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一)》教案设计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一)》教案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Fwr816.COm小编精选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数据收集整理》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教材分析:

“数据收集整理”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的起始内容。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的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具体分析:

1.选校服颜色情境。

教材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了开学初订校服选颜色的情景,引出“选哪种颜色合适?”的问题。教材中一个小女孩做出判断: 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然后出示: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新知的学习.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明白,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2.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

教材中首先出现了两个孩子正在针对“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个问题进行研讨,情境图中学生的对话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统计)。第一次对话。一个学生说“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另一生说“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 这里不仅确立了调查的对象(本班)而且渗透了抽样的思想。第二次对话:一个学生说在班里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另一个学生说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话中展示了调查的方式(举手、投票等)以开放的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其他调查方法的尊重。其次有一名老师正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提示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图下有一个统计表,表明了呈现数据的方式。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真正参与进来,首先通过小组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全班交流制定好调查计划,接着再让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统计。最后把统计的数据用统计表呈现出来。

在调查的过程中,确定调查对象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这里要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班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在确定调查方式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多说几种方式,使其体会到调查方式的多样化。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3.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教材呈现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进而判断是否能解决问题。如第(3)题,某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宜代表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为了解决问题,可调整方案,如每个年级随便选一个班调查,或调查全校学生等。

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尤其是第(3)题的后一问“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突出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的含义。当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必讲那么深入,只要学生能体会出“我们班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可。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提问题并解答,如“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质疑解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难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突破建议:

1.挖掘情境内涵,理解“选择校服”的本质。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真正参与进来。

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交流。在交流中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

然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刚才同学们是针对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确定校服的。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校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最后使学生明确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使学生明白,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引发下个研讨内容。

2.抓住问题冲突,引出收集信息的方法。

本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法,调查法是学生首次运用,学生没有这部分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先通过小组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的引导从而制定好调查计划。从研讨到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在顺应学生思维的前提下,顺思导学,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调查法。

比如:当学生知道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听取大家的意见呢?

学生的意见可能很多,预设到的答案可能是:

(1)在学门口挨个询问?对此学生会反驳太麻烦了,全校人数太多,一天也问不完。

(2)打电话询问。

(3)听老师的。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不要立刻给出答案。而是把多种方法都呈现给孩子,让他们针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指出不足及修改的方案。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些有用信息进行引导,全校人数太多不好操作,我们可以划分成班级来统计,然后根据众多班级同学的想法来确定校服颜色。这样抽样调查的名词学生不会说出,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即先调查人数少的同学的意见,在慢慢到人数多同学的意见,从而把这种方法具体的形象的让学生理解。

3.优化调查方式,便于统计。

在学生懂得调查本班同学的意见后,思考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哪种颜色的人数呢?一般的方法举手、起立、投票等。让学生充分地想、说。可以引导学生多说几种方式,使其体会到调查方式的多样化。在认同这些方法后想一想,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让学生明白针对数据少采取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比较方便。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4.学生亲身实践,完善统计表。

统计数据时,可以师生共同统计一种颜色的人数,以此作为样子。然后放手让一名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来统计,其余学生充当验证官,一是再次验证数据的正确否,同时也是让全员参与统计数据的过程。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统计数据、方法的大体过程。其目的让学生对此方法有个完整的认知。

郝宝英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二小学 史维英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二小学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2页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在统计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一人多次举手的情况,所以在统计数据之前,要确定好规则,每人只能举一次手。是学生意识到统计的严谨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数量 9 6 15 8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会运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最简单、最基础的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本部分知识是对以前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建立正式的统计表表象的重要环节,更是对今后学习统计知识的铺垫。

1.大赛选举情境。

内容设置: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投票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

探究设置:创设“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这样的情境,提出问题: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出“投票”选举的方法。

思考设置:怎样统计选票数呢?

2.记录数据活动。

内容设置:呈现记录数据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记录数据方法的多样性。

探究设置:学生发表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如:画“√”或“○”,写“正”字等。

思考设置:比一比,那种记录方法好呢?

3.优化方法。

内容设置:呈现记录数据方法后,突出写“正”字方法的好处——简便易数。整理和呈现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探究设置: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出用写“正”字方法记录数据的好处。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体会:当两人得票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太能影响统计结果。

思考设置: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做一做。

内容设置: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收集数据,用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再次体会用写“正”字方法记录数据的好处,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回答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

探究设置: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和整理,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

重难点突破

1.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突破建议:

结合情境,充分借助学生经验进行比较。

学生在之前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投票确定某件事的机会,比如选班干部、选进步学生等活动。为此,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境入手,以投票的方式学生共同协助收集数据,引导学生体验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渗透给学生多样化与优化的思想,在出现的写“正”字、画“√”、画“○”等记录方法中,教师提出“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让学生比较后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2.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突破建议:

生生互动,在讨论中深化理解。

在用统计表整理、呈现数据后,引导学生根据统计的数据多说发现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了实际问题。但在解决“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这一问题时,教师多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考虑不同的情况,生生互动,互相补充,引导学生把三种可能(两票都投给王明明;两票投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两票都投给陈小菲)都呈现出来,并得出“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的结论,这样学生们就很自然地理解:当两人得票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太能影响统计结果,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数据的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据收集整理》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教材分析:

“数据收集整理”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的起始内容。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的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具体分析:

1.选校服颜色情境。

教材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了开学初订校服选颜色的情景,引出“选哪种颜色合适?”的问题。教材中一个小女孩做出判断: 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然后出示: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新知的学习.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明白,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2.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

教材中首先出现了两个孩子正在针对“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个问题进行研讨,情境图中学生的对话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统计)。第一次对话。一个学生说“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另一生说“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 这里不仅确立了调查的对象(本班)而且渗透了抽样的思想。第二次对话:一个学生说在班里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另一个学生说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话中展示了调查的方式(举手、投票等)以开放的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其他调查方法的尊重。其次有一名老师正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提示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图下有一个统计表,表明了呈现数据的方式。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真正参与进来,首先通过小组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全班交流制定好调查计划,接着再让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统计。最后把统计的数据用统计表呈现出来。

在调查的过程中,确定调查对象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这里要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班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在确定调查方式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多说几种方式,使其体会到调查方式的多样化。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3.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教材呈现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进而判断是否能解决问题。如第(3)题,某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宜代表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为了解决问题,可调整方案,如每个年级随便选一个班调查,或调查全校学生等。

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尤其是第(3)题的后一问“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突出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的含义。当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必讲那么深入,只要学生能体会出“我们班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可。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提问题并解答,如“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质疑解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难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突破建议:

1.挖掘情境内涵,理解“选择校服”的本质。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真正参与进来。

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交流。在交流中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

然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刚才同学们是针对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确定校服的。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校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最后使学生明确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使学生明白,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引发下个研讨内容。

2.抓住问题冲突,引出收集信息的方法。

本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法,调查法是学生首次运用,学生没有这部分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先通过小组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的引导从而制定好调查计划。从研讨到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在顺应学生思维的前提下,顺思导学,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调查法。

比如:当学生知道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听取大家的意见呢?

学生的意见可能很多,预设到的答案可能是:

(1)在学门口挨个询问?对此学生会反驳太麻烦了,全校人数太多,一天也问不完。

(2)打电话询问。

(3)听老师的。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不要立刻给出答案。而是把多种方法都呈现给孩子,让他们针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指出不足及修改的方案。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些有用信息进行引导,全校人数太多不好操作,我们可以划分成班级来统计,然后根据众多班级同学的想法来确定校服颜色。这样抽样调查的名词学生不会说出,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即先调查人数少的同学的意见,在慢慢到人数多同学的意见,从而把这种方法具体的形象的让学生理解。

3.优化调查方式,便于统计。

在学生懂得调查本班同学的意见后,思考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哪种颜色的人数呢?一般的方法举手、起立、投票等。让学生充分地想、说。可以引导学生多说几种方式,使其体会到调查方式的多样化。在认同这些方法后想一想,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让学生明白针对数据少采取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比较方便。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4.学生亲身实践,完善统计表。

统计数据时,可以师生共同统计一种颜色的人数,以此作为样子。然后放手让一名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来统计,其余学生充当验证官,一是再次验证数据的正确否,同时也是让全员参与统计数据的过程。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统计数据、方法的大体过程。其目的让学生对此方法有个完整的认知。

郝宝英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二小学 史维英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二小学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2页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在统计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一人多次举手的情况,所以在统计数据之前,要确定好规则,每人只能举一次手。是学生意识到统计的严谨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数量 9 6 15 8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会运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最简单、最基础的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本部分知识是对以前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建立正式的统计表表象的重要环节,更是对今后学习统计知识的铺垫。

1.大赛选举情境。

内容设置: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投票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

探究设置:创设“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这样的情境,提出问题: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出“投票”选举的方法。

思考设置:怎样统计选票数呢?

2.记录数据活动。

内容设置:呈现记录数据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记录数据方法的多样性。

探究设置:学生发表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如:画“√”或“○”,写“正”字等。

思考设置:比一比,那种记录方法好呢?

3.优化方法。

内容设置:呈现记录数据方法后,突出写“正”字方法的好处——简便易数。整理和呈现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探究设置: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出用写“正”字方法记录数据的好处。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体会:当两人得票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太能影响统计结果。

思考设置: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做一做。

内容设置: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收集数据,用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再次体会用写“正”字方法记录数据的好处,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回答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

探究设置: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和整理,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

重难点突破

1.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突破建议:

结合情境,充分借助学生经验进行比较。

学生在之前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投票确定某件事的机会,比如选班干部、选进步学生等活动。为此,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境入手,以投票的方式学生共同协助收集数据,引导学生体验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渗透给学生多样化与优化的思想,在出现的写“正”字、画“√”、画“○”等记录方法中,教师提出“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让学生比较后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2.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突破建议:

生生互动,在讨论中深化理解。

在用统计表整理、呈现数据后,引导学生根据统计的数据多说发现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了实际问题。但在解决“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这一问题时,教师多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考虑不同的情况,生生互动,互相补充,引导学生把三种可能(两票都投给王明明;两票投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两票都投给陈小菲)都呈现出来,并得出“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的结论,这样学生们就很自然地理解:当两人得票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太能影响统计结果,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数据的意义。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耐心去打开潜在学生身上的知识泉源。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教案有助于教师备课质量高,很多老师能展现自己的特色,您了解教案的格式都有哪些要求吗?范文资讯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必做

1填一填

(1)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12根小棒,每3根围一个三角形,能围几个三角形?

选做

2想一想,写2个除法算式

(1)三五十五

【教学反思】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6kg=()g7000g=()kg11000g=()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80079500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五千零四七千零六十八千零五十四

(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xx页例x,练习x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4 3×()=6 4×()=8

()×3=12()×4=20 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x的第x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x的第x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x的第x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课时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教学反思: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

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平均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

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活动操作,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形成认真

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是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光头强、熊大、熊二,光头强现在不砍树木了,他和熊大、熊二成了好朋友。光头强好多天没见到熊大、熊二了,怪想他们,于是就买了些糖果,打电话邀请熊大、熊二来吃糖。可是只有6块糖,怎么分呢?

今天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帮他们分一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出示例1:把6块糖分成3份,分一分。

1、自由分糖果。

(1)、仔细观察,明确要求。(把6块糖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2)、各小组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3)、各小组汇报情况。

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块,第三份是4块。

分法二:第一份是1块,第二份是2块,第三份是3块。

分法三:三份都是2块。

2、理解平均分。

(1)、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了解分法的多样化。

(2)、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分法,明确哪一种更公平,并说明理由。

(第三种分法更公平。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不会出现争议。)

(3)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

(4)、反馈练习。

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页1题,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第一种分法和第四种分法是平均分,因为第一种分法的每份都是3块,第四种分法的每份都是4块,所以是平均分。其他的分法不是每份都同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

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8页2题,然后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的。

预设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

(5)、说说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出示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

1、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组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18根小棒代替橘子,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2)、汇报分法。

分法一:先每份分1个棒,然后每份再分1根,直到把18根小棒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二:每份先分2根,然后每份再分1根,正好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三:每份分3根,正好一次就平均分成了6份。

(3)、学习表述平均分。

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分的,再看看图中是怎样表述分的结果的,然后引导学生按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的形式说一说分的结果。

(4)、反馈尝试:完成教材9页做一做,巩固平均分的方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分法的多样化,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有效结合,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三、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呢?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巩固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

3、师生一起小结。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6×5=2×9=6×3=

5×5=3×4=2×4=5×4=

20÷4=35÷5=12÷3=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 24÷4=6 24÷6=4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写数读数


教学内容:p7-p9例1、例2、例3、例4,课堂活动1、2、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

2、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广泛性、现实性。

教学重点: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一些实物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计数单位?这些计数单位在计数器上是怎样排列的?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指边说各个数位。并请生在计数器上拨出85个数,再写出这个数。师指名说是怎样写的。

生:十位上有8颗珠子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珠子就在个位上写5。

师:小朋友已经会写100以内数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写数和读数。

二、师揭示并板书课题:写数读数

三、通过拨珠,探索万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例1

1、师:谁会拨二百八十五这个数?你是怎样拨的?

生:在百位上拨2颗珠子,在十位上拨8颗,在个位上拨五颗。

师:怎样写这个数?小朋友先自己写一写,再对同桌说一说怎样写的。并指名说。

生:百位上有2颗珠子,就在百位上写2,十位上有8颗,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就在个位上写5。

2、生看书p7例1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并在书上写出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指名上台板写,集体订正。

3、师:刚才我们在写这几个数的时候,是从哪位开始写的?

同桌讨论后,再全班交流汇报。

生:从高位写起,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在那一位上写几。

(二)教学例2

1、师:小朋友会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六十吗?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指名拨。

师:你们会写这个数吗?

生写一写,和同桌说一说。指名上台写,并问为什么在十位写0?

生:因为个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所以写0。

师:这个数该怎么读呢?

生:读作二百六十

2、生看p7例2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先写出这个数,再读出这个数。

师:为什么这个数的十位、个位上都写0?

生:因为十位、个位上都没有,所以用零占位。

师:刚才我们在读这两个数时,末尾的零读出来了吗?

生:末尾的零不读。

补充: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这个数,学生写完后再读出这个数。

3、师小结:读数时,当我们遇到末尾有一个零,或者两个零,还是三个零,我们都不读。

4、学生看书自学p8例2的后两幅图,先填写在书上,再和同桌读一读,互相讨论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的读法。师指名汇报。

生: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教学例3

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一听。师指名读,再出示卡片让全班看着卡片齐读。

(四)、教学例4

1、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四千八百,请小朋友写出这个数,并对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指一生上台写,并说出是怎样写的。

2、学生在书上写出其它三个数,再同桌讨论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小结写万以内数的方法: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写;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四、课堂活动:

1、读出下面各数。(p9-第1题)

2、⑴读出第1页情景图中的数据;

⑵用四张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四位数,再读出来。(p9-2题的小道)

3、写出下面各数。(p9-3题)做在作业本上。4、你读我写。(p10-4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记:

小学二年级数学搭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任务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7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也不困难,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三只小动物的头像、两顶小雨伞图片、上锁的大门图片、纸条、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的确,三只小动物都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却选择了第③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给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③种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用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活动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图片)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1、2、3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4个。──企鹅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先每人拿出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记,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汇总,组长把整个小组摆出的数全写出来,当然重复的数字不用再写,然后全组同学一起把这些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找到密码。
▲ 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汇总、排列、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以帮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让这个密码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4个,这也是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设计意图。)
师:你们找到密码了吗?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汇报找密码的过程。(略)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学生举手后,问没摆全的学生是怎么摆的,问全摆出的学生又是怎么摆的,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有把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或者是这样摆12、13、23、21、31、32等。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得出第一种方法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小精灵
▲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教学设计意图: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该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拟小动物之间的握手来解决组合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企鹅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激动地互相握起手来,小刺猬边握手边在想:“我们三个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呢?”(教师边说边在小刺猬的头上打个问号。)
▲ 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小动物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教学设计意图:模拟小动物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师:这时企鹅博士回来了,刚才它出去买了个数码相机,小刺猬、小鸡、小鸭看见了,特别想照相,企鹅博士说:“行啊,但是我要考考你们,如果能够回答出这道题,就给你们一起照相,只要顺序不重复,想照几张就照几张。好,题目是这样的:(教师出示: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汇报展示。
(出现5+7=12,7+5=12时,教师问: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是属于同一种情况吗?那应该怎么办?)
得到结论:得数有3种可能。
照相环节
师:企鹅博士可是说到做到的哟,现在它要开始给这三只可爱的小动物照相了,大家帮他们排一排,看一看最多可以照几张?
小组合作
汇报交流。
四通过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不仅帮3只小动物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还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师: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做几道题吧!
1.(出示实物投影)第97页“做一做”
(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这个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2.第98页的做一做。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如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个设计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运用,让优生能“吃得饱”。同时,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所回味,起到课后延伸与发展的作用。)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为什么?
(小结设计意图: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讲出学到什么知识,只要学生对今天的课有所体会,不管这个体会是高兴的还是难受的,是有关知识点的,还是情感体验的,只要学生有所收获,这节课就是成功的。)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小蝌蚪》教案设计


《小蝌蚪》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我”和孩子们在家里用脸盆养蝌蚪的事。从孩子们明白小蝌蚪需要食物和泥土放到脸盆里,再到养在园子里,处处表现了孩子们对小蝌蚪的爱护和喜爱,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别”;理解16个新词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3、能仿照例句,根据规定的内容,用“原来……怪不得……”写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能有条例地写出青蛙蝌蚪和*蝌蚪的不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懂“不合群”,并能了解合群何不合群的蝌蚪的区别。

2、 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的读音,掌握16个词语。

二、 教学过程

(一) 出示课题,质疑。

1、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他们把比较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如: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二) 带着问题读课文

1、 学生自己读课文。

2、 指名读感兴趣的小节,并纠正读音。(调、别、仍、难、觉)

(三)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题问题。

1、 默读

2、 同学间交流

3、 集体交流

(四) 抓主要问题。

1、 请学生选择哪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2、 再请学生选择一个次要的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

(五)讨论

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从形体上看,独游的小蝌蚪比群游的小蝌蚪略微大一点;从颜色上看,独游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群游的却是黑色的。(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不同点)请学生讲一讲两类蝌蚪的不同。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小蝌蚪不合群的?

1)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

理解:闹别扭 换个词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那种可怜的样子。

2)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是什么?(朗读时,强调“又”和“单独”)

3)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

朗读时强调“自个儿”。说说“悠闲”的意思或做做样子。

4)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那么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你想怎么评价小作者?(体会汉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5)作者写得那么好,我们怎样把它读好呢?(齐读1、2两段)

这就是不合群的小蝌蚪,它跟成群结队的小蝌蚪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能提出自己的疑惑,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仔细分析原因,知道小蝌蚪不合群的原因。

2、 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人启示。

3、 能用“原来……怪不得……”说写一句话。

4、 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知识,懂得要学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需要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虚心求教。

二、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1、 读词语

合群孤零零成群结队闹别扭孤独不料队伍单独调皮仍旧悠闲略微难道疑问*怪不得

2、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二)讨论,解决上节课中的另外两个问题。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但是,课文中的两位同学和我们都一样,虽然有了这样的发现,却不知道原因。1、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我和永明的疑问吗?这个问句还可以怎么问?

2、 如果我们平时碰到不懂的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呢?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5个,会写其中的7 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2.指名学生接力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试说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1.学习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小蝌蚪在干什么?

(2)自由读2-4自然段,思考:蝌蚪在脸盆里怎么活动?我们是怎么做的?

2.学习第5-8自然段。

(1)学生接力读课文。

(2)找出孩子们喜欢蝌蚪的句子。

(3)学生试背第7自然段。

(4)指名背诵课文。

四、作业

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将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盆底淡蓝色的图案被泥土遮住了。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5个,其中会写“养、成、呢、怎、压、淡、甩” 7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3.体会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喜爱,知道青蛙是益虫。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体会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喜爱,知道青蛙是益虫。

教学准备:

DVD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多媒体出示。板书课题,齐读课文题目。

2.观看课件,提问:“你能告诉大家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在不认识的生字,生词下画上记号。

2.把难认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及遍。

3.交流一下哪些字音需要注意。

“成”是翘舌音,不能读成“ céng”

“呢”的生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怎”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韵母是前鼻音。

4.同桌互读这些易读错的字,听听谁读得最准确。

5.用DVD光盘,播放朗读,帮助正音。

6.出示生字卡片,领读巩固读音。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2.学生互相交流。

“呢”的右下是“匕”不是“七”。

“甩”的第一画是竖撇,不是竖,它与“用”形近易误。

“压”的右下有一点。

3.老师重点指导以下及个生字,提示要点。

养:上面比“美”少一横,属羊部。

成:共六画,先写横(第一笔),在写撇(第二画)。

淡:左边三点水,右边两个火上下串,书写时上面的火字应将一撇写成一点。

4.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

5.学生先描红,再在练习薄上临写。

6.扩词训练,巩固生字。

7.投影认读字,指导认识。

(1)先拼读,后直接呼读。

(2)口头试着组词。

板书设计:

20 小蝌蚪

后鼻音:养、成

翘舌音:成、甩、皱

浙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听广播》教案设计


“听懂儿童广播并能复述”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听广播的训练是听的能力培养的重要项目。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广播中的故事,注意边听边记住要点。

2、能把故事中的要点有条理地说出来。

教学重点:听广播时,要边听边记住要点;

说要点时,要把故事的题目,故事里的主要人物的姓名,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扼要地说出来。

二、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解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个本领,不仅要听广播,还要把听的内容告诉别人。“说要点”是指把重要内容概括成几句话说出来,而不具体复述整个内容。

2、自读课文,想想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听广播、说要点。(划出有关内容)

3、集体讨论,明确听广播、说要点的方法。

4、小结:

听:要认真,要记住要点。(题目、姓名、事情的前因后果)

说:要先说题目,然后把故事要点概括成几句话说出来。

5、指导学生听广播,概括要点。

○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按上述讨论的要求去做。

○指名说说故事的题目、人物、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再听录音,并思考:战士们为谁做棉衣?为什么要做棉衣?邓政委为什么没有收下棉衣而转送给通讯员小万?

○讨论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概括。

6、小结。

篇二

教学目标 :

会听儿童广播《在宇宙飞船里》,听仔细,记要点,复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记要点。

教学难点:

复述广播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谈话引入

看书读报、听广播都是学习,会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许多大事,学到不少知识。看书读报,如果第一遍没有记住内容,可以再看一遍。听广播就不同了,广播完了,声音也就没了,怎么才能记住它呢?这就是今天大家要学的本领。

2、揭示课题,听广播

二、默读课文,学习方法。

1、边听边想: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听广播的方法?

2、说说怎样听广播。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集中注意,听仔细;先听题目,再听内容。

三、尝试听记,理清要点边听边想,记要点:时、地、人、事。

1、第一遍听录音:听《在宇宙飞船里》,边听录音边看图

要求:听清广播里的主要内容?(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反馈

(1)广播的题目是什么?

(2)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是怎样睡觉的?怎样洗脸刷牙的?吃的是什么样的饭菜?

(多叫几位同学回答)

(3)看课件演示: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的生活。

学生看课件练说。(出示句式:(题目)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故事。)

四、练说

1、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2、指名说,共同评议、纠错。

五、复述广播内容

1、再听录音,训练边听边记的能力

2、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共同评议。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怎样听广播,知道了要仔细听,边听边想边记的方法。今后,要多听广播,比如:新闻、气象,特别是少儿节目,并能把听到的好消息、新鲜事、有趣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

听广播

题目

时间

集中注意,听仔细 地点

边听边想,听要点 内容 人物

事情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听广播的意义

2、掌握听广播的要求

3、熟悉听广播的技能训练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广播的意义

听广播是提高学生听话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我们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中,要因势利导,利用这种形式来有限的提高学生的听话能力;良好的听话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本能力。

听广播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能让你及时了解天下大事;能让你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听广播的要求

听广播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1、听得快:要集中注意力,快速跟上,声声入耳,句句到心。

2、听得全:接受信息要全面,接受信息要完整。

3、听得准:要培养听觉感受,注意语句的停顿和语气的变化,听清语意,防止误听。

三、听广播的技能训练

1、调动原有信息,接受新的信息

2、攫取主要信息,记住关键语句

3、记听重要信息,学会速记技巧

四、速记方法

1、速引式

2、符号式

3、浓缩式

4、首尾式

5、提纲式

另外还有: 跳行记、留空记、画线记等听记技巧。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一)》教案设计”一文,希望“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一)》教案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二年级数学下教案设计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