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小编现在向你推荐人间词话十则教案,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人间词话》十则
宁乡四中 符豪良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语》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语》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作家作品介绍:(一位同学朗读)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称他是新史学的开山。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体。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间词话》十则
三、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境界
四、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
境界的意义
境界有“造境”与“写境” 二则
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三则
境界离不开“情”与“景”
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 七则
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
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 十则

五、3、在第二则中作者说诗歌的境界可分为“造境”与“写境”,那么他们有何区别?
“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写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
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哪首诗是“写境”?(或让学生举例)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六、4、齐读第三则,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
(讨论)
'以物观物'
北宋邵雍的哲学用语。“圣人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在邵氏这里,“以物观物”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去观察认识事物,并且尽量排除个人的情感偏好[6].王国维显然吸收了邵氏的这一思想,但同时他又对之进行了转化改造,将之引入到审美创造的领域。作者当时的心理较平静没什么激情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称为“以物观物”.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情感由于这种情感是由外物引起的、传来的所以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不宁静或喜或悲)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景物被上明显的情感烙印。情显在景上。
无我之境:作者的心境完全融入客观景物之中(内心宁静平和),为外物所吸引达到忘我的境界,不带着“有色眼镜”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情隐于景下。景物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

品读: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见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十分深远到底深有几许?杨柳被罩住雾烟,象重重帘幕无法指数。豪家贵人的车马挤满游冶之处,楼高却看不见章台去路。
雨势很猛,风刮很大,正是三月春暮,拟用门关住黄昏,却无法把春天留住。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2]见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3]见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六、下列境界中,哪句是“有我之境”?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周邦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极佳。(王国维也有评价,“此真得荷之神理者”)柳永“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极佳。Dr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七、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种境界”的理解(齐读)
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
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练,人就会逐渐走向成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你能豁然领悟。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结构巧妙,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遐想。(齐读)

相关资料:
第一则强调指出有境界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论断有力,言简意赅。
第三则对比分析词的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受外界事物感染,带着“我”的情绪看待“物”,谓之“有我之境”;沉浸于“物”之中,“我”“物”泯然合一,谓之“无我之境”。分析精辟透彻,形象地发展了前人的“情景”说。
[1]见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十分深远到底深有几许?杨柳被罩住雾烟,象重重帘幕无法指数。豪家贵人的车马挤满游冶之处,楼高却看不见章台去路。
雨势很猛,风刮很大,正是三月春暮,拟用门关住黄昏,却无法把春天留住。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2]见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3]见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4]见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第六则借用形象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的历程,综述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取得成功的基础。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练,人就会逐渐走向成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你能豁然领悟。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结构巧妙,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遐想
]见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6]见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见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 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fwr816.cOM展读推荐

高中语文《十则》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王国维“境界”的内涵及其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运用“境界(意境)”来分析古代诗文(部分文学作品)的能力。
[设计意图]王国维是“境界说”的首倡者,也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在古诗文阅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境界”的内涵,并能以此来分析古代诗文,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并非只对于古诗文适用,许多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文也可以用此来进行分析。
2、理解作家修养与生活、文学创作的关系;理解读者修养与作品解读之间的关系,增强提高个人修养重要意义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细读文本,个人认为可以将选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境界说”的主体部分,即1-6则;另一部分可以归结为“作者、读者与生活,与作品、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即7-10则。这样解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学创作与作品赏析的基本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
二、教学重、难点:领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在启发基础上的讲授法
[设计说明]本课是文艺理论的作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同时,本文是从原文不同位置筛选出来组合而成的,尽管内在的逻辑脉络尚清晰,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跳跃性,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所以本课选择“在启发基础上的讲授法”,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来选用、调节教学方法,如果学生理解有难度便由老师更多地讲授。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境界”
问题1:选文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启发引导过程]围绕全文的一个中心概念是“境界”。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通读全文后基本都可以得出结论。虽难度不大,但因此概念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仍然需让学生加以明确。
问题2:境界有什么作用?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这个问题在第一则,设置此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筛选信息,同时也加深对“境界”的理解。
问题3:从哪些角度来理解境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选文中,作者对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写境与造境”、“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和“景境与情境”。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更大范围地去筛选与概括,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与概括能力”。
(二)什么是“造境”和“写境”
问题:用自己的话简洁地描述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并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针对第二则设问,主要目的是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后的转述能力,第二是培养理解后的应用能力。此问难度比较大。主要抓住“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一句中的“理想”与“写实”两词的理解,根据注解实则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然后抓住展开论述部分的“合乎自然”与“临于理想”两个短语。显然前者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贴近自然”,后者“贴近自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后可以提问学生,按此意思进行表述,只要意思清楚即可,不必强求一律。“造境”表述为“按主观理想虚构而成”,“写境”表述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
至于“举例说明”可以从自己学过的诗词或文章中选择,可以事先提供一些已经学过的诗文,有助学生根据理解进行辨别、判断。
(三)什么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问题1:结合作者所举之例,谈谈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针对第三则设问,也是本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引导理解的第一步要从上一则“写境”与“造境”引申过来,二者有相同之处。
第二步要从原文所举之例入手,主要抓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与“悠然见南山”的比较切入。可以再细分出一些更具体的问题。如“两句都有一个可以‘问’,可以‘见’的我,为什么说是‘无我’呢?”“‘问’与‘见’的时候作者所带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等等。
第三步,通过所举之例,结合原文的引申论述引导学生理解。抓住“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两句的比较。通过引导,让学生初步理解二者的大概差别。“泪眼”有一个可以“流泪之眼”,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故为“有我”;“见南山”虽有个可“问”之我,可是这个“我”并没有带任何主观感情,是“站在物的角度来观物”,是“以物观物”故为“无我”。
最后引导学生对二者用文字进行表述。“无我之境”是作者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的浑然物化的境界。“有我之境”是作者带着强烈主观感情色彩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
问题2:按作者看来,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点在哪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为上一问的备选问题。二者的区别点是“心与物的关系远近”。
问题3:理清3、4则论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层次。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这也是备选问题,在第1问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可以用此问题先引导学生理清脉络层次帮助理解。3、4则是合起来论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大概从三个层次进行论述。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此句为观点。⑵“泪眼……”后为引用论证。⑶“有我之境,以我观物……何者为物”与第4则从“观物方式”和“心境不同”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二者的区别。⑷“古人为词……能自树立耳”从“创作的难易之别”的角度进行区别。这是细节处的层次脉络,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应大有益处。
问题4:作者对两者有何看法?你个人认为呢?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针对上一问的第⑷层,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透过文本去把握作者的观点倾向的能力。从文本本身来看,作者似乎更倾向于“无我之境”,通过“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可以感受得到。当然对此问题的看法可以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5:“于静中得之”与“于由动之静时得之”如何理解,有何区别?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针对第4则设问,个人认为这是本文最难的一个点——这是课后才发现的。所谓的“于静中得之”意思是“超越世俗,去除妄念,宁思息虑,离情绝欲,以散淡静谧的心境(甚至是无心)来看待外物”;而“于动之静时得之”意思是“在强烈的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写”。另外,这对于学生写作有些帮助。当情感发生的时候(心念的动),我们往往为情所牵,沉浸在情感之中而无法自拔。而当情感过去了以后,我们也顺其自然,没有及时去“观照”,去“体验”。要写好作文,及时地“反观自身的起心动念”是必须的。
问题6:能不能从所学过的诗文中选择一些片段或语句作为两者的例证。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为上一问的延续。学生真正理解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以后举例并不难。
(四)理解作者修养与作品所蕴含境界的关系
问题1:境界在哪里——在景物里,在作品里,在作者的心里,在读者的心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以上部分大概一课时,主要解决“境界”的问题。这是一个过渡性问题,目的在于从前半部分的“境界”过渡到后面的“作者、读者与作品所蕴含境界”的关系。至于“境界到底在哪里”恐怕不能一概而论,既在于作者创作时的“景、情与心境”,也在于读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转化的“景与情与心境”。此问题引导学生加以讨论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答案。
问题2:在作者看来,决定作品的境界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具体论述的句子。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针对第8则和第9则,至于第7则暂时不讲,留待后面解决。第8则作者所举的“东坡词”与“稼轩词”主要目的在于说明作者“内在胸襟、气度”对于诗词创作的作用。第9则侧重论述“人格真切”对于诗词境界的重要意义。这通过“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即可得知。
问题3:王国维认为创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提升个人境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为上两个问题的总括,即首先要“人格真切”,其次要具备“内在的胸襟、气度”。
问题4:你同意作者关于“东坡词旷”和“稼轩词豪”的说法吗,请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说它难倒不在于理解,更多的是体会。如何是“旷”,如何是“豪”对于学生来说,体会起来有难度。这里选择苏轼的《定风波》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两首比较典型的、有利于解决此问题的词来让学生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体会畅所欲言。
问题5: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提升个人境界?方法是什么?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针对第10则,谈诗人修养与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谈的实际是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写作过程中,即要深入生活,充分了解、把握写作的对象,又不能完全受写作对象的限制。这里可以举学生已经学过的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作为说明。
问题6:如何理解“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这对于提升写作水平有什么启发?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是上一问题的备选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理解畅所欲言。
问题7:作者认为提升个人境界有什么样的过程?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针对第7则设问。个人认为如果把后面几则的顺序稍作调整可能更便于讲解,也更便于学生理解。调整以后的思路是:先讲作者个人的修养的基本要求,人格真切和胸襟气度;再讲修养的方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最后说个人修养形成的过程,即“三个阶段”。
(五)总结全文
问题1:总结几则选文的层次脉络?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在于对全文进行总结。“把握结构、理清思路”是一般阅读教学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问题2:学习了这篇文章,作为读者的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境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文中虽未对读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但创作过程与阅读过程实则一体而两面,要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途径是按作者的修养的要求提高个人修养。此问题要引导学生明白,提高个人修养是读懂作品,深入把握作品的途径。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自选一篇学过的诗词或文章,从“境界”的角度写一篇赏析文章,字数不少于300字。
[设计说明]作业在于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的巩固、拓展,并尽可能以此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本课主要学习王国维“境界”思想,但是只是理解此一观点是不足的,更重要的要通过学习与适当训练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为了降低难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学过的最为喜欢、最拿手的一首诗来分析。目的在于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附:《学生课外预习参考诗词选》(此材料上课前印发给学生作预习的参考。上课时尽量要求学生从这里找出例证。略。)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则


这篇《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A案]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B案]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则


一 背诵全文。
略。
二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恼恨,怨恨。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疑惑。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辱。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诲。
6.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指优点。
三 说说下列各句的意思。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四 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并选择一些你喜欢的语句抄在笔记本上。
此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识记和归纳的能力。难度不大,但要认真思考。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论语》十则 教学建议
理解内容,当堂背诵。
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着重弄清实词的含义,不必在虚词和翻译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学生粗知大意之后,即转入背诵。训练背诵的方式可以灵活。比如可以先是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过几遍之后即可试着全班同学齐背,然后继之以分行背诵和个别背诵。也可以先由个别同学背诵,而后分行背诵,最后齐背。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总之要造成背诵的气氛。力争当堂解决背诵问题。练习可以放在课后做。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一、学习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三篇】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B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翻译本则()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殆:______

翻译本则()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00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齐:内:自省:

翻译:()

2、第七则:三:行:焉:其:

善者:从:改之:

翻译:()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弘:毅:仁以为己任:已:

翻译()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然: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行:其:欲:加:于:

翻译:()

这一则的成语是()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诲()汝()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重而道远()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仁以为己任()

(3)焉: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篇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篇三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一文,希望“人间词话十则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寓言二则教案课后反思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