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明天要远足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课堂教案课件,能让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小学语文一年级明天要远足教案及教学反思,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表现童真的儿童诗。诗歌文字简练,立足生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寓教于乐,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待的心理,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实现以读促识、读中感悟、读识结合的教学情境。在识字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如,数笔画识字法、情境识字法、字谜识字法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以后能够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秋天的时候,我们与家人、老师、同学经常会进行什么活动?(郊游、登山……)如果明天你要去郊游,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些什么呢?
2.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儿歌《明天要远足》。
师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
①学习“明”字:后鼻音,音节是míng,左右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日+月=明。或者结合字义巧记:日月同辉——明。可以组词:明天。
②引导学生理解“远足”。师问:“足”是什么意思?(脚)“远足”呢?(比较远的徒步旅行)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生1:小作者要去哪儿?
生2:他去远方干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谈话,以学生感兴趣的郊游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地揭示并理解课文题目,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远足”的含义,可以说是润物无声。而且通过设置问题——“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
2.同学们喜欢这首小儿歌吗?请试着轻声读一读。
提出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这首儿歌读通顺。
(3)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
3.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这首儿歌有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首儿歌有3个小节。主要内容是一个小朋友明天要远足,今天夜里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了。)
4.她都想到了什么?
(完成活动设计卡,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感知课文内容——先通过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再通过自己试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划分小节完成对课文的初读。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读文识字。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怎么了?(睡不着)
课件出示“睡”字,介绍目字旁。当“目”字放在字的左边时,就变成了目字旁。带目字旁的字,通常都和眼睛有关。因为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2)小作者睡不着觉,首先想到了什么?(大海)
认读“海”字,引导学生运用字谜记字法识记:每天都有水。
(3)小作者想的是什么地方的海呢?“那地方”指的是什么地方?
认读“那”字,组词:那里;“那”的反义词是“这”。
(4)在小作者的心里,那地方的海怎么样?(颜色很多)
你们想去看看大海吗?(课件出示大海的图片)
你们知道大海都有什么颜色吗?(蓝色、黑色、绿色)
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大海颜色的变化。
(5)小作者是听谁说的大海有很多种颜色?(老师)
识记“老”字。
你能用“老师”说一句话吗?
(6)小作者对老师的话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预设:
(生:真的)学习“真”字,强调里边有三横。
(生:从问句可以看出)学习“吗”字,它表示疑问。
(7)指导朗读。
“真的”读重音,句末语气上扬,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学生练读。
2.巩固生字。
(1)开火车读学过的生字:睡、海、那、老、师、真、吗。
(2)说出下面的部首的名称,并说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课件出示)
目——()耂——()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同学们认识了这些字宝宝,现在我们把它们送回到第一小节,你们还认识吗?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识字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小学一年级,必须每堂课扎扎实实地指导。本环节教学的的特点就是融把握文本、朗读指导、识字于一体,通过朗读第一小节,顺势引出7个生字,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并相机进行朗读训练,识字教学和朗读感悟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课后小结,激发探究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作者要去远足,因兴奋,想到了大海而睡不着觉。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在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设疑“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激发起学生对下节课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明天要远足》这首小儿歌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了儿歌的第一小节。让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睡、那、海、真、老、师、吗。
2.小作者除了想到大海外,还想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文做了铺垫。
二、细读课文,悟文识字
1.学习第二小节。指名读,思考:
(1)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那地方的云)
(2)你见过的云都是什么样的?
预设:
生1:我见过天空中飘过的一片一片的云,白白的。
生2:我见过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浮着的一朵一朵的白云,就像棉花一样。
生3:我见过下雨前天空中的一大片乌云,黑压压的。
…………
(3)小作者想到的“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洁白柔软)
①课件出示(蓝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
师问:“洁白”是什么意思?(很白很白。)
“柔软”是什么意思呢?(软软的,摸上去很舒服。)
②同学们,看到图片你认为那个地方的云怎么样?(美丽、洁白……)
(4)相机指导朗读。
小作者和你们有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心情。这么美丽可爱的白云,太吸引她了!你能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和白云的美丽吗?
(5)小作者是怎么想到那地方的云是美丽的呢?(听同学说的)
学习“同”字,认识“冂”(同字框)。组词:同学。“同”字是半包围结构。
学习“学”字,上下结构,下面是“子”,组词:学习。
2.学习第三小节。
指名读,思考:小作者越想越兴奋,此时她的心情怎样?(着急)
(1)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学习“什、才、亮”。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什”(亻+十=什),用数笔画的方法记住“才”,用“比一比”的方法记住“亮”(与“高”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亮”的反义词,从而理解“亮”的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小作者有多着急?(特别着急)那你能读出这种急切之情吗?
(3)除了着急,你还感觉到了什么?(无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唉)
(4)在“唉”的后面还有一个标点符号“——”,它叫破折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学生交流)
老师告诉你,这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我们在读“唉”的时候,要把声音拉长,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小作者既着急又无奈的心情了。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5)在前面的两个小节中,也出现了这个“唉——”,同学们也试着读一读。
(生读文。)
哦,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着急、无奈和兴奋。
(6)小作者是这样急着天亮去——(远足),她太高兴了,所以她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说说你当时的感受。(7)你觉得她的心里还会想些什么?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第2、3小节的生字比较少,仅仅5个,所以这两个小节的教学重点放在感悟文章内容上。通过引导学生想象“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抓住“唉”“到底”“才”等字词使学生充分感悟小作者的心情,培养朗读能力。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本课的4个生字“才、明、同、学”。
(1)课件出示字的笔顺,学生书写。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
比如“明”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的两部分一般要分别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和右半格。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部分的起笔是左低右高。“学”是上下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学”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上宽下窄,结构紧凑,上下不分家。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临写。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布置作业。
小作者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呀!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作者一样,多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也希望同学们能像小作者一样幸福、快乐。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也感受到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让他们回家给父母读一读课文,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锻炼了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本课教学。因为本课是一首只有3个小节的诗歌,而且生字大多集中在第一小节中,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了不同方式的识字方法,如,“‘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每天都有水就是‘海’”“日+月=明”,等等。这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自主识字打下了基础。

fwR816.CoM阅读延伸

小学一年级语文明天要远足教案


设计说明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表现童真的儿童诗。诗歌文字简练,立足生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寓教于乐,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待的心理,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实现以读促识、读中感悟、读识结合的教学情境。在识字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如,数笔画识字法、情境识字法、字谜识字法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以后能够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秋天的时候,我们与家人、老师、同学经常会进行什么活动?(郊游、登山……)如果明天你要去郊游,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些什么呢?
2.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儿歌《明天要远足》。
师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
①学习“明”字:后鼻音,音节是míng,左右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日+月=明。或者结合字义巧记:日月同辉——明。可以组词:明天。
②引导学生理解“远足”。师问:“足”是什么意思?(脚)“远足”呢?(比较远的徒步旅行)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生1:小作者要去哪儿?
生2:他去远方干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谈话,以学生感兴趣的郊游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地揭示并理解课文题目,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远足”的含义,可以说是润物无声。而且通过设置问题——“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
2.同学们喜欢这首小儿歌吗?请试着轻声读一读。
提出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这首儿歌读通顺。
(3)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
3.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这首儿歌有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首儿歌有3个小节。主要内容是一个小朋友明天要远足,今天夜里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了。)
4.她都想到了什么?
(完成活动设计卡,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感知课文内容——先通过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再通过自己试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划分小节完成对课文的初读。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读文识字。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怎么了?(睡不着)
课件出示“睡”字,介绍目字旁。当“目”字放在字的左边时,就变成了目字旁。带目字旁的字,通常都和眼睛有关。因为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2)小作者睡不着觉,首先想到了什么?(大海)
认读“海”字,引导学生运用字谜记字法识记:每天都有水。
(3)小作者想的是什么地方的海呢?“那地方”指的是什么地方?
认读“那”字,组词:那里;“那”的反义词是“这”。
(4)在小作者的心里,那地方的海怎么样?(颜色很多)
你们想去看看大海吗?(课件出示大海的图片)
你们知道大海都有什么颜色吗?(蓝色、黑色、绿色)
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大海颜色的变化。
(5)小作者是听谁说的大海有很多种颜色?(老师)
识记“老”字。
你能用“老师”说一句话吗?
(6)小作者对老师的话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预设:
(生:真的)学习“真”字,强调里边有三横。
(生:从问句可以看出)学习“吗”字,它表示疑问。
(7)指导朗读。
“真的”读重音,句末语气上扬,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学生练读。
2.巩固生字。
(1)开火车读学过的生字:睡、海、那、老、师、真、吗。
(2)说出下面的部首的名称,并说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课件出示)
目——()耂——()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同学们认识了这些字宝宝,现在我们把它们送回到第一小节,你们还认识吗?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识字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小学一年级,必须每堂课扎扎实实地指导。本环节教学的的特点就是融把握文本、朗读指导、识字于一体,通过朗读第一小节,顺势引出7个生字,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并相机进行朗读训练,识字教学和朗读感悟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课后小结,激发探究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作者要去远足,因兴奋,想到了大海而睡不着觉。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在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设疑“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激发起学生对下节课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明天要远足》这首小儿歌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了儿歌的第一小节。让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睡、那、海、真、老、师、吗。
2.小作者除了想到大海外,还想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文做了铺垫。
二、细读课文,悟文识字
1.学习第二小节。指名读,思考:
(1)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那地方的云)
(2)你见过的云都是什么样的?
预设:
生1:我见过天空中飘过的一片一片的云,白白的。
生2:我见过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浮着的一朵一朵的白云,就像棉花一样。
生3:我见过下雨前天空中的一大片乌云,黑压压的。
…………
(3)小作者想到的“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洁白柔软)
①课件出示(蓝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
师问:“洁白”是什么意思?(很白很白。)
“柔软”是什么意思呢?(软软的,摸上去很舒服。)
②同学们,看到图片你认为那个地方的云怎么样?(美丽、洁白……)
(4)相机指导朗读。
小作者和你们有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心情。这么美丽可爱的白云,太吸引她了!你能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和白云的美丽吗?
(5)小作者是怎么想到那地方的云是美丽的呢?(听同学说的)
学习“同”字,认识“冂”(同字框)。组词:同学。“同”字是半包围结构。
学习“学”字,上下结构,下面是“子”,组词:学习。
2.学习第三小节。
指名读,思考:小作者越想越兴奋,此时她的心情怎样?(着急)
(1)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学习“什、才、亮”。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什”(亻+十=什),用数笔画的方法记住“才”,用“比一比”的方法记住“亮”(与“高”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亮”的反义词,从而理解“亮”的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小作者有多着急?(特别着急)那你能读出这种急切之情吗?
(3)除了着急,你还感觉到了什么?(无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唉)
(4)在“唉”的后面还有一个标点符号“——”,它叫破折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学生交流)
老师告诉你,这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我们在读“唉”的时候,要把声音拉长,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小作者既着急又无奈的心情了。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5)在前面的两个小节中,也出现了这个“唉——”,同学们也试着读一读。
(生读文。)
哦,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着急、无奈和兴奋。
(6)小作者是这样急着天亮去——(远足),她太高兴了,所以她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7)你觉得她的心里还会想些什么?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第2、3小节的生字比较少,仅仅5个,所以这两个小节的教学重点放在感悟文章内容上。通过引导学生想象“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抓住“唉”“到底”“才”等字词使学生充分感悟小作者的心情,培养朗读能力。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本课的4个生字“才、明、同、学”。
(1)课件出示字的笔顺,学生书写。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
比如“明”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的两部分一般要分别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和右半格。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部分的起笔是左低右高。“学”是上下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学”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上宽下窄,结构紧凑,上下不分家。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临写。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布置作业。
小作者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呀!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作者一样,多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也希望同学们能像小作者一样幸福、快乐。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也感受到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让他们回家给父母读一读课文,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锻炼了阅读能力。

一年级上册语文《明天要远足》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表现童真的儿童诗。诗歌文字简练,立足生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寓教于乐,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待的心理,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实现以读促识、读中感悟、读识结合的教学情境。在识字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如,数笔画识字法、情境识字法、字谜识字法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以后能够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秋天的时候,我们与家人、老师、同学经常会进行什么活动?(郊游、登山……)如果明天你要去郊游,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些什么呢?
2.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儿歌《明天要远足》。
师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
①学习“明”字:后鼻音,音节是míng,左右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日+月=明。或者结合字义巧记:日月同辉——明。可以组词:明天。
②引导学生理解“远足”。师问:“足”是什么意思?(脚)“远足”呢?(比较远的徒步旅行)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生1:小作者要去哪儿?
生2:他去远方干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谈话,以学生感兴趣的郊游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地揭示并理解课文题目,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远足”的含义,可以说是润物无声。而且通过设置问题——“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
2.同学们喜欢这首小儿歌吗?请试着轻声读一读。
提出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这首儿歌读通顺。
(3)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
3.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这首儿歌有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首儿歌有3个小节。主要内容是一个小朋友明天要远足,今天夜里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了。)
4.她都想到了什么?
(完成活动设计卡,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感知课文内容——先通过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再通过自己试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划分小节完成对课文的初读。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读文识字。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怎么了?(睡不着)
课件出示“睡”字,介绍目字旁。当“目”字放在字的左边时,就变成了目字旁。带目字旁的字,通常都和眼睛有关。因为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2)小作者睡不着觉,首先想到了什么?(大海)
认读“海”字,引导学生运用字谜记字法识记:每天都有水。
(3)小作者想的是什么地方的海呢?“那地方”指的是什么地方?
认读“那”字,组词:那里;“那”的反义词是“这”。
(4)在小作者的心里,那地方的海怎么样?(颜色很多)
你们想去看看大海吗?(课件出示大海的图片)
你们知道大海都有什么颜色吗?(蓝色、黑色、绿色)
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大海颜色的变化。
(5)小作者是听谁说的大海有很多种颜色?(老师)
识记“老”字。
你能用“老师”说一句话吗?
(6)小作者对老师的话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预设:
(生:真的)学习“真”字,强调里边有三横。
(生:从问句可以看出)学习“吗”字,它表示疑问。
(7)指导朗读。
“真的”读重音,句末语气上扬,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学生练读。
2.巩固生字。
(1)开火车读学过的生字:睡、海、那、老、师、真、吗。
(2)说出下面的部首的名称,并说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课件出示)
目——()耂——()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同学们认识了这些字宝宝,现在我们把它们送回到第一小节,你们还认识吗?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识字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小学一年级,必须每堂课扎扎实实地指导。本环节教学的的特点就是融把握文本、朗读指导、识字于一体,通过朗读第一小节,顺势引出7个生字,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并相机进行朗读训练,识字教学和朗读感悟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课后小结,激发探究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作者要去远足,因兴奋,想到了大海而睡不着觉。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在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设疑“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激发起学生对下节课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明天要远足》这首小儿歌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了儿歌的第一小节。让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睡、那、海、真、老、师、吗。
2.小作者除了想到大海外,还想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文做了铺垫。
二、细读课文,悟文识字
1.学习第二小节。指名读,思考:
(1)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那地方的云)
(2)你见过的云都是什么样的?
预设:
生1:我见过天空中飘过的一片一片的云,白白的。
生2:我见过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浮着的一朵一朵的白云,就像棉花一样。
生3:我见过下雨前天空中的一大片乌云,黑压压的。
…………
(3)小作者想到的“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洁白柔软)
①课件出示(蓝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
师问:“洁白”是什么意思?(很白很白。)
“柔软”是什么意思呢?(软软的,摸上去很舒服。)
②同学们,看到图片你认为那个地方的云怎么样?(美丽、洁白……)
(4)相机指导朗读。
小作者和你们有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心情。这么美丽可爱的白云,太吸引她了!你能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和白云的美丽吗?
(5)小作者是怎么想到那地方的云是美丽的呢?(听同学说的)
学习“同”字,认识“冂”(同字框)。组词:同学。“同”字是半包围结构。
学习“学”字,上下结构,下面是“子”,组词:学习。
2.学习第三小节。
指名读,思考:小作者越想越兴奋,此时她的心情怎样?(着急)
(1)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学习“什、才、亮”。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什”(亻+十=什),用数笔画的方法记住“才”,用“比一比”的方法记住“亮”(与“高”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亮”的反义词,从而理解“亮”的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小作者有多着急?(特别着急)那你能读出这种急切之情吗?
(3)除了着急,你还感觉到了什么?(无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唉)
(4)在“唉”的后面还有一个标点符号“——”,它叫破折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学生交流)
老师告诉你,这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我们在读“唉”的时候,要把声音拉长,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小作者既着急又无奈的心情了。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5)在前面的两个小节中,也出现了这个“唉——”,同学们也试着读一读。
(生读文。)
哦,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着急、无奈和兴奋。
(6)小作者是这样急着天亮去——(远足),她太高兴了,所以她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7)你觉得她的心里还会想些什么?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第2、3小节的生字比较少,仅仅5个,所以这两个小节的教学重点放在感悟文章内容上。通过引导学生想象“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抓住“唉”“到底”“才”等字词使学生充分感悟小作者的心情,培养朗读能力。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本课的4个生字“才、明、同、学”。
(1)课件出示字的笔顺,学生书写。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
比如“明”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的两部分一般要分别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和右半格。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部分的起笔是左低右高。“学”是上下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学”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上宽下窄,结构紧凑,上下不分家。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临写。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布置作业。
小作者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呀!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作者一样,多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也希望同学们能像小作者一样幸福、快乐。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也感受到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让他们回家给父母读一读课文,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锻炼了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本课教学。因为本课是一首只有3个小节的诗歌,而且生字大多集中在第一小节中,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了不同方式的识字方法,如,“‘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每天都有水就是‘海’”“日+月=明”,等等。这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自主识字打下了基础。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架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本课是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猴和小熊都 想在河上架桥。小猴到处说他的造桥计划,而小熊一声不响地架起了一座桥。故事告诉人们,做 事重在实际行动,不要光说不做。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浅显易懂,富有教育意义。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实际行动,不要光说不做。

教学重点:

认、写本课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因为他的桥架在嘴上,而小熊的桥架在河上”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河上没有桥……

这是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河上没有桥,怎样才能过河呢?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生自由发言)

2、师小结导入。

是啊!如果在河上架一座桥,那就方便多了。我们的朋友小猴和小熊也是这样想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己读读课文,画出生字。

2、学习生字

(1)师带读生字,齐读,比赛读。

(2)师重点提示“森、便、划”的读音。

(3)说说音节的特点。

(4)游戏巩固。

课件出示架桥游戏:将木板上的词语读出来,读对一个就在桥上架一块木板,全部读对就架好了一座桥。

(5)将生字宝宝带入课文,比一比谁能将课文读得更流利。

三、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小组内说说字的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

3、将你认为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轻轻地提醒你的同桌。

4、师重点指导“桥、要、没”,师范写,生描红。

5、展示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实际行动,不要光说不做。

教学重点:

认、写本课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因为他的桥架在嘴上,而小熊的桥架在河上”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认读。

二、熟读课文,情境学文

1、播放课文录音。

思考:谁和谁想要架桥?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3、读句子,谁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要架桥呢?

4、理解:方便。

5、学习第2自然段。

(1)要是有了桥,过河就方便多了,那么小猴和小熊又是怎样架桥的呢?谁能给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3)继续出示课件。

读一读,想一想:如果你是小熊,你会准备些什么东西来造桥?

(4)表演读上面两句话:男生读写小猴的话,女生读写小熊的话,边读边演。

6、学习第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河上架好了桥,是谁架的呢?

(2)课件出示:大家都在夸奖小熊,只有小猴很不好意思地站在河边。

此时此刻,小猴心里怎么样呢?为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想向谁学习?为什么?

三、再读全文,总结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了课文,我想对小熊说什么?想对小猴说什么?

3、师小结。

我们做事情,不能光说不做,要有实际行动。

教学反思:

1、在生字的教学上,还要多花一点点时间,课文分析的时间可以短一些。

2、学习生字时要重点指导“便”这个字。

教案二

教学要求:

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桥、没、方、要、力、打、因、为”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每天”、“努力”等词语的意思。

3、懂得做事要有实际行动,不要光说不做。

教学重点:

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理解“每天”、“努力”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精确理解课文结尾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教学生字,指引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听写生字:桥、没、方、要、力、打、因、为。

2、认读词语:架桥、没有、便利、努力、探听、计划、因为。

二、揭示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架桥》

2、设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问什么?(为什么要架桥?桥是怎么架起来的?是谁架好的?)

3、下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读课文。可以高声读,也可以默读,还可以找伙伴一起读。总之,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2、出示图画,请你依据刚才课文中懂得的内容,试着讲解一下。

四、以读代讲,引出问题。

1、为什么要架桥呢?(齐读经第一自然段)

理解词语“便利”的意思。

2、引出问题:谁想在河上架桥?(小猴和小熊)

板书:小猴小熊

3、小猴是怎么架桥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

4、出示句子:

每天,小猴跑来跑去,到处说他的造桥计划,大家都知道小猴就要架桥了。

(1)齐读这一句。

(2)提问:大家是怎么知道小猴就要架桥了?试着模拟一下。

(3)比较句子:

a、小猴跑来跑去,说他的造桥计划。

b、每天,小猴跑来跑去,到处说他的造桥计划,大家都知道小猴就要架桥了。

(理解“每天”、“到处”两个词的意思。反复朗读,体会小猴是怎样不行动,只顾整天四处游说的。)

5、小熊又是怎么造桥的呢?(小熊没有多说,努力地做着架预备。“努力”阐明什么?)

6、议一议:到底谁能架好这座桥呢?为什么?

7、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8、噢,原来桥是小熊架的。大家是怎样表彰他的呢?

9、听到了大家的褒奖声,小猴哪去呢?

10、出示句子:

小猴很不好意思,因为他的桥架在嘴上,而小熊的桥架在河上。

(1)指句读。

(2)思考:小猴会怎么不好意思?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会向大家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长。

1、学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应当向谁学习?

2、如果你是小猴,今后该怎么做?

六、齐读课文。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一年级第三单元的课文“架桥”一课时是这样教学的。我首先用录音机把小明 和小红要给敬老远的奶奶打扫卫生的故事放给学生听, 让学生发表意见。 然后我再让学生朗 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你喜欢小熊,还是喜欢小猴?为什么?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听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说喜欢小熊, 因为小熊想做什么事就去做, 不像小猴 只知道说却不做。在学生讨论完以后,我让学生汇报,结果和我巡视所听到的一样。在听完 了学生的汇报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中间有没有喜欢小猴的?没有学生回答。然 后我说:小猴虽然没有架好桥,但是他最后是怎么做的呢?他以后还会到出说大话不做事 吗?学生恍然大悟,学生纷纷举手说:其实小猴也不是没有好处的,他最后也知道自己错。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就像文章中的小猴和小熊一样, 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像小熊一样,不能像小猴只说不做;我们更 要让学生明白知错就该的道理。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春笋》教学反思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春笋》这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诗一般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实物 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春笋穿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课堂上我将一个从菜市买来的春笋,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春笋那尖尖的脑袋,胖胖的身体,浅褐色的外皮……然后有用刀将春笋春笋的“外衣” 一层一层地剥去,那“嫩生生”的笋肉。孩子们直观地感知春笋的鲜嫩、细腻,当然会发觉春笋很像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语训练 发挥想象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让学生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那,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
一生这样叫:“春笋,春笋,快醒醒吧。春天来了,快来看看春天吧,它多美呀!”
一生这样呼唤:“春笋,春笋,快出来!快出来和朋友们一起玩儿。”
一位小女生,用很轻柔的声音说:“春笋,春笋,快醒醒!快醒醒!春天来了,它在等你出来呢!”
看!我们孩子的语言就是这样贴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着,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三、动静结合、激发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
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一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书包当石块压在头上,学生作出使劲的表情,将掀翻的动作做得惟妙惟肖。
上述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直观教学,使有限的教材内容再生无限,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广阔的空间,以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一年级秋天教学反思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别喜欢《秋天》这首诗歌。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别喜欢《秋天》这首诗歌。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秋天》教学反思《秋天》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请爸爸、妈妈带领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秋天,歌唱秋天,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变单纯文本的语文学习为综合性课文学习。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认一认1》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认一认1
二、教学要求:
1.认识16个汉字,读准字音,分清字形。
2.通过观察图画和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字义。
3.引导学生发现象形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挂图。
2.学生准备: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认识了不少汉字。今天我想来考考大家,看看谁认的字多。不识字的小朋友也不要着急,我们一起来学习,好不好?
2.出示本课第一部分的8个汉字,指名会读的学生大声读。表扬读音准确的孩子,并请他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汉字的,这是一种成功的体验,也为其他学生指明识字的途径,激发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
(二)识字指导
1.教学“人”字。
(1)指名会读的学生认读:rén。(可以多请几人。)
(2)教师板书“人”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其象形之处。(教师提示:这就是一个人直立着,手轻轻举向前方。是侧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观察古、今文字,发现汉字的象形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3)引导观察书上的图:图上画了几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理解生字。启发:你家有几口人?分别是哪些人?
(5)引导学生口头组词。(老人、军人、人口、人家、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字不离词,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同时丰富词汇,起到积累语言的作用。]
2.教学“口”字。
(1)引导观察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人的嘴巴和“口”字的相似之处。
(3)指名读kǒu,要求把三声读到位。
(4)齐读。
(5)指导用“口”组词,加深对“口”的理解。(口腔、口是心非、目瞪口呆、口若悬河……)
3.教学“手”字。
(1)指导观察图。引导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
(2)教师在挂图边板书“手”的甲骨文,(教师提示:我们的祖先真聪明,用最简单的几笔线条就画出了手的样子。)
(3),引导学生了解“手”字的演变过程,发现“手”字的相形之处。
(4)指导读shǒu,注意翘舌音,把三声读到位。
(5)指导用“手”组词,加深对“手”的理解。(手指、双手、情同手足、手足情深……)
4.教学“足”字。
(1)出示“足”字,请会读的学生领读、齐读,提示学生zú的声母是平舌音。
(2)引导学生对照图说一说“足”指的是哪个部分。
(3)指导用“足”组词。(足球、手足、远足、画蛇添足、足不出户……)
5.教学“舌”、“牙”两个字。
(教法同上。)
6.教学“耳”字。
(1)出示耳朵的图,教师板书“耳”的小篆,引导学生对照图观察,发现“耳”的相形之处。(2)出示“耳”字,指名读,齐读。
7.教学“目”字。
(1)出示图,指名说说图上是什么?(教师提示:一只眼睛。)引导思考:“眼睛”又可以叫什么?(目。)
(2)引导观察: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用最简单的线条就记录下了眼睛的样子。板书“目”的古文字。
(3)教师小结:人类在不断进步,文字越来越统一规范,这就是现在的“目”。
请学生齐读两遍。
(三)练习
1.指导学生对照图,自由读一读相应的汉字。
2.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导游戏:教师出示汉字,学生快速读出字音,并用手指出自己相应的身体部分。
第二课时
1.教学“山”字。
(1)出示几幅“山”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2)引导思考:看了这几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3)启发: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勾画出山的轮廓吗?(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优秀的作品。)
师:(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大部分同学已经画好了,你们看,这些都是同学们画的山,真不错!(出示山的古文字。)我们的祖先,就用这最简单的线条画出了山,这就是古时候的山字。
师:我们小朋友真不简单,都能和祖先一样创造字了!经过人们不断改进,现在的山字这样写。(出示“山”。)谁来读一读?
(4)出示“山”的古文字,引导学生将自己画的山与古文字相比,在比较中感知古文字与山的样子是多么相似。
(5)出示“山”字,启发学生发现“山”的象形之处。
(6)指名读“山”,指导读准翘舌音。
[引导学生经历了发现的过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2.教学“水”字。
(教法同上。)
3.课外拓展。
(1)启发:你能说出有关“山”、“水”的词语吗?
(2)将学生说的词语归纳、补充,出示以下词语,教师带读。(高山流水、清山绿水、山清水秀、山高水长……)
4.教学“金”、“木”、“火”、“石”、“田”、“土”。
(1)出示:金、木、火、石、田、土卡片及图画。
(2)启发:你能将这些字和图用线连起来吗?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答题纸上完成。
(3)启发交流答案,说说这样连线的理由。
(4)指导读准字音,并随机引导组词,帮助理解字意。
教后记:
出示古文字,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它只是起到了桥梁作用,将图与今天的规范汉字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象形特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和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语文一年级明天要远足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文,希望“小学语文一年级明天要远足教案及教学反思”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