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春随想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应当与时俱进,还需包含各个知识点。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春随想",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一、引入

席慕容是我国当代的诗人,她用自己敏感的心和细腻的笔写出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青春诗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无怨的青春》。

播放 FLASH 朗读《青春无悔》。

二、青春驿站

我们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我们正值人生的花季。青春的血液在奔流,青春的心儿在跃动,青春的脚步在延伸。驻足青春的驿站,我们回味昨天,畅想明天,青春的岁月如火如花!

请跟我来,我们一起乘上青春的车,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1、“青春随想”第一站──感悟青春:

青春是什么?有人在想,有人在问。青春没有规则,人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只是有人将有,有人曾有,有人正拥有。

你认为青春是什么?

(学生交流,各抒已见。)

听完同学们对青春的感悟后,我们一起走进文人的世界,去看看他对青春的感悟。

(《青春随想曲》诗歌内容展示)

2、“青春随想”第二站──青春的风采:

青春如花似火,灿烂热烈。青春,是我们人生交响曲中最灿烂辉煌的序章。青春让我们充满热情,充满朝气,充满希望!来吧!让我们认真地倾听由咱们班最富有青春与朝气三位同学歌颂的青春吧!

3、“青春随想”第三站──青春的心愿:

飞扬的青春,飞扬的神采。青春就在那里,闪着光,向我们微笑。抓住她,跟随她的光芒,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奇迹。我们的足迹将化作一个个音符,我们要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许多学生的心愿和理想,也许谈不上远大,也许还很稚嫩,但请大家相信,实实在在才是真!

同学们可以想像,现在,你的面前是蔚蓝的天空、苍茫的群山、宽阔的大海,在心中默默地许下自己的心愿吧,你会发现,你头顶的那轮太阳正在发出耀眼的光芒!

老师相信同学们的心愿一定能够实现!当然,这还需要我们不懈的付出。用座右铭来激励你,鞭策你,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听听你的青春座右铭,让我们一起在鼓励中成长!

4、“青春随想”第四站──青春的宣言:

让我们带着最圣洁,最虔诚的心,进行生命中只能拥有一次的青春宣言!

我微笑、乐观、自信、坚强;

我轻松、积极、不卑、不亢;

我健康、豁达、心胸宽广;

我将百折不挠,去实现理想;

我要不断超越,走向明天,走向辉煌!

三、总结

青春,属于人的只有一次,它只是人生路上的匆匆过客,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行动珍惜拥有,珍惜青春,珍惜生命!

这里,我想祝福正值青春花季的每一位同学,用你真诚的心和奔放的激,用你的每一滴泪水和每一次欢笑,将青春化作人生永恒的彩虹。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定文体,自主立意,写出真情实感。

fwR816.cOM品读分享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夜


月夜1 刘方平

更深2月色半人家3,北斗阑干南斗斜4。今夜偏5知春气暖,虫声新6透绿窗纱。

一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开元、天宝年间在世。他一生没有出仕做官,过 隐居的生活。他的诗多咏物写景,尤以绝句见长。

二注释

1.《月夜》:一作《夜月》。

2.更深:指夜深。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深当在三更子夜前后。

3.半人家:指地面上的景物,一半浸浴在月色里,一半沉睡在暗影中,若明若暗。

4.北斗阑干南斗斜:表示夜深的景象。

北斗、南斗:星名。

阑干:即栅栏,以关门的横栏喻北斗七星在天上排列的由竖而横,这时已过子夜,北斗星即将隐没。阑:○粵[兰],[lan4];○漢[lán]。

5.偏:偏偏,出乎寻常或意料之外。

6.新:初,刚。

三赏析重点

这首吟咏月夜景物的小诗,诗人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细腻,体物入微。

夜已深,一轮明月渐渐西沉,斜斜照 地面上的屋舍,景物或明或暗。这时,北斗星已横挂在天上,南斗星也斜在西方。今天晚上竟感到有些温暖,大概是春天临近了,这是万物复苏的讯息,绿窗纱外的虫鸣声不是也开始清晰的传进屋里来么。

诗的前两句通过星月移位这一静穆而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象来点题,而诗人留恋月色、夜深不寐之情亦由此可见。「更深」说明了时间;一个「半」字写出地面景物若明若暗,半实半虚。这种明暗、虚实的对比、映衬,突出了月夜的静谧。「阑干」、「斜」呼应上句的「半」字,月偏则星斜,使人感觉到整个宇宙都浸沉在一片寂静之中。后两句写诗人春夜里的感受。春天刚刚来临时,气温些微的变化只有敏锐的人才能捕捉到。在这个深夜里,诗人不仅因气温变暖而感到春天的临近,那一阵阵虫鸣声更让他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机。诗人用一个「透」字来刻画虫声,仿佛这声音如春天一般向他走近,具有一种动态之美。虫声愈清晰,愈能反衬出夜的宁静。万籁俱寂,唯有虫鸣。

上半首诗因见月色而及星象,下半首诗因闻虫声而知春暖,都是互为因果的句法。这首抒写冬春之交物候变化的诗歌,塑造出一种静穆清幽的氛围,把静境写得优美动人。

【想一想】

1.假若诗人明晚仍不能入睡,你建议他做些甚么好帮助他入睡?

2.夜深不能入睡时,你会做甚么?会不会欣赏月色?会不会细听周围的声音?

3.你觉得自己哪种触觉是最敏锐的?试用生活实例加以说明。

刘方平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出名,留存的几首诗也少引人注目,但《月夜》这一首还是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的。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起笔从月色写起,勾勒出一幅非常宁静的氛围,夜已经很深了,诗人还出来看夜色,随即他抬头望天,发现了斗转星移。斗转星移实际上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如孔子语“逝者如斯夫”。如果只看这两句,此诗却没有特色,很平淡,感叹时光流逝的人多矣。

但诸君你且看后两句。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到今天我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了,因为昆虫几声鸣叫向我传来了春的消息。你看,此诗就妙在这里。大家一般写春天来临的选材选什么?选的无非是春山、春水、春树、春草等,哪有什么人选虫呢?在写作上看,这就是“选材巧妙”。再说,听到虫声,是不是暗暗地传达出一种生命萌发涌动的景象。

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说全诗,可以是这样的:更深夜半的时刻我爬了起来仰望天空,发现斗转星移了,啊!时光过得真快!没想到耳畔传来几声虫叫,哦,春天来了!

唐诗的阅读就是去寻找一种感觉,从作者的词句里去发现一幅画面,一种心境,你如果能够走进文字,用自己的话把他所写的内容讲出来,便行了!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谈读书


这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谈读书》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二、授新: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3、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
 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6、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7、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8、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9、文中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三、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
在句式上多用排比,使说理论证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论证是论证更加形象透彻;语言精辟,句句经典。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雪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诗词的代表作。

二、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解释下列词语: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写北方雪景(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长沙》印证。

4、“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5、“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

⑴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⑵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⑶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投影:

惜: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7、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投影:

主题: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四、欣赏配画朗读录音或配画歌曲录音(电脑合成)

事先用 “Auphware”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或歌曲录音。

五、指导分角色朗读

1、听配雪景图片和滚动文字的朗读录音(事先制作电脑软件)。

2、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

投影下述滚动文字: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3、配乐分角色朗读。

六 作业

背诵这首词。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妖娆()分外()稍逊()今朝()数风流人物()
2、解释词语:

沁园春:

北国: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须: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娇:

折腰: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弯弓:

俱往矣:

风流人物:

3、填空:

⑴《沁园春》是一首,“沁园春”是,“”是题目。

⑵这首词的上阕写 。其中前三句是写,“望”字以下是写。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景;“须”字以下是景,即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⑶词的下阕是评论,抒发。其中前两句起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后三句属。

⑷这首词抒发了对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和无比坚定的。

⑸这首词,写景,,大气,旷达豪迈;议论,,万古,风流豪壮。

4、指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⑵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⑸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5、背诵默写:

⑴本词主题句。

⑵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

⑶上阕中具体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

⑷上阕想象描写的诗句。

⑸上下阕之间承上启下的诗句。

⑹下阕中评论古代帝王的诗句。

6、分角色朗读: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参考阅读资料】

一、高亨《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

二、诗人柳亚子赞《沁园春·雪》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三、柳亚子和“沁园春”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

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可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浣溪沙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

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

一、导入:

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东风破是词牌名。我们刚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赠刘景文》,唐诗宋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二种体裁,那么诗词有些什么区别呢?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词可有题目也可没有题目,词的句式长短不一,诗则字数一致。词牌即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而诗只有几种,故词自由得多。

二、对于诗词,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呢?请同学们先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来学习诗词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1、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先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要求准确流利,字正腔圆。请学生评价。老师指正:上下片要停顿长些。再请学生读。

诗词都是讲韵律的,所以古人吟诵诗词时,常会手舞足蹈。先请大家手舞一舞,找出盖停顿的地方,击掌一次。▲▲/▲▲/▲▲▲/

足蹈也叫踏歌,请学生脚踏节奏读。然后手舞足蹈配合读。

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应读得舒缓,仄声应读得短促。学生试读平仄。

再手舞足蹈并读出平仄。老师手势指挥齐诵读。

2、人们品读诗词时,常说诗中有画,是因为文字给了人以丰富的想象。所以赏析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多想象。

请学生再品读《浣溪沙》,边读边想象。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小结:有了联想,平面的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有了生命力,所以赏析诗词,一定不能失去想象。

3、赏析诗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请学生在词中找出认为是意象的事物:枣花、古柳、缫车、牛衣、黄瓜、日、野人家。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农村氛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看着这幅农村图景,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欣慰,愉快。

可是苏轼有什么好高兴的呢?简介背景。因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到了杭州,不多久,被迁调到偏远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四年后又被调迁至徐州(今江苏,靠近山东),到了徐州,又适逢大旱。碰上这么多不顺心,假如是你,会感觉怎样?(沮丧,失望、忧郁等)。

苏轼仕途失意,在词中有无怨艾?没有。非但没有,还带领民众长途跋涉去石潭求雨,老天倒帮忙,下了几场透雨,于是苏轼又带领大家去石潭谢雨,回来途中,苏轼走进了这村子。看到村民们安居乐业,苏轼欣慰地笑了。这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不以个人得失为意,心中装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志。乐观豁达,爱民如子,亲民,胸怀宽广。

下片中有一个词很能体现苏轼亲民的特点,是哪个?“试问”。

怎样才算“试问”?客客气气,不想打扰。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吏乎一何怒”,和苏轼的“试问”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所以离开徐州时,百姓都依依不舍,所以苏轼到今天仍被后人景仰,决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还因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

5、总结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勤诵读、多想象、抓意象。

三、作业: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张志和的《渔歌子》。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武陵春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春随想”一文,希望“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春随想”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