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下册语文《念奴娇》说课设计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只有教案课件老师写越充分,课堂氛围当然也会更好。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高中高二下册语文《念奴娇》说课设计”,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说教材】
1、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⑴ 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
① 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
② 风格流派、文体;
③ 名句填空;
④ 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
⑤ 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⑵ 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2、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批评指导。
3、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4、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5、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6、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2、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fwR816.CoM阅读延伸

高中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字:柘zhe 椽chuán 檩lǐn
2、词:落寞 秋士 幽远
3、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4、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5、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6、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何回避暖色闹景,为何写北国之外的南国之秋。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读到的是什么?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他利用这个身份,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为“避暑”与夫人王映霞儿子郁飞上青岛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到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8月16日接《人间世》编辑催稿信,于17日的晨为“坐索”的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时代背景:
1933年,由于国内政治的不堪,郁达夫从由上海迁居杭州,思想苦闷,创作枯竭,曾希望闲散安逸的生活却不可得。
三、放多媒体朗读
四、探讨课文内容
1、找出文章的文眼(中心句,总领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2、齐读三、四、五段,思考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清”指清闲。坐在院子里,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俯身看牵牛,听驯鸽的飞声。清闲之人才有这样的闲心。“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有空闲才能细细地清扫,有闲心才能细细的观察。清闲的秋境正合闲适的心境。
“静”指安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满地铺花,是观察形象;脚踏落蕊,写触觉感受。这里没有人声,万籁俱寂,静到“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可见静到了极点。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十分细微的声音,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说明环境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写秋蝉的啼唱能够以响衬静。
“悲凉”是秋景引发的心理感受。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破败景象中显出“悲凉”之情来。槐树的落蕊被扫掉,槐树失去了夏日的繁华,秋蝉以衰弱的蝉声,啼唱着即将消逝的生命,令作者感到萧索的秋意。牵牛秋草是作者心造的秋景。红色是暖色调,适于表现兴奋、快乐的情绪,所以淡红的牵牛花被作者列为下等。蓝白紫黑是冷色调,适于表现忧郁悲凉等感情,正合作者悲凉的心境。但紫黑色过于浓烈,不如浅淡的蓝色或白色更能适合淡淡的哀愁,所以作者选中了“蓝朵”。作者还喜欢疏疏落落尖细而长的秋草,因为它稀疏零落、枯瘦憔悴的形态、色彩更适合落寞的秋情。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秋花秋草图。
3、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利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的真情和忧思、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这是所谓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4、从全文看,“故都的秋”表现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作者主要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幻灯: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5、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写南国的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江南之秋“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幻灯:“慢”、“润”、“淡”。
五、分析课文结构
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总起(第1、2段)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写部分(从“不逢北国之秋”到“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最后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幻灯显示
①北国之秋 清 静 悲凉
1.总起
②江南之秋 慢 润 淡 多雨少风
①清晨静观
②落蕊轻扫
故 记叙 ③秋蝉残声 前
都 2.分写 ④秋雨话凉 后
的 ⑤枣树奇景 呼
秋 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 应
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
①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3.总写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赏析课文。
教学过程 :
一、课堂讨论
1、 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因为“红”的暗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2、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风景?
作者不写北平的风景区,单写院落街巷的景象,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作者所要追求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游人云集的风景还是难以表现的;其次,要真正表现故都之秋,离开了普遍存在的景象,专门描写风景区,也失去了“故都之秋”的代表性;再次,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往往更能深切感人,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二、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
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三、研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主观感情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入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
2、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幻灯显示:
牵牛花 蓝、白色疏落的衰草 忧虑 内主
自客 槐树落蕊 清闲、落寞 孤 心观
然观 极细微极柔软 独 世色
风色 秋蝉残唱 衰弱 彷徨 界彩
物彩 秋雨秋风 灰沉沉、息列索落 感伤 的
的 都市闹人 青布衫
缓慢悠闲
枣树 叶落、西北风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高中高二下册英语Body language教案格式


part I.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1)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his text

“ Body language ” is the third period of unit 21. It’s a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xt. This less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in that it is related to our thinking strategies and it uses both words and body language to express our thoughts and opinions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people.

2) Knowledge goal: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3) ability goal: ①talk about body language

②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4) Moral goal: Get aware of some gestures and facial expressions in different cultures.

5) Teaching aims

①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②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③Get aware of some gestures and facial expressions in different cultures.

part II.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Question-and-answer activity teaching method

Watch-and-listen activity

Free discussion method

pair work or inpidual work method

To reach my teaching aims, I’ll take advantage of some teaching aids, such as a tape recorder, multimedia, the blackboard

part III.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approach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But with the heavy study burden and

impact of the traditional spoon-feeding teaching, sometimes the

students may lose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are not independent

enough. So how to motivate them, develop their interest and build up

their self-study ability are the first things I am considering about

partIV. The teaching process

Step 1 Warming up

Show a short film and a MTV show and ask the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 How do the actors in the show express themselves?

S: By facial expressions and what they do.

T: What do we call that?

S: Body language.

T: What is body language?

S: Body language is the movements or positions of our body. We use them to show other people what we are thinking about and how we are feeling.

[设计说明] 让学生在课前欣赏两段表演,在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对身势语的兴趣的同时,通过回答演员们如何表现自己这一问题引出本课话题------body language.

Step 2 Brainstorming

Show some gesture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what the gestures mean.

[设计说明] 展现几幅身势语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最后用一幅图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一身势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Step 3 Reading 准备好四张卡片,让四位学生上台用身势语将卡片上内容表现出来。让其他学生作出选择,并解释选择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用身势语表达自己。另一方面锻炼了口语。

Step 6 Dumb show

Think of some situations in your daily life in which you use body language and then try to act them out without any words. You can work in pairs or groups.

[设计说明] 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讨论真实语境下的身势语的表达,通过这一话题,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从而学会生活;同时在表演结束后再让其他学生用英语描述表演者所表现的情景,培养观察身势语的能力,并在想象,猜测的过程中形成内心语言,最终用语言复述自己的思想。

Step 7 德育渗透

Do in Rome as Rome does [as the Romans do].

[谚]入国问禁, 入乡随俗。

Manners make the man.

礼貌造就人。

Good manners are the art of making those people easy with whom we converse. ---Jonathan Swift

礼貌周到是使同我们谈话的那些人感到自在的艺术。

——(英作家)斯威夫特

Step 7 Homework

1. Read the passage and try to recite it.

2. Finish Word study on page 60.

3. Try to know more about body language.

高中高二下册政治教学计划


一、教学工作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继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更是为小高考做好一切准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小高考的情况,实现有效地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
二、主要的措施
1、立足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课标和考试大纲的精神和要求
高二下学期政治教学计划通过认真地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准确把握它们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新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考试等级要求,为有效提高课堂的效能提供保障。
2、注重实干,认真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认真研读教材,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深度与广度,在合理处理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的计划。
(2)要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灵活地运用自身的教学特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政治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真正“亲其师信其道”
(3)注重导学案的编制,在编制的过程中要能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要能有一定试题的体现,试题要精选、精练。
(4)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教授学生书本的理论内容,更要注重加强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真正的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够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5)对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要能在课后进行积极地思考和反思,同时注重加强交流,以更好的改进教学,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6)对于平时的单元练习卷和阶段性测试卷,要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一部分筛选、改编自各类相关资料,一部分要能自己命题。讲解不必要全讲,集中对出错率较多的问题进行精讲。同时注重在课后加强抽查,能在每节课前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抽查。

高中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三、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四、课型和课时
自读课
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
和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
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2、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是一篇历史散文。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1)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

坐谈
4、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5、分析
问: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反问句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转身写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有
(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6、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1、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2、学习字词、句式(重点字词写在幻灯片上打出来)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
古;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问进:jiàn
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2、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3、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
“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
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5、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6、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7、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8、朗读全文。
六、板书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私→营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雷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阅读剧本,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并得到展现的。

2.了解作者是如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人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可在课外组织学生排演戏剧。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四)美育渗透点

1.体会剧本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

2.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这对较好地理解内容、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等是必不可少的。作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周朴园就是当时由封建地主转化为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他既有封建地主的专横、残忍的一面,又有新兴资本家的自私、贪婪和虚伪的一面。

2.理清人物关系。《雷雨》的人物关系复杂,弄不清关系就无从了解剧本。

3.熟悉情节,理清层次,从总体上把握人物。

4.分析典型细节(语言、表情、动作等),深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当侍萍叙述30年前梅姑娘抱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水自杀时,周朴园是(苦痛)“哦!”和(汗涔涔地)“哦”。从他的表情和神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抛弃侍萍并非毫无内心痛苦,对自己的抛弃行为,他是有“不忍”和自责的。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作者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但是他强调,不能用要求剧本对某一重大社会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或价值判断的“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去硬套他的剧作。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态度。过去人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也被认为是虚伪、假善。现在人们基本上认为,根据周朴园和侍萍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现,周朴园与鲁侍萍30年前应该有过真挚的爱情,30年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还是有诚挚成分的。其理由,一是30年后,侍萍见到周朴园时的情绪表现,相认之前,侍萍对周朴园是试探(对自己的感情)多于怨恨;相认后,对30年前的旧恩怨,也没有把责任全部推给周朴园,而是说“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被你们家赶出来”“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这里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显然表现她也觉得自己被赶出来主要责任在“你们老太太”而不在周朴园。二是从周朴园30年后与侍萍重逢时的情形来看,30年来,周朴园一直保留关窗习惯,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等。就时间上来说,虚伪30年太难以理解。就情理上说,周朴园没有必要虚伪。那么,如何解释周朴园知晓侍萍没死且就在眼前时他又变得冷酷呢?曹禺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他(周朴园)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心狠起来了。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30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来对付。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因此,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就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矛盾来概括。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阶级的对立和情感的矛盾冲突是鉴赏这部分戏剧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解决办法

1.适当介绍作者写作《雷雨》时的思想基础。当时作者虽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认识他

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性,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

2.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价。如初恋难忘说、年轻貌美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良心发现说、内心平衡说等等。引导学生作分析比较,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

3.强化朗读,注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鉴赏。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在介绍完作者及剧本的写作和特点后,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朗读和讨论。大致遵循阅读一朗读一分析一讨论一归纳的顺序进行。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微妙变化。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要言之成理。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指导学生排练成戏,在全班演出。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找出主要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2.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握戏剧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字小石。中国现当代剧作家。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年人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1928年入南开大学,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期间,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土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为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大学毕业前,写出震惊世界文坛的处女作《雷雨》,后陆续创作了《日出》、《原野》等。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2.《雷雨》四幕悲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曹禺的成名作、代表作,是我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3.故事梗概:参看课本118页注释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其一)

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板书),曹禺,1910年生于天津,原籍湖北潜江,原名万*,中国现代的剧作家,语言大师;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曹禺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禺的剧作《雷雨》(板书)。

《雷雨》是曹禺1933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前夕,创作完成的处女作,次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的发表和上演,把中国话剧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是“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之一,并享有国际声誉。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困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其二)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剧本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生活,揭露资产阶级自私、残忍的反动本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雷雨》是四幕话剧。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篇课文是第二幕的一部分。

(其三)

本课是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篇,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单元知识中有关戏剧欣赏的一些内容,让学生对戏剧知识有个基本了解。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

3.介绍《雷雨》的故事梗概。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场,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思考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5.学生可就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的实质展开讨论,要言之有据。

6.归纳讨论要点。

(四)扩展

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四,把讨论意见写成文字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找出次要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丰富的内涵,体会人物思想的微妙变化。

3.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归纳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父子相见,却成仇人。周朴园镇压、分化罢工,鲁大海控诉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冲突紧张激烈,你愤我怒,互不相让。其冲突实质是资本家与广大工人的矛盾,反映了尖锐的阶级斗争。

2.剧作主题:“从性爱血缘关系角度写了一出悲剧,客观上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3.个性化的语言: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归纳、概括出第一场的矛盾冲突实质是阶级对立。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场,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思考: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3.总结出这两场矛盾冲突的社会意义,归纳主题。

4.根据人物语言和戏剧化的动作,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四)扩展

组织学生观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舞台说明在剧本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表演朗读来品味戏剧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整体感知

1.必要的舞台说明:(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烘托出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为矛盾的展开作好铺垫。(2)暗示人物的身份,透露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3)交代人物的出场。

2.在表演过程中要注意揣摩极富动作性的语言。周朴园的几次问话,从“你一—你贵姓?”和“你姓什么?”到“你是谁?”和“哦,你,你,你是——”,以及他那每一次的不同的声音、姿态和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活动。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三)教学过程

1.找出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并进行分类,分析其在剧本中的作用。

2.进行表演指导。

3.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及时加以评述、指导。

(四)扩展

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排演剧本,在校内演出。

(五)布置作业

1.学生就剧本中的一两个细节谈谈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课外阅读全本《雷雨》。

3.预习《茶馆》。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二下册语文《念奴娇》说课设计”一文,希望“高中高二下册语文《念奴娇》说课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人教版语文二下册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