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习动机的实践研究》方案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根据公司发展的相关要求,我们要着手开始写一份方案了。方案是一种行动的计划,一篇合格的方案应包括哪些方面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习动机的实践研究》方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农村初中中培养学习动机的实践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是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引起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因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其重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物理学科在中学阶段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既有系统的理论、精确的计算,又有生动的实验,而且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也联系紧密,应用性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多样性。

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程度对物理学习也有不可乎视的影响。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有着更强的动机,为自己,也为了不辜负众人的期望。另外,一些消极因素,对物理学习动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所以,研究探讨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动机,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情况,对于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本方案旨在以已有的学习动机理论为指导,积极地研究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发展规律及培养物理学习动机的方法,为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水平,促进物理教学和目标的落实提供实践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

在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今天,学习动机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往的研究均表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中的成就动机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刘晓明等,1991);教学中不同的目标结构会导致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动机,从而取得不同的学业成就(郭德俊等,1994)。这些研究均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学习动机进行了探讨,且着重研究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对于物理学习动机的研究,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滞后于一般学习动机的研究。表现在或未能及时吸收已有的一般学习动机理论,偏于经验性的调查分析;或照搬一些学习动机理论,未能反映物理学习的特点;对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研究也较笼统。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改善学生的内部动机系统,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为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关于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理论价值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动机的作用可表现为确定方向,提供动力,控制进程,促进成功等几个方面。我们教育者应该重视和遵循动机作用的规律,通过本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证动机理论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上的应用,力求使学习者保持适度的动机强度水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目标

1.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内容。

遵循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系统性原则,通过开设激发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为主线的系列活动及上好每一节课,探索出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如何激发的方式,初步形成一套适合的操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逐步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

3.根据影响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甚多,重要的是研究哪些因素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依据这些因素进行改进我们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深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2.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学习动机形成原因,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等。

3.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习动机理论,制定出物理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同一课题的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向指导。

2.调查研究法:家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再参照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及有关专家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把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分为6种基本类型。每个类型均包括若干项调查项目,制成调查表。

3.实验研究法:从该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假设出发,有效地控制无关因素,成功地操作相关条件,科学地观察,开展研究实验,检验理论设想,丰富研究形式。

4.行动研究法: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行动结果是检测课题绩效的主要途径。

七、研究措施

1.调查现状

首先确定调查的对象为农村初中初二、初三学生。其次,按不同的调查方法组织具体的实践操作,下发调查表、座谈、专访、测试等,采用切实有效的调控措施,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再次,清点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教学科研要求。

最后,对材料进行分析,了解成因,对策建议切实可行。

2.实施实践

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学习动机理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督促、激励等方式促进学习动机创建。研究课堂教学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创建民主、开放、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为课堂教学找到好的方式方法。

八、研究步骤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在准备阶段中,应精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查阅有关文献、作一定的调查研究、进行调查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9月)。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开展好日常教学活动,积累研究资料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典型案例等。

3.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全面总结、回顾研究的全过程,利用研究中获得全部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思考,从而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发现教育的规律。形成总结报告。

九、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主要观点:把强化看成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认为有效地使用各类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外来动机。

2.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主要观点:将需要区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7种,前4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3个层次为高级需要。该理论认为人的各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3.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阿特金森。主要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可以通过成就动机训练来培养。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败,竭尽全力争取好成绩。

4.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海德、罗特、维纳。主要观点: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学生会对学业成就进行归因,归因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不一样,通过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习得性无力感理论

代表人物塞利格曼。主要观点: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连续失败的体验会使人产生无力感,要注意消除学校的“不可控状况”和学生的“结果不可控”认知。

6.自我效能感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主要观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采取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成就目标理论

主要观点: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划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主张在学校教育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

十、预期效果

本课题将以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预计一年完成。

F132.com精选阅读

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的学校体育通过十五年来的改革,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教学体制,正走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体制,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开辟了新的天地,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向开放的新体制过渡,新的过渡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正在实施之中。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问题却依然存在。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其中设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点指出:"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二是领域目标,其中运动参与目标的第一点指出:"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体育要有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三是水平目标,它指出"学生要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可见本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还没有实际的、可供大家操作的东西。为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二、课题的界定

1、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

2、小学生体育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盎然,不知疲倦。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体育兴趣也有一些变化。研究表明,一至三年级为充分活动阶段,他们多选择游戏、跑步等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活动;四年级为变化剧烈阶段,喜欢球类者急剧增多,占53.1%,不喜欢球类的占14.4%,体育兴趣有明显分化;五至六年级为喜欢学习运动技术阶段,有更多的学生喜欢跳高、跳远、武术、球类等有一定技术、技巧的动作项目。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的理论性目标

体育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对体育学习活动产生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要想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就必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把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把学生潜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他们的认识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密切相连,也和支持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直接相关,它贯穿于体育学习中的知识习得、技能掌握和身心发展之始终。因此,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要加以分析、研究,探索解决的方法。这对今后进一步实施,加快推动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2、课题研究的实践性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体育、爱学体育、学好体育。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调查研究

2、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

3、提高小学生体育兴趣能力的操作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1、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通过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喜欢从而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动力

五、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小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教育专家谢月芳在《关于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小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六、选题依据

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力求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前体育课提倡的成功教育、快乐教育,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引导人们实现远大理想的第一步。美国教育学家杜葳曾经说过:"教师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建设、引导和帮助,创造儿童喜爱的环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兴趣这一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受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教学理论的偏差,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反复、重复的现象,使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偏项的现象,很多学生逐渐的对体育课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很多学生上课懒散、练习质量不高、怕苦怕累,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中尤其突出。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呢?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越来越差呢?再全面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如何提高每个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运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加强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资料文献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时间成果,结合本校的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2、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的现状,看看哪些体育项目是学生比较喜欢的

3、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实施办法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的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9--2013.12)

(1)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

(2)收集相关的各类资料,做好资料调查的表格

(3)制定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4.3--2014.12)

(1)将课题方案具体细化,有专人负责执行,开展全面实施

(2)开展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为结题收集充分的研究资料和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14.12--2015.7)

(1)课题进入总结阶段

(2)完成整理研究资料及档案

(3)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4)召开结题汇报会,请专家、领导鉴定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方略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2、完成研究论文

3、对以后再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效率上提高一定的参考意见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将走进我们校园,走进师生生活,为了应课改新形势,适应语文学科发展要求,我校承担了咸阳市教育科研课题《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实践》,根据课题的研究需要,我们分四个子课题分项专题研究,课题《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就是其中一个子课题。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主性的不断销蚀,这是一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它不能适应的发展形势。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课题研究正是适应了这一形势而提出来的。
二、理论假设
课题研究探索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途径,课题研究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策略,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分享合作的喜悦,探求精彩的未知世界;唤醒、激发、提升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技能、过程、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纳要》,是本课题研究的总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方式的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是该课题研究的归宿。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任务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模式,转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唤醒、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优良的学习品质,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实现心灵对话。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途径和策略,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五、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一)研究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
1、采取理论研究法:研究《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方式的理论,学习借鉴教育界关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专著及相关论文与经验材料。
2、采用实践法:实践师生交住、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3、采取调查法: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方式方面的实际情况,为课题实验、研究积累原始资料。
4、采取材料分析法:收集实验材料,分析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二)研究的原则
本课题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坚持循序渐进、独立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经验与创新结合的原则。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1—2003、6) 成立子课题组,确定研究人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1、组织研究机构,确定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做好课题分解及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
2、讨论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
(二)研究实验阶段(2003、7—2005、10)按照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及时总结。

1、课题从下面几个方面研究、实验。
教学方式方面:
(1)体现师生互动,实现有效对话教学。
(2)以学论教,改变课堂教学评价。
(3)灵动调整,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方面:
(1)引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引导合作学习方式的构建,让学生分享合作的喜悦。
(3)引导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乐于探求精彩的未知世界。
2、分专题研究、实验。
3、及时总结、撰课题研究论文。
(三)总结阶段(2005、10)完成课题的总结工作:形成研究报告。
七、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研究论文若干篇。
3、实验课教学设计若干份。
八、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姚 丹
组员:麻永华 王亚娟

《初中数学课堂本色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方案


《初中数学课堂本色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使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确实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鲜活与灵动。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理解还不够深刻,使得部分数学课堂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虚假繁荣”等不良的现象,对教学效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现象之一:数学课堂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特别是一些数学公开课、竞赛课等是非情境不上,好象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标理念的数学课。

现象之二: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活动”只见“活动”不见“数学”,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味”。

现象之三:数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

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

面对这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等待和观望显然不是办法,因为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一些教师忽略了数学真实、本色课堂的呈现,数学课堂首先应该立足于本色教学。而课改中倍受关注的“动态生成、真实有效”的理念却恰恰追求了课堂这种真实本色的回归,它意味着在生动可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砥砺、启迪,从而使数学课堂因真实本色而更具魅力。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本色,在思想上是来自道家的自然归真思想;在文学上,北宋时期兴起的“本色论”,其主流是对词体的推尊,雅化、尚美,以至于南宋前期“词主情性”,一系列的学者对本色有过相当充分的认识和争鸣。

本色教育就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天真自然的品质,引导他们通过观察世界的美好和谐,强化善良与博爱之心,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力,在成长中形成自然而然的自我纠正。在这样的观念下从事教育教学,教师会变得乐观、真实、有趣、进取。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已提出了“本色课堂导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专题。2009年07月李从华在他的论文《着力打造本色的数学课堂》中从情境创设、探究活动、合作学习、课堂评价四个方面来打造本色的数学课堂。本课题主要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色,同时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数学课堂的本色又是什么进行探索与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最前沿的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因此,它必定比以往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更能体现时代的教改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预期目标;

总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数学课堂是求“真”,务“实”的课堂,本色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细分如下:目标(一)

1、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对中学数学教学趣味性、数学味、生活化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形成数学教学的理念。

2、探索、形成一系列有鲜明特色的中学数学本色课堂教学操作方式。

3、探索、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学数学学习的评价体系。

目标(二)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思考

4、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5、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6、发展统计观念,具有初步的概率思想。

7、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8、针对现实生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9、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0、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11、对自己的数学实践,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12、懂得数学的价值,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3、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和人类社会。

14、建立自信、有坚强的意志。

15、勇于探索,热于创新。

16、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研究内容:

1、趣味性的本色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事物使学生忘乎所以、乐此不疲。有趣的数学课堂,能使学生舒心、安心,积极踊跃地发表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乐于把自己的理解感悟与他人共享。数学学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用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去思、动口去说、动眼去看、动手来做……这样学生就能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无暇他顾,就能集中精力探究创新,个人能力、素质就能得以提升。

2、数学味的本色课堂。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和数量关系。”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正视一个事实——数学对象描述形式的高度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就知识教知识,而更重要的要联结这些知识的思想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要重视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的学生,就要在数学课堂上学到本色的东西:概念、计算、思维方式等,这些才是构成数学课程“数学味”的核心要素。

3、生活化的本色课堂。《全

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的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而且还应当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生活中现实的问题。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主要运用调查法研究现行教学中制约课堂的因素。

2.案例研究法:研究本色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性,运用对照手段验证本色教学的优越性,同时收集优秀案例。

3.行动对比法:对学生能力提高,成绩取得等综合素质进行评定,然后与平行班级进行对比。

(二)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设计恰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

3、贯彻实践观点,把已经成熟完整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中付诸实施,进行实践。

4、对实践成果进行调查,对学生当堂反映及上课效果进行有效纪录,及时与组员讨论反思,对有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或重新设计。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①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2月,理论学习和探索阶段,重点学习叶圣陶的教学观与课堂实践论,学习相关的最新的理论,以自觉的行为、高涨的热情投入实验。

②具体实践阶段:2009年3月——2010年7月,运用崭新的理念以及“先行者”的经验指导课堂实践。

③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按照分配的任务总结、反思、归档、写结题报告。贺迎春负责全面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杨竹君负责各类表册;王海珍负责案例的收集及汇总;孙晓敏负责案例的校对。

六、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组,由贺迎春任组长,由孙晓敏任副组长,初一数学教师为成员,除特殊原因任何人不得终止研究。

2、制度保证。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

(1)汇报各子课题组研究的进度和进展情况;

(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

(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各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共性;

(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各子课题组每2个星期召开一次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交换情况、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组织学习,安排下阶段工作。

七、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本色教学案例集》

3、数学本色教学研究的相关论文。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之 “家乡·社会·文学”

二、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课改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但作为乡镇中学,结合本镇教育现状,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我深切的体会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严峻性。学生阅读面窄、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不高,亟需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拓宽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而大部分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实施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他们认为综合性学习是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有的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把内容当作课文来讲……更有一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的追求学生的应考成绩,根本不从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实践,不能立足于学生终生素养的形成,不能立足发展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悖于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有悖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有悖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有悖于教师的职业职责。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在区教研室的引领下着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实践研究,期望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体系。

三、理论依据

崔峦在《《/SpAN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文中指出:“日本的‘综合性学习时间’是超越学科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则是植根于语文学科的、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习,和日本的‘综合性学习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突出自主性,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从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到学习成果的呈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它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注重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因为是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它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的综合。要完成综合性学习,起码应具备资料的搜集能力、资料的分析判断整合能力、与同伴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探究性论文的写作能力、汇报展示能力和资料分类积累能力。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二是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内,而是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向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四、课题界定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五、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初步构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体系。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 研究建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效地开掘本地潜在的本土资源,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注重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角度去研究,使项目设计及过程实施体现语文学习的有序性、阶段性和渐进性。

3、研究建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案,改善现行教育范式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让成绩成为改造教学过程的自然结果。

六、研究对象

七——九年级的学生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接收新鲜事物,喜欢探索、乐于实践,并且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思维水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综合性学习以其新颖的学习方式,开放的学习环境、多样的实践机会,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综合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亲历问题的提出、设计、操作、成果表达和检验等探究过程,体验过程、积累经验,掌握问题探究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并通过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炼,提高语文素养。

2、师资条件

2011年,我校顺利通过了省级课题的结题,语文组陈允红校长、王孝珍老师参与其中,积累了课题实践的宝贵经验,为本课题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允红校长作为我校语文学科的包组领导,对此课题的实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并能保证研究经费的投入。课题组成员中有三人曾获得过历城区教学能手的称号,陈允红校长是济南市语文中心组成员,各年级的备课组长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组内成员有课题实验的激情和精力,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3、环境条件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得到了区教研室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同时得到了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课时保证。校图书室比较丰富的藏书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资料搜集。学校附近有山东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四门塔、九顶塔、涌泉以及丰富的乡土资源,社会资源比较广阔。

八、研究内容(课题设计)

1、主题设计思路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立足于“语文味”和“综合性”两个特点,我校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家乡·社会·文明”为总课题,根据七八九三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历程,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本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原则,下设三个主题,分别是:走进美丽的家乡、走进广阔的社会、走进灿烂的华夏文明。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开阔语文视野,关注身边的语文元素,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热爱灿烂的华夏文明,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主题及子课题设计简析

七年级设置“走进美丽的家乡”主题,下设“四季风光、泉韵叮咚、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物产资源、旅游名胜”六个子题,通过观察描摹、调查访谈、资料搜集、为图(乐)配文、朗诵、文艺表演、导游解说、主题写作等系列语文活动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保护家乡、回报家乡,促进学生高远立志、勤奋学习,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家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八年级设置“走进广阔的社会”主题,下设“木石人生、网络漫游、报刊影视、佳节诗话、街头巷尾、异域风情”六个子题,通过观察感悟、阅读浏览、资料搜集、调查访谈、辩论赛、主题写作、文艺表演、导游解说等活动方式,在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广阔的社会是语文的大舞台,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小到一草一木、大到辽阔的网络,近如街头巷尾,远至先秦上古,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捕捉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感悟语文的缤纷多彩,激发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理解生活的真谛。

九年级设置“走进灿烂的华夏文明”主题,下设“当代文苑、现代文学、明清小说、宋词遗风、唐诗古韵、诸子散文”六个子题,从眼前比较熟悉的文学样式入手,沿着历史文化的长河、逆流而上、追根溯源。引导学生赏读古今名作、走进文化名人,追寻大师的人生轨迹,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通过朗诵、资料搜集、辩论赛、情景剧表演、演讲、、作文等语文形式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文明的摇曳多姿、源远流长,同时学习大师们积极进取、乐观旷达、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强化生存意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正确地面对人生、勇敢地面对挫折,朝着理想的彼岸扬帆远航。

3、主题及子课题一览表

柳埠一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系列主题 (总课题:家乡·社会·文学)

年级 主题 学期 子题 时间安排 年级负责人 阶段实施者

七年级走进美丽的家乡

第一学期 四季风光2013年9.4-10.4

王元勋 赵延勇 陈法国 王元勋 冀翠萍 马长英

2013年10.4-11.4 民风民俗

2013年11.4-12.4 第二学期 历史文化

2014年2.20-3.20 物产资源

2014年3.20-4.20 旅游名胜

2014年4.20-5.20 八年级

走进广阔的社会

第一学期 木石人生

2013年9.4-10.4

谷立华 谷立华 王燕伟 梁伟 王加梅 张立华 网络漫游

2013年10.4-11. 报刊影视

2013年11.4-12.4 第二学期佳节诗话

2014年2.20-3.20 街头巷尾

2014年3.20-4.20 异域风情

2014年4.20-5.20

九年级

走进灿烂的华夏文明 第一学期

当代文苑 2013年9.4-10.4

张甲芳

陈允红王英 张甲芳 宗西涛王孝珍李善红

庞立莲孟祥国

现代文学 2013年10.4-11.4

明清小说

2013年11.4-12.4

第二学期 宋词遗风

2014年2.20-3.20 唐诗古韵

2014年3.20-4.20 诸子散文

2014年4.20-5.20

九、具体实施步骤

1、 准备阶段:(2014.2.17----2.25)

(1)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3)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2、实施阶段:(2014.2.26----5.16)

(1)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2)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小组分工——公布评价方案(参与的深度、广度、积极性,参与人员的多少,探究成果、展示形式的活泼新颖)——在组长带领下本着“自主——合作”的理念开展探究活动,并填写“综合性学习”报告册——教师检查督促——各组梳理探究成果,确定展示形式——分小组展示——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评选优秀小组及优秀个人——学生总结收获,抒写探究体验,填写综合性学习报告册。

(4)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展评。

(5) 每位教师准备一节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课,进行研讨。

3、总结阶段:(2014.5. 17----6.20)

(1)举办综合性学习成果展览

成果展示形式有:

手抄报、探究报告、朗诵会、会、演讲、小品、情景剧、辩论、歌曲、评书、相声、三句半、绘画、图片展、实物展、导游、视频、影片、纪录片等等

(2)各级部形成阶段性报告,并汇总形成学校阶段性报告总结

十、课型设置及活动流程

(一)起始课

是当次综合性学习的“立项课”和“引路”课。起始课的关键词是“组织”、“策划”“磨合”等。主要任务是:

1、根据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确定子课题

让全班所有学生先各自提出一个子课题,并说出确定这一子课题的理由以及完成这一子课题的现有条件,然后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子课题进行甄别遴选,最后由学生集体确定。

2、教师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把握学情及教情

分析学情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以及各自的学习风格。教师讲解研究方法、应用到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教情分析主要是了解教师自己适应当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能力和对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制定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案

包括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是什么,用哪些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应采用哪些操作程序、学生的具体分工等等。子课题方案就由相应的成员来决定。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丰富和完善方案。

4、规范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

5、明确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各组的基本任务

根据课题主题,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各组分别承担一个子课题。每个小组成员要有具体分工,各自承担具体任务。分组的原则,一是组内成员不同的特长和爱好,二是组内成员水平能力的差异,三是组内成员各自具有的条件。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组合方式较好。

6、具体指导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一是总体指导。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在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每一个同学都必须围绕既定的子课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在众多的学习资源中选择切合当次活动的学习资源,搜集实物并做好活动记录,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进程和方向,提出和规范综合性学习中的行动方式,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初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还要告诉学生要做好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知识和思想准备。没有准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二是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子课题或不同组别的学生给予具体指导。

7、指导学生填写综合性学习报告册

(二)探究课

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展开某一方面的探究活动。通过对小组或个人所获取的材料或事实证据的分析和整理,并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论证,形成对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具体任务的正确的解释。探究课的关键词是“自主”“合作” “探究”“调查” “观察”“查找” “搜集”“整理” “分析”“运用”等。

1、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开展小组和个人活动

小组和个人活动的主要方式有:参观访问、座谈调查、现场采访、查阅文献、网络搜寻、实物取样等。这些行为方式,就是要求学生在探究课中,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记录,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

2、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搜集和整理资料

指导学生对搜集得来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大体可分这样几个方面:①实物及文字、图片资料;②采访记录或音像资料;③古诗词名句;④故事、文章;⑤古今人物轶事;⑥语文课程和其它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⑦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⑧家庭资源;⑨各种文化现象;⑩政策、法规等。

3、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整合听说读写能力

小组或个人的探究主要是通过对搜集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研究任务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包括:①精选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内容一致的文章、诗词、名言、警句、楹联;②遴选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相照应的图片、实物,并配以文字说明;③制作反映小组或个人出色完成所承担任务的图文并茂的手抄报;④写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人物故事、人物简介或山川风物介绍;⑤模拟表演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的采访活动的某一片断;⑥整理出语文或其它课程中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相关联的成果;⑦就某一实物或图片或山川风物写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相匹配的解说词;⑧就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某一方面写出创新点;⑨就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中的某一问题写出论辩;⑩写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探究小结。

4、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从某个角度讲就是小组展示,是小范围的展示,其目的是帮助本组成员修改、润色和完善其成果。小组交流是全班交流的基础,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在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步骤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按照计划完成自己负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初步探究成果,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一起整合、分析相关材料。小组成员要对本组成员的初步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帮助本组成员润色和修改其初步探究成果,然后将合作的探究成果拿到班里去交流,参加大范围的展示。

(三)展示课

展示课的关键词是“合作”、“交流”、“分享”、“体验”。在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各个小组或个人用口头、书面、实物或表演等形式依次展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探究任务的探究成果。各小组或个人之展示交流,可以是小组合作的探究成果,也可以是个人探究的单项成果;可以是可观可感的图片实物成果,也可以是某一事件的模拟表演、现场采访、子课题论辩;可以是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陈述,也可以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等等。

1、教师介绍当次综合性学习全程进展情况

内容包括如何确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及能力要求,如何确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子课题,如何对本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进行分解,如何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案,对学生如何分组及内容分工,如何确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如何划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型及各个课型的具体任务等。

2、学生主持人说明本次展示交流活动的大体安排

说明的具体内容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探究主题;本次综合性学习探究子课题的各子课题;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分组情况及各组承担的具体任务;各组展示的先后顺序及串词;每组展示完以后稍作评价等。

3、分组或个人展示小组或个人的探究成果

小组或个人展示可分两部分进行。小组负责人首先简单介绍情况:①小组或个人在当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中所承担的具体的探究任务;②小组或个人在所承担的具体的探究任务中的具体分工;③小组或个人在完成所承担的具体的探究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④小组或个人为完成所承担的探究任务所做的工作;⑤小组或个人在分析和整理材料过程中探究情况;⑥小组或个人探究过程中的主流意见或不同意见。然后展示交流成果:①首席发言人全面展示小组或个人的探究成果;②课程资源项目发言人介绍语文或其它课程中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相关联的探究成果;③文化资源项目发言人展示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内容一致的文章、诗词、名言、警句、楹联等;④学校家庭生活资源项目发言人介绍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内容一致的学校和家庭生活;⑤自然资源项目发言人就某一实物或图片或山川风物配以文字说明并写出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相匹配的解说词;⑥模拟表演项目发言人模拟表演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采访活动的某一片断或学校家庭生活的一角。

4、小组其它成员就某一项目补充

5、其它小组成员可以就自己的所知发表自己的所见和所闻。

展示形式应不拘一格

6、由其它组成员对小组或个人成果及过程进行点评

点评内容有:该小组展示的探究成果与所承担的任务在内容上是否吻合;该小组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该小组的探究过程是否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该小组的成果展示是否综合运用了语文知识;该小组的探究内容是否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和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等。

(四)总结课

总结课的关键词是“反思”、“互动”、“交流”、“对话”。在综合性学习展示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交流,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活动以后的收获。或反思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表现,或畅谈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收益收获,或督查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情况,或查找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尚须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的办法等。总结主要有问答式总结、采访式总结、茶馆式总结、对话式总结、文稿式总结、演讲式总结、论辩式总结七种方式。通过这七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使学生在全面总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重新认识小组或个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找出小组或个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的不足,充实和完善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帮助学习在总结过程中学会处理资料,注意筛选信息,考虑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或探究成果的评价。

1、

反思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收获、体会和不足

2、小组总结

反思小组全体成员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小组成员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各自的行为表现,检索小组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取得的突出成果,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找出小组在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组内成员在自评的基础上互评,本组成员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实际收获等。小组总结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发言,不存在不发言的小组成员。

3、全班总结

全班总结的方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依次发言,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发言,还可以以采访、论辩、座谈的方式进行,个人总结个人的,小组总结小组的,全班总结全班的。

4、教师总结

着眼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重在评价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教师总结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对学生参与的全过程进行评述,二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及成果进行评说,三是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进行评议。具体地说,教师对当次综合性学习的总结,可以关注以下几点:①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态度;②学生占有资料的途径方法以及处理资料的表现;③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④学生对待活动中“临时问题”的态度及处理过程;⑤学生开展活动的深入程度和体验程度;⑥学生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程度;⑦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表现和成果的质量。

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收获填写到报告册中。

(五) 写作课

教师及时指导学生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写作。它既可以是片段式的(如:体验,启发,感受,评价等),也可以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这样就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而避免了写“说大话、说空话”的无味作文。

十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中,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教育档案,全面正确地掌握语文综合性的有关资料,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2、行动研究法。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活动,不断反思、总结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效的组织策略,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指导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归纳并整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方法的有益经验,融入到教师们日常教学活动中,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保驾护航。

5、案例分析法。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就活动的内容选择、时间安排、组织形式、活动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反思,由特殊到一般,然后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活动组织策略。

十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总负责人: 陈允红 赵延勇 王孝珍

负责:(1)设计总体计划、安排人员分工;联络指导机构,保障经费开支。

(2)深入课堂听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协调各项研究工作。

(3)设计研究方案,搜集研究数据,分析研究情况,撰写阶段性成果或研究报告。

2、各年级负责人: 谷立华 宗西涛 张甲芳

负责:(1)制定各级部的实施方案与计划,安排好本级部人员分工

(2)督促本级部老师按照方案进行课题实施

(3)整理并收集本级部课题实施的相关资料(照片 录像 教学设计 过程评价 成果展示 教育随笔 论文等)

3、阶段实施者: 陈允红 李善红 王燕伟 王元勋 冀翠萍 孟祥国 王加梅 宗西涛 梁伟 庞立莲 王孝珍 赵延勇 王英 张甲芳 谷立华 陈法国 张立华 马长英

负责:(1)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

(2)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3)整理并收集任教班级在课题实施时的相关资料(照片 录像 教学设计 过程评价 成果展示 教育随笔 论文等)

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方案一: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题目:

解决分组探研中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的问题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上小组讨论时免不了会有声音,有的同学借机会开始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学生打着讨论的幌子,借机聊天,不参加讨论,有的纪律较差的同学干扰其他同学的正常讨论的问题,造成组内不团结,有的组内同学能力强,不参加讨论,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些问题都没有被组长的正确解决。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解决分组探研中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的问题,使小组的合作更加密切,没有无所事事的学生,实实在在的做到分组探研的和谐高效;使生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课堂,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情景创设

2、分组探研时问题的设置

3、分组探研时无所事事的同学的各种心理及表现

五、课题研究预期达成的目标

1、能够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

2、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中,并且有的放矢

3、分组探研时力求做到一帮一、一帮二等互帮互助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探究法、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步骤:1、准备阶段,时间划分:2013年3月2013年3月中旬。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确立课题,对课题论证,拟定课题研究初步方案,对课题申报进行设计。

本阶段预期成果:前期论证、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2、实施研究,时间划分:2013年3月中旬2013年8月。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修正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实践,取得中期成果。

本阶段预期成果:调查报告、教学案例、等。

3、总结阶段,时间划分:2013年8月2013年9月。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报告和论文,邀请研训

员及上级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本阶段预期成果:课题结题报告、课题论文集等。

措施:1、与同组的教师研究在课堂中从问题的设置入手

2、尽量把讨论的问题细小化,让学生都能够有兴趣并参与到讨论中来

3、讨论时发挥组长的作用调控好每组的纪律等

4、指导个别小组或同学的讨论,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兴趣,在同组成员的帮助下积极投入到讨论中,让其学有所获。

5、解决问题

八、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付磊成员:杨成军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堂教学展示

2、积累教学设计案例。

3、教学反思。


方案二: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实验的课题

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题研究是它永恒的主题。吹尽黄沙始现金,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也就有了载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方法。着力改变偏重于记忆和接受的学习方式;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其理论源头是布鲁纳的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的教育观;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校本教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确立整体教学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有利的交流空间,营造探究合作的活动场,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2、变式问题情境,整合学习资源,巧设探索性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3、铺垫问题情境,激励合作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问题展开探究、交流的学习活动。

4、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5、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6、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成果目标

深化素质教育,真正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教师成果目标

经历课题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造就大批教学教研骨干教师。

(四)学生成果目标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实验原则

1、坚持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原则,坚持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拓展思路,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3、科学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可操作性原则。

六、课题研究步骤与内容

(一)实验班级:七、八、九年级,共18个班。

(二)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秋2007年春,准备、立题、开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秋2008年春,实验探究、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08年秋研究、结题阶段。

七、课题研究方法

1、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2、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科书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留有较大空间,想一想中的诱导发现,议一议中的问题提出均有一定深度和相当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读一读中引出多种思路,对问题解决有很大启发性,试一试中具有挑战性,让学生感受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问题情境、探究合作、解释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自主探究和主动交流、是否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负责人:xxxxxx

2、课题研究实验组

3、注重成果呈现

对外宣传辐射,抓好课题研究实验活动:做好实验课实录;交流实验优秀课;制作活动图片、活动光盘;展示汇报课;课题研究论文,每一阶段进行研究小结,阶段成果、每学期末上交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建档,鼓励、支持优秀实验论文在教育教研活动中交流,在教育教研期刊上发表。


方案三: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读得好,才能使他们写得好;阅读是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重大的影响,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大多注重知识的传输,理解过程中也大多注重讲解,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注意力放在答案的正误上,却没有把语文最重要的学习阅读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未能学会自我阅读、分析、理解、答题,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可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轻松阅读理解,从而达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为此,我们提出该课题研究,引导语文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研究语文学法指导,总结有效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形成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指导语文三类课文(精读课文、自读课文、诵读欣赏)的阅读方法。

精读文本要引领学生感知一理解一揣摩,多角度阅读,要学会方法,形成能力;

略读文本要浏览、粗读,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培养迁移能力;

诵读篇目则重在朗读、积累,获得体验,学点欣赏。

2、研究、指导不同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方法

①初一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的方法,指导学生浏览性的泛读方法,侧重学生语文阅读感受的指导。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打开文学之门,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层面上下功夫。

②初二年级侧重指导学生探求性的速读方法,指导学生编提纲、作批注、写好读书随感,做好简要评点,侧重学生阅读体悟的指导。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究、体悟和发现。

③初三年级侧重指导学生品味性精读的方法,侧重于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指导学生写体会、再创作。教师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评价机会,提升学生的读书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质疑、赏析、创新层面上做文章,指导学生写写美文赏析,做做名著荐评。

3、研究各种文体的特点,结合文体的特点进行阅读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章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也应有侧重。要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的特点,对各种文体进行阅读指导。

现代文大致分为三大文体: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条理、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只要把握住文体,阅读就会相当顺利。

审美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无论是阅读课内的还是阅读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我们都应该注意欣赏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思考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对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4、研究、指导各个学习环节中的语文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测试等环节中掌握语文阅读方法,如预习采用读标抄想,听课要求听记思问,复习运用结查练评,注重解题技巧的指导。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综合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五、具体措施及预期成果:

具体措施方面,从时间、指导、活动、课堂等四要素开展阅读教学。通过优化课内阅读、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增设阅览课程、抓好兴趣小组、组织专项比赛,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创意生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体验、交流活动中习得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养成读书习惯。阅读活动中倡导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激活学生持久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读书创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力求形成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力求整理、总结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途径;力求摸索出语文阅读的四种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欣赏能力、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力求总结出指导学生阅读解题技巧的方法。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论文、专刊、课程实施方案、辅导读物、多媒体课件、教案、上课实录、学生作业、学生作文、学生试卷等等。

策划方案,是策划成果的表现形态,通常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策划方案源自于提案者的初始念头,终结于方案实施者的手头参考,其目的是将策划思路与内容客观地、清晰地、生动地呈现出来,并高效地指导实践行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习动机的实践研究》方案》如果还没解决您的需求,请访问我们为您2024准备的“研究性学习方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