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

为了更加快速的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顺利推进下一阶段的工作,因此制定好一份工作计划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也是应用写作的一个重头戏。您也在寻找优秀的工作计划模板吧!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政策,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大投入等措施,全市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市仍有7万余户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基层干部职工住房问题亟需解决。为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农民及基层干部职工住房问题,统筹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根据中省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落实中央,省,市稳定房价,解决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等一系列住房政策,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汉中,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农民及基层干部职工住房问题,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通过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建设,增加保障性住房房源供应,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市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农民及基层干部职工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综合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中低收入和基层干部职工住房困难家庭数量,住房困难程度,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农民实际以及住房支付能力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优先保障最困难最急需的家庭,统一规划,分级分批次组织实施。

2、量力而行,适度保障。我市地方财力较差,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保障性住房需求量较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要考虑各县区政府的投资能力,又要考虑住房困难家庭及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农民的实际需要,坚持以满足基本住房需要为原则。

3、落实责任,明确目标。按照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求,市县区分级具体抓好保障性房源筹集,配租(售)和后期的使用监管工作,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成员单位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关工作,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价和考核。

二、住房现状

根据我市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城市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从末的27。87 平方米增长到末的29。5平方米,年均增长0。5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末的31。35 平方米增长到末的33。2平方米,年均增长0。62平方米。

然而,近年来受住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下岗职工,进城务工,落户人员增加及居民收入多元化以及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作用,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及进城务工,落户农民住房难问题突显,已成为遏制商品住房刚性需求,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摸底调查,目前,全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总数为75619户(含中省驻汉单位,乡镇干部,教师,医务人员),其中符合廉租房保障对象条14326户,符合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条件37619户,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条件10000户,符合限价商品房保障对象条件13674户。

三、保障性住房需求预测

(一)、保障性住房需求

为贯彻落实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我省将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到十二五末,全省从农村转移600万人。结合我市双百城市发展战略及年度城市化率进程情况,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保障性住房需求总量为16。45万套1399。18万平方米(具体情况见附表1)。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需求

根据十二五 期间各类保障性住房需求情况推算, 十二五 末,全市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需求总量约10548亩(具体情况见附表2)。

四、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任务

(一)、总体目标

按照8月10日省政府与我市签定的—20xx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结合全市保障性住房实际,十二五期间,我市通过新建,购买,改建,租赁等方式,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167635套1405。18万平方米,新增租赁补贴6866户。其中:新增廉租住房18635套93。1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45000套36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38000套292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66000套660万平方米(具体情况见表4)。

(二)、年度计划任务

1、20xx年,新增保障性住房23400套171万平方米,新增租赁补贴2460户。其中:新增廉租住房7400套3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0000套8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3000套24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3000套30万平方米。

2、20xx年,新增保障性 住房2套164万平方米,新增租赁补贴户数2246户。其中:新增廉租住房6000套3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0000套8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24万平方米3000套,限价商品房3000套30万平方米。

3、20xx年,新增保障性住房42835套374。18万平方米,新增租赁补贴户数1150户。其中:新增廉租住房2835套14。1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0000套8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0000套8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0套200万平方米。

4、20xx年,新增保障性住房43200套370万平方米,新增租赁补贴户数505户。其中:新增廉租住房1200套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0000套8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套84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0套200万平方米。

5、20xx年,新增保障性住房36200套326万平方米。新增租赁补贴户数505户。其中:新增廉租住房1200套6万平方米,新增经济适用住房5000套4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0000套8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0套200万平方米。

各类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设规划具体情况见附表5,6,7,8。

(三)、用地供应规划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计划供应总量为10548亩。其中: 20xx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为1282亩,20xx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为1230亩,20xx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为2806亩,20xx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为2780亩,20xx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为2450亩(具体情况见附表3)。

五、政策措施

(一)、强化领导责任。市县政府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完善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的扎实开展。

(二)、落实部门职责。市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指导,从立项,土地,规划,建设等方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审批。发展改革部门要及时受理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立项及审批工作;城建规划部门负责项目的选址及规划审批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用地计划报批及建设用地统征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建设启动资金的筹措落实工作;城建管理(房管)部门要抓好住房保障建设计划的制定和项目审定申报及建设管理工作。

(三)、加大资金投入。在中省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工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要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及时向上级申报,争取中省补助资金。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配套资金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可参照市中心城区从9月份开始在建设用地出让时,在招拍挂价格的基础上每亩地增加5万元,作为出让前置条件,增加部分专项用于政府投资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作法,结合实际,落实好配套建设资金。要充分利用租赁补贴专项补助资金结余部分及省上下拨的廉租住房以奖代补资金,收购,改造廉租住房,提高各类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落实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意见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用地指标,建设资金和税费优惠等支持政策,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创造良好条件。要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各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要占到房地产用地指标的30%左右,并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要落实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各种税费减免政策,坚决取消不符合中省市规定的收费项目。要做好电力,通讯,市政公用事业等企业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关费用减免及金融信贷支持工作,切实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确保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五)、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建设程序及国家有关房屋质量强制性标准,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六)、严格制度,规范管理。各县区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退出机制,健全社区,街道和住房保障部门三级审核公示制度,建立规范化的收入,财产和住房情况审查制度,形成科学有序,信息共享,办事高效,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要严肃工作纪律,坚决查处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政策宣传,接受社会监督。在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申购工作中,向社会发布申购公告,公开摇号方式,设立咨询电话,耐心解答群众疑问。

(七)、强化督促考核。要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及市直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作为民生工程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完成目标任务较好,成效突出的,年终考核时予以加分;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不得纳入优秀考核等次。各县区也要建立住房保障目标责任制,分解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中国

fwR816.coM精选阅读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十二五计划


XX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十二五计划


劳动和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十二五”时期,是进一步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为使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在这五年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经局领导班子讨论研究,特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现状及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归结,以促进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劳动维权为重点,强化各项重点工作和基础工作,现已构筑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履盖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政策、狠抓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成效显著。
在“十五”取得的主要成绩之上,“十一五”期间,我局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并举,进一步加大就业岗位开发的力度,把扩大就业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保持了全区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另外,我区充分发挥了工商、工青妇等部门以及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意向开展了长效的系列培训,培训项目新开设机加类、维修类等专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再就业之路。
(二)扩大范围、强化征缴,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区社会保障快速、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了个体养老保险费征收工作,圆满完成市里下达的征收个体养老保险费的工作目标;征缴扩面工作成效显著,参保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区各类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进一步加大了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力度,与各街道办事处组织完善“三百社区”活动。
二是失业保险制度不断深化。参保登记管理、保险费申报缴纳、保险金申领、发放等工作流程得到规范;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由企业扩大到事业单位,基金筹措能力增强,失业保险充分发挥了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作用。
三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高额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和城镇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四是工伤保险发展势头良好。以实施新的《工伤保险条例》为契机,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更好地保障了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依法行政、维护权益,劳动关系和谐平稳发展。
切实加强了劳动合同管理,建立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抓住劳动关系中矛盾最突出、职工和企业最关心、社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进行协商,切实维护了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着力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依法查处了一些企业存在的不参加社会保险、不缴纳社会保险费、不签订劳动合同等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受理农民工投诉举报的结案率达到100%。
二、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实践证明,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是一项“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大事,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金融危机的到来也给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部分阻碍。
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还需加强。金融危机的风波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冲击。在此环境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着实增加了不少难度,特别是“4050”人员的再就业更加困难。但是,我局面对困难,毫不退缩,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把金融危机给就业再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二是守法意识差、执法难。有的企业,尤其是少数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只顾眼前,忽视长远,只顾自己,忽视大局,不能很好地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由于企业守法意识差,加之劳动保障执法力度不够,劳动保障部门也很难推行有关强制措施。
三是医疗保险办理流程还需进一步合理化。随着国家医疗卫生改革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医保扩面工作逐步显现其在民生工程中的重要地位。目前,群众办理医疗保险仍存在程序不清的问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简化医疗保险流程,做到灵活使用政策,努力实现医保扩面工作指标的顺利完成。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及主要任务
“十二五”总体目标: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

XX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十二五计划第2页

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让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并享有社会保障。
(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组织开展系列专题招聘会,全力通过各种措施实现就业率和再就业率的进一步攀升。
(二)社会保障工作:
逐步完善适应我区区情,与全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劳动保障体系。依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多措并举确保完成市里下达的各项指标。狠抓医疗保险扩面,努力促进全区医疗保险事业取得新突破。
(三)劳动监察工作:
劳动监察工作要继续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和上级交办案件,确保接访率和办结率均达到100%;进一步搞好建筑工地及企业用工监察,及时办理劳动合同和企业备案工作。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保障工作,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加强社会保障行政监督,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稳定、规范的资金筹措和保值增值机制。
四、实现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
(一)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1、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将社区服务业作为今后几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攻方向。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又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2、进一步加强劳动者职业技术培训,开发技能人才;继续加强职业介绍,促进劳动者就业。
3、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基本养老保险
一是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和规范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数据库,逐步实现个人账户实账运行;二是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城镇国有、集体、外商投资、私营等各类企业及其员工(含农民工)全部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三是逐步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同时,鼓励开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
认真贯彻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将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及其职工纳入覆盖范围。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增强基金承受能力。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功能,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的使用效益,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3、基本医疗( )保险
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采取多种途径,灵活运用新政策,加大征缴力度,千方百计实现医保扩面工作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
4、工伤保险
按照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使工伤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并逐步覆盖到乡镇企业。完善工伤认定程序和劳动能力鉴定办法,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积极开展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帮助伤残职工恢复劳动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三)劳动维权工作
1.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不断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大力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建立劳动保障监察长效治理机制,督促用人单位遵守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资支付的法律、法规、规章,依法推动劳动保障管理工作。重点解决拖欠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和使用童工等问题。
(四)强化措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1、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保障制度深入人心。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和其它形式加大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和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社会保障工作的良好氛围。
2、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收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支付能力。一是加快社会保险扩面步伐,把应保对象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二是与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扩面征缴工作。
3、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队伍和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步伐。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队伍的专业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覆盖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信息网络。运用先进高效的计算机网络,构成科学简约、调控灵敏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做为今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也将这项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这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从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高度来认识,要以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来对待今后的工作,更好地发挥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作用,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医院”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


医院”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

医院”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
医院文化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医院文化渗透并影响医院经营、管理和人际关系等所有层面。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障。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适应新形势下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大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积极促进医院和谐发展,结合卫生局“形象建设年”和医院发展规划,特制定市第五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文化建设实施规划方案(—20xx年)
一、指导思想
在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医院文化管理成果,坚持制度创新与观念更新相结合,以“群众满意”为追求,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以诚信友爱为基石,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管理内涵和具有传院特色的医院文化,培育、深化、拓展“尊重、理解、宽容、和谐,务实、诚信、奉献、创新”的医院精神,为构建和谐传院、和谐医患关系,塑造良好医院形象,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动力。
二、基本内容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医院精神和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医院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医院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提炼、培育和总结鲜明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和医院精神,结合医院发展战略,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提炼各具特色、充满生机而又符合医院实际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医院制度,寓文化建设于制度之中,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效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打造医院品牌,提升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医院良好的品牌形象;营造良好的医院视觉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医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作用和推动力;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要求,构建协调有力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医院文化建设水平。
三、组织领导
1、成立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成员:。
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医院文化建设研讨会。
2、部门分工:
院办公室负责医院文化建设的统一组织协调,确保医院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组织人事科和各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激活人力资源,积极为职工个人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关心职工、爱护职工,促进浓厚文化氛围的形成。
工会要利用已有的设施和文体团队,通过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提高员工对医院精神的认同感,提高职工的技能、文化素质。
共青团要通过与团员青年交朋友,引导他们把个人发展融会到医院发展之中,为实现医院与个人共同发展而努力。
医务科、护理部等业务部门要通过强化质量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工作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成长机会,不断推动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帮助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充实医院文化建设内涵。
总务科要做好保障工作,在院容院貌等形象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提升医院品位。
四、实施步骤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程,从开始实施,按由表及里、综合兼顾的原则,历时五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为医院文化建设启动阶段,重点突出形象层建设
外显文化是展示外部的各种有形物体和行为,一般包括环境、行为等方面,即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环境文化等。
是医院文化建设启动年和卫生形象建设年,医院将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包括形象文化内容的医院文化知识的学习、普及活动,通过培训学习,使职工认识并认同医院文化,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激发职工的创造潜能,增强职工的忠诚度,形成医院的凝聚力,促进个人与医院的共同发展。培训方法可采用:自我学习、专题讲座、讨论交流,会议传达、层层演讲、文化研讨会等。同时组织开展医院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以及医院形象文化传播的策划设计。
(二)20xx-20xx年为医院文化建设推进阶段,重点突出行为制度层建设
医院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也是医院正常医疗业务管理工作的保障体系。我院历经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各项行为规范已经基本齐备,但其在围绕医院的基本精神理念、发展目标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以此入手,对行为规范的体系化进行整合,围绕医院文化基本精神和理念对行为规范体系改良补充修缮。
总之,行为规范体系要随着医院精神文化的创新和时代特色的变化等多方面因素而不断充实完善调整,并形成一套适应现状的完整、完善的体系。
(三)20xx-20xx年为医院文化建设深化阶段,重点突出精神层建设
通过医院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不断提炼、凝结、升华医院核心价值观、医院精神、医院使命、医院愿景、

医院”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第2页

营销理念、患者理念、经营理念、人才理念等精神文化要求。
五、基本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科室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抓好医院文化建设,科室负责人要对医院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出思想、出思路、出对策,确定本科室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提出正确的管理理念,并身体力行,率先示范,带领全体员工认真落实好医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二)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先进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更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科室要切实加强医院文化核心理念学习和教育,努力提高员工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三)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各科室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一定的平台培养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雅的环境熏陶人,加强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理解,以情理法,在全院职工建立起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全院职工拧成一股绳,充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达到职工价值的实现与医院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突出重点,力求实效。医院文化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科室要立足医院实际,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为中心,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大力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育、质量安全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院爱岗敬业教育、成本意识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责任感。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院医疗卫生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反映医院特色的文化体系。在核心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宣传、教育、贯彻,将医院精神融会于各项工作中,渗透于职工言行中,植根于职工头脑中。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财源建设始终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加强财源建设是突破我区财政困境,增强财力保障,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做好“十二五”规划,对推进全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区财政状况及财源特征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持续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建拉动”战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与影响,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强化税收征管,促进了区级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取得较大发展,为全区人员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从到,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1,360万元增加到54,396万元,实绩增收13,036万元,年均增长14.68%。在同一时期内,全区gdp由122.28亿元增加到152.71亿元,年均增长11.7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均增幅比gdp年均增幅高出近3个百分点。
(二)三产对财政增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区实施“三产富区”战略,按照“拓展南部,延长东部,改造旧城”和“城郊建市场,城区建商场”的思路,以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到辖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90.8亿元,占全区地方生产总值152.71亿元的近60%。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纳税金额,都在三次产业中居于榜首地位。
(三)部分税种逐步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随着我区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文化娱乐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税源基础,使这些税种获得较大数额的实绩增收,对全区财力的持续、快速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区财源建设和财政保障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艰难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支柱财源缺乏。一是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全省是20 %,全市是16 %,而我区仅为 5.47%,明显低于省、市水平。说明我区国民经济的产出率还比较低,各项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不高。二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2.39 %,比重过高,地方有效财力受阻,财政收入质量有待大幅提高。三是辖区内无大企业、大税收,税源零散,缺乏支柱财源。
(二)投入产出效益不佳,新兴财源贡献不多。,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2%,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为13%,没有达到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加快培植和夯实地方财源的预期目标。
(三)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一是财源建设面临的减收因素较多。市区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享体制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导致我区财源建设推进乏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举步维艰;受国家增值税转型、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和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下调等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影响,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我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均未完成预算任务,收入增量大幅减小,直接影响了我区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和既得财力。二是由于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区财政除了保障全区人员工资性增资因素、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机构运转等财政刚性支出以外,还要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支出压力迅增。地方财政收支差额除依赖税收返还外,大量的政府性基础设施工程和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资金要依托举债和上级补助,因此,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财政平衡如履薄冰。
(四)政府性债务负担重、偿债压力大。从1998年至今,我区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步伐,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政府性贷款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有效刺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区政府负债规模日益增大,政府债务已达14.7亿元,从起开始进入还贷高峰,20xx年就需还本付息近2.7亿元,偿债压力过大,政府性债务运作风险已凸现。
三、“十二五” 财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握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八大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为立足点,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全市提升承载能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壮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四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奋斗目

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第2页

标:按照省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全市13%增速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区预期目标是: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5%以上。
类 别
计划目标(万元)
年均增长速度
20xx年 20xx年 20xx年 20xx年 20xx年 13.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1000 80585 91464 103812 117826
财政总收入
113964 129349 146812 166631 189126
四、加强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经济决定财政,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断开辟和壮大财源的基础。只有加快财源建设步伐,才能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培植新兴财源,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加快做大财政“蛋糕”。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源建设“奖、贴”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全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三是要壮大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以存量资产为依托,财政投入为引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放大政府投资效应,整合投资资金,形成资金合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拉动我区的gdp增长。四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强政府与银行的合作,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信贷的“放大”作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等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主体财源。五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项目投资,加强对财源建设项目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的法制保障,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六是加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统一部署调度,全区齐抓共管,确保财源建设推进扎实有效。
(一)突出三产主导地位,优化和巩固支柱财源。做优三产,使我区成为黔北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建设成为集商品、资金、技术、信息、旅游、娱乐、服务为一体,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较为统一和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形成以物流带动人流,以人流带动资金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机制和商贸流通繁荣局面。
1、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楼宇经济”是一种“隐藏”在商用楼宇中的高级经济形态,产生的财富效应非常突出。着力盘活闲置的楼宇,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楼宇业主更新经营理念,以出让、租赁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来开发,引导楼宇业主“腾笼换鸟”,增大楼宇经济总量;着力在南部新城开发和老城片区改造中,优先打造高档商务楼宇,并在特色品牌上进行规范引导,发展专业楼宇,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引进现代商务会所、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大型建安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广告策划、信息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或品牌总代理机构、营销中心、财务中心和研发中心;要设立楼宇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增强发展楼宇经济的引力,并为楼宇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2、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遵义市中心城区地域优势,积极发展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打造遵义中部地区最大的信息服务中心;应在各类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高档商务楼宇里,发展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应以物流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围绕杭州至瑞丽高速、黔渝快速铁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新店子、南宫山、外环路、忠庄片区大力发展物流基地。以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依托遵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特色会展等会展业,同时力争在城区引进规模大、档次高的会展中心;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国际商务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
3、改造和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按照区委、政府“拓展南部、开发东部、改造旧城、发展集镇、建设新村、服务新区”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贸业。一方面是要立足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打造全市商业中心。重点是继续推动大型商贸企业扩张规模,支持老城步行商业街扩容提质,加快南部新城道路延长线的建设,加快新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和专业市场建设。围绕构建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思路,加速物流产业向前发展,积极建设和培育“一个中心、五个商圈、六个专业市场带”。加快建设遵义新世纪建材大市场、遵义特色食品大市场、遵义物流中心工程及物流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黔北蔬菜中心批发大市场建设,加快坪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南宫山集装箱物流基地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要立足树立特色和品牌,按照“一街一特、一区一品”的要求,积极支持餐饮休闲业做大做强。以民俗名食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形成类似“上海城隍庙” “南京夫子庙”一样集餐饮、旅游和娱乐一体的特色品牌,并争取组建一家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股份制餐饮旅游公司。全面整合全区的酒吧、歌厅等文化资源,鼓励这些企业组织行业协会,并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指导,市场调节”的方式,形成龙头企业,推进连锁经营。三是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宾馆,完善城市功能,留住游客,真正为我区旅游经济发展、消费增长和财税增收带来实质效应。
4、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建设旅游强区。按照“突出一条主线、实施两翼展开”的思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突出内容特色化、方向城郊化、管理规范化、景点精品化四大特点,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明显,吸收力强的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功能和服务接待水平,注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强力推进红色旅游,配合推进遵义会议会址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老城长征文化体验园建设,进一步拓展遵义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力争把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区,把老城建设成遵义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区。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推进忠庄勤乐水果示范基地、巷口镇观光游憩区开发。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和田园农耕体验,自然山水观光和温泉度假、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节会活动等旅游产品, 推进农业观光旅游板块开发。三是加快推进金谢海通乡油路、金鼎山集镇和景区配套设施、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农具陈列馆、龙泉村乡村全国旅游示范区、金鼎山镇莲池休闲庄和黔北风情街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四是彰显精品旅游,围绕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板水森林公园实施“六个一”工程(一山:金鼎佛教名山,一园:大板水森林公园,一湖:海龙生态湖,一镇:金鼎山特色旅游集镇,一村:龙泉黔北民居村落,一泉:海龙温泉)。根据城市文化和品位,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科学定位和布局,实施一批休闲服务旅游项目,发展和提升城市旅游,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旅游产业格局和旅游产品体系。力争至20xx年,旅游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2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和25%。
5、围绕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深化运力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全面整合交通资源,逐步扭转货运市场“小、散、弱”的局面。重点发展快速货运,促进大型物件、危险货物、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引导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变单一运输方式为多种运输方式,拓展客运站场服务功能,做到资源共享;加强和完善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农村、干支相连、长短结合的客运网络。基本实现道路旅客运输市场规范化、干线客运高速化、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输主体规模化。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壮大和增强工业财源。做强二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引导工业发展,加快工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壮大以资源节约型、轻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实现工业经济重新崛起。
1、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构建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根据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先发展以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制药、中药材成品加工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巩固和提升以钛、镁、铝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以精细化为主的化工工业;加快发展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及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以农副产品、特色食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主的食品工业。力争在20xx年,初步形成多元化工业经济支柱,增强工业经济抵御风险能力。
2、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抓住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区为全省两大新材料基地之一的契机,将我区的工业发展向坪桥新型材料基地、忠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忠深大道湘江工业园、忠深大道农民工创业园及小商品加工和食品加工园集中,形成新的发展极,壮大经济总量。其一,按照“主业突出、一区一业”的思路,形成“一园一特色,一园多板块”的格局。抓好忠庄工业园和坪桥工业园规划建设,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延长产业链。其二,大力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战略,引导企业向工业集聚区搬迁。通过搬迁与技改的结合,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严格控制并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传统技术产业的科技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以循环经济基地为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龙头企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4、以迅速壮大中小企业为目的,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就意味着一个高速增长的主体财源,同时还将吸引一大批的配套企业,并具备着较强的口碑效应。区委、政府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重点激励和帮助如:遵义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董酒有限公司、百花药业等符合条件的好企业尤其是非公中小企业积极上市,使其成为区内财源建设的新亮点。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xx年,全区中小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实现产值300亿元。
(三)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实一产,应依托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遵义城市需求,面向城市的“菜蓝子”、“餐桌子”,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发展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农业,围绕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商品蔬菜、特种养殖和经果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做实做稳农村经济。力争到20xx年,全区农民基本参与并受惠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型,6个以上的镇进入市列经济强镇行列。
1、调整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城市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需求,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特”的思路,创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产业带,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和聚集带建设,使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多元化。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顺应城市消费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奶牛、生猪、肉牛、羊、禽等规模养殖业,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做大做强蔬菜、中药材、茶等特种种植产业,如:发展海龙、金鼎、忠庄葡萄和草莓基地,巷口、长征镇糯玉米基地和特色花卉盆景基地,在西线四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订单蔬菜,力争经济作物占农物的比重在50%以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争全区三分之一的生产用地向大户经营者和有能力的生产者流动。探索集体用地流转机制,发展1至2家龙头企业,打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发展农业经济,力争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2、夯实基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强化“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工作措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加快村组公路的提升改造和硬(油)化,提升村组公路的技术标准,确保村组公路的硬化率达50%以上,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夯实基础。积极抓住市政府实施“六个一百”工程的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深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使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突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问题,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治理和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水利建设,确保农村人均保灌农田面积达0.5亩以上。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采取集团帮扶、部门帮扶、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有效解决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问题。每年财政安排100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以遵松路两侧为重点,打造海龙、金鼎山“四在农家”示范带,形成乡村旅游亮点,力争每村有2-3户农家乐。
3、推广科技,发展“科技型”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科技增收,有针对性地抓好科技推广应用,向科技要效益,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区财政安排创业资金300万元,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带、点),促进农民工创业。重点扶持遵义市乳业制品有限公司、遵义黔兴有限责任公司、仁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金鼎饲料有限公司、遵义祥星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向集团发展,提高企业综合开发“精、高、新、深”系列产品能力,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财源建设夯实基础。
1、高标准、高品位完成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完成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原址片区和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等片区规划,进一步完善银河路片区、忠庄片区、南岭公园东片等的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委托和敦促供电、供水、电信、园林、水电等部门尽快编制相关专业规划,逐步建立区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
2、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积极配合省、市政府完成杭州至瑞丽高速、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黔渝快速铁路和其他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区内交通运输公路网络建设,依托贵遵高速、崇遵高速、g210国道、g326国道、s205省道、拟建的杭瑞高速、绕城高速大骨架网络,建设一批以经济路、旅游路为重点的骨架干线和联络线,进一步完善公路骨架网络结构。力争把新南路(302)、龙礼路(304)改造提升为城市干道,把遵松路(301)、高乐路(303)改造提升为一级或二级公路,改造提升较为落后的县乡公路。
3、加大以南部构建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拓宽力度。结合南部区位优势,继续推进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忠庄片区、银河片区等组团片区开发和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搬迁后原址开发。完成南部“三纵九横”道路建设,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道、环境整治,高品位全面推进南部城区建设,完成南城体育中心、遵义市南部会馆区和东联线的改造及片区开发。结合棚户区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成北京路片区、南门关片区、凉水片区棚户区改造,配合市政府完成万里路改造、官井片区开发。结合片区开发,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宜商区域,以有利于中心区域产业向南部转移为重点,完成官井隧道(南、北)复线建设,努力构建交通便捷、服务完备、环境优良的中心城区。
4、加快推进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西线旅游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深溪镇工业服务性集镇建设;支持长征镇、南关镇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和完成长征镇、忠庄镇、南关镇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不断完善集镇道路、供水、供电、污水、绿化、公厕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及配套设施条件,加速农村人口向集镇集聚,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突破,城镇化率提高到更高水平。
(五)强调招商引资质量,尽快和尽多培植新兴财源。针对我区引进的财源项目多数产出效益不甚理想的状况,继续坚持扩大招商引资,而且更要强调招商引资质量,使我区新引进的项目能够尽快产生财源且能贡献较多的财源。一是突出招商重点,把好入口关。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对财源贡献多的项目,促进产业配套发展。二是强化招商的后续跟踪和服务。力促投资履约,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服务机制,加强项目调度,做好相关服务,促进招商成果的尽快转化,并能产生较多的财源。
(六)创新体制和机制,激发和挖掘街镇财源。一是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按照“比例共享,各有侧重”的收入划分原则,建立健全区、镇(街)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对街镇新上项目区级税收部分的分成奖励实行区少镇(街)多,充分调动各街镇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构筑出具有特色的梯级财源。二是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是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七)加强支出管理,抓好替代税源。树立节流也是开源的思想意识,加强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变重点压缩支出规模为重点提高支出效益,建立规范、科学的公共支出机制,完善财政支出的决策行为,实现决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稳妥推进预算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采购行为的规范性。积极贯彻公共财政理念,尽量运用市场化手段,切实解决财政供给范围过宽问题,真正使替代财源发挥效益,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

十二五计划的认识


十二五计划的认识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xx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

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深受鼓舞,我决心努力学习,紧跟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努力工作,更好的发挥一个大学生预备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贯彻和落实“十二五”规划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某县和谐“十二五”建设情况综合展望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某县和谐“十二五”建设情况综合展望》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十一五”以来,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观,紧扣“跻身全省十强县”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现今的长丰,已进入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行列,“开拓、奋争、激扬、和谐”的长丰精神烙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十二五”时期,长丰县以跨越赶超、富民强县为主题,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四化联动发展,向着全国百强县大步迈进!

机遇之光 照亮长丰发展路

“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机遇,给了长丰勇往直前的动力;机遇,给了长丰无限发展的可能。

随着“中部崛起”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受要素供给紧缺、综合成本上升和环境约束加剧等影响,资本外溢和转移加速。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合淮同城化的深入实施,合淮工业走廊纳入省级规划,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强势推进,尤其是合肥“141”组团城市战略持续推进将给长丰县带来重大项目布局、促进产业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机遇,为长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十一五”发展,长丰区域内产业基础日趋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位、交通、产业等综合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优越。尤其是在县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中,全县干群进一步增强了“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只争朝夕、奋力崛起的思想更加统一,加快发展、振兴长丰的愿望更加迫切,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为长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机遇和挑战并存。“十二五”时期,80万长丰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铆足了劲、迎接挑战、抢抓机遇,加速崛起、奋力赶超,进军全国百强县。

借势发力 融入合淮大发展

近年来,合肥以磅礴之势展开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宏伟蓝图,“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把长丰南部经济区带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合肥市的北城区发生了快速的变化。

2007年12月,合肥、淮南两市签署了“合淮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在规划、交通、通信、能源、产业、市场、信息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逐步实现合淮同城化发展。这给地处两市之间的长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长丰县委、县政府主动加强与合肥、淮南两市的对接,提出“双向融入”的理念,力求在对接融合中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长丰着力构建“一轴双核三组团”的战略布局,推进“中心集聚、双核驱动、组团拓展、区域协同”发展,合理配置空间要素资源,加快形成产城一体、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和空间发展格局。一轴:即合淮同城化发展轴。双核:即以北城新区为核心,加强城市生态和业态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建成合肥北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全面融入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县域南部发展;以县城新区为核心,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做强载体,集聚人气,建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全面对接淮南市,辐射带动县域北部发展。三组团:即北城、县城、下塘三大组团。

六大战略 助力长丰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长丰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双城带动、城乡统筹、生态文明、民生优先六大战略。

工业强县战略。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壮大工业实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技术水平、优化空间布局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整合优势资源,建设重大项目,打造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以新型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长丰的跨越赶超。

产业富民战略。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拓展转移就业渠道,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就地就业、向小城镇集聚、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渠道。

双城带动战略。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提升水平,打造新城,改造老城,全面推进北城新区和县城建设。着力做好“水”文章、“绿”文章,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大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做大做强南北两个中心城市。以双城为中心,突出抓好特色集镇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

城乡统筹战略。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生态文明战略。狠抓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的“绿色长丰”。

民生优先战略。围绕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力争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文明创建、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继续保持劳动力资源开发、就业、低保、双拥、司法行政、检察等工作在全国、全省的领先水平。

明确目标 建设幸福新长丰

到“十二五”末,长丰总体目标是全市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国争百强。

力争五年内,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8%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7.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2%。

进一步凸显工业主导地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3.1%;工业化率提高到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64.3∶26。

双城建设实现突破,北城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0%。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城镇在岗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8%。全县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医疗保险参保率实现全覆盖。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条件和环境,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居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取得大幅提升。

通过未来五年的努力,把长丰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全国百强县。


县住房建设计划


县住房建设计划

县住房建设计划

为加强对20xx年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统筹,特制定本年度计划。
在本县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计划,与住房建设相关的各项计划,应与本计划相协调。本计划的规划区为富宁县城城区行政辖区,适用年限为20xx年。
一、住房发展目标
计划期内建设各类住房350套,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
(一)建设商品住房50套,建筑面积0.56万平方米;
(二)建设政策性住房300套,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其中: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0套,建筑面积0.7万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200套,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二、住房用地供应目标与空间布局
20xx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3.05亩,安排在城南片区;政策性住房用地7.73亩,安排在仁和片区。
三、政策与策略
实施高效、集约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
(一)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各类住房,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含商品住房、政策性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
(二)年度土地供应要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政策性住房建设,其年度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
(三)加强商品住房开发建设管理,深化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
1.加强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建立并完善限套型、限房价基础上竞地价、竞房价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开发建设模式,积极推进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招标出让。
2.落实住房开发项目套型结构比例的政策。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必须明确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和住宅建筑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本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中项目相关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
(四)加大闲置土地处理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及房地产,制止违法囤积土地的行为。依据闲置土地处置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根据造成土地闲置的不同原因,采取延长开发建设时间、改变土地用途、进行土地置换、政府招标拍卖、依法收回并纳入土地储备等各类办法,对闲置土地积极予以盘活。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县发改、财政、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房管)、税务、统计等相关部门,应结合本部门职责,积极组织好计划的实施工作,建立计划实施分级负责制,保证计划内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本计划是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的具体依据。各职能部门可根据计划执行情况和工作要求,对计划做出适当调整,按规定程序报请批准和实施。
(三)完善住房建设计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县人民政府每半年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对落实计划不力及违反计划的行为,将严肃处理。
五、附则
(一)本计划由文本、计划图件与附件组成。
(二)本计划自批准之日起实施。

附件一:计划表
表1
富宁县20xx年住房建设年度计划
单位:平方米
年度商品住房政策性住房合计
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
住房
20xx560070001000022600

合计560070001000022600

表2
富宁县20xx年住宅用地年度实施计划
单位:亩
年度商品住房用地政策性住房用地
20xx3.057.73

合计10.78

附件二:计划说明

1.住房建设计划的制定,以国家和我省有关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依据,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立足和依托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发展面向我县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并适度考虑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县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2.计划期内我县住房需求量的测算:依据《富宁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20xx年全县常住人口达到4.1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的规划要求,20xx年我县住房总量应达到4.1×25=102.5万平方米。我县20xx年末实有住房面积为95.98万平方米,住房需求量为102.5-95.98=6.25万平方米。分别安排在20xx年度2.26万平方米,20xx年度2.36万平方米,20xx年度1.9万平方米。
3.计划期内我县政策性住房占新建设商品房住房面积的82.82%,符合国家和省州有关政策要求。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十二五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