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培养方案

做事有计划,才能接近成功。有了任务不知从何做起时,我们固然需要提前写好一份具体方案的。方案更具有时效性。写方案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翻译硕士培养方案”,欢迎你的品鉴!

方案一:翻译硕士培养方案

在遵循翻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翻译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

入学考试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结合工作业绩择优录取。

(三)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全脱产学制为两年;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者视其修满学分与完成论文情况,最多不超过五年,最少不低于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2、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口译课程要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开展,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 少数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修个别课程时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学校统一的课程考试方式取得学分,或者已经掌握某门课程,通过本人申请经过考试准予免修,取得学分。

3、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翻译人员参加;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

(五)课程设置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

一、必修课

1、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 3学分

(2)中国语言文化 3学分

2、专业必修课:

(1)翻译概论 2学分

(2)基础口译 2学分

(3)基础笔译 2学分

3、方向必修课:

(1)口译方向:

交替传译 4学分

同声传译 4学分

(2)笔译方向:

文学翻译 2学分

非文学翻译 2学分

二、选修课(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师资特色确定选修课,其中第二外国语为限定选修课)

1、第二外国语 2学分

2、中外翻译简史 2学分

3、翻译批评与赏析 2学分

4、跨文化交际 2学分

5、中外语言比较 2学分

6、文体概论 2学分

7、国际政治与经济 2学分

8、模拟会议传译 2学分

9、专题口译 2学分

10、视译 2学分

11. 商务口译 2学分

12、法庭口译 2学分

13、外交口译 2学分

14、经贸翻译 2学分

15、法律翻译 2学分

16、科技翻译 2学分

17、传媒翻译 2学分

18、计算机辅助翻译 2学分

19、中国典籍外译 2学分

三、实习 2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

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

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

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七)学位授予

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30学分;按规定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方案二:翻译硕士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指导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及四川大学有关规定,特制定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全日制攻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一般应有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须经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或学工部门同意;在职人员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其他人员由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同意。身体健康状况应符合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翻译硕士英语、英语翻译基础、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四个单元。其中,政治理论为全国统考,翻译硕士英语、英语翻译基础、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由我校自主命题。初试合格的考生还需参加复试,复试由我校自行组织命题。英语笔译方向:英语写作、听力、面试;英语口译方向:英语写作、听力、面试(含简单交传)。

三、 学习年限:全日制2年。

四、 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及格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符合有关要求,并经四川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并同时获得硕士毕业证书。

2、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

口译课程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开展,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

笔译课程配有专用笔译实验室辅助教学,并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

少数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修个别课程时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学校统一的课程考试的方式取得学分,或者已经掌握某门课程,通过本人申请经过考试准予免修,取得学分。

3、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至少有15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400小时的口译实践。

4、成立导师组。导师组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翻译人员参加;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


方案三:翻译硕士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科技英语翻译人才,以适应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领域方向

科技英语翻译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2年半。如需要可相应延长,但需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批准,报研究生部备案。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至少应完成总计38学分的学习任务。

课程分为学位课与非学位课。学位课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非学位课包括实践教学、专业选修课。理论类课程应在第一年内完成。

课程设置详细情况见附表。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工作的一般程序为:文献阅读和调研、开题报告(应附文献综述)、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论文送审和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除完成学位论文外,在答辩前必须达到学校关于外语水平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专利)的要求。

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同时需提供合作单位的合同或相关的证明材料。

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

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研究论文内容一般包括: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选题依据、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的评述、理论分析(或方案论证)与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包括本人的创新点或新见解)、有待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等。

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F132.com延伸阅读

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012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在对外汉语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学术成果,有一定对外汉语理论研究、应用能力及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具备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以及国际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对外汉语本体研究
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第二语言习得
4.汉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5.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三、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2-3年,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在学期间,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已公开发表3篇以上(含3篇,其中至少有1篇为CSSCI检索源刊物)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硕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27学分。修满规定学分且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组集体培养和指导教师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导师组以指导教师为主,由3-5人组成,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研究视野。
2.采取师生互选方式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制定学习计划。
3. 硕士生应于入学之初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根据本专业硕士生必读文献阅读目录,每学期至少提交一篇文献阅读报告。
4.根据需要,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承认学分,实现开放式培养。
5. 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担任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 程
类 别课 程
编 码课程名称开课
学期学
时学
分备 注
公共
基础课100020001001马克思主义理论春季603需从4门课程中选择2门。外语背景的学生可申请免修基础外语课,但必须修读汉语言专业基础课。
100020001002-x基础外国语春季
秋季804

学科
基础课200020102001汉语言专业基础秋季804需至少选择3门6学分的课程,其中含一门研究方法类课程。中文背景的学生可申请免修汉语言专业基础课。
200020102002理论语言学秋季402
20002010200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秋季402
200020102004语言学方法论春季402
专业
主干课200020103001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春季402需至少选择3门6学分课程
200020103002对外汉语语音词汇问题研究春季402
200020103003汉语语法问题研究秋季402
200020103004中国文化专题研究秋季402






课专业方向课20002010400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春季402需至少选择3门6学分课程。
200020104002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春季402
200020104003语用修辞研究秋季402
200020104004语篇分析研究春季402
200020104005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秋季402
200020104006跨文化交际专题研究秋季402
200020104007汉字教学研究春季402
200020104008应用语言学导论春季402
200020104009社会语言学春季402
200020104010语言测试研究春季402
200020104011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秋季402
200020104012专题秋季402
公选课、跨专业课100020004026现代教育技术春季
秋季402
100020004020发展与教育春季
秋季402
必修
环节论文研究计划、、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3
2.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为课程讲授和研讨并重,选取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水平论文、著作进行研读并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一般采用笔试和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其中至少有一门学科基础课的考试为闭卷形式。
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文献阅读报告、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书写规范和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按照百分制评定,考查按照合格、不合格评定。考试成绩分为5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全部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和研究报告等形式。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环节: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入学3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并由硕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由导师组教师参加。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少于8个月。
3. 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4.学位论文答辩
提前修满学分,经指导教师和学院同意,学位论文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原则上在第三学年末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
八、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一至第五学期进行。第一学期开始,结合所学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在指导教师安排下,参加留学生教育学院的教学见习活动。教学见习活动要听3门以上主干课程,每门课不少于4课时,并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1次教案写作,参加统一试讲。完成以上环节的学生可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要在学院统一安排下进行,集中进行一至两次讲评,教学实习不少于20学时。教学实习结束后,撰写3500字左右教学。
附:经典文献目录:

一、汉语本体研究(13)
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与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
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6.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10.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5。
11.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2. 沈阳编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
二、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5)
14.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16. 刘珣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7.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也在1994年至1997年的《世界汉语教学》上连载过,可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下载)
18.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三、语言学习与习得(5)
19. 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 温晓虹,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2. 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3. 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四、二语/外语教学法(7)
24. 丁迪蒙,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学林出版社,2006。
25. 彭增安、陈光磊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6. 徐子亮、吴仁甫著,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7. 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8. 杨寄洲、崔永华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9. 张和生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30. 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 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的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五、文化教学(3)
31.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2.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33. 赵金铭,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六、语言测试与教学评估(3)
34. 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5. 杨惠中,语言测试的设计与评估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6. 张凯主编,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七、教育心理学(3)
37.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8. 江新著,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9. 李广平、杨玉宝主编,教育科研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八、对外汉语教师技能(11)
40. 陈宏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41. 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2.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3.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4.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5.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6.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7.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8. 卢福波著,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49. 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0. 周健著,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生物化工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化工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817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物化工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科学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4、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生物化学加工
研究生物质资源通过生物化学加工方法制取清洁能源、酶制剂、蛋白饲料、功能性食品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
2、酶工程
研究微生物酶的菌种筛选、微生物酶的合成、酶学性质、酶的分离提纯、酶的应用等。
3、生化分离技术
运用生物反应与生物分离的原理开发和设计生物分子分离过程、优化生物分离过程。
4、微生物基因工程
重组微生物的构建和基因表达技术;木质纤维降解酶类及其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

1、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其中实践性环节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位考的硕士生需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不占应学32学分的总学分。讲课20学时为1学分,实验课30学时为1学分。选修课程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向要求,以及研究生原有基础、特长及专业爱好共同商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择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

(1)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7学分)
【1】自然辩证法2学分
【2】第一外国语5学分

基础理论学位课(5学分)
【1】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2学分
【2】有机化合物色谱分析2学分
【3】化工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2学分
【4】现代微生物技术2学分
【5】生物反应过程原理3学分

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位课(6学分)
【1】基因工程2学分
【2】生物分离原理和过程2学分
【3】植物纤维资源生物化学加工2学分
【4】生物化工专题2学分
【5】纤维素酶分子酶学及应用2学分
【6】生物反应器工程2学分

(2)选修课(12学分)
【1】森林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2学分
【2】制浆造纸生物技术2学分
【3】功能性食品2学分
【4】分子生物学2学分
【6】生化反应工程2学分
【7】酶工程2学分
【8】发酵工程2学分
【9】现代生物技术导论2学分
【10】代谢工程2学分
【11】发酵过程优化技术2学分
【12】多尺寸微生物工程优化2学分
【13】生物质能源工程与技术2学分
【14】微生物与生化药学2学分
【15】生物化学3学分
【16】糖类化学2 学分
【17】电镜技术2 学分
【18】环境化学2 学分
【19】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2 学分

2、课程说明
(1)自然辩证法
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

(2)第一外国语
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

(3)有机化合物波谱及色谱分析
要求研究生掌握紫外、红外、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以及有机质谱、色谱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利用上述波谱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主要内容: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紫外可见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各官能团的红外吸收特征,红外光谱的解析。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化学位移与有机化合物结构,自旋-自旋偶合,氢谱图的解析。
核磁共振碳谱的基本原理,各类碳核的化学位移,谱图的解析。
有机质谱的基本原理,质谱中的离子、分子式的测定,有机化合物裂解的一般规律,质谱解析的程序及解析。
综合光谱解析的一般规律及实例。

(4)化工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
要求研究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控制中应用计算机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算法。
主要内容:化工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化工过程动态数学模型的辩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接口和信号处理,控制系统设计等。

(5)现代微生物技术
要求研究生掌握现代微生物学研究技术与方法,微生物在现代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主要内容:介绍现代微生物学研究技术与方法,具有工业价值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及分子改良技术,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及表达技术,以及微生物与生物制药,微生物与资源开发,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

(6)生物反应过程原理
要求研究生掌握生物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以及产物分离纯化的原理和方法,为专业学习和论文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调节、酶生产的调节、种子扩大培养、发酵工艺控制、固定化技术、氧的供需、泡沫控制、杂菌预防。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微生物细胞的破碎。生物工程产品的膜分离过程、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色层分离法、结晶法等分离纯化方法。

(7)基因工程原理
要求研究生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基因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并能跟上该专业学科的发展进程。
主要内容:重组DNA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因工程的诞生及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基因操作的主要技术原理;基因克隆的酶学基础;基因克隆的载体;基因的分离、鉴定及表达。

(8)生物分离原理与过程
要求研究生掌握生物分子溶液的热力学特性、传递特性及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亲和特性。运用上述理论分析各种分离方法,进行生物分离过程设计和集成,对生物分离过程经济评估。
主要内容:生物分子溶液热力学、传递特性、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生物亲和作用;常用生物分离过程分析(结晶与沉淀、膜滤、离心、色谱、萃取、电泳、磁力分离、溶剂脱除与干燥、细胞破碎)生物分离过程集成及过程经济评估

(9)植物纤维资源生物化学加工
要求研究生掌握植物纤维资源、农林废弃物资源生物化学加工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植物纤维原料的成分分析、植物纤维原料酶降解的基础研究和扩大试验、蒸汽爆破预处理、酶水解、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的生产、纤维素酶结构与活力的关系、半纤维素酶的应用研究、纤维材料的同步糖化发酵、戊糖发酵、提高植物纤维原料转化率的途径、生物质能源经济分析、植物纤维资源生物转化的最新进展。

(10)生物化工专题
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学习生物化工领域相应专题的新技术、新工艺、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生物化学加工方向、发酵工程方向、酶工程方向等。

(11)纤维素酶分子酶学及应用
要求研究生掌握纤维素酶酶学及分子酶学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纤维素酶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合成调控的分子机理。
主要内容:本课程重点介绍在分子水平介绍木质纤维降解酶的作用机理,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木质纤维降解酶的合成调控的分子基础,以及木质纤维降解酶在众多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

(12)生物反应器工程
要求研究生掌握生物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反应器的特性,掌握生物反应器中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能对常用反应器结构、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动量传递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主要内容:酶动力学、细胞生长动力学及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热量衡算,反应器中进行生物反应时伴随的物理过程及其影响,反应器的流型、操作方法和稳定性,以及放大等有关反应器的基础理论,工业和科研中常见的搅拌反应器、鼓泡反应器、气升式反应器、膜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和流化床反应器的结构,及其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动量传递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生要参加学校、学科所统一规定的、形势教育,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注重个性发展,发挥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注意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

;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或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40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参加本科、专科相应的辅导,批改作业,参与实习、实验、课程设计、(论文)辅导等。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并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计1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10次及以上学术报告(讲座)。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进行考核和分流,实行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高级专门人才的成长;同时,考核又是对培养工作的检查,起到了交流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的作用。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工作由学科组组织5-7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总支组织进行。考核研究生一年多来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考核课程学习成绩、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及写作表达能力。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缴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或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论文工作和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工程设计)、撰写论文等部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是很重要的两个环节,研究生最好在入学后的一年内完成论文的选题或开题的准备工作,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提出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课题组或全教研组)广泛听取意见。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定确认后,制定论文,开展研究工作。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论文的选题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的见解或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应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工作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际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储备干部培养方案


一、培养背景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各级管理干部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业务的迅速发展,需要有更多精通工作业务、管理经验丰富、具有良好敬业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来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以确保公司可续持发展。而储备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适时补充新生力量,最终建设一种新型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是保证企业人才“不断层”的有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

二、培养方向及目标

1、培养方向: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团队管理和业务管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规范的职业行为,较强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工作中能够独挡一面,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岗位梯队人才;

2、培养目标:3-5年内成为公司管理部门骨干。

三、适用对象

1、毕业1-2年有培养、提升价值的优秀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2、每年毕业的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

四、招聘条件要求及薪酬福利

1、招聘条件及要求:

① 身体健康,善于思考,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发展潜力;

② 学习成绩优良、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担任班级以上学生干部优先考虑;

③ 热爱工作,积极上进;

④ 有强烈的事业心,富有工作激情,认同东阳集团 的人才观、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理念;

⑤ 愿意并能够接受在基层学习、工作、训练的考验,愿意并能够承受较大工作压力;

⑥ 品行端正,有良好的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本科毕业生;

2、薪酬福利:按公司目前规定和董事长指示执行。 五、基本思路(分三个阶段进行)

为了能使人才梯队建设人员(暂定义为储备干部)快速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氛围,并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及沟通协作、团队意识、工作积极主动性和对公司归属感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人事行政部拟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培养策略(2010年11-12月):

1、熟悉公司环境:11-12月上旬全部招聘到位,让储备干部熟悉公司环境、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培养纪律意识,塑造积极心态和团队精神;

2、主要培训课程:储备干部与公司高层见面会、公司文化与规章制度、各部门运作流程与职责、塑造积极心态、建设优秀的团队;

第二阶段培养策略(2011年1月-2011年3月):

1、岗位轮换:以轮岗为主,让储备干部了解相关部门运作情况,扩大职业发展的视野,为以后工作建立基础,更好促进部门间的合作;同时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掌握工作要领、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尽快进入工作岗位;

2、主要培训课程:跨部门轮岗、时间管理、心态管理、资深前辈经验交流、职业礼仪、基础管理知识、沟通与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

第三阶段培养策略(2011年4月-2011年6月):

1、职业辅导及素质测评指导:了解储备干部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辅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此阶段培训侧重于岗位任职资格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实行个性化培训策略,缺什么补什么;

2、定岗:通过对储备干部的职业发展辅导及素质测评、工作绩效评价后,根据其职业倾向等个人情况及各部门需求,由人事行政部统一协调各部门确定储备干部的最终分配方案,即确定岗位。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培养,基本上完成储备干部的基础培训,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六、培养方式

在储备干部没有完全定岗前,由人事行政部每月统一集中学习一次(以团队精神塑造、管理技能为主),和基层工作交错循环相结合进行,从试用期开始即统一安排相关的岗位轮换,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予以考核、培养、提升、激励。

1、工作实践(具体以工作实践计划为准)

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及个人的职业能力、特质潜力等,视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实习岗位进行有效的在岗工作培养,通过工作实践来培养和检验储备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潜质。

2、培训实施(具体以培训计划为准)

人事行政部组织对储备干部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管理知识的培训,以便较好地获得后备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还需经常地对他们进行公司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地认同公司企业文化,认同公司的战略目标。

七、培养过程

1、储备干部培养对象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了让储备干部培养对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清晰,朝着自身发展和成长的方向努力奋斗,人事行政部将会同各部门指导他们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每一个实习岗位指定一名督导人(以主管以上管理者为宜)以导师制的方式帮助及指导他们。

2、储备干部培养对象的培训实施

储备干部培养对象要求的基本素质是:敬业、诚信、团队、学识、能力。要求的主要核心能力:

一是创新能力(即对工作成果永不满足,有不断创新工作的能力);

二是学习成长能力(即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并使自己和团队快速成长的能力);

三是协同能力(即协同整合团队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

四是分析判断能力(即对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系统复杂问题和业务发展趋势有较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

五是贯彻实施能力,即执行能力(即有较强的将思路和方案付诸实施并获取有效成果的能力)。因此,人事行政部将根据储备干部的素质要求和核心能力,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将每个人的培训课程成绩及培训情况存入储备干部的人才库档案内。

3、储备干部培养对象的面谈、评估、考核

为及时掌握储备干部培养对象的思想动向、工作状况等相关情况,人事行政部及储备干部培养对象的各级主管应进行跟踪考察,不定期与其进行面谈,同时应做好面谈记录。储备干部队伍在实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的同时,也要实行动态管理,每月月底由人事行政部组织储备干部培养对象的督导人、直接主管依照《储备干部培养对象月度考核评估表》对其工作绩效、态度、能力等有组织、规范地进行评价及考核,对不合格人员则进行淘汰,确保储备干部队伍的整体质量。

4、人才输出

在公司规模扩大或业务扩展或出现职位空缺时,优先从储备干部中挑选出一些认同公司文化,爱岗敬业,有能力的储备干部进行提拔任用。 八、实施责任

1、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司各级管理者尤其是储备干部培养对象各级主管的主要职责之一,各级管理者有责任进行记录、指导、支持、激励与合理评价下属员工的工作,负有指导下属员工成长的责任。能否发挥下属员工才干和举荐优秀人才,能否举荐和培养出合格的储备干部是衡量公司各级管理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条件,并作为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

2、储备干部的开发和培养这一工作事关公司长远发展,各职能部门需予以高度重视,并支持、协调储备干部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3、人事行政部需对储备干部的开发和培养做好规划、组织、督察、协调、管理等工作,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长抓不懈的重点工作。

九、储备干部的职业发展通道(阶梯)

1、管理类发展路径(见下表):

说明:优秀员工可提前、破格晋升。

十、培训课程开发及实施计划

1、培训课程开发(文档格式:ppT)

说明:每个部门负责人负责开发两堂最擅长的培训课程(一堂本部门的专业课程,一堂管理技能课程,如时间管理、心态管理、沟通技巧等),开发的课程内容以本部门职责、流程及管理技能为主。

2、培训课程实施计划(与各培训讲师确认具体培训计划)

十一、考核评估(具体以考核方案及标准为准)

对储备干部实行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机制,每个月考核一次,通过考核了解储干的工作成效,提供公平、公正的沟通反馈及激励平台,实行优胜劣汰,为公司储备优秀的人才。

十二、工作改进及提升

1、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工作分析,归纳总结经验;每一期(即一周年)结束后组织专题总结会议;

2、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作为今后的工作指导和依据。

人力资源部 2010年10月23日

后备干部培养方案


后备干部培养方案(一)

为了切实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学校通过“代岗锻炼、独立操作、动后小结、不断提高”四条措施来抓后备干部的培养。

代岗锻炼就是让每一个后备干部都有一个相应的职务,如教导工作、大队辅导员、办公室工作等,让他们初步从自己的岗位上,懂得一些基本的知识:教导主任是校长的第二把手,是专门负责抓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也相当于一个内当家的;大队辅导员是专门负责抓学校德育工作的,抓好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等于搞好了学生了;办公室主任是校长的秘书,要处理好各种事务,传达领导旨意,协调好关系。通过代岗锻炼的培养,能让后备干部学到一些管理方面的技能技巧知识。

独立操作就是让每一个后备干部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不要领导亲自参与,看他们是否能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有些后备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够大胆,有压抑,怕办不好事领导批评,其实不然,要当好一个领导,就要有创新,坚持在一定原则内,放手让年青人去做,达到的效果会更佳。如在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中,领导不给大队辅导员施加任何目标,只是让他开展好本月活动,他能通过自己的构思,加之与各中队辅导员的合作协调,开展了国旗下演讲,给妈妈做二至三件好事,积蓄零花钱买品慰问退伍残疾军人,为校园添绿色等活动,这些活动即让领导满意,又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动后小结就是让每一个后备干部在做了一件事情或搞了一次活动后,要进行认真小结,找出本次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便今后在工作中做到取长补短,干得更有特色。动后小结实质上也就是在培养后备干部中“质”的升华与管理经验的积累。

不断提高就是让后备干部通过“代岗锻炼、独立操作、动后小结”的反复实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身在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后备干部培养方案(二)

后备干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周期长,学习内容广,学员需要提升的素质涉及到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管理业务等方面。

为了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促进效果落地,需采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以K集团后备经理的“金狮计划”为例,分享后备干部培养方法的系统应用。

K集团是一个快速成长型的集团公司,现有两大产业群和12家子公司,并且以每年3~5家子公司的速度扩张。为了培养一批懂行业、有格局、善经营、会管理的后备管理者,K集团推出为期一年的“金狮计划”,以期打造优秀的管理者后备人才。

在梳理了胜任素质,明确培养方向后,“金狮计划”项目组分析了管理人员学习特点,并以此设计了详细学习方案(见图表1)。在传统课堂教学、企业参观的同时,重点采用读书分享会法、教练学习法、pK学习法、一页纸总结学习法、自我反省学习法等五种学习方法培养后备人才。

一、读书会分享会法

大凡企业组织的读书会,都会制定读书计划,共同阅读一本推荐书目,提交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等。该项目中的读书会,在原有基础上前后延伸,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推荐书籍“术”、“道”结合

教科书的优势在于澄清理论原理,而工具书则能更清晰介绍方法工具。要让两类书籍都发挥更大作用,前提是要与胜任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阅读。“教科书”能够系统地弥补学员的起点技能,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工具书”能够通过方法工具的介绍,使得管理思想落实到现实工作,使学习效果得以较快呈现。

读书前导读

召开书籍导读会,说明推荐理由,梳理书籍重要阅读知识点,并介绍辅助阅读书籍。既激发学员的阅读兴趣,又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提高阅读效率。

带着任务读书

对于“教科书”类图书,阅读后谈心得谈领悟,对于“工具书”类图书,阅读后谈反思谈应用。由教练组对学员的读书心得进行点评,根据联系实际工作、领悟书籍主导思想等要项评出优秀学员,并请学员上台分享,组内组间心得传阅,增加互动分享,升华学习效果。

二、教练学习法

尽管是团队学习,可学员的多数时间仍然在工作,成长中的后备学员难免有困惑,难免孤独。()为此,需要为每位学员安排辅导教练,教练由咨询公司老师、课程领域的内部专家、行业内的外部专家共同组成。教练的工作职责如下:

关心学员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

多数学员都是骨干员工,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经常出差,还要参加学习,此时的教练开辟了一条工作之外的沟通途径。

解答工作实际问题

教练组成员不仅包括高管,更有业务专家。例如学习到生产管理时,生产总监将结合实际工作现身说法。

作业评价反馈

教练将及时肯定学员的成绩,引导学员思维,纠正学员的错误行为等。

培训效果转化活动设计

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教练组将设计不同的课外效果转化活动,比如行动计划跟进,财务报表分析,流程模拟演练等。

课程内化

教练组本身即是优秀内训师,辅导学员一起进行总结,嵌入集团自身的案例,形成内部品牌课程。推动学员通过自主授课提升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pK学习法

“赛马不相马”,pK学习法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打造后备高管竞争与合作并举的环境,采用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思维方式,通过反馈与评比以及过程观察决定谁将获得优先提拔的机会,以此来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pK学习法在后备培养项目中的具体操作要点如下:

学员自治管理

充分信任学员,促进学员的相互监督。从班歌、班级管理公约的确定到日常预习及实践作业完成都通过学员干部带动,大家共同完成的方式。

及时反馈强化结果意识

学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通过学员相互之间以及教练与学员之间的相互激励、质疑与反馈,从不同的维度思考,产生创新火花。

竞争与合作并重

学员要同时考虑到团队成绩与个人成绩的平衡。团队的成绩来源于所有组员成绩加总,而阶段性胜出的团队会给组内所有成员带来共同加分。

pK的结果及时激励

对于取得阶段性成绩的优秀团队或个人,能够获得与总裁共进午餐、旁听高管会议、管理轮岗等提升机会。

四、一页纸总结学习法

“学而不思则罔”,为推动学员总结思考,“领头羊”项目组设计“一页纸总结”。即学员结束一天授课之后,给学员提供一张A4纸,让学员在45分钟内用自己的逻辑将一天内容在A4纸上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是大纲、思维导图或其他形式,并集体呈现分享。通过此项活动,既锻炼了学员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演绎呈现能力,又让学员重温了授课内容,加深了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培训后教练组将学员总结的一页纸材料整合后制作成管理工具——“口袋卡”,方便学员随身携带,不断回顾提升。

五、自我反省学习法

自我反省是指学员将所学内容制作成管理工具,去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的缺点或不足进行自我剖析。例如领导技能提升的课后,设计“领导者自省七问”(见图表2),对七个常见问题进行反思,集中分享,要求多讲客观问题,实事求是,让教练和其他学员一起帮助学员找到差距,并提出今后工作中的改善建议。自我反省的背后是自我认知,自知者明,自觉提高。

培养后备管理者,推动学员学习,能够使用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案例研讨学习法,情景模拟学习法,管理问题辩论赛,角色扮演学习法等等。这些学习方法应根据学习内容不同、要求不同,进行针对性设计。它们都可以提升培训的效果。

后备干部培养方案(三)

“重视教育、培训、选拔和考核干部特别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党中央的决定,也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培养的迫切要求。我校把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摆在学校的中心工作位置。为此我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力度,提高后备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后备干部队伍,特制定学校后备干部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为指导,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需要为依据,坚持有利于学校工作、有利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人尽其才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不断优化的年轻后备干部队伍。

二、建立机制

1、培养后备干部工作是学校党支部的重要职责和迫切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学校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机构。

2、后备干部选拔要以中青年教师群体为依托,在优秀教师中选拔政治可靠、业务过关、人品过硬的人才充实干部队伍。学校应采取两年一次民意调查形式积极发现人才,确定后备干部人选。并按照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党政干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资格确定后备干部培养个体方案。

3、学校在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上要加强培训强化过程管理。突出实践锻炼和岗位培训,提高后备干部岗位专业化水平。要为年轻干部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珍惜人才、大胆培养、合理使用”的人才管理理念。关心、帮助、支持年轻干部、后备干部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工作能力。特别要把增强党性锻炼,增强人格力量,贯穿培养全过程。

4、要建立年轻后备干部个人跟踪档案。内容包括后备干部登记表、培养方案、考核考察情况、培训情况与培训内容相当的、学习体会、学习笔记总结等。

5、建立年轻后备干部考核制度。采取民意调查、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做出对年轻后备干部的考核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个人。根据考核情况修订培养和提高的措施,学校依据考核调查情况每三年调整一次学校后备干部。

6、根据有关的干部任用原则5年以上教育教学一线经历的年轻教师可进入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队伍,在中层岗位上锻炼至少3年以上可进入校级领导干部队伍,特别优秀的年轻后备干部可破格提拔使用。

7、后备干部数量指标原则上按照学校领导班子职数1:1比例配备。后备干部调整工作要突出党管干部的原则,注重党支部的考察、把关及决策。调整后的后备干部必须经过教代会的讨论通过。

三、培养措施

1、加强学习,严格要求。组织他们学习理论时政法规专业知识,使他们在政治觉悟、修养、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定期上党课,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有计划地发展党员。

2、加强培养严格考核。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的后备干部考核领导小组,选派一些师德好、教育精的领导和先进教师与他们结对子,并定期上报思想汇报,根据需要提出任用意见,并向局党委推荐。

3、对外交流不断磨练。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把他们推向更广泛的舞台去接受考验和磨练,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工作的磨练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4、担负重任,岗位锻炼。根据后备干部本人的工作能力、业务能力和特长,有意识让他们参与校长室、教导室、总务室、共青团、工会等方面的管理、组织工作,让其发挥创新的才能和管理的艺术,并结合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通过中层领导竞争上岗,让他们逐步地走向学校各级领导岗位上去挑重担,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做出贡献。

当阳市慈化初级中学党支部

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后备人才培养方案(一)

一、企业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最大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习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最好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平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习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习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最优秀或最具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可以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明确任用原则和任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明晰相关责任人,保证晋升选拔公平、公正地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表现较差的后备人员,依据后备人才梯队淘汰机制进行淘汰。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

后备人才培养方案(二)

一、培养原则

1、人力资源部制定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计划制定原则遵循管理类与生产技术类人才的双通道培养模式,体现层次性、逐步深化由低级向高级递进性。

(1)管理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通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合格并在岗位见习期考核合格即可在公司产生管理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者免见习期上岗,未见习的,需经过见习期(3-6个月)考核。

(2)生产技术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通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合格且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即可在公司产生技术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后,通过见习期后即可上岗。

2、充分利用公司各种资源,采取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施培养计划。

二、培养体系

(一)建立以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习为核心环节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具体培养方式

1、教育培训

(1)课程研修: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外部专业机构组织的公开课、论坛、交流会。

外训验收:提交书面“培训总结”或结业证,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主要是通过内外部资源进行管理知识、技能类相关课程的集中学习与研修。

(2)学历提升:个人选择申请参加公司外的学历提升。

学历验收:提交毕业证书或结业证。

(3)外部考察: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安排后备人才到异地参加相关的考察、参观、培训、交流等。

学习验收:提交、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以此增强对标杆企业的学习、增长后备人才见识,促进各项创新实践在公司的落地。

2、个人提高

(1)交流研讨: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

学习验收:提交研讨报告

发掘内外部资源展开相同岗位对话交流及行业对标以开拓思维、学习创新,通过团队建设活动等管理主体研讨进行与分享。

(2)书籍阅读:个人选择对岗位有帮助的书籍

学习验收:提交读书心得

通过阅读各类对岗位有帮助的优秀书籍,获取各方面知识、技能及素养的提升。

(3)资格认证:个人选择参加各部门或协会举办的职称/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认证。

学习验收:提交资格证书

3、导师辅导

(1)一对一导师辅导:公司安排,()每名后备梯队人才要有一名上级作为其辅导人。

学习验收:提交导师辅导纪录

(2)高层对话: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与公司高管接触,定期进行职业谈话。

学习验收:学习心得

4、行动学习

(1)项目历练: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主导相关工作项目(一年至少两次)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旨在通过实际项目历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通过提炼工作实践案例检验其学习效果。

(2)代理测试: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暂时全权代理计划培养岗位职务。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通过对后备人才代理期间工作的考核,提前发现在管理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方面,以便提前规避,防止未来晋升后的不胜任。测试次数代理期间不少于三次。

(3)见习培养: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作为本系统部门或高管领导助理形式见习。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在见习期间,通过参与各类会议、决策、项目等培养深化梯队人才业务能力、管理能力。

原则上一般基层晋主管见习期3个月,主管晋中层见习期6个月或1年为佳,具体见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跨专业实践: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在本岗位工作熟练基础上,可以采取跨部门、跨专业工作实践锻炼。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三、培养内容

(一)公司安排(共性需求):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技能(自我管理/管理他人/团队管理等)。

个人选择(个性需求):业务能力短板+管理实务操作(项目管理/成本管理/品质管理等)。

社会组织:专业培训机构、院校组织的各类管理培训、专业主题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

(二)培训课程设置

1、角色认知

(1)管理者角色、地位与责任

(2)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管理技能

(1)团队建设与管理

(2)企业目标与达成计划;

(3)沟通与协调(跨部门沟通与合作)

(4)培训与激励(指导培养下属)

(5)绩效管理

(6)安全管理

(7)工作调配

(8)如何改进员工工作表现

3、管理实务

(1)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

(2)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3)设备管理、物料管理

(4)定编定员管理

(5)工序管理

四、学习与培训计划安排

五、过程管控

(一)沟通机制:加强与后备梯队人才的沟通,了解其所思所想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二)反馈机制:及时将梯队人才工作表现及学习工作成果反馈至其本人及相关主管;

(三)考核机制:实施阶段性考核,对优秀者给予表扬激励、表现一般者给予相应要求和压力。

六、培养考核

(一)考核指标:专业知识(50%权重)、工作能力(30%权重)、职业素质(20%权重)。详见《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考核表》;

(二)考核数据记录:分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习四大培养内容,每大类根据实际培养情况进行细分,比如课堂表现、培训总结提交、读书心得、项目历练表现、工作案例提炼、转训次数、转训质量评估、考察报告撰写质量评估等。此类过程数据将统一电子记录到《后备梯队培养档案登记表》台账,专门档案袋保管;

(三)考核结果运用:实施阶段考核(每季度一次),考核得分80分(含)以上者为合格,合格者继续培养,不合格者取消梯队培养资格;

(四)每位梯队人员必须确定一位培养导师。培养导师根据培养目标,每月对培养过程进行效果反馈记录,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报备,人力资源部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培养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方案调整。

后备人才培养方案(三)

一、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持续的自学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通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㈡ 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通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达到基准分者即淘汰。达到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平均。

1、专业英语水平测试: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能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习、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㈠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㈡轮岗学习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习,了解该部门实际情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等内容。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报告应注重实效,达到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习报告最终成绩。实习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习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㈢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习、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接受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㈣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四、后备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库、任用及后续跟踪

㈠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能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能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㈡后备人才淘汰有以下情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名以下者;

2、能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内容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习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内容,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㈢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习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五、相关说明

㈠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㈡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㈢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积极、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㈣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的培养、使用,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满足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经研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培养坚持“甄才、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方针,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企业人才队伍。

第三条:为充分调动各子公司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经研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支持企业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过程中经费的需要。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四条:企业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党支部负责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的制定及引进,并负责对各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措施的指导、监督及考评工作。

第五条: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在党支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负责对本单位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企业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

具体工作职责:

1、审定列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名单;

2、负责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实;

3、做好人才培养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4、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章 管理实施

第六条: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对每年引进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都要列为人才培养对象,并根据所学专业和特长制定培养目标及措施,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七条:人才的跟踪考评。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应跟踪考评,要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每季度要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早日成才。

第八条:人才的培养方式:

1、以老带新。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在培养期内,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使他们能快速的成长,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加强,提高整体素质。要积极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增强其综合知识水平,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加强锻炼,促其成长。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提要求。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4、提供学习深造机会。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二)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舆论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习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习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习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办法。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专家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2、制定实施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专家、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三)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 (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平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积极为“平台建设”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平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平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平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平台。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技术交流对接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青年干部培养方案


青年干部培养方案

为着力培养符合现代公务发展要求的多面手、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我镇干部培养、选拔、用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和推动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为**镇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力军。经镇党委、镇政府研究同意,特制定**镇青年干部成长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育用结合的原则,加大青年干部学习培训力度,大胆使用青年干部,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为年轻干部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全方位提高青年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二、培养对象

镇机关年龄在35岁以下青年干部。

三、培养方式

1、成立“青年干部学习小组”

组长:**

成员:**

活动地点:二楼职工会议室(根据活动需要进行地点调整)

活动时间:每周一晚上7:00-8:00

活动形式:每名成员轮流负责组织一期学习活动,活动内容由当期负责人自行决定,内容选择范围宽泛,要丰富、健康、有深度。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通过知识培训、案例分析、竞赛等形式加强学习交流。

2、成立镇机关信息报道小组,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组长:*

成员:**

作职责:报道组组长负责信息报送的把关和最终核稿工作;报道组成员每人按照每周2篇的任务数向党工委、管委会、党政办及相关部门单位进行投稿,经采用稿件记录积分做到对投稿数和上稿数要做到及时的公示;每周召开一次信息写作研讨会,逐步提高信息写作水平。

3、青年干部培养结对帮带联系制度每名镇党政领导联系一名青年干部,注重青年干部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通过谈心、点评文章、关心生活等形式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解疑答惑,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在各项工作中,各联系领导针对培养对象特点进行弱项指点和锻炼,对青年干部严格要求,多压担子,鼓励青年干部争先创优,激励青年干部主动经受磨练和捶打,尤其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考验年轻干部。(结对帮带详情见附表1)

4、施行青年干部挂村锻炼制度施行“X+1”的青年干部挂村制度。“X”即指1到2名青年干部,“1”代表一个行政村。所挂村的青年干部要积极投入到该村的党建、征迁、计划生育、统筹城镇社会发展等各项农村工作中去,通过在与群众的交往中,在从事农村工作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挂村锻炼安排情况见附表2)

5、适时实行轮岗,多岗位锻炼长年在同一岗位工作,容易使青年干部产生安于现状、缺乏激情等状态。要适时推行青年干部轮岗制度。在年终岗位轮换时,充分考虑青年干部对轮岗的建议或意见,做好轮岗前的沟通和业务培训工作,使青年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6、每年召开一次青年干部座谈会掌握青年干部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状况,为青年干部提供交流平台,激发青年干部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同时邀请经开区党政办等上级领导参加,增进了解,为青年干部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7、建立考核制度考核采取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日常考核以平时活动参与、完成情况为依据进行量化记分。年终考核则组织机关干部、村干部代表等对培养对象进行民主测评和座谈,全方位了解青年干部思想境界、政治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工作实绩、发展潜力、群众公认度等。综合考核结果及时向培养对象进行公开和反馈,对得分较高者给予奖励,得分较低者指明不足,督促和引导其不断改进和提升自我。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一)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网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1)训练内容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2)训练要求

准确掌握青少年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内容(6项形态、4项技能、11项素质和运动能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考核办法、年龄分组、项目设施,以及评分的标准。

能选择正确的测验方法,熟练、准确地使用各种仪器和工具,明确测量时的注意事项,了解对测量数据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能利用现有的场地,设备对学生进行测量,对个别和群体作出正确的综合评定,有准确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绘图表的能力。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普通系科的体质测量工作。

(4)训练测评

测评应以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卷面成绩与课堂实验(实验应写出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进行评分。

对普通系科学生的测评工作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学生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总成绩,也可以直接作为课堂实验来进行。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如果担任对中学生进行体质测量工作,应将测评能力作为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准确地完成体质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量工作,包括数据准确率高,采用测试的手段合理,仪器、工具的使用熟练,评价正确,有准确熟练地数据处理和绘图能力。

良:能比较熟练、准确地完成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工作。

中:基本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及格: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能力欠缺。

不及格:不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2、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对中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搭配,以及对教案的评价;

对理论课的评论,包括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作业情况等内容的评价;

对实践课的测量与评价,包括对课前准备情况,对课常堂规建立情况,对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内容的评价,以及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测量与评价。

(2)训练要求

对以上内容能进行比较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合理,测量数据准确率较高,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能正确地选择测量对象,评估结果正确。

(3)训练途径

通过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观摩课的形式,使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练习。

(4)训练测评

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的理论与技能是学校体育学考试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安排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并把这一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内容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准确率高,评价结果正确。

良:能较好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较为合理,数据利用率较高,评价结果较正确。

中: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欠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不及格:不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不合理,数据不准确,评价结果与事实有较大出入。

3、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身体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素质的测定和灵敏素质的测量;

运动技术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包括技术量、技术全面性、技术掌握程度、技术效果的测量与评价,包括战术水平定量化的指标、合理战术水平的探索;

训练比赛负荷的测量与评价,包括训练负荷酌专门性、目的性、协调性的测量与评价,比赛负荷量的测量;

运动员状态及其测量与评价,包括运动员状态及其测量、阶段检查、平时检查、及该检查的内容与组织。

(2)训练要求

能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测试和选择正确的测试方法,合理设计测试条件,使用工具,数据处理正确;(2)能对一般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作为基本正确的测量与评价;(3)能对技术的全面性和技术效果作出比较客观的测量与评价,能基本掌握战术水平定及时准确地了解运动员的状态。能根据需要组织对运动员的状态进行不同要求的检查。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测量和评价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员训练主子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试验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测试项目的设计能力,利用专项训练课,同学之间进行技术、战术水平的相互测定。利用第二课堂,到校运动队进行技术、战术水平、运动负荷、运动状态的测定。

(4)训练测评

考核应采用理论考试与课堂实验相结合的评分方法。课外的实践应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该门课考试成绩的总成绩,并应占一定的比例。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进行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实用、准确,数据处理与评价准确。

良:能较好地进行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比较适用、准确,数据处理与评价比较正确。

中:基本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工作,项目设计可行,数据处理与评价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工作,项目设计可行,数据处理与评价欠正确。

不及格:不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有错误数据处理与评价不正确。

4、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及土器材的制作能力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是由体育教师管理的,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场地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保养和维修,提高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1、场地器材的管理、保养和维修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对场地、器材要做到会管理(如跑道应常洒水、草坪应经常修剪、发令枪应经常擦油等),对简单的场地、器材还要做到会维修(如体操垫子坏了自己可以补,球的气嘴坏了自己可以换)。

(2)训练途径

在活动课中,应开设体育场地管理、保养和维修的讲座,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训练测评

应在活动课中进行这一能力的理论以及实践的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细则,了解场地器材如何进行保养,并且有实际的较全面的保养能力,对简单的场地器材具有较全面的维修能力。

良:能较好地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具备基本的保养维修能力。

中: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一般,且不很全面。

及格: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一般,且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较差

2、中学土器材的制作能力

(1)训练内容

主要是指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常用的可以自己制作的一些器材的制作能力,主要是田径、体操项目的器材,它又可以分为金属类、木质类、水泥类、布革类、综合类等类别的器材。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制作出中学体育教学训练常用的各类土器材。

(3)训练途径

在活动课中,专门开设中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常用体育器材的制作这门课,并进行实际制作,使同学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训练测评

对活动课中实际制作的器材的质量、规格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较熟练地掌握土器材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好,符合规格。

良:掌握土器材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较好,符合规格。

及格;基本掌握土器材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一般,基本符合规格。

不及格,制作方法较差,制作出的土器材质量差,勉强符合规格或不规格。

5、教研与科研能力

(1)训练内容

主要是指具有制定教研计划、体育说课、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搜集与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较好地掌握体育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方法。

(3)训练途径

各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课堂讨论,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体育说课训练,作业与考查运用小论文形式,填报课题申请书训练,撰写毕业论文。

(4)训练测评

说课训练测评:

优: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新颖,工作态度端正,普通话标准,运用媒体熟练

良: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合理,工作态度较端正,普通话较标准,运用媒体较熟练。

中: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一般,工作态度一般,普通话一般,运用媒体一般

及格: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欠合理,工作态度欠端正,普通话欠标准,运用媒体欠熟练

不及格:讲课内容不正确,讲课方法不合理,工作态度不端正,普通话不标准,运用媒体不熟练。

毕业论文评价:

优:调查论证充分,实践能力较强,选题新颖,研究方法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较强,工作量饱满、工作态度端正。

良:调查论证较充分,实践能力较强,选题较新颖,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较强,工作量饱满、工作态度较端正。

中:调查论证一般,实践能力一般,选题一般,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一般,工作量一般、工作态度较端正。

及格:调查论证欠充分,实践能力一般,选题一般,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一般,工作量不够、工作态度欠端正。

不及格:调查论证不充分,实践能力不强,选题不新颖,研究方法不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不强,工作量少、工作态度不端正。

5、一般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能

(1)训练内容

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找出规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体育教学中去(包括备课、场地器材的布置和运动量安排等);

教会中学生自我监督;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突发事故,能及时进行简单的临时处理;

对一些运动损伤能进行诊断和治疗。

(2)训练要求

掌握预防、诊断和突发伤害事故处理方法与能力。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保健课的讲授,实际操作练习来完成(包括包扎的方法、夹板的固定、止血、搬运和按摩等)。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体育保健课的考试(包括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测评标准:

优: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强。

良: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强。

中: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一般。

及格: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欠缺。

不及格:理论的掌握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五、学习评价

课程的学习评价应注意: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知识与方法的评价,又要注重学习态度与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方法方面,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既要重视闭卷的理论笔试,又要重视开放性的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1、评价工具和方式: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开卷、闭卷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采用实验操作与测试、小论文写作等评价方式。

2、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评定(如作业、读书笔记、、小论文等)和期末成绩评定(如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两个部分构成。

3、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具体确定各门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

4、重视过程评价,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5、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将理论知识评价与应用技能评价相结合。

六、教学基本条件

(一)重视教学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各课程主讲教师须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讲师以上或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

(二)充分的图书资料。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期刊与图书(包括电子期刊与图书),并具有比较便捷的获取相关资料、信息的条件。

(三)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必须具备满足教学和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与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的投影、摄像、照相、录音设备。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编制网络教学课件。

(四)必须保证基本实验条件,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建立相应课程的专门实验室,配备实验仪器设备,并有专职实验教辅人员。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应根据各门课程教学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并建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验室。必须配备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各类影像资料,制作相关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五)建立社会和学校实习与调查基地。建立能满足专业学生人数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实验的基地。

(六)必须配备的实验仪器设备:

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教具和实验设备:教学挂图;全身各器官的标本(骨、关节、肌肉、内脏、心和脑等);细胞超微立体结构模型,人体全身模型、半身模型、全身各器官模型(胃、肝、肾、脊髓、脑、眼和内耳等);身高计、体重称、皮尺、长度尺、测径规、皮褶厚度计、关节角度测量仪等。生物显微镜、组织切片机、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动作的摄像和解析系统。

运动生理学基本实验设备:心率遥测系统、体成分分析仪、多道生理记录系统、健康体适能测试系统、运动心肺功能检测评价系统、等速肌肉力量评价系统、运动负荷装置(跑台、自行车功量计和台阶)、血细胞检测仪和肺活量计等。

运动生物化学基本实验设备:分光光度计、血乳酸分析仪、离心机、冰箱、冰柜、水浴箱、烘箱、天平、荧光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电泳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行车功量计、人及动物跑台、酶联免疫仪。

体育保健学基本实验设备:按摩床、自行车功量计、心电图仪、心率遥测系统、肺活量计、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心肺复苏模型、止血器材、包扎器材、固定器材、简易的冷敷设备、理疗设备、常用治疗运动损伤的药品、物品等。有条件可建一个定期开放的体育保健诊疗室。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二)

为了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学院就制订好**级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以下原则意见及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职业素质提高为重要方面”的原则,确立我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懂基础、有能力、强技能、重实践、高素质、能创新)。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德才兼备面向社会经济发展,能在工业、工程领域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能解决生产实际应用问题的“一线工程师”、“一线管理师”、“一线经济师”等特色使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整体优化培养方案

各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基础,以学院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指导,结合专业特点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应从独立学院教育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出发,继续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能力体系的“三大体系”所组成的人才培养主体框架。(1)理论教学体系:是以专业人才规格的理论知识点要求为主线,构架保证专业规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体系,基本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两部分。专业方向的设立,应根据社会需要与专业特点,按照多方向、多规格、个性化、模块化要求设置。(2)实践教学体系:按通识性、创新性两个大的层次进行设计。通识性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通用技能,这些技能项目要从社会的各行各业结合学院的实际条件中提炼,通过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适应一般性的工作。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应用技能,要以专业规格的技能要求为主线,构架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出发,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精心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认识实习、工程训练、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实习、(论文)等环节。高度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的开设,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素质能力体系: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个性。规定每位本科生应获得的最低学分为15学分,专科生10学分。学生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获取技能证书、研发实用产品及取得专利等形式来获得素质拓展学分。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应用型特色处理好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要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技术性与先进性;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要充分考虑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以将来从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计划。采取“两大模块、四大平台”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及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及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强调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应用型特点所决定,“专业及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实践、科研和创新活动。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强化实践及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效果。在制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校企合作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按专业特点开设认知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的专业实验课和实习课,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重视培养过程,整体优化、科学处理好课程之间、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

应以系统的观点,从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入手,进行课程的整合与重组,改变课程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要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

三、基本要求

1、学分与学时

课内理论教学(包括理论课附设的实验、上机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按16学时1个学分计算,大学英语、英语听说、体育及公共选修课按20学时1个学分计算,实践教学一般按1周1个学分计算。四年制本科专业须获得170~190学分(课外学分除外),三年制专科专业须获得130~140学分(课外学分除外)。理论教学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的比例力争达到本科6:4、专科5:5。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

四年制理工类专业,课内教学总学时不超过2500;文管类专业不超过2600。四年制各专业前四个学期课内必修课的周学时数控制在24~26学时,第五~七学期课内必修课的周学时数控制在20学时以内,第八学期一般不安排理论课教学。

2、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选修课。理论教学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环节、选修课的考核方式,由教师在开课前确定考核方案和细则,由责任教授或系(部)主任确认签字。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大约为7、5:2、5。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程由学院统一安排课程(见附件1)。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开设形势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通过采取研读原著、讲授、讨论、调查、实践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举办专题讲座或报告,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这些途径与形式,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2)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按大类进行组织(相近学科的专业组成学科群,设置共同的学科基础课),以使学生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对不能组成学科群的专业,单独设置学科基础课。

(3)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设置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它包括实验、实习、上机、课程设计、专业技能、毕业设计(论文)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性教学,其周数由各专业性质不同,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确定。提倡进行分散实习,不占教学周数。全院统一的实践教学有:军事理论与军训2周,社会实践4周(第二学期暑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不得少于12学分。

(5)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旨在拓宽或加深学科领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专业设置2~3个方向(即专业技术型方向),每个方向设定2~3门课程,由学生选择任一方向学习;公共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及生存技能,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提供,要求学生每学期选修1~2门。

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及实践课程教学要求

1、外语教学:要加强外语教学,力争做到全院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线,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每周4-6学时,其中2学时开设听说训练。要正确处理好外语教学和等级考试的关系,使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水平以上。大学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开设,大学英语教学结束后须安排专业英语教学和实用英语提高选修教学,专业课程提倡双语教学。

2、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分为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为各专业必修课程,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由系(部)自行安排。计算机应用由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由专业系部灵活选取教学形式),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设计(文科和管理类开设VFp,其他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3、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由各系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必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4、体育本科课程课内教学1~3学期开设,每学期1、5学分(第一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内容,第二、三学期开设选项课内容);课外2学分(体育俱乐部)。体育专科课程课内教学1~2学期开设,每学期1、5学分(第一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内容,第二学期开设选项课内容);课外2学分(体育俱乐部)。

5、就业指导课程,本科从第五~七学期,专科第四~五学期开设,每学期10学时,开设专题讲座,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安排授课。学生必须系统听完所有课程方能取得学分。

6、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20学时计1学分。

五、本计划在执行中可参照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作适当调整。

教学事务部

校人才培养方案


校人才培养方案

为有效提高我校全体教职工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及修养,提高学校的文化感召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而奠定区域性名校基业,特制定《校人才培养方案》如下:

一、人才培养类别:

1、侧重管理型人才(管理技能):“雁序”计划

2、侧重应用型人才(教学技术):“蝶变”计划

3、侧重开拓型人才(研究能力):“鱼跃”计划

4、侧重拔尖型人才(综合素质):“龙腾”计划

二、培养梯度设计及相应条件:

1、“雁序”计划:

①班主任系列:Ⅰ级:班主任(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至少有两年班主任工作经历)——Ⅱ级:校优秀班主任(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成为校优秀班主任至少满一年)——Ⅲ级:林州市优秀班主任(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成为林州市优秀班主任至少满一年)——Ⅳ级:安阳市优秀班主任(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成为安阳市优秀班主任至少满一年)——Ⅴ级:校班主任工作室负责人(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成为校班主任工作室负责人至少满一年)——Ⅵ级:**省优秀班主任(底线要求:参与省际网络专业研讨至少半年)——Ⅶ级:全国优秀班主任(底线要求:出版有自己的教育专著)

②管理人员系列:Ⅰ级:年级组长(或业务组长。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有这一岗位经历至少一年。下同)——Ⅱ级:优秀年级组长(或业务组长)——Ⅲ级:教育干事(待遇略高于普通教导员)——Ⅳ级:大队辅导员——Ⅴ级:中层助理——Ⅵ级:优秀中层助理——Ⅶ级:校长助理

2、“蝶变”计划:

Ⅰ级:教学基本功认证(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硬笔书法、普通话、课件制作至少通过本校认证小组认证)——Ⅱ级:研讨课(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在本年级组范围至少提供一节有明显研讨特征的课)——Ⅲ级:优质课(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至少校级)——Ⅳ级:示范课(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面向全校至少提供一节有明显示范特征的课)——Ⅴ级:校际公开课(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除本校教师外,至少有一所外校教师参加)——Ⅵ级:校级骨干教师(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至少参与过三次校级公开交流)——Ⅶ级:校级学科带头人(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至少获林州市级优质课奖)

3、“鱼跃”计划:

Ⅰ级:名家教育(教学)模式实践(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本实践经历满一年)——Ⅱ级:教育(教学)反思(或读书笔记。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至少坚持半年)——Ⅲ级:教育(教学)案例(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至少坚持半年)——Ⅳ级:微课题研究(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至少两个课题研究,且至少坚持半年)——Ⅴ级:校级课题研究(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至少一个课题研究,且至少坚持半年)——Ⅵ级:校级骨干教师(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至少有三次时长不少于2小时的校级讲座)——Ⅶ级:校级学科带头人(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至少有安阳市论文一等奖)

4、“龙腾”计划:

Ⅰ级:校级学科带头人研修(或校长助理。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本研修至少满一年)——Ⅱ级:校级名师研修(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至少有**省论文一等奖或在**刊物发表文章一篇)——Ⅲ级:校级专家研修(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在所参加的培养类别外至少另外参与一项培养计划,并最低通过四级培训)——Ⅳ级:首席教师研修(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近两年内至少有一次成绩为年级第一)——Ⅴ级:名师工作室必修(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近三年内至少有一次成绩连续为年级第一的记录)——Ⅵ级:区域名师研修(进入下一轮培训的底线要求:近三年内至少在**刊物发表文章三篇,或至少到省外讲课或作报告三次)——Ⅶ级:全国名师研修(底线要求:出版有自己的专著)。

三、培养方式:

1、阅读专著——适用于四个培养计划的所有学员:

①前三个培养计划推荐阅读书目:Ⅰ级:《爱心与教育》(**)或《把班级还给学生》(**);Ⅱ级:《班主任工作漫谈》(**)或《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Ⅲ级:《班主任兵法》(**)或《不做庸师》(**);Ⅳ级:《问题学生诊疗手法》(**)或《我在美国教中学》(**);Ⅴ级:《爱的教育》(**)或《与家长过招》(**、**);Ⅵ级:《打造魅力班会课》(**)或《第56号教室的奇迹》(**);Ⅶ级:《做最好的班主任》(**)、《学生第二》(**)或《爱弥儿》(卢梭)、《**论教育》。

②“龙腾”计划推荐阅读书目:

Ⅰ级:《我的教育理想》(**)、《不跪着教书》(吴非)、《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Ⅱ级:《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Ⅲ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发现母亲》(王东华);Ⅳ级:《犹太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方元)、《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杜威教育名篇》(杜威);Ⅴ级:《教学勇气》(帕克·帕尔默)、《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Ⅵ级:《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种籽学苑教育手记》(李雅卿)、《夏山学校》(A·S·尼尔);Ⅶ级:《精神的雕像》(李洪涛)、《特蕾莎修女传》(陈大道)、《礼记·大学》、《礼记·学记》。

2、培训认证——适用于前三个培养计划的Ⅰ级学员;

3、交流研讨——适用于前三个培养计划的Ⅱ级学员;

4、导师一对一辅导——适用于前三个培养计划的Ⅲ级学员;

5、导师多对一辅导——适用于前三个培养计划的Ⅳ级学员;

6、领导结对培养——适用于前三个培养计划的Ⅴ级学员;

7、见习培养——适用于前三个培养计划的Ⅵ级学员;

8、外出考察——适用于前三个培养计划的Ⅶ级学员;

9、听说读写看——适用于前“龙腾”计划各级学员:

①听,即听讲座(现场听或听音频、视频均可)。

**、**、**、**、**、**、**、**、**、**、**、**、**、**、**等教育名家,每个级别的研修都要从其中至少选择一人的讲座认真听。

②说,即把从讲座中收获到的知识分享给同事、同行听(网络交流分享也可)。

③读,即读书(参看1、阅读专著),并及时在教育博客上写出心得。

④写,即写教育博客,每日800字以上,并且能及时分类整理。

⑤看,就是看教育电影。

《十二怒汉》、《浪潮》、《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而动听》、《热血教师》、《草房子》、《死亡诗社》、《回归》、《小孩子不笨》、《苏菲的世界》、《楚门的世界》、《暖春》、《我的父亲母亲》、《撞车》、《夏洛的网》、《罗生门》、《勇敢的心》、《阿甘正传》、《高考1977》、《听见天堂》、《美丽人生》、《心灵捕手》、《肖申克的救赎》、《中央车站》、《烛光里的微笑》、《植树的男人》,每个级别的研修都要从其中至少选择一部认真看,并在教育博客上及时写出心得。

四、考核方式:

1、阅读专著:提交读书心得;

2、培训认证:提交资格证书;

3、交流研讨:提交相关的研讨材料;

4、导师一对一辅导:提交导师辅导记录与个人收获汇报。

5、导师多对一辅导:现场答辩与提交个人收获汇报。

6、领导结对培养:提交领导谈话记录与个人收获汇报。

7、见习培养:提交见习报告、考核表和根据所提供的危机情景撰写的危机干预方案。

8、外出考察:提交考察报告和改进学校工作意见。

9、听说读写看:提交教育博客、学习总结。

五、参培程序:

1、报名:由本人自行报名(填写《培训报名表》),提交至教导处。

2、分类:依据《培训报名表》,由教导处统一将报名人员划归到相应的培训计划中。

3、公示:由教导处将各培训计划的报名汇总情况及花名单及时公示。

4、培训:由学校聘请的培训导师、讲师按要求规划或指导培训活动。

5、考核:由学校聘请的考核小组成员组成考核小组,并按各相应级别预定要求进行考核。

6、公示:由教导处统一将考核结果及时公示。

六、奖惩机制:

1、从办公经费中划拨出一定比例的培训经费(比如:1000元/人,名目为课题费):其中一半用于基础奖,自觉报名参加培训即可获得;另一半用于成效奖,每一级别顺利通过培训考核的,均能领到本人规定数额的成效奖。未通过培训考核的,则必须扣除相应成效奖,且要退回进行复培并限期达标,本次达标后仅能获得晋级高一级培训的资格,但不能获得相应成效奖。

2、各类、各级培训均采取自己报名、自主选择制度,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名的,则被视为放弃本人享受基础奖和成效奖的权利。

3、凡是一次性通过培训考核的,均自动获得低一级别培训环节的培训导师和讲师资质;只要通过培训考核的,均自动获得低一级别考核环节的考核小组成员资质。培训导师、讲师和考核小组成员在履行导师或考核组成员职责时,均有权获得学校提供的相应经济报酬。

4、凡在培训或学习过程中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要取消其相应环节的所有培训奖励和资质。

七、说明:

1、“雁序”计划班主任系列培训完成后的教师,不必另外参加“龙腾”计划培训,但在“雁序”计划进行的同时,必须完成“龙腾”计划中相应级别的培训任务。

2、“雁序”计划班主任系列培训要设立顾问制,所聘请的培训顾问依次为:Ⅰ级:年级组长(优秀年级组长)——Ⅱ级:优秀年级组长(中层领导)——Ⅲ级:教育干事(副校长)——Ⅳ级:大队辅导员(团市委领导)——Ⅴ级:中层助理(教研室主任)——Ⅵ级:优秀中层助理(教体局副局长)——Ⅶ级:校长助理(教体局局长)。所聘请的培训顾问要参与培训考核。

3、45周岁以上的教师(不含45周岁),只要完成各培训计划中Ⅳ级培训即可进入下一序列培训,且可以享受年轻教师完成Ⅶ级培训后所享受的待遇。

4、上述方案的解释权归学校。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篇一】

根据财政部和重庆市财政局印发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重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破解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20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很强的重庆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判断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重庆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00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领先。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一)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通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二)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三)国内领先高级会计人才。选择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四)总会计师。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设置和任命的总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由本人申报、单位推荐,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五)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符合财政部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一)报考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和国际资格注册会计师,原则上在重庆会计领军人才中筛选,并适当开展考前。对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除享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政策支持外,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表彰。

(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3年,会计青年英才培养2年。实施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并与会计专业硕士项目(MpAcc)有效对接。培养期间实行量化考试和淘汰机制。培养期满经考试合格后,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培养院校颁发证书。取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优先向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荐使用;入选人员纳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作专家;优先安排会计财务科研课题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可提前两年参加高(正高)级会计师考评。

(三)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内容,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四)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领先水平设置培训内容,强化管理、理论、综合能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五)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逐步实行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完善全市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设置,开展总会计师职能、专业、综合知识强化培养。

(六)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能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增强学习自觉性。

(七)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习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八)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择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择学习;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九)由会计主管部门(市财政局)、用人单位、培养对象个人共同承担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高级会计人才、总会计师

的选拔、集中培训、讲座、科研、管理等项开支。单位承担的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十)各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使用单位,要主动如实推荐优秀会计人才,积极支持其参加学习、培训、讲座和调研活动,从学习时间、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据此规定原则精神,具体制定鼓励本行业和单位会计人才培养、激励和使用政策措施。

五、组织实施

(一)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择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等工作。

(四)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篇二】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为确保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顺利实施,保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工作的社会效益,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工作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中的战略作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乐于奉献、具有较高科学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逐步缓解和扭转西部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改善少数民族人才的层次结构,提升少数民族人才存量的综合水平,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培养任务、主要措施和计划管理

(一)2006年度的招生规模为2500人,其中博士生500人,硕士生2000人;到2007年度招生规模为5000人,其中博士生1000人,硕士生4000人。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重点高等学校和有关科研院(所)承担和组织实施。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招收学生。

(三)被录取的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先在基础培训点集中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重点补修英语、大学语文(汉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兼顾其它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宗教理论的学习。基础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者,转入招生学校硕士阶段研究生课程教学。

三、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和经费

(一)招生范围。主要面向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生,兼顾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和需要特别支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及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少数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点确保上述地区和单位教育、科技、医学和特色文化艺术、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二)招生计划。本方案的招生计划属于国家定向培养计划,纳入招生单位总规模。根据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单独下达指导性定向培养专项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的投放,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确定招生计划的投放比例;同时,兼顾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地区的特殊需要。在考生综合素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有关招生单位按各少数民族在当地民族总人口中的比例安排复试和录取。汉族考生占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总数的10%.定向省区合格考生不足时,将招生名额调剂到其他有需求的省区按规定录取合格考生。

(三)生源地区要根据当地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2006―201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需求第一期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每年8月底前将下一年度的招生建议计划、专业安排等报教育部。由教育部牵头商有关培养单位落实招生任务,编制招生

计划方案,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纳入年度中央级部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单独下达管理。各有关学校和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做好年度招生工作,于每年6月将招生计划的落实和招生录取的情况报教育部。

(四)培养经费。硕士研究生(四年)和博士研究生的经费按国家统一标准由国家财政核拨,其中硕士基础培训阶段的经费核拨到承担基础培训任务的高校和单位;硕士、博士生攻读学位阶段的经费按标准核拨到培养学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培养任务所需经费,按标准从现行财政渠道解决。生源地区和定向单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适当的学习和生活费补助。

四、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少数民族在职和非在职(具有上述学历还未就业的应届、往届毕业生,下同)人员。非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要占招生计划总数的50%以上。

(三)品学兼优,汉语文、外语和民族语文成绩根据学科、专业要求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

(四)报考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0周岁,报考博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5周岁。

(五)毕业后保证按定向培养协议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五、考试和录取

(一)硕士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民族语文或汉语文及专业考试科目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并组织命题;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招生单位对符合国家确定的基本要求分数的考生实行差额复试。

(二)在职考生,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所在单位或者隶属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非在职考生的录取,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后方可录取。优先录取在学术、科研、教学等领域有突出贡献或在民族医药、民族文化艺术等有一定造诣的考生,优先录取兼通民族语文的汉族考生。未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者,培养学校和单位不予录取。录取名单要在招生单位以适当形式公示。

(三)各招生学校和单位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当年招生工作的要求组织招生录取工作。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按期入学就读;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到基础培训点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

(四)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和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民族教育的处(室)会同相关处(室)进行招生计划的申报、提出各民族录取比例的建议,负责考生民族身份的审核、定向培养协议的组织签订、对本地区定向生的协助管理等。招生考试工作由教育招生部门和有关高校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按职责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

六、毕业生就业

研究生毕业后,在职人员回定向单位工作;非在职人员按定向协议回定向地区就业,也可以由生源地区在本地区调剂就业。硕士服务期为5年,博士服务期为8年(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本计划学习毕业的,硕士服务期为8年,博士服务期为12年)。毕业生不按协议就业者,要支付培养成本和违约金。违约金的具体标准、支付方式等另行规定。

七、教学、培养工作的要求

(一)少数民族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大力加强基础,全面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重点增强实践能力,着力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为使其在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强化培训阶段,重点是强基固本,强化规定课程的教学和培养,使学生的基础综合水平接近或者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阶段,在大力加强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校和单位要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和课题研究的机会和条件,选配优秀的专家、教授担任导师和授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在基础强化培训、硕士、博士课程学习阶段,都要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宗教不得干预国民教育。培养学校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宗教和邪教对培养工作的干扰;学生不得从事任何宗教活动。

(二)党和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政治任务。各民族学生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奋图强,刻苦研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提高道德和人文修养,遵纪守法,诚信待人、处事,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八、职责和管理

(一)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负责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宏观政策的制订协调。教育部负责培养计划的协调和制定招生、教学、管理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组织招生录取工作,并检查督促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办学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评估办学情况,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等。国家民委负责提出有关政策性建议;督促检查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协调和协助解决涉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问题。

(二)承担培养任务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招生计划,负责考生报名、考试和招生录取工作;负责博士、硕士阶段的常规管理、教学和毕业生派遣工作;对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提出建议。基础强化培训基地负责基础强化培训阶段的管理、教学和结业考核等项工作。

(三)

学生的学籍、后勤、生活等管理和其他工作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各项,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要求。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并按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的要求,严格按规定办好清真餐饮。

(四)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会同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每年向全社会发布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优秀考生报考《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需求规划和提出年度培养需求计划;加强与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以及教育部的联系与协调等有关工作;协助学校和有关单位做好本地区生源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工作;协调财政部门落实按规定由生源地区财政对学生的补助经费;负责组织和协调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等工作;配合做好招生、录取等工作;对招生、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九、加强监督管理

(一)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和招生学校及单位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按本方案、年度招生计划和工作要求落实招生任务,并按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录取新生。接受纪检部门和社会的广泛监督。

(二)被录取考生未按规定签订定向协议的、冒名顶替少数民族的、考试作弊的、不按规定程序录取的,一经查实,无论在基础培训和研究生学习阶段,都要取消学籍,退回生源地区,两年内不得参加《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报考。对直接责任者要给予相应处罚。

(三)如定向省区和单位不能按协议为合格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的,扣减该省区下1年的招生计划。

十、其他有关要求

(一)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把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加以高度重视。在培养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和本方案。按培养目标的要求,严格执行,培养出政治上合格,业务上过硬的各民族人才。

(二)西部和各民族地区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按学以致用的要求,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力求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

新疆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由人事部牵头另行制定。

策划方案,是策划成果的表现形态,通常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策划方案源自于提案者的初始念头,终结于方案实施者的手头参考,其目的是将策划思路与内容客观地、清晰地、生动地呈现出来,并高效地指导实践行动。《翻译硕士培养方案》如果还没解决您的需求,请访问我们为您2024准备的“培养方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