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了解心脏和血管器官的作用,明白血液循环

2. 科学探究:正确测量脉搏,探究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心脏和血管的重要性,明白一些生活常识,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的测量脉搏,并探索脉搏与心脏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血液循环图、秒表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呼吸器官有哪些吗?(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我们吸进的空气中,(氧气)曾多了,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我们的身体,认识我们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和血管

(二)讲授新课

出示人体血液循环图

我们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是:心脏和血管

1. 认识心脏

心脏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形状像什么?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形状像个桃,大小如自已的拳头。(出示心脏纵剖面图)心脏是由发达的心肌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边和右边不通;四个腔都与血管相通。

2. 认识血管

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动脉血管是血液从心脏流出的血管,我们几乎用肉眼看不见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是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我们身体上看到的蓝色血管就是静脉血管。在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连接着许多比头发还细的血管,这就是毛细血管。血管遍布全身,形成血管网。

3. 了解血液循环

血液在人体中流动的途径是:从左心室——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动脉——肺——毛细血管——静脉——左心房——左心室。(血液刚从左心室出时含有很多氧,但随着从动脉经过全身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动脉氧气慢慢的减少,直到到达我们的呼吸器官肺,肺中的毛细血管把肺中的氧气吸进其中,把二氧化碳排到肺中,在随着我们的呼吸系统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4.介绍心跳和脉搏

而我们的心脏就是通过不停得收缩和跳动,从而把血液输送到我们身体的每一处,如果有一天心跳停止,也就意味着死亡的到来。(同学们可以把手放到自己的胸腔中部偏左心脏这个位置,感受一下自己生命的跳动,测一次脉搏!)

脉搏即动脉搏动,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在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搏动。简而言之就是血管有节奏的搏动。(请同学们把手放到自己的手腕上,感受一下自己的脉搏,测一次脉搏!)

(三)探索脉搏与心脏之间的关系

1. 身体上有哪些地方可以摸到脉搏,你认为脉搏与什么有关系?(与心脏的跳动有关)

2. 组织测量脉搏和心跳,并做好记录!

研究结果:心跳频率与脉搏频率相同

(四)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心脏不停的收缩和舒张使得血液不停的在血管中流动,血管就是我们血液循环系统的管道,心脏和血管互相作用,一起完成我们的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呢?

(2)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血液循环停止了,人的生命就会结束了。这是为什么?

讲解:血液循环主要是为我们的肌体组织器官提供养分。血液是人体的运输兵。它把肠吸收食物的养料、肺吸进的氧气带给人体各部分,又把我们人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如果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各部分就得不到氧气和养料,它们产生的废物也不会被运走,所以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五)进行保护心脏的教育

(1)讲述: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知道,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要想身体健康,必须注意心脏的保健。

(2)谈话:怎样使心脏健康?怎样保护心脏不受伤害?

(3)讲解:a)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一定要适当,不要过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b)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烟能使血管硬化、血液循环不畅,过量饮酒能使心脏麻痹,甚至停止跳动。少年儿童的心脏还在发育中,特别怕烟酒的伤害,千万不能吸烟饮酒。

c)要到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环境中去活动,不宜在雾中及寒冷的早晨锻炼。 不宜在饱餐或饥饿时锻炼。 若在进行体育锻炼中,出现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大汗等症状时,应立即原地休息,同时含服随身所带的硝酸甘油、心痛定或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

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应暂停体育锻炼,由医生帮助找出原因,及时进行调治,待症状明显减轻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小运动量的活动,2~3个月后再渐渐增加运动量。

Fwr816.COm精选推荐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

情感目标: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珍爱生命。

知识目标: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活动准备】

玻璃吸管、集气瓶、试管、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水槽、保鲜袋、玻璃片、火柴等。

搜集有关呼吸器官的文字、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设计实验的提示卡。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认识呼吸的重要性

1、 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人人离不了。(空气)

2、 讨论:为什么人人离不了空气呢?

3、 做憋气小游戏。

4、 交流憋气的感受,认识呼吸的重要性。

二、 认识呼吸器官

1、 学生做深呼吸,思考:完成一次呼吸需要几个过程?

2、 交流: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3、 思考: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4、 学生查阅资料,交流。

5、 教师板画呼吸器官图,学生画出吸气和呼气的路线图。

三、 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

1、 根据路线图,提出新问题: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相同吗?

2、 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

3、 教师补充空气的组成,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 量。

4、 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示: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氧气支持燃烧。

5、 交流补充实验方案。

① 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吹气。(对比实验更明显)

② 利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用燃烧的火柴验证。

③ 用保鲜袋收集呼出的气体,用燃烧的火柴验证。

6、 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教师提示注意实验安全。

7、 交流实验现象,形成自己的结论:人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是不同的,吸进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8、 根据实验结论引导学生继续提出问题:我们吸进的氧气到哪里去了,那么多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的?

9、 学生查阅资料交流。

四、 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1、 交流对呼吸器官的认识。

2、 讨论:呼吸器官容易的哪些病?生病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4、 学生简单交流。

5、 教师小节:建议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做成剪报,或者制作一期有关呼吸系统卫生保健的手抄报。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细菌》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对于微观世界学生是具有浓厚的求知欲的。所以,在细菌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指导他们自己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微观世界,可以实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微观世界,学生是缺乏深入了解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结论的得出都源于实验。为了强化这一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了探究实验,还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另外,还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足之处是学生虽然对动手实验感兴趣,但缺乏良好的实验预习习惯,许多学生有边看课本边做实验的习惯,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静止和运动》教案


一、学情分析

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⑶将一支笔放在书本上面,将书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问这支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参照物。

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三)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的定义。

2.参照物的选择。

3.机械运动的两级分类。

四、评价与反馈

1. 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我们是用哪一种方式来比较参加100米赛跑的同学谁跑得快?

2. 一诗句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你是如何理解这诗句的?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铁和锈》教案


一、直接导入

提出问题出示两枚铁钉,(一枚有光泽,一枚生锈)。问:这两枚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活中在那里看到过铁生锈的现象?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很普遍。你想研究铁生锈的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关于铁生锈的问题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铁生锈了生答:一枚有光泽,一枚生了锈。

生答:它们的环境不同。

生答:厨房里的菜刀生锈了,自来水管道生锈,教室里的铁架生锈了,院子里的铁丝生锈了等。

学生提出问题,达成共识:

我想研究铁为什么会生锈?

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

怎样防止铁生锈?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认识铁生锈这种现象。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

二、猜想假设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铁生锈可能与什么有关?在组内讨论讨论。

问: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师:这些只是你们的猜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三、制定方案

师: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怎样研究?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制定研究计划。然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

要求:在一个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时,其他小组对设计的实验计划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组装实验装置

师:根据刚才各小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和改进建议,达成共识,请各小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把你们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强调:实验中,可以采用相同的杯子或瓶子、相同的具有光泽的钉子,不同的是杯子或瓶子里的物质,可以选择空气、水、醋、油、盐水等,把钉子放入其中,观察钉子的生锈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大约在一周后,咱们再进行交流。

五、展示交流

让各小组展示组装的对比实验装置,并说说是怎么组装的。

六、探究怎样防止铁生锈、提出问题

(1)铁生锈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怎样防止铁生锈?

七、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猜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可能与温度有关。

生答: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学生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组装实验装置,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各小组组装实验装置。师巡视指导小组展示组装的对比实验装置。

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并汇报结果。

生答:我知道了铁生锈需要的条件:空气、水、温度、醋、盐水等。

生答: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我知道了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青岛版山东五年级科学上册《静止和运动》教学实录


1.播放《闪闪的红星》主题曲,大屏幕呈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鲜活画面。

(播放动画:画面上有河水中航行的船只,天上飞行的飞机,岸边有房屋、树木等,远处是初升的太阳。)

师:画面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师:平时,大家都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能举几个例子吗?先说静止的物体吧!

师:运动的物体呢?

师评价。生:岸边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

生:飞行的飞机,航行的船只是运动的

生:教室里的钢琴、教室里的墙、桌子、椅子……

生:行驶着的汽车、骑着的自行车、转动的地球、跳动的心脏、走动的钟和手表、航行的轮船……

生:还有风也是运动的。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能够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借用

让学生观察那些物体是运动的,那些物体是静止的

1.师:例子举得很好!不仅固体会运动,气体也会运动!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让我们再看一段电梯运行的录像。

师: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电梯里的红衣男孩,他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师:有不同意见吗?

2. 师: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师:分析的相当到位,非常好。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的位置改变了?让我们再看一段录像:正在行驶的车内,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再做出判断。这个被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通常称它为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

师: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怎样的?

师:回忆刚才观光电梯的问题,以电梯外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改变了,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师:以电梯内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没有改变,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师(播放列车运行的情景):火车从学生身边开过,小孩坐在火车里观察坐在一旁的大人和窗外的树木,请你确定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并判断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师:下面拿出你们的玩具汽车,两个同学一组,玩一玩,并分析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师:根据以上分析,说一说怎样描述运动和静止?

师: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一般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播放动画:飞机的相对运动 )

师:以“天空的某物如白云”为参照物,运输机和直升机的运动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师:非常好!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很清楚!如果以运输机为参照物呢?

师:很好!那么,如果以直升机为参照物,运输机是向右运动,而白云是向左运动的!

师:好!如果这时候我要让运输机给直升机加油,怎么办?

师:很好!我们这就进入飞机的空中加油问题!

师:课前播放的歌曲中有歌词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歌词是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写照。先判断哪个物体是我们要研究的物体,然后判断第1句以( )为参照物;第2句以( )为参照物。

师:参照物的选择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它是任意选取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自身。一般的说,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教师出示浩瀚无际的大海图片)

师:为什么船在茫茫大海中经常会迷失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推理得出:因为在茫茫的大海上是找不到合适参照物的,所以很难把握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对位置和运动情况。所以事先不选定合适的参照物是无法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

师:根据参照物的选择而引出的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生1:他是运动的

生2:电梯里的人看他是静止的。

生3:电梯里的人看他是静止的。

……

生1:因为我们看电梯上的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男孩是运动的。

生2:电梯里的人看男孩的位置没发生改变,所以他们判定男孩是静止的。

生:小男孩起身离开了座位,他的位置相对于座位发生了变化。

生:是静止的。

生:是运动的。

男孩是运动的。

男孩是静止的。

青岛版山东五年级上册科学《静止和运动》教案


一、学情分析

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⑶将一支笔放在书本上面,将书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问这支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参照物。

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三)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的定义。

2.参照物的选择。

3.机械运动的两级分类。

四、评价与反馈

1. 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我们是用哪一种方式来比较参加100米赛跑的同学谁跑得快?

2. 一诗句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你是如何理解这诗句的?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保护肺和心脏》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 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

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

引申的问题: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

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

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

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

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

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

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

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1)、学生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5.交流

6.小组汇报。

二、拓展:心脏一天泵出多少血

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

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

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二: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

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

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

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

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

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

1.引导

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

2.讲述

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3.任务

组内成员相互测定平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

4.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

5.提问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四、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1.任务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

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水变咸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出汗比较多的时候,老师建议大家喝一杯淡盐水补充盐分,你们以前亲手调制过淡盐水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提供一个亲手调制淡盐水的机会。好不好?

生:好。

师:首先观察一下食盐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生:白色的,颗粒状的固体。

师:食盐放到水里会怎样呢?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一下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装了白开水的杯子和一些食盐。还有一把小勺子(药匙)

师:我们平常习惯叫做小勺,科学上规范的名字叫药匙,是用来取药品的。

师:用药匙取少量盐倒入水中,用小棒搅拌,搅拌时按顺时针的方向,避免小棒碰到杯壁,你发现盐有什么变化?水有什么变化?

生:盐逐渐消失不见了,水变咸了。

师:怎样才能证明水变咸了?

生:尝一尝!

师:谁愿意自告奋勇地来尝一下?

提示:我们应该怎样来尝呢?直接喝了?(不行)

答:可以用小棒棒蘸一点来尝。记住:尝味道时,不能直接用嘴喝,要用玻璃棒等蘸一点来尝。

(学生品尝)

师:有什么变化?

生:水变咸了。

师:只有这一滴水变咸了吗?

生:这杯水都变咸了。

师:盐放入水中,会变得看不见了,而整杯水都变咸了。盐到哪去了?盐是怎样消失的?水怎么变咸了?这一节我们就从水变咸了入手,来研究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二、演示实验,科学探究

师:食盐在水中的变化我们看不清楚,现在我们换用另一种物质再来做刚才的实验,观察它在水中的变化是怎样的?

师:这儿有一种特殊的药品——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是一种有腐蚀性的药品,注意不要弄到身上、衣服上,注意安全。在做实验时,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在实验记录单上。现在取三四粒高锰酸钾,放入盛水的杯子里,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注意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

实验记录单:

实验一: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材料

正常观察

颜色: 形状:

放入水中

高锰酸钾沉在烧杯的 ,从颗粒向上出现一些 色的细线,逐渐变 ,周围的水慢慢变 。

搅拌并静置一段时间后

整杯水都变成 色,原来的颗粒逐渐变 ,最后 , 很 地分散在水中。

我的发现

高锰酸钾在水中是这样变化的:

颗粒由大变 ,由集中在一个地方变成 ,由看得见变为 。

记录人:

学生汇报交流。

生1:高锰酸钾沉在烧杯的 底部 ,从颗粒向上出现一些 紫红 色的细线,逐渐变 粗 ,周围的水慢慢变 红 。

生2:原来的颗粒逐渐变 小 ,最后 不见了, 很 均匀 地分散在水中,整杯水都变成 紫红色。

生3:高锰酸钾在水中是这样变化的:颗粒由大变 小 ,由集中在一个地方变成 均匀分散 ,由看得见变为 看不见 。

师:像食盐和高锰酸钾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变成极小的看不见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都可以溶解呢?

生:不是。

师:也就是说,有些物质在水中可以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不可以溶解,现在我们就检验一下,哪些物质在水中可以溶解,哪些物质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师: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丰富的实验材料,大家可以选择下面几种进行实验,要求各小组要分工合作,小组长做好协调,每个同学做一种,一个同学做实验时,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先猜想,后实验,静置后再观察,认真填好实验记录。(注意:每种物质各取少量加入水中,不要加的太多)

(小组实验,教师指导。)

实验记录:实验二:物体在水中溶解情况实验

(溶解的划“√”,不溶解的划“×”)

记录人:

沙土

面粉

白糖

食用油

小苏打

粉笔末

我的猜测(是否溶解)

实验现象

原来形状

变成的微粒能否看见

在水中分布是否均匀

静置是否沉淀

实验结果(是否溶解)

小组汇报交流。

组1:

组2:

师:大家的实验结果和他们组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结果?

三、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师:我们已经知道有些物质在水中可以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不可以溶解,在水中可以溶解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数量是不是无限的呢?(不是)我们继续用食盐来进行研究,验证一下。

师:请同学们继续向食盐水中加入食盐,记着每加入一药匙,停一停,搅拌一会,记住加入的食盐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汇报交流。

我们一共放了( )匙食盐,放第( )匙食盐后,发现食盐不溶解了。这种现象叫做饱和。

教师小结:这说明水虽然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但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四、拓展探究,延伸课外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溶解呢?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1:小时候喝奶粉时,把奶粉溶解在水中很好喝。

生2:喝感冒冲剂时,也用到了溶解。

生3:把咖啡溶解到水里,喝起来又香又甜。

生4:炒菜时,放入味精,味精会溶解,使菜的味道更可口。

师:溶解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五、课堂小结,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一文,希望“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设计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