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2024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2024”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我觉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语》,寥寥数语的小故事却诉说着发人深思的大道理。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品xing。举例来说,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共同在菜园里种菜,劳作中他们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块,而是把金子视作土块,继续干活。华韵却把金子拿在手里,反复地看不忍丢弃,导致管宁对他心存芥蒂。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路过,引起大家围观。华韵丢下书本也去凑热闹,管宁心里十分不满。于是,他拿刀割断草席,和华韵分席而坐,说:我们不是朋友!因为管宁发现他们两人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华韵太看重金钱和名利。而华韵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这就是著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简单但道理很深刻。我绝不会学华韵,不是自己的东西,我绝不存占有之心,我绝不为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星辰ww)

因为《世说新语》里面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的整个暑假才变得意义非凡!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2024


鲁迅先生说《世说新语》像是一本名士底(的)教科书。很多人,包括我,都非常推崇这本书。的确,这本书里每一个小故事,都很有可读性、教育性。我觉得到如今,这本书反而更加重要了,因为作者收集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有前瞻性。刘义庆像超前的看到了现在我们的种种问题,而特意从古代为我们找到了解决方法似的!

德行和言语两篇是我最先看的,也是印象最深的。尤其是里面不止一次讲到孝。这个话题很古老,但现在人们依然在对什么是孝喋喋不休。德行第十四篇里,王祥对待后母的做法让我既惊讶于他的想法,又钦佩于他的勇气。这位后母把王祥视为眼中钉,想半夜杀掉他。计划未遂,王祥竟然跑到她那里去请死!回想现今社会,也许是人们的惯性思维罢,后妈这个敏感的问题也是被人不断的炒作,把后母丑化成了冷血魔鬼一般的形象的人大有所在。难道后母真的没有心了么?这么一句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的事实,可能就让那些人哑口无言。后母和母亲在以前和现在都是一样的,都是有爱,有心灵的人,继子与儿子也无不同之处,皆为有孝心之子也。

《世说新语》里面切和生活的故事还有很多:荀巨伯的友情和无畏,陈元方和长辈对答的机智,曹操不可挡的英雄气概。。。。。。?现代生活中问题也多如牛毛。我们能不能,不再为钱、权所束缚;我们能不能,让家庭变回和睦;我们能不能,让恶人回心转意;我们能不能,让友谊重回纯洁;我们能不能,让生活充满爱?!古史为今惑之明镜,《世说新语》早已在古代为现代的我们带来了它的答案。

《世说新语》读后感700字2024


《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组织门客编纂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名人轶事的笔记小说,是反映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丰厚内涵与文化的中华经典著作。语文教科书中也编入了多篇该书中的片段,我却总没有时间阅读原书,而在这个暑假,我终于有幸捧起它一览为快。

《世说新语》共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使我印象最深的则为文学篇的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一段,讲的是一次郑玄对他的仆人做的事不称心,想要打她,此时恰有另一位仆人经过,引用《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问她为何站在泥中,而这位仆人也用《诗经》之句薄言往槊,逢彼之怒来解释她被拖拽于泥中的原因。且不说郑玄为何要大发雷霆,仆人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属于下层,而郑玄家的婢女却能引经据典,娴熟地用于日常问答,不得不让人佩服他家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样反映出魏晋人士机智聪颖的,还有言语篇中的钟毓钟会少有令誉。这篇短文描写了十二三岁的兄弟钟毓和钟会共同面见魏文帝的事。钟毓脸上流下汗珠,魏文帝问其为何有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魏文帝又问钟会,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兄弟俩随口应对,巧妙运用同义、同韵的言语回答,字句中流露出他们广博的学识,而钟毓后来担任武将,更可见他们受到的良好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不也该传承先人的良好风气,多多体会阅读带来的益处吗?

木犹如此,情何以堪、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指间在书上一页页划过,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幕幕充满智慧与风度的先哲对话,我一读再读,体会着份中华经典的无穷魅力

《世说新语》读后感1200字2024


魏晋风骨的产物,莫过于在朝代更迭中产生的一系列的品行要求:上层社会讲究德行、讲究文学、讲究品藻、讲究雅量、讲究排调、讲究容止都只为了在这纷扰的乱世之中寻求自己的立足点。清雅秀丽且卓尔不群的魏晋风骨,在《世说新语》这部著作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揽一身魏晋风骨,品一世魏晋豪情;诵一首清风明月,听一场松风徐引。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几分简傲伴着淡泊,和着睥睨天下却翙羽而去的极致潇洒,如此种种风光,铸成了名士的风流。

简单地借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将魏晋名士与其理想作比,名士可谓凤,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理想与情操可谓为凰,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境界的超脱:在魏晋,名士与这些褒词总是分不开的,一些在现代看来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行径,其实更有其潇洒超脱,摆脱世俗的困境的意味于其中:如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七人不受拘检,心境澄明,肆意饮酒,纵情适意的场景宛若眼前; 阮籍可谓世事纷争闹不休,半身癫狂我自有。嬉笑怒骂皆堪乐,霁天谁与话风流。当权的司马氏的统治昏暗虚伪,溅着血的杀戮让世人敢怒不敢言,阮籍借酒沉醉,且醉且啸,沉吟放达于竹林之中,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着自己心中的凰自己心中的风雅志向。真名士自风流,而人世多愁,又有几人自在如梦?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魏晋名士性情至真至纯,旷达而放达,无视礼教其意更是在对当时封建守旧的礼教的反抗。古人重视丧礼,治丧时要无限悲恸,痛苦流涕,因哀痛而废食,致毁以死,似乎只有这样才符合世俗的丧礼,才能体现生者对死者的哀痛之情。然而,这种丧礼实是对人性残酷无情的摧残。阮籍在葬母时无视了当时的礼教,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 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这是对世俗的礼法的无情却有力的抗击,他也并非无情无义之人, 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足可见其对母的哀悼之情。痛彻心扉的冰冷,并不是合乎礼法的泪水所能表达尽的。阮籍至真至性,他是人中之凤,用自己的方式挑战了虚伪的礼教,追求着自己心中的凰坚守着自己的本心与纯性,不被礼教所沾染的至真至纯,是人性之美。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宗白华先生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身处魏晋易代的动荡时代,整个士阶层惶惶不可终日,社会动荡不安,又有虚伪的礼法存在,而官场上到处是猜忌,令名士们内心痛苦不安。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只有纵酒放诞与消极避世才是保全性命的方法,表面潇洒无限,其实质则是名士追求自由的途径。心灵上的潇洒,生命中的舒展,即使身处窘境,也能坚守本心,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追求。

揽一身魏晋风骨,在清风明月中穿梭,笃定前行。不随波逐流,抛弃世俗的羁绊,内心深处的宁静使我们回归自我,意志也更加坚定。

世说新语读后感650字2024


魏晋时期,有许多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名士风度,主要表现在:清淡、饮酒、服药和隐逸。《世说新语》这本书大多讲的是清淡,类似于现在的谈论一些事。

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邓艾口吃的那篇,邓艾善于辩论,别人嘲笑他一直说:艾。。。。。。艾到底有多少艾时,邓艾说:凤兮凤兮,也只不过一只凤罢了。不愧是当年的晋国大将啊!

另一篇就是《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还小,却也能言善辩,当他父亲陈寔的朋友毁约,并对着他本人骂他父亲时,元方向这位友人指出:你不仅毁约迟到,还没有信用,对着别人家的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节。友人知错后,想与陈寔握手致歉,可元方进了家门口头也不回。虽说这样不不好,但试问,如果有人当着你的面把你父亲骂得狗血淋头,你会与他握手吗?如果是我,我就会和元方一样入门不顾!

而我认为《世说新语》与我做过得最像的一件事,也许是荀巨伯远看友人疾那一篇呢!我也曾经为了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不过没有荀巨伯那样的死心眼而已。其实古代人还是挺讲义气的,朋友病了,又逢故人来袭,荀巨伯没办法,只能到胡人面前代朋友死;若换成我,我一定带着朋友逃跑,却无代死之心。正因为荀巨伯的那种愿陪死之心,打动了野蛮的胡人。胡人是游牧民族,不懂礼节,但被荀巨伯打动后,说自己这不讲道义的人进入了讲道义的地方,便撤退了。原来一个人的道义可以具有这样大的震撼力!

《世说新语》故事大大小小约一千多个,例如《言语》中的一览无馀、千里莼羹,《文学》中的才高七步、相煎何急等等,篇篇都能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

世说新语读后感1900字2024


《世说新语》是一本让人可以细细品读的好书,这不仅仅是因为它颇为丰富的内容,更是源自于它那浩瀚无际的书魂。鲁迅先生曾经以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对其进行赞美。可见《世说新语》所拥有的书格魅力甚至能够打动这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高冷文豪。

而书中记载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又包含一个灵魂,许许多多的灵魂聚合在一块,这不仅仅组成了《世说新语》那妙趣横生的新天地,更凝聚成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书灵。

翻开《世说新语》第一章便是德行。可见德行在作者的眼中是极为重要的项目。郑玄注《周礼地官师氏》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唯有心口相一,心中充满高尚的品质,并且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这字里行间中表现了《世说新语》所认可的德,若将《世说新语》比作一个人,这就是它的书德,不仅仅蕴含在字里行间中,更流传在各朝各代的读者心中。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拦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如果没有《世说新语》不知道将有多少位贤人志士会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也不知道将有多少脍炙人口的事迹被抛出中华文化的沃土。便可以得知,埋藏在《世说新语》中作者那美好的期盼和对未来的憧憬。

紧随在德行篇后的是言语篇。言语,即是人的口才。言论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当年孔融被捕,朝廷内外无人不惶恐惧怕,但当官员去收监孔融的家属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却毫不惊慌的踢着球,神态淡定,举止平静,众人不解,问起故,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其年纪虽小,却已经有了如此的口才与非凡思维,以及君子的从容淡定。究其缘由,难道不是因为从小就接受有德之人的熏陶么?今天这《世说新语》就好比那有德之人我们就像那黄发孺子,接受着《世说新语》的涵养熏陶。言语中不留口德,比如祢横,纵然自身才高八斗,也只不过成为历史的笑料。

古人讲究有才能的人要兼济天下,所以从政是古代文人的必由之道,这在《世说新语》中也存在类似的观点,但这些观点更多的隐藏在政客的雅迹中。如王安期为东海郡,小吏盗池中鱼,纲纪推之。王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池鱼复何足惜!吏盗池中鱼,在资本主义社会是qinfan他人财产,在共产主义社会是贪污腐败,都不是什么一笔带过的小事,而王安期却以先前周王与百姓同食共享佳肴为例,替吏民开脱。这体现了他能宽容待人的品xing,能过宽恕他人做的错事,光从这点还不能赞美一个人品质高尚吗?

相较于主观xing的进行宣传,《世说新语》更加注重记录事实,循循善诱,诱导读者进行思考。这样优秀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世说新语》那无言的魅力,它就像一位无言的名师,孜孜不倦的教导着学生。正如鲁迅先生认为的学医无法救助当时的中国人,而转投于文学战场。《世说新语》也是走在精神救人这条路上,但它唤醒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君子之心,壮士之魂,更是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像鲁迅一样的文学圣斗士。

要说《世说新语》中篇幅最大的故事,我想那就是文学篇了。作者费了大把力气去收集文学篇,我想这不仅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关,更是因为作者对文学是极为重视。文学,孔门四科之一,原指礼乐制度,后范指学术。《世说新语》的文学主要记载的是魏晋时期的文学。魏晋时期是自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学术思想繁荣发展的时期。士人们贬黜刻板的经学,崇尚老庄哲学,热衷于谈虚胜,辨玄理,清谈之风大盛,遂有所谓正始玄音。当时,学术思想趋于活跃,文坛呈现出一派清新自由的景象。《世说新语》诞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免沾染了大量的玄理、清谈,也不难理解其作为魏晋思想文学代表之一,(星辰ww)《世说新语》显得如此清新脱俗,独树一帜的缘由了。

《世说新语》对玄理是非常推崇的,在这本书中也收录了非常多的玄理的故事。用下面的一则故事来说明《世说新语》对玄理的推崇吧。昔日,殷中军为庚公长吏,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恒公,王长吏,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塵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恒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霎如生母狗馨。恒公与贤人畅谈玄理,看那些凡夫俗子如同狗。若不是他受到了玄理的熏陶,人格得到了升华,又怎能做到笑看凡人如同狗畜呢?

《世说新语》记载这些的目的不仅是希望我们可以学习些玄理,以提高我们的精神修为。相较于那些片面的玄学,《世说新语》更多的进行的是文学的熏陶。又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世说新语》才有着玄学无法比拟的魅力,才吸引着人们去拜读,才会让人们想去研究传承它。

读《世说新语》有感1000字2024


一切跌宕起伏、波澜不惊的情感并不新鲜,在此之前早就发生过。可是当那些改变无情地到来时,这种感情又会占据我们的整个心灵,让我们欢笑;但更多的是让我们流泪,让我们苦苦挣扎着惊慌叫喊,尤其是在改变刚来临之际、面对着失去一些曾经拥有的东西的时候。

《世说新语》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触动我心弦的是伤逝篇(二)王睿冲为尚书令, 著公服, 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 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 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 邈若山河。。主要描写了一段王戎的话:王戎担任尚书令,乘马车经过黄公酒家时,他回头对车后的客人说:我当初与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店畅饮。竹林之游,我也参与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便为时势所束缚。今天看到这家酒店虽近在眼前,却感到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看了这段话,多愁善感的我竟觉得心酸起来,但显现在我脑海中的,不是那家酒店,而是承载着我过去的母校。。。。。。

我的母校,我只能离开你的怀抱,远远望着你,在白昼里生机勃勃的样子,永夜里宁静无声的空寂;我的朋友们,原谅我只能向你们告别,时而微笑又或是含泪望着明月思念,在将要启程的人生路的火车站看着你们登上其他属于自己的列车,又或是看见谁还在人海中穿梭于世间的迷茫。。。。。。如今,这是时光容许我作出的唯一选择。

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经过我昔日的母校。车开过的刹那,也有和王戎一样的看着黄公酒家相似的感觉:看似近在眼前,又宛若远在天边。我触不到她,学习生活过于忙碌,以至于我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理由再回到那里看一看。唯一的理由是这份思念,但又有谁真正明白我这份复杂的感情,比起我的未来和学业,她在人们眼中实在太渺小,太不堪一击。岁月改变了许多,从我的身心到这整个世界,一个都不放过。就像那些校园里的风景,少了我和我的朋友,这些风景还是风景,但毕竟少了我们,毕竟还是变了。因为这些改变,我与我的母校,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我的朋友们没有像古代的嵇叔夜和阮嗣宗一样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依然无法相见。然而我们无法穿越平庸岁月的尘埃,回到过去重拾快乐,哪怕古代作为尚书令的王戎也一样。可是时光的美丽正在于它的不可回溯,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我们。

正是因为改变,因为失去的痛苦,才造就了我们的坚强,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才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才让我们学会了做人,才给了我们充实多彩的一生!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


篇一: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此中,我感觉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陈说出一个个发人寻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由这些故事可得知只要有很好的德行不论是交朋友,或是父母以及后代之间良好的关系城市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德行究竟要如何培养呢?这就以及个人的日常糊口习惯有关,只要泛泛糊口作息正常、面对任何物质都以泛泛心看待、长幼有序……等。只要具备这一些准则时,相信距离良好的德行就不远了。以是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德行吧!

篇二:世说新语读后感


当时是读宋词读到吴潜的《满江红》,就是那首“房子终究买不起,老婆不知在哪里。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厄,我说笑的。

这首词中有一句: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解说是讲,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

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1

便辞官返乡。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

(就是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的出处!)

原文是: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话说西湖莼菜羹味道是挺独特的。。。)

张翰这句话大得我心,这个典故是出自《世说新语》,所以就去图书馆借来看看。

图书馆中这书的版本有很多,讲解的。笔记注释的一堆,挑了本中等厚度的。只有原文和简单的注释。

这样的话很多故事,看是看懂了,但根本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些什么。

再比如言语第二文学第四赏誉第八里的内容,大多我都看不下去,清谈玄学之类实在没什么意思。

只是语言很好,比如赞一个人,“言为士则,行为士范。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龙跃云津,凤鸣朝阳。理物之至德,清选之高望。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

体识清远,言行以礼。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秀。”

“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之类。

里面有一些我们很熟悉的故事,如“管宁华歆的割席而坐”、“杨修的门中有活,是阔”、“孔融儿子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王羲之的东床坦腹”等

给人的感觉就是当时魏晋风气,很多事情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但又可能是确确实实发生的事。

比如上面的割席而坐,现在谁会因为这点破事跟朋友绝交阿。

说起绝交。山涛推荐嵇康做官。嵇康一听,什么,山涛你小子居然敢推荐我做官,老子和你绝交!

后来嵇康被处死,他认为他儿子唯一能够托付的人,就是山涛,他也知道虽然绝交,山涛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后人,招呼都不用打。

嵇康他儿子嵇绍,也是一根筋(或许魏晋名士都是这样),有次大BOSS和他们几个聚在一起,有人说听说嵇绍会乐器,歌唱得不错,

放在今天拿还不得赶紧表现埃可绍说,唱歌这种是乐官的事,我不是乐官,不能干这个。

当然了,大老板要我唱我还是得唱的,不过按规矩。我要脱掉官服,穿上便服,这才能唱。

这不是不给面子,这就是当时人士的坚持。对理念的坚持。

我向来都很欣赏能坚持的,即便是坚持错的,能坚持的都比不能坚持的要爷们。

篇三:世说新语读后感


刘墉的《世说新语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闲暇空余终于读完了,但久久地让我回味其间。书中对“新新人类”的理解,我亦颇有感慨。“他们可能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一点没错,就拿我女儿来说,看似动作很慢,起床时叫来喊去的,但是对社会的进步事物说起来让人又另一种看她的眼光。她学了法语后,了解了一些法国风情,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趟日本,就会告诉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评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这就是“新新人类”。当然,书中谈到的很多的观点,我都很赞同。我自己也是教师,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来越局限了,方式越来越单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败,于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寻求适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读了这本书,对我颇有启发,中国的家长对孩子太多的设想和规矩,于是束缚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当然或许是某个衡量的标准,使家长没有办法选择,只有听之任之。想想现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网络问题少年,我们做家长的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我们家庭的帮助和协调,是非常需要与学校老师经常的沟通。有的家长常常认为学校老师如何如何,却没有问问自己的责任尽到了没有,总是以为,孩子到学校就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个体成长的空间是极其重要的,能够暴漏出他内心深处最底层的东西。

现在我教育的观点在逐渐改变,教育的方式在逐渐改变,我发现孩子又愿意与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乐告诉我,我欣喜万分,这是对家长的信任。

书中谈到的“年轻人要有探索的权利”“子弹准备好”,我极其赞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累积的过程,为自己储存一种能量,为自己积淀一些知识,为自己储备一定的能力,到机遇降临时,你便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大显身手,而非有了合适的机会,只能望此兴叹。文中又谈到来太原发生的事,让我这个太原人引以自豪,尽自己的能力为别人做一点点事,就是储备生命的价值,也是造福子孙后代。我想到了原来的一位年轻的同事,曾帮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读书,几次辗转去山区看望那些孩子,那么,她的这份爱心,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孩子,也会成为有爱心的人。教育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充满了魅力。

掩书沉思,我们的家庭要太多地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生理和心理),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一种和谐,要启发他们把知识变成技能,把思想变成视野,体味与珍惜成长中的困难,明确自己的前行目标,无论如何,只要不断坚持,总有实现自我的一天!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