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5的倍数特征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5的倍数特征”,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3,5的倍数特征(一)
第1课时2,3,5的倍数特征(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9~13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奇数和偶数,知道2,5的倍数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和圈数、涂色、走迷宫等数学活动,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2,5的倍数特征,认识奇数和偶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2,5的倍数的特征与它们的个位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中的自然数:全校学生人数、班级人数、邮政编码、工资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信息与数有关,例如全校学生人数是1876人,全年级有265人,本地区的邮政编码是400700……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课前所搜集到的生活中的自然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5,1,40,22,18,25,265,1395,1876,310016,400700,7220……
教师:如果现在我们把黑板上的人数、邮政编码、工资都看成一个数,你们能不能马上判断出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2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2,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奇数和偶数(教学例1)
教师:要研究2的倍数特征,就先找一些2的倍数来观察。请说说,2的倍数有哪些?(2,4,6,8,10……)2的倍数说不完,说明2的倍数有无数个。
教师:观察2,4,6,8,10……它们是2的倍数,也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知道这样的数叫什么吗?(偶数)偶数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双数。偶数是几的倍数?偶数能被几整除?0是不是偶数呢?你是怎么想的呢?(0能被2整除,0是偶数。)
教师:偶数有一个好朋友,知道是什么数吗?(奇数)怎样的数是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单数。)
试一试:哪些数是偶数?哪些数是奇数?
1621345870879299
教师: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关键是看什么?(看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能被2整除就是偶数,否则就是奇数。)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教师:“试一试”中的2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2,4,6,8)个位上是1,3,5,7,9不行吗?请任意写一个个位上是单数的数,验证一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看来2的倍数个位上一定是0,2,4,6或8。(板书: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或8)
3探索5的倍数特征(教学例2)
教师:5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学生:是5。
教师:你还能说出5的倍数有哪些吗?把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是0或5。
教师:是不是任何自然数,只要是5的倍数,个位上一定是0或5?请同学们任意写一个5的倍数验证一下。
小结:不管是几位数,5的倍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或5。(板书:5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
试一试(第130页):下面哪些数含有因数5?它们是5的倍数吗?
512203539
三、课堂活动
(1)(第130页)第1题:涂色找规律。
按要求完成后,观察到同时涂上红色和蓝色的格子里的数是10的倍数,也就是同时能被2和5整除的数。那么2和5共同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呢?(个位上是0)
(2)(第130页)第2题:怎样才能走出迷宫?
(3)猜一猜: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对不对?为什么?
得出: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怎样学会的?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1,2,3题。

第2课时2,3,5的倍数特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132页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3的倍数特征与它各位上的数字和有关。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0个小圆片(可用纽扣、棋子代替),第130页课堂活动中的6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游戏:听数打手势。(判断能被2,5整除的数)
投影出示:这个数若能被2整除,则出示左手2个手指;若能被5整除,则出示右手5个手指;若能同时被2,5整除,则出示两只手。
145160723758209646000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看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可以根据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
(2)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可能认为是看个位)谁能举例找一个数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3的倍数有没有特征呢?如果有,是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3的倍数特征)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找规律(教学例3)
将一些小圆片放在图中(第131页)表示成一个一位数或两位数。再填表,判断所组成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师示范:用3个小圆片摆成数12,并示范完成表格中的第1列。
让学生拿出小圆片,同桌合作将它们摆在书上的数位图中,(圆片可重叠摆放)并填表。
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摆一摆、填一填,看哪组完成得,合作得。
教师:用3个圆片还能摆成哪些数?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吗?
想一想: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3的倍数与圆片个数有什么联系?
(1)圆片个数是3的倍数,所组成的数就是3的倍数;
(2)圆片的个数等于所组成的数的各数位上数字之和;
(3)3的倍数中各数位上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
小结:组成的数各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圆片个数,圆片个数是3的倍数时,所组成的数就是3的倍数。一个数各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试一试
学生翻开书第132页,在方格中把3的倍数做上记号。
算一算:在表中任取一个3的倍数,把它的个位上数字与十位上数字相加,和是3的倍数吗?
教师:请同学们任意写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验证一下,是不是所有3的倍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一定能被3整除。
3概括3的倍数特征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摆一摆的实验和试一试的验证,用自己的话说说: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概括:一个数,如果各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师: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
4练习
出示开课时的游戏中的数:
145160723758209646000
哪些是3的倍数?
四、课堂活动
(1)第133页课堂活动。
(2)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1个数字,使这个数有因数3。各有几种填法?
□74□2□4456□
(3)快速说出下面哪些数有因数2,哪些数有因数3,哪些数有因数5。
185775911201867324335
五、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怎样学会的?
六、作业
(1)练习二十七第4,5,6题。
(2)思考题:
先求出下面每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看能不能被9整除,再算一算下面各数能不能被9整除,最后总结出9的倍数特征是什么。
1623785866322988

fwr816.cOM展读推荐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5的倍数的特征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2.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5的倍数的特征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11页练习三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合数、质数


合数、质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5~136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它们的意义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2理解质因数的概念,会分解质因数,了解短除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分解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1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因数,大家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吗?请大家把书翻到135页,写出例1中每个数的所有因数。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你填对了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它们都有因数1。
学生2:每个数的因数都是它本身。
学生3:这些数的因数个数不一样。
教师:如果我们根据因数的个数分一下类,可以分成这样几类:1个因数,2个因数,2个以上因数。(板书)我们来看一下,书上这些数分别该属于哪一类?
生汇报,师板书。
教师:观察一下,只有1个因数的数是1。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数只有1个因数?(没有)
教师:有2个因数的数都比较特别……
学生: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本身。
教师: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2个因数,叫做质数。(板书:质数)除了黑板上写的这些,还有其他的质数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最后写一个省略号。
教师(指着黑板上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这些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除了黑板上写的这些,还有其他的合数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最后写一个省略号。
教师:谁能来把黑板上的质数和合数分别用一个圈圈起来?
两个孩子上来圈。师引导,要圈上省略号。
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
学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师:请孩子们观察黑板上写的这些质数和合数,你又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1:我发现2是最小的质数。
学生2:我发现4是最小的合数。
学生3:我发现质数要少些,合数要多些。
教师:你知道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吗?
学生:我的学号是××,××是质(合)数。
教师:那你现在能说说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吗?
学生: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就是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就是合数。
教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学生:关键是看它的因数的个数。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看看下面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完成书上第136页最上面的“试一试”。
2教学例2
教师:你能把42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吗?试一试。
生在作业本上写。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42=6×7,6=2×3,所以42=2×3×7。
学生2:我是这样分的:427632
最后也写成了42=2×3×7。
教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叫短除法(板书:短除法)。先写42,然后依次用质数做除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
师在黑板上具体介绍短除法的格式和用法,并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
教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最后都把42写成了2,3,7相乘的形式。2,3,7是42的因数,并且都是质数,就叫做42的质因数。(板书:质因数)
教师:像刚才这样,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这个过程就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分解质因数)
教师:你能用短除法将8,30分解质因数吗?
学生练习,最后集体订正。
3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结合板书说说自己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二、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第137页的课堂活动。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划去的数都是合数,剩下的数都是质数。
要求学生能尽量记住这些质数。
三、课堂练习
1判断
(1)自然数中,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3)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4)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5)一个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2猜一猜
一组号码由8个数组成,这8个数字依次是:
(1)最小的质数。
(2)质数中最小的奇数。
(3)10以内的合数中,的偶数。
(4)最小的合数。
(5)合数中最小的奇数。
(6)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
(7)10以内的质数。
(8)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
(这组号码是:23849172)
3根据时间灵活安排,处理练习二十七的相关题目。
(本案例由罗建华提供)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认识公顷


认识公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计量大的土地面积单位,知道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能想象出1hm2的实际大小,理解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体验和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面积单位,还记得1dm2有多大,1m2有多大吗?
指导学生说出:边长是1d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dm2;边长是1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m2。
教师:你能比划出1dm2有多大,1m2有多大吗?
分别抽学生比划出1dm2和1m2的大小。
教师:计量一间教室有多大用什么作单位?(生:平方米)计量一块操场有多大用什么作单位?(生:平方米)
教师:你知道一个村的土地面积有多大,我们祖国的面积有多大吗? 课前,老师随机查阅了一个村的面积,它的面积是15000m2。我们祖国的陆地面积约9600000000000m2。
板书:15000m29600000000000m2
教师:看到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说到以平方米作单位表示,数很大,很不方便。教师趁机指出:计算大的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测量不方便时,就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这就是公顷和平方千米。
介绍公顷用字母表示为“hm2”,平方千米用字母表示为“km2”。接着教师明确指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公顷。
板书课题:认识公顷。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公顷,感受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师:同学们,知道1hm2有多大吗?
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指出:一个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hm2。(板书)
教师:体育课上大家都跑过100m,你能想象100m有多长吗?
学生自由想象。
教师:想象一下,如果以操场100m跑道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画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想象。
教师: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面积和你想象的这个正方形的大小差不多大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再抽学生汇报。其中可能涉及一个小学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hm2。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想象,我们可以知道1hm2大约有多大,但是头脑中想象的大小与实际的大小还有一定的差异,要进一步感受1hm2究竟有多大,我们还可以把它转化为较小的单位来思考。
教师: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你觉得可以把1hm2转化为我们掌握的哪个较小的单位来理解呢?
指导学生说出转化成平方米来理解。
教师:你是怎样想到要转化成平方米的?
指导学生说出一个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hm2;也就是1hm2是以100m为边长的正方形,而1m2是以1m为边长的正方形,所以联想到公顷与平方米有联系。
教师:能计算出1hm2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独立计算推导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
教师:谁来说说?
因为:100×100=10000 (m2)
所以:1 hm2=10000 m2(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这样用平方米作单位来表示1hm2的大小,你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出感受,如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有10000个1m2那么大。
教师:这样一来,我们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感受更加深刻了。
填空:
(1)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m2,两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00m2,要有间这样的教室,它的面积才是1hm2。
(2)32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m2。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hm2。
教师:现在,我们不但知道了1hm2有多大,还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让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掌握的有关公顷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文文小朋友,去年暑假去了一次北京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
①*广场是世界上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0000m2,合( )hm2。
②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hm2,合m2。
学生自主计算,再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果园,底长250m,高120m,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学生自主计算,指名板演)
250×120=30000(m2)
30000m2=3hm2
(3)一个粮食专业户在一块长400m,宽300m的地里收小麦72000kg,平均每公顷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4)某房产公司买得一块面积为12hm2的地建小区,规划为住宅楼、公共设施和绿化地带。其中规划住宅楼房68幢,每幢楼约长80m,宽约10m,公共设施大约1hm2,其余为绿化地带。这个小区的绿化面积是多少公顷?
3.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学生回答略。
三、拓展延伸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全境东西最长470000m,南北间最长距离450000m,幅员8240300hm2。这么大的占地面积用公顷计量方便吗?用什么单位计量好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约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 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为24
/
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 ),30 的因数有( ),24和30的公因数有( ),它们的公因数是( )。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
/
4,生3:75
/
100和3
/
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
/
100和3
/
4
/
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
/
100和3
/
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
/
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
/
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

学生说大家判断

学生说同桌判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
/
7 6
/
9 10
/
12 11
/
12 8
/
1014
/
169
/
1624
/
25 21
/
24 13
/
17

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假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示例4. 判断24
/
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 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

(3)、 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 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巡视,指导。

交流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
/
30=24+30
/
30+2=12
/
152
/
15=12÷3
/
15÷3=4
/
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
/
30=24+6
/
30+6=4
/
5

/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

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 分

方法一:

24
/
30=24÷2
/
30÷2=12
/
15

12
/
15=12÷3
/
15÷3=4
/
5

方法二:

24
/
30=24÷6
/
30÷6=4
/
5

75
/
100= 3
/
4

不同点 : 分子和分母较大 分子和分母较小,

含有公因数1、5、25 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搭梯子。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
/
100和3
/
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5
/
100和3
/
4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都能看出75
/
100分子分母较大,3
/
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较。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梯子: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
/
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如果直接出示例4:24
/
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考三个问题(①、化简指什么?②、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③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通过这两步搭梯子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交流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因为学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交流;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过渡到巩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知识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自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5的倍数特征”一文,希望“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5的倍数特征”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2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