年代初超过50%,到1988年,美国、日本和前联邦德国分别达到71.3%、62.8%和57.3%。[9]数据表明90年代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80年代大体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世界大体相同,同时保留着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性特点: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1980-20xx年,占GDp的比重由30.1%下降为15.2%;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1980年和20xx年,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8.5%和51.1%,这个比重在世界之交的十余年里稳中有升;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1980-20xx年,占GDp的比重由21.4%下降为33.6%。

我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伴随国家农业化产业政策的实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明显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比重迅速上升。1978-1997年,在农村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78.95%下降到36.24%,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1.70%上升到41.39%,第三产业的比重由9.36%上升到22.38%。全国农村在总体上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结构。一次产业内部的农、林、牧、渔业比重得到调整,1980年,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75.6%、4.6%、18.4%、1.7%。到2000年,比重已调整为55.7%、3.8%、29.7% 和10.9%。其中,纯农业比重下降,粮食播种面积由1980年的80.3% 下降到2000年的69.4%;油料、蔬菜面积则分别由5.4%、2.2%上升为9.9%、9.7%。

我国二次产业90年代以来进一步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中国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规模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全世界的彩电产量中在中国生产的超过四成,办公室设备的复印机设备在中国生产的更达到六成。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工厂,许多国外企业将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例如日本大型彩电企业中的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机四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到中国,东芝的录像机、三洋电机和夏普的CD、单放机以及DVD等都主要是在中国生产的。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制造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我国第二产业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已开始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工业转化。根据对40大类工业行业增加值分析,1994年位于工业增加值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到2000年,位于前五位的行业则变为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产业纺织业、钢铁业和非金属矿物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逐步缩小,而新兴的电子行业、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导产业。同时,产业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我国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三产内部,贸易、金融和运输业已占主导地位,信息业呈迅猛上升的趋势。(1)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9.9万亿元。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已超过1000家,市价总值已超过48000亿元,相当于1995年的14倍。目前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7家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在中国境内设立了182家营利性金融机构。(2)信息产业异军突起,2000年中国邮电业务总量达4725亿元,是1995年的4.8倍,全国电话用户达2.15亿户,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6.7部/百人。(3)市场流通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批发、零售、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新型物流企业应运而生,2000年全国批发、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492亿元,相当于1995年的1.5倍,占GDp比重为8.2%。(4)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业等发展步伐加快,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必然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三次产业提供就业的机会并不均衡。与过去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快,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20xx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比重分别为50.0%,22.3%和27.7%。

我国一次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异地或本地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根据农村住户劳动力抽样调查,19972000年,调查农户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8.1%上升至23.64%。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数由8315万人增长到1134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008万人,平均年增长率达10.9%。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来看,转移到工业的比例为36.5%,转移到第三产业的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为5.5%。2000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76.3%、12.4%和11.3%。[14]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在二次产业内部,国有和集体单位的从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99.8%下降到20xx年的37.3%,私营企业、个体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增加。

第三产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前景,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第三产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1000万个就业机会。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般在70%~80%,发展中国家也平均在40%左右,而中国20xx年仅为27.5%。如果将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到40%左右,可以增加1亿个左右的就业机会。

2、各行业领域的技术结构升级推动就业结构变化

由于核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科学革命,引发了席卷全球的技术革命浪潮,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各传统行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升级的速度普遍加快,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行业迅速发展。因此,组织与个人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替代货币资本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决定因素,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需求必将随之改变。

以一次产业的农村经济技术水平为例,基因农业、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新概念不断出现,利用最新生物技术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利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系统)定位到每一寸土地的全部种植过程、将农学、生态学、环境学、营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综合运用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以及相关环节。

农村经济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必然预示农业领域对简单体力劳动需求也会减少,农业各类科技人员需求旺盛。据农业部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仅有科技人员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名,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者达45%65%,人力资本的差距很大。

二次产业技术升级速度更快,总体呈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转向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趋势。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工具已从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发展到代替人的脑力劳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对工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少,制造业已从追求产量和产值发展到更加重视成本、质量和竞争力。

微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机械制造行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目前我国机械行业采用数控机床已很普遍,计算机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数的比重也已上升到4/5,但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还不到2%,只是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几分之一。原因是掌握数控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奇缺,其中仅数控机床的高级操作工就短缺60多万人。专家介绍,数控技术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操作型3个层次,后两类人才正是社会急需的数控蓝领高级技工。

三次产业领域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且发展迅速。例如现代物流业,它是在传统运输业基础上,用系统运筹的理念和数控技术把运输、仓储这些环节高效整合起来,在空中运输、铁路运输、海上运输、汽车运输以及城市速递多种运输方案中实现最优化、最便捷的物资配送,对从原材料到厂家、再到经销商、最后到客户手中的全部运输环节进行整体调配。据预测,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其中,中、高级物流人才的缺口大约有80万人左右。目前物流人才的职业化进程与市场需求还相距甚远:在负责仓储和货物流通的基础职位、负责业务和管理经理的中级职位、高级经理和总监的高级职位上,几乎都不是物流专业人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单位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增大了产品的技术密集度。这些特征集中在八大新型技术产业群中:电子技术产业群、新材料产业群、生物技术产业群、超导技术产业群、核技术产业群、空间技术产业群、海洋技术产业群、光技术产业群。这些新兴产业的空前发展,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促进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升级。

以中国发展最快的电信行业为例,技术岗位需求很大,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有长期持续需求。随着电信市场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发展并日趋激烈,通信技术人员的需求层次不断升级,对研究生和博士生需求呈明显优势。同时,电信市场对既懂电信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需求将逐步升温。

3、产业组织内部职业岗位需求影响就业结构变化

职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职业世界的变化,冲击着人们对职业内涵的理解和人们从事职业的方式,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做好职业选择是每个人一生的重要决策,而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各类职业性质、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

职业性质决定职业类别的特点与要求,传统的说法是以行业领域来划分,例如干部、工人、农民、军人等;根据劳动性质划分职业类别的说法,比较现代的词语是白领、蓝领和灰领等。一般来说,白领指的是研究人员、策划人员、软件设计师、投资银行家、法学家、审计师、各类专业顾问、企业各级主管、产品策划员、政府公务员、导演及文艺演出组织者等等。蓝领指的是现场操作工人。而灰领可以理解为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

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工业发展的需要,最显著的特征是简单劳动成份减少,技术创新成分增加,尤其在半导体、电脑、通信、自动控制、生物工程、航天以及软件领域,技术创新成分几乎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因此,新职业、新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白领或蓝领的概念。以往的就业结构是一个非常尖的金字塔,一小部分人是白领精英,白领和蓝领之间很难被跨越。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蓝领工作已经被机器代替,同时需要有一批人能改进流程,掌握技术,同时动手操作,这就是灰领。由于社会流动性提高,在个人职业生涯中蓝领可以变成灰领,灰领也可以变成白领。

预测今后就业结构的金字塔将逐步扁平化,也可能最终呈现菱形结构,中间最庞大的部分是灰领队伍,两头是蓝领和白领阶层。也就是说,白领和蓝领的比例会逐渐减少,灰领群体将越来越壮大,成为社会的主要职业群体。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极度缺乏的高级技工大多属于灰领人才,深圳一家企业开出6000元月薪仍未能如愿找到高级钳工、浙江一家企业用年薪70万元从日本请来一名高级技工,这类信息已经不胜枚举。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原有职业出现了调整和转化,新兴的职业群不断出现。有专家预测,人类的职业大约每五年就将更换20%。50年后,当今社会的约5000种职业将从人们身边消失,而代之以新职业。

衰落和消退中的职业。衰落和消退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也有少部分职业消退。例如,农业的高度集约化曾使千百万农民改变职业,这一过程仍在继续。在英国的工业转型过程中,曾经作为产业革命标志的煤矿工人和纺织工人几乎消失殆尽。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传统的通用机床操作工正在迅速减少。在第三产业,传统的机械打字员、铅字排字工等也正在迅速消失。由于对氟相关产品的限制,各类加氟技工都面临改行的选择。

调整和变化中的职业。三个产业部门都有许多传统职业发生了较大调整和变化。在第一产业中,传统的农民转化为农机师、农艺师或者专业性更强的从事无土无害栽培工作的现代农艺师;传统的海洋捕捞人员也在向海水产品种养和深度加工工程师、技师转化。在第二产业,传统的手工绘图员正转化为使用计算机的电子绘图员;采煤、采油等技术向高科技化转变,产生了新型的煤炭液化汽化职业,以及海洋石油开采等职业。在第三产业,变化发展更迅速。过去的理发员转化为形象设计师,销售库管人员转化为物流配送师等等。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职业都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发生一些调整和变化。

增长和发展中的职业。在生产领域,尽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职业数量在减少,从业人员总量和比例也在减少,但由于在这两个产业中生产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业或者职业群。典型的有第一产业中的基因和转基因工程师、遗传工程师、细胞工程师、生态农业技师和技工、生化实验技师和技工、节水灌溉技师和技工;第二产业中的加工中心工程师和技师、环境监测工程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和技师(CAD)、计算机辅助制造技师和技工(CAM)、纳米材料生产技师和技工,以及航空航天材料技师和技工。

在服务领域,由于生产活动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活动内容的增加,新产生的职业数量远远大于生产部门。这些新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和社会服务业三个主要方面。

信息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相关的职业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职业群。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信息职业已占各种新生职业总和的40%以上。另据美国的统计,美国从事信息和知识生产、分配与传递的人数已超过全部从业人员的半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急剧扩张,导致了对计算机工程师、计算机系统分析师及计算机基础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专家和操作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有些专家认为信息产业有可能从第三产业领域独立出来,成为第四产业。

管理和咨询服务业对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甚至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们已成为第三产业领域另一个发展最快的职业群组。这个职业群的发展,使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咨询服务人员的功能划分更加细化,在社会组织中的责任、地位和声望日益提高。金融分析师、投资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保险评估师、保险精算师、税务代理师、理财代理师等现在都已成为最新的热门职业。

社会服务业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职业领域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性消费需求越来越丰富化,家政服务、旅游、康乐、健身、医疗,以及其他生活服务领域中,产生了家政服务助理、养老护理师、育婴师、形象设计师、健身教练、室内装饰设计师等很多新的职业。

职业岗位变化的事实说明,陈旧的职业观念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将新的职业理念传达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要教育学生不论组织内部的职业岗位结构如何变化,个人的成长道路都要一步步走过,社会实践锻炼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内容。

4、新工作方式的出现与就业方式的变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各行业领域的技术结构、产业组织内部的职业岗位结构,而且直接改变了职业人本身的工作方式与形态,很多新的工作形态的出现也是一种新的就业形势。将社会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利于帮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步入社会、服务社会。

移动办公,是指不限办公地点的特殊工作形态。比较普遍的要求是只需给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块无线上网卡和一部无线分机电话就OK了。职业人可以手举着无线电话旁若无人地谈业务,也可以坐在咖啡间一边摆弄笔记本电脑一边喝热饮。据介绍,这种开放性的移动办公形式使部门间的沟通变得很容易,不仅令员工感觉非常自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为公司节省了大笔开支。例如在已经实现移动无线办公的北京惠普大厦,原来8个楼层容纳了700多名员工,现在有1100名员工在这里工作,至少为企业节省了1/4面积的房租。

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灵活地、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目前国内实行弹性工作制的企业多采用核心时间与弹性时间结合制,即公司只规定每天工作的总时间数,在核心工作时间(通常5~6小时),员工必须到班以便于员工沟通和交流,在其余弹性工作时间里,员工可自由选定的上下班时间。从心理上讲,它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在欧美,超过40%的大公司采用了弹性工作制,在我国,近年来也涌现出越来越多试行该种制度的企业。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国内有过半数以上的白领工作者认为,这种更为灵活的工作方式可以激起他们的工作热情。

soho的工作群体,特指那些通用家庭与办公室(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工作的人群。他们大都没有正规的办公室,居家既当办公室又当住房,每天依靠网络、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同客户联系。网络时代为他们与外界方便联系提供了种种可能。确切地说,在家办公是IT时代的产物。这些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倒是大多数时候到了夜晚万籁俱寂之时,却像夜猫子似的不知疲倦地工作,做自己的老板,一切全靠自己。soho一族最适合自由音乐人、画家、作家、大学生、美编、网站设计人员、网络主持人等职业。

自主创业的工作选择,是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灵活就业模式。一方面,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个体只是求职者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创办新的企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别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研究美国经济和就业的关系时发现, 在美国19651984年间的就业结构中,年龄在1665岁间的人口从1.29亿增加到1.78亿,增加38%;同期就业人数从7100万增加到1.03亿,增加45%。几乎所有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所创造的。他由此得出结论,创业型就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

最近几年,在我国各类经济成份中,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灵活就业逐步增加。1997年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为74.4%,2000年降到了54.6%。从事个体经济、社区服务等灵活多样就业的比重已经上升到45.4%,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发展。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状况来看,再就业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8.5%,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6%,转入第一产业的占1.9%;受雇就业占51.3%,自营就业(自谋职业)占48.7%。这一趋势证明创业型就业将有望成为我国就业的新渠道。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选择自主创业的几率更大。为此,努力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技能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教育改革关注以学生为根本的职业生涯教育

知识经济改变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格局,人力资源在产业间、行业间、职业领域间配置状况的变化将永不停息,职业人必须对此有所认识、有所预见、有所准备,终将走上社会的学校毕业生更要着眼于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和学习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全面开发个人在劳动世界里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潜能。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国学校教育还没有对此给予充分的研究与实践。

1、出国无意识、考研无意识学校升学指导教育薄弱

大学生群体呈现集体性的留学无意识和考研无意识,是新东方教师徐小平在出国签证咨询工作中的发现,百分之***十的人对自己的留学目标并不清楚,很多人把留学当成一个绝对的目标,不去考虑有没有这个能力和必要,投入和产出是否值得。结果他的出国留学咨询指导变成了相反的呼吁:留学并不是通往幸福的惟一通道,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最佳选择。如果把手段变成了目的,那么将永远到不了彼岸。他同时发现:由于就业形势的空前严峻,使得几乎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把前途压在了考研上,似乎研究生学历是他们就业的一方灵丹妙药,而高校也以年年扩招的方式推波助澜。大学生盲目考研的原始动因,来自于大学毕业就业难。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学历低!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自身出了问题。为解决就业难问题而胡乱考研,不去洞察和规避那些导致本科就业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陷阱,匆匆跳进另外两三年的无效教育中去,有点类似饮鸩止渴,结果人生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事实上,尽管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但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大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劳动世界的很多领域对大学生充满期待。然而,由于学校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传统就业观念仍然在影响学生,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而不顾社会需求闭门读书的结果,使很多学生没有就业意识,没有事业梦想,没有职业准备。这种失落与迷茫绝对不是偶然事件,它存在于很多学生身上,成为就业的集体无意识。徐小平老师讲述的那些由于就业不顺利而不得不继续读研究生、不得不出国深造的失败案例,确实引人深思。

20xx年,共青团东华大学委员会对上海地区的交大、华师大、东华、上大、华政等7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显示,有8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渴望成才,成才意识比较强烈。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是一个打好基础、培养与提高自身能力的地方。如何使个人在将来的工作和成才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大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这个调查还显示,对于这些已经实现了上大学目标的学生来讲,对于自己树立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绝大多数回答不出来。有将近46%的同学对自身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只有18%的同学认为自己成才目标很明确。没有可行的、现实的、明确的目标是一些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感到茫然的最主要的原因。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知中的成才途径较为狭窄,多局限于考研、考证、出国深造等途径,有将近70%的人打算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来实现自己对成才的渴望。然而有28%的学生是抱着周围的同学都参加,迫于压力,我也参加的心态参与到考证、考研的行列中来的,还有22%的学生是抱着社会需要这种文凭,不读没办法的心态参与进来的。

对于我为什么要报考这个专业?为什么要考托福出国?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工作?等问题,很多学生往往茫然无措。于是为了考研、考博花费五、六年时间,到最后,什么学历都有了,就是没有工作,也没有饭吃!很多学生这个时候才再考虑,我的升学选择是不是错了。据一项对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太对口和完全不对口的人分别占15.7%和11.4%,两者总共比例为27.1%。还有很多人甚至找到工作后才发现同样的错误。北京市人才测评考试中心统计,目前在职者中有55%左右的人群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出现错误。

不知道为什么升学的情况,在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如此,尽管很多教师将中小学教育视为升学教育,可是中小学校对于升学本身的指导却极为不利。为了解学生的就业倾向、相关准备、对未来发展的预见状况,以及学校对学生这种能力培养的现实状况,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曾经对初三和高三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对社会职业不了解,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不清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缺乏指导。

当问高三学生对高考志愿中所填报的专业的了解程度时,回答了解一小部分 的比例为55.9%;回答比较了解的比例为21.4%;回答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19.3%;回答非常了解的比例为3.4%。这说明,过半的学生选择自己专业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完全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学生也占相当的数目。至于将经济学与企业家、新闻学和记者、法学和律师混为一谈,不仅是中学生的认识误区,多数教师也并不清楚。在高考专业选择时,将自己某一科的成绩当作专业选择依据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中学生盲目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很可能埋没自身的其他专业潜能,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造成社会总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会带来未来求职的盲目性。

学生学习目的的缺失,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在学校,许多学生将个人的学习计划安排得极其充实,却并未意识到这一安排是否科学而富有效率。于是,很多不乏知识、理想和文凭的学生会提出十分基础性的问题我该怎样去找工作?我该寻找什么样的工作?我该怎样开始和适应工作的要求?我的未来该如何把握?这种原本只属于个人困惑的问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成为一种集体困惑,甚至危机。

可见,知识理想文凭都具有宝贵的文明价值,但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应该是使自己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获得就业能力、取得谋生手段、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社会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升学就业、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上给予全面的教育和正确的指导。

面对大学生群体的集体无意识问题,徐小平老师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他从出国签证咨询大师变为升学就业指导咨询大师、并努力成为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大师。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该做如何的调整和改变呢?

2、择业无目标、就业无能力学校职业准备教育不力

7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表明,大学生掌握职业知识还很不够,有近55%的被访者对《劳动法》、《高等教育法》、《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之类的法律法规不了解,38%的大学生对此只是略知一二;当问及你认为法律法规对你的就业成才起到怎样的作用时,有24%的受访者认为无任何作用;65%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对个人指导性不强。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当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无法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基础教育阶段毕业生的职业准备状况,直接影响他们的择业和就业状况。当初三学生被问及假设直接工作,你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时,只有11.4%的城市学生和7.1%的县镇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从容就业,而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认为就业相当困难的学生数量也不在少数,其中城市的比例为16.6%,县镇的比例为17.4%。

当被问及你目前对社会各种职业前景的实际了解程度时,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不了解社会各职业的前景。几乎不了解社会各职业的前景的学生在城市的比例是29.1%,在县镇的比例是28.1%。

当被问及你们学校是否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内容?时,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有长期职业技能课的学校更是微乎其微。对于毕业前的升学就业指导讲座和相关的社会实践课,初三的比例高于高三,说明我国的高中比初中更加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

当被问及你认为中学开设专门的升学就业指导课程是否有必要时,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升学就业指导课程。这一结果表明,学生们对于学校能在升学就业方面给予专业指导是非常欢迎的。目前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重视度不够,或者说,升学就业指导在大多数学校还是基本空白,多数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有关职业的信息和指导,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3、从业无计划、创业无准备说明学校缺乏人生规划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社会各方面也为大学生创业大放绿灯,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大学生创业大赛频频举行,这些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实践机会。但是,创业是发现机会并付诸行动的过程,每一步都会充满坎坷。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智慧,更需要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创业者具有营销、财务、管理等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实际经验。

学生创业,变知识为资本!在校园里,这已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搏击商海的渴望正激励着象牙塔内学子的心。在各高校BBS上人气最旺的是创业论坛,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创业宣言,如我想办个信息网站、我想做教育产业、我想向软件业发展等。然而,在激情之外,商战需要更多的是意志和实力。但大多数学生仅仅构思了一个模糊的创业方向,而对企业运营知之甚少,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很难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海市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杨浦高科技孵化园中暑期内注册的学生公司,由于缺乏资金储备,创业过于盲目,超过大半的开业不久就面临倒闭。

分析这些大学生失败的原因,除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创业理念不够成熟,又缺乏必要的创业知识。从目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选择来看,没有充分体现技术优势。杨浦创业服务中心旗下约有31家大学生企业,其中技术型企业仅为13家。全国首条大学生创业街也有相似的情况,那些学生老板大多从事餐饮、服饰、摄影等行业。此外,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经济、管理、技术、营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学生把战略目标当做产品介绍,有的甚至不知道该把公司发展成什么规模。先天不足令大学生的创业之路遍布荆棘。

学生创业准备不足,反映出各级各类学校在传授创业知识,树立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学校应该进行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重点。任何意识、精神、素质及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任务,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为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及早准备。

近年来,强调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从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产业发展形势,体验丰富变幻的职业生活,准确地选择发展道路,提高就业意识与素质,创业的精神与能力,主动、顺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积极开辟新的就业领域,进而有效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地改善,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努力。这不仅是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计,更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教育应该主动的承担并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