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

成大事的人,不仅有宏伟的目标,还需要有计划。为了让我们的事情顺利进行,我们都必须策划出一份最佳方案,方案可以让一个团队变得更加团结,可以更有效的运作一个团队。我们在开始写方案时需要注意什么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提高全县工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华容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大力提升纺织、蔬菜食品、矿产建材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生物化工、果蔬汁、洋酒饮料、新型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通过扩规、提质、创新等手段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具体发展目标是: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24%,到2010年达到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60亿元,在三次产业中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150亿元以上; ---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0家,创省级著名品牌20个,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 ---工业技术改造总额完成5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新增利税4亿元。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要做强纺织产业。对现有的纺织企业要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繁荣产品品种,争创驰名品牌。同时,大力引进彩色棉新品种,不断吸收外来资本投入,逐步将纺纱规模扩大到30万锭以上;整合现有的坯巾织造企业并新建8-10家,发展坯巾联合生产,使生产规模达到织机1800台(套),年产坯巾2万吨;新上1至2个印花染整或电脑绣花项目,不断扩大印花、绣花和染整生产能力,年印、染、绣巾被达到2万吨;大力发展床上用品、服装等下游产品,新建2-3家成品衣加工企业,年生产成衣达到 150万件;力争用5年的时间,纺织产业实现新增产值20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以上。形成完整的纺纱、织造、染整体系,拉长产业链,把我县建成国家缝纫线纺织产业基地,湖南纺织第一县。 二是要做大蔬菜食品产业。蔬菜加工要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田丰蔬菜、雄风食品、升华食品、插旗芥菜工业园等企业为龙头不断发展壮大。扶持发展净菜等精、深加工生产,着力攻克无公害莲藕、莲米、菱角米等水生蔬菜和蕨菜、雷蒿等野生蔬菜的加工、保鲜技术难关,打造10 个以上蔬菜加工品牌,达到年加工蔬菜120万吨生产规模,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淡水鱼等水产品的加工综合利用率,以华凯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并不断改进产品包装,抢占市场份额,争创特色品牌。发展蔬菜汁、水果汁、大米、油脂、茶叶、蛋类、禽类、珍珠等新兴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洞庭精米厂、黄山头米厂、华泰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壮大米业加工和产品的深度开发;以东盛油脂、幸福油脂、塔市油脂、注滋口油脂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油脂加工业,提高下脚料综合利用率,食用植物油年生产量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加速珍珠护肤品、保健品等珍珠系列产品的开发;打破乡镇界限,优化茶叶资源,组建大型茶叶加工联合集团并不断提高茶产品质量;新建3至4个蛋类、禽类加工项目。酒业要在啤酒、白酒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项目新技术,兴华啤酒要扩大pET纯生鲜啤新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建2条易拉罐生产线,使年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在3亿元以上;状元酒厂等白酒生产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实行规模生产,白酒年生产量要达到万吨规模,产值过亿元;开发低度洋酒、果露酒等新产品,低度洋酒、果露酒年生产量达到1万吨规模,产值在5亿元以上。加大矿泉水、豆奶、牛奶等食品饮料的开发扶持力度,以南山矿泉水、丽峰饮料等企业为主加速发展,使矿泉水生产量达到500万桶,奶饮料达到5万吨规模。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能带动基地发展的大规模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积聚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实现农工对接,以工哺农。到2010年,形成产值过10亿元,就业人员在7000人以上的酒业和食品饮料生产区,并带动包装、印刷等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着力把酒业及食品饮料业培育成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 三是要做优矿产建材业。对花岗石、高岭土等资源开采型企业本着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要控制总量,提高质量,关停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小塘口,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重点开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产品成材率。同兴石材、恒兴石材、华建石材、华顺板材等石材加工企业要在巩固提高普通板材、墓碑石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异形板材、精雕工艺品、文化装饰品等高档产品,提高附加值。同兴石材、华建石材还要不断扩大企业外向度,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到2010年,花岗石年开采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高岭土年开采能力达到30万吨,加工高岭土精泥10万吨;板材年加工能

力达到200万平方米,墓碑石、精雕工艺品加工能力达到1万立方米。砖瓦生产企业要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发展空心复合砖,新建5-8家空心复合砖、墙面砖、釉面砖生产企业。大力发展人工速生林,充分利用速生林、棉杆、芦苇的资源优势,发展高、中密度纤维板和复合地板等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及纸浆板生产,新上2至3个新型建材及纸浆板生产项目。中密度纤维板和复合地板到2010年要达到20万立方米,兰峰建材要达到年产100万吨水泥的生产规模。 四是要拓展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机械制造等技术产业。选择一批增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化项目,使其异军突起。通过招商引资,新建2-3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华隆生物要提高生物活性小分子复混肥的产量,并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到2010年达到年产销20万吨,产值在2亿元以上。昊天化工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开发氮磷钾复合肥,恢复碳酸钾肥生产,发展商品液氨,并逐步向“二甲”方向发展,将规模扩大到年产碳铵20万吨、商品液氨5万吨、氮磷钾复合肥5万吨,产值达3亿元,形成以珠头山为中心的化工科技园。加速加快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扩大达普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规模,加大太阳能灶、太阳能空调的研究开发力度;华容水泵、景港风机、万庾打浆机等制造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发展规模;要力促“马自达”汽车配件制造大项目落户我县,带动我县制造业发展。逐步使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化工产业、制造业发展成为新的工业支柱产业。
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F132.Com编辑推荐

县“十一五”公路发展规划


县“十一五”公路发展规划

公路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十五”期间的艰苦努力,全县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初步改变了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状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一五”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继续加快我县公路建设是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一、“十五”公路建设回顾
“十五”期间,在上级有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县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自治州,并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加快了县乡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国省道干线公路改扩建,全县公路能力大大增强,公路通行条件极大改善,初步扭转了公路交通交通运输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落后局面。
至2005年,全县共有12个乡镇58个行政村有5个乡镇19个行政村同油路,通车里程1261.4公里。其中:国道566.378公里,省道188.168公里,县道113.705公里,乡道246.16公里,专用道路147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0.62公里,三级公路708.546公里,四级公路361公里,等外公路127.245公里。与“九五”末相比,通车里程增加100余公里,路网连通度和公路技术等级低、路网路面铺装相对较大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综合公路网不完善,总量不足。县城至各乡镇场及我县周边主要城市的公路骨架尚未完全形成,公路网处于间断状,其功能和效益难以发挥,特别是山区的对外交通不畅,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二是公路网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不协调。加快旅游经济发展是我县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支撑巴音布鲁克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交通通道尚未建成,游客在途时间长、舒适程度低、体力消耗大,旅游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三是公路等级较低,三级及三级以上公路总量较少,四级及四级以下公路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28%,通行条件差、通过能力低;四是公路管理和养护相对滞后。目前,县乡道路建设里程不断增加,但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到公路使用寿命。
二、“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继续保持较高的建设速度;县乡道路建设必须符合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要求,要与自治州公路网布局衔接,完善本县公路网;正确处理公路建养并重的关系,提高投资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公路通乡率和硬化率达到100%,通村率和通村硬化率达到80%,农村公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建立县城与重点乡镇相连的三级以上公路为主的畅通公路网;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三)面临形势:交通部已明确提出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抓紧做好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五年千亿元规划”的前期准备。力争到2010西部地区90%以上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同时,继续实施“通达”工程,力争到2010年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自治州也提出从2005年至2010年实现交通发展四大宏伟目标:“一是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建设400公里左右的通达公路;二是90%以上的乡(镇)通沥青路;三是60%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路;四是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可以说,农村公路在今后5年面临着良好的形势,大力兴建农村公路已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机遇难得,我们必须抓好机遇,全面完成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任务。
三、“十一五”公路建设的重点
根据自治州公路发展计划和和静县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十一五”公路建设以 县乡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支持国省道公路改扩建。县乡公路是农村的主要交通线路,要坚持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当地小城镇建设、资源利用以及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抓好通往经济中心、交通中心、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出口路”建设;抓好农业、生态、矿山、旅游等资源开发和贫困乡村联片开发的“经济路”建设;抓好不通油路的乡镇和行政村、自然村的“公路”建设;加大客运站点建设力度,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1、通达工程
目前,全县12个乡镇中未通油路的乡镇有克尔古提乡、巴音郭楞乡、额勒再特乌鲁乡、巩乃斯沟乡、协比乃尔布呼乡,阿拉沟乡和巴音乌鲁乡,其中巴音郭楞乡距217国道2.7公里,额勒再特乌鲁乡距321省道1.5公里,巩乃斯沟乡距218国道1.5公里,“十一五”期间国省改造以后,通乡油路目标即可实现。克尔古提乡和协比乃尔布呼乡、阿拉沟乡通乡、巴音乌鲁乡是十一五期间通达重点工程。预计完成95公里的四级油路新建工程。
全县共有58行政村,至目前通油路的村仅有19个,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工作力度,按照上级交通部、交通厅政策,力争实现村村通,有条件的尽量采取一切办法铺油,对于里程长,经济社会影响力较大的行政村列入通达工程,完成砂石路面的改造。预计完成823公里的四级油路和砂石路新建工程。
2、通畅工程
针对目前已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以及需要改建的专用公路、资源公路,下大力气争取资金,进行改造升级。预计完成128.6公里的三级和四级公路改建任务。
3、重要的村

与村之间的道路
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道路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严重制约着各乡镇和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新建力度,将重要的村与村之间进行连接,预计新建600公里的四级油路或砂石路,以形成功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4、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公路建设
加强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公路调查工作,切实摸清这些村的公路现状,在“十一五”期间有限安排建设项目,我县共有6个自治区级贫困村,需新建195公里的四级油路和砂石公路,以解决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同公路的问题。
5、客运站点建设
目前,全县12个乡镇有巴音布鲁克区、巴润哈尔莫墩镇、哈尔莫墩镇、和静镇、乃门莫墩乡、协比乃尔布呼乡、巴音郭楞乡、额勒再特乌鲁乡、巴音乌鲁乡、巩乃斯沟乡10个乡镇已建立客运站点,其中巴润哈尔莫墩镇、哈尔莫墩镇、和静镇、巴音布鲁克区4个乡镇可在2005年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可实现巴仑台镇、巴音乌鲁乡、乃门莫墩乡、协比乃尔布呼乡、巴音郭楞乡5个乡客运站标准化建设目标。克尔古提乡、阿拉沟乡、额勒再特乌鲁乡、3个乡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常住人口较少,暂不列入“十一五”建设计划。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渠道
"十一五"末期,建设农村公路1766公里,其中:通乡通达公路92公里,通村通达公路824公里,通乡通畅公路30公里,通村通畅公路110公里,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公路600公里,专用公路110公里,实现通乡公路等级化,通村全部实现通沥青或砂石路的目标,基本解决我县农村公路网三低(路网连通度低、公路技术等级低、路网路面铺装率低)问题。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2903.3公里,公路网密度为7.85公里/百平方公里,较2005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公路发展逐步适应全县工业化建设和城镇、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我县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十一五"期间,预计投资金额达3868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000万元,乡镇自筹13688万元。
五、实现规划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1、继续将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继续把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继续将公路建设项目优先考虑,把公路建设项目作为基础设施优先发展。
2、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适度超前的原则,结合州交通局公路发展规划,努力适应本地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3、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广辟渠道,筹措资金,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在通乡工程建设中把巴音布鲁克区作为重点,连续使用力量,以把握其主动权;在通村工程建设中把里程长,难度大,行政村经济实力弱,村班子战斗力差作为重点,加大动员、协调和支持力度,使其不拖整个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的后腿。
4、研究出台针对我县公路建设的支持政策。包括继续加大经济欠发达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扶持力度,增加规划总量。

区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到2010年,是我区区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全面落实“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筹备和承办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实施“办好新奥运,建设新我区”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北京奥运比赛项目承办地的我区人民,其体育热情,参与意识,健身需求,将日趋高涨。为加快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服从服务于我区这一重要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娱乐需求,出色完成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承办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区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人口逐年递增,2004年体育人口达到62%,人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区、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场地建设及健身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竞技体育成绩保持京郊前列,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形成梯队结构,举重、柔道、田径等优势项目,成绩显著;体育产业发展较快,趋于区域化、规模化,2004年体育产业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已经成为我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振奋地区精神,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看到,我区体育事业的规模还不大,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城八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高水平尖子人才较少,优势体育项目偏少,弱势项目亟待提高;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体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体育设施尤其是群众健身设施还比较落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后;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有形及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够理想;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适应。
(二)我区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8年至2010年,我区体育事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我区处于北京市整体规划中的东部发展带,我区将成为“十一五”时期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其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无疑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今后五年,我区将全面推进并实现“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区经济将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将刺激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将逐年增加。
“十一五”时期,我区将全面推进新城总体规划,必将加快我区重大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大提升我区体育基础设施的总体水平,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和环境。
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我区赢得了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承办权,使我区体育进入以筹办奥运会比赛项目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发展机遇期,为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为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激励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
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派生并存的,机遇的来临预示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责任历史地赋予了我们。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和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确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超常的胆略和付出,加快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我区成功地承办奥运会比赛项目,为造福人民群众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二、指导方针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推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开创我区区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我区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脚点,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我区区人民健康素质作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努力探索群众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全

区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来自小编整理,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方案


“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方案

“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方案

泉州市“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方案
(—)
——泉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加快林业发展为主题,以创新和科技支撑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满足社会对林业多功能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我市林业年发展规划,强化科技兴林措施,坚持科技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即个科技推广体系、个科技活动、项科技示范基地),努力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末,以林木良种培育为主的实用技术和组装配套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推广,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林业领域中的应用取得突破和推广。
通过“实施一个人才战略”,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战略作用,培养一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开发的科技骨干队伍。
林业科研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占地方财政支林经费%中的%以上,林业育林基金和维简费的%,企业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优势企业达到%。
建立珍贵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优质资源基因库、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无性快繁圃计个。
通过省、市验收鉴定的林业科技成果项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以上,林业科技贡献率达%以上,技术创新增加值递增率达到%以上。
林业科技整体水平居全省的前列,部分学科居全省领先水平。
三、主要任务
实施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即健全个科技推广体系开展个科技活动,建立项科技示范基地。
(一)健全个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健全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六有”推广体系,尽快提高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覆盖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六有”即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有一支稳定的、素质高的队伍;有一定规模的试验推广基地;有一套必要的推广设备;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有一批好的推广开发项目。
(二)开展个科技活动。
开展林业科技人员“四个一”活动。
林业科技工作应以人为本,深入持久地开展林业科技人员“一师、一项目、一论文、一讲评”的“四个一”活动,不断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科技兴林意识和自身工作能力。
开展林业科技人员“四技”活动。
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四技”活动,是林业科技人员的本职,也是提高科技人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的关键。
开展科技宣传和送科技下乡活动。
坚持开展科技宣传周活动采用各种宣传形式,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宣传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技术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重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福建省政府《关于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的若干规定》、泉州市政府《关于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省科技厅、林业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若干规定》等文件精神,组织广大林业科技人员把先进适用的林业科技成果技术组装配套并送到林农手中,以提高营造林、护林和森林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开展林业宣标、制标和贯标活动。
中国入世,给林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新世纪林业,必然向现代化林业发展,泉州林业要现代化,离不开标准化。因此,要大力开展宣传林业标准化的重要性,积极制定和实施各项林业标准化,以提高林业各项生产质量,提高林业产出的副加值。
开展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活动。
组织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桉树、福建柏、杉木、马尾松、木麻黄、晚熟龙眼、毛竹、绿麻竹、雷竹、红豆杉等项林业科技成果,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建立项林业科技示范基地。
建立桉树、福建柏、木麻黄、绿麻竹、雷竹等林木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面积亩。
毛竹大径材丰产培育示范基地,面积亩。
桉树等速生丰产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示范基地,面积亩。
名特优新经济林示范基地,面积亩。
马尾松、杉木等低产林技术改造示范基地,面积亩。
木、竹、笋、藤等林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个。
珍贵乡土树种驯化和引进珍稀树种示范基地,面积亩。
林业技术质量标准化示范基地,面积亩。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永嘉县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建设教育强县,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健全我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构建和谐永嘉,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根据《浙江省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温州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永嘉县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以指导我县教育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
一、“十五”期间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以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治教,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实施,提高办学效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为实现建设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2007年底,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41所,在校生14万多人,教职工7458人。其中,幼儿园252所,在园幼儿21231人;小学176所,在校学生69846人;初中52所,在校学生31008人;普通高中13所,学生数15978人;职高6所,学生数7971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242人;此外,我县还有永嘉电大、县教师进修学校等2所大中专学校、38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652个村级教学点,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入达4.79亿元,比上五年翻一番。其中用于校舍建设3.54亿元,新建扩建校舍总计21.1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校舍5.6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消除了原有危旧校舍,撤并初中13所,小学140所,完成了“十五”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任务。永嘉中学、永嘉电大、实验小学新校舍相继建成。“十五”期间投入信息化资金6324.45万元,添置电脑7267台,多媒体教室578个,语音室18个,课件制作室18个以及大量的教育教学软件,建成了教育城域网络,教育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办学条件得到了切实改善,达到了政府、学校、学生、社会“四满意”。
(三)学前教育基本普及
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9.01%,其中县城92.58%,其他88.50%,学前三年教育已达到基本普及水平。
(四)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得到提高
全县小学、初中、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7%、99.27%、98.78%,小学、初中毕业生毕业率分别为100%、99.52%,九年义务教育已实现较高水平普及。
(五)高中阶段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
2007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9.69%,高中阶段教育已逐渐向基本普及接近。普通高中与中等职校招生数比例为1:0.92。中等职校面向产业和市场办学,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平均在96%以上。
(六)成人教育持续升温
全县非文盲率达99.3%,脱盲巩固率达98.5%。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高教自考为主渠道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迅速发展。职业实施政府办学和社会化办学相结合,劳动人口继续教育率达40%。
(七)优质教育区域性推进
“十五”期间,我们以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和学生素质优良化为目标,加快优质资源建设。全县已创建12个教育强镇(乡),建成省市级示范中小学(幼儿园)8所,省市级重点中学4所,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优秀民办学校(幼儿园)2所,国家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所,全县高考上线和录取人数这几年来每年均创新高。
(八)民办教育多样化发展
全县民办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在校生占同级同类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91.85%、1. 03%、0. 71 %、28.9%、35.5%,已形成市场需求主导、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和学校管理规范的民间办学特色。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教育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全民义务教育法律意识尚需加强。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尽管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但山区一些农民对《义务教育法》的内容仍了解不多,义务教育的观念淡薄,流生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
二是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制约教育现代化进程。我县教育的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与《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县教育发展实际的要求相距较大。政府财政的紧缺,义务教育的低收费,导致教育经费的极度困难。此外,部分欠发达乡镇对教育投入捉襟见肘,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三是义务教育发展存在一定不均衡性。虽然我们采取了倾斜政策,但是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来自小编整理,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阅读范文网《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策划方案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公司发展规划方案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