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或许你需要"北师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情景导入新课:
1、钱氏家族出现了许多的伟人,诸如钱其琛、钱玄同、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钱穆、钱正英人们称这个家族为“钱氏豪门”。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三钱”,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他们是力学家钱学森、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力学家钱伟长。(引导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 学生介绍钱学森(可从科学成就、个人故事、钱学森语录等角度来说) (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钱学森产生敬仰之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资料的交流中教师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以便随时调整上课内容。)
(2) 读一读,写一写。。
方法:各组请一名同学板书字词,其余学生补充自己没有查阅或书写的部分。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钱学森哪些地方值得你敬仰。请用句式“事上,我看到了他,这值得我学习(或感动、钦佩、赞美等)”。
学生默读或小组交流,使语言表述简练而准确。
三、重点品读。
1、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互相讨论、互相补充,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不搬新房。)
2、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
(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
3、老师提出疑问:文章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来表现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为什么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这些表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和他在科学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有关吗?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明白,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
四、课堂检测
1注音
鉴jiàn定 应yìng景 出差chāi 应酬chóu 档dàng案
弥mí补 颁bān发 荣誉yù
2 、本文选自 ,作者 ,本文是一篇 。 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问题。
3、选词填空
(1)连人员的住房 (配备,分配),食堂和幼儿园的建设等都要他亲自过问,这并非钱学森之所长。
(2)他们接到钱学森的请辞报告后,果断决定, (配备,分配)强有力的行政领导。
4、文中钱学森对这种安排十分满意,“这种安排”是指
5、找出文中运用议论的语言,分析其作用。
五、课堂小结: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我们国家、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钱学森一样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华裔学者丁肇中的故事。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科学领域,探索科学奥秘,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兴趣;去领略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

fwr816.coM编辑分享

北师版初中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范文:细菌的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认识细菌的特征和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
一、导入:
2003年的春天特别不寻常, “非典”病毒以流星飞电之势从南到北席卷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形式迫在眉睫。为应对这场疾病,北京紧急调动4000多名施工人员进驻小汤山医院施工现场,7天建成,8天后,小汤山医院开始接收“非典”病人。全国各地万众一心进行抗击“非典”的斗争,尤其是战斗在防治“非典”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令人深受鼓舞和感动。可以说,非典时期那种同仇敌忾全民抗击非典的精神,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可贵精神!那个时候我才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真正含义。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介绍你所认识的“非典”时期。
A、“非典”病毒命名为SARS病毒。
B、2003年8月16日下午16时,卫生部宣布全国非典型肺炎零病例,至此,中国内地共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例 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
C、2003年3月25日,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殉职,她是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被患者传染而牺牲的医护人员。
D、2003年5月14日实验人员从6只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3株非典样病毒,从1只貉标本中分离到1株非典样病毒。科研人员通过电镜对病毒形态进行分析,确定是冠状病毒。
2、介绍作者及背景资料:
郑也夫,2003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
2003年爆发的“非典”是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场疫病危机。2003年5月12日,郑也夫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一次报告会上发表演讲,今天所学的《细菌的启示》便是这次演讲的记录。
3、在读书过程中你一定遇到了很多不会的生字、生词、易错字,你解决他们了吗?如果解决了,请将这些 “拦路虎”写到黑板上和大家分享。
读一读,在生字本写写难写字、易错字。
砥砺 喷嚏 颠峰 根瘤菌 反刍 豁免
发酵 繁衍 摄取 觅食 笨拙 唾液
束手待毙 不卑不亢 不瘟不火
易错字:不计其数 名副其实 不可思议 一以贯之 束手待毙
4、考考你,这些词语你会解释吗?
砥砺 束手待毙 不卑不亢 不瘟不火
豁免 名副其实 不可思议 一以贯之
同学们互相考一考、比一比。
三、自读全文、讨论学习:
思考标划:1、细菌有哪些性质和特征?
2、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自读课文,标划答案或讨论。
①、学生明确问题1答案:1、细菌的历史最古老;
2、细菌无所不在;
3、细菌发挥着重要作用;
4、细菌的不可毁灭性;
5、细菌的生存策略多;
②、你能结合相关的语句,解释一下这些性质或特征吗? (可任选你感兴趣的一例)
学生组织语言,自述。
学生解释细菌的性质或特征,班上交流。
A:我感兴趣的是第一条性质。细菌的历史竟有35到36亿年,人类历史才有200万年,与之相比人类的确太年轻了,细菌是生物界的元老。
B:我感兴趣的是第四条性质。细菌对生存条件的要求很低,核武器也奈何不了细菌。
C:我感兴趣的是第二条性质。细菌无处不在,人体中有无数的细菌,当人生病的时候,身体里的细菌数量更会大量的增加,所以尽量要远离生病的人,避免传染。
③、学生明确问题2答案:
1)、人类的进步与细菌的简单化、退化,
2)、寄生是生物世界中最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
四、问题探究:
重点读18、19段,你能说说作者此次演讲的目的是什么吗? 学生结合语句,认识演讲目的。
点明此次演讲的目的,希望同学们面对此次疫病,以科学的态度,健康的心态,以精神上的从容,对待人类面临的病患危难。
五、课堂小结,分享新知:
你在这一节课有了关于细菌哪些新知识,请组织好语言,把他们分享给你的前后位同学。
A、我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人的一滴唾液中有几百万个细菌,所以不应该随地吐痰,生病的时候更不能,不然会把病菌传递到空气中。
B、我知道细菌对人类也有重要作用,病毒有4000种,对人体有伤害的不过100种,这100种病毒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才会存活,所以经常通风也是对抗病毒的方法之一。
C、我知道抗生素能够消灭大部分细菌,但总有少数细菌天然就对此类抗生素有抵抗力,因而我们不能全凭抗生素消灭病菌。
D、“干净”和“肮脏”是相对而言的,从科学的角度说,所有的动物都被寄生着,所有的人类都是细菌的“寄主”。
六、布置作业:
1、标划本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结合实例,赏析本课作为演讲词的语言特色。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我的母亲


这篇《初二下册语文教案:我的母亲》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 绰号(chuo) 庶祖母(shu)
吹笙(sheng) 摹画(mo) 眼翳(yi)
舔去(tian) 侮辱(wu)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2。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
[自读程序]
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4.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②儒家思想浅探。
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的作用。
④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3.指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6.课堂小结,重申学习重点。
(解说:在"自读程序"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自学;动笔墨读书,用圈点批注法完成对内容的自学;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设平等民主的自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质疑问难;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在主动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3.在学生自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教师是学生经验建构的促进者;在信息资源利用中,是学生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在协作讨论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自读点拨]
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2."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3.扣题开谈,适时立论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4.风格朴实,方法多样
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表格如下: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付予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田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解说: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应紧紧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应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
[自读思考]
1.在文中画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以及意义。
2.用表格方式,梳理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
3.针对质疑,分组作探究学习,写出探究小报告或制作电子作品。
4.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小议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科学时报》2001年11月4日)
(解说:思考1、2是从议论文文体特点出发,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思考3是课外拓展探究学习,目的不在于学生探究有多深入全面,但要让学生在查询资料,归纳提炼观点,写探究报告中尝试科学严谨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并扩大课外阅读视野。思考4是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议论文的基础上,迁移学习能力,初步学习写作议论文,是课内学习的课外拓展延伸。)
参考答案
1.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2.见自读点拨(4)的列举事例表格。3.略4.略
[备教资料]
丁肇中小传
由于和里希特各自独立发现一种新型的J/A粒子,而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国外科学技术界评论说,丁肇中是最有实验能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美国《自然》杂志还评论说,丁肇中所从事的工作是沟通中美两国科技交流的一座桥梁。
丁肇中是由于一次"意外的出生"而成为美国公民的。他的父母都是中国的大学教授,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他们从中国启程去美国,对密执安州立大学进行访问。1月26日,就在这所学院里丁肇中降生了。他在回忆中说:"我的父母希望我出生在中国,可是我却偏偏早产了。我出生两个月后才回到中国。"他的童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乱年代,所以他十二岁以前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丁肇中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外祖母性格刚毅且果断,她丈夫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了,从那以后她回到学校当教师,把丁肇中的母亲抚养成人。丁肇中在童年经常听到外祖母回忆那些艰难岁月里度过的窘迫生活,外祖母对丁肇中以后严谨刻苦治学,一丝不苟实验,缜密组织研究和严格要求下属等优良作风产生了很大影响。
丁肇中先在大陆度过童年,十三岁去台湾上学,那时他父亲是国立台湾大学的一名教授。二十岁时,他决定回到他的出生地美国密执安大学继续攻读。"那时我英文懂得不多,对美国的生活一无所知。在国内的时候在书上读到许多美国学生是自己挣钱维持生活读完大学的。我告诉父母也这样做。当1956年9月6日到达美国底特律机场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一百美元。在那时,有点钱好像已经满不错了。我举目无亲,不免有几分担心。"那几年,可以说是丁肇中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一面顽强勤奋地学习,一面自己挣钱维持生活。后来因成绩优异获得了奖学金。三年之后的1959年获得物理学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在密执安大学物理研究所当研究生,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3年,丁肇中以博士和福特基金会会员的身份,前往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在柯可尼的指导下用质子同步加速器进行研究。柯可尼对实验工作的严格与耐心对丁肇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这段日子以及后来再到日内瓦工作期间,丁肇中的典型生活情况是:一早起来在自取食堂里吃早饭,然后一整天留在实验室里,直到夜里离开实验室,驱车十分钟回到他的公寓房间睡觉。每隔两个星期,他坐飞机回到美国麻省莱克新顿自己的家里看望妻子凯路易丝库恩和两个女儿。1964年,丁肇中离开日内瓦回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直到1969年。在那里他和斯坦伯格、希瓦兹、吴健雄和李政道等在内的第一流物理学家工作。这个时期,丁肇中发现了"抗氢同位素",使他初露头角。美国各大报刊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项发现。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些年里,他开始对"电子和正电子对"的生成发生了兴趣。这时丁肇中又接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聘,主持该学院的布鲁克海汶实验室,他负责的研究小组分别在美国布鲁克海汶实验室、瑞士欧洲核予研究中心和德国汉堡电子回旋加速器实验室三处进行类光子粒子的衰变探索,并且寻找衰变成电子对和lL介子对的新粒子。这一研究夜以继日地整整进行了五年。
1971年,丁撵中带领它的研究小组回到美国,开始在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进行试验。经过将近三年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1974年8月次觉察到一种新粒手存在的迹象,其量量约为质子的三倍。由于丁肇中的小心谨慎,他们当时没有公布这一发现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到美海岸出席斯坦福大学的一次会议时,得知该校加速器实验室的里希特小组也刚好独立地发现了同一现象,并已将新粒子命名为中粒子,于是丁肇中立即通知他的助手发表他们的发现,并将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J/A粒子的发现,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这一发现在物理学上的重大意义是: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明存在着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从夸克模型看,J/A中粒于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的强子。以前,人们认为所有已知强子都可由三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以及它们的反粒子以各种形式组成。丁肇中和里希特发现J/A中粒子的卓越成就支持了当今的弱相互作用理论,他们两人分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79年,在德国汉堡,丁肇中领导他的小组又找到了胶子,这是量子色动力学理论的一种重要证明,为统一强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丁肇中已成为当代第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他主持的德国汉堡电子回旋加速器研究小组,首先接纳了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去西方工作。他每次到中国讲课,听众都是致以千计。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汉堡工作,同时又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他说:"在汉堡,我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对于我的小组,我尽量挑选那些也喜欢刻苦工作的人。"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玩,也不看小说。当丁肇中还没有从事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时候,他偏爱科学史。他把法拉第看作是一个的历史人物,敬佩法拉第取得的科学成就及其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立志做第二个法拉第。
教学探讨与反思

初二下册语文《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北师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希望“北师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