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

按照现阶段工作的完成度,我们要端正好态度,写好自己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应该简明、概括。对于写工作计划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

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
佛南村位于涪江大道、绵渝高等级公路两旁,与太和镇县城相连接,有老鸦山风景区、长岭岗森林公园,678.4亩名优水果,郑葛无公害大型养猪场在辖区内。是太和镇旅游观光农业、无公害养殖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交通条件很好。为了加快我村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小康建设,根据我村实际情况,现将我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村现有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51人(其中:农业人口1017人),1040户,劳动力1685个,耕地面积1061.4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78.4亩,两季田150亩,旱地233亩),三湾塘2口,面积35亩,堰塘4口,面积24.5亩,蓄水池8口,面积4亩,村、社机耕道路共5500m,提灌站两处,支部 协会成立了两个(佛南村党支部 郑葛养猪协会,佛南村党支部 欣榆种养殖协会)。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六通三化”战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我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规划原则及总体规划
(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建设商品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
我村地处县城郊,绵渝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离前锋渠较近,坚持以全方位发展城郊特色区域经济,抓好基地建设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以扶持大户,打造龙头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为途径,提高农产品品质,以实施“种、养、加”一条龙为手段,打造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经营效益。以蔬菜、水果、花卉、养殖、观光农业等五大支柱为重点,抓好五大基地建设。
1、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实现亩平收入3000元,人均收入800元。
2、建设优质水果基地,引进油桃、丰水梨、大五星枇杷、日本青见柚等优良品种,对现有果园进行品种改良,建立600亩优质水果带,实现亩平增收500元,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3、建立旅游观光农业基地,以老鸦山、长岭岗为重点,建立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实现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4、建立花卉基地,瞄准城乡消费时尚,抓住城市发展扩张机遇,以十二联社刘兴元花园苗圃,长岭岗森林公园为重点,建立35亩花卉基地。
5、建设畜禽养殖基地,围绕一村一品,以郑葛养殖园为中心,建立优质肉猪养殖基地,发展年出栏肥猪100~500头大型养殖大户30户,年出栏50~100头中型养殖户85户,每年实现人均增收800~1500元。
(二)以“六通三化”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小区建设、农村新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工作,狠抓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全面发展
第一,实施“六通三化”工程。
力争20xx年底,高质量、高标准地实现我村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光纤电视通、电话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小康标准。
1、“路通”工程,建设上山公路两条,第一条是老鸦山上山公路6000m,第二条是长岭岗上山公路2500m,宽6m的水泥路,13联社户道路硬化2500米。
2、水通工程,建抽水站两处。
(1)老鸦山三级提灌站,前锋渠提水(包括生活用水设施、森林用水)一级站6寸管350m,二级站5寸管300m,三级站4寸管250m,蓄水池6口,3000m3,灌溉面积1200亩,其中,果园面积350亩。
(2)长岭岗二级提灌站、前锋渠(5社地段)提水(包括生活用水设施,森林用水),一级站6寸管180m,二级站4寸管250m,蓄水池3口,1500m3,灌溉面积450亩,其中果园面积100亩,
3、电通工程,至20xx年全村达到小康社会的农村电气化标准。
4、“气通”工程,实施沼气化战略。全村沼气池入户、改厨、改厕率达80以上,现已规划沼气池100口,基本淘汰农村生产和生活用柴草和蜂窝煤。
5、“光纤电视通”工程,20xx年,全村光纤电视入户率达99以上,互联网入户率40以上,“农络网”开通至社和农户。
6、“电话通”工程,全村安装固定电话达90以上。版权所有
第二,建设农村新村。
城市小区建设:20xx年入住达70户,20xx年入住达270户,20xx年入住达500户,20xx年入住达850户,城市开发合作社安置完毕。
新村建设:20xx年新建5户,20xx年达30户,20xx年达60户,20xx年达100户。

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第2页

三,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1、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每年1000人次,失业安置1000人,实现人均收入4500元。
2、劳动力输出1300人,实现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
第四,发展民营经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个体工商户现有50户,每年递增20户,20xx年达130户。
2、私营企业现有19户,20xx年新增2户,20xx年新增3户,20xx年新增5户,20xx年达40户。
3、招商引资20xx年引进2户,20xx年引进2户,20xx年引进2户,20xx年引进4户。
四、社会发展规划。
1、严格控制无计划超生二胎,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出生率,把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2、搞好我村教育事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知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好“四五”普法和有关法律、法规。
3、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广播、电视事业、医疗卫生,使我村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4、经常了解掌握群众的疾苦,关心他们生活、生产,把农村社会低保、救灾救济落实好。搞好拥军优属的慰问工作。认真宣传殡葬改革,严禁土葬。
5、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利用各种会议、广播会议经常讲、经常抓,安全工作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严禁乱修乱建、不审批就建。
6、继续做好新村建设工作,严禁一户两基,切实搞好合理规划。做到先拆旧房,后建新房,不占用耕地的原则。
五、主要措施版权所有
1、成立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班子
组长:谢履均
副组长:谢福德
成员:谢常海童万春罗国清
2、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3、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广交天下朋友,招商引资和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共同开发建设。
4、加大我村自然资源、区域优势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最优惠政策。
5、大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调解民事纠纷,服务于开发建设。
六、需要解决的问题
1、水利基础设施脆弱
(1)现有塘库堰蓄水设施陈旧、老化,急需整治;
(2)现有灌溉渠道渗漏严重,急需整治;
(3)因城市开发,急需搬迁两处提灌站;
2、机耕道路硬化3.5公里[原南井沟村2社(郑葛养殖场)~3社~4社~老鸦山]。
3、城市开发后,小区建设进程缓慢。
4、城市开发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严峻。
5、养殖大户缺流动资金。
以上各项发展规划,村党支部、村民委在上级党政的正确指导,在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的支持下,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与时俱进,一定能够完成各项任务。

fwR816.coM精选阅读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县委、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丘区示范县及全县农村工作流动会议精神,加快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进程,促进全镇于20xx年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的实现,结合实际,特制定磨咀村11社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发展工作规划。
一、基本情况
磨咀村11社地处县城西,离县城3公里,座落在山青水秀的龙泉山下,全社共有农户32户,合计127人,劳动力67人。现有耕地面积76.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8.2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081元。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推进“六通三化”战略,积极探索依托县城,服务城市,发展自我的新路子,力争于20xx年实现全面小康。
三、奋斗目标
到20xx年,通过4年左右的时间,把该社建成我镇的全面小康示范社,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生态资源实现由简单利用型向可持续发展的跨越,初步形成蔬菜、水果、养殖以及劳务四大支柱产业;人民生活实现由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20xx年,蔬菜基地达20亩,优质水果30亩,发展种养大户达5户,引进推广新品种4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2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30,沼气池达95口,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20xx年,建设蔬菜基地达40亩,加大对30亩优质水果基地的管护、增效,发展种养大户达10户,引进推广新品种3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达4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70,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
20xx年,全社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达到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四、发展模式及经济支撑点
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逐渐淡出传统农业,发展城郊特色经济。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六通三化”为重点,以“三个转变”为动力,扶持大户,建设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小康化。
1、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由于城市扩展,蔬菜基地大量被征占,充分利用该社离县城较近的有利条件,建立成片优质蔬菜基地20亩,发展种植大户3户,实现亩平产值4200元,全社增收8.4万元,人均增收700元。
2、发展名优水果基地。转变观念,将原有荒破28.2亩退耕还林未挂果的果树,进行品种高换改良,并加强管理,全社年增收5万元,人均增收400元。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该社群众庭院,发展名优水果、花卉。新发展农家乐户2户,年收入2万元,人均增收150元。
4、搞好养殖业的发展。坚持一村一品,一社一色的指导思想,利用庭院和在水果树下发展养殖业,做到上面有优质水果,下面有鸡、鸭、鹅群,促进毛猪、耕牛、养蚕全面发展,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
5、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我地借离县城近的优势,抓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和就地转移,每年力争输出劳动力45人,人均增收20xx元。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六通工程”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路通”,力争在20xx年内,修建社至龙泉路的主要路段1000米水泥路,进一步完善到各户的水泥路工程。二是“水通”,整治排灌水渠20xx米,利用拦田堰的有利条件,开发10亩田面积的蓄水量,做到能渔、能灌、能养殖,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气通”,新建沼气池32口,做到用沼气参建户100。四是“光纤电视通”,实现光纤电视入户率达100。五是“电话通”,安装固定电话达95以上。六是“电通”,实现以电代柴户30。
7、引进外资,借资发展。利用我地离城近和六通的自然优势,努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引进外来有志之士来该社办厂,搞活地方经济,增加人均收入300元。
五、20xx年工作重点:
1、全面完成社、户的水泥路面硬化2200米,“户通”硬化率达100。
2、年底完成沼气池31口,力争达到100。
3、巩固发展名优水果,力争20xx年全面挂果上市。
4、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养蚕大户1户,养殖大户4户,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45人。
5、发展个体工商户大户30户,民营企业2户。
6、确定示范户10户。
附:太和镇磨咀村11社全面建设小康规划表。
版权所有
二OO四年七月六日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实施年度基本现状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主要增收项目备注
蔡成烈20xx~20xx农业人口6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3.0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第2页

,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种蔬菜10亩,养蚕和养猪10头,果树0.5亩示范户
恭绍伦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种蔬菜0.8亩示范户
蔡彦德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10头,种蔬菜0.8亩示范户
蔡绍界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4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运输、劳务输出1人,种蔬菜0.5亩,养猪10头示范户
蔡绍维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8头,种蔬菜0.5亩示范户
唐乐琼20xx~20xx农业人口1人,劳动力1个,耕地面积0.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劳务输出1人示范户
谭周银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4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4人示范户
蔡绍凯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养猪10头,种蔬菜0.6亩示范户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实施年度基本现状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主要增收项目备注
蔡润生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运输、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示范户
蔡兴才20xx~20xx农业人口2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示范户
蔡绍建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0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种蔬菜0.5亩示范户
蔡绍中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蔡绍军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
蔡绍志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7头
蔡绍仁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种蔬菜0.5亩
蔡绍玖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1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版权所有
户主姓名实施年度基本现状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主要增收项目备注
蔡绍富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
蔡绍举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蔬菜0.3亩
蔡绍锦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养猪8头
蔡绍夫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
蔡绍络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0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种蔬菜0.5亩
蔡荣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劳务输出3人
谭周金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养猪5头,种蔬菜5亩
蔡兴久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实施年度基本现状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主要增收项目备注
蔡绍金20xx~20xx农业人口6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3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蔡绍奇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养猪6头,种蔬菜0.5亩
蔡云军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
蔡天三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1人,养猪5头,种蔬菜0.6亩
夏洪秀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1人,养猪5头
谭周富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种蔬菜0.6亩
蔡绍伟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种蔬菜0.4亩
蔡绍20xx~20xx农业人口1人,耕地面积0.5亩,人均收入3000元养猪2头

某村镇小康建设发展规划书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某村镇小康建设发展规划书》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2013-2020年)按照县委、县府关于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及《关于印发北川羌族自治县2013年促进增收工作方案的通知》(北委办发〔2013〕30号)、《关于结合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北委办〔2013〕92号)等文件精神和乡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小康建设发展规划等行动部署,结合老场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老场村现状

(一)基本情况

老场村位于105省道,东接龙湾边界,南接西河村,西接樱桃沟村,北接龙湾村,105省道贯穿其中。全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辖4个社,现有总户数289户,906人,其中农业人口599人,非农人口307人,全村女性442人,男性474人。16-60岁的626人,现有劳动力506人,其中常年务工304人,务农160人。

目前全村现有耕地270多亩,林地5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700余亩。全村道路共计4公里,其中通村路2公里,通社路2公里,入户路2.5公里。山坪塘4口,防洪设施6处,人饮管网2公里,自来水覆盖289户,覆盖率达100%。

“5.12”特大地震中,老场村作为当时的沿河村,损失惨重。全村房屋全部倒塌,遇难42人,地震致残8人,其中重残1人。基础设施全部受损,土地损毁严重,全村因灾失地农户28户,102人,通过土地复垦,土地还是达不到到震前水平。老场村目前受地质灾害和洪水威胁严重,樱桃沟二号坝泥石流,大河河床增高,威胁集中安置点150多户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二号坝今年7月14号经武警水电官兵清理泥石流,目前战时安全。震后,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老场村已全部完成农房重建,家家户户已搬进新居。老场村支两委将会带领全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产业发展的基础

全村群众居住相对集中,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好,环境卫生达标,已被省列入环境卫生五十百千示范村,适合旅游开发。协助富森木业扩大规模,让更多的村民能进厂务工。

(三)面临的问题

土地面积少生产资源缺乏,在地震中老场村群众遭受损失惨重,震后农房重建投入资金大,大部分群众都身负债务,致使发展产业的资金严重不足;目前老场村290亩核桃已全部种植,3至5年将全部挂果,可能存在核桃销路困难和核桃附加值低,希望能引进部分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四是观念落后,群众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多年,现代化种植的观念落后。目前老场村正在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引进企业带头发展农户+公司的模式,引导群众建立家庭农场的产业经营模式。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行动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村联户、重点帮扶、整村推进为抓手,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整合相关部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扶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夯实发展基础,着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全村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5至8年的努力,使老场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实现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五个重大突破”,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000 元,减少贫困人口33人,森林覆盖率70%,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奋力脱贫致富、改善生态、控制人口,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形成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地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林地集中经营收核桃的立体生态农业致富农家。确保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8000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分步实施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3年底,力争实现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村民养老、新农合实现全覆盖。

中期目标:到2016年底,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管理规范,初见效益,通过三年时间,使该村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旅游业同步发展,转移劳动力200人以上,劳务收入达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无危旧房。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达到100%,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远期目标:到2020年底,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群众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以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四、规划任务

(一)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1、养殖业:计划扶持发展大型年出栏200头以上养猪场3家,须帮扶资金60万元。

2、种养配套:大力发展3百余亩核桃基地,配套林下养鸡,须帮扶资金30万元。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老场村一社,二社,四社原址重建户100余还没有完善基础设施,希望有待完善下水道,院落道路硬化建设,道路建设2公里。

2、完善水利设施。需在老场二社大地处修建100立方饮水池一口,解决老场,樱桃沟,通宝等1400人的饮水困难。

3、防洪堤建设。需在雷家沟尾部修建河堤500米,保护大河坝安置点118户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4、环境治理。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垃圾归集处理,需配备垃圾清运车1辆,雇佣清洁工人2个。

(三)大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1、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做到家家通气,改善烧材的现状,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

2、“四旁”植树。引导农户在屋前、路旁地边栽植绿化林,到2020年“四旁”植树基本达到全覆盖。

3、荒山绿化。2014年,荒山荒沟绿化400亩,2015年荒山绿化比例达到百分之百。

(四)大力保障民计民生项目建设

1、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现有的设施下继续丰富羌族文化的推广,适时举办羌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需修建村级文化舞台1座,配套音响设备1套。

2、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32多人,村内老年人没有集中的活动场地,活动形式基本局限于散步、打扑克、下象棋等。为解决村内老年人无处活动、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配套各类文体娱乐设施。

3、为加强群众身体素质,不定期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需在村文化活动广场建篮球场,兵兵球台各一处。

4、完成村级卫生院、村图书室、便民商店的标准化改造,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大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1、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完善村群众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设立农村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室),邀请专业人员,宣讲实用致富技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至少开展6期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力争使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致富技术或致富信息。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依托村委会、学校,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国家强农富民政策,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中国梦”活动,创建“和谐五星”和幸福家庭,支持发展民间文化事业,增强农民创业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

3、推进生殖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人口计生部门行业优势,依托市县乡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政策知识,全面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确保当年已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老年人口健康教育、咨询、检查、诊治比例达到90%以上,扎实做好育龄妇女“两癌”筛查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防止因病致贫。

4、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面开展免费婚前体检、优生监测工作,使计划怀孕夫妇孕前检查比例达到100%,全力落实以“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补充营养素”为重点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叶酸免费投服率达到100%,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五、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导,大力改善村容村貌。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和县上《方案》要求充分论证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向新型、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突出抓好村庄、面山和道路沿线绿化,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村前屋后栽植杂果。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一池三改”沼气生态农户。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扎实做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改造工作,对生活垃圾定点堆放,集中掩埋。到2013年使联系帮扶的贫困户全部完成改厕,达到村容村貌美化,四旁绿化,生活环境整洁温馨。

(二)积极争取项目,努力拓宽致富门路。

认真落实《北川羌族自治县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20年)》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策统筹,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加强与扶贫、交通、卫生、教育、水利、林业、农牧等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分年度建设并投入使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因地制宜,因户帮扶,帮助农户引进推广实用技术,多渠道增加收入。

(三)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抓住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机遇,科学区分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着力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逐步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工作机制和分工布局,分类施策解决贫困问题。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口和计划生育贫困户帮扶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普惠政策,加强普惠政策与行业优惠政策的对接,各项优惠政策叠加,扶持产业发展的措施优先安排到贫困家庭。特别要找准国家扶贫、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实施“成才、致富、健康、保障”四位一体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各种项目、政策资源,集中向计生“两户”倾斜叠加。

(四)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社会帮扶。

在认真落实县乡党委、政府领导和县直部门帮扶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对口帮扶、行业帮扶、干部结对帮扶、一对一帮扶和社会帮扶力度,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领导带头、部门联村、干部联户、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扶贫格局。

(五)发展公共事业,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落实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各项政策,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建设。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国策,控制政策外生育。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扶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统筹抓好城乡医疗救助、五保供养、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新农保等政策落实,确保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2013年底在全村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六)培养技术人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广泛开展普及性培训,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两后生”免费提供农业科技培训。加快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水保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型服务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推广旱作高效农业、肉牛改良、设施蔬菜生产、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三沼”综合利用、减灾防灾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精良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现代农业技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鼓励扶持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具,最大限度拓展农机作业领域,着力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农民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稳定种粮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七)坚持强基提质,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指导村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大力推进基层村党支部工作创新,坚持抓产业首先抓班子,抓班子首先抓干部的发展意识,选产业型干部,配产业型班子,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加强村社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陈家坝乡老场村民委员

2013年8月27日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文章标题: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一、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交界处,北接四川省泸州市,西邻云南省昭通、曲靖地区,东南西分别与本省遵义、安顺、贵阳地区、六盘水相连。全区总面积26846平方公里,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八个县市,250个乡镇,4202个行政村,20xx年年末总人口715万,农业人口占94.7,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1.2。20xx年,全区GDp实现196.03亿元,年均增长11.45,其中第一产业为68.12亿元,年均增长4.15,第二产业为69.79亿元,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为58.11亿元,年均增长15.31;三次产业的结构比由20xx年的44.3:30.5:25.2转变到20xx年的34.8:35.6:29.6,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结构比趋向好转。全区20xx年财政总收入为26.38亿元,年均增长17.48;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29.4亿元,年均增长1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网-

(一)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在乡、村两级逐步配备科技行政副职,并成立以农、林、牧、水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形成。一批以科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发挥。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逐年发展。近年来,通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义教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等,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许多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学校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区除威宁、赫章两县外(注:威宁、赫章两县将于20xx年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全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75.3,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9.1,基本实现了省规划的年度目标。到20xx年,全区青壮年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两基”人口覆盖率为,高中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返乡率。在“十五”期间,全区国债实施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义教工程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省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省专项补助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全区新建农村寄宿制中学所,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得到相应发展。

(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加强。全区医疗卫生机构310个,其中:医院31个(县医院8个、中医院8个、专科医院5个、其他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241个(中心乡卫生院104个、一般卫生院137个)、采供血机构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卫生监督所9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5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村卫生室4047个;现有病床5557张,其中:综合医院2127张、中医医院762张、乡镇卫生院2111张,妇幼保健院187张、其它326张;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6125人,其中:县级以上医院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妇幼保健264人、其他497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中医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2、2258m2、118933m2、23408m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490.5万元、1084.46万元、1569万元、55.6万元。在“十五”期间,全区国债实施卫生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投资卫生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省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省专项补助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市)中心医院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等机构正逐步完善。我区乡镇一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第2页

级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兼)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县、乡(镇)、村的三级防保体系正逐渐形成。

(四)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通过国家的投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两馆得到逐步改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也有一定的发展。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20xx年底全区广播覆盖率为80.4,电视覆盖率为82.77,“十五”期间全区共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套,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到20xx年,全区新建体育场馆个,投入体育器材套,总价值亿元,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一定的体育设备。在县城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有新普及和加强。

(五)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到20xx年,新修旅游公路公理,新建宾馆个;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十五”期间,共引资亿元;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六)计生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设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生服务,部分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xx年的21.8‰下降到20xx年的8.17‰,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三、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以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活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科技项目资金在农村比较缺乏,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基本办公条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缺乏必要的培训;五是农村涉农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使毕节农村地区丰富的农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二)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历史欠帐比较大,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一费制”收费,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备和教学业务专项经费,而乡镇财政有限,学校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在一些乡镇基础条件改善了,但教学设备、业务还存在拖后腿的现象。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部分课程设置缺乏。全区农村初中虽然部分开始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效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专业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由于在“普九”中,县级财力紧张,部分政府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解决建设资金,以致在建设后缺乏一些必要的投入,使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

4、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数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招生规模小,师资相对匮乏,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初中生的需求。

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点严重缺乏,规模小、专业单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四)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报)难、听广播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给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留下了空间。

(五)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由于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一定的机构和人员,加上政府资金投入极少,在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六)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农村旅游业发展多数为自发性、零星的发展,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也没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在基础设施方面较为落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监督机制。二是旅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状况,资源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统一的战略决策及经营过程中权责明确的制度。

(七)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到目前为此,基本是空白,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太远,由于我区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低,各级对建设农村社区的认识普遍不足,无论是从思想、机制、投入等方面都欠缺较大,没有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

(八)农村计生服务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人口基数大,人口的增长与计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二是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养子防老”等观念难以在短期内根除。三是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还不充足。

四、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指

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继续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教育和卫生两个重点,加大力度解决计划生育、公共文化、农村科技三项难点,积极关注群众体育、乡村旅游、广播电视、社区建设四个热点,要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制定我区“十一五”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提高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2、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合理规划配置,充分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

3、坚持“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以最优化的投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使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向需求量大的公共服务领域流动,做到资源共享,依靠科技和现代管理,提高资源共享率。

4、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引导和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思变革、谋发展的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依靠自身力量与积极争取国家和其它外部支持结合起来,整合内外部力量,走出一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路。

五、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目标

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教育、科技、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毕和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提高政府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比重,加强社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力争到20xx年,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全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乡村旅游、计划生育、社区建设等社会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趋于协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目标是:

1、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解决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应用,加快形成全区科技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科研条件平台和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加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技普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乡镇科技活动经费比例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力争到20xx年,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值占GDp比重有所提高,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2、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区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为宗旨,以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出青壮年文肓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巩固和提高初等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全区人民的文化素质;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全区以政府办学为主,公民办等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把教育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切实抓好校舍建设及教学设施改善工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继续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实施,作为切实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切入点,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覆盖面,增加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同时,大力推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促进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力争到20xx年,赫章、威宁两县通过省“两基”验收;到20xx年,力争60以上的乡镇建有幼儿园,4-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40左右;全区创办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9所地级示范性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7以下;80以上的乡镇建成寄宿制初中,初中生入学率达98以上,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下,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62,“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到20xx年,各县市城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以县市为单位每6万人左右要新建或立足初级中学改、扩建一所完全中学,确保全区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40左右,全区力争创办5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0所地级优质高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定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增加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民办学校的农村贫困学生可同等享受农村“两免一补”的国家经费补贴。

3、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以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居民享有与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要的卫生体系,完善各级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健全各类医疗和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完善和加强乡级卫生服务站。要把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作为重点工作领域,重点抓好以基层乡镇卫生院尤其是中心乡镇为主体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力度,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充分利用医疗救助体系和医疗救助基金,大力推进和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减少因病返贫的发生。要积极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加强医药市场管理,整顿医疗秩序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不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在农村继续坚持以改水改厕改厨为重点,预防和养活疾病发生,促成文明村镇建设。

力争到20xx年,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得以提高;基本完成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房屋和设备改造,每个县市建成一所传染病区,把地区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中医院为三级中医院,黔西、威宁两县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本条件,改建和扩建乡镇卫生院,完成227个(其中104个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房屋改造和基本设备配置;建设和完善4047个卫生室。使全区每千人口医生数提高到人,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提高到张,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儿童免疫率达到;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50;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农村安全饮水达到,农村卫生厕所所占比重达到40。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长效公共卫生机制。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卫生事业科技进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卫生人员技术培训力度。

4、大力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推广“集团承包”等有效措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作为重点,坚决制止计划外生育。要继续把改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设施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加快乡镇计生业务用房改造步伐,按照“八化”要求,逐步建立完善、更新、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医疗仪器。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消除农村独女户、二女户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宣传教育,用科学知识引导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婚育观,提高全民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健全计划生育基层网点,特别是乡级计生站,搞好培训,提高计划生育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把生育条件、节育措施、奖励和处罚政策,落实到家庭和生育对象。要加强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增加投入,完善医疗设备,为节育、生育、治疗不育等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和保健服务,使计划生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继续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健全完善各种计划生育配套措施,强化计划生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坚持推行生产、生活、生育“三结合”的利益导向机制,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扶贫资金、物资和项目、技术等优先扶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户和贫困户。要逐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家庭养老、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保证计划生育工作正常进行,实现人口有计划的增长。力争到20xx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3‰左右,全区总人口控制在758万人以内。

5、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为目标,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系统的投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全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影剧院、文化广场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村级文化室、公众娱乐室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成立农村文化宣传队和村级文工队,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加大破除农村不良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的保护、维修、抢修的投入力度。

6、努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xx年,力争把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6和90以上,积极发展数字电视和有线电视,整合全区有线电视网络,并延伸到乡镇,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节目制作和服务质量。

7、推进群众性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强调体育在精神方面和文化方面对人的影响,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地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及全民健身运动,既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又强调群众的娱乐活动。努力改善体育设施,加快建成毕节地区体育馆和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要鼓励集体、私人兴办体育事业,充分发挥体育的商业性,使体育事业与经济效益结合充分地在一起。要增加到乡镇、村、社区的体育器材的投放和人员培训,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引导健康有益的农村大众体育活动。力争到20xx年,建成地区体育馆,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和农村乡镇建立起体育指导站,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以上。

8、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要进一步提高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认识,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投入上支持,以加快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向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娱乐化方向发展。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资源状况,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产业。

9、积极推进社区事业的建设。要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参与社区建设,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力争到20xx年,以上的乡镇建立社区,以上的社区达到规范化建设的标准。

六、实现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会事业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切实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弘扬试验区精神,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积极进取,不断更新观念。

(二)组织保障

1、切实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实行农村社会事业工作目标管理年度考核,同时把农村社会事业工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考核,确保农村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2、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填平补齐,按照上级规定及标准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建设,做到统一标准,规范建设,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达到满足群众对农村社会事业服务的需求。

(三)政策保障

1、抢抓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发展试验区农村社会事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

2、充分发挥毕节地区作为“试验区”及“老、少、边、穷”地区的政治优势和政策优势,继续争取来自中央的各方支持、帮助与指导。

3、继续争取和充分利用深圳待发达地区、国际机构、民间组织对试验区的帮扶、援助与合作,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的条件,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经费保障

1、积极争取中央、省对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投入,努力构建与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事业投入保障机制。

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农村社会事业融资能力。认真组织实施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贷款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社会事业,把社会事业向市场化、商业化推进。

3、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审计与监督,杜绝挪用、挤占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现象。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加强规划,防止结构性浪费,提高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制度保障

1、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任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引导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参与社会管理和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2、深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大力整合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完善以县市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重点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切实保证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就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政府公益性医疗机构、社会性公益机构和经营性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村计生室与卫生室的合并。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规范医疗医药市场秩序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长效公共卫生机制。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促进文化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城关村产业发展规划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城关村产业发展规划》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城关村产业规划


为了加快小康社会步伐,切实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现结合××村实际,制定《××村20xx-20xx年产业发展规划》。一、基本概况
××村位于××镇西南,与便仓镇、盐都大冈镇毗邻。全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63户,人口1703人,劳动力940人。全村总面积3130亩,耕地面积2900亩,水稻种植面积2050亩,其中杂交稻制种1500亩,棉花380亩,其他经济作物470亩。生猪出栏4400头,家禽出栏11万只。农业总产值1100万元,其中林牧渔总产值400万元。工业以生产加工长毛绒玩具为主,“双带”玩具厂吸纳全镇近千名农村妇女从事玩具加工,吸纳村民160多人就业,年销售200万元,利税25万元。全村一二三产业增加值1400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9:48:13,人均纯收入4562元。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率先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快步发展服务业,突出发展玩具加工、服装加工及水稻制种、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促进全村经济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及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围绕“以工兴村快突破、以农富民快调整、二三产业并举促增收”的发展道路,全力实施“二一二一”工程(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美元,每年新办2家,工业销售1亿元),大力度招商引资,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促进村级经济全面发展。到20xx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0万元,年均增幅20,其中二产增加值预期达20xx万元,三产增加值预期达950万元,人均gdp2.6万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1:59:20。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1000美元),年均增幅12.7,可支配村级集体积累总额500万元。
1、工业:以玩具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向左右扩展,引进服装、轻工、电子等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5-10家。实现增加值20xx万元,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700万元,利润400万元。
2、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导,稳定发展水稻制种面积,大力发展家畜饲养量,积极发展油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实现农业增加值730万元;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其中林牧渔业产值800万元。
3、建筑、服务业:以在外务工的瓦工、木工、油漆工等600多人的服务人员为主体,组建外出人员中心;围绕中心村建设,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新建现代化的农民服务中心。
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重抓集中区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办好工业集中区是促进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加速推进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把玩具加工作为××村的支柱产业来抓,以现有的××村"双带"玩具厂为龙头,建设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的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的建设要坚持“四个结合、一个统一”,的原则,即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开发本地资源和产品优势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在此基础上,一是大力推进工业招商。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渠道,大力引进玩具加工配套企业、电子玩具企业、服装加工业和轻工业等劳动密集企业。加大对玩具加工业的引入力度,开发引进电子玩具、智能玩具、宠物玩具等,着力拉长产业链,注重吸引与本村产业有关联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来××落户。力争每年新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2家以上,项目达产新增销售20xx万元以上。二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变企业在产品工艺、内部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促进企业在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工艺等方面上台阶,达到扩大总量、提高效益要求。三是重点培植销售收入过千万骨干企业,在熟练劳动力、短期周转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村里给予优先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增强支柱企业的发展能力。到20xx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700万元。
2、重抓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业,做大规模化产业基地:一是依靠本村传统的水稻制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与农技、科研单位合作,扩大抗病稻、抗虫稻等示范区面积,高度重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把绿色食品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建立20xx亩水稻制种基地。组建××水稻种子服务公司,注册“××”商标,提高水稻良种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城关村产业发展规划第2页

。二是巩固畜禽饲养基地。在农民分散饲养母猪繁育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品种、提高品质,鼓励养殖能人建设百头母猪繁育饲养场,全村建设1000头母猪繁育基地,实现销售100万元;建设大型养鸡场1个,年出栏量80万只以上,实现销售400万元。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基地,新上肉鸡食品加工厂,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四是推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积极发展网上农业工程,全面及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情况,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力争在20xx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
3、重抓市场载体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按照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全面调整和确定村庄居住区规划的思路及定位,既考虑现在村庄沿袭了多年的住房布局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实际因素,又要充分体现现代化村庄在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建成一个富有现代气息、功能齐全的农民住宅集中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小康社会的美好,同时也为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通过3-5年的建设,开发农民别墅100套,实现销售1000万元,建设中心村农贸市场1个,实现销售20xx万元。并力争通过4-5年的努力,新建一个现代化的农民服务中心,为广大村民提供科技咨询、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利的场所。将××建成全区优美、舒适、卫生、安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不仅在城镇功能定位、社会事业上与城市接轨,更在社会文明程度、群众综合素质上尽快与城市接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逐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群众的整体素质。
4、重抓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确保产业发展坚实的领导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富民是第一目标。始终紧扣发展和富民这个主题,把加快发展、加快富民、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作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富农民、富裕农村,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建设一支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强、带民创业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干部队伍,是农村发展之所急、群众之所盼。要积极扶持引导各界人士带资金、带技术入股,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及运销民营企业,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金,创办独资、合资、合作及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企业,为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把思想素质高、会创业、能致富的能人选拔、吸纳到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中来,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走上富裕小康之路。

这是篇好内容,涉及到发展、农民、企业、建设、实现、农业、销售、工业等方面,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地级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地级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十五”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驱动下,我市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战略,突出培育以“药、水、游”为主的绿色产业群体,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1、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绿色特色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期间,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20xx年全市实现GDp119.5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6.7:25.7:47.6。20xx-20xx年GDp增速分别为6.6、7.8、8.3和9.4,平均增长8.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5亿元,年均42.6亿元。基本上形成了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绿色特色产业群体,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中药产业在政策引导、行政推动、市场带动的作用下健康发展;汉江干支流新一轮水电开发全面启动,汉江综合开发进程加快,喜河电站首台机组即将发电,蜀河电站前期工程开工建设。金州330KV和***—喜河—石泉330KV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20xx年全市医药工业和水电产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4.1亿元和6.6亿元;生态旅游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扩张,20xx年全市接待游客10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蚕桑、魔芋、茶叶、畜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初步实现产业化经营。
2、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我市抢抓机遇,加快以公路交通和生态环境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等级和里程有了历史性突破。全市新建二级公路265公里,新建和改建三级路1184公里,油路里程达到1600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119km,实现了乡乡镇镇通公路,市域内以二、三级路为主的“三横七纵”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得到初步缓解;西康铁路开通进一步凸显***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物资进出的“咽喉”通道得到扩张、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27.3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81.66万亩,宜林荒山造林145.72万亩;共治理小流域100条,治理水土流失7185km2,生态移民35413人,新建沼气池23160座,为蕴育绿色资源奠定了基础。
3、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通过经营城市、市场运作,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江北综合开发步伐加快,江南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城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江北开发建成了滨江大道、桥西护岸、望江公园,江南旧城改造完成了大桥路、巴山西路、金州路以及背街小巷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改善了***中心城市形象,明显提升了区域中心城市功能。20xx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6.8km2,城市人口达24.3万人,分别比“九五”末增加了2km2和4.5万人。城市道路长度达134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30%,人均住房面积20.3m2。以***中心城市建设为带动,九县城和一批重点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道路硬化和文化设施建设改善了城镇形象,增强了城镇功能,城镇的聚集效应、推动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4、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经济的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十五”以来,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投资的软、硬环境逐步改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在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中,全市累计签订合同引进资金143.33亿元,实施项目398个,完成投资25.46亿元。通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有效缓解了我市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的矛盾,建成了一大批水电、矿产、生物等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加速了我市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绿色特色产业群体的发展壮大,极大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5、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镇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共有28.0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有3.98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劳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xx年劳务外出43.7万人,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xx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预计“十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72元,年均增加387元和105元,基本完成“十五”计

地级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2页

划预期目标。城乡居民的恩格儿系数分别为40.1和48.8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在吃、穿、用、住等方面,不但数量增加,而且质量普遍提高。
6、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十五”时期,全市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投资大幅度增长,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大大改善。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20xx年,小学、初中适龄生(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26和95.62。通过整合、提升,***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顺利组建并正式运转。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效明显,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业增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增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8。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功能更趋完善,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战略,重点培育“药、水、游”三大产业,实现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市面临一系列现实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市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
1、全国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为我市综合水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国“世界工厂”地位凸显,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国经济规模不断增大,能源、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能源约束、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性矛盾,尤其是优质淡水成为中国21世纪战略性资源。我市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富集区,丰富、清洁的水资源不仅是我市建立综合水产业不可替代的资源,更是国家南水北调不可或缺的优质水源。国家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市加快以汉江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综合水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2、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改善***基础条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进入战略机遇期,全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国家进一步加快铁路、干线公路、大型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建设“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战略部署,包柳、沪汉蓉两条大能力通道(西安—重庆、襄渝铁路)在***交汇,“十一五”时期,两条铁路增建二线、***枢纽扩能改造开工建设;阿北高速公路(西安—***—陕川界段)将要进入施工高峰,G316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以上累计投资多达400余亿元,这为加快改善我市交通条件,振兴我市建材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建成的“十字型”的高速公路和大能力铁路通道,将进一步强化***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进而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我市相关产业快速扩张,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3、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为我市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资源消费的高峰期,资源类产品供需缺口日益凸现;随着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投资成本的攀升、发展空间的压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类开发投资及劳动密集型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我市矿产、生物、水电、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发初具雏形,交通优势突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为我市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促使我市经济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分工和竞争。
4、消费结构升级、绿色消费渐成潮流,为我市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快速变动的时代,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绿色消费成为世界潮流,追求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文化教育、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费比重将不断上升。消费需求的稳步扩张和升级,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人们追求纯天然、有机、营养、安全、无公害的绿色消费,人们休闲和养生的需要,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快速兴起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变化为我市发展劳务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大。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国内在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竞争更加剧烈。国家实施东部加快、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四大战略,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地区发展进一步提速,欠发达地区发展面临众多瓶颈制约,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我市经济规模小、水平低、效益差,在低起点上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抵御市场冲击的压力加大。
二是以交通为主的基础条件仍然落后。出省高等级的大通道尚未形成,市内道路等级不高,结构不合理,境内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市县公路没有完全实现二级路连接,县乡公路等级低,乡村道路多数是晴通雨阻。落后的交通,影响我市的人流和物流,影响招商引资,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我市是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非常薄弱,人才、资金、技术严重匮乏,经济总量小、水平低、效益差,活力不足,竞争力弱,财政入不敷出,全市还有89万贫困人口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救助,扶贫攻坚任务繁重。
四是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建设,一些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将受到政策或环境容量的限制;污水、垃圾、烟尘处理设施投入加大,工业发展受到提高成本的压力,我市工业效益和工业增长速度受到影响。
五是缩小与全省、全国发展水平之间差距的压力加大。全市人均GDp仅占全省人均水平的52.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56.3和63,是全省人均水平的88.5和79;社会发展水平滞后,20xx年我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价位居全省末位。随着全国、全省经济的加速,发展差距将继续拉大,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市缩小与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之间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总体上看,我市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战略,以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关键,加强绿色资源的建设与保护,蕴育绿色;依托优势特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药水游”三大产业发展为重点,努力促进特色产业群体跨越式发展,经营绿色;积极发展、大力倡导绿色文化,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家园,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绿色。通过五年努力,把***初步建设成融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电资源开发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水电能源基地、秦巴药业基地、区域交通枢纽和山水园林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蕴育绿色资源。建设和保护好以水资源为代表的绿色生态资源是***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实施保护,形成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坚持发挥资源优势,构建特色产业集群。绿色既是***最丰富的资源,也是发展绿色产业最大的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充分发挥区域特色、绿色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进行合理规划,加大产业筛选和整合,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培育和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品牌。
——坚持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立足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加快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分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结构;依靠先进科技壮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增强市场份额,增强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求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开放的眼光、思维和魄力,建立健全聚集生产要素、扩张产业效应的市场机制,营造公平、公开、开放的发展环境,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聚集,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落实“五个统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鼓励、支持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促进良性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预期保持在10以上,到20xx年,形成绿色主导产业框架,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绿色***品牌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全市整体跨入小康社会。
——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药、水、游”三大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秦巴医药成为知名品牌,生态休闲旅游蓬勃兴起,汉江干支流开发基本完成,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境内铁路复线、高速公路和“三横七纵”路网建设基本完成,交通枢纽地位日趋突出;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优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得到进一步提升。
——山水园林城市初步形成。中心城市骨架得到拓展,一批主要市政标志性工程全面竣工,城市面貌和市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人口发展到4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7。
——和谐***建设初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公民素质普遍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
四、“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强化基础,扩张产业,改善生态,协调发展,主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
抢抓历史机遇,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公路和铁路为主体、航空与航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使***成为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重要区域交通枢纽。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突出干线、统筹城乡、完善网络、坚持标准、效益优先”的原则,以提高公路等级、增强通达能力、改善城乡发展交通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目标,科学编制全市交通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公路建设布局,在重点抓好干线骨架道路建设的基础上,把公路建设的重点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旅游开发的精品景区和投资项目集中的地区倾斜。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护,形成出境以高速路为主、市县以二级路为主、县乡以油路为主的公路“三横七纵”路网体系,打破交通瓶颈制约,提高公路交通水平。
●大力推进四条高速公路建设。建成GZ40高速公路***段84公里和阿北线小河—***高速公路57.5km,力争建成阿北线***至陕川界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国道316线高速公路***段。
●积极开展七条市县二级路建设。建成***—岚皋、***—旬阳、两河—宁陕、平利—镇坪—巫溪界、宁陕县城以及石泉与GZ40高速公路连接线、西康高速公路甘溪—小河等二级路。
●扎实推进64条县乡油路建设。建成汉滨区大叶路、汉阴—铜钱、紫阳权洞路等64条县乡油路,总里程2339km。
●竭力支持铁路“三线一站”加快建设。建成包柳大通道***—重庆和沪汉蓉大通道***—武汉铁路复线***段270.6公里,开工建设包柳大通道西安—***铁路复线90km。基本建成***铁路枢纽站。
●加快港口、码头建设。新建石泉电站、喜河电站升船机,建好蜀河、旬阳电站过坝航闸;建成大竹园煤港,完成***关庙水铁联运港,并改建石泉、紫阳水陆联运港口。
???●促使***机场复航,争取***机场改造,由3C级改造为4D级,扩建跑道和导航设施,积极开辟新航线,增强***机场运输能力。
???●建设高效便捷的物流路网体系。构建以***铁路货运站为中心,以石泉、汉阴、紫阳、旬阳等为结点,以铁路、公路、航运为网络的高效便捷的物流交通网络体系。
(二)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坚持生态建设就是经济建设的理念,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按照“一廊三区”的总体布局,坚持自然改善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蕴育丰富的绿色资源,推动我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突出重点,集中资金,加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抓好汉江水资源保护工程。强化水利配套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km2,遏制环境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加强黄洋河、吉河、月河等原生态河流的保护。加强秦岭、巴山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新建和保护20万公顷自然保护区。
●突出重点区域绿化造林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汉江两岸、城镇周围、瀛湖周边、景区内外、交通沿线等地的工程造林植竹。抓好城市街道、城镇公园、社区、机关和公共场所的绿化工作,实施一批重点绿化工程。
●强力推进高山生态移民和扶贫搬迁。加快推进高山住户搬迁,减少人为因素破坏,促进植被恢复,切实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陕西乃至西北最佳生态示范区和人类宜居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五年全市生态移民人数达到5万人。
●努力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禁止、限制重污染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大力推广沼气工程、以电代燃料工程。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推进沼气池和节柴灶建设,到20xx年,计划新建沼气池12.7万口,节柴灶41.7万座。实施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采,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工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并举、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加快县城和重点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汉江干流***重点段防洪工程,新建堤防5.9km,加固加高2.54km,新修护岸5.9km。加强“三废”综合开发与利用,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推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
按照产业化经营方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作用,实施一体化、品牌化战略,增强***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小工程、大群体”项目,加强中小型灌区、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治理和江河堤防防洪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黄石滩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建成汉阴洞河水库,启动引汉济月调水工程。加强小流域治理,着力减少洪涝灾害。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新建基本农田28.5万亩,实施3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30万亩灌溉渠系配套改造,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0万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村居民粮食自给。
●积极发展优势绿色种养业基地。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优选适生品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狠抓产业强乡(镇)、专业村和产业大户,重点建设“六大”绿色种养业基地,即:稳定连片桑园面积60万亩,养蚕100万张,产茧5000万斤;建设优质高产、有机富硒茶园30万亩,中、高档茶叶900万斤;建设优质魔芋基地10万亩;以黄姜、绞股蓝、葛根为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中药材基地40万亩;建设优质烤烟基地20万亩;建立优质畜牧产业基地,年稳定出栏猪400万头、羊200万只。在产业区域布局上,以汉滨、汉阴、石泉等县为主,建设以蚕桑、蔬菜、养殖、粮油为主的种养基地;以平利、紫阳为重点,建设优质富硒茶叶生产基地;以岚皋、汉滨、汉阴为重点,建设优质魔芋种植基地;以旬阳、白河为中心,高标准建设好黄姜种植基地;以平利、镇坪为中心,建立全国优质的绞股蓝、葛根种植基地;以宁陕为重点,积极发展以林果、绞股蓝、食用菌、猪苓为主的多种特产基地。
●大力发展强势龙头企业。用足、用活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培育、壮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面向全国,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度加工知名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加强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加强市场开拓,开辟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强化产业配套服务。加快建设***市农产品交易中心,构建农贸市场体系,提升***农副产品的宣传、认证、交易、信息等服务平台,加强技术、防疫、金融、保险、信息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质量监测、质量认证和病害防治等服务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大力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等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加快发展服务于当地主导产业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政府推动作用,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调节的作用,促进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以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为关键,大力推进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农户和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力。
●努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围绕390个重点村建设,结合主导产业培育,整合资源,捆绑资金,整村推进,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实施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xx年,解决51万人的贫困问题。
(四)以水能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综合水产业发展
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开发思路,依托优势水资源,以水电能源开发为先导,以水资源市场化经营为原则,加快供水体制创新,促进旅游、航运、养殖及高耗能耗水工业发展,不断提升***综合水产业规模和效益。
●加快汉江干、支流水电梯级开发。全面完成汉江干流梯级电站建设,喜河电站正常蓄水发电,建成蜀河、旬阳、白河电站,汉江干流新增水电装机104万千瓦。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全面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主要支流小水电站开发。全市水电装机能力达到300万千瓦。
●争取开工建设***火电厂。充分利用汉江水资源以及区位交通优势,配合省发改委积极争取***火电列入国家建设规划,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双重作用,择优选择项目业主,全力推进***火电厂前期工作,“十一五”时期,力争开工建设装机360万千瓦***火电厂,初步形成水火并举的区域性能源基地。
●加快输电线路网络建设。新建110KV输电线路1178km,改造202km,变电工程610MVA;新建35KV输电线路428km、改造62km,变电工程123MVA,优化市内城乡电网结构,提高电力输出能力。
●提高小水电电力就地转化能力。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电力资源,在确保环保和水质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载能工业,建设30万吨特种铁合金、5万吨电解锰、5万吨电解锌生产线,提高***电力就地转化能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提高供水产业市场化经营水平。加强汉江水体、水质保护,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加强***、9县城和20个重点乡镇供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产业经营水平。研究、协调、促进实施省内南水北调工程。促进供水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开发政策研究,争取国家生态环境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汉江水资源的市场化经营。
●大力发展养殖、航运事业。充分发挥丰富水面优势,建立健全水面的使用权流转机制,完善渔业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应用名优水产品种和先进技术,奋力打造***水产品品牌,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建设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改善汉江航道条件,提高航道等级,适度发展航运,方便沿江群众生产生活,降低市内运输成本。
(五)以秦巴药业和绿色食品工业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资源和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秦巴药业、绿色食品工业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工业园区“聚集、规模”两大效应,狠抓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市场开拓三个关键环节,构建生产、加工、研发和营销四大体系,实现种养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和销售市场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力打造绿色特色产业集群,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综合实力。
1、打造“秦巴药业”品牌,做大做强***中药产业。按照突出“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打造品牌”的思路,重点围绕黄姜、葛根、绞股蓝等系列主打产品,全力打造“秦巴药业”知名品牌,加快***中药产业现代化步伐。
●做大做强医药龙头企业。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现有企业生产规模,提升经营水平;吸引省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兼并、改造***现有企业,扩大秦巴医药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兴办一批中药饮片企业,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常用中药颗粒提取生产能力的企业,努力消化全市自产的道地药材。积极开发药膳、药疗等中药食品、保健品,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开发效益。
●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抢抓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主体,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基地规模,采取“公司 科研 农户”的运作模式,建设以黄姜、胶股蓝、葛根为主的高标准中药材基地。建立和完善中药材GAp技术研究中心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GAp种植基地和SOp操作程序,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全面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积极构建中药材营销体系。在充分发挥医药企业自身营销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代理、代销、贴牌等现代营销模式,积极利用国内专业营销公司网络健全、方式先进等优势平台,选好主打品种,参与更大的市场分工和市场竞争。大力发展药材经销大户,发挥各级医药、药材公司和供销部门的作用,不断扩大全市中药材及饮片的销量。争取建设陕南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中药现代物流中心,搭建中药材生产、销售信息平台,通过与境内外药材市场的联系与合作,拓宽药材销售渠道,带动全市中药材的种植与加工,把***建设成为秦巴山区药材集散地。
●加快新药产品和原料药后续产品研发。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建立省级重点新药研发机构——陕南药研中心。整合市内企业药研资源,创新药研机制,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引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联合生产经营,盘活一批确有疗效和市场需求、企业已经拥有生产经营权的传统名优医药产品,在剂型、配方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2、发挥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健康食品工业。发挥动植物富硒、水资源优质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优势,发挥民众长期种养、加工的传统优势,依托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健康食品工业。
???●精心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品牌。大力发展魔芋食品、富硒茶、泸康酒、木瓜酒、矿泉水、桑葚果汁、腊肉制品、山野菜及豆制食品。集中物力、人力和财力推进绿色、特色、优势食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积极争取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精心打造3—5个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奋力构建强势食品工业集群。加强现有企业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扩大招商引资,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强的企业。积极组建秦东魔芋、富硒茶业等企业集团,打造大型龙头企业。实施年产9000吨魔芋精粉、年产50吨高档富硒茶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扩张食品工业总量,提高企业现代化水平,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构建现代化的***绿色食品工业体系。
●强化***绿色食品的市场营销。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协会牵头,有序开展“***绿色食品”品牌的打造、推介和管理,大力开展市场营销,竭力拓展***绿色食品的销售空间,不断增强***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3、加大企业改制、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茧丝绸工业综合实力。巩固桑园面积,整合资源,创建丝绸工业与蚕桑农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组建丝绸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紧密型丝绸集团,大力开发蚕、茧、丝的副产品,发展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茧丝业,重振***茧丝绸工业雄风。
●优化蚕茧丝绸发展环境。理顺蚕种、蚕茧管理体制,杜绝区域封锁;科学规划烘茧灶布局,加强审批、管理,杜绝蚕种-蚕茧-烘烤-生丝等链条中的人为障碍,建设公平、统一、有序的市场。积极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抢抓“东桑西移、南桑北移”机遇,努力承接发达地区蚕桑丝绸产业转移。
???●做大做强茧丝绸工业。完成国有缫丝企业改制,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对现有茧丝绸企业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加大深度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条,奋力扩张蚕茧丝绸工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丝绸工业化进程。
4、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矿产加工业。以汞锑、铅锌、金矿、锰矿、钒钛磁铁矿等有色金属矿产和以毒重石、重晶石、瓦板岩、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开发为重点,坚持“扶优扶强、环保低耗”原则,按照合理布局、强化管理、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清洁生产的要求,大力开发优势矿产资源,有序开发战略性矿产资源,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汞都、全国最大的钡盐基地及全省优质石板生产与出口基地。
●整合现有矿产加工企业,支持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实现优势矿产资源的规模化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年产100万吨水泥、2万吨金属镁、40万吨钒钛磁铁矿、350万平方米瓦板岩、10万吨锌焙砂、1000吨金属汞、10万吨钡盐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
5、充分发挥***烟草品质优势,加快***优质烟叶基地建设。抢抓烟草行业战略性重组机遇,实施宝鸡烟厂旬阳分厂年产20万大箱卷烟生产线和年产60万担打叶复烤线改造项目,乘势做大烟草龙头企业。
???●鼓励、支持烟草提取药用茄尼醇的深度开发项目,开辟烟草使用新用途,延长烟草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带动全市烟草业更快发展。
(六)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提升***生态旅游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秦巴自然风光和汉水风情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山水园林城市和瀛湖为中心,以秦岭、汉水、巴山为片区,坚持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并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造***旅游的核心产品和响亮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
●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加强重点景区、景点的统一规划、高标准开发和规范化管理。结合中心城市建设,把***特色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为旅居中心;大力发展以水电站库区水面为重点的汉水文化游、以秦岭南麓为重点的原始森林游和以南宫山、千家坪周边开发为重点的巴山风情游,形成“一心三线”旅游总体布局。坚持区域优先发展战略,实现汉滨、岚皋、宁陕三县区率先突破。以***山水园林城市和瀛湖为中心,建设汉江***城区段一江两岸风景线,构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水上运动、娱乐中心,打造***水上旅游精品,打响“陕南水城”、“中国绿心”品牌。依托秦岭和巴山,重点开发以南宫山、神河源、千家坪、岚河漂流及天华山、朝阳沟等为主的生态观光、休闲运动项目。以月河川道农业科技示范带和黄洋河休闲度假区为中心,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精心培育西安—宁陕、西安—***(岚皋)—小三峡(神龙架)等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个性鲜明、内涵深厚、体验独特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休闲旅游质量。把生态旅游建设与汉水文化建设、绿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山水城镇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突出特色、深度开发”的要求,以景区景点生态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通往景区道路、景区环线、旅游步道建设,努力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建设瀛湖风景区环湖公路及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加快香溪洞、千家坪、天华山、云雾山以及紫阳瓦房店茶山风情园等一批重点景区景点的路、电、讯、水等配套工程建设,形成与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和景区景点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
●坚持产业联动战略,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发挥旅游“一业带多业、多业促发展”作用,加快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宾馆、娱乐设施建设,建设四星级宾馆,提高餐饮、住宿接待能力,改善城市形象。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开发***丝绸系列产品、富硒茶、鎏金蚕、木瓜酒、保健药材、紫阳民歌光盘、汉剧脸谱等系列产品,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筹建***特色药材、生物标本展览馆,建设***特色旅游商品超市和旅游商品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产业联动,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打响***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围绕“陕南水城、绿色***”品牌,细分旅游市场,精心策划***旅游的宣传和推介,通过“同饮一江水、思源在***”宣传,吸引京津及华北游客;通过“秦巴风情、***独优”的宣传,吸引对秦巴地区感兴趣的国内外游客。建立政府组织、部门联合、政企联手、上下联动、内外合作的宣传促销和激励机制,有效组织***-北京“手拉手、心连心”、中国***汉江龙舟节为主的特色节庆活动,依托节庆文化效应,加大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开辟周边大中城市客源市场。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协调、竞争有序、高效运作的旅游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进一步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加强旅游经营秩序管理,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改善旅游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七)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科学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特色”的总体思路,坚持城市自然山水和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坚持产业带动和功能配套,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流动,打造各具特色绿色生态园林城镇体系,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江南江北互动、基础设施先行、建设开发并举,积极开发江北新区,努力改造江南旧城,形成南北互动的中心城市开发格局。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和“一江两岸、四桥连接、组团分布、环道串联”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建设“一湖(东湖)、两区(江南片区、江北片区)、三路(***大道、滨江大道、环城干道江南段)、四桥(汉江大桥、汉江关庙大桥、汉江七里沟大桥、汉江中渡大桥)、四场(金州广场、中心广场、桥西广场、双城广场)”,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辐射带动和承载能力。努力把***建设成为交通枢纽、区域物流中心和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到20xx年,力争形成中等城市轮廓,城市人口发展到40万人。
●竭力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按照“一心三极多点、功能差异互补”的总体布局,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西部石泉、东部旬阳和南部紫阳县城为经济增长极,以“一江两线(汉江和公路、铁路沿线)”30个重点集镇为网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擎”,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加大九县城建设力度。以旬阳、石泉、紫阳为重点,依据各自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格,准确定位县城功能,加快县城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加大产业建设力度,扩张县域经济总量,发挥辐射聚集效应;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增加县城人口,加快推进房地产开发,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供水、输电、道路、通信、市场、垃圾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力争“十一五”末期完成旬阳、石泉撤县设市的申请上报工作。
●突出加快30个重点镇建设。科学确定城镇功能定位,优化城镇结构布局,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城镇人口为重点,探索有效机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强化城镇管理。增强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本,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新途径。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通过不准实施、项目不经审批不准动工规定的规定。深入开展城市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根治脏、乱、差现象,彻底改善***城镇面貌。
(八)以教育、文化、卫生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调整布局,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体系。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快优质高中建设,提高初中升学率;强化职业教育和农村远程教育,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科学设置专业体系,力争建设6个职教中心,着力培养、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努力造就一批适应性强的技能性劳动力大军。每年输出技能人才15000人;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以***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境内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提高全民教育文化素质。
●加强卫生事业建设,努力提高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防范能力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基本保险和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卫生保健水平。集中力量建设好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以及176个乡镇卫生院,到20xx年,基本建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汉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重点扶挖掘、整理和弘扬以汉剧、紫阳茶山民歌等为主的汉水文化项目;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市文化艺术中心、影视演艺中心以及农村文化站建设;加强汉水文化资源的整合、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构建“一县一品、各具特色、与时俱进、文明高尚”的汉水文化体系,强力扩张汉水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以推广、应用数字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信息事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的覆盖率,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以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积极发展以互联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传媒事业,加快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以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步伐,尽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
●加强计划生育和体育工作,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坚持优生优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生育质量。加强县乡计生服务站建设,力争建设50个县乡计生服务站;全面落实农村双女户的奖励政策。加大城乡健身场地建设,增加公共运动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体育事业,着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质。
●加强劳动就业、劳务输出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劳动力市场,发挥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三大作用,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增加城乡人民收入,每年劳务输出40万人次。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扩大享受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城乡居民覆盖面,到20xx年,全市各项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工作,建立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改革成果。
五、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措施
1、全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牢固树立“规划以项目做支撑”和“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意识,认真策划、论证、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健全前期工作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加大项目争取工作力度。精心搞好项目的推介和宣传,聚集社会资本;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抓好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的在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不懈地优化建设环境。改革开放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力。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着力根除体制性障碍,切实改善法治、政策、信用和服务等软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资源优势,有效地激发和聚集民间资本;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共服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采取多种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埠资金、技术及其它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加速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建适应加快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以存量换增量;通过重大项目,积极吸引和利用国外贷款、国内贴息贷款、国内外游动资本,激发各类资金向***聚集。完善贷款担保、财物保险体系,激发各类市场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激活社会资本。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保险、证券业发展,加快建立资本市场,运用BOT、TOT等多种融资形式,构建适应***发展、市场要求的投融资机制。
4、坚持“科教兴安”战略,保障人才、技术需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念,坚持“科教兴安”战略,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大力引进、消化、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实现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深入开展科技研究、科技创新,增强产品、产业科技含量。切实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和推广,增强全民科技素质。依托***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人才的培训、开发和引进,完善人才使用、管理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各类必备人才。
5、发挥政府综合协调职能,强化行政推动作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深入贯彻国家西部开发、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用足用活国家财政、税收、农业等各项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结合***客观实际,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财政税费、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按规划办事,本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民分忧解困的目的,充分发挥政府组织、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拥有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附:***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表(略)

工程建设发展规划



根据自治区商务厅《转发商务部关于做好20*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的通知》(内政商建字[20*]116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20*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建设项目发展规划。
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和20*年规划目标、内容
我市现有科尔沁区、开鲁县等六个试点旗县,通辽市日升日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通辽市金桥农资农贸有限责任公司等八个承办企业。其中:通辽市进前佳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由于企业发展战略调整,提出自愿退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内蒙古岳泰股份有限公司在20*年未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今年,向自治区建议取消两家承办企业资格。
我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自上而下形成了强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良好氛围。截止20*年底,全市通过验收合格的农家店490个,在建配送中心16个,中心店18个。乡级农家店覆盖率达到92%,村级农家店覆盖率达到13.2%,为实现我市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0*年,按照商务部和商务厅“县市全面推进,乡村扩大覆盖”精神,库伦旗、霍林郭勒市也要进行农家店布点,使我市全面展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在总结过去两年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所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本着创新工作的精神,对20*年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提出新的工作思路:
1、工作目标: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89个,新建和改造配送中心20个。截止20*年年末,验收合格的乡级店覆盖率达到100%,村级农家店覆盖率不低于35%。在各旗县市区基本形成县、和村三级布局合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设施达标、功能齐备的日用品和农资农家店连锁经营服务网络。(详见附表)
2、规划具体内容
(一)20*年,霍林郭勒市、库伦旗发展成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市、旗,我市旗县市区覆盖面达到100%。同时,为保质保量建设农家店,申报1个农资承办企业、2个日用品承办企业。
(二)新建和改造乡村两级日用品农家店544家,20*年年末,全市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面达到30%以上。
(三)新建和改造农资农家店245家,20*年年末,全市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以上。
(四)新建和改造日用品配送中心(或具备配送功能的连锁中心店)19个,其中大型综合配送中心2个,商品配送率超过40%。新建和改造农资配送中心1个,农资承办企业对农资农家店配送率超过80%。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品配送问题。我市农村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空间跨度大,这就给下步承办企业配送商品带来了难度。
2、农家店网络布局不尽合理。在已建成的农家店中,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心集镇与经济发达的乡村,因农民购买力强、效益好,农家店发展快,店与店相距较近,比较集中,而偏远落后的乡村发展相对缓慢。
3、农家店自身业务管理有待规范提高,商品配送率偏低,网络功能有待进一步扩展。
4、政府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需进一步完善。比如试点企业启动资金筹集困难、对试点企业建设的贷款扶持政策因担保原因难以得到落实等。
三、保障措施
1、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为加强对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副市长李秀芝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亚林、市商务局局长张志刚为副组长,十七个市直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任成员的通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流通科。各试点旗县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2、工作上体现“两个早”,即3月份开始,各龙头企业农家店选点改造早安排,力争10月底全市农家店验收早结束。争取在自治区第一个完成我市验收。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各试点旗县区、各试点企业要及时沟通,互相配合,从抓管理制度入手,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培训制度、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商品质量保证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农家店宣传和运行质量的管理,充分发挥主要媒体的作用,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情况。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做好、做实。
4、严格验收程序和标准
严格按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验收办法的通知》(内政商建字[20*]343号)的要求内容和规划数量验收,好中选优,把运作规范且建设质量较高的农家店优先纳入验收范围。逐项进行验收。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商品价格、统一服务规范。对验收合格的农家店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公示,同时对农家店实行动态管理,对未达到标准的农家店取消其资格,并收回资金补贴。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公司发展规划方案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