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逻辑思维研究与教学对话》阅读心得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高考作文逻辑思维研究与教学对话》阅读心得,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高考作文逻辑思维研究与教学对话》阅读心得

一谈到逻辑,就有点犯晕。徐江的这本《高考作文逻辑思维研究与教学对话》倒是没有那些让人眼晕的逻辑学符号,还能读的懂,读得下去。全书共分十讲,定义,划分,选言思维,假言思维,同一,矛盾,三步演进论证法,类比,充足的理由,归纳十种逻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印象是颠覆。原来那些名作文题,优秀范文,名师下水文,甚至教科书还可以这样批评的,沛沛大晚上发短信跟我说,读书读到这样简直要怀疑人生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作文表达和内容竟然是错的,不得不承认,徐教授相当一部分的批判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徐教授的一些下水文会不会有矫枉过正之嫌呢,比如批评作文命题命得不好的,在阅卷场上能拿多少分,我看有点悬。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二,这些系统的逻辑思维的厘清对我们在作文批改中遇到的问题能有一个很好的阐释。说真的,我自己在经常批改作文时,遇到一些段落和表达,就是觉得它不对,至于怎么不对法,只能就题论题的表达,而不会上升到逻辑思维的高度,不会由个别归纳到一般,由现象上升到理论。所以,在读书分享会上,我建议大家把这十条逻辑思维的定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得滚瓜烂熟,以便能准确的运用在作文教学中。

第三,本书的体系排列可以做课题收集资料的借鉴。它的每一思维下面都是该思维的定义,该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该思维解析现成范文,以及教学实录。有理论有实践有活生生的案例,对课题资料的充实和整理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看后记这本书本身也是一个课题的成果的展现呢。

第四,定了这本书之后,横跨一个寒假,所以没有对进度进行追踪,这是接下来读书的应该吸取的教训,应该细化到每一周读到第几章才对哈。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2百多页的书读得还是有点粗糙,只能在实践中慢慢运用强化了。

在阅读与思考中为高中时评作文求寻新思路

时评作文写作,归根究底还是类属于高中写作,所读四篇论文,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但作为学习,也不乏收获。其一,明确考场作文标准依然是围绕文体明确,题意、中心清楚,结构完整,文采、思想深刻等方面展开;其二,关于时评作文,不乏提出积累时评素材,采取课堂时评实践等建设意见,并且从审题、具体评论写作等角度提供了操作范式,值得借鉴。

相对论文的一闪而过,徐江教授的《高考作文逻辑思维研究与对话》的阅读让我打开了新视野。这本书虽然不专门针对时评作文,但聚焦于逻辑思维,从定义、划分、选言思维、读言思维、同一、矛盾、三步演进论证法、类比思维、理由充足、归纳思维十个方面探讨,每章3到六个小节,整本书设计上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比如理论的反复性,每章小节,阐述一个思维,但在写作时候,在不同小节都会再重复论述一次理论,让人印象深刻。

阅读中,确实领略了为啥评价徐江教授为语文界的一匹狼,我觉得其狼性体现在如下几点:其一、敢于颠覆,思人所不思。比如关于我们历来所认知的嗟来之食进行批判,他认为嗟来之食算什么骨气,施舍之人不过是热情了些,声音大了些,但是并不是为了侮辱,所以为了争这么口气,饿死自己不是骨气,是迂腐。这让人读起来耳目一新,颇觉得有那么几分道理。其二,狂傲性与犀利性,比如,书本中不在少数提到,学生作文写得不好就是因为语文教师的无素质无能力甚至无知,此处我只能说估计徐教授已经很久不接触一线学生了,其实不是所有的作文写不好都是老师的问题。然而,也正是这种不中听,逼迫让语文人思考。

他本书文章理论来多数源于一本名为《经院辩证法》的书,其选择的思维理论,也多从审题、概念理解、论证过程等方面展开讨论,其中让我目前觉得最有借鉴意义的就是同一思维和类比思维。同一思维不仅涉及到写作中对核心概念的准确定义,而且对于规避学生写作过程中不自觉离题有重要作用。

另外,类比思维涉及到论证中素材选取,不仅对有效准确选取素材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找素材有重要提示作用。例如如下的这样一个作文: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形式多样。有人为仪式感而疯狂,也有人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

请以仪式感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此题首先关键在于仪式感的理解,题目中明确提出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核心是一种方式,何为方式,即指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样式,而且仪式感限定言行方式样式还要承载某种感情。而学生在写作时候写出海伦凯勒的坚强是一种仪式感,这个阐述中坚强是一种感情的反映,是一种感情内涵,而不是感情的外化方式,这明显忽略了仪式感的核心方式这个概念,也就是对仪式感的写作不能够保证始终的同一。假如如果能够关注到方式,就是想到很多例如春节时候的过节方式,生日的庆祝方式,吃饭时候的礼仪样式,这不都是一个个仪式感吗?怎么还会有爱迪生的坚持是一种仪式感的笑话呢?如此看来,同一思维,对于整篇文章概念的核心把握与写作过程不离题有重要意义。

同样是这个作文题目,学生写作时候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关于仪式感没有概念,可能就零星感受到生日是仪式感,如果类比思维训练的好,学生就能想到,生日的仪式感是在一年中对某个人而言有意义的日子才有,从时间节点看,那一年中还有那些有意义的日子呢,对国家而言,国庆节,有木有特定的仪式呢,还有那些凡是有意义的传统节日不都能有仪式感,这样不就是素材手到擒来?或者,再从人生节点看,除了生日,不就是结婚吗?结婚的仪式感是不是呢?如此类比,还能素材穷尽脑髓吗?

整体来说,徐教授的这本书对于写作指导意义还是非凡的,写作本来就是思维的一种展现,当慢慢在思维上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的时候,写作或许就没有这么难了,与此同时,这些思维既然对一般高中写作有用,对高中时评写作也当然是有借鉴意义的,后期我将在教学中,选取相关时评作文,运用徐江教授的相关理论,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让所学能有所用。

阅读心得(一)

今年能加入龙山中学陈鸣老师主持的时评思维研究课题,实在是机缘巧合的幸事。这个团队在陈老师的引领下,一开始就制定了严格的自我学习和研究的任务,每月安排相应的读书、写作、教研任务,大家定期聚在一起交流心得。突然觉得,本来只是做一个课题,竟然就有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意趣。

第一个月的任务是阅读徐江老师的《高考作文逻辑思维研究与教学对话》。这是一本理论性和逻辑性十分突出的学术专著,一翻目录,竟有一种退缩的冲动,毕竟长期忙碌于琐碎的教学和班主任事务,此刻要静下心来啃一本理论专著,确实不易。回想起上学期间,曾经花了三个月的闲暇时间啃下了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那种因沉醉书中而忘记岁月的快乐,至今依然无限向往。幸好赶上了寒假,等晚上把两个小孩都安顿下来,终于有一丁点属于自己的时间,然后强制性地把手机扔在远远的地方,开始坐在台灯下慢慢翻阅,细细品味。这是久违的读书之乐。

徐老师在书中严厉批评了中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回避困难的无作为状态,以直面人生的勇气为我们逐步揭开作文逻辑思维的方方面面。先从定义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强调定义是写作的逻辑起点,让大家先从根源上纠正以往的含糊认识;然后结合应试作文中常见的错误定义表述,告诉大家怎样正确在文中运用定义,既教了我们怎样以定义为纲进行有序写作,还教了我们怎样下定义。总之,既立足于精深的理论思考,又步步紧扣作文教学的实践,丝丝入扣,刀刀见血,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在后边的章节中,作者又分别讲了划分、选言思维、假言思维、同一原则、矛盾信息等多个层次的理论和操作方法,还讲了三步演进论证法、类比思维、归纳推断等多种极富创意的方法。特别是有众多的具体案例,弥足珍贵。

徐老师的作品,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很高的指导价值。我们研究的是时评的写作思维,倘若没有一个系统的逻辑思维架构,仅凭自己的一时灵感去开发一些看似很有创意的思维模式,可能也难以整合起一个完整而庞大的课题系统。我们不光要学习书中具体的理论方法,还要学习这种高屋建瓴看问题的眼光和胸怀,把我们的课题研究建立在宏观的思维大背景下,争取做出一套完整而又严密、实用而又精深的时评思维模式。

马上要开始转战第二本书了,希望越读越深刻,越读越幸福。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学习体会


为期两天的视频培训会培训结束了,这次培训使我们这些教学一线的信息技术老师近距离的聆听专家的讲座,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专家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给我的教学工作解决了不少难题,也给我以后的工作指点了方向。
一、优质课以及专家的点评,给我们带来新的课堂模式
这次培训听了小学、初中及高中的几节参加市、省级信技术优质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龙口市实验小学田元凯老师的《给图着色》这一课。
这一课我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这本书的课堂优秀案例上已经学习过,但是看课堂实况,和专家的针对性点评能确切感受课堂的授课效果。
这课以“帮助巨人花园找回春天”作为本课的授课情境主线,故事来源于语文课本,通过三个巨人的请求任务来完成课堂教学。课堂的学习气氛浓厚,层次分明。学生在作品的创作中逐步掌握了本课知识点,极大满足了创作欲望。由于本学期我也教授三年级,所以通过别人的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相比,取长补短,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后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领导和专家的讲座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带来了新思路
樊老师针对和谐高效新课堂做的新的注释,带领我们使全市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低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转变。
李冬梅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主要特点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她会每天花上好几个小时来批改学生的作品)。通过几个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初步管窥了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受益匪浅。
边听讲座,我边对下一步自己的课堂教学做整理,下一步我准备按照以下四步来优化我的课堂教学。
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看计算机中的一些硬件设备或图片等,增强形象记忆;通过看书自学,教师适时点拨,培养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通过看网络,教会他们查找、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玩。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尤其是各种益智游戏,应有尽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不能让学生一直玩,没有目的性的玩,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让学生即会玩又会学,还应该在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再玩。
实践。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主张“理论+实践”,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计算机主要是实践,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
评价展示。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在全班、全校,甚至在网络上展现,给学生以自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竞赛,培养他们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从而更好地适应这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

《神逻辑》读书心得


《神逻辑》读书心得

什么是神逻辑?

你行你上啊!

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

别人都结婚,你干吗不结婚?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肯定有道理。

还让我支持正版,难道你就没在网上下过电影吗?

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就考不上大学,将来只能去扫大街!

以上信息,就是神逻辑,相信读者朋友会经常听到,感觉好像对的,而且理直气壮,但是又不知道哪里有问题。

根据逻辑学的解释,这些都叫做逻辑谬误!本书一共收纳了19条逻辑谬误,分享给大家。

1、肯定后件

已知如果A则C,现在C成立,所以A一定成立。

伟大的想法最初都不被认同。你们都不同意这个想法,可见它一定很伟大。

富豪们很多都没有大学毕业。我现在没有大学毕业,我也会成为富豪。

2、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对一组事物,下一般性断言之后,遇到反例时,并不改变立场或对返利进行辩驳,而是靠随意修改组内成员资格,来回避这项反例。

甲:处女座的人都爱鸡蛋里挑骨头。

乙:小明就是处女座,他可不这样。

甲:小明并不算是真正的处女座。

甲:销售部都是一群没用的人。

乙:销售部小王业绩很好,很不错。

甲:小王只是临时借调销售部,并不算销售部员工。

3、词义模糊

利用语言的歧义,通过改换词义,用无关论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午饭时,小明胡乱吃了一点儿,就想走。妈妈说:听话,再吃两口。于是小明默默的吃了一口米饭和一口菜,妈妈竟无力反驳。

4、乱赋因果

在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认定两件事只要先后发生或同时发生,就一定有因果关系。

自从娶了她,我儿子就迎来了霉运。

每天早上9点钟,公共汽车准时到这里。所以,公共汽车来,就意味着9点钟。

5、滑坡谬误

在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将推测认作必然发生的事实,并以此论证。如果接受了某个命题,必定会导致一系列可怕的后果。

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就搞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将来肯定一事无成。

现在创业有99%的都会死掉,你要是创业,也会死掉。

6、虚假两难

只给出两种可选择的范畴,并假设讨论范围内的一切都必居其一,因此,对方如果拒绝了一种范畴,就只能接受另一种范畴。

你既然不讨厌我,那就是爱我呀。

你要是不愿意上班,那就去创业。

7、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合成谬误:从所有局部都拥有某属性,推断出总体一定具有该属性。

草莓和芹菜都很好吃,草莓炒芹菜一定是美味。

分解谬误:从总体拥有某属性,推断出某局部也一定拥有该属性。

A公司正在快速发展,所有员工一定都非常努力。

8、循环论证

把待证明的结论,含蓄或直白的包含在前提中。

你应当相信神的力量,因为如果你不信,他就会惩罚你。

你应该做这件事情,如果你不做,你就会后悔的。

9、轻率归纳

样本太小或太特殊,缺乏代表性,却试图根据该样本归纳出普遍结论。

我从小到大吃的都是咸豆腐脑,所以豆腐脑都是咸的。

小张和小王都在做这件事情,我也应该做这件事情。

10、诉诸无知

将证据的缺席当做证据不存在的证据。仅仅因为没有证据证明某命题是假的,就认为它是真的,或者反过来。

没人能证明鬼不存在,所以世界上肯定有鬼。

没有人投诉,所以我们的服务很好。

11、诉诸结果

根据命题成立将导致的结果是好是坏,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成立。

我不相信有命运,因为我不喜欢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感觉。

你不应该做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让我感到讨厌。

12、诉诸潮流

以命题被大多数人接受为依据,证明该命题一定是真的。

大家都在读这本书,你也该买一本。

大家都去创业,我也应该去创业。

13、诉诸恐惧

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设想某命题若被接受,将产生一个可怕的未来,利用听众的恐惧,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

不转发这条微博,你家人会遭灾。

如果不相信神教,世界末日就会来临。

14、起源谬误

对观点的起源怀有情绪,仅仅因为观点的历史或论证者的身份,就维护或贬低这个观点。

你怎么能相信一个毛头小孩的话呢?

这是伟人说的,所以应该听从他的指导。

15、人身攻击

不直接攻击论点,而是侮辱提出论点的人,从而诋毁论点;或者批评论证者的动机,从而否定论点本身。

丑人多作怪。

他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才提出这样的想法。

16、诉诸虚伪

把注意力从观点本身转移到提出观点的人身上,指出此人的行为或以往陈述与他提出的观点存在矛盾,以此反驳该观点。

甲:大家应该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乙:拜托,你自己都买两辆车了。

甲:我建议应该开一个研讨会进行讨论。

乙:得了吧,你之前是都是独裁的行为。

17、诉诸无关权威

诉诸与某个命题无关的权威,例如其它领域的专家或古人的智慧,来判断该命题是否成立。

同学说这种蔬菜对治疗我的过敏非常有效,我要多吃一些。

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现在也很成功,我也要退学。

18、稻草人谬误

通过曲解、断章取义、过分简化等方式,将对方论点替换成一个不同的观点,再攻击这个凭空制造出来的目标。

你反对这个观点,就是和所有辛苦做研究的人作对。

如果你不听我的,就是不尊重我。

19、罪恶关联

指出某个被社会妖魔化的个人或群体也认同某观点,以此作为诋毁该观点的论据。

你怎么能喜欢这幅画?你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吗?--墨索里尼!

不能相信他!他之前骗过我们所有人!

看完以上19条逻辑谬误,不知读者朋友们作何感想?

我们生活当中的对话,很多时候,无意中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逻辑谬误。

那些被我们称为能言善辩,甚至是诡辩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在运用逻辑谬误把我们绕进圈子里,虽然他们有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逻辑谬误。

那么,怎么做才可以破除对方的逻辑谬误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了解每一条逻辑谬误的结构,锻炼我们识别逻辑谬误的能力。

另一方面,当我们听到以上各种逻辑谬误时,不妨问问自己 是这样的吗?从而启动自己的大脑,思考论证前后,是否能够匹配到一起。

英语教学中启发思维的认识与实践


英语教学中启发思维的认识与实践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过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启发式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启发的涵义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二、启发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首先应该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常见的方法:
一、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愤”、“悱”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动词“”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二、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⒈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例如,我教“”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⒉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这课时,利用自制的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然后介绍后用还是?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道时就列出、、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可表示“一些、某”,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表示“某一时间”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例如,我在上“”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六、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七、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八、点拨法
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的指点、启发。所不同的是,暗示启发,教师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当然这些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九、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来起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例如,初中学生往往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颇感困惑,我就在教现在完成时的同时注意与一般过去加以对比,在教高中学生中把现在完成时同现在完成进行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困惑中得到较清晰的概念。
十、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例如,我在给学生们讲与的区别时,我就先在的“”与“”之间画一条竖线,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冠词、之间的区别去思考与之间的区别,即通过分析两个冠词与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的共同特征,进而从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间的不同迁移思维出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类似的区别。这样,不但帮助学生通过类比法解决了问题而且又教会了学生一种思维方法。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