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那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峡”,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⑶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略无阙处(毫无)

⑵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⑶夏水襄陵(漫上)

⑷不见曦月(阳光)

⑸或王命急宣(有时)

⑹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⑺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⑻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⑽飞漱其间(冲刷)

⑾良多趣味(很)

⑿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⒀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⒁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春冬──清幽

秋──凄凉

2、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体验,比较拓展

1、联想体验: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⑴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⑵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⑴背诵翻译课文。

⑵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⑶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fwR816.cOM品读分享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野望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浣溪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幻灯片出示总结)

3、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幻灯片提示)

2、 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 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 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幻灯片出示图片)

3、 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全体、个人朗读全词。

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出示幻灯片)

2、 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

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出示幻灯片)

3、 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

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出

示幻灯片)

九、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 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2、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 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 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出示幻灯片)

十、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出示幻灯片)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一、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十二、拓展练习: (出示幻灯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全词。

2. 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教学反思:

我对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困惑。传统的诗歌教学基本是一种诵读加教师解读赏析的教学,诗词学习课堂,由教师范读或听朗诵录音开始,接下来分析诗词内容,这中间也有叫学生来赏析,但基本是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解读讲解给学生,然后再以诵读结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等情况,教师都不能清晰地知晓掌握,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利用教学平台,让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得以展现,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还是擦边肤浅,那都是他个人的解读,他在试着走近诗歌。如果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他能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那么他接下来的进一步鉴赏也必将会成为他个人的主动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学生一直是处在一种主动自发的状态中,学习效果就比只听教师赏析要好。

上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有些乱,是两种教学思想在冲撞,既希望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主,想让他们放开来谈,适当加以引导推进,又没有摆脱自己的旧观念,总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结论给学生,拉着学生往自己的设计好模子里走。教什么和引导什么、学什么和还需掌握什么,这两点在课上体现的不明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充分。

对于整合后的语文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什么特点,自己认识不清。比如带思辨性的散文、文学色彩很浓的小说和科学知识偏重的文章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课堂里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古代诗歌教学一样吗?如何充分的发挥虚拟和现实课堂相连接和优势,达到古代诗歌教学的效果?这个“宋词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结合的优势,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获,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峡之秋



 教学内容:三峡之秋
教学要求: 1、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发三峡VCD
三、新授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长歌行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上语文课,学习《长歌行》。

2、长歌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

3、再请同学们看诗中读者的位置上写的是什么?

4、通过预习,你对汉乐府民歌有何了解?

二、初读感知韵律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诗文: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诗读准。

第二遍,希望你能把诗读顺,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朗读

第一名学生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第二名同学读,请其他的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那种韵律。

师生小结,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诗读一遍。

三、品读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其实读古代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的有节奏,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感受。

2、指名读

3、你觉得诗中那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使你最有感触?

4、齐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珍惜时间)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触景生情,发出了如此慨叹呢?请大家默读诗文的前四句,读时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还可以借助插图品一品,作者因何而感慨。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收获和困惑。

2、学生自学并交流。

3、汇报。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读一读那句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不按着四句诗的顺序,先说那一句都可以。

(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什么意思,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太阳一出来露水就干了?早晨是露水最圆,最美好的时刻,可太阳一出来,顷刻间,就干了,你独到这里,有何感受?是啊,朝露易逝,时间就像它一样,很快就没有了,所以最着说——(生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作者抬起头,举目四望,看到了什么?你冲那看出来的?读一读,美吗?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美?把这种美读出来。这美丽的景色是永久的吗?为什么害怕秋天?读到这,你读出了什么感受?说出来,(重点理解“焜黄”“衰”)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是啊,春花好,仅三月,少年时,转眼逝,使人于是想对同学们说——(齐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让我们齐读一、二、三句品味时间的短暂。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慨?他看到了什么?是呀,何时归呀,何时都不归,他们一去不复返了,就如同时间一样。是呀,春去春会回,青春却难复,抓住了现在就是抓住了青春,失去了现在就是失去了一生,这正是——(齐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齐读全诗。

五、悟读自我升华

此时此刻,我们知道了时间的宝贵,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男生,女生,分别齐读,品意悟情,熟吟成诵,直至背诵。

六、扩读学习拓展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共同的心声,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等无花空折枝。同学们让这些诗句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激励着我们不断向上,永远前进!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峡”一文,希望“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