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前进还是转向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规划:前进还是转向”,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人的一生当中要面临很多选择,有些选择无足轻重,有些选择却是大的转折,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倾诉自己的职业迷茫:他看了很多励志的书,有些里面提到要学会坚持,而且举了很多因为坚持最后取得成功人。而在一些书中,里面也会告诉你要学会放弃,学会转身另辟蹊径,然后重新寻找适合你的道路。可在现实中,他自己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很难分辨选择到底是该继续坚持还是重新回到起点,做出新的选择。

这样的情况,其实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人存在,到我机构来咨询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在职业道路上遭遇迷茫时,因为对客观环境不了解,所以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特别是遇到重大关口时,一个选择牵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容易左右摇摆,难以下决定。因为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和决定,那么离自己的成功之路将会渐行渐远,而之前可能有的机会也可能随着年龄增大而不复存在,损失的是看不到的难以挽回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所以,职业顾问提醒:当你也遇到类似困难时,需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全,而不是盲目的选择。

案例透视

Heidi 28岁 外贸业务员 纠结于继续从事目前工作还是转行

Heidi化工专业毕业后先在化工工厂做了几个月的技术员,之后跟着朋友来到了杭州,应聘到一家外贸公司做化工产品的外贸业务员。但是工作了几年后,感觉做外贸太累了,要担心的事情太多,客人不好说话,工厂又不能准时交货的时候,自己就得提心吊胆的,生怕一觉睡醒收到客人发飚的邮件,又怕客人有不满给老板打电话。工作很累,不停的加班,不停地催工厂,样品、大货、包装、邮件,想到明后年就要结婚了,结婚后就准备要孩子了,如果继续还是做这块,不知道以后哪有时间去照顾家庭,真是烦死了。而且现在外贸出口很难做,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单子基本没利润了,销售提成大幅度减少了,现在的薪资不升反降了,加上越来越多的工厂都有自己的出口权了,想到以后的路是更难走了。所以自己很想转行,但是又下不了决心,毕竟在这块做了四年多了,再从零开始成本太大了,继续坚持下去吧,好像也没有出路,想想到时候年纪大了更难转,真是左右为难。

前进还是转向,取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客观环境。

职业前进还是转向,职业顾问认为每个人情况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结果都可能是不同的。

从Heidi所在的外贸行业来说,受人民币不断升值影响,普遍以美元结汇的外贸行业利润相对降低,出口利润受挤压,外贸从业人员生存空间被压缩。目前浙江大部分外贸公司存在规模小、数量多、分类散等特点。规模小也就意味着企业没(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有竞争力;数量多则说明同行业竞争激烈;分类散说明没有凝聚力。因为外贸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为了获得更多的订单,往往采取压低价格的方式拉订单,长此以往,外贸企业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外贸企业发展也就越来越慢,外贸从业人员的生存将会日益困难。

而从Heidi本身来看,她承压能力弱,拓展性不强,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喜欢安定。所以对于外贸业务工作她不仅仅是做的比较累,心更累,唯一的动力也许就是薪资,但是当薪资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反倒下降时,对于未来她更是惴惴不安。所以综合行业自身的变化和Heidi本身的情况来看,我们建议她放弃不合适的坚持,转到真正吻合她自身发展的位置。Heidi耐心,细致,做事有计划,对事物的细微变化察觉能力强,加上之前在外贸业务岗位上积累了与客户关系协调、合同的制定、价格的策略、项目过程的跟进谈判经验和能力,我们根据她的工作竞争力、个性特性、价值取向以及自身需求方面帮助她明确具体的到现实中适合她自身发展的平台在什么位置,并且对她进行求职帮助,确保她能真正转行成功。

建议

工作多年后,面对出现的困惑,面对前进还是转向,坚持还是放弃,一个选择也许就决定了你以后的职业道路是成功还是失败。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更大的成就,拿更高的薪资,有更好的工作环境,但是自己在努力的同时是否问过自己有没有走错方向和道路吗?如果在错误的方向和道路上坚持,那么走的越远离自己的成就和目标也就更远。所以,当自己在职场上摸爬几年滚打后出现了迷茫和困惑,不妨停下脚步好好认识下自己和客观的环境,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继续前进,还是应该当机立断赶紧转方向呢?

Fwr816.COM文章精选

前进还是转向,决定你成功还是失败


有一天上网,收到这样一份短消息,标题是:现实中,我们该怎样权衡放弃与坚持?正文是这样的:老师,在我看得许多有关励志方面的书中,有些里面提到要学会坚持,而且举了很多因为坚持最后取得成功人。而在一些书中,里面也会告诉你要学会放弃,学会转身另辟蹊径,然后重新寻找适合你的道路。可在现实中,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很难分辨我们到底是该继续坚持还是重新回到起点,做出新的选择。在此,还请老师帮助指点迷津。

看到这份留言,我也深有感触,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基于在第一职场论坛担任首席职业顾问的咨询经验,我想更详尽地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谈一下。

人的一生当中要面临很多选择,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而变得成熟。问题是正如文中这位朋友所言,到底什么选择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而哪些又是应该坚持的?

励志方面的书籍,大家并不陌生。他给了普通人一个伟大的梦想,并告诉你,在遇到难时,一定要坚持。同时书中还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告诉你:他们都是通过坚持,最终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现在回到现实,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到底是该坚持还是放弃?我想,这无非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坚持?

目标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源自内心的最原始的驱动力。有了目标,我们才不会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唐僧能够坚持不懈19年,行程5万余里而不放弃,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普渡众生,把佛教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全部来自于目标的追求:有的人是为了成就事业而坚持,在商场上忘我地打拼;也有的人是为了让女儿上学能够背上一个新书包,起早贪黑卖茶叶蛋。不管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目标的大小,但只要目标存在,就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我们前行。

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而言,也同样要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很多人迷茫、困惑、没有动力,到了职场上依然是这种状态,其根源便在于目标的缺失。而目标,则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高信仰。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有这样一篇调查似乎也说明了什么: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到此完结,具体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看到的时候就是不具名的,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不过,在这里,我们的确看到了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将这个规划细细拆分,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呆。而对于那些还在困惑、迷茫、郁闷、无聊中虚度光阴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呢?

如果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东西,我们无疑要坚持。而对于那些无所谓的东西来说,过度坚持,则会更多地浪费我们的时间。

所以,把精力花在你认为该做的、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更有意义。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错的,一味坚持,只会把我们推向深渊。

第二,我们凭什么坚持?

一旦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劝慰,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对于坚持,我同样深信不疑。因为坚持的过程,是对我们毅力的一种考验,也是我们成功的必经历程。磨杵成针的典故,更是说明了这样一种道理。我们都渴望平步青云,但那种几率,还不如买彩票中500万更为现实。

回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之所以能够磨成针,是因为功夫深。这个道理,世人皆知。但大家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铁杵。要想磨成针,只有功夫深是不够的,还需要料铁杵。如果是一根木棍,到最后只能磨成一根棒槌。所以,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还要问一句自己:我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这块料,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本人平时为很多人做职业生涯规划,最为强调的就是这个环节你到底是哪块料?如果放对了地方,木头也会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钻石也可能一文不值。

那么,决定料的性质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是性格,二是优势。

首先来看性格。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给了别人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天性,他让别人在这个领域成功,就一定会让你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你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

性格无好坏优劣,只有合适与否。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本人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这种用人观念,在一些优秀的外企,比如IBM,应用得非常成功,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异常地高。而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则连是起码的认识都不具备。他们更多地相信磨杵成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由此造成本土企业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根源之一也就在这里。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种类型。有人向我求助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时,我通常第一步就是要看看他们的性格类型。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我在第一职场论坛常用的《DISC性格测评》,一是因为这个工具比较实用,分析起来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二是因为大多数的世界500强都在使用这个工具进行人才测评。许多想进世界500强的朋友们,一定要想清楚应聘的职位是否与性格相吻合。这样录用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些。同时这也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要认识自我,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看优势。

盖洛普将其称为才干。而中国人更习惯将其称为天赋。我们常常会发现,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相当优秀;而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则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你的天赋,那么,你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样,中国与此相反却非常盛行的则是木桶理论:更强调补短的重要性,而忘记了长处的发挥。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奥托瓦拉赫是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在同学当中,这位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奥托瓦拉赫给我们的启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你今生最大的缺憾。

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你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自我,把握你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切记: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也有自己的天赋。在中国,有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舟舟。这位重型先天愚患者,500万分之一的发病概率,却在音乐指挥方面取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成绩,这足以说明天赋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坚持还是放弃,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所做的事符合自己的目标,并且符合自己的性格、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困难对你而言只是暂时的,坚持下去,你会取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如果目标本身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建议你放弃,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目标、性格、优势三者吻合,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那就做你适合的,同样会获得成功。

职业规划:考研还是就业


考研还是工作,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关心、至少我听了并回答了十几年的问题,每次的具体答案不同,但背后的东西却是相同的。这里把我两年前的一篇文章调整一下,供大家参考。其实这个问题也无法用标准答案解决,不同时代,不同情况,应该有不同的选择。无法具体到每个人,我只能分大致情况笼统地讲

1、如果因为工作难找而决定去考研,奉劝作罢,因为工作经验远比一个硕士更有价值。

原因很简单,首先,未来用人单位不会再简单地用学历看人了。90年代初,每年录取研究生几万人,现在是40多万,增长了10多倍。大学生更是从1990年的92万增长到了今年的629万。过去,大学生几乎就是能力的代表,大学生多了后,硕士研究生又变成一种能力的标志,硕士生多了后,硕士学历又失去了人才标杆的作用。也就是说,硕士这个找工作的敲门砖也在迅速贬值。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人才标准也从最初盲目地以学历来衡量逐渐向能力衡量转变(虽然这种转变并不很快),越来越重视工作经验了。成熟社会对人才的衡量,必然是综合评价,尤其是工作经历的评价。在国外,很多移民的华人都很优秀,但却苦于没有工作经验而难以找到工作,迫不得已只好去做志愿者,以换取工作经验。有工作经验,工作就好找多了。这才是成熟社会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因此,从工作角度考虑,两年工作经验其实要比两年硕士经历更为重要,更靠得住。当然,前提是你很努力,认真去做工作了。

至于很多人说,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考研的。这句话就不客观了,不应该是找不到,而是不满意,或者说与自己期望值不一致。想说句很多人不愿意听的话:每个伟大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的,都是从磨难中成长的,并不是从伟大的事情开始的。

2、如果考研,在职学习的方式可能更现实。

如果真想再多学点东西,为将来奠定更好更高的基础,可以考虑工作2~5年后再读书,尤其是在职的方式读书。因为往往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又不耽误工作发展,虽然辛苦一些。

学历对人的长远发展还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还是应尽量争取更高学历,但最适当的方式,最好是以不脱产在职学习获得,反正国内目前在这方面很宽松,何乐而不为?

如果真想做研究,我个人更建议去国外读书,尤其是博士,否则真可能在浪费时间。国内教育质量虽然已开始在提高,尤其是个别名校,但多数仍然与国外的教育质量有很大差距。在国外,仅仅一篇博士论文就要写三年,甚至四年、五年,在国内则是不可想像的。

3、如果上研究生,学什么专业?

学什么专业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在人生的发展中是否努力、坚持。

学什么专业的问题,也可能成为影响你读研究生的一个困惑。实际上,读什么并不能决定你一辈子的事情,所学非所用早已是普遍现象。所学其实只是一种技能,在实践中学习才更有效,更有用。比如清华很多人不是学政治、管理的,但并不影响他们最后从政甚至官至高位。到底适合学什么、想学什么,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想法是不一样的,你不可能决定自己10年后的兴趣与发展规划,而只能是根据现在的需要与兴趣来规划,来去学、去做。最后成功的都是那些用心、努力的人,而不是当初选择了什么的人。

我有句口头禅: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

4、大学不是技能培训机构,不要希望研究生给你增加什么技能。

不是很赞成去考研,但也想澄清一些不赞成者的曲解与误判:研究生学习并不能提高什么具体技能,因此不赞成学习。这句话是对的,但这种评价是有误解的。研究生教育,甚至本科教育,本来就不是技能培训,大学本来就不是教授某种具体技能的地方,不是培训机构,我们不应该对高校,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有这种错误的期盼与要求。当然,应用型专业硕士除外。

如果真有这种期望,就请去读一个高职,而不是研究生了。

家长是职业规划导师还是职业规划师


关于家长的角色定位:

1. 职业规划导师, 而不是职业规划师;(越早开始越好,起码高一就应该开始了)

1)为什么要规划?

有的家长会认为我这个标题太夸张了,为一个16-18岁的孩子做职业规划?是不是太早了?其实不然。我反而认为,现在许多家长思考最多的,选专业还是选学校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请各位想一下,我们送孩子上大学、读研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他们能通过大学以及以后的教育获得一技之长,将来能从事一个有发展前景、稳定、收入好的工作,从而拥有一份真正高水准的生活,这才是我们送他们年复一年地学习的目的!

大学教育其实就是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上大学只是他们职业生涯的一个起点。

帮助和指导孩子树立他们未来人生的目标,设定清晰和可实现的努力方向是您作为家长不能推卸的非常重要的职责。这也是最容易被家长有意无意地忽略的,但却是最重要的角色(职责),也是在孩子未来人生中回想您和家人,最会感恩或产生遗憾的关键点。这项工作要是完成的圆满,孩子人生的起点就有可能比较高,这往往是他们在后期虽然付出成倍的努力,也很难完成的任务。

举一个我们身边的案例,一个朋友的孩子,是北京中的,在高一学校组织的参观北大开放日的活动中,听了北大老师介绍各个院系的学习内容和毕业去向以后,当时就立志考上光华管理学院,自此三年,动力十足,家长根本不用操心,最后心想事成。

如果盲目追逐名校,不考虑自身条件的未来定位时,又会是什么情况呢?就拿清北来举例,是的,可能您的孩子在全北京可以排到前500-600名,具有了冲击清北的实力,但是,要是您的孩子想考他们的清华经管和光华管理学院,这样的排名是不行的!而且,您要考虑到,以第一名和最后一名进入同一所学校的同学,在选专业、以及未来在学校生活中,境遇往往存在很大不同,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目标设定得低一点,让孩子以靠前的名次进入高校,这对于孩子备考时的心态,进入大学以后的专业选择,都会有更大的余地。以冲击清北的实力,报考人大、复旦的王牌专业,又会是什么情况?(仅是举例,没有贬低任何高校的意思)

2)如何成为规划导师,而不是规划师?

孩子有可能成为他(她)想要成为的一切,必要条件之一是他(她)真心想成为。

有些懒惰的家长会说,我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自己决定吧。请原谅我这么说,是的,这样的家长是懒惰的,因为,除去极个别能力超强的孩子,一个16-18岁的孩子,在选择职业方向上,显然能力是不足够的,而对比他们,您差不多有十几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了,加上您对社会的了解程度,您的能力显然高过孩子,在这个时候,家长应当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在对孩子那么多年的教育中,您也会或多或少地对孩子的性格、擅长的领域有所了解,知己知彼,导师的角色,您责无旁贷。

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当目标成为你自己的目标以后,动力才会更强更持久。您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而学习,他们是在为他们明天的幸福生活而学习!

您应当如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完成对自己的定位,选择一个清晰的目标,这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心智和精力的工作。

有些家长说,我不知道怎么选专业?我自己的工作很普通,我不了解,在这方面,只要您真心想做,应该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您!您可以:

1. 借鉴他山之石,从身边的亲朋好友入手,进行了解;

2. 从各种渠道,了解比我们领先二三十年的国家,例如美国,在他们那里什么行业的前景较好,结合我们的国情,作出您的判断;同时参考日韩,港澳的发展,应该***不离十。

3.在您帮助他选择了一些专业方向以后,您要花时间多与孩子沟通,让他自己从中选择一二,再进一步了解,最终达成共识。可以带他们参观目标大学,同老师和同学做面对面沟通,大学的校园与中学完全不同,气氛也不一样,很容易进行正向刺激。当孩子拥有了他心中的目标以后,他才会拥有自觉学习的源动力。

职业规划:是求职还是考研


对于大四学生,求职OR考研,类似于 to be or not to be。是个纠结的感性的问题,然而可以理性的具体化讨论。从结果倒推现在。

1、如果你想从事基础研究,那么考研,甚至得读博。比如生物。

2、如果你想从事技术行业,CS,码农,机械,建筑设计,材料,电信,等等,考研也是不错的选择,从*到华为,这些公司研发部门基本清一色硕士博士。当然要考就考个211或者985的大学。

3、如果你想从事和技术相关的销售等,是否考研可以再考虑

4、如果你想去快消,销售,行政,律所,四大等等,建议不要考研,先积累几年工作经验,若觉得有欠缺或者想转行,读在职硕士或者MBA,都可以。

5、如果你想混公务员,去县市级地区,无须考研。想去省厅,考个研还是不错,最好考经管法律类硕士,不信可以看看招考职位表,理工科职位那是一个坑爹。但是,硕士只是条件之一,最好党员,最好2年工作经验。至于关系什么的,多少存在,越高级别的地方反而越少。

6、特别的,针对金融行业。本科生毕业了基本是银行(分支行),保险(分部),证券(营业部),四大。如果想去金融行业的上游,比如银行总行,证券公司总 部,基金公司总部,央企财务部、投资部,保险公司总部,信托公司或者金融租赁公司非一线营销岗位。那么建议考研,但这个研,必须是名校的经济类会计类硕 士。北清复交两财一贸人大南开厦大南大中山武大浙大等。即使以上这个层级,很多人也进不了金融业上游。至于其它一般985大学的硕士,想校园招聘去金融业 上游都是个例。

所以考个非名校的经济类会计类硕士,意义没多大。最后大部分还是去的银行分行,非金融类企业,公务员等。不如本科出来好好工作,工作几年中慢慢提升自己,镀金或者升职,跳槽。

如果本科特别差,三本和很一般的二本,想通过考名校进入大金融机构总部,比如申万行研,中信投行。那也基本上可以放弃,这些公司本科学历也看重。去个小点金融机构总部还有些希望。

总之,是否考研,根据个人情况和所学专业,想从事行业,想考的大学档次 的不同,完全可以具体情况具体讨论。

职业规划帮你找准职业前进方向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很少人知道如何择业,如何将自己的优势化为胜势。大学生毕业时,一般会优先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知名企业,然后才考虑专业及个人所长。这种一窝蜂逐流的职业选择方式,欠缺对自身特点和环境的认识,往往造成了职业生涯的进退两难局面,遑论未来在事业上的正向发展。

职业发展六阶段

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与人生的规划息息相关,其中的变数包括了求学z婚姻、生子一直到退休养老,可以用2年内、2-5年、5-10年分别为短、中、长期目标的时间区段,设立个人的职业目标,不同的角色担负起不同的任务。个人职业生涯和主要目标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兴趣,学习知识,开发工作所需的技能,同时也发展价值观、动机和抱负。

二、进入阶段:应聘者。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入职场得到工作,成为单位的新雇员。

三、新手阶段:实习生、资浅人员。要学会自己做事、被同事接受、学习面对失败、处理混乱、竞争和冲突、学习自主。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单位、熟悉操作流程,接受组织文化,学会与人相处,并且承担责任、发展和展示技能和专长,迎接工作的挑战性,在某个领域形成技能、开发创造力和革新精神。

四、持续阶段:任职者、主管。个人绩效可能提高、也可能不变或降低,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选定一项专业或进入管理部门,保持竞争力,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专家或职业经理;或是技术更新、培训和指导的能力,转入需要新技能的新工作、开发更广阔的工作视野。

五、瓶颈阶段:高层经理。在这个阶段已经达到接近顶端,此时的主要目标是再度评量自己的才干、动机和价值观,进一步明确职业抱负和个人前途,接受现状或争取更高发展,建立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成为一名良师益友,学会发挥影响力与指导力,扩大、发展或深化技能,选拔和培养接班人。

六、急流勇退阶段:继续发展者可以安然处之,生涯开发停滞或衰退者将面临困境,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并接受因此而转变的新角色,培养工作外的兴趣,寻找新的满足源,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计划退休,可从权力转向咨询角色,在公司外部的活动中找到自我的统一。

战略就是选择与取舍,每个人所选择的道路不见得会和别人一样。因此,分析你的需求、长短期目标,并且发觉会面临到的阻碍,比如自己的知识基础、观念、思维方式、技能和心理素质,制定自己的提升计划,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些都是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

职业规划的目标:成功还是幸福


六年前,我是按部就班过日子的小职员,每天规划着自己以后做老板;六年后,我有了年入百万的公司,却规划着如何回到朝九晚五的生活。吾生有涯,规划无涯。当我们尚未闹清规划的目的与标准是什么,生涯规划往往显得缥缈或无用。所以,在开始正式的生涯规划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成功还是幸福,我要的是哪种人生毕竟,这两者并非等义词。

1、成功与幸福的倒U关系

说到成功与幸福,碰巧有这么一件相关的事。

两个月前,我受邀到广东佛山去参加一个会议,其间走访了一些企业,并且跟当地居民进行了一些交流。每到一地,我除了看经济和物质方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看人的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这是社会观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在佛山感受最深的是当地人精神状态好,幸福感强,幸福指数比较高。相对的,我在北京却经常听到很多人抱怨不幸福,说自己活得太累,生活压力太大。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相比北京,佛山不是大城市,也不是风景名城,但人们的幸福感为什么那么强呢?

其实,早就有人提出,中薪阶层的幸福指数最高,那些世人看来最不成功和最成功的人士幸福指数却相对偏低。最新的全球幸福指数调查显示:国民幸福感名列前茅的并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而是拉丁美洲、亚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中等收入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非常高,而美国、英国这样的富裕国家却分别排在了第114位和第74位。

这些统计告诉我们,幸福感是相对的,与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相关,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与你贫穷还是富有、是否成功出色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显然,这对于那些抱着成功就会幸福想法的许多当代年轻人来说,或许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是因为很多来找我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青年,张口就是成功,仿佛这是唯一目的。当然,我并不排斥将成功作为规划目的,我想要强调的只是:成功不等于幸福。在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首先要弄清你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

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价值观,也就是说,你把什么看得最重。有人看重收入,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就会朝向高薪方向;有人看重地位,那么规划时就会优先考虑升迁;而有的人宁愿平凡安宁地生活,如此一来,职业生涯规划就会侧重稳定。一般来讲,职业价值观对确定职业规划具有本质意义。不过,从纵向来看,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会因时因境做出一定调整和改变。比如,一般在职业规划初级阶段会较多考虑一些经济利益,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随着初级目标的实现,职业规划就会多一些考虑成就感的获得;再进一步,职业规划则会加大幸福感的权重。当然,任何一种职业价值取向都是因人而异的。

2、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特征,也可以说是宗旨: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而每一名职业规划师也都需要把握一条准则,那就是:你可以帮来访者分析情况,但永远不能代替他做出决定。

我帮很多人做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咨询,其中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20xx年8月,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做咨询,想要确定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事实上,她的条件非常优秀,外形气质很好,而且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专业也是当下的热门。按照我的判断,她的整体素质非常适合到外企发展。

但是,她说了一段出乎我意料的话:李老师,我并不想进外企,我希望自己能进国企。相对来说外企竞争太激烈,不稳定。我希望压力小点儿,稳定点儿,希望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自己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显然,这个学生并不像当下很多年轻人那样把高薪和外企的名声看得那么重,相反的,她更看重生活的稳定性和家庭要素。听了她的叙述,我理解了什么样的职业生涯才是她要的,也是能够带给她幸福快乐的。

在一个鼓吹成功学的年代里,人们提起生涯规划想到的就是怎样做个成功人士。其实,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从来都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做伟人和成精英,它只是按照人们各自不同的需求和条件,帮助他或她设计出适合的职业道路而已。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简单的模式可以套用到任何人身上,就像天底下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涯规划。

所以,做好个人职业规划的方法之一就是:说出你的故事。

我真心期盼在我们这样一个人人都需要自我管理的时代,每个青年人都能大胆率真地说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生涯规划就是理性的冒险

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则和目的,然后按照你的价值观,设定一条实现目标的路。如此即可吗?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还欠缺一点儿东西,那就是超越自我的冒险精神。前面我们说过了,工作前期是满足生存需要,之后则会更多地侧重满足成就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又提出过高峰体验论。我想:一个人的高峰体验应该离不开奋斗的挑战与冒险过程。

举个例子:当你去爬泰山,经过了漫长艰难的山路,终于到达了山顶。此时,清晨的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入你的眼帘。这一刻,你一定会全身心地沉浸于高峰体验,你也就会暂时忘却了走的路,流的汗,吃的苦。再比如,一对情侣两情相悦,到了如胶似漆的状态。他们常常会沉浸在二人世界里,完全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这是否也会伴随一种高峰体验?

那么,在工作中,我们同样也需要高峰体验。比如你是一名记者,肯定不会满足于简单的采访、写稿,你会争取进步,成为知名记者和媒体圈里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比如获得了新闻界的至高荣誉普利策大奖,你会去想能得多少奖金,够不够买栋房子?肯定不会,那一刻你的高峰体验是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

然而,一个人生涯高峰体验的获得需要巨大的付出,包括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失败。因而,国外有一种说法,认为职业规划的过程就是生涯冒险(career adventure)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看,的确如此。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次冒险的历程,其中会有理想的召唤和奋斗的喜悦,这会给你带来精神的刺激。但同时,这种刺激也可能带你跌入深渊,甚至丧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生涯规划时必须具有想象力和冒险精神,要多做一份承担痛苦和折磨的准备。

天底下任何一份职业,回归到本质上看,都避免不了一定的简单重复过程。因此,生涯发展并不像我们最初憧憬的那样完全充满着乐趣与新奇。当然,如果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和素质能力进行与职业的有效匹配,那么,相应的痛苦就会呈现得少一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学会用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分析自己的生涯和职场的关系,从而,更加理性地去思考和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

我相信,带有冒险精神的理性思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青年人规避奔向理想道路上的潜在风险,让我们实现更多的高峰体验。

职业规划:内部转岗,机会还是陷阱


做熟了企业内训,想变身HR;做腻了营销,想转市场。正好遇上内部转岗机会,你一定喜出望外,觉得好机会来了。然而,转岗后才发现,自己的工作表现大不如前,业绩不仅没有进步,甚至还在走下坡路,你心灰意懒:工作这么多年,这岗位我还胜任不了?有这么差么?

事实上,问题不在于你的能力,而在于你的选择。这些看似职能相近的岗位,其实在工作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内部转岗,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CCDM职业规划师为你指点一二。

案例启示

评估转岗机会的五条标准

能在企业里实现转岗,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不少人因为厌倦了本职工作,主观上感觉没发展,未做深入评估,一看到有转岗机会匆忙决定。

事实上,内部转岗自然是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个机会,但是否适合自己,则需要详加评估。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洪向阳指出,以招聘专员为例,它与内训岗位在工作内容上的差距很大,核心职能也不一样。有时看似相近的两个工作,其实核心工作内容完全不同,对个人职业技能、工作能力的要求也完全不同,因此,在转岗时,一定要将新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自身实际能力做全面的评估。洪向阳提醒职场人,面对内部转岗机会,要认真考虑以下五个最基本的问题:

1)个人在转岗目标岗位上的实际能力如何;

2)转岗目标岗位是否符合个人职业规划;

3)目标岗位是否符合现阶段职业发展需求

4)对目标岗位是否有强烈的兴趣

5)个人是否具备快速学习能力

上述五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尤其要经过认真思考。向阳生涯提醒职场人,行业技术的门槛越高,专业程度越强,转岗越难实现。比起外部跳槽,内部转岗看似风险小了很多,但仍然需要用清晰的职业规划做行动指南和判断标准。转岗不是目的,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才是应该是终极追求。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