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三峡》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三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及对珍贵自然遗产的欣赏、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文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走进这座殿堂,我们去欣赏过古朴的赵州桥,参现过宏伟的故宫,游览过如画的苏州园林,真是美不胜收。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同学们,你们也想去山峡游览一番吗?现在就开始我们的三峡之旅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解说词,欣赏三峡风光,感受美。
2、谈论观感,说说三峡
3、了解作者及《水经注》
三、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提示:读好文言文关键要把字音读对,把停顿读对。
1、读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阙(que) 处叠嶂(zhàng) 乘奔御(yù)风
曦(xī) 月属(zhǔ)引 素湍(tuān)绿潭
襄(xiāng)陵绝巘(yǎn)  林寒涧(jiàn)肃
沿溯(sù) 长 啸(xiào)   飞漱(shù)其间
2、根据文意标出停顿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至于夏水襄陵   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E、其间千二百里 F、虽乘奔御风
G、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H、绝巘多生怪柏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5、学生欣赏解朗读视频,感受美,学习朗读技巧。
四、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
1、释新词。
2、译美句。学生自读自译,将疑难处做好标记。
3、小组交流合作释疑。
4、集中展示,分组对译,自主评价,教师点拔。
五、巩固。
1、试背课文。
2、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译一译:
1、略无阙处(毫无) 2、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3、夏水襄陵(漫上) 4、不见曦月(阳光)
5、或王命急宣(有时) 6、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7、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8、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9、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10、飞漱其间(冲刷)
11、良多趣味(很) 12、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13、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14、林寒涧肃(寂静)
二、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思考: 作者主要描绘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质疑:
A、本文为何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夏季江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按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写景顺序)。夏天江水暴涨,春冬江水平静,秋天水枯谷空,顺次而下,入情入理。)
B、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
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开放解答(展现三峡多样性的美)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三、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美点寻踪。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景,品味美文吧!
用“(描述景物)让我不禁想到了(填写原文),三峡的(景物)真(特征)” 的
方式品你看到的美景。
四、第五步:延读——拓展视野,延伸练笔。
1、读和三峡有关的诗词,扩大视野
峨嵋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落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送友人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上三峡【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送人归蜀【张祜 】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2、联想 找出下面诗词和本文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水调歌头游泳》―*
更立西洒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3、写 你也想写一写你神游三峡后的观感吗!
激发:三峡真是一座文学宝库,古人至此多有题咏,当代学者余秋雨到三峡写道:“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同学们,你们难道不“见贤思齐”,也拿起笔来吗?
指引:这里有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让我们如同泛舟在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卷中。
范写:看,远山逶迤,峰峦绵延,恰如巨龙腾空。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尤似万马跃踊。峡阔天开,两岸风光旖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课堂总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大自然美景不光可以令我们的身心舒畅,更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涤荡。让我们多亲近山水,多亲近自然,做一个俗中雅人吧!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一篇《三峡》,区区153个字,却足以令我们神游三峡,留连忘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板书设计】
27、三峡
郦道元
山:连绵高耸(静)
水:凶险迅急(动)
冬之景: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凄清(情景交融)

fwR816.cOM品读分享

七年级下册语文《祖逖北伐》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
2、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学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 + 探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讲的就是东晋范阳祖逖。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天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丧失,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而祖逖是怎样做的呢?……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3、正音。
4、齐读。
5、翻译全文。
重点词句:蹴 琨 觉 曰
睿素无北伐之志
击楫而誓曰
6、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层[从“初”到“因起舞”]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自觉培养和锻炼自己,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基础。
第二层[从“及渡江”到“有如大江”]写祖逖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在不被朝廷重用的困难情况下仍率部渡江,并立誓收复中原。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祖逖渡江后,招募军队准备北伐。
三、探讨:
1、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
——〖1〗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半壁江山。
〖2〗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3〗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
2、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
——因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作准备。
3、祖逖后来带着他的部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祖逖?
——素怀大志、忧国忧民,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
四、知识归纳:
1、古汉语特殊用法
a.自相鱼肉 (名次用作动词)
b.给千人廪,布三千匹 (定语后置句)
c.言于睿曰 (倒装句)
2、成语归纳
闻鸡起舞 自相鱼肉 中流击楫 望风响应
五、拓展练习:
读岳飞词《满江红》,对比其与祖逖情感之异同?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白鹅


白 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岳飞


岳飞
教学目标:
1、自读自译,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岳飞的性格特征,了解岳飞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难点:领会岳飞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二、全班齐读课文,正音。
毕沅yúan
吴玠jìe
名姝shū
宵旰gàn
掳lǔ掠
束刍chú
颁犒kào
蹙cù额
三、讲解课文
1、解词(课下注解除外):
事,侍奉。
姝,这里指美女。
却,推脱,推却。
宁……乎,难道……吗?
舍,停留、休息。
掳,抢取。
颁,颁发。
犒,犒劳,犒赏。
众,多。
尽,都,全。
召,召集。
所向,达到的地方。
克捷,获胜。
缺,缺。
竭,尽。
辞官,辞谢升官。
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
2、分层次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3、全班朗诵。
第二课时
一、昨天让同学们回去之后把《岳飞》这篇课文串译一遍,然后总结出岳飞的三大品格,现在我请几个同学讲一讲。
(1) 至孝至忠 (2)治军有方 (3)爱民如子
二、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
三、岳飞这个名字太响亮了,我们总是能够通过各种路径听到关于岳飞的故事,我也布置大家去搜集了,根据你们搜集到的资料,你们还知道岳飞还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小组交流补充一下,各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小组交流、讨论)
如:他国尔忘身,爱民如母;力挽狂澜,无私奉献;沥血衔冤,忠贞不渝;他为抗金大业视死如归,气贯长虹,志酬乾坤。(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切,铸就他成为万世楷模。岳飞的出现,不仅中国人民引以自豪,也为世界人民所敬仰。
四、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那么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岳飞这个人物,是不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值得颂扬?
如:我们要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学习他“仁,信,智,勇,严”的品格,当然他的一些“愚忠”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五、课文最后还谈到岳飞还是个“好礼贤下士,雅歌投壶”的“恂恂儒生”,他还创作了很多诗词,你们知道的最多的恐怕要数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了,下课之前我们全班同学一齐朗诵一遍。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海燕


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 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石榴


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 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口技


口 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
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七年级下册语文《三峡》教案”一文,希望“七年级下册语文《三峡》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