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囧途》的观后感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人在囧途》的观后感作文,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暑假,我看了很多电影。其中我印象最深是《人在囧途》。这是一部喜剧片。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春节将近,老板李成功回长沙过年,在机场遇到前往长沙讨债的挤奶工牛耿后,霉运不断。命运的捉弄,牛耿一路都与李成功不期而遇。两人路途中囧事不断,遭遇了各式各样的人和千奇百怪好笑的事情,弄得李成功狼狈不堪,高贵形象荡然无存。牛耿却不以为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为了能够回家,二人结伴而行,他们换了各种交通方式奔波在回家的路上,飞机,火车,大巴,轮渡,搭货车,甚至拖拉机……最后两人还是在荒郊野外度过了大年三十,回首这一路的艰辛,与他们路途中遇到人或事,对两人人生有了很大触动……最终,牛耿的真诚改变了李成功冷漠的性格,唤起李成功对真情的回归。

我认为《人在囧途》中最有意思的人物是牛耿。一开始,在机场,因为液体不能通过安检,所以他干脆把一大瓶牛奶一饮而尽,令所有人惊叹不已。牛耿真是个节约的典范啊!在飞机上,牛耿因为喝了太多牛奶,不舒服,他要求把飞机的窗户打开。但是他不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个镜头可以看出缺乏知识会闹出多少笑话,尽管不是出于牛耿的本意。在大巴途中,车子不幸撞到了一位老太太。一个枣核卡住了她的喉咙。正当车上的人与村民激烈争执时,牛耿却抬起老太太连举了好多下,老太太终于把枣核吐了出来。是牛耿化解了一场争吵。我觉得牛耿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汽车站边,牛耿看见一个自称急需钱给女儿治病的女乞丐,他便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尽管被“骗了”,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记得牛耿的一句口头禅:“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确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尽管他没有太多的知识,但我相信他会用他的爱心,真诚和乐观,创造更多的奇迹!

Fwr816.coM精心推荐

车在囧途观后感


作为近来频繁出现在媒体的焦点之内的熟络面孔,郭德纲的再一次“触电”无疑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之前的《三笑》已经让人大跌眼镜,但《落叶归根》中的精彩演绎却又弥补回了观众对郭德纲的电影印象。郭氏戏剧素有“一人独大”之嫌,这种做法早已有之。从当年的赵本山冯巩等一大票笑星改投电影以来,为其量身定做的影片绝不在少数,这样就导致了影片对于某个角色过于偏重,使得影片本身失应有的力量。观影之前,最担心的问题也莫过如此,但这一次,郭德纲所给予的惊喜,实在太大。

本以为《车在囧途》会延续《人在囧途》的公路片设置,但可能是导演有心与前作区别开来,故事立足于“六度空间”,用一辆车联系起了四个不同轨迹上的人们,这四个性鲜明的“拼车族”也几乎涵盖了在喧嚣都市中的各色人群。就是这样的一个设定,嬉笑怒骂世间百态,恣意点评实事潮流。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似乎在为喜剧片没有思想而正名。

郭德纲所饰演的郭立行属于中产阶级,有房有车又有钱,同时还有一个蹭房蹭车还蹭钱的弟弟,但郭立行深知赚钱不易,再加上性格使然,便对自己极尽苛求之能事,衣着褴褛又对这个不争气的弟弟悭吝十足。可以说这又是一个为郭德纲量身定做的一个角色。

在片中,郭立行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两面人生:有钱,又怕别人知道自己有钱;想发展事业又怕做的太招摇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向往感情又害怕被感情所伤害。正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综合体,在郭德纲身上展示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这是郭德纲演技上的巨大进步,这也标志着郭德纲从一个简单的喜剧演员变成了一个合格的职业演员。

这种蜕变在郭德纲本人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励志效果也是极其明显的。

当代,一辆车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在现如今的经济体系中,车在家庭中的地位已经从奢侈品向必需品转移,但位置却依然尴尬。不同的人选择同一辆车可能也有着不同的原因与目的。作为一个有钱人,郭立行的拼车之旅,走的可能也是最随意的。

但严小莲的拼车之旅算得上是最不轻松的。这个年轻的单身妈妈同时也是一个N手的包工头,急于用一辆车证明自己的“有钱有势”的身份,但其中所突出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在她这的一部可以证明“身份”的车在郭立行眼里连什么都算不上。电影在这方面所做的对比非常强烈,强烈到一些插科打诨都不能阻止观众,思考严肃的社会命题。

《人再囧途之泰囧》观后感五年级作文


前几天我和我的家人一起出发到了电影院,准备看一场令众生笑得人仰马翻的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

这部影片里生动有趣地介绍了徐朗与他的竞争对手高博展开了一场“油霸”争夺战的搏斗故事,旅途中遇到了一位心地善良,天真无邪的王宝,徐朗与他在一起的路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囧事。

看过之后,我的内心顿时涌起了一阵阵慷慨激昂的进行曲,在欢声笑语之后,隐藏在背后的一个真理令我恍然大悟,就如同乌云笼罩的青天拨开了云雾般,那个真理的确是我们十分需要的一个对我们指点迷津的道理:人生在世,必须有友谊。

为什么说友谊是我们丰厚的精神粮食呢?是因为“友谊”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的周围,当你遇到挫折时,它会毫无怨言的拉你一把;当你遇到磨难时,它会“袖手旁观”让你更加饱经风霜;当你成功时,它不会冷嘲热讽,而会向你投去赞扬的目光;当你伤心欲绝时,它会温柔而又贴心地安抚着你,知道你破涕为笑为止。你看,友谊的力量是不是熠熠生辉?再比如,你有一个圆润诱人的苹果,如果你禁不住诱惑,把它吃了,那么你只能收获一种滋味;如果,你舍去自己大吃特吃的机会,而是把它拱手送人,那么你就会收获一份千金贵重的友谊。两者比较,当然是友谊更加珍贵!可谓是“千金难买寸友谊”啊。

请铭记一句令你恍如喝下一杯纯正的椰汁般,唇齿留香的余味,让你久久回味的道理——人在世间,必须有友谊!

泰囧影评,泰囧观后感


篇一:电影《泰囧》观后感

电影《泰囧》观后感 “你该吃药了吧?”“你怎么知道的?乘务员,请给我来瓶水。”“??” “你脑袋进水了吧?”“你怎么知道的?”“??”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说“这不是《泰囧》的台词吗。”放心,我绝对不会说“你怎么知道的?” 这部电影近来非常火,以至于大家见了面都要问:“看《泰囧》了吗?”就是这部令人爆笑的喜剧片,让我欢笑也让我哭。

篇二:《人在囧途之泰囧》观后感

《人在囧途之泰囧》观后感

不曾想过《泰囧》竟然是这样一部电影,在寒冷的冬天,让人笑得如此温暖

我已经忘记在看《人在囧途》时是在回家的路上还是在回到乌鲁木齐的途中,车窗外的风景早已看倦,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慢,还好这部电影解救了我,把我的注意力毫无保留的转移到它那里,旁边的老乡叫了我好几次名字,都没有听到呢。呵呵,看到他们长途跋涉从灰机降到火车再沦落到瞌睡的汽车才回到家,我,已经幸福很多了。多年之后的今天再来欣赏它的续集,我想,它不仅仅让我们开怀大笑,笑过之后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亲情,爱情,友情中的一丝感动。

现在对于这部电影网上有很多言论,有欣赏他们的搞笑风格的,也有批判他们内容庸俗的,不管如何,我想一部电影能够受到这样全方位的关注,也算是小有成就了吧。那些负面的东西正是制片商存在提升的空间的,至于正面的东西也算是对于他们辛勤工作的一种肯定吧。一部电影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背后,也要像水蒸发一样上升一个思想高度,而这部电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徐峥,黄渤,王宝强他们都是代表我们这群拥有梦想的年轻人,满载着父母的深切期望,肩负着让自己所爱的人过上幸福生活的责任,承受着来自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从不同的起点开始踏上同一条追逐梦想之路,不怕朋友们的冷嘲热讽,不怕失败的沉重打击,不怕被现实的重重考验,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便只顾风雨兼程!那么,问问自己:你有没有他们身上的一点点精神?

他们三个人在泰国的旅途是不是就像我们我们的人生旅途呢,与某个人萍水相逢,单纯的你和自己的搭档从互相利用到同甘共苦再到惺惺相惜,这样就使我们囧囧的旅途变得意义非凡,旅途中什么样的事情都会有可能发生,没有定数的旅途显得更加的让人神往,每一步路却也变得意味深长。太阳每天照样升起,旅途的故事依然继续,最后的结局是不是也像他们三人那样笑的那么灿烂,那就要看你的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笑了,也哭了。

篇三:泰囧观后感600字

部片子和《人在囧途》无论从人物,故事还是风格上都如出一辙。都是两个男人在旅途上,前半部分徐峥扮演的白领对王宝强演二愣子各种欺骗利用,制造笑料,最后两人被这趟旅途折腾得狼狈不堪,白领情绪失控。后半部分升华主题,白领被二愣子的单纯善良所打动,虽然没有跟二愣子在一起,但是做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并与二愣子成为至交。主旨思想都是教育大家要多多关心老婆孩子,不要欺负旅途中遇到的一些看起来有点二的朋友。这种风格活像一部加长版的春晚小品。 徐峥是一个有喜剧气质的演员,但不能算是一个很有喜剧天赋的导演。喜剧导演必须具有的一个特质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让观众意想不到才会笑得出来。可惜在这部片子上,很多的笑料是观众可以提前预见的,这已经丧失了一个导演讲述故事的作用。而最后的煽情部分更进一步证实这只是一部包裹着喜剧外衣的温情小品。

能看到徐峥想拍好一部电影的诚意,可惜在喜剧部分缺乏想象力,在温情部分又缺乏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这两部分都让我觉得很做作。我既没有被愉悦到,也没有被打动的感觉。听说有观众在影院笑到缺氧,难道说大家的生活压力已经大到把观众的笑点拉低到这种程度的地步了?如果这片子都能拿5亿票房,我只能替大陆的电影市场感到悲哀。看样子稍微有点资源的人,随便撺掇一个轻松点的电影就能赚钱。我也是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只想到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段子,人傻钱多速来。

刚刚看了正在《泰囧》来发表一下我的小感想。泰国和片子本身也很相融,有些情节和泰国有关,整个片子的画面也很泰国很热带。画面也不赖,色彩丰富也清新。配乐也挺好,没有刻意搞笑的感觉。转场也都算有趣,也有制作感。

节奏把握也挺好,有张有驰。被黑帮追赶后有徐铮独自在公路上的平静,徐铮被王宝强从楼上一盆冷水泼下洗脑后有放孔明灯的缓和。被蛇咬的段落后也有烤蛇肉聊天的缓冲。

有些部分处理很聪明,包括开车横冲直撞这个老桥段,只是王宝强加了一句“这个和电影里一样”就显得有趣很多。而且之前还有在给车打不着火时王宝强说的“这怎么和电影里演的不一样”做为铺垫。

细节处理也不差,比如开头交代王宝强把东西都装进塑料袋为后来徐铮和他在河里之后手机还能打电话做了铺垫。以及王宝强开口闭口我妈说……也为他后来关于妈妈的温情戏份埋了伏笔。

徐铮、王宝强、黄渤几乎都是演自己最擅长的角色:倒霉成功人士、纯真的二逼、狡猾的反派,完成得很好但没惊喜。黄渤的戏份有些少,有种不平衡的感觉。

范冰冰在结尾出现,虽然完全是个花瓶角色但美成那样也真的算“物尽其用”。出场时配上《当》够大胆效果也很好。


电影泰囧观后感作文500字


“你该吃药了吧?”“你怎么知道的?乘务员,请给我来瓶水。”“……”

“你脑袋进水了吧?”“你怎么知道的?”“……”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说“这不是《泰囧》的台词吗。”放心,我绝对不会说“你怎么知道的?”

这部电影近来非常火,以至于大家见了面都要问:“看《泰囧》了吗?”就是这部令人爆笑的喜剧片,让我欢笑也让我哭。

在儿子期末考试前夕,我费了好几天的口水终于说动儿子去看《泰囧》,好让他开怀一笑。其实,陪儿子看这部电影已是我看的第二遍了。两遍看下来,那些忍俊不禁的搞笑场面或是经典的台词,我只记住了开头我写的那一点,而留在我脑海里迟迟不肯褪去的是这部电影的结尾,一路争执不休的“泰国传奇”第一次默契配合的那一段。当徐朗看到王宝为了完成心愿,被泰拳高手打得面目全非却依旧苦撑时,徐朗蓦地放弃了与高博拼死争夺的授权书,一个跪冲,让王宝踏着自己的肩膀使出了必杀技,将对手击倒在地,而徐朗也为王宝拍下了这珍贵的一幕,之后他二人又为王宝的母亲种下了健康树。

我是一个笑点低,哭点更低的人,此时的我已潸然泪下。

电影演到此,所有的轻松、幽默都为此刻做了足够的铺垫,奸而狡猾的徐朗,诈而阴险的高博,最后都被憨而淳朴的王宝所感动,唤醒了正在不知不觉从他们身上消失的亲情、友情、爱情,而他们曾一味看中的所谓的项目、事业与真情相比后者原来是如此弥足珍贵。当放开了那些曾一度认为失去了将会一无所有之后,才发现,拥有了真情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全世界的人,才是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结局皆大欢喜,徐朗与妻儿相亲相爱,王宝的葱油饼店红红火火,高波的妻子顺利产下一个有头发的健康宝宝。

走出电影院,我对儿子说:“你瞧,即便是一步娱乐大众的贺岁喜剧片,片尾依然要体现一个主旨,烘托一个‘情’字,将影片升华到一定的高度。那么我们写作文也是一样的,即便文章的风格是诙谐、幽默的,最后还是可以给人以启发或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凝练出一个主题。”儿子点头首肯。

[电影泰囧观后感作文500字]

电影《猪猪侠之囧囧危机》观后感


篇一:电影《夏洛特烦恼》观后感

电影《夏洛特烦恼》观后感

电影《夏洛特烦恼》观后感

近期,电影《夏洛特烦恼》走进了大家的视野。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话剧,我看了两遍,感触颇深,共鸣许久。1997年,我正在上高中。作为从电影所反映的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我是有发言权的。我想把自己的观感和大家分享,因此撰写这个影评。

电影开头讲的是夏洛参加同学的婚礼。夏洛毕业后一事无成,但是适逢自己曾经喜欢的女孩结婚。他想为自己曾经喜欢的女孩再做点什么。结果坐着借来的玛莎拉蒂轿车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有同学看见了,才肯下来。随礼时甩红包,进婚礼现场时的洒脱,足以成功塑造一个成功人士形象。可是,杯具毕竟是杯具。夏洛豪华的出场阵容居然和司仪撞衫了。在同学之间,“只身赴宴鸡毛装,都是同学装鸡毛”的调侃中,夏洛喝醉了。这种醉包含的醉意,“过来人”都会理解。而后,夏洛的媳妇马冬梅现身,一番矫情之后,马冬梅出离了愤怒,用诸如“随礼把摩的发动机都随进去了”“毕业后一分钱没挣过”“天天背床,身体都快要散架了”那连珠炮的语言对夏洛进行了饱和攻击。就这样,夏洛的“高大上”被彻彻底底的拆穿了,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成了“校花”婚礼上笑话。然后,夏洛被媳妇用刀追砍着大闹了婚礼现场,逃进了洗手间。然后,影片最神奇的是,夏洛的人生就在光洁的马桶盖上重新洗牌,重新开始了??时光流回到1997年。与国外电影的借助技术力量进行时光穿越不同,中国的时光穿越居然是在似梦非梦的状态下进行的。夏洛回到了1997。回到了我们大家都想回到的年龄,开始了一系列大胆豪放的作为,做了一些我们当年想做不敢做的事。让我们还是跟着电影的线索一点点品味。

夏洛首先向老师开炮了。夏洛当着全班的面略带报复地对老师说,你没事总是给我们排名次,这个大傻叉,那个二傻叉,我们的前途早就被圈定好了,还学什么?当年,我的老师没有这样说过我们。但是,老师对我们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估计和电影里是一致的。在那似梦非梦的“第五空间”,夏洛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始燃烧自己的青春——追秋雅。夏洛写给秋雅地情书被老师拿出来在班里“炫耀”,结果居然“逼走”了马冬梅。夏洛恼羞成怒要打老师。在班里其他同学起哄围攻下,老师被打翻到了墙角。就这样,夏洛喜欢秋雅的事情成为了全班公开的秘密。其实这里表述为“追求”更为准确,因为夏洛穿越“回去”就是为了这个。紧接着,夏洛一点没有浪费,狠狠的吻了秋雅。搞得班里一片喝彩。而后,校长来了,窗帘着火了,夏洛跳楼了,夏洛真的“回到”了1997年。

回到1997的夏洛似乎更加沉稳,对命运的把握更加精准。借助一副好嗓子,夏洛翻唱了朴树、许巍的歌曲,参加了区里的唱歌比赛,在学校广播上为秋雅唱情歌,在校园里被同学们簇拥着弹吉他,逐渐夏洛名声在外。后来,还受到流行歌曲天后那英的邀请联袂进行1998年春晚演出。夏洛火了。他成功躲过了高考,实现了自己作为学渣的华丽转身。他追求到他心爱的女孩、让失望的母亲重展笑颜,成为无所不能的流行乐坛巨星,同诸多科学家一起被挂在了学校的墙上。原来,放火烧窗帘的地方还成了校园“著名”的旅游景点,引得学弟学妹争相留影。

夏洛作为名人,个性越来越张扬。俗话说,火箭式的上升之后,必有断崖式的下降。剧情因为夏洛做节目过程中出手打人而急转直下。顺风顺水的夏洛迷茫了,夏洛开始放纵

自己。游艇上,秋雅已经不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年轻美貌的“妖精”们。夏洛玩的正嗨,秋雅来了。愉快的气氛稍许沉重后,就因为夏洛为刘天王写了新歌而鲜亮明快起来。秋雅既往不咎了,还是一如既往的“关心”夏洛。电影没有明说,但是,我判断夏洛和秋雅已经在思想上貌合神离了,亦或他们在思想上根本就没有神合过。在海上,他们遇到曾经的同学——原区长儿子袁华,那个秋雅曾经的“恋人”。那个年龄段应该还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恋爱,我以时光见证人的名义证明。影片中讲到,区长爸爸进去了,袁华落魄了,不得已以打鱼谋生。夏洛要为袁华这个曾经的情敌投资办书社,并邀其做主编。袁华感动之余无意中提到了马冬梅,那个夏洛曾经最好的“哥们”,那个一直都不能让夏洛释怀的她。夏洛沉默了,他又爆发了,他掀翻了酒桌拂袖而去。这是因为“马冬梅”三个字揭开了夏洛心底的记忆。镜头回转,夏洛抱着马冬梅多年前投进他家里的标枪和那封马冬梅的亲笔信,陷入了沉思,是痛心、是后悔、是遗憾,不得而知。夏洛开始作践自己。K歌、酗酒、一**情,顺其自然的就发生了。当夏洛疯狂完了回到住处,他看见秋雅居然躺进袁华的怀抱。电影看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打个问号,什么是真心真爱?这一幕弄得大家好像都只是互相利用的合作伙伴。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夏洛的放纵和秋雅的放荡才能够免去互相的谴责。

夏洛决定去看看马冬梅。马冬梅在40平米小房子里蜗居。在这里,夏洛喝到了老配方、老味道、老熟悉的茴香面条。面条的浓香勾起了夏洛脑海里马冬梅的各种“好”。正在温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时候,马冬梅的老公回来了。不是别人也是夏洛的同学——大春。简单寒暄后,夏洛离开了。大春幸福的喝完夏洛剩下的茴香汤,幸福的笑着,还对着马冬梅说不介意夏洛他们三个人一起生活。就这一句话,一下子就把爱的境界升华到了天堂上。朴实的话,朴实的人,真挚的爱。大春貌似有些傻,其实是个有心人。他知道老婆心里想什么。试问这样的男人有几个能做到?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只能让老婆更加死心塌地的跟着他、爱着他。至于到底舍不舍得老婆共用,后面的电影里做出了明确表述。 夏洛决定退出歌坛。夏洛知道马冬梅喜欢向日葵,知道她既为了看也为了吃。这里插一句,多好的媳妇儿,过日子还是这样的老婆放心。所以,夏洛变着法子用法拉利跑车换了一皮卡向日葵,想送去给她。结果,碰见了大春,一番游乐之后,夏洛把用钱和自己拥有的一切交换马冬梅的想法告诉了大春,最终遭到了大春的强烈愤慨和暴力回应。前面的悬念在这里豁然开朗。可见,爱是自私的。这自私里包含着珍视对方、独占对方和保护对方。大春的拳头打出了做男人的尊严和自信。从个人审美角度看,这种剧情设计绝对需要并且合理。

挨打后的夏洛住院了。小水坑翻出了大波浪。夏洛被查出了艾滋病。医生一语惊醒梦中人,秋雅要求查查,袁华要求也查查。夏洛得病,他自己乱了,他家里乱了,他的朋友圈乱了。在夏洛病重期间,马冬梅和大春多次前来探望。最后一次,马冬梅还夜里翻窗进入病房。她还给夏洛唱了当年夏洛唱给秋雅的情歌。马冬梅行为做派丝毫不逊当年本色。导演编剧的细腻安排可谓用心良苦,为进一步升华电影主题,埋下了伏笔。

夏洛死了。真夏洛回来了。回到了他还没有蹉跎完的人生中。夏洛洗洗脸,勇敢的推开洗漱间大门,奋力拥抱他那不完美的人生。他第一件事,就是深吻了自己的老婆。在现实中,在梦幻中,老婆是对自己最好的人。想想也是,人,从恋爱到结婚,走过多少甜蜜和辛酸,走过多少次否定之否定,既然最终选择了,就必然有决然选择而永不后悔的强大理由。生活中,不要轻易伤害自己最亲的人。这一点啥时候想明白总是不晚的。夏洛彻底的真爱了,始终偎依在老婆身边,现场调查偎依,坐警车偎依,派出所偎依,回到家跪在搓衣板上还是偎依??看到这些,我想起了电影中的那首歌:

??

一次就好

我带你去看天荒地老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开怀大笑

在自由自在的空气里吵吵闹闹

你可知道我唯一的想要

世界还小我陪你去到天涯海角

在没有烦恼的角落里停止寻找

在无忧无虑的时光里慢慢变老

你可知道我全部的心跳

随你跳??

多经典啊,“随你跳”。这不就是爱的最好诠释嘛。作为80后的我们,现在是上有老下有小。早就不具备为自己而活的时间条件了。我们在社会上蹦跶来蹦跶去,最终不就是为了亲人家人的幸福,为了亲人家人的守望。如果没有亲人家人的支撑,要钱何用,要名声何用?走的太快了确实要停下来,想想自己从哪里来,要干什么,找到真我所在。 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我们没有机会也没有技术条件实现穿越。脚踏实地,把握现在,回过真正的自我才是大道。当下中国,在崛起中给我们80后提供了不少的机遇,我们要像梦中的夏洛那样稳住心神,稳住步子,稳住目标,精准把握自己,想要得到的就一定会实现。不要在别人羡慕中还羡慕着别人。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篇二:电影《罪恶之家》观后感

电影《罪恶之家》观后感

自己很喜欢看电影,特别是能给自己一些启发的电影。因为喜爱,阿甘正传我看了不下于20遍,还背过台词。肖申克的救赎也看过不下于10遍。教父是后来爱上的,电脑里放的都是一些经典的外国电影。

相比较国内的电影,也只有喜剧还不错了,貌似在这个大环境下也只有自嗨的份儿了。

这部《罪恶之家》是在哔哩哔哩上看到的,网友做了一个专题,都是些致郁类的电影,一共4部:福尔摩斯侦探,七宗罪,罪恶之家,沉默的羔羊。看到七宗罪和沉默的羔羊之后我的兴趣就来了。

罪恶之家是中国的翻译,片名叫an_inspector_calls,直译过来是一个探长的电话。从英文名很难看出是关于什么的电影,但是中国名字却让人一下子有了先入为主的感觉。导致我在看这部电影的开始就在想这家到底是一个神马样子罪恶的家庭。我只能说这个中文名字扼杀了我思考的余地,过早的替我给剧中家庭下了定义。

其实现在回想来看,家庭在那个背景下,一战前的欧洲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个事件,导演说了一个事儿,判断和定义都是留给观众的,剧中的人物只是反应了当时的部分人群,反映了某些赤裸裸的人性之恶,个人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比较温和的,说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没有七宗罪那样血淋淋和震撼。

准确的说比较文艺化的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人们冷漠和自私的大环境。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碰撞。这种情况一直都有,什么样的时代和地方都会出现,可以说这是必然。

在网上看影评的时候看到有网友说:电影里的人物遭遇可能在中国就不是事儿。我也只能呵呵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立意就是很简单:只是呼吁社会在改革和进步的同时不要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疯狂外星人》里的那样,我们本不是个体,要互相帮助,仅此而已。

然而网络的主流觉得这是一部讲述七宗罪的故事,揭露了人性的丑恶,觉得剧中的人很恶心。我觉得有点这应该是拔高了。我不以为然。

这部剧听说是话剧改编的,还是当时的名剧,我想跟电影的结构布置不无关系,看到最后才发现这部电影的虚构处,真的是神来之笔,确实不错。通过这种方式来讲述人性的变化和实质,绝对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转折。在一家人自认为想明白之后的畅饮以及最后接到电话的构思,场面的安排真的不错,非常棒的创意,而能完成这个创意的也只有GOD先生了。哦不对,是goold,算了,我也不会拼。

篇三:电影《鬼子来了》观后感

中国近代的屈辱,我们更该三省吾身

观看电影《鬼子来了》有感

当老师在课上推荐我们看这部影片时,一听着名字。我的脑海就浮现出电视上常播的那种以抗日战争为题材,来歌颂解放军展示伟大品格,谴责日本政府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片子,因为这种片子看得实在是太多,而且千篇一律。因此,再看之前内心有点细小的抵触感。但是迫于作业的压力,还是点开《鬼子来了》这部影片。一点开这部影片,就能很强烈的感觉到浓浓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电影的画面只是单调、枯燥的黑白色调(除了影片最后一个被鲜血染红的画面),电影画面的品质没有现在播放的电影那般高清,华丽。于是我就自以为是的认为这应该是拍于七十年代左右的老片子。为了验证自己内心的猜想。我在网上查了下电影开拍上映的时间,是在2000年左右。看到这个时间,出去惊疑,更多地是纳闷。我在想,在2000年左右,彩色电影不是已经盛行了么?姜文导演为什么要用单调得不能再单调的黑白色调,舍弃五彩缤纷的画面。于是,我带着内心的疑惑和回温老电影的念想继续看了下去。

电影时长两小时十九分钟,画面一只只都是黑白的除了最后一抹血色。花了不算长也不算短的两小时,认真地看了整部电影。心情从开始的不怎么情愿,变得有点色调。感觉自己一点一点的,不自觉得被那算不上华丽,甚至有些简陋的画面吸引。电影主要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期时期,在一个偏僻的村庄中,村民马大三一天晚上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人“我”。 我将两个黄色大麻袋放在他家,让马大三好生看着这麻袋里的东西,并声明年三十会取走,否则会让他没了性命。麻袋里装的是一个被俘虏日本鬼子和一个汉奸翻译,厚道的村民马大三根本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两个对他来说无比沉重地负担。于是,在这半年里,马大三缩衣节食,精心照料麻袋里的那两个人同时。又与想逃跑的日本子发生了一系列故事。马大三担惊受怕得过了6个月,而然说要来取人的我并没有来。这可急坏了马大三,如何精心看管这两个负担,又防止被鬼子查觉成了马大三的最大最大的难题。于是村民们打算解决了这两个大麻烦,于是用类似抽签的方法,抽人去刨坑埋了两人。马大三不幸被选中。,但是善良马大三却下不了狠手。只能将两人藏在炮台里。但是因为马大三杀了人,村里人渐渐疏远了马大三,包括爱着马大三的女主角鱼儿。马大三承受不住压力,向大家说出了没有杀掉两人的事实。后来却又差点被鬼子发现。马大三承受了来自村民的怒火。后来又发生了找了侩子手借刀杀人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经过一番波折,长时间被精心照顾的鬼子,渐渐对村名消除了敌意,甚至鬼子表示,愿意用几车丰盛粮食来换取人身的自由,因为这样既可以救济

正陷于饥荒中可怜的村民,又可以解决了马大三和村民们的难题。于是善良的村民们相信了这个在村子里住了很多时日的的鬼子。并且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鬼子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大伙儿一并护送两个困扰了大家多时的大麻烦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宪兵队队长感到此事有辱武士道精神,内心十分不满这件事,一众日本官员对花屋又是打又是骂,认为他不应该活着回来,活着回来侮辱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但日军为了伪装自己和善的一面,同意履行那份约定,顺带还奖励四大车粮食,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村子里。粮食运送抵达村内,日军召集了全村老老小小一起来饮酒做欢,共享吃喝。然而,当庆祝刚进行到一半时,酒冢突然向士兵们宣告皇军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军化身为凶残的杀戮机器,开始杀戮无辜而又可怜的村民,甚至连小孩都没有放过。整个村庄变化成了屠场,鬼子们又纵火将这一小山村烧为灰烬。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摇船回来的时候,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中只剩下了空洞。。他的邻里乡亲都死在了凶残的日本鬼子手中。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有多么痛苦,多么悲伤,他的内心充斥着更多的应该是愤怒。不久之后,国民党军队接管了鬼子大批俘虏,屠杀村民的鬼子部队也在其中。在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卖烟的小贩,手拿着一把斧头。冲进日军俘虏营中,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然而他也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抓住,并被判处死刑。更戏剧性的是,执行死刑的侩子手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鬼子花屋小三郎,当那个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在那个鬼子的屠刀下就这么滚落了,脑袋在地上转了九圈半儿,眼珠子冲着鬼子眨了眨,嘴角微微上翘就如刘爷(马大三请来杀人的侩子手)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

《鬼子来了》这部电影与传统的战争片子相比想表达的东西更加多,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鬼子来了》所呈现的东西也更加真实。比如,在这部片子中村民对对鬼子的态度。在以往的许多片子中中国人不是抗日积极分子就是汉奸,很少提及普通百姓对鬼子的态度。可是仔细一想,在那时普通的百姓真的就有那么明确而有强烈的是非观?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的确,那时的国民麻木者居多。只要给他们一块土地,一口饭吃,能让他们活下去,他们就会苟且偷生,“以和为贵”。不会在乎什么主权领土问题,在他们眼里,这些离他们还是太过于遥远,统治阶级的事。就像电影演的那样,尽管村民们同意杀掉花屋和翻译官,但是到真正动手的时候又相互推诿起来。最后当大家都认为马大三杀了日本子的时

候,又疏远了马大三。或许有人会说,那是村民善良厚道的表现。其实我更想说的是,那就是国民劣根性的体现。中国人都喜欢拣一些好听的,不爱听真话,讳疾忌医,掩耳盗铃。这就不由让人联想到中国近代史的一些悲剧事件。中国近代遭受那么多来自列强的屈辱事件,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正是因为中国人太过于盲目自大了么?就因为清朝政府的自以为是,闭关锁国,不了解世界的政治力量,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当英国打到天津,确仍然不知道英国在哪。这是多么的可悲可笑。仍旧愚蠢的推行陈腐的旧制度,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拒绝改革,然而不改革。这个国家必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掩埋。那时的中国人错将肥大当强大,险些将自己置于死地。这不仅发人深思,现在的我们就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屈辱,记住落后就要挨打,时刻提醒自己,要与时俱进,切勿盲目自大。在影片中,花屋的那句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你们这么长时间打不赢这场战争的原因了。深深的刺痛了我,然而现实却就是如此,我甚至无法否认。导演姜文用他所认同的真实的历史记忆,警醒我们去直面我们一直在回避也不敢相信的的东西。或许我们真的得深思了。

在这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情节。一是炮楼里的两个鬼子溜出来想吃鸡,老兵教新兵如何粗暴的对待中国人,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刺刀,并说对付支那猪就只有用这种办法; 听着这句话,我内心最多的不是气愤,而是一种莫名的无力感。那时的中国人在日本人眼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是牲畜还是连牲畜都不如?二是村民与日军签署的那份合约,合约是这样写的: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枪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 当我看到村子里的老者用着他独有的腔调,读着无比押韵,散发着浓浓古代气息的契约内容。我真的不知道,我应该是笑还是应该哭。村民们用他们的“仁爱之心”与鬼子“以心交心”,中华民族几千年相传的中华美德“仁德”却用在这么一个讽刺的场合。我真当是欲哭无泪。面对凶残的鬼子,村民们却期待着他们的善待可以得到回报,我真的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说他们愚蠢么?还是说他们天真?可是在那么一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真的可以去怪他们的天真么?

电影的结局更是深深得刺激了我的眼睛,马大三的头就这么被鬼子砍了下来。在地上转了九圈(我认真输了好几遍),整整九圈。马大三的头就那样,以一种诡异的角度呈现在荧屏上。最后马大三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不知道是解脱还是勉强的微笑。镜头就定格在这抹微笑中,慢慢的画面被染上了如血一般的红色,晕染的越来越红,越来越艳。就在这一

抹艳红中,电影拉下了帷幕。看到这儿,先前的问题我也似乎能够理解了。导演姜文之所以将整部电影拍成了黑白,唯有结局用那一抹鲜红来点缀,可能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因为导演姜文想用鲜红的的血警示我们,想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铭记这一历史。我能想到第二个原因,是受到了《辛德勒名单》的结局的启发,在《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中,整部片子也是用黑白色调,只有在最后的结尾中,一抹鲜红在小女孩身上蔓延开来。《辛德勒名单》的最后的一片鲜红是留给人们的希望。那么《鬼子来了》最后的结局是不是也是留给我们的一丝希望。因为在最后我发现姜文并没有交代鱼儿和鱼儿的孩子最后的结局,那么而和他的孩子是不是就是一个希望,一个念想,一个传承?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是我愿意在这里这样美好的想象,因为那个屈辱,不堪,历经万难年代留下了太多痛苦与悲伤,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念想,需要这样一个念想支撑我们勇敢地面对并坦然接受过去自身的不足,我们更需要这样一个念想支撑我们用无比的信心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勇敢前进,努力培养更为智慧更为优秀的民族。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算不上让人看了愉快的电影,或者说电影带着点悲剧的色彩。电影的从头至尾,总有那么几个场景能让人发笑。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黑色幽默吧,鬼才导演姜文之所以会将一部沉重的电影插上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我想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让整部片子不那么沉重,就像一个人活在世上,正历经着苦难,如果不给他一些盼头,让他怎么活得下去。一点黑色的幽默就像那丝丝的盼头,调节了观众的内心,让人心里总会有那么一些安慰。第二是想用那些幽默的情节引发出我们对中日民族性格冷峻的剖析与思考,或者说是一种对比。用电影内容的沉重与表现形式的轻快不是更好的可以引发人深思,更好的体会导演姜文的良苦用心吗?

朱丹瑶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