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要知道学生课堂反应也会在老师教案课件里体现出来。那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练地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乘法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探索与发现(二)。
(学生)计算(9×25)×4 和 9×(25×4)、 (12×8)×125 和12×(8×125)两组算式。
(教师)两组算式的结果都相等吗?
(师生活动)比较算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
(9×25)×4=9×(25×4)、(12×8)×125=12×(8×125)
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教师)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学生反思)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表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吗?
(学生)尝试书写关系式,并反馈尝试的结果。
(师生归纳)(a×b) ×c=a× (b×c)。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师激疑)你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下列各题吗?
1、37×5×2; 2、17×25×4
(学生活动)
(教师)上面两题为什么要把5×2和25×4结合起来计算?
(学生)观察、讨论,然后反馈结果。
(师生归纳)因为分别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所得的乘积是整十、整百数,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在今后的乘法计算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
(学生反思)
四、运用所学,巩固练习
学生齐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乐融融。
五、拓展运用
(教师)比较:25×24的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
(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上例,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5×32×125 吗?
(师生活动)
六、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p46练一练第1、2题。

fwr816.cOM展读推荐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近似数”“试一试”“填一填、说一说”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生活实际判断哪些数是精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

2、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材第11页一组近似数数据

课件逐一出示图片及一组数据

根据这组数据区分准确数和近似数。思考:你是怎样理解近似数的?

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近似数?

提出课题: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

板书课题:近似数

学生观察倾听。

学生思考,个别回答。

学生思考举例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材第11页“填一填、说一说”

用四舍五入法可以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某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46棵。四舍五入到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约()棵

电脑出示:教材第11页“填一填、说一说”引导学生阅题。,并逐一解决问题。

1、教学问题1。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这个数的近似数呢?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四舍五入到十位的含义。然后引出小淘气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淘气提供的办法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得到所需的近似数。最后教学约等号的意义、读、写。

2、教学问题2。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教学问题3。学生独立思考后请个别回答。

4、教学问题4。出示提示语,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解决以上几个问题后,引导学生谈发现从这组近似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6小组讨论: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生观察思考积极参与。

学生独立思考个别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思考个别回答

小组合作交流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教材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12页试一试3

1、按要求填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拓展题

19□785≈20万

9□4765≈900000

60□907≈60万

9□8765≈1000000

3、第12页试一试1、2

将表格按横行分三次出现。

1、请学生代表完成表格中的第一行,将1个数四舍五入到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出示第二行,让全体学生独立完成。

3、出示第三行,让全体学生独立完成。

4、通过练习交流发现。

逐一出示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填写在课本上

4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观察思考。集体订正。

独立练习后集体订正。

互相交流

独立思考完成

集体订正

独立作业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习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 、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 州:12度---25度 佳木斯:-6度---- -12度 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习)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p25: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三、巩固练习
下列哪些算式用了乘法交换律。
27+34=34+27 15×13=13×15
24×48=12×96 16×20=4×4×20
四、课堂小结: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
4×25=100(人) 25×4=100(人)
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中括号》教学设计


一、巩固准备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5÷7 42÷6 80÷4 39÷3 63÷9 56÷8

45÷5 96÷8 54÷6 72÷6 64÷4 51÷3

3×20 4×12 27×2 45-39

2、谁最棒

47-(23+14) 63÷(14÷2)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1)说说我们在计算中,见过那些括号?

(2)我们已经知道,在列式时为了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要用到括号。但有时只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 ])

说明:像这样的括号,叫做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带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式题。(板书课题2、教学例题。

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这道算式,(板书例题):请大家说一说,这道题有怎样的特点?说明小括号外面还有中括号。让学生说一说要先算哪一步。

⑴认真观察,全班交流讨论

⑵汇报观察的结果,全班交流讨论

⑶教师提问:有了中括号的参与,你明白了运算顺序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规范的进行算式计算的板书

3、算一算、比一比

请学生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三、课堂练习

1、教材上的练一练

2、补充练习

为支援受灾学校的学习,新华小学部分学生开展了捐书活动,四年级捐书120本,

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捐20本,六年级捐的书是五年级的3倍,根据新华小学捐书的本数,25所这样的学校可以捐书多少本?

问: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谁?

2、说说带有中括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中括号

47-(23+14) 360÷[(12+6)×5]

=47-37 =360÷[18×5]

=10 =360÷90

3÷(14÷2) =4

63÷7

=9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进行“探索与发现”的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3)情感目标

1、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取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2、通过对卫星运行知识的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审题。

师: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和“你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3圈、4圈??21圈所需要的时间吗? ”】谁能把这个数学题完整地叙述一遍?

预设:

①如果学生只读出“这颗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

(“这只是问题,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应该包括已知信息和问题两部分,谁能完整地再来读一读?”)

②如果学生读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这颗卫星绕地球2圈、3圈、4圈、10圈、21圈需要多长时间?”(肯定)

2、我能很快算出积,那21圈需要多长时间?你能很快算出来吗?(不能)

3、列式。

师:解决这个问题要怎样列式呢?预设:114×21或21×114

师:你知道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适当评价学生回答)

4、估算。

师:在计算之前能不能先来估一估这颗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①把114看作100,把21看作20,100×20=2000,估计:比2000分多一些。 ②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估计:比2200分多一些。 ③把114看作120,把21看做20,120×20=2400,估计:约2400分。 师:我们估计出了积的大致范围。

5、精算。

(1)探索交流多种算法。

师:那114×21究竟等于多少呢?大家先想一想??把你想到的方法在代数本上写一写!

写完的孩子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方法。

预设:

①114×20=2280 114×1=114 2280+114=2394

(让学生说一说,肯定其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思想。)

②114×21 ③(竖式) ④(表格法)

=114×7×3 如果学生出现第4种方法,让其进行介绍;如果学生没有出现

此方法教师不需介绍。

=798×3

=2394

(2)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算理:先用第二个因数(两位数)个位上的1去乘114,等于114,所得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等于228,所得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用114+2280=2394。

【教师规范板书竖式,在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3)和估算结果对比。

师:这是我们计算的结果,它符合刚才估算的积的范围吗?

(4)补充得数并思考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教师心中要明确的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所得积的末位就要和这一位对齐。)

(5)补充答语规范书写。

二、巩固算法,技能拓展。

1、巩固算法。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研究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着来算一算下面的题!比比看谁是计算小能手?

试一试:275×31

(1)学生完成上面题目并指名板书。

(2)展示交流。

2、技能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下面的任务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大家可要更加认真啊!

试一试:302×54 210×47

(1)学生完成上面题目并指名板书。

(2)展示交流。

302×54(注意在辨析中提醒学生乘数中间的0不能忘记乘。)

210×47(通过对不同笔算情况的对比,明确乘数末尾有0时可以简便计算。) 师小结:大家的计算能力有了提高。

四、知识应用,辨析改错。

师:下面请你当当小老师用估算的结果来检验下面这两道题的计算正确吗? 教材34页练一练第2题“森林医生”。

【先出示横式及结果,在用估算检验后出示相应竖式辨析错误原因。】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每分钟要白白流掉168克水,1小时要浪费掉多少克水?(解决实际问题;节约用水教育)

2、从云南香格里拉到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一个人的单程车票需要460元,我们这个旅行团一共是27人,共要多少元?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回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呢?

2、布置作业:教材34页练一练第3、4题。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114×21= 2394(分)

1 1 4

× 2 1

1 1 4 ???114×1 表示114个 ( 1 )

2 2 8 ????114×20 表示114个( 20 )

2 3 9 4

答: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钟。

小学数学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教学参考书中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这样定义的:“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的。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是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类似地,任意三个数相加,不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仍然只是计数的顺序不同,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

从这段文字中,我可以理解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其本质是一样的,无论是计算顺序改变,还是计算结果改变,其本质是计算的结果没有发生改变。事实上,在简便计算中,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经常是同时使用的。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课堂上并不是非常的重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间的区别。由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偏差,学生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根据56+72+28= 56+(72 +28,填空。呈现了以下的题目: + + = +( + )其实,题目的本意是要求学生根据加法结合律来填写,由于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本质区别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错综复杂起来:答案一、12 +13 +14=14 +(12 +13 )答案二、12 +13 +14=13 +(12 +14)答案三、12 +13 +14=12 +(13+14 )。从这些答案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想当然的认为,这个算式中的所有加数都是可以随便交换的,我想怎么交换就怎么交换,反正最后的和是不变的。当然从教参大范畴的定义来说也是无伤大雅的,但是作为我们初学加法的运算定律,这样模糊的教学是有欠妥当的。

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想办法去弥补,而不是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1、 用一句话描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师把学生口述的写在黑板上。

2、 用你喜欢的符号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师板书在相应的文字下面。

3、 观察,说说你的新发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认识到加法加法结合律只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并没有改变加数的位置。

通过以上环节的比较,学生清楚地明白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之间的区别。从而更正了它们之前的错觉。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一文,希望“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