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路径》教学教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路径》教学教案,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读、思、议中明白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2、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现在,大家看到的图片美吗?知道它是哪儿吗?

它就是迪斯尼乐园,这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迪斯尼乐园有关。

板书:路径

二、直奔中心。

演示: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设计。

引导:路径指的是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谁设计的?

三、走近“大师”。

1、思考:“大师”是什么意思?

2、对比: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

世界建筑师格罗培斯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细读一二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格罗培斯确实称得上“大师”?

4、研读:

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

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格罗培斯不愧是大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很高,追求完美。

过渡:就是这样一个让格罗培斯大伤脑筋的路径设计却最终荣获设计奖,你知道他是受了谁的启发设计出来的吗?

四、了解“大师”。

1、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填空。

怎么卖 结果

其他园主

老太太

2、交流: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充分信任别人、大家可以自由选择、直接从树上摘下来的葡萄更新鲜……

引导:用文中的话怎么说?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渗透习惯教育:要学会用醒目的符号标注文中的重点。

3、深入理解:

从“……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4、交流:你从这些内容中发现了格罗培斯的哪些品质?

过渡:那么,格罗培斯究竟设计出了什么样的路径呢?

五、感悟“大师”。

1、大声读,找出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

撒下草种,提前开放,踩出小道,按痕迹铺设。

2、交流:这样铺设的道路有什么特点?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

路是游人自己走出来的,舒适方便。正如文中所说“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3、对比:

老太太卖葡萄 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 最先卖完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格罗培斯设计路径 让游人自己踩出小道 获得设计

(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六、评价“大师”。

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一名评委,你想为格罗培斯写出什么样的颁奖词?

(示范):

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张艺谋奥运团队的颁奖词: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七、延伸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细心的你发现了吗?

如:超市购物、吃自助餐、商场门口的投币电动玩具车、自选商店……

八、作业。

1、收集一些迪斯尼乐园的图片。

2、查找更多的关于格罗培斯的资料。

3、把文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背下来。

4、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温馨提示: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完成即可。

fwR816.cOm同步阅读

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时代背景。

2、了解光未然眼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词中的黄河,体会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以及歌词的感染力。

3、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重点:

了解光未然眼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词中的黄河,体会光未然人物特点。

难点:

品词析句,体会歌词的感染力。

二、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查找相关资料,作好补充和拓展的准备。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检查预习: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老师写个词“相持”,你认为“相持”是什么意思?(了解当时的背景)

2、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是团结,是坚持,是决不相机指导理解和朗读。)

(1)“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

A、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指导朗读每个分句(激动、悲伤、欢喜、悲愤)

B、师生合作读,体会比喻和排比的作用。

完成练习:

A、搏击长空的苍鹰翱翔 B、凄风冷雨中飘散的花香

C、气贯长虹的宝剑长枪 D、夕阳中宁静的霞光

他的声音时而低沉柔和,充满温馨,如同 ;时而激昂悠扬,无比自豪,如同 ;时而悲切婉转,如泣如诉,如同 ;时而灼灼逼人,摄人心魄,如同 ……

C、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感受这段文字的精妙。(齐读)我请四个同学来展示你的朗读(先按顺序,再随意排序读)你从老师耍的花招中发现了什么?(这就是分号的用法——并列关系的句子之间就用分号。)

(2)歌词的感染力:是的,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思想与情感的共鸣,《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所以,它就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不信,你从文章中找找看。

①光未然的词感染了抗敌演剧队的队员们:对比。

②感染了他的老朋友冼星海:激动地、一把……抓、斩钉截铁、两个感叹号。

(三)布置作业:

1、仿写第四自然段的排比句。(可以写朗读声音,也可以写别的内容。)

2、背诵描写黄河的诗句、俗语各三条。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 :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

(一)解题引趣,导入 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4、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下。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太阳与士兵》教学反思


这篇《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太阳与士兵》教学反思》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在导入部分,学生们很好奇,由于东方第一哨地处我国最东端,是祖国迎接太阳最早的地方,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之心,带着好奇走进课文,而在用自己的话概括三次太阳与士兵的对话内容时,孩子们却不知如何去说,而有的同学则看了他们手中的资料“字词句段篇”回答,面对这样的情景,我知道不能一味往前赶快,就让学生再读课文,因为不深入读课文,学生时不能回答出问题的。就在这一个概括三次对话的环节,我班学生用了快一节课的时间。自然,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真的完成不了。铃声响起时,第一次的对话,学生分角色朗读后谈体会,还未交流完。我内心充满了郁闷,课堂到底怎么了?一节课设计的任务,离目标还远着呢。

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反思课堂,是一课时来上自读课还是两节课来上自读课呢?一课时太紧,就本课来说,三次对话中,体会士兵的感情,还需要半节课的时间。我打算这一课上空中课堂,面对这样的状况,我这两天很发愁,一个课时如何完成录课,这陷入了疑团。如果第二节再上这一课,学生可能由于上了一节的铺垫,对课文初步感知体会,再学起来会稍容易些。这次试课,我也反省自己,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同时还要用心备学生。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会写“琥、珀、嗡、脂、晌、渗、澎、湃、黏、稠、详”,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教学重点:

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会写“琥、珀、嗡、脂、晌、渗、澎、湃、黏、稠、详”,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写作思路。

3、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

二、初读课文。

﹡正音:“珀”字读“pò”,不要读“bó”;“脂”读“zhī”,不要读“zhǐ”;“湃”读“pài”,不要读“bài”。

﹡易写错的字:“澎”字中间部分的“士”不要写成“土”;“湃”字中的“拜”字左边不要多一横,右边不要少一横;“黏”字左边笔画较复杂,左半部不要丢掉中间的一撇一点,不要把下面写成“水”。

﹡理解生字词。

1、奇异:奇特;惊异。

2、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很脆,燃烧时有香气,摩擦生电,可做琥珀酸和各种漆,也可入药,或做装饰品。

3、约摸:摸,读轻声“mo”。大概,估计。

4、飒飒:形容风、雨声。

5、柔嫩:软而嫩。

6、松脂:松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7、拂拭:掸掉或擦去。

8、热辣辣:形容热得像被或烫着一样。 9、刚好:恰巧;正巧。

10、淹没:(大水)漫过;盖过。

11、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送。俯,头向下;仰,脸向上。

12、逼近:逼,靠。接近,靠近。

13、生机:生存的机会,生命力。

14、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15、澎湃:形容波涛互相撞击。

16、黏稠:象胶水那样又黏又浓的样子。

17、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来想象不知道的事。

18、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19、远古:遥远的古代。

三、想一想课文大意。

主要写的是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来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一篇说明文。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五、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六、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例如:列表格、画箭头、写小标题、文字叙述等方式。

七、你对琥珀还有哪些了解?针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附:板书:

形成(1—12)

21 奇异的琥珀发现(13—17)

样子、价值(1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深入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琥珀

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3、编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奇异”是什么意思?——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奇而诧异。板书:与众不同令人惊异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呢?

1、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交流“奇异”之处:

“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同处一室,实属不易;

“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象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

3、带着惊异之意,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读、齐读。

4、惊叹之余,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学生交流后归纳: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二)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1、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勾勒了出来。在你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想尽办法弄清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时,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是否也感受到了它的奇异之处呢?

2、在上节课初读课文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完善你的想象,然后讲给大家听。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松脂球化石

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

4、指名讲: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做什么标记?——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

为什么要做标记:为评议做准备,免得遗忘。

5、听后评议: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己的看法

时间漫长:约莫一万年

自然环境: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主人公苍蝇: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

蜘蛛:一心一意寻找美食神情专注

6、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情趣?——体会生动形象语句的表达效果。7、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

8、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还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了?谁来读读第7自然段?听后谈感受。——抓住“刚好”一词,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

9、“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千上万”只?——这块琥珀的魅力之所在——太少见了!

10、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11、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

地壳变化:淹埋

时间漫长:又是几千年

(三)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1、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

2、自读第三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四)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1、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感叹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呢?指读地18自然段:能够从哪感受到?——“可以推测”、“可以知道”。

2、“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琥珀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3、我们再来看看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和前文中的哪些描写相吻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瞎想。

4、作者的这段描写也是很有层次的,我们不妨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看到想象推测

三、揣摩写作特点

1、这是一篇说明文,与你以前读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动植物富有人情味……

2、本单元也要求我们写一篇说明文,到时可以采用这种写法试一试,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路径》教学教案”一文,希望“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路径》教学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