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归园田居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归园田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导语

把先哲圣贤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激发学生认识读懂陶渊明。

二、感知内容,读诗识人

在讨论确定分析的角度。老师把学生发言有价值和启示性的点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1、讨论角度及内容:

⑴ 时间:

⑵ 身份:

⑶ 原因:

⑷ 情感:

⑸ 境遇:

⑹ 主动被动:

2、总结:

⑴ 分析感知内容的方式角度。

⑵ 学生总结此种分析的结果:

在痛苦的追求中,陶用了30年的时间人生真谛,在县令和农民两种身份中做了主动选择,最终把田园做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归宿,从而也成了无数人安身立命的家园。

(此中,可以从学生各方面的回答中予以总结。)

三、以上内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这些内容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1、精彩一:田园的景物及景物特点。

景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鸡狗)

特点(真实幽雅开阔宁静和谐)

关系(远近动静对比衬托)

关键词(暧暧依依荫罗误拙本)

2、精彩二:用艺术手段选择景物(比喻)

官场(尘网、樊笼)

自己(羁鸟、池鱼)

心房(户庭、虚室)

3、精彩三:情感与景物的合一

总结:以上是意象的三个特点。

四、真情体验一:让意象活起来

1、在彭泽县衙里:

2、在回归的路上:

3、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真情体验二:

其实,我们还有更重要的朗诵:那就是将来,我们身心受到侮辱的时候,能大吼一声“我不干了”,让这首诗脱口而出,咏而归,成为自己的鼓舞和支持,成为人生的宣言。

五、课外拓展

设计一:为陶渊明写一生平简介。

设计二:用给定的关键词写一段评论。

设计三:如果在现实中你碰到陶渊明的情况,你该如何选择。比如《快乐老家》。

六、推荐书籍

《面向秋野》、《古典幽梦》。

fwR816.cOM品读分享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蜡烛


【教案设计说明】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喊了几年要改,但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原地不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语文老师的讲为止,学生仍处于接受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受江西南昌特级教师张富“跳摘教学法”启发,本学期开始着力进行教学改革,虽然时间还不算太长,但现在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已由过去怕说、怕写、不会听而想说、想写、注意听,由过去被动的去听、去说、去写到现在已成为我要说、我要写、我想听。本课的内容设计就是我把课型分为学课、习课后的学课教案设计。

【教案过程】

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

这节课学《蜡烛》(板书),本文学习重点有三条:

1、围绕中心精心选择材料;

2、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3、结合特定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板书)。这篇文章围绕“蜡烛”,描写了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一个苏联青年红军之间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以叙事为主,向读者交待清楚报道的事件的前因后果,即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请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要叙清楚是不容易的,必须有一定的篇幅。全文共44节,分几个部分叙述其前后事件?请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段意。

除叙述的表达方式外,通讯还往往借助于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是其中一种手段:它往往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和交待故事背景的作用。本文中伴随着老妇人的出现,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二、带着问题读书,做答

共五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学生答完,在小组中作答后,在班上作答。

三、精讲教材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可分三层。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第(28)自然段中“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法西斯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请同学们结合精讲内容,自改书间笔记,并看着板书,将老师对教材的讲解复述一遍。

【附:结构提纲】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1、发现烈士;

2、掩埋烈士;

3、守护战士。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整理清理吻别掩埋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母亲对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观潮


观潮
探究目标:
〖知识方面〗
1、记重点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方面〗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能力方面〗
1、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探究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探究难点: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
学时安排:
两课时
学法点拨:
本文在不长的篇幅里,用了简练的笔触,却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观潮长卷,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情。
这幅长卷极有层次。首先描绘钱塘江涨潮的宏大气魄,接着叙述水军演练的各种阵势,再次记述吴中健儿的高超水技,最后又把观潮的盛况展现给读者。就这样,由远处到眼前,由涨潮到观潮,层层写来,历历在目,真是一次绘声绘色的现场报道。
这幅长卷又刻画得极为形象生动。写潮水,大笔挥洒;写人物,工笔细绘。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叙述,随处可见的对比、衬托,丰富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感觉印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中国,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探究过程:
一、 预习--导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一) 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洲,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周密祖籍济南历城。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亲周晋任县令的富春县署斋中。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周晋工词,常与名流酬唱答对。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饱受陶冶。青年时就参加父辈师友们的唱和,虽年少而笔力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能诗,善工词,书学欧柳,善画梅竹兰石。周密的词词句精巧,清新秀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周密在隐居期间,曾以保存宋代史料为己任,著录了《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还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学、文物资料。他所选的《绝妙好词》辑132家的作品,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词人作品,靠这个选本流传下来。
 2、注音:
雷霆(tíng) 书斋(zhāi) 艨(méng) 艟(chōng)
履历(lǚ) 倏(shū) 焚(fén) 舸(gě)
泅渡(qiú) 僦(jiù) 仞(rèn) 罗绮(qǐ)穹(qióng) 溯(sù)
3、解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发、起)
既而渐近(不久)
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乘骑弄旗(舞动)
标枪舞刀(举、树立)
如履平地(踩)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微、一点)
一舸无迹(船)
随波而逝(去)
溯迎而上(逆流)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时现时隐)
虽席地不容闲(即使)
4、词类活用:
皆披发文身(动词,刺花纹
乘骑弄旗(名词,马) 
(二)、我的疑问


二、 学习--探究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 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2. 学习第二段,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明确: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 5)、《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 巩固--拓展 (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一)知识在身边
1、读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描绘钱塘潮之“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描绘钱塘潮之“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描绘钱塘潮之“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描绘钱塘潮之“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参加演习船舰之多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写水兵演练技艺之高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写双方演习作战之激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写演习声势之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重点在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主次分明。

4、“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答案:1、① 仅如银线
②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③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④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①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②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④ 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⑤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3、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 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
   4、“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二)牛刀小试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① 艨艟( )  ② 倏尔( 
③ 则一舸无迹( ) ④ 僦赁看幕( )
⑤ 溯迎而上( ) ⑥ 珠翠罗绮溢目( )
⑦ 吴儿善泅者数百( ) ⑧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2、请告诉我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加油啊!)
①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② 方其远出海门( )
③ 海涌银为郭( )    ④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⑤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⑥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⑦ 天下之伟观也( )  ⑧ 刚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参考答案】

一、① méng chōng ② shū ③ ɡě ④ jiù lìn ⑤ sù
 ⑥ qǐ  ⑦ qiú  ⑧ qióng
二、① 农历每月十六 ② 当……时 ③ 外城 ④ 做动词,穷尽 
⑤ 鲸鱼出没之波,指巨浪 ⑥ 水边 ⑦ 景象 ⑧ 连接着天
(三)决胜中考
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水兵作战技艺娴熟
2、弄潮健儿的英姿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前者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后者突出战斗的激烈

四、 智者之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我学到的知识:

2.我的阅读体会:

3.我对母爱的认识:


五、识海泛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钱王射潮的传说
钱塘江的潮水从来就是很大的,潮头既高,潮水冲击的力量又猛,因此钱塘江两岸的堤坝,总是这边才修好,那边又被冲坍了。真是“黄河日修一斗金,钱江日修一斗银”呵!那时候,潮水给人民带来的灾害,从这句话里也就可以想见了。
到唐末五代辰光,有个吴越王,名叫钱缪,勇猛无比,当时一般人都称他为“钱王”。
钱王治理杭州的时候,各种事情都感到不寒而栗容易办,就是这道钱塘江的海堤修不好,潮水一下子冲击过来,又把海堤冲坍了;潮水一天一夜两次,叫人简直没有法子能把海堤修筑起来,可是钱王又催着要修。钱王手下的人很着急,都怕修不好,钱王发脾气,可要修好它,难哩!大家一商量,没法子,只好老老实实地报告钱王道:
“大王,这海堤还是不修吧,总不会修好的。因为钱塘江里面有个潮神在跟我们作对,一等到我们把海堤修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兴风作浪,鼓起潮头,把我们的海堤给冲坍啦。”
钱王听了满肚火,气得胡子一根根直竖起来,眼睛瞪得象铜铃,厉声喝道:“吠!你们这批没用场的家伙!为什么不把那个潮神拖上来给宰了?”
手下人慌忙说道:“这不能够,这不能够,他是个潮神,在海水里面,跟龙王住在一起的哩!我们没法去找他。何况他来的时候,是随着潮水翻滚,都在潮头的海水里面;我们凡人,既看不到,更没法子捉拿他。人们就是趁着铁打的船去寻找,只要一碰到潮头,也会给吞没了的。”
钱王听了,两眼火星直冒,大吼道:“呸!难道就让这个小小的潮神来胡作非为吗?不行!”手下人没一个敢吭声。钱王朝他们望望,知道这低头弯腰的臣人,没能为了。想了一想,说道:“好,让我自己去降伏他!到八月十八这一天,给我聚集上一万名纠正箭手箭手到江边,我倒要去见见这个潮神!”
你道钱王为什么一定选八月十八这一天呢?原来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这一天潮头,水势更是排山倒海凶猛无比,而且潮神会在这一天,骑着白马跑在潮头上面的。
八月十八日到了,钱塘江边搭起了一座大王台,钱王一早就到台上观看动静,等待潮神到来。可是从当地挑选出来的一万名精锐的弓箭手,却陆陆续续地一下到不齐,钱王见了嫌慢,就喝令他们心须立郎聚齐到江边,排列好阵势。
这时有个将官,走上前来跪下禀道"大王!弓箭手跑向江边来时,要经过一座宝石山,这个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一人走过,何况过山又得爬上爬下的,因此来得慢了。
钱王听了,喝道:“呀呸,这样岂不要耽误了除灭潮神的大事么!”
钱王立刻跳上千里驹,飞也似地来到了宝石山前,一看,果然如此。他连忙跑到山巅上面向四面了望一下,只见这山的南半边有条裂缝。于是他坐了下来,把两只脚踩在山的裂缝处,用力一蹬,哈!这山竟然给他一下蹬了开来,中间出现了一条宽宽的道路。那些将士见了,人人喝彩,个个欢呼!没多久,全部弓箭手就通过这条大路,到江边聚齐了。从此,这儿就坝叫做“蹬开岭”。那钱王一双硕大无比的大脚印子,直到今天,还深深地陷在石墙上面哩。
钱王又飞快地骑着马到处巡视了一番,等他再到江边大王台上的时候,一万名精兵早就排好了阵势,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拿着弓箭,望着江水。钱江沿岸的百姓,受尽了潮水灾害,修堤治水,哪个不欢喜,谁人不尽力!如今听说钱王射潮神,都争着来观战助威,真是家家闭户,人人出动,几十里路长的江岸上,黑压压地挤满了人。钱王见了这般声势,更力加胆壮起来,忙叫人拿来了纸笔,写了两句诗道:
“为报潮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与钱城。”
马上把诗丢进江水里去,大声叱道:“喂,潮神听了!如果你答应了,就不许把潮水涌来!假如你潮水仍然要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啦!”岸上的百姓以及弓箭手听到,都欢呼起来,那声音象雷吼一样;大家脚蹬起来,地下都摇摇晃晃地震动了,每一个人神色紧张地对着江水,观看动静。可是潮神并没有理睬钱王的告诫,一会儿,但见远远一条白线,飞疾滚来,愈来愈快,愈来愈猛,等到近旁时,就象爆炸了的冰山,倾覆了的雪堆似地奔腾翻卷,直向大王台冲来。钱王见了,大吼一声、喝令:“放箭!”话音一落,他抢先就“唆”的一箭射了出去。
这时,只见万名精兵,万箭齐发,直射潮头。百姓们都跺脚拍掌,大声呐喊助威。一万支箭射了,又是一万支箭;一万支箭射了,又是一万支箭;“唆唆唆”,霎时射出了三方支箭,竟逼得那潮头不敢向岸边冲击过来。钱王又下令:“追射!”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因此,直到今天,潮水一到六和塔旁边就快没有了;而在六和塔前面,江水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象个“之”字,后来人们又叫这个地方为“之江”。
从这个时候起,海堤才得造成。百姓们为了纪念钱王这次射潮的功绩,就把江边的海堤,叫做“钱王堤”。也有因为钱王打败潮神,才建起了塘,就把这堤叫做“钱塘”的。
 2.钱江涌潮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蜡烛


蜡烛
教师寄语: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学习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 )晓 瓦砾( ) 地窖( )
鞠( )躬 颤( )巍巍 更( )夫
2.解释词语
拂晓: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二、自主探究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找出精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美。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 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三)探究思考艺术美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3、
四、拓展延伸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五、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六、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信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⑵了解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文化苦旅》。

⑶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2、能力目标:

⑴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⑵学习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作品的阅读方法。

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意图。

3、德育目标:

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

本文节选自《文化苦旅》,但入选部分独立成篇,叙述完整,人物鲜明。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把握信客的事迹和品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诵读品味法: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清词丽句随处可见,给人以很大的品味赏析的空间和美感,指导学生品味佳句,领悟语言表达提高的途径。

3、拓展延伸:

信客品质的核心是诚实、奉献,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如现代社会对健全信用体制的呼唤等,体察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握信客形象及其意义;品味佳句,领会学者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像,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1997年被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2、《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仅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台湾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这评价,深得其真髓。

三、人物研究,整体把握

1、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⑴注音:

唏嘘(xī xū)嫉妒(jí dù)猝然(cù)昏厥(jué)

文绉绉(zhōu) 焦灼(zhuó) 伎俩(jì liǎng)

诘问(jié)吊唁(yàn)

⑵释义: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诘问:(书)追问、责问。

焦灼:非常着急。

颠沛:贫困,受挫折。

连声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表同意)。

潦倒:形容无路可走,非常失意。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2、学生默读全文,依脉络提示,标示、批注你所认为的关键语句,初步感知文意。请学生自己谈出所感知的信客形象。

提示:课文共四节,行文脉络是: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学生畅谈信客的形象,教师归结: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实在是件苦差事。

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3、学生流畅诵读,思考:

⑴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⑵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⑶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⑷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教师点拨:

⑴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⑵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⑶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⑷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文化苦旅·信客》)

4、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体例不作要求,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学生构思、完成,教师巡视并作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笔,并简要点评。

提供参考示例:(多媒体显示)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5、学生深入揣摩: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意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信客的难能可贵的品质,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1、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

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看法和例句,并引导体会。佳句示例:

⑴“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对这种处境的设想,作者以排比绘写,一气呵成。容量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⑵“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语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凝练警辟,具有很强的美感。

教师归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质朴而典雅,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满脸戚容”等。

②警辟而又畅达。本文的语言风格不同于《背影》的朴素平实,《台阶》的口语化。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不同的语言风格。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短文《种树老人》,体会意旨,完成文后题目。(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材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不只一项)

A、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G、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加粗部分表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BD

2、对比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3、照应句:“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含义: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意思对即可)

4、形象地表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也可有另外的合理的见解)

六、课堂小结

掂量视诚实为生命的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总觉得是那个沉重,其实不仅做人,乃至维系社会秩序的规则不是正承受着信用危机的挑战吗?愿我们能以平和的心态诚实待人,诚实处事,去奠基诚信大厦。

七、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2、阅读短文《父亲》,回答问题。

①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好的腔调对父亲交待:“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④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⑤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⑥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⑦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待,又揣了回去。

⑧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⑨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门头东摸西摸,一脸gān gà。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⑩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⑴整体感知课文,体会父亲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⑵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给加粗字注音。

gān gà________攒________

⑶第②段中“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表明父亲。

⑷第③段“妻”的“交待”运用了简短的排比句式,表现了“妻”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⑸第④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⑹将“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中的“贴身”两个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

⑺第⑦段中写“父亲笑了一笑”,联系上下文说明其具体含义。

⑻第⑩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

〖参考答案〗

⑴父亲憨厚、诚实、慈爱。第①段中的局促表现父亲憨厚、诚实;买东西表现其慈爱。

⑵尴尬zǎn

⑶伤心难过,难以入睡

⑷对农民父亲的厌烦、轻蔑。

⑸外貌描写;“湿漉漉”表明父亲冒雨去买东西,突出了父亲对儿孙无私的爱;“皱纹堆砌”“松树皮”表现了父亲辛苦操劳、饱经风霜。

⑹原文表明父亲的钱来之不易,因而倍加珍惜。删去“贴身”,这些深刻含义就表现不出。

⑺给儿孙买了东西,辛苦积攒的钱也交给了儿子,父亲因了却心愿而“笑”,这一“笑”表现了他的宽厚无私。

⑻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归园田居”一文,希望“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归园田居”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