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孔繁森》说课稿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要知道写一份完整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点。那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的几大因素?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孔繁森》说课稿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孔繁森》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讲述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献血为孤儿交学费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范人物,他在西藏工作10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但课文只选取了他的一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其伟大形象。我把这篇课文解读成两个词“优秀”“感动”。文章开篇就指出孔繁森是个优秀的援藏干部。细读文本,课文二到四自然段通过写孔繁森抚养孤儿,并献血帮助孤儿上学读书的事让我们感受他的“优秀”,他的无私与伟大。他的事迹感动了藏胞,感动了了全国人民。文末以歌词作结,前后呼应,情感激越,反映了藏汉一家亲,生动地表现了孔繁森对加强民族团结所作的杰出贡献,说明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说“请求、恳求”的意思。

3、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他人、主动帮助他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优秀”一词去感悟孔繁森的高贵品质,有如下几个点需要重点解决:

1、给予孩子想象的空间,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繁森会怎样“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来抚养”三个藏族孩子。

2、引导学生理解医生为什么不同意孔繁森献血,后来又为何“勉强答应”的,孔繁森是如何“再三恳求”的。

3、理解歌词所蕴涵的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三、【立足教材说教法】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课文故事真实感人,但叙述很简单,他的事迹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遥远。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目标,拟定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运用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走孔繁森,感受他的高大形象。

2、以读促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精神的有效手段,通过读中想象、角色换位、比赛读等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丰富语言积累。

3、品词析句法通过抓重点词句,推敲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品读出人物的精神实质。

四、【入情入境说过程】

一、歌曲渲染,解题定“情”

导入是一堂课中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进入课堂,上课前我播放赞颂孔繁森的歌曲《公仆赞》,用歌曲来渲染气氛,开门见山地导入课题。范写课题时,我让孩子们跟我一起伸手书空,并教学生字“孔”。题目是眼睛,是全文的核心。“孔繁森”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介绍了他的什么事?相信通过读题,孩子们脑中会显现出这些问题,这些也是阅读此文从基本层面上需要解决的。“学贵有疑”,带着这些疑问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整体感知,初读生“情”

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离不开充分的初读,从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痕迹,生成感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安排足够的时间,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增加读的遍数,体现读的层次。设想进行以下几步:

1、带着疑问听老师范读课文,形成阅读期待

2、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流利课文,并初步思考:孔繁森是个怎样的人?

3、词语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我预设随课文识字,把生字词字音检查、词意理解与分段读课文相结合。

交流:孔繁森是个怎样的人?引出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一般什么时候我们会用到“优秀”这个词语?理解“优秀”;通过词串“藏族”“汉族”“藏胞”理解“援藏”,我国有个少数民族叫“藏族”,藏族人主要居住在西藏,地图上显示西藏的位置。而孔繁森的家乡在山东,他和我们一样属于“汉族”,汉族和藏族亲如一家,都是中国人,我们亲切地称藏族朋友为“藏胞”。当时,藏族比较落后,我们汉族就有一些人去那儿帮助他们,支援他们,这就叫——“援藏”。 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根据课文中提到的“他们”引出三个孩子的名字“曲尼、曲印、贡桑”,指出“曲”是个多音字,还可以读成“qǔ”

朗读第三自然段时,相机正音“献血、恳求、勉强、答应”

4、我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每一段写了什么,教给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再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就比较能接受,只要把每一小节写的事连起来就可以了,这样有助于孩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深入文本,品读悟“情”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高屋建瓴,但又朴朴实实,有的只是对文本的个性感悟,有的只是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之中,去品味,去咀嚼。整篇课文的教学都紧紧围绕“优秀”一词展开,通过从哪可以看出孔繁森的“优秀”?这一问题贯穿始终。

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借助图片资料让孩子加深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不幸与灾难,并抓住“孤儿”一词了解三个藏族孩子的可怜,并指导朗读。以关键词“亲生儿女”为契入口,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回味体验,填补课文空白,发挥想象,活化感动,由己及他,由表及里从每一件细微的事情中深入体会孔繁森的优秀品质。从而引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孩子们尽情享受着孔繁森的爱和关怀,一天天快乐健康的成长起来了,他们从不会想到,为了帮助他们上学交学费,孔繁森竟然去(献血)。这是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的。教学时,我主要结合语境,抓关键词,品味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医生为什么不同意孔繁森献血,最后又为什么答应了?让学生边读边找找相关的词句,品读出人物的精神实质。首先,抓住“夜里”“悄悄地”读懂人物心理,知道孔繁森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献血的事情,从中体会出孔繁森无私的精神实质。在理解“请求” “再三恳求”时采用换位阅读的方式,把自己假设为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说,我只是自然地引导,“如果你是孔繁森,你要向医生要求献血,你怎么说?”“医生不同意,孔繁森又是怎样向医生再三恳求献血的?”让孩子在说说、读读、演演中明白这几个词的区别,“请求”是孔繁森提出了要求,希望能得到满足;“恳求”则更进一步表示自己真诚、诚恳的要求,而且孔繁森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恳求医生,从而体会到孔繁森不顾自己个人的身体状况,要求献血的迫切心情。这样让学生走进文本,更容易读懂。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更入情。从而再次引出:孔繁森不愧为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在教学难点文中的歌词时,我让孩子们先读,再以“小朋友们,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为引子,抓住“光明”一词多元化地解读,是孔繁森为西藏带来了希望,让藏胞们看到了光明,是孔繁森让藏胞们有了幸福的生活。从而解读出“深情”的不同内涵(感激、热爱、自豪、团结等)。再适时地补充孔繁森为藏胞做事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知道孔繁森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代表着汉族人民对藏族人民深切的关怀,是孔繁森架起了汉族和藏族人民友谊的桥梁,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歌词,激发情感进一步升华,也把全文推向最**。

四、生字教学,重点指导“优秀”

在品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导出第一小节的“优秀”。此时的“优秀”,在学生眼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是有着学生的情感,教者的情感作为支撑的“有情物”,学生朗读地释放自然更加精彩,学生在一笔一画地跟着我写优秀这个词语的时候,心里装着的是敬佩和感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伟人的生活丰富、厚重。课文只讲述了孔繁森的一个事例,为此我进行课外的延伸,让学生自己从课外书上、网上阅读、查找相关资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全面地走进孔繁森的生活,更多地了解孔繁森怎样关心、热爱藏族的人民,为祖国的民族团结事业鞠躬尽瘁,使学生对孔繁森的 “优秀”品质有更深刻地感受。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和课文内容的一面镜子,构思简洁明了的板书,具有深化理解,提高教学效果等重要作用。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对这一篇课文的初步设计,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并根据教学的生成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谢谢大家!

fwr816.cOM展读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看雪说课稿


这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看雪说课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
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教师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中表达的感情。
4.自由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展示读: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
6.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教师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7.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8.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完成课后“我会连”的练习
四、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2.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乡下孩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悟课文意境美、韵律美。

2.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敢于追求美好的童年,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品格。

2.增进孩子对诗歌的喜爱,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每小节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再设计及随笔

一、激趣引入

1.(对于城市的孩子可以这样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城市里,你最愿意做的事是什么呀?你觉得怎样呀?”

2.(对于农村的孩子可以这样问)“孩子们,我留心观察了你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做的事特别的多,你最愿意做的事是什么呀?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3.师:“你们的故事真动听。可是我也认识一个小朋友,他生活在乡下,他的生活呀极为丰富。你们想知道他生活得如何吗?都做什么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

4.师:“那好,我们就一同进入他的世界吧!“

5、.揭示课题《乡下孩子》。 用孩子熟悉的事导入课题,孩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生各抒己见,抒发自己的个性化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二、诵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自学要求: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新词。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内合作交流、互评互纠,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问:“你认识哪个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开始认字,在这个环节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也可以提问题,还可以组词和造句。)

教师随机问“编织”、“撑圆”和“含”的意思,学生可以做动作来理解。

(2)学生在书上圈出这些字。

(3)指名读课文。

(4)分小组读课文。

互评朗读,共同进步。

学生充分经历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弱势学生识字。

互动。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1.问:“孩子们,读完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有可能回答:

我明白了他很勤劳,经常挖野菜把小猪喂饱、还逮小鱼喂小猫;

我明白了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很快乐;……)

2.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后可以由学生回答,教师也可做适当点拨)

3.师问:“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快乐吗?为什么?”

(请学生讨论、交流)

4.师:“看来,同学们对课真的已经理解了,那我们再来感悟感悟课文吧!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节好吗?”(配乐齐读)

5.请会背诵的同学试着背一背。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师:“同学们真聪明,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老师真佩服你们!可是,有几个生字朋友还等着和大家交朋友呢!你们一定很高兴吧!(教师出示生字)

2.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教教我们大家吧!看谁的这个小老师当的好,你就是这节课的‘小博士’!”

(小组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取长补短)

3.师:“小组长派代表来抽签!谁抽到哪个字,你就要给我们讲一讲呀!”

4.十个小组各抽一个。

5.活动开始。

6.书写生字。(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问:“你做过像课文中类似的事情吗?请你和我们大家说一说吧!”

2.出示课文第二小节,(齐读)

3.你能仿照着写一写自己有趣的童年吗?(写在小本本上)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


《梅兰芳学艺》一课给我们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炼生动,紧扣 “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勤学苦练”这个重点词、难点词时,我发现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这不就是对“勤学苦练”的具体说明吗?于是, 在理解“勤学苦练”这个词语的教学中我采用模拟生活情境和联想生活情境两种方式,化抽象为具象,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我让孩子们置换角色,像梅兰芳一样去“紧盯”、 “注视”一样物体,接着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头晕了,有的学生说我的眼泪要流下 接着,让学生读句子找找梅兰芳练习的时间长不长?学生从“常常”一词中体会到梅兰芳练习的时间长,再让学生想象、猜测梅兰芳练功的时间,孩子们的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活生生的“看鸽图”、“观鱼图”……至此,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形象便在其头脑中鲜活、丰满起来。孩子们在这一直观形象、生动活化的过程中不仅领会了词义,更受到了情 2 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积累了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这一宝贵的阅读经验。

在了解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眼神之后,我紧接着问学生:“要成为的京剧大师,仅仅练好了眼神就行了吗?” 学生凭着[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自己对京剧的了解,说出:要成为京剧大师还要练好身段、唱腔、动作等等。从而,对“勤学苦练”的认识更深了,对梅兰芳这位的京剧大师更敬佩了。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学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梅兰芳学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梅兰芳小时候学艺时,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第二自然段写梅兰芳没有泄气,坚持苦练,眼睛变得会说话了。第三自然段写梅兰芳终于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说明梅兰芳的成功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二、说教学目标
课文的重点在于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梅兰芳能成为京剧大师是经过他的勤学苦练的;关于“终于”这个词语的说话练习。难点就是文中的一些词语“唱戏的料子”、“眼睛会说话了”的理解。从这些出发,我设计了这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终于”说话。
3、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紧盯”、“注视”、“料子”、“会说话”的意思。
4、懂得勤学苦练能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学生从小苦练基本功。
三、说教学方法
教法: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上课往往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作了较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引起学生注意,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寻找疑问,再共同探讨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划一划、动眼看一看、动情演一演,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来更真切地感受体味文本内容。
学法:游戏法——学生对于游戏极为感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在词语训练的过程中,为改变一味枯燥的认读方式,我采用让学生参与冲关的游戏,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体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受文中主人公的勤学苦练,由自身到他人,感受会更深刻。合作法——让学生学会合作,在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体现自我能力,更促进团结。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课文。通过课前收集有关京剧的资料,让学生对京剧有所了解,对我国的国粹京剧有初步的认识。第二课时是学习课文的重点,采用游戏冲关让学生有趣味的复习对词语的掌握,接着留下“勤学苦练”、“世界闻名”、“京剧大师”三个词语,引导学生回忆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学习。这里采用了倒置的方法,让学生先学习最后一段,接着老师质疑:如此闻名的京剧大师为什么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呢?如此一来,让学生产生疑问,带着问题来学习下文,学生会充满好奇心,从而顺利地展开教学。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疑问,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来解决疑问。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动手划一划找到描写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让学生学会手脑并用。其中“紧盯”、“注视”让学生来表演,其余学生观察,然后获得的理解会更真切,印象会更深刻。同时,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眼睛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体会梅兰芳当时训练得辛苦。“眼睛会说话了”的教学,老师设计几个场景,请小朋友来配合演绎,从表演者的眼中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观察到的从他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从而体会到眼睛会说话实质是眼神中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这时再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在有了深刻的体会之后更明白梅兰芳的不易。在这里“终于”的说话训练也是一个重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练说。在教学最后结合课文的主旨引出四个相关的成语: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不仅让学生学会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这几个成语的意思。第三课时则主要是知识的巩固和一些生字的教学。
五、说板书设计
14、梅兰芳学艺
没有神儿——————会说话
勤学苦练
板书内容简洁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前后两个词语是对比的突出,下一个词语则是前后变化的根本原因。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⑴ 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⑵ 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⑶ 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⑷ 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⑴ 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⑵ 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⑶ 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⑷ 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1、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2、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3、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⑴ 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⑵ 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5、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6、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7、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蜜蜂引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课文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二、说学生
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互助中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能力。本班学生爱读书,语感较强,因此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话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
教学难点: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说策略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听说读写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有交流资料,铺垫教学;初读课文,识字写字;研读课文,感悟内容;夸赞列宁,总结课文;课后延伸这五个环节。
1、交流资料,铺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
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关的知识。上课时我出示列宁的图像,让学生汇报自己了解到的列宁。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而自己知道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初读课文,识字写字。在这一环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各种方式自学生字,通过请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读长句子来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效果,接着进行写字指导,老师范写后让学生找发现,通过自主学习后再进行临写、评价、欣赏。
3、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我根据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故事的因、果入手,先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在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往常”和“常常”的意思,在感情朗读中感悟“惊讶”,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意思。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即引导学生就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质疑:蜜蜂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在这环节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如:回答问题读;一名学生读,另一名学生上黑板贴图(说课教师相应贴图);还有想象列宁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的情境轻声读。另外,我还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列宁,大胆练说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说课教师相应板书: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在这一环节我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象、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4、夸赞列宁,总结课文。
学完课文后,我适时地问学生:“假设列宁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说完后再让学生写下来。
通过交流,写话,挖掘人物的精神,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同时还让学生进行了写的训练。
5、课后延伸。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下节课续编故事的活动,让学生想象:养蜂人听到列宁说的话后会说些什么?养蜂人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会围绕‘养蜂’说些什么呢?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
板书与贴画,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
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图,既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我觉得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让学生对文章中心一目了然。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孔繁森》说课稿”一文,希望“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孔繁森》说课稿”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二年级教案语文上册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