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师德演讲稿范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我们面临一场演讲活动时,一般在演讲前,大家都会提前写好演讲稿,一篇好的演讲稿在一定意义上就为演讲成功奠定了基础。如何写演讲稿才能体现内心所思所想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特级教师师德演讲稿范本”,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在这里演讲师德教育,我很紧张。面对在座德高望重的老师,我不敢妄言师德。我只想讲一下我在特校一年来的一点点体会。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爱在路上》

世界上最神圣的是生命,哪怕是一朵残缺的花,也想绽放全部的美丽,哪怕是一棵受伤的小草,也愿献出一点绿阴。这些残疾的孩子,因为上帝的一个打盹,让他们变成了一朵朵残缺的花朵,一棵棵受伤的小草。而我们在选择特教的同时,也同样选择了一种生活——一种爱心筑就的生活。

今天,在座的甘为人梯的老师们,你们当中有的双鬓抵不住风霜的洗刷,有的风华正茂,处处洋溢着热血青春,但在你们眼中都共同闪烁着一种孜孜不倦的求索,兢兢业业教书的执着,更有一种闪光的、透着浓浓爱意的眼神。也因此你们正用爱、包容和尊重接纳着一个个神圣的生命,倾其所有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生命的全部美丽,献出全部的绿阴。这其中也包括我。

斯霞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是的,在特校的一年中 ,我几乎是在震撼与感动中度过每一天。

一个7岁的孩子发烧,喘气,值班教师叫来校医,校医说是比较严重,让快去医院。我和一位女教师穿上衣服,急忙找了200元,把孩子裹的严严实,抱上就走,虽然我们隔壁就有个医院路程很近,可是一趟下来,我的胳膊已经酸了,找到儿科医生,简单的先测体温说是38.3,咳嗽声音不对,让化验血和做一个透视,我们就这样楼上楼下,这楼那楼的跑着,心理很着急,怕孩子有什么问题。在抽血化验的时候,当那个很尖的针扎在孩子的手指的时候,他打了个哆嗦一声也没哼,我不禁为这个孩子的见前所感动,我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这份震撼与感动不仅来自我们纯真可爱、自强不息的孩子们,更有来自各位老师对孩子的那种真诚而又博大的爱……

一位朋友曾经问我,你们特教老师怎么上课呢,我说是用两只手,他惊叹,觉得不可思意。是的,我们的老师就用这两只手和一颗心,为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之甚少,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这是一个过程,也就在这这样的路上铺满了我们特教老师满腔的热忱。学生不懂,五遍,十遍,反反复复:用手语结实不清,用图画、用演示,用尽各种可以想到的方法,这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对那些生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我们的老师就如慈母一样,端饭倒水、铺床叠被、问寒问暖,用真诚的心去温暖着每个残缺的生命。

爱,挂在嘴边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才是感人至深的。在生活区生活的一年中,我听的最多的、也最让我感动是,是学生们对生活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您就象我们的妈妈……是的,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爱才能融化爱,这才是教育对爱的最好诠释。

爱在特校,我们的老师正是用自己的行动,为残疾儿童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用自己的爱书写了平凡而出色的人生。也让我们用爱搭建一座通向未来的平台,将爱延展成一条漂满阳光和花朵的大河,使我们和学生沐浴其中,欢畅其中。

谢谢大家!

[特级教师师德演讲稿范本]

f132.cOm更多演讲稿扩展阅读

数学特级教师个人事迹演讲稿


数学特级教师(事迹材料)演讲材料
——在生命的延长线

我今年57岁,从教已有38年,任班主任也将近30年。早在20年前,我就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医生曾两度为我安装了人工心脏起搏器。自1998年始,我的自主心率已降为零,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我的生命便完全维系在起搏器上。然而,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我硬是一路磕磕绊绊,顽强地走到今天。
一、医生说我拿生命开玩笑
1969年5月,我从潜江调回荆门,根据组织安排,只身一人到沙洋县官土当镇一个偏僻的山村开办初中,学校老师不够,我除教好数学课程以外,理、化、生,体、音、美,哪门缺人顶哪门,与学生白天黑夜摸爬滚打在一起,过着茅草烧饭、酱油炒菜的生活。不论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我从无怨言。直到1988年调入现在任教的荆门市龙泉中学。
其实,我不是不知道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我清楚地知道只要有一点闪失,就可能永远告别人世。
可是为了我热爱的工作,虽然带着一个心脏起搏器,我却常常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记得那是1998年4月,我常常感到心慌加剧,乏力、头晕,讲课时两眼发黑,不得不抓住黑板或讲台才能勉强站立,原来心率已低于起搏器设定的60次/分。我的心中悚然一惊,一定是起搏器电池已快耗尽,因为起搏器的使用时间已超过保险期近半年。记得医生曾严厉地告诫过我:当心率比设定次数每分钟少2—3次时,要立即到医院更换起搏器,否则就有生命危险。可是,暑假还没有到,我怎能丢下学生不管呢?我做不到!就这样,我一直瞒着身边所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工作。可是到了5月初,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上四楼就要歇两三次,是妻子最先发现了我的异常现象,硬拖着我到荆门市一医检查,不出所料,情况十分严重,市一医领导当即派了一位心内科医生专门护送我住进了武汉协和医院。检查的结果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高血压病一齐发作,心肌严重缺血,生命又一次向我亮起了红灯。医生责怪我“简直是拿生命开玩笑”,破例为我优先手术。手术后医生告诉我:当旧起搏器被拆除,新起搏器还未接通时,心脏已完全停跳,说明心脏已不能自主跳动,只能靠起搏器维持搏动。
感谢生命对我的眷顾,更感谢现代医学的神奇。手术后第8天,我终于从病床上站了起来,半个月后从武汉回到荆门,我牵挂着我的学生,当晚便走进教室。面对生离死别的学生,我们激动得拥抱、欢呼。走上我无限眷念的讲台,抚摸着光洁明亮的黑板,我流着泪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终于又站在讲台上了!”是的,选择了作一名教师,就注定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忘我,选择了无私。为了我的学生,我无怨,也无悔!
二、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希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这是在教师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教师的爱。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高三毕业班工作,我知道几乎每年高考前一天,都会有学生因恐惧、害怕而焦躁不安,甚至整夜难眠。当有学生深更半夜敲响家门,诉说失眠的苦痛、考试的紧张与担忧时,我一边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西瓜给他们吃,一边和风细雨地进行心理辅导,最后与老伴一起为他们安顿好床铺,然后发给每人一片“特效安眠药”(那是预先准备好的酵母片或VB)。果然,孩子们吃了那“特效药”,睡得扎实香甜,第二天就轻轻松松地走进考场。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洞察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防微杜渐,引领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健康成长。
学生杨兰(化名),曾经一度想外出到深圳、珠海等地打工、挣钱,当“大款”,做“女强人”,高二时曾私自一人外出跑到北京“闯世界”,在外面游荡了一周。她体格较胖,认为自己有肥胖症,怀疑老师、同学们厌恶她。为了减肥,有时一餐只吃二两饭,整日神情恍惚,不思学习,上课时常发呆、傻笑,成绩处于下等。接班后,我多次找她谈心,帮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她不要把挣钱当大款作为奋斗目标,应当立志高远。同时帮助她认识到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不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不可能成为“女强人”的。我还带她看医生,查资料,证明她属正常体型,使她消除顾虑,全心身投入学习。在我的细心帮助下,这位学生放下了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高考取得了较好成绩。
96届高三(7)班,有4名“后进生”抱成一团,不安心学习,混迹社会,家长管不了,带课老师认为无可救药。我接任班主任后,花费大量时间做转化工作,我为“四大金刚”制作了一份“教育日志”,详细记载他们每日的所做所为、家长意见、学生小结、老师的反映。对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一旦发现他们的疵点,及时给予耐心的教导。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四大金刚”冥顽的心苏醒了。96年高考,这四个同学都考上了大学,其中有一位还考上了重点大学。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抄录《便衣警察》中的一首歌《少年壮志不言愁》,我让同学们把其中的“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改动一下,使之贴近学生生活,有的同学改为“黑色七月,冷汗直流,独木桥上显身手”。我意识到这一改动反映了高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态。对此,我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介绍自学成才的典型,说明升学不是出路;用古今名人事例,说明立志的重要性。之后,大家一起把那段歌词改为激励奋发上进的“金色年华,岂容虚度,成才路上显身手。”在我带过的班上,常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生活在阴影之中,自卑,怯弱,对未来失去希望。对此,我常以特别的关爱去唤起他们的自尊、自强、自信。跛脚学生王全平,患严重口吃病的学生易兆军,被人称为武大郎的王清海……都在我的热情呵护下走出阴影,自强不息,考上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拥有了健康美好生活。
三、在生命的延长线上
时光荏苒,我已经度过了漫长的38年教书育人生涯。38年来,我只是履行了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但是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许多荣誉:我先后被评为荆门市模范班主任、荆门市特等劳动模范、第一届及第二届“荆门名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给予了宣传报道。与此同时,近年来,我撰写了《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德育实效》、《努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等多篇教育教学文章,也先后在.荆门市高中教学总结会、市“建功立业”报告会、市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市高中教师德艺双馨报告会上作了20多场汇报。
面对党和国家对我的关怀,面对如此众多的荣誉,我深感名不副实、受之有愧。我时时提醒自己:教书育人,其乐无穷,博大精深,只有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才能与时俱进。我依然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着。对此,有人劝我:你奋斗了30多年,现在是电台里有声、报纸上有文、电视上有影,已经是功成名就。再说女儿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无须家庭负担,完全可以退下来颐养天年,还这样拼命工作,到底为什么呀?
我何尝不知道我虚弱的心脏中插着两根金属导管,是这个小小的起搏器在维持着我的生命,起搏器失灵之时,也就是我生命结束之日。可我更知道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只要心脏还在跳动,我就要在这根生命的延长线上书写更加光辉的篇章。
在生命的延长线
隗天良
[编者按]隗天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校省数学特级教师。今年10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师德报告团成员。10月24-28日分赴武汉、孝感、黄冈、鄂州、天门及武汉市部分高校作师德报告。现将隗天良老师的演讲稿(有删节)刊发,以飨读者。
我今年57岁,从教已有38年,任班主任也将近30年。早在20年前,我就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医生曾两度为我安装了人工心脏起搏器。自1998年始,我的自主心率已降为零,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我的生命便完全维系在起搏器上。然而,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我硬是一路磕磕绊绊,顽强地走到今天。
一、医生说我拿生命开玩笑
1969年5月,我从潜江调回荆门,根据组织安排,只身一人到沙洋县官
土当镇一个偏僻的山村开办初中,学校老师不够,我除教好数学课程以外,理、化、生,体、音、美,哪门缺人顶哪门,与学生白天黑夜摸爬滚打在一起,过着茅草烧饭、酱油炒菜的生活。不论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我从无怨言。直到1988年调入现在任教的荆门市龙泉中学。
其实,我不是不知道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我清楚地知道只要有一点闪失,就可能永远告别人世。
可是为了我热爱的工作,虽然带着一个心脏起搏器,我却常常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记得那是1998年4月,我常常感到心慌加剧,乏力、头晕,讲课时两眼发黑,不得不抓住黑板或讲台才能勉强站立,原来心率已低于起搏器设定的60次/分。我的心中悚然一惊,一定是起搏器电池已快耗尽,因为起搏器的使用时间已超过保险期近半年。记得医生曾严厉地告诫过我:当心率比设定次数每分钟少2—3次时,要立即到医院更换起搏器,否则就有生命危险。可是,暑假还没有到,我怎能丢下学生不管呢?我做不到!就这样,我一直瞒着身边所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工作。可是到了5月初,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上四楼就要歇两三次,是妻子最先发现了我的异常现象,硬拖着我到荆门市一医检查,不出所料,情况十分严重,市一医领导当即派了一位心内科医生专门护送我住进了武汉协和医院。检查的结果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高血压病一齐发作,心肌严重缺血,生命又一次向我亮起了红灯。医生责怪我“简直是拿生命开玩笑”,破例为我优先手术。手术后医生告诉我:当旧起搏器被拆除,新起搏器还未接通时,心脏已完全停跳,说明心脏已不能自主跳动,只能靠起搏器维持搏动。
感谢生命对我的眷顾,更感谢现代医学的神奇。手术后第8天,我终于从病床上站了起来,半个月后从武汉回到荆门,我牵挂着我的学生,当晚便走进教室。面对生离死别的学生,我们激动得拥抱、欢呼。走上我无限眷念的讲台,抚摸着光洁明亮的黑板,我流着泪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终于又站在讲台上了!”是的,选择了作一名教师,就注定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忘我,选择了无私。为了我的学生,我无怨,也无悔!
二、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希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这是在教师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教师的爱。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高三毕业班工作,我知道几乎每年高考前一天,都会有学生因恐惧、害怕而焦躁不安,甚至整夜难眠。当有学生深更半夜敲响家门,诉说失眠的苦痛、考试的紧张与担忧时,我一边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西瓜给他们吃,一边和风细雨地进行心理辅导,最后与老伴一起为他们安顿好床铺,然后发给每人一片“特效安眠药”(那是预先准备好的酵母片或VB)。果然,孩子们吃了那“特效药”,睡得扎实香甜,第二天就轻轻松松地走进考场。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洞察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防微杜渐,引领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健康成长。
学生杨兰(化名),曾经一度想外出到深圳、珠海等地打工、挣钱,当“大款”,做“女强人”,高二时曾私自一人外出跑到北京“闯世界”,在外面游荡了一周。她体格较胖,认为自己有肥胖症,怀疑老师、同学们厌恶她。为了减肥,有时一餐只吃二两饭,整日神情恍惚,不思学习,上课时常发呆、傻笑,成绩处于下等。接班后,我多次找她谈心,帮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她不要把挣钱当大款作为奋斗目标,应当立志高远。同时帮助她认识到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不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不可能成为“女强人”的。我还带她看医生,查资料,证明她属正常体型,使她消除顾虑,全心身投入学习。在我的细心帮助下,这位学生放下了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高考取得了较好成绩。
96届高三(7)班,有4名“后进生”抱成一团,不安心学习,混迹社会,家长管不了,带课老师认为无可救药。我接任班主任后,花费大量时间做转化工作,我为“四大金刚”制作了一份“教育日志”,详细记载他们每日的所做所为、家长意见、学生小结、老师的反映。对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一旦发现他们的疵点,及时给予耐心的教导。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四大金刚”冥顽的心苏醒了。96年高考,这四个同学都考上了大学,其中有一位还考上了重点大学。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抄录《便衣警察》中的一首歌《少年壮志不言愁》,我让同学们把其中的“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改动一下,使之贴近学生生活,有的同学改为“黑色七月,冷汗直流,独木桥上显身手”。我意识到这一改动反映了高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态。对此,我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介绍自学成才的典型,说明升学不是出路;用古今名人事例,说明立志的重要性。之后,大家一起把那段歌词改为激励奋发上进的“金色年华,岂容虚度,成才路上显身手。”在我带过的班上,常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生活在阴影之中,自卑,怯弱,对未来失去希望。对此,我常以特别的关爱去唤起他们的自尊、自强、自信。跛脚学生王全平,患严重口吃病的学生易兆军,被人称为武大郎的王清海……都在我的热情呵护下走出阴影,自强不息,考上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拥有了健康美好生活。
三、在生命的延长线上
时光荏苒,我已经度过了漫长的38年教书育人生涯。38年来,我只是履行了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但是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许多荣誉:我先后被评为荆门市模范班主任、荆门市特等劳动模范、第一届及第二届“荆门名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给予了宣传报道。与此同时,近年来,我撰写了《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德育实效》、《努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等多篇教育教学文章,也先后在.荆门市高中教学总结会、市“建功立业”报告会、市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市高中教师德艺双馨报告会上作了20多场汇报。
面对党和国家对我的关怀,面对如此众多的荣誉,我深感名不副实、受之有愧。我时时提醒自己:教书育人,其乐无穷,博大精深,只有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才能与时俱进。我依然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着。对此,有人劝我:你奋斗了30多年,现在是电台里有声、报纸上有文、电视上有影,已经是功成名就。再说女儿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无须家庭负担,完全可以退下来颐养天年,还这样拼命工作,到底为什么呀?
我何尝不知道我虚弱的心脏中插着两根金属导管,是这个小小的起搏器在维持着我的生命,起搏器失灵之时,也就是我生命结束之日。可我更知道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只要心脏还在跳动,我就要在这根生命的延长线上书写更加光辉的篇章。

公众演讲:全国特级教师韩军演讲摘录


语文之眼——全国特级教师韩军演讲摘录
举三反一
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较了解的。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如讲一篇《春》,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孩子会写像《春》这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了吗?学了一篇《背影》,就以为我们的孩子能写像《背影》一样的文章,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这就叫“举一反三”。
这个“举一反三”的思路,就是从小学到初中,甚至包括高中语文教育的大思路。
按照这个思路,就必须抓牢这个“一”,就这一篇课文进行详细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什么要详细深人、全面系统呢?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反三”。所以举“一”要讲细、讲深、讲透、讲全,要求甚解,求深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花时间了。讲《背影》,一节课行么?一节课不行的,两节课也不够,至少三节课吧。
小学的,我没有统计过,咱们算算中学的吧。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六年,我们能学多少文章呢?先看一个学期。一学期最多学30篇,其实还学不了30篇。因为这30篇是分等级的,有的是精讲的,有的是自学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老师只完成了精讲的18篇文章。假设全国各地所有的小学、中学老师每学期都教完30篇、每年都教完60篇,6年就是360篇。何为“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就是通过360个例子,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出360篇的语言。
我们的数学教学确实需要“举一反三”。一道题,两节课讲了20种解法,然后布置学生去做50道习题,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这就是举一反五十了。语文这样行吗?学了一篇《背影》,马上让孩子去写《我的爸爸》《我的奶奶》《我的爷爷》……很困难,吭哧吭哧一个半小时写五六百字。我看别说举一反三,反一也很难!
其实,学语言与学数学正相反,应该是“举三反一”。
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学《背影》时,我曾经利用三节课时间,让孩子学了14篇文章。怎么学呢?第一节课,精讲少讲,剩下两节课干嘛?自己看书。不看课本,我补充了与《背影》类似的14篇文章,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讨论。结果呢,实验下来,学生读得兴致勃勃,讨论得热热闹闹,从课上读到课下,讨论到课下,欲罢不能,有的学生还为阅读过的所有文章都洋洋洒洒写下了批语。
可见,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不是搞各种修修补补的改革,而是要从根本上扭转思路:从“举一反三”调整到“举三反一”上,把学生引入名家名作等语言精品的海洋,浸润其中,长期熏陶,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慢慢提升上去。

关于背诵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特点是繁琐到无以复加的分析讲解。我们能把一篇文章分析上几个课时,怎么就不能让学生利用这个时间把文章“吃”进肚子去呢?所谓“吃”,就是背出它。巴金能背出全部的《古文观止》,茅盾对《红楼梦》能够脱口而出,这就是茅盾、巴金能够成为文豪的原因之一,没有《古文观止》《红楼梦》垫底,他们的文字功夫不会达到这样炉火纯青的地步。中小学语文教育不是培养作家,但是这种学语文的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啊。你问问巴金、茅盾,你们的语文老师是谁呀?都不知道了,他们的老师就是书,就是经典,就是诵书、背书。
学语言有相通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个学生学习英语的例子。有一个中学生,很少听英语老师上课,这是得到老师允许的,因为他自己无论是上课、下课,无论放学、吃饭,都是录音机不离身,一直在听《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有时候一边听一边默写,有时候一边听一边跟着录音大声朗读。听多了,写多了,两百多篇短文都烂熟于心了,高考前他扎扎实实做了四五十套模拟试卷,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北大。到了北大,他继续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四册,最后以极高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的大学。到了美国,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作文,他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美国老师一看,说你是从哪里抄来的呀?这个孩子没有直接回答老师的疑问,而是说:“我背过了《新概念英语》二、三、四册的全部文章。老师你点吧,你点哪儿,我背哪儿。”结果老师无论点那篇文章,这个孩子都能倒背如流。美国老师不禁惊呼:“背诵竟有这样大的功效!”
*说,学语言本无捷径可走,非下苦功不可。这个苦功就是指的背诵。*对他女儿毛毛说,学语言没有别的法儿,就一个字,“背”!
学语文有聪明法子吗?有。但无论什么样的聪明法子,都必须有丰富的积累作基础。没有词汇的积累,没有语言的积累,没有经典诵读的积累,你无论用多么巧妙的方法,孩子的语文根基还是无法打牢固。
在座的各位,不但是老师,还同时是母亲、父亲,或者将要成儿母亲、父亲,那么大家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语文。我是过来人,一个学语文、教语文的过来人,一个教孩子学语文的父亲,我把自己的全部的经验和教训在这里整合起来奉献给大家:要想你的孩子学好语文,请牢牢抓住“一二三”,即100篇古文背过、20篇现代文背过、300首古诗背过。有了这“一二三”,再加上一些必要的应试训练,加上一些扎实的读写训练,无论什么样的考试,孩子都不会差到哪儿去。而且,不仅仅是考试,更重要的是这个“一二三”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语文修养。
山东有个李希贵(现在已经调到北京工作),他在一所乡镇中学做校长时,有一个班的语文老师突然调走了,那时的乡镇中学留不住老师啊,大家都千方百计地想走,老师奇缺,这个班就没有人教语文了,到教育局去要老师,教育局也没有办法马上派人过来。怎么办?李希贵大胆决定:没有语文老师,语文课照样上,孩子们自己读教材;读完教材,就扩展阅读;作业按时写,同学们互批互改;作文照样写,也是互批互改。结果怎么样?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语文课,无论原先成绩好还是差,现在都愿意读书了,因为没有人逼他,是他们自己在阅读。半年下来,期末考试,这个没有语文老师的班级,语文成绩反倒大大超出了平行班!这说明了什么:语文素养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是孩子们读出来的。

语文之眼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永不过时。
推行新课改了,没有人敢说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了,因为不符合人文性工具性结合的要求啦!语文教育要强调人文性是谁提出来的?是我早在课改前提出来的。可我看语文课上的“语言文字训练”永不过时。
有几位研究生,都曾当过老师,现在又专门研究语文教学法,应该是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我去给他们上课,我提供了一段文字(出示林语堂《论趣》片断:记得那时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为热闹。)
我问他们:“你打算怎么教学生这一段?”
几位研究生分别执教了这一段。怎么上呢?下面这个片断最典型,基本代表了他们的教学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段文字。他写的人物是谁?
生:乾隆。(师板书:人物)
师:写乾隆什么事情?
生:游江南。(板书:事件)
师:什么时间?
生:有一天。(板书:时间)
师:什么地点啊?
生:在高处,在江南。(板书:地点)
我一看黑板: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几个要素齐全了。我就问你讲这干嘛?假如你不讲,孩子能看懂吗?他们回答:能看懂,没发现生字。既然孩子都能看懂,何必再讲呢!那应该怎么讲?我就教了一遍给他们看。我把林语堂的这段文字重新改写一遍:
曾经记得在哪里看过一个笔记,那笔记里面有一段,说乾隆皇帝到江南浏览,有一天他登到高处观看沧海,看见海面上有几百条船舶,张开船帆来来往往,有的往北,有的往南,颇为热闹。
我问:“孩子们看,韩老师写的这一段,怎么样?”
学生说:“韩老师写的……差不多吧,嗯,挺好!”
注意,我是在学生感觉不到的地方切人。这就是一个语文老师应该下功夫的,讲学生忽视的、忽略的,讲学生麻木的。哪里麻木啊?林语堂的这段文字美在哪里,妙在哪里,学生感觉不到。在座的老师能感觉到这段文字的美妙吗?假如你感觉不到美妙,你就是缺乏一种语文的慧眼。
我对学生说:大家再打开课文对照一下,看看是我写得好,还是林语堂写得好?哎哟,这下发现了,林语堂写的比韩老师写得好啊。你说说怎么好?韩老师,人家“记得那时笔记有一段”,9个字,你写了21个字:“曾经记得在哪里看过一个笔记,那笔记里面有一段。”太啰嗦啊!
各位老师,明白了吗?我用我的啰嗦来显示原文的简洁。这就是语文老师应该下功夫的地方。接着讲——
生:韩老师的文字太“水”了,林语堂的文字简洁。
师:向谁学习啊?
生:向林语堂学习。
师:韩老师的作文“水”,你们的作文呢?
生:我们的作文比你还“水”。
师:是啊,既然“水”,就要学会锤炼文字,过会儿删删自己的作文。继续往下看。
生:人家说:“乾隆游江南”加上一个“说”才6个字,韩老师你写的什么“说乾隆皇帝到江南浏览”,你用了十来个字。
师:哪个应该删?
生:乾隆后面不必加“皇帝”,谁不知道乾隆是皇帝啊?“游江南”多自在,“游”“江南”中国话就这样,谓语在,宾语在,很大气,很朴素。韩老师你有点像英语,还“到江南浏览”,还“to”江南浏览。你受英语的影响太深。
师:看看报纸去。不仅韩老师这样写,很多比韩老师更高级的知识分子写得也这么“水”,这么洋化,没有中国文字的味道,不自然,不自在。
生:“登高观海”,韩老师,你写成了“登到高处观看沧海”,韩老师你想赚稿费啊?

这就是在当讲的地方讲,在孩子麻木的地方讲,培养孩子的语文眼光。不要动不动就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什么论据、论证、方法……关键要抓精髓。假如这段文字很简练,你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发现简练。如果你只发现人物、时间、地点,我不得不说一句话:请你先来培养自己的“语文眼”,首先学会用一双慧眼看文字的表达、文字的风采,然后你才能教好语文。

演讲与口才: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开场白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也就难以进行。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能够使用良好的课堂开场白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让我们来赏析一下几位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开场白:
暖日熏人人欲醉
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根据歇后语进行扩展想象”的作文课时,一开始就把师生带入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今天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特别是我们这所学校,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我们六年级一班的同学,一个个就像雨后的春笋———拔尖!为什么我们这所学校这么有名气?因为老师好,校长治校有方。提起我们的校长和老师,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刚才我把你们的老师和校长夸了一通,我夸他们的时候,大量地使用了什么?(学生: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一本《歇后语大全》就有这么厚。(用手比划)今天老师再送大家一些歇后语。(教师投放幻灯片,学生念读“猪鼻子插葱———装象”等多个歇后语)
于老师的课堂开场白已不是单纯的沟通情感和拉近距离,而是因地制宜地运用歇后语夸赞学校、校长、老师和学生,如暖日熏人,令人陶醉,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和美、和畅、和顺、和谐的美好教学氛围,为下面说歇后语和写歇后语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开场白,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起到示例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未成曲调先有情
特级教师靳家彦在全国名师语文新课程观摩研讨会上,执教《陶罐和铁罐》一文。他的课堂开场白温情而幽默: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刚刚见面,我先作自我介绍。这段介绍中有真有假,请你分辨一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姓靳,叫靳家彦,是你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今年60岁。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就是我写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您姓靳,叫靳家彦是真的。我听刚才主持大会的老师向全场老师介绍的,所以是真的。
生:您说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不是真的。因为我从没见过您,我们学校也没有您。
师:判断得有根据。
生:您说您今年60岁是假的,60岁的老人头发会发白的,可您的头发是乌黑的。
师:染的。(全场大笑)
生:您喜欢阅读和写作是可能的。一位特级语文老师怎么会不喜欢读书作文呢?所以这一句是真的。说《陶罐和铁罐》是您写的,肯定不是,课文上有注释,作者是黄瑞云。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是真的,发给我们的课文就是这一篇。
师:非常聪明,分辨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说明你们很会思考和分析。(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并指导“罐”字的笔顺、笔画)
靳老师以学生为本,一见面就调好入境的弦,定好感情的调,生动诙谐的语言,假与真的巧妙运用,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同时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诙谐幽默的语言,给了学生一个满意的“入场券”,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地展开,语文的魅力,老师的底蕴就在这一刻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导入,真是激情不失温润,睿智不失诙谐。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样的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活力,自然是水到渠成,可谓出人意料,又高人一筹。
降大雪了无痕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导入新课可谓是“大雪无痕”:
师:我姓孙,咱孙家有个名人,他叫孙悟空。大家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吗?
生:他会七十二变,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生:他武艺高强,斩妖除魔。
生:……
师:你们还知道我们孙家有哪些名人?
生:孙中山先生,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生:孙武,他曾经写过一本有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生:还有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孙权。
师:是啊!咱孙家出过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等。每次提到他们,我心里特别自豪。你们家都有哪些名人、伟人呢?
生:我叫姚奕迪,姚明是我心中的偶像,他现在在美国的nba打球。
生:我姓章,我们这个家族中出了革命家章太炎,我到他的纪念馆参观过。
生:……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名人在成名之前都是些什么人呢?
生:伟大的人。(众笑)
生:老百姓,一般人。
生:普通的人。
师:对!之前他们都是普通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他是一个扫路人。
孙老师与学生似朋友间的聊天,无拘无束地聊,快快乐乐地聊,坦坦荡荡地聊,聊得踏实,聊得有趣,毫无雕琢之感。要达到如此境界真得下一番苦工夫。从孙双金老师身上我们得到以下启发:第一,得精心寻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孙双金老师选择了“孙悟空”这一小朋友特别喜欢的形象,又巧妙地把话题引入孙家祖先名人,再让学生谈自家名人。谈着,聊着,学生的紧张情绪没有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也消失了,进入了“零距离”的心理状态。第二,开场白内容与教学内容力争紧密相连。当我们听学生谈到名人产生于普通人之时,不禁会问:孙双金老师有何用意?往下一听,豁然开朗:哦,原来是导入新课。真是浑然天成,妙哉,妙哉!
清风吹皱春池水
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执教《二泉映月》时,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引人入胜:
(屏幕出现课题及图画)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的二胡曲。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我不说,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的风景,这个可能我们不一定清楚,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去过惠山。可实际上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读完了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学生:行!)明白了吗?(学生:明白了!)好了,开始读吧。
一堂好课就如优美的旋律一样,升腾跌宕,委婉动听;一堂好课也像乐曲所表达的内涵一样,情感丰富,意味深长。王老师从发现一道风景入手,让学生寻找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这就像“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让学生的心湖漾起了“想读”、“想找”的情感涟漪。
总之,课堂开场白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却有难言之妙。教师只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以上精彩《特级教师师德演讲稿范本》内容由我们的范文资讯网演讲稿频道小编整理而成 ,如果以上内容对您还没法解决写作需求,可以继续浏览我们为您准备的“《春》特级教师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