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体会心得范文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体会心得范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

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

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

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

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 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文言文马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马说

《马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篇幅不长,字词的理解也比较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将诵读、背诵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反思本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说一说:

一、导入环节

让学生讲《伯乐与千里马的》,引出课题“马说”,这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在诵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学习语文的一条规律。听范读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是学生自读体会,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学生只有在这种想、读、听、评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朗读,真正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是此理。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因此,在课文的朗读上,我从字音、语句的节奏、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尤其是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抓住三个自然段结尾的“也”字,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感受,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把握。

三、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方面。《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在预习环节中,我依旧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重点词句掌握环节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在时间的控制上有些偏差,以致最后拓展延伸的环节时间不够,另外,朗读时也还未充分实现全员活动等等。

初中语文经典文言文教学研讨会感悟


春到小村

XX年4月6日至8日,咸丰县初中语文经典文言文教学研讨会在小村中学举行,来自全县11个乡镇12所中学的13名选手参加比赛。选手们精心设计,倾情奉献,为我们呈上了一道道丰盛的语文教学大餐,教学设计新意迭出,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让我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霖,酣畅淋漓。

小村中学姚登华老师、龚蝶老师的课朴实无华、注重基础、扎实有效;黄金洞中学刘文武老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一个“谓”字,授之以渔,再如设置情境,通过对话,让学生进入文本,深入领会;大路坝中学姚文森老师我的课堂我做主,率性真诚,正与陶渊明不拘世俗的个性相通;朝阳中学廖凡星老师的精彩导入、忠堡中学陈莉老师诗意的语言、清坪民中冉璐老师亲切的教态,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县民族中学覃亚玲老师的大手笔、大气派,宏观入手、整体把握,为长文短教作了很好的示范,并且将内容学习与写法指导相结合,既注重文本,又联系生活,是一节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课,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令人叹服;丁寨中学魏莉老师以读贯穿、抓住文眼、旧课新教,高人一筹;活龙中学秦艳老师创新设计,召开记者招待会,既让学生走进文本,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应变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尖山民中彭爱华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潜能,学生妙语连珠,精彩纷呈,谁说我们的学生语言贫乏,无话可说(写)?只是他们没有进入到一种亢奋的情境罢了;杨洞中学苏明浇老师个性化的导入,精美的课件,精妙的课堂结构,均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标理念;高乐山镇中阮红飞别出心裁的赏读、趣读,再一次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展现了最后的精彩。

可以说,13节课,就是13种个性,13种风格;13节课,就像这春天里的鲜花,各有神韵,有的如牡丹一样大方,有的如春兰一样典雅,有的像秋菊一样朴素,有的像腊梅一样鲜艳。她们分散在11个乡镇12所中学,必将带来咸丰初中语文的满园春色!

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也从中发现一些不足,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或者说学法的指导下还有待下功夫。如《狼》一课,有5位选手讲了这一课,加上该校原来的老师,接近10人次的教学,然而多数学生最终还是不会读“其一犬坐于前”。同是本课,有的教师或者学生一会儿用“屠户”,一会儿用“屠夫”,这两个词语究竟能不能互相换用,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查阅词典,它们的意思稍有区别,屠户指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屠夫除了指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之外,还比喻屠杀人民的人。就词义看,“屠夫”表示的程度更深,含义更丰富。就本文看,两者都是可以用的,但我们一般还是用屠户不用屠夫,在同一课内,说法要统一。学生没有出现这个问题,我们不必过多的去强调,因为这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然而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不能回避。

除此之外,作为语文教学,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作者,也就是读懂内容,还要走出文本,读出自己,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一点在本次活动中体现的还不够。比如有三位教师教学《五柳先生传》,我们多数教师都只停留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要求学生能回答出文中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完了,大多数学生也都能用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抱朴归真等词语来回答,然而更深层次的或者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学生对这样的五柳先生究竟喜欢吗?如果不喜欢、不赞成,那么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什么?须知他的诗文在中小学阶段选了不少,难道仅仅就是学习其文而不是其道吗?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一次公开课后(XX年8月人教社在贵阳组织的课改十年成果汇报会),在互动交流时,一位听课的女老师问上课的男教师:“假如你是一位女性,你愿意嫁给陶渊明吗?”我们当时仅仅把这当成一个无聊的话题,现在仔细想想,言外之意耐人寻味。那位老师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答案也可能不是他一个人的答案,而是众多女性共有的答案。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连老婆都找不到的人,他的人生还值得我们学习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全面地去分析,去了解陶渊明,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陶渊明?

一般的,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贫困,他的衣不蔽体,甚至可能是食不果腹,但这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他的心态,他在这种状态下,感到得是心灵的愉悦与快乐,这种态度究竟可不可取?这得看他生活的环境。我们一般认为安于现状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然而换个角度看,当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归结于失败的时候,与其牢骚满腹、不住抱怨,不如静下心来,摆正心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这难道不可以吗?像陶渊明那样,因为不愿屈意奉承而挂印而去,这又有什么错呢?我们的现实中,正是缺少了这样正直、率性的官员,而多了那些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人,这就是真君子与假小人的区别。

在生活中,有一群人,他们就和陶渊明一样,经济上是相对贫困的,物质上是相对匮乏的,他们不喜官场,不喜欢勾心斗角,喜欢自得其乐,潇洒自在,那就是我们教师(知识分子),他们拿着基本生活费,从事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他们尽管有时也为物质生活所困,但他们大多能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灵,教学时兢兢业业,课余时间下下棋,写点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博客里(或者qq空间),许多教师,放弃了改行、从政,仍然坚守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在乎的不是其清贫,而是其心灵的自由。有学者说,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天生的具有两重属性,从社会属性上讲,属于儒家,于是我们都想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有所作为,从自然属性上讲,又属于道家,于是就有了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座右铭,陶渊明就是儒家教育培养出来的道家人物。这样的思想在现代生活中还存在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问问很多人,他们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买块地,修栋小洋楼,然后栽上花,种点菜,过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与这种生活相照应的正是唐朝的田园诗派,而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正好是陶渊明。

这就是陶渊明,一方面,我们都说不赞成他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都在做着陶渊明。陶渊明的思想、个性和人格,穿越千古,经历沧桑,仍然鲜活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学习陶渊明,不是学习他的贫困,而是学习他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仍然保持内心的快乐,保持一种温暖的情怀,留给自己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自己的空间里圆满,这就是陶渊明的现实意义。

我想,读出了这些,学生也就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并有深刻的感悟,这就是我们学习包括陶渊明、李白、苏轼、杜甫等古圣先贤的意义,做到了这些,也就落实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文言文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中国人,并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任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古代人物,习俗,风景名胜的了解,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指引前进的方向,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我们会想到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我们对自己感到不自信时,我们也会自然联想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这句名篇。因此我们学习文言文,并最终掌握和熟悉应用文言文是十分重要的。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文言文正是将史与诗有机的相结合,让我们懂得等多。让我们的精神上多了一根依靠的支柱。因此,我现在就不难理解古人们内心都有一份安宁,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富有和充实。

文言文其实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我们再也可能回归不到古人那样浪漫多情的生活。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那样流觞曲水,红楼梦中那样踏雪寻梅的闲情逸致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与感悟,我们也许可以返璞归真。毕竟,中国人的精气神都在他们的语言文字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一定会明白。你会发现,它离我们不远。文言文是开在沙漠中的一朵娇艳的花,抑或是尘俗荒漠中的一缕幽芳。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