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小学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感谢您的参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白醋、小苏打、药勺、注射器、记录表、烧杯、集气瓶、打火机、玻璃片、带橡皮管的反应瓶、湿抹布、蜡烛、小木棒、水火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喜欢看火箭发射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发射个微型火箭。(老师演示火箭发射)

2.观察白醋、小苏打观察。

师:刚才老师发射的火箭里用了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苏打和白醋。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对实验盘中的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你们打算怎样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特点分别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3.小组观察后汇报交流。

小苏打(白色、粉末状、香)

白醋(无色、透明、液体、酸)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猜测混合后的变化。(板书课题)

师: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猜测后ppT出示实验步骤并指导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实验现象。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无色液体、玻璃杯变凉了、有扑哧声……)

三、探究反应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1.得出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

师:我们来看一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你看到这种气体了吗?说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啊?(无色、透明)

2.实验验证气体性质。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这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①阻燃:燃烧的火焰伸入。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火柴熄灭了,能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啊?(阻燃)

拓展:氧气的助燃(视频播放)

②比空气重、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能说明什么?(说明气体比空气重)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试管里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变浑浊了。)

3.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有哪几个特点啊?(ppT出示资料“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特点”)对照资料我们认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科学家又经过大量实验,获得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4.揭题总结。

师: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它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瓶子外壁有点凉是因为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带走热量(举例:夏天喝碳酸饮料)

3.能不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老师发射火箭的原理?

5.化学水火箭发射活动。

①ppT出示活动步骤

②室外水火箭发射活动

四、巩固延伸:

二氧化碳生活中的应用。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二氧化碳呢?(人们还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性质制造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呢。碳酸饮料、汽车尾气、干冰、人呼出的气体等。)ppT展示

板书: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 二氧化碳(新物质)→ 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记录表

第()实验组

活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白醋的特点

颜色

形状形态

气味

小苏打的特点

活动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后的变化

反应产生,集气瓶外壁下部比较

(热、凉)

活动三:

验证气体性质

将燃烧的火焰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物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现象:()

1.继续燃烧

2.火焰熄灭了

说明这种气体。

(阻燃、助燃)

点燃烧杯中的蜡烛,将橡皮管口放入烧杯内;瓶中加3勺小苏打,再加入半瓶白醋后迅速盖紧瓶口,观察现象。

现象:()

1.火焰继续燃烧

2.火焰熄灭了

说明这种气体。

(比空气轻、比空气重)

等火焰发生变化后迅速将橡皮管口放入装有石灰水的试管内,并摇晃瓶子,观察现象。

现象:()

1.没有变化

2.变浑浊了

说明这种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研究结果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反应,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气体,这种变化属于()变化。

资料阅读

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序号

气体名称

对比空气

颜色

气味

特点

辨别

1

氧气

比空气重

无色

无味

助燃

带火星复燃

2

氮气

比空气轻

无色

无味

不助燃

3

二氧化碳

比空气重

无色

无味

阻燃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氢气

比空气轻

无色

无味

易燃易爆

点燃有爆鸣声

5

二氧化硫

比空气重

无色

强刺激味

不助燃

酸雨主要成分

6

水蒸气

比空气轻

无色

无味

阻燃

遇冷变水珠

…… …… ……

Fwr816.COm小编精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第32—3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教材先用图片形式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之后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由于混合反应速度很快,于是教材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还可以采用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杯的外壁等方法,进行更全面细致地观察。对二氧化碳的确定,教材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最后,教材提出“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养成教育训练点】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实验的合理分析和论证。
【教法学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合作法、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杯子、量筒、钥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老师一手拿白开水,一手拿白醋问:“你知道哪杯是白水,哪杯是白醋吗?用什么方法来区别白醋和白开水呢?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材料:一种固体的小苏打,一种液体的白醋,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征呢?你们准备怎样来观察这两种物质,用什么方法来观察?(看、闻、尝、摸)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杯中的液体是什么这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也让学生回顾一下观察方法效果极佳。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边观察边记录在表格一中。
(2)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
(3)分别观察这两种物品,不能把它们混合。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始观察。
3.同学们刚才观察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汇报一下。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馒头吃起来非常的蓬松,非常的柔软,因为在里面添加了小苏打。(放下小苏打,拿起白醋)白醋呢?它是一种无色的透明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我们一般可以用作烹调的作料。白醋可以作为简单的清洗剂,可以除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1.现在我们有了这两种物质,请大家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时能现象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2.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品质,让学生通过猜想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四、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刚刚猜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现象,究竟这些现象会不会发生呢?如果让大家做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实验呢?实验究竟要观察什么呢?实验时你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刚才老师提了3个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组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计划是什么?
4.小组汇报
5.同学们你们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这些器材容易碎,你们在实验时一定要小心,千万别打碎了。(在这一环节应该注意:1.小苏打放入杯中的先后顺序。2.放入小苏打和白醋的方法。3.小苏打和白醋的用量。)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6.学生开始实验。
7.刚才同学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究竟会有什么现象呢?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8.小组汇报。
9.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实验中的现象,那么老师也非常想看一看这个现象,也想做一做这个实验,现在请你们来看老师的这个实验现象是否和你们的实验现象一致呢?教师演示实验(讲解取药品的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如: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等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这样观察才会具体,才会深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解释新物质
1.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你认为这种气体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变化?怎样来验证这些新的物质呢?老师这里有两个实验,来验证产生的气体究竟有什么性质。
2.第一个实验:老师用点燃的火柴伸入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思考它有什么性质?
3.第二个实验:老师用火柴点燃蜡烛,(然后把蜡烛放到一个烧杯里)老师把这种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向这个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它有什么性质?大家想不想试试?
4.学生做这两个实验。
5.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它的现象说明什么?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说明。
7.教师小结: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那究竟产生的是不是二氧化碳呢?刚才我们的这两个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经过科学家大量的实验证明,已经证实了产生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板书: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什么呢?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化学变化),同时板书:(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8.刚才我们认识了二氧化碳,生活当中哪里有二氧化碳呢?(空气、气球、排气孔、汽水……)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于是想到了灭火器。
9.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新的物质,那我们杯中小苏打还在不在呢?杯中的液体还是不是白醋呢?这个在书中43页有解答,打开书43页,自己看书。
10.同学们,你们在书中找到答案了没有?杯中的物质是什么呢?(醋酸钠)。小苏打的化学名称叫碳酸氢钠,白醋里含的是醋酸,这两种物质混合后就会产生醋酸钠,还会产生二氧化碳,还可以产生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探究,但这两个实验并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要求学生尊重证据,尊重事实,从而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以后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决科学的问题。
板书设计: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各样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物质。这个实验涉及到小苏打和白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2、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以实验探究为主、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在感知性的基础上获得认识。

学法指导:

本课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等手段,教会学生善于思考、观察、动手等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现象分析等各方面能力。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

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醋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小苏打和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蜡烛、火柴、白纸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刘青是什么人、你喜欢他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刘青)

其实,老师也会魔术,大家想不想看看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老师这里有两瓶矿泉水(其中一瓶装苏打水),大家可要看仔细了(可以让学生尝一尝)。你们看见过红色的矿泉水吗?老师将用神奇的魔法把它变成红色的矿泉水,同学们相信吗? (演示:将苏打水倒入浸透过酚酞溶液的杯子里,苏打水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其实刚才老师的魔术是运用了两种物质混合?它们之间发生了变化?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这魔术神奇吧,同学们想不想学学?想学那得看看同学们待会儿在课堂中的表现了。如果大家能积极思维、想像,积极回答问题,能主动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课后老师一定把这魔术教给大家?好吗?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两种物质混合后的变化。

展示物品:小苏打和白醋。看看这两种物质,你知道它是什么吗?你怎么知道它是白醋和小苏打?(来观察标签也是一种很好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二)出示自学提纲

1、请各小组仔细观察这两种物质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在这里老师首先要提醒同学们,在我们不知道物质对我们身体是否有害时,我们不能直接去摸、闻、尝。只能隔着瓶子感觉它的气味,坚决不能尝,明白了吗?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2、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我们都有哪些混合的方法?(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混合的比例为一份小苏打?三份白醋)

3、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产生气泡)

4、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时会出现情况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该如何做?(用实验方法来证明)

(三)小组交流展示

(教师适当引导)

(四)学生分组实验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实验中大胆一点,白醋与小苏打反应时,可用木棒搅拌,千万不要拿着集气瓶摇来晃去。不搅拌时用玻璃片盖上集气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卡片上。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现象较多。(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五)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1、各小组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2、混合的方法不一样?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一样吗?

(六)验证它们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1、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学生猜想)

2、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3、教师演示:火柴的燃烧实验

(1)观察一只空瓶和实验后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它们有没有不一样的?

(2)(教师示范)观察点燃的火柴在空气中的现象,再观察把点燃的火柴放在实验后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的现象,点燃的火柴有什么变化?

(3)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4)刚才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种气体有什么性质?(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光凭这二个性质我们能推断这是什么气体吗?

(七)讨论: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八)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 二氧化碳气体(新的物质)

( 混合) (气体) (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教案: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材分析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醋比较熟悉,对小苏打是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当学生把醋和小苏打混合时,它们将会产生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
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玻璃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察白醋、小苏打
师:小苏打和白醋是我们在厨房常见的物质,你们观察一下小苏打,白醋并描述、记录下来。
生:小苏打是白色,固体,白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酸味。
师小结: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晶体,溶于水
白醋是一种无色的液体,由于含有醋酸,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板书:小苏打 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怎样?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猜想,理由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苏打融在白醋里)
生:小组长汇报。
2、师:同学们讨论怎样混合?混合的数量是多少?
生:(1)倒些小苏打,再倒些白醋。
(2)多倒些白醋,少倒小苏打。
(3)小苏打和白醋各倒一半。
学生实验(注:第一实验不作记录)
(4)学生汇报结果
师:到底小苏打和白醋各要放多少?
参书: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板书:一份小苏打+三份醋)
3 、师:混合了小苏打和醋以后,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强调仔细观察,看、听、摸等)
生:各组汇报(有嗤嗤的声音,有气泡冒出,杯子有些凉)。
师:冒出气泡是混合后发生的现象,有气才会出现气泡,冒出气泡说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产生了气体。属于什么变化?(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生:化学变化。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
师:同学们当气体产生时,你们把玻璃片盖上,用手玻璃杯感觉温度的变化,(稍微比原来凉一些,因为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化学反应)
师:做实验的同时记录混合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
三、验证,产生了什么气体
1、 师:同学们先观察杯中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从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 气来比较。
生:是二氧化碳。
2、 师:到底是什么气体?我们用实验的方法继续检验杯中气体好吗?
3、师:首先做实验一、将燃烧的细木条放入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生:各组汇报(火焰熄灭,杯中有二氧化碳)。
4、师:同学们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上,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注意不要把玻璃杯中的液体倒出来)
生:火焰熄灭
师:根据这种现象,你们又获得了什么证据?能做出怎样的推断?
生:证明杯中有二氧化碳
师: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
板书: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气体
生:读两遍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5、师: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生:不在。不是。
师:是一种醋酸钠的新物质,所以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它产生了新物质。
四、小结:
1、师:同学们谁来自己小结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甲:我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
乙:我体验到实验的乐趣。
丙: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是有比例的。
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能使火焰熄灭。
2、师: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板书设计: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一份小苏打+三份醋
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气体
教学反思:
1、比较成功的地方
这节课就采用的教学手段来讲,比较成功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好的体现,利用实物展示一目了然。各环节都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的实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所以我本着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让学生找材料,在生活中常见的白醋和小苏打学生都特别感兴趣,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发展,充分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而且在很多方面超出了老师的要求,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课堂的不足之处
前几节课并没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按预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女生动手能力差,有些学生并没有把老师说的话当回事,课前准备工作没做好,缺少材料,有的小组长不负责任,没把任务明确到人。导致上课自己小组没材料而动不了,只能看别人做。各小组协调工作做得不够完善,汇报交流内容没有完成,时间上老师没把握好,只好草草收尾。学生只注重了看现象,忽略了交流汇报,分工不明确。从课堂情况来分析,老师在时间掌控上有问题,利用不合理。
3、改进措施
找到原因后,改了又改在最后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整节课以实验为重点,让学生在汇报、交流、讨论中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变化中应注意的条件。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我开始当裁判员,以分钟计时来做实验。时间一到看哪个小组的结果最先出来,汇报的结果最准确来展开竞争,学生自己评选好的小组,并且要说出好的理由(好在哪些方面)。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并适时就有关问题进行点拨。强调学生间的互相协作,讨论交流汇报方面。
4、改进后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环环紧扣,仿佛不是课堂,是在竞赛现场,学生的表现欲很强烈,各组汇报精彩,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学生知道做任何实验都有一定的比例,并不是想怎么倒就怎么倒,懂得科学的严谨性。并通过看、听、摸等方法,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是化学变化,产生的物质是一种叫二氧化碳的气体。通过小木棍的燃烧和把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的实验知道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火焰熄灭。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取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协作探究能力,竞争意识都得到增强。学生学会了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第32—3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教材先用图片形式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之后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由于混合反应速度很快,于是教材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还可以采用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杯的外壁等方法,进行更全面细致地观察。对二氧化碳的确定,教材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最后,教材提出“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养成教育训练点】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实验的合理分析和论证。
【教法学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合作法、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杯子、量筒、钥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老师一手拿白开水,一手拿白醋问:“你知道哪杯是白水,哪杯是白醋吗?用什么方法来区别白醋和白开水呢?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材料:一种固体的小苏打,一种液体的白醋,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征呢?你们准备怎样来观察这两种物质,用什么方法来观察?(看、闻、尝、摸)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杯中的液体是什么这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也让学生回顾一下观察方法效果极佳。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边观察边记录在表格一中。
(2)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
(3)分别观察这两种物品,不能把它们混合。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始观察。
3.同学们刚才观察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汇报一下。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馒头吃起来非常的蓬松,非常的柔软,因为在里面添加了小苏打。(放下小苏打,拿起白醋)白醋呢?它是一种无色的透明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我们一般可以用作烹调的作料。白醋可以作为简单的清洗剂,可以除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1.现在我们有了这两种物质,请大家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时能现象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2.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品质,让学生通过猜想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四、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刚刚猜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现象,究竟这些现象会不会发生呢?如果让大家做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实验呢?实验究竟要观察什么呢?实验时你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刚才老师提了3个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组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计划是什么?
4.小组汇报
5.同学们你们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这些器材容易碎,你们在实验时一定要小心,千万别打碎了。(在这一环节应该注意:1.小苏打放入杯中的先后顺序。2.放入小苏打和白醋的方法。3.小苏打和白醋的用量。)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6.学生开始实验。
7.刚才同学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究竟会有什么现象呢?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8.小组汇报。
9.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实验中的现象,那么老师也非常想看一看这个现象,也想做一做这个实验,现在请你们来看老师的这个实验现象是否和你们的实验现象一致呢?教师演示实验(讲解取药品的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如: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等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这样观察才会具体,才会深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解释新物质
1.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你认为这种气体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变化?怎样来验证这些新的物质呢?老师这里有两个实验,来验证产生的气体究竟有什么性质。
2.第一个实验:老师用点燃的火柴伸入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思考它有什么性质?
3.第二个实验:老师用火柴点燃蜡烛,(然后把蜡烛放到一个烧杯里)老师把这种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向这个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它有什么性质?大家想不想试试?
4.学生做这两个实验。
5.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它的现象说明什么?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说明。
7.教师小结: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那究竟产生的是不是二氧化碳呢?刚才我们的这两个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经过科学家大量的实验证明,已经证实了产生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板书: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什么呢?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化学变化),同时板书:(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8.刚才我们认识了二氧化碳,生活当中哪里有二氧化碳呢?(空气、气球、排气孔、汽水……)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于是想到了灭火器。
9.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新的物质,那我们杯中小苏打还在不在呢?杯中的液体还是不是白醋呢?这个在书中43页有解答,打开书43页,自己看书。
10.同学们,你们在书中找到答案了没有?杯中的物质是什么呢?(醋酸钠)。小苏打的化学名称叫碳酸氢钠,白醋里含的是醋酸,这两种物质混合后就会产生醋酸钠,还会产生二氧化碳,还可以产生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探究,但这两个实验并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要求学生尊重证据,尊重事实,从而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以后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决科学的问题。
板书设计: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各样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物质。这个实验涉及到小苏打和白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2、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以实验探究为主、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在感知性的基础上获得认识。
学法指导:
本课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等手段,教会学生善于思考、观察、动手等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现象分析等各方面能力。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
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醋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小苏打和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蜡烛、火柴、白纸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刘青是什么人、你喜欢他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刘青)
其实,老师也会魔术,大家想不想看看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老师这里有两瓶矿泉水(其中一瓶装苏打水),大家可要看仔细了(可以让学生尝一尝)。你们看见过红色的矿泉水吗?老师将用神奇的魔法把它变成红色的矿泉水,同学们相信吗?
 (演示:将苏打水倒入浸透过酚酞溶液的杯子里,苏打水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其实刚才老师的魔术是运用了两种物质混合?它们之间发生了变化?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这魔术神奇吧,同学们想不想学学?想学那得看看同学们待会儿在课堂中的表现了。如果大家能积极思维、想像,积极回答问题,能主动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课后老师一定把这魔术教给大家?好吗?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两种物质混合后的变化。
展示物品:小苏打和白醋。看看这两种物质,你知道它是什么吗?你怎么知道它是白醋和小苏打?(来观察标签也是一种很好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二)出示自学提纲
1、请各小组仔细观察这两种物质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在这里老师首先要提醒同学们,在我们不知道物质对我们身体是否有害时,我们不能直接去摸、闻、尝。只能隔着瓶子感觉它的气味,坚决不能尝,明白了吗?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2、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我们都有哪些混合的方法?(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混合的比例为一份小苏打?三份白醋)
3、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产生气泡)
4、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时会出现情况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该如何做?(用实验方法来证明)
(三)小组交流展示
(教师适当引导)
(四)学生分组实验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实验中大胆一点,白醋与小苏打反应时,可用木棒搅拌,千万不要拿着集气瓶摇来晃去。不搅拌时用玻璃片盖上集气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卡片上。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现象较多。(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五)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1、各小组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2、混合的方法不一样?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一样吗?
(六)验证它们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1、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学生猜想)
2、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3、教师演示:火柴的燃烧实验
(1)观察一只空瓶和实验后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它们有没有不一样的?
(2)(教师示范)观察点燃的火柴在空气中的现象,再观察把点燃的火柴放在实验后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的现象,点燃的火柴有什么变化?
(3)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4)刚才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种气体有什么性质?(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光凭这二个性质我们能推断这是什么气体吗?
(七)讨论: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八)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 二氧化碳气体(新的物质)
( 混合) (气体) (化学变化)

小学科学金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可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多而杂,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四个活动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活动:
一、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和吃食活动。通过观察了解水生动物,有自己的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形成生命体基本特征的概念。
二、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知道采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三、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从而指向动物的共同特征,指向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对金鱼的熟悉程度与家庭是否饲养金鱼有关,可是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却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进行探究,但是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一月有余,也只掌握了简单的观察方法,而本课较多的教学内容和观察金鱼呼吸部分,也给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
教学目标: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4、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5、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6、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1-2条金鱼,装在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谜语:水里生来水里长、一双大眼鼓囊囊、甩起漂亮大尾巴、嘴里吐出一串泡。
●联系生活谈对金鱼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和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本课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
(一)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和吃食
●课件出示观察问题:
1、观察金鱼身上长有什么?有什么作用?
2、观察后,简单的画出金鱼的样子,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3、给金鱼喂食,观察它怎样吃食?
●学生分组观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提问:鱼缸里除了沉下来的鱼食,发现其他物体了吗?
●引导学生观察金鱼的排泄
●学生观察、汇报。
●小结:金鱼有进食,有排泄,说明它很健康,只要有生命的动物都会有这样正常的新陈代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板书画金鱼身体,了解金鱼各个器官的作用,是学生整体感知金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观察金鱼呼吸
●提问:小金鱼的嘴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张合?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猜测
●看书p38页实验要求
●介绍实验仪器:滴管、对金鱼伤害小的食用色素
●注意:滴管放入要轻,不然小金鱼会受惊吓乱游。
在金鱼嘴前轻轻挤出红色的水。
滴管轻轻的从水中拿出。
●学生实验,汇报。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课件出示金鱼呼吸,教师适时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比较金鱼、蚂蚁的相同与不同
●讨论:小组内讨论金鱼和蚂蚁的相同与不同,填在p38页维恩图内。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让学生逐步形成对生命体特征的认识。
三、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设计意图〕通过长时间的饲养金鱼,让学生不断去认识、了解金鱼,养成平时观察思考的习惯,课程不因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结束。
板书设计:
金 鱼
身体名称 作用
鳍 运动
鳃 呼吸
鳞 保护
尾 运动、方向、平衡
嘴 吃食物(吞食)

教学反思:
《金鱼》一课教学内容多,而且难度较大,所以在上课时我已经将四部分内容整合为三部分,这样降低了难度,使教学内容在40钟内有效地进行。而本课的重点内容观察金鱼的呼吸部分,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只把看到现象,作为衡量这部内容成功与否的尺子,而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先让他们分析猜测,然后像科学家一样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才是科学课真正要达到的。对于金鱼呼吸实验,由于金鱼是有生命的动物,让它乖乖的吸入红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真的太难了,所以课上出现了部分小组没有成功的现象,但我不希望这样而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我告诉学生科学家在做实验是也经常失败,我们才失败一次,没关系。同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了解金鱼呼吸的过程,尽量弥补实验失败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食盐和水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并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为了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图,意图是提示探究食盐变化方法。一位学生在搅拌水中的食盐,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溶解知识认识食盐的变化。食盐在水中看不到了,说明它的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位学生说:“溶解的食盐还会再看到吗?”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食盐原状来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一位学生在用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说:“你看……”目的是提示学生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教科书所设计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食盐的变化,而不要受教科书的限制。

其次教科书又通过一幅探究示意图,提示探究水泥变化方法。一位学生说:“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的是提示学生,在认识食盐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展开新的探究活动。一位学生在用杯子向盘子里倒水(盘子里有水泥),说:“我们试一试。”

目的是提示学生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变化。教科书提示的探究方法是:通过加水的方法使水泥发生变化。借助探究食盐的方法思考: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

二是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教科书提供了两组物质变化的示意图,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生活中更多的类似食盐和水泥这样的变化。

第一组图片包括玻璃和水的变化。玻璃的变化由三副图片:碎玻璃、玻璃熔化炉、玻璃制品组成。图片与图片之间分别用箭头相连接,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到玻璃也可以像食盐那样,改变形态后还可以恢复原状。水的变化中,通过箭头提示学生水可以改变形态为水蒸气或冰,水蒸气或冰又可以恢复到水的形态。

第二组图片包括六种物质的变化,分别是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这些图片的设置目的是提示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活中更多类似水泥变化的事例。

教科书设计的这些物质的变化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多种物质的变化入手,探究类似食盐和水泥的变化特征。

三是归纳。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交流的情景图片,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物质原状的角度来分析,寻找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归纳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食盐、玻璃等物质都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通过食盐、水、玻璃等物质的变化认识可逆变化。“像水泥这样的变化呢?”“我知道……”

提示学生通过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的变化认识不可逆变化。

活动二: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片,分别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意图是通过对图片内容的分析,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利弊。森林大火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一些不可逆变化带给人类的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污染的水域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虽然是一种可逆的变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复到原状却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废品收购站的图片提示学生认识到很多物质是可以发生可逆变化的,我们可以合理的使用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带给人们的利弊。

自由活动:

教科书以“自制胶水”为主题,分步展示了制作“胶水”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以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通过制作,丰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现象?”的探究内容,提示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文,希望“小学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科学优秀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