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说课稿: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这篇《历史说课稿:*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四节内容,主要讲述中国*的抗战,先进行了百团大战,巩固和壮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召开了七大,这一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最后日本无条件投降。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节紧承前三节的内容。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攻和相持阶段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由防御阶段的积极抗日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那*呢?因此这一节就彰显了*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体现了*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大溃败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七大的召开为抗战的胜利和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作了重要的准备,为下一章《人民解放战争》的内容作了铺垫。最后,这一节内容很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如今中日关系又处于一个非常紧要的关头,日本安培首相的表态,温家宝总理4月访问日本的融冰之旅,让国人关注,让世界关注,而中日关系的解决和正常化不得不让我们回忆起这悲壮的抗日战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百团大战;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和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2)中国*巩固根据地的政策和措施。
(3)*七大;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能力训练点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为克服根据地出现的严重困难所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八年抗战的历史,说明*坚持全面抗战的坚定性和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培养归纳、分析批较、表达问题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中国*坚持抗战,反对投降,领导根据地军民克服严重困难,制定党的“七大”政治路线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中流批柱。
(2)、通过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抵御外来侵略,实行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也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了战争的痛苦。今天日本右翼复活军国主义的行为,是伤害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感情的事,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一意孤行,不正视历史和现实,必将把日本引上一条死胡同,重蹈当年覆辙。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1)*七大的召开
解决办法:重点是掌握七大的历史地位。可以结合七大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背景下召开,七大的召开使全党在*思想的旗帜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以及七大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指明了方向,从上述几方面认识七大的历史地位,其结论必然是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2)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解决办法:把抗日战争放在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史中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中来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中国*为克服困难,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解决办法:一方面从当时面临的严重困难,中国*是依靠根据地军民来克服困难,靠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政策和措施来巩固、发展根据地的。另一方面党所执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是以国家、民族大局为重,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各阶级、阶层力量一致抗日的伟大义举,反映了*人的高风亮节,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
(四)教具准备: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2)合作教学法
3、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学生的思维较活跃,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
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的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大胆质疑、尝试解决,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如学习*在抗日战争中实行的政策和措施
四、说教学流程:*坚持抗战 -------------日本无条件投降
(一)导入新课:
设计:引导学生回顾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方针变化的情况下,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教师边总结边投影:*题词——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导入新课:百团大战
目的:通过复习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用*题词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讲授新课:
一、*坚持抗战
1、百团大战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八路军总部的战役预备命令”引文资料,提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从背景、目的、概况、意义四个方面归纳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百团大战形势图”和其他有关图片。
(4)、教师小结: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对敌人发动规模的进攻,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锻炼了八路军的战斗力,但也过早地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致使敌人调集大量的兵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此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更为艰苦的时期。
2、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播放音乐 :《南泥湾》
导入: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2)教师讲述并提问:中国*坚持抗战,开辟和扩大敌后战场,使日军不安。为了尽快扫清“南进”障碍,使中国成为太平洋战争基地,日军从1941—1942年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持续的“大扫荡”,导致抗日根据地困难。
提问:(1)日军的军事“大扫荡”有何特点? 根据地带来了什么影响?
(2)1941-1942年根据地出现了什么严重的困难?为了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有何作用和影响?
(3)师生合作:梳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的背景、目的、政策和措施、影响
(4)学生阅读教材,师生合作探究:
①日军的军事“大扫荡”有何特点?完成抗日根据地建设背景、目的的教学
教师归纳特点为:扫荡的次数多,投入的兵力多,战术多变,破坏性大,出示相关历史录像片。在日军的“大扫荡”和“三光政策”下,出现了“家家披麻、户户带孝”的悲惨情景。日本还灭绝人性地施放毒气,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残害我抗日军队,暴露了日军凶残的本性。
②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的措施:教师投影表格,学生阅读教材,师生共同完成。
抗日根据地建设
背 景 目 的 措 施 作 用 备 注
1941—1942年,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为了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 政治 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济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提高了农民抗日积极性,也有利于团结地主一致抗日。 “三三制”政权是*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政权。
大生产运动 使根据地渡过难关,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想 整风运动 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师小结:重点讲解三三制原则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与以前的比较并指出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是两个中心环节.
影响:根据地渡过难关,并得以巩固和发展,体现了*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敌后战场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
(5)、教师过渡:这个时候,新的任务又摆在党的面前,那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如何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进一步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为此,*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了七大。
3、*七大:
(1)、教师和学生按会议的四大要素:背景、情况、内容、意义来整理。
(2)、教师提问:①、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根据大会的主要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的?
③、在抗战胜利的前夕“七大”确定了以*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十五大”确立了以什么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小结:*在《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的党的任务: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其根本途径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这就解决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次大会把*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的典范,这加强了我党的思想建设。会上还选举了以*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使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七大使全党在*思想的旗帜下,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从而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十五大”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目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4)、教师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感觉到党在物质是、组织上、思想上做好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各项准备工作,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来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了。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过程,弄清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和时间。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认真阅读分析教材,引导学生从结束屈辱史-----民主革命------国际地位三个方面分析历史意义,教师最后作总结。
教师小结:从1840年以来饱受列强奴役的中国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反侵略斗争,但屡遭失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进行持续不断反侵略斗争取得的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抗战中,*的威信提高,敌后根据地巩固扩大,人民抗战力量的发展,国民党地位相对下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斗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抗战时间最长,战场开辟的最早,牵制和消灭了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在二战后期参加了开罗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一栏目,分组讨论回答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取得的?
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交流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主要观点:(1)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凝聚力,同仇敌忾、众志成城。(2)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民心的向背,得道多助。(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4)国共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尤其是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和抗日军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5)*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的伟大纲领和指南。
(三)巩固小结:(投影打出知识结构)
*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坚持抗战
百团大战
背景
目的
反“扫荡”斗争 (军事)
三三制”政权 (政治)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措施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经济)
影响 大生产运动 (经济)
整风运动 (思想)
*七大
1.日本无条件投降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2.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原因
(四)练习反馈
(一)、课堂练习:1、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这是因为它:
A、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 B、提高了*和八路军的威望
C、扭转了时局 D、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国内阶级关系变化
C、社会主要矛盾变化D、革命动力的变化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①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 ②*与妥协投降行径坚决斗争 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 ④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七大”的意义在于
A、使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
B、确立了*的领导地位 C、确定了全国抗战的路线
D、为争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报告
(二)、课外练习
1、为什么说*及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通过课外练习,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
2、比较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的不同。*在抗战时期实行此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有哪些?为什么说党的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会议? ?
4、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权建设有何意义?“三三制”政权与国民党政权有何本质的不同?
5、分别叙述近代日本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时两国各自的内在因素,以及这两次战争在国际上的反响。两次战争的结果不同,中国一胜一败,试分析出现这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

fwR816.COm阅读欣赏

初中历史教案:抗日战争的爆发


抗日战争的爆发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先侵占东北,又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中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2.使学生知道张学良、杨虎城为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中国*以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使学生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我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教学重点: 西安事变的原因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难点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在离我们学校不远的卢沟桥有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在那里陈列展出着许多的日军侵华的罪证,马么我们今天就以起来学习第六课抗日战争的爆发。

二、讲授新课

(一) “全国抗日救亡高潮”。

1.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你从哪里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怀有野心?

日本侵略军是什么时间向中国东北军发动进攻

板书:九一八事变

2、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能占领东北三省并侵占华北大片土地?

3.看“读一读”内容,体会东北同胞家乡沦亡的悲愤心情。

沦陷后的东北人民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日本继续侵略下去,中华民族到了什么关头?”

在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关头,中国*提出了什么主张?

活动:比较国民党和*的两种不同的主张

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高潮中,蒋介石在干什么?

讨论:“蒋介石的做法错不错?为什么?”

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在什么时间?

板书: 西安事变

讨论: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教师小结:因此中国*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同意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 “卢沟桥事变”

1、阅读课文:

从哪里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侵略我国?

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这发生在什么时间?

板书: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讨论:为什么说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还击的?

2.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我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三、小结:

1.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解决的?

2.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我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川教版八年级历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这篇《川教版八年级历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川教版八年级历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即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
一、 说教材
(一)、说地位: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落后挨打,积贫积弱的中国多次遭到外来侵略,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国历遭到的一次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华民族被逼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四万万中国同胞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第16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讲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情况。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对以后的国际关系和中日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极为鲜明地体现出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因此,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学习主题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结构: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讲: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主要包括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的原因、情况和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措施。
第二部分是讲: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情况。
第三部分是讲:抗日战争胜利的情况。
第四部分是讲: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第五部分是讲:警钟长鸣和树立正确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要完成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
1、识记和理解:
了解中国*为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的加强政权建设的政策、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等措施,知道根据地军民进行的反“扫荡”斗争,记住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主要内容,*七大的最重要的成就,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能力和方法
通过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背景,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而不是局部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角度观察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
通过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留下的思考,结合当代日本应当如何反省这场战争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眼光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生对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历史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教学重点是:1、记住本课所涉及的重大事件。2、分析理解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是:警钟长鸣和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 说教学方法
1、教法: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以这两个方法为主,同时多法并施。
现代教育学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借助一定教学手段,模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节课为了实现此教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高容量性,恰当选取与设计材料,高效达成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依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一节课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失去了学习的方向,教育教学任务就不能很好完成;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没有教学的必要;那种片面强调教学的某一方面都是不恰当的。本节课为了实现此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以此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学以致用,这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把六十年前结束的抗日战争和现实中的中日关系,以及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结合起来,使本节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使学生走向思维中的“具体”。同样,本课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需要师生身心全方位的投入。指导学生要把多媒体教学与课本有机结合起来,要学生了解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还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等。在师生共同感受、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本课教育教学三维目标才有了达成的可能。
三、说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步进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是教学情景的设计者。我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本课,我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图片长城和一首抗战歌曲《长城谣》(多媒体播放),把学生带进本课教学情境。然后以对抗战的富有激情语言的概述和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图片导入新课。
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抗战胜利结束前的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中国*为巩固抗日根据地,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一)原因?
(二)措施?
通过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多媒体和结合课本整体感知和记住本课所涉及的重大事件:
第16课 抗日战争胜利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一)原因
(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措施
1、政治:(1)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中国*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2、经济:大生产运动。
3、军事:反“扫荡”斗争。
二、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在抗战胜利后,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2、时间 :1945年春 。
3、地点:延安。
4、内容 (1)*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提出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4)选举产生以*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大反攻
1、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
2、苏联对日作战。
3、中国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签署投降书。
这一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重点掌握和了解的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对*七大,我通过问题引入:一个会议有哪些主要要素呢? 引导学生从背景、时间、地点、代表、内容、意义六个方面探究。你认为*七大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七大。我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我再进行补充和归纳。
为了突出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我通过四张图片从不同侧面分别展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接受冈村宁茨签字的投降书。
延安军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广州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
教师还结合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这些这些图片和分析,直观地再现了当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重大意义。
3、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习与探究 根据课本上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是国内原因,1、中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浴血奋战、艰苦奋斗。2、以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能取得胜利的关键。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消耗和牵制了日军。4、中国*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二是国际原因,5、世界人民的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的配合作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外部条件。
4、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在阅读相关的两段材料的基础上,
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主要侵华战争及其结果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抗日战争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1937—1945
侵略者 英国 英法联军 日本 八国联军 日本
结果 1842年,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1860年,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 清政府战败,1895年,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清政府战败,与八国等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本战败,中国取胜。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丧失了大部分领土,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化的程度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情况比较
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占75%) 太平洋、东南亚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37个师团 45个师团 15个师团
二、 反法西斯战争伤亡损失统计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残 死亡(占二战的42%) 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562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组织学生议议: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总结。
5、拓展提升:警钟长鸣和树立正确的观点
联系现实,讨论: 读和看以下文字材料和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树立正确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升华对本课学习的人文主义目的。
6、巩固全课
通过小结和总结,以及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进行反馈。通过课后反思得到教学的提高。
四、 说板书:
板书设计本着简洁、美观,突出重难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作如下的板书设计:
第16课 抗日战争胜利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一)原因
(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措施
1、政治:(1)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中国*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2、经济:大生产运动。
3、军事:反“扫荡”斗争。
二、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大反攻
1、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
2、苏联对日作战。
3、中国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签署投降书。
四、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六、警钟长鸣和树立正确观点
我们要以史为鉴,在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国难的同时,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使国家、民族强大起来。

川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这篇《川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八年级历册第四学习主题的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由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它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节较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活动及影视资料来处理。
本课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处理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来突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教师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客观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及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理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过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学法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观看图片影视资料及讨论等,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理念,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观看图片及设疑等方法点拨课堂重点,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振奋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继而,设疑"全国人民是经过怎么样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取得的胜利,特别是抗日根据地 "将学生思绪由兴奋引入思考,然后出示子目: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使学生确切理解*正确的作战策略与全民参战的的结果,也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七大的召开是及时而必要的,为全面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本子目中主要采用引导,质疑等方法,落实*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本课第三子目内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本课重点,我组织学习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本内容联系了中国近代列强侵华的五次战争,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纵深比较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较全面的历史思维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本课主要由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我采用边授课边解疑,最后归纳小结的方式完成。
八。说课后作业
面对当前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华史实等行径,我强调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提高警惕!

初中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说课稿


《中国*的成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的成立。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中国*的成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本单元是抗争和探索的继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也是中国*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而本课*的诞生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二、说学情
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学生们从小从报纸、新闻等多种渠道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一些共产主义方面的信仰,对本课的学习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首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初步感知中国*成立,然后再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来深刻的认识中国*的诞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从而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说重难点
1、重点: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一大的召开。
2、难点: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本课采取创设情景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图表资料研习法等体现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本课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以中国*召开党会为背景图片,以革命金曲《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为背景音乐,来创设情景,迅速将学生带入到本课的学习氛围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新课教学
(1)十分钟自学,探究三个问题。
探究一、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探究二、*一大召开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探究三、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究,以形成了对中国*成立的初步认识。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对所存在的问题实行帮扶,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接下来,我安排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一: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以及小组合作交流对文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得出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三个:思想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通过对《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地点》的地图观察与分析,可得出*诞生的组织条件是*早期组织的建立。培养学生识读和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并通过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两个时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数据的对比表格,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诞生的阶级条件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培养学生把图表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最后我安排两组展示他们对于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的归纳和总结。
(2)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二:*一大召开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于*“一大”召开的具体学习: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内容、意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可以迅速地完成。这块内容的学习我安排另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学习中,强调学生注意*“一大”召开地点的变化。由于秘密会议暴露的缘故,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一大”的内容及意义是本课的重点。这里我指导学生将会议内容从通过第一个党纲、党的奋斗目标、党的组织原则等方面进行分解,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和记忆。特别熟记*“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的成立。
3、巩固提高
为了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增强学生的理解水平,这里我设置了本课第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大展示的题目:动脑筋思考陈独秀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由于此探究题目难度比较大,拓展性比较强。因而各小组的合作探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
最后我安排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三: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由剩下两个小组展示。由于*诞生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理解*诞生的伟大意义。这里我设置了本课第二个和第三个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大展示的题目:为什么中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与以往政党有何不同?这里的“新”我将引导学生从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工作目标去认识和理解?
4、小结作业
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并根据自己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查漏补缺。最后进入本课的当堂达标抽测环节。来检测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情况。
本课教学中,学生个人和小组团体的表现都纳入了小组评价中,通过小组内合作学习以及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良性竞争的意识。
八、说板书
九、说教学反思
以上为《中国*的成立》说课稿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的成立。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中国*的成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本单元是抗争和探索的继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也是中国*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而本课*的诞生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二、说学情

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学生们从小从报纸、新闻等多种渠道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一些共产主义方面的信仰,对本课的学习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首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初步感知中国*成立,然后再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来深刻的认识中国*的诞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从而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说重难点

1、重点: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一大的召开。

2、难点: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本课采取创设情景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图表资料研习法等体现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本课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以中国*召开党会为背景图片,以革命金曲《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为背景音乐,来创设情景,迅速将学生带入到本课的学习氛围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新课教学

(1)十分钟自学,探究三个问题。

探究一、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探究二、*一大召开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探究三、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究,以形成了对中国*成立的初步认识。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对所存在的问题实行帮扶,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接下来,我安排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一: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以及小组合作交流对文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得出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三个:思想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通过对《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地点》的地图观察与分析,可得出*诞生的组织条件是*早期组织的建立。培养学生识读和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并通过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两个时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数据的对比表格,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诞生的阶级条件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培养学生把图表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最后我安排两组展示他们对于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的归纳和总结。

(2)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二:*一大召开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于*“一大”召开的具体学习: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内容、意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可以迅速地完成。这块内容的学习我安排另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学习中,强调学生注意*“一大”召开地点的变化。由于秘密会议暴露的缘故,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一大”的内容及意义是本课的重点。这里我指导学生将会议内容从通过第一个党纲、党的奋斗目标、党的组织原则等方面进行分解,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和记忆。特别熟记*“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的成立。

3、巩固提高

为了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增强学生的理解水平,这里我设置了本课第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大展示的题目:动脑筋思考陈独秀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由于此探究题目难度比较大,拓展性比较强。因而各小组的合作探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

最后我安排小组间进行交流

初中初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历史说课稿: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文,希望“历史说课稿: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抗日战争演讲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