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二历史下册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台独、争取统一

fwr816.cOM展读推荐

初中历史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敏感词语已过滤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策略: 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引用胡主席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变化发展。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问题6:为马英九出谋划策以助两岸关系的加强。
投影两岸往来图片,突出“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经济往来局面。
知识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
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
活动一:我的课本我做主
看新闻、图片续写课文
活动二:读读想想
芜湖港赴台货轮首航成功和随处可买的台湾食品说明了什么问题?帮助学生大致回顾近代台湾被割让和收复的过程,并引出下文。
引导回答2:引导学生从地理、血缘、历史、人文和物产多方面说明两岸的“缘”
说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团圆”
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
让学生大胆设想,但要以八项主张为依据
引导学生从历史趋势、方针政策、综合国力等各方面分析统一事业必定成功的原因
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
回顾旧知,巩固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
联系乡土知识,联系身边小事,引导学生大胆联系课本知识。回顾旧知,说明各方面渊源的同时进行学科的融合。
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胆运用新知识解释身边的 问题。
图文并茂,加深印象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统一事业定会成功,应为之不懈努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训练其基本学科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感受到历史知识无处不在。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台独、争取统一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台独、争取统一

初二历史下册教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
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
2、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3、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4、知道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回顾历史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和区徽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探究性学习;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课堂讨论: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2、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地解决了哪两个地区问题?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984 中英联合声明 1987 中葡联合声明
课堂活动:1、齐唱“七子之歌”;说说七子是哪七个地方;
2、你能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日子吗?
3、介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4、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记实片
5、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初二下册历史教案: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 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
2、学唱民歌;
4、 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
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五十六个民族的分布)
看谁懂得多?交流各自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民歌竟猜:1、2、3议一议
1、我国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多少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小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说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看谁懂得多?看教材p54和你自己了解的情况,谈谈今天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新鲜事。
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初二下册历史教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
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
2、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3、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4、知道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回顾历史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和区徽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探究性学习;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课堂讨论: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2、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地解决了哪两个地区问题?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984 中英联合声明 1987 中葡联合声明
课堂活动:1、齐唱“七子之歌”;说说七子是哪七个地方;
2、你能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日子吗?
3、介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4、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记实片
5、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点 时间 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 到达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达伽马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作业:课后作业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二历史下册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文,希望“初二历史下册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海峡两岸团圆月主题演讲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