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孩子—犹太人的家教制胜之道》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放下孩子—犹太人的家教制胜之道》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放下孩子犹太人的家教制胜之道》读后感

文/夏平

《放下孩子犹太人的家教制胜之道》是由美国温迪.莫格尔写的,她主要以幽默的语言总结了犹太教在接纳、尊重、感恩、人格、家务、饮食、自律、时间管理八个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其中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第八章自律之道的一段内容话不必多。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无声的语言安静的聆听,有时需要正面的激励,有时我们要给予适当的责备。其中最难做好的就是适当的责备。因为指责别人最难的是既把责备的意思表明,又不让被指责的对象感到羞耻。犹太教很重视保护别人免于羞耻。

书中还提到,有三种类型的过错。第一种是无心之过,第二种是受欲望驱使而犯下的过错。第三种是违逆的过错。当看到过错原来是可以这样分类型的,我反思自己在衡量孩子的过错时,并未根据严重程度去进行分类,再给以相应的对策。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就不会每一次大呼小叫,从而增加了母女、师生间冲突,降低教育的效果。

文章中还阐述了对这三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以及一些重要的注意点。它们都非常的具体和合理。对于无心之过讲,你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指出这种错误,并让孩子在后果中,自己学习进步!对于受欲望驱使而犯下的过错,书中提供的建议是:私下责备,和颜悦色地讲给犯错误的人听;要记得,你是替犯错者的利益考虑在说话,而非出于侮辱或报复他的心态;把规劝放在高度评价的情景之中。

同时还要注意三点:第一,告诉孩子你对他的做法有何感想,说话要简短。第二,不要趁机借题发挥开始追究这个问题的始末,或是扯到其他你看不顺眼的行为或态度上。第三,请提供让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我想所有的这些细节考虑,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呵护,老师对学生的真爱。而我们对孩子的爱总带着私心,什么时候我们也拥有这份真爱的心境,孩子的福音就会到来。最后一种过错,要是子女难以接受的行为是叛逆或挑衅父母的权威,是有意为之而非一时兴起的,就是违逆性的过错,那么惩罚就是必要而且合理的了。 当然,惩罚是在温和的规劝不够用时才能使用的。

我们需要主要的方面是:处罚前应该得到预先的警告,并预知后果;惩罚最好在犯错之后尽快地施行,不可追加处分。其实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则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耐心,努力吧!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犹太人信奉的人生哲理》读后感1000字


  《犹太人信奉的人生哲理》读后感1000字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犹太民族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在漫漫历史之中坚韧地生存着,传承着。在我的了解中:犹太人积累了大量优秀文化和闪光人生智慧,他们以占世界人口不到0。3%之势,获取了诺贝尔奖的30%之多。
  而系里此次发的口袋书,对我来说真是随手宝典,其目的是想让我们除去铅华,镀以金壁。
  一.           更新自己——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己
  犹太人看来,人有两个生命,一是父母给的,二是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实质。第二种生命只能凭意志和毅力超越和完善。
  他们很早就意识到懒惰是最大的敌人,并对每一代的子孙都灌输“与其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己”,知识如银器,要每天都从一而终的擦拭。
  “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己”的历史传统深深地融入了犹太民族的血液中,我想不过“争夺”的生活,只是勤以自勉,这是使他们成为最勤奋的民族的原因之一。
  二.           更新自己——要尊敬父母,做一个真正道德完善的人
  犹太人有口训流传:


  孝顺父母,首先要尊敬父母;和父母谈话,态度要和善;奉养父母,要和颜悦色;外出,要告知父母,以免担忧;最大限度顺从父母,听取意见,不要让他们操心。
  最重要的是,要爱自己的父母,还要爱他人的父母,这才算是一个真正道德完善的人!
  在我看完后,我希望听到有人20年后还会说20年前曾说过的话:人不能忘本!
  因为世界上最纯洁的感情就是父母的爱,完全不带任何功利,不求任何回报。
  三.更新自己——整个世界都是我的库存
  犹太人《商经》中曾说道:“整个世界都是我的库存,凡是胸怀大志的人,最后总是会有所成就。”
  他们认为保持一种不断前进的动力,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秘力量驱使,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超越,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他们坚信自己要比其他民族成功。
  这话让我感触颇深,在当今,大多数人的生活,就像不断地复制照片,一张张极其相似,生活各种雷同。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需要鼓励,需要一种莫名永存的优越感,加上自己不断的反省人生,做到每一刻都在更新自己,过得无悔,无怨。
  总之,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智慧与经验,我们何不吸取他们的经验,让自己的人生也如同他们那样处处充盈,让自己不再是一个呆板的机器,学会创新事物,更新自己呢?

  《犹太人信奉的人生哲理》读后感1000字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犹太民族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在漫漫历史之中坚韧地生存着,传承着。在我的了解中:犹太人积累了大量优秀文化和闪光人生智慧,他们以占世界人口不到0。3%之势,获取了诺贝尔奖的30%之多。
  而系里此次发的口袋书,对我来说真是随手宝典,其目的是想让我们除去铅华,镀以金壁。
  一.           更新自己——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己
  犹太人看来,人有两个生命,一是父母给的,二是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实质。第二种生命只能凭意志和毅力超越和完善。
  他们很早就意识到懒惰是最大的敌人,并对每一代的子孙都灌输“与其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己”,知识如银器,要每天都从一而终的擦拭。
  “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己”的历史传统深深地融入了犹太民族的血液中,我想不过“争夺”的生活,只是勤以自勉,这是使他们成为最勤奋的民族的原因之一。
  二.           更新自己——要尊敬父母,做一个真正道德完善的人
  犹太人有口训流传:

《做像犹太人一样精明的人》读后感


众所周知,犹太人的精明似乎是上帝赋予他们的,他们的聪明在二战期间被希特勒嫉妒,憎恨,恨到要消灭犹太人。怀着一种好奇与学习的心态,读了这本书,书中犹太人的财富思维,进取思维,创新思维,教育思维,处事思维,生活思维,无一不让我佩服与崇拜。真正地感受到了一种精明的思维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

书的第一节就谈到犹太人对于财富的态度。犹太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上帝之外,就只有金钱最值得人尊敬和重视了。他们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赚钱是最重要的事,用钱去敲门,没有什么门是打不开的。然而,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拜金主义者在犹太商人中却少的可怜,他们中大部分人是合法合规地赚到大钱,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犹太人精明地策划好适合自己的赚钱之道,抓准机会,反应敏捷,达到赚钱的目的。

犹太人的赚钱之道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们深知男人的任务是赚钱,要想再从他们身上赚到钱是很难的;而女人的任务是花钱,赚她们的钱就容易多了。男人喜欢把自己的女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人说,自己变漂亮了男人的脸上才会有光。男人有赚钱的权利,女人有花钱的权利。犹太人千百年来做生意的经验是,如果想赚钱,就必须先赚取女人手中所持有的钱。他们更是善于抓住机遇,善于把运气变成机会。土豆的需要,成就了辛普洛特的土豆大王;禽流感的机遇,成就了菲利普亚默尔的富有,更有常人难以想到的卖富士山空气,成就了富翁洛克。他们善于把钱用活,而且珍惜每一笔财富,无论大小。他们在自己的生意中总是保留着一份对于美好的自信,敢于创新,勇于尝试,不断地用智慧赚取更多的钱,再比如。人们都知道,世界最主要的钻石原料产地在南非,而世界最大的钻石产品加工市场却在以色列。以色列并不盛产钻石,却成为世界最大的钻石加工地,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道理出在以色列的犹太商人独具慧眼,他们知道,经过加工的钻石会变得更加漂亮,更加名贵,能博取世界女性的欢心与仰慕。智慧的头脑与敢做让他们的天赋得到极好的发挥!

他们的精明除了来自遗传因素之外,有时更来自于一种好的习惯。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增长人的知识,引发人的思考,提升人的智慧呢?中国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犹太人的家里,这句话被充分智慧地实践。在家中,宝贝稍微懂事,妈咪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宝贝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是,告诉宝贝书本是甜的,让宝贝在最初接触书时,就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从而一生都喜欢书,良苦用心,实在佩服,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惯,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智慧=知识+运用知识才是不变的真理,多运用才能使知识发挥到极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不变的真理与实践最好的结合。

读一本好书,总能受益匪浅,这本书中犹太人的精明之道如实耐人琢磨与学习,把书中的智慧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是我追求的目标。希望自己可以做像犹太人一样精明的人!

读《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有感


最近,我经常读《十万个为什么》,我对里面其中一篇《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最感兴趣,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解决了以前我很多迷惑、不解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有600多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原来在德国及其它欧洲国家,有很多人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经济实力很强。希特勒执政后,为了增加军费开支,扩大侵略战争的物质基础,全面掀起了排犹、反犹浪潮,借机大肆侵吞犹太人的财产,要彻底把犹太人从德国的经济生活中排挤出去。为了掩饰对犹太人的迫害,希特勒把犹太民族说成道德败坏的劣等民族。从此,德国法西斯踏上了屠杀犹太人的罪恶道路。

读完书后,我非常同情犹太民族那悲惨的命运,因为执政者的残暴、不仁,不计其数的犹太人惨死在他们的屠刀下,一间间集中营成为了人间的地狱,无数犹太人的尸骨堆满了每个角落,成为了犹太历史上充满痛苦与血泪的一页。直至今天,地球上还有一些国家处于炮火分飞的环境,许多无辜的生命在战火中灰飞湮灭,许多家庭支离破碎,留下了无限的痛苦与哀伤。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才不会有战争?什么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大鱼之道读后感


大鱼之道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沈石溪写的《大鱼之道》一书,读后令我感慨万分。
这本书是一本动物小说集,里面有很多小说都似乎与作者有关,还有一些则与作者没有半点关系。书中大部分是作者在西双版纳的见闻,这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一个是作者修建了一个小圆形的鱼塘,在里面放了三条鱼,最后只有一条鱼存活了下来。作者在文中介绍,活下来的鱼用的是宜斯策略,即在一个动物群体中,如果鹰派的角色多了,那么,聪明的个体就会扮演鸽派角色,这样就会有存活的机会。鹰派虽然活得扬眉吐气,却很容易在争斗中受伤或死亡;鸽派虽然活得窝囊憋气,却因为避免了争斗而得以活下去。动物会在打不赢对方时举白旗认输或逃跑,这是为了保存性命,为下一次战胜对方创造机会。而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选择------拼死一搏或投降逃跑。强悍的人一般会拼死一搏,有一定几率活下来,但也有可能死亡;怯懦者一般会投降逃跑,投降的生存几率比逃跑的生存几率小,但这是在人类之中的,在动物界正好相反。然而,最聪明的人,理智能战胜情绪的人,会考虑两个选择哪一个生存几率大,然后再作决定。
另一个故事是作者养了一条狗与猫,猫会发出咕噜咕噜的猫念佛的声响,狗因为不了解而与猫发生冲突,后来冲突升级为战争。狗不计仇,狗救了猫一命,猫也报答狗,猫狗就和睦相处了。这是一种超越动物物种的友谊。虽然他们没有消除偏见,但它们学会了克制与忍耐。人们为什么不能学一下?对于他人,不好的方面可以提出来或忍让,这样不就多了一个朋友吗?人与人之间现在已经很少有纯真的友谊了,都被利益冲昏了头脑。
这本《大鱼之道》能带给我很多启示,不愧是沈石溪的名作。人与动物虽然还有一些差距,但动物的确也有值得人学习的地方。


《大鱼之道》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买了沈石溪写的《大鱼之道》,让我感动了很久,也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作者清晨来到孔雀湖附近,看看他的活扣里是否逮到了野鸡。由于爬山出了一身臭汗,他去孔雀湖里洗了个澡,却看见一条大鱼在水中游动。这是种名叫黑鲩的大鱼,每年都来这里产卵。这条大鱼长一米半多,身体比蟒蛇还粗,少说也有一百五十斤。为了产卵,母鱼必须上七八道石坎。因为鼓着大肚子,上石坎非常费力。

作者站在顶端,准备把这条鱼捉回去。母鱼筋疲力尽,被作者砸碎了脑壳,尽管遍体鳞伤,它的肚子却完好无损。当地有个习俗,捉这种产卵期的黑鲩,必须让它们把鱼子产到湖里,否则它们死也不会瞑目。作者不相信,就往家走,母鱼却咬住了树枝,跳进了湖里,产下了金色的鱼子

这条母鱼的精神把我打动了,它无论如何也要产下鱼卵,哪怕自己遍体鳞伤。它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条母鱼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见了希望,赢得了生命道路上的最后辉煌。都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是爱,它在最后一刻时,才能让人领悟它的真谛。

这条母鱼在最后一刻,创造了它的爱让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发挥的淋漓尽致。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一)

余秋雨先生【君子之道】一书向国人诉说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塑造良好的集体人格,这一点实属可贵,因为他强调出中国文化的重要;这一点又实属可悲,因为国人谋利而不谋义。此书中余先生认为的中国人应该有的人格九要素:君子怀德,君子之得风,君子坦荡荡,君子有礼,君子成一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余先生认为这种理一性一化的君子人格设计应该成为每个国人追求的标准,唯此才可佑保我中华文化不绝,既寿永昌。

玖完后有两个问题闪烁在我的脑海中?

其一,中国文化有无沦丧的和君子未死,人格未溃是否有必然关系呢?

其二,非君子人格就排斥吗?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吧。

中国的文化果真没有沦丧吗?其实我们看看自己及周围人所用,所吃,所穿,所学就知道了。所以自上个世纪以来,国人一直呐喊民族复兴。国人因文化沦丧就完全丧失了余先生所说的君子人格了吗?显然不是,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仍有一批怀德之士步履维艰地前行。

第二个问题:非君子人格就要排斥吗?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谁是历史进步的第一个推手呢?

中国有句俗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些野蛮人,非君子往往承担历史推手的第一重担。纵览中国历史的沿革,每一次王朝更迭的首发者(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是非君子,因为他们怀土不必怀德,因为他们敢于走极端不必谋划中庸这往往能迸发出新的创造活力。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古巴领一导一人卡斯特罗曾下达两次无限制的移民令,结果大量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人蜂拥涌一向了美国迈阿密,正是这批移民造就了今天迈阿密在美国的重要地位。(迈阿密是仅次于纽约、华盛顿的国际一性一大都市,是许多公司、银行和电视台的总部所在,是文化的大熔炉,被称为美洲的首都)

所以非君子这种第一推手的作用不可否认,绝对不能忽视。

总之,余先生的君子人格标准固然很重要,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国人人格的正向发展,但我更希望我们也要为非君子的生活开辟一定的空间,他们的生活同样一精一彩。

君子之道读后感(二)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一精一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一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一入一浅一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一精一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一浪一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一性一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一性一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一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一人之美,不成一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一人之美。成一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一人之美。成一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一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一感。

玖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读后感(三)

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

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一性一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一性一破坏一性一,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

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事实上,基督教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一性一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由其执鞭,个体修养之域尚可,社会群体却是压抑一性一的、无知一性一的、被动一性一的。

联系后文,余秋雨讲到自己曾写过小人,那是对一些顽劣人一性一的批判,现在则是对立于小人写出其君子以及褒赞,作者似可长抒口气,叹为大成了。可是我左读右想,并没有觉得余秋雨的这篇君子题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联系实际评价的话,倒认为余文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它一直从来都没有真正使故国的君子更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传统观念文化的落后一性一使然必然。坐而论道不如扎实学习先进,治国还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应与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一性一总是两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确定的,法治规束则能够让习惯成自然。人一性一的两面一性一可分许多两两相反的对立取向,如善良一性一与恶毒一性一、上进一性一与堕一落一性一、文明一性一与野蛮一性一、仁一爱一一性一与仇恨一性一、真诚一性一与虚伪一性一、全面一性一与片面一性一,等等。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会存在这两种人一性一的可能,只是被其当即的思想状态才确定了其行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具有根本一性一意义。而法治的规束则能强制一性一地确定人们行为习惯的发展走向。

上述可见,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实质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书生空议。要命的是像这种脱离实际的思考常常普遍地存在于儒家及崇拜者中。他们脱离的实际不是别的,就是中西文明发展不同类型及其趋势下无穷对比鲜明的事实而已。在这个视角下,更可看清儒家君子(学说)之难:在信仰之弱,在神督之缺,在思维之浅。儒家最终追求没有上升到纯粹崇高的一精一神层面,停留在低下的器物利益中而意志不坚。崇拜凡人偶像,行为缺乏神只监督的巨力。缺信仰,求器物,势必思维肤浅;进一步看,思维肤浅则造成了君子不力。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