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_[实习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式接触社会工作之前都需要进行实习,当实习任务完成后,我们需要动笔写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我们实践活动结果的具体表现。如何撰写出一篇优秀的实习报告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_[实习报告]”,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督体制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体现了“”重要思想对金融工作的内在要求。结合我州实际,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围绕中心,改善服务,金融要努力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经济工作是党的工作中心。当地政府拓展经济的基本思路是什么,重点支持的是什么,大力发展的是什么,这是我们金融部门必须要明确的。如果我们不清楚,与政府的立场不吻合,就谈不上支持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围绕政府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和工作基本目标,积极调整金融工作思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实现金融服务与支持的重心转移,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一)人民银行要积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助推我州经济发展
第一,在制定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时,要强化四个支持。以支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支持支柱企业为重点,推动工业化;以支持交通、电力、通信建设为重点,解决经济发展瓶颈,促进城镇化;以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小额农贷,进一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努力实现信贷品种和数量增加;积极推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扩大再就业。
第二,在加强金融服务时,要立足三个投入。一是建“窗口”,指导投入。结合我州实际制定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指导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筹资、项目资金争取和国债项目贷款配套、金融新产品开发、信贷营销力度,切实加大信贷投放。灵活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央行资金,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运用再贷款手段支持银行和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间合理投放信贷资金,加大对朝阳产业和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资金供给。积极推广票据业务,多渠道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票据业务,鼓励中小企业在商品交易中广泛使用票据,探索发展企业利用票据融资的途径,改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方式。二是抓沟通,促进投入。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金融机构做好上下沟通、银企沟通、银政沟通工作,增进政银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利用银企恳谈、项目洽谈、行长联系会等形式,促进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三是树典型,引导投入。积极推广和宣传银行、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加强信贷营销、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企业诚实守信等方面好的作法和经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确保每年贷款新增20%以上。
(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选准信贷支持载体,多角度支持我州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支持重点产业、商品基地建设。通过信贷资金的倾斜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实行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商业化。突出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主体。要突破所有制、区域、行业、部门界限,广泛吸纳产业链各环节资金,通过资金重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信贷投入,增强农业抗灾保收的能力。农行要在近3年内从中央扶贫贴息组织3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基地建设;信用社力争2年内农村中长期信贷投入达2亿元,全面推进信贷扶贫产业开发工作。
二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快我州工业化步伐。要在企业提高自身经营业绩、提升信用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调整现行贷款审批方式,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贷款发放及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满足中小企业合理资金需求。
三是支持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拓宽我州商品流通空间。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进行小城镇建设,围绕住房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大力支持实施迁徙式扶贫开发,加速小城镇扩容提质和生态建设。针对城乡居民对消费贷款需求,尤其是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等资金需求欲望强烈,商业银行要增加消费贷款品种和比例,支持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加快我州小城镇建设步伐。
四是增加教育信贷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针对我州劳务输出多的实际,大力支持开展职业教育,发展教育信贷业务,推进信贷与科教开发的结合,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推动我州教育、科技的发展。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促进扩大再就业。探索外出务工人员小额贷款联保方式,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促进我州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农发行的机制和功能,调整其经营范围,更多地赋予其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农副产品收购、支持农业开发、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二、深化改革,形成活力,金融要努力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和监管局分设。今年底,金融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成立银监局。人民银行要正确把握职能重心,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作用。银监局要根据自身的职责,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与银监机构要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商业银行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商业银行要用发展的观念、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视角、前瞻性思维正确对待机构改革,整合金融资源,在网点设置上要撤并有度,布局科学,与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相适应。二是要打破行际间的垄断,要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三是在业务发展上,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公平竞争。四是深化金融机构内部改革,形成内部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灵活的内部竞争机制激发活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要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县核算工作和大县设中心社模式,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强化行为约束,更好地为“三农”服务。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更有效地带动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政府要努力成为金融支持经济的“服务器”
(一)进一步深化“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认识,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思想。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千方百计为金融发展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广大群众要进一步增强信用意识,进一步维护这个核心地位;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切实加大改革和管理力度,改善金融服务,巩固这个核心地位,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优化金融运行环境。社会信用环境整治既是当前我州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层次解决我州经济建设的金融支持问题的现实选择。一是严格执法,严惩失信行为。落实州委、州政府已出台的清收方案,切实加大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到逾期贷款的清收,党政干部要带头讲信用,主动立信。二是狠抓金融安全区创建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我州金融安全区创建和资产处置工作虽已启动,但进展缓慢,效果不佳。要支持各金融机构开展专项收贷收息和盘活不良资产活动,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力争3年内我州金融不良资产降到20%以内。三是严格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对已形成不规范改制逃废金融债务的,要妥善处理,严禁在今后的企业改制中出现新的逃废债行为。四是强化信用意识,打造“诚信湘西”。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强化中小民营企业、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五是继续在农村推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建立借款人行为激励和约束机制。六是加大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司法部门要优先办理金融案件,秉公执法,为金融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三)切实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使我州的担保公司尽快运作起来,并扩大担保公司的业务覆盖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体制性障碍。
(四)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搭建政银企合作的操作平台。政府要搞好项目推荐,组织召开银企项目洽谈会,为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孕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搭建平台,增强金融机构的放贷信心,力争今后5年内贷款年增长20%以上,不良资产比例降到20%以下,净利润年增长20%以上,实现全州金融系统3年内整体盈利,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f132.CoM更多实习报告编辑推荐

经济发展实践报告


苏州西山岛是我的家乡,其现在当地经济主要以旅游业发展为主,辅助各种农产品种植销售。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欢迎。

苏州太湖西山农家乐的主要类型:

1.农家园林型。这里位于苏州市“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是享誉全国的国家森林公园、西山国家地质公园、枇杷、杨梅等果品采摘、假期旅游度假胜地。“苏州西山农家乐”发端于此。它荟萃着川太湖西山农家休闲旅游的主要特色,展现着“苏州西山农家乐”的巨大魅力。

2.花果观赏型。以苏州西山东湾的农家乐为代表。苏州西山枇杷、杨梅和西山碧螺春等优质果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春季赏太湖西山梅花、夏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卖果不如卖花,让人先饱眼福,后饱口福,它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苏州太湖西山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后又着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开启了适宜林山区发家致富的新思路。

3.景区旅舍型。以西山小樱桃农家乐、石公山、缥缈峰、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中低档次农家旅舍价格合理,价格低廉,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居家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环境,景区“农家乐”因而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

4.花园客栈型。以林屋洞、三山岛、明月湾等地的西山农家乐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使之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向现代化谱写上光彩的一笔。

苏州西山农家乐发展前景与规划

乡村旅游虽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尚未规范、管理滞后的市场。应加强进行监管和规范,促进市场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

1.组织推动。包括景区推动,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带动、辐射和吸收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的接待和服务。

2.政府推动。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

3.公司推动。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

4.精心规划,强化监管。注重整体性和连续性,充分考虑地方的自然风貌及特点和文化特性。同时监管好每一个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的细枝末节,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和乡村旅游集体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服务素质和水平,提升服务品牌和形象。

5.突出特点和自身优势。比如突出乡村的地域风情、传统文化优势,挖掘古村、古镇、古迹、典故等文化内涵;突出体现地域特点,在建筑、饮食、生活、农耕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出地域风情、风貌、生活习俗等特色。同时,还要着重考虑突出绿色、环保、休闲、娱乐等特点。

相信通这样下去的西山,一定是有潜力的西山。

关于促进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_[实习报告]




一、我省个体私营企业已经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

在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个体私营企业迎来了较昔日大为宽松的市场环境。我国经济政策从将个体私营经济作为补充,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到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到“私产入宪”,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得改革开放之便利,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得早、发展得快是我省经济的一大特色,正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我省个体私营企业整体生机盎然。

当前,我省个体私营经济的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快速稳步发展。截止今年6月底,全省个体工商户191.7万户,注册资本440.4亿元,比20xx年末分别增长3.36%和10.67%。全省私营企业已达到35.3万户,注册资本5088.8亿元,比20xx年末分别增长9.35%和12.51%。实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户数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是私营企业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据今年6月底统计数据分析,我省个体工商户平均每户注册资金2.29万元,私营企业平均每户注册资金144.1万元,居全国前列。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的有86892户,比去年末增长7.6 %,500-1000万元的达9955户,增长11.5 %,1000万元—1亿元的达7563户,增长12.6%,亿元以上的达229户,增长48.7%。私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活力明显增强。

三是私营企业有限公司形式成为发展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的市场风险意识逐步加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模式更加器重。目前,绝大多数新开业企业选择了有限公司形式。据统计,至6月末,全省私营企业有限公司达29.17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数的82.6%,比去年末增长9.9%;注册资本4850亿元,占总注册资本的95.3%,比去年末增长12.6%.而独资企业有5.3万户,注册资本193.9亿元,分别占15%和3.8%;合伙企业有0.86万户,注册资本44.5亿元,仅占2.4%和0.9%。

四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至6月末,全省个体工商户吸纳从业人员403.3万人,私营企业吸纳405.2万从业人员,其中上半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分别为36万人和47万人。上半年,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万人再就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发展为城乡居民就业提供了主要渠道,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和矛盾。

五是各地区发展基本呈上升趋势。从全省21个市情况看,至6月末,期末实有个体工商户户数除茂名、潮州市与去年末相比略有下降外,其余各市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资金数额除茂名、东莞、云浮市有下降外,其余均呈增长态势。私营企业除了潮州市的企业期末户数和韶关的期末注册资本略有下降外,其余各市均呈增长态势。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基本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六是港澳居民来粤申办个体工商户踊跃。CEpA协议实行以来,广东省从20xx年1月1日起,对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申办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从事商业零售予以登记注册,全省各级工商部门、个体劳动者协会也同时为港澳居民来粤申办个体工商户开展了绿色通道。截止6月末,全省共核准登记港澳居民申办个体户726户,资金总额达2468.11万元。其中香港居民申办的有649户,澳门居民申办的有77户,港澳人士来粤从事个体工商户零售业务,活跃了广东省商品零售市场,对粤港澳地区的经济交流起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我省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政策拉动。20xx年初,我省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这一《决定》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原则、措施和方法上都作了务实的基本部署。各市积极贯彻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措施,在全省吹响了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号角。

二是服务推动。近年来,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服务力度,积极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行扶持和引导。如广州市实行了并联审批制度;阳江市成立了市服务中心,市直24个职能部门在“中心”设置办事窗口,12个单位在“中心”设置特派员,实行一幢楼办事、一个窗受理、一个口收费、一条龙服务;不少市还成立领导挂点扶持制度,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带头,四套班子领导成员挂点扶持重点企业,等等。

三是市场牵动。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展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如组织各种“走出去,引进来”经济贸易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洽谈会、展销会等等,都有力地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二、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党的十六大虽然确立了个体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一样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也出台了《决定》及其12个配套文件,但制约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来自于社会和企业本身的也有不少问题。

(一)思想上的障碍。

目前,对个体私营经济仍然存在种种认识误区和社会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歧私”。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左”的思想影响,至今有不少人仍认为个体私营经济是“私”字当头,搞个人发家。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也仍对个体私营经济存在偏见,对民营企业冷眼相看,漠然置之,任其自生自灭,有的管理人员甚至在公众场所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使民营企业在社会地位上低人一等。目前,全省各地都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反映一些行政部门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尤其在有行政审批权的基层部门,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恐私”。有些领导干部凡事怕与“私”沾边,怕犯错误,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采取观望态度。还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避嫌,在政策方面偏向于外地企业主或外商。某市一位老板就征地问题反映情况时,该市一位副市长说,虽然是同样价格,如果把地卖给本地企业家,会带来种种猜忌、误解,卖给外地商家或外商则不会有任何猜忌和误解。这种“恐私”现象在全省各地普遍存在。

三是“慢私”。如个体私营企业在用地、用水、供电、收费、出入境、进出口、招标、科研项目申报、出口退税和技术评定以及拖欠款项、财产遭受侵害、房产或土地发生纠纷、挨骂、挨打、被盗、被敲诈、受恫吓和受勒索等等,有关部门既不迅速处理,处理的力度也不大,往往只作一些表面文章。

(二)体制上的羁绊。

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使得在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监督管理方面,谁都可以插手,而在服务方面,谁都可以不管,由此严紧衍生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一是政策待遇不平等,准入条件不公平。其一,前置审批过多。据了解,明确民营企业开业登记前,需要进行前置审查、审批或实行行政许可制度的现行法律有20多部,法规和规章有60多部,包括14个行业,140多个经营项目,涉及公安、环保、交通、卫生、文化、旅游、房管、劳动等38个政府机构。投资者办一个执照要跑多个部门,而每个部门又有多个审批环节,办完这些证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使投资者错过市场经营的机遇,增加了创业的成本。其二,准入限制过多。许多行业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有不同的限制性规定,有些行业国家并没有明确禁止私营企业进入,只讲有条件进入,但受到职能部门的严格限制。在不少领域,存在着同样是自然人出资的企业,只要戴上集体或股份合作制帽子,就能享受各种扶持和优惠政策的现象,如在用地、用电、用水、经营项目审批、劳动用工、信息等方面,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目前不仅不能与国有、集体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还不能与“三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二是“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近年来政府部门经过整顿,“三乱”现象有所遏制,经济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在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出于为部门利益创收,有的执法人员为了为个人捞好处,发生在经济领域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时有发生。其一,检查多,罚款重。有些部门往往因为与企业有矛盾,便隔三差五地去该企业检查,查完便随意查封或搬走商品和设备,既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也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某企业遭到检查,那是因为没有及时奉上“孝敬银子”所致。而且,在执法过程中,借执法为名,处罚就高不就低,该教育的罚款,该少罚的多罚。其二,多头收费。由于很多部门在职能上交叉,涉及到服务的方面,很少有人出面,涉及到管理时,只要有利可图,就会一下子冒出多个管理部门。民营企业在同一收费项目上,往往要向多方缴费。如中山市有些企业反映,该市交通管理部门要求企业驾驶0.6吨以上的货车司机必须到交通局重新领取上岗证才能上路运货,每人收费330元,同时对每辆货车还需要每季度进行一次二保,重新审批营运证,使企业的同一辆货车和司机分别要向交通和交警两个部门重复交费。其三,以证代管,以证收费。不少管理部门把管理物化为办证,又把办证简化为收费,只要办了证,缴了费,对企业便不闻不问。其四,隐秘性收费多。明支暗卡,迫使企业不得不屈从管理部门要求,接受管理部门指定的消费、服务或去指定的地方接受消费或服务。如消防由消防局指定由谁施工,并且指定商店购买,价钱要贵20-3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赞助,造成私企低调,不愿做品牌,做大做强受很大限制。

三是税制没有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和国民待遇原则。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现行的税收政策规定个体户没有一般纳税人的资格,不能领取增值税发票,增值税无法抵扣,即使帐册凭证健全,建立财务制度的中小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达不到100万元年产值,流通性企业达不到180万元年销售额,也不能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其二,国家实行内、外资企业两套不同的所得税制度,外资企业在所得税方面有“免二减三”的待遇,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对“三资”企业不征收,但对个体私营企业却收取。其三,税收增涨太

温州市投资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路_[实习报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如何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近几年来,温州市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建设实施市场化的基本格局,全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但现行的投资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加快发展,有效推进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
一、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情况
(一)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加大
近几年,温州市坚持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在较高的平台上继续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重点突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一大批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硬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温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狠抓落实,提高效益,重点建设成效显著
温州市全力推进以交通、通讯、水利和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统筹规划,加强调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温州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温州和实施“一港三城”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百项千亿”工程计划实施。在做好规划的同时,温州市加强了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做好政府项目的资金平衡和落实工作。在引导民间投资方面,温州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率先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培育民间投资主体,鼓励制度创新,实行投资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民间投资。目前,温州民间投资已涉及道路、环保、码头、水利、通讯、文化、教育、医院、体育、旅游、城市基础设施、托幼养老等多个领域。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一)规划滞后,基础设施瓶颈效应凸现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工作中虽然对规划工作都十分重视,但在实践中,规划的滞后性造成经济建设迟缓性现象还是存在的。主要是在制订规划时前瞻性不够,往往重近期,轻远期,对重大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研究不够,对综合性、网络化项目认识不足。其次规划衔接不够,各职能部门按各自专业要求制订专业规划时,部门间衔接不够,缺乏综合平衡,影响了规划的协调性。对规划认识不足,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在具体工作中重项目、轻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一些规划本身的科学性不强,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研究不深,规划制订好后,经不起时间考验,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再者,市民参与度不够,规划都是部门制订,往往都是关门搞规划,未及时向社会公布征询意见,缺少群众意见的参与。
温州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征地难、拆迁难已成为温州市经济建设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并已严重制约和影响工程建设。又如今年凸现的电力紧张问题,集中反映了电力规划不符实际,发展滞后,影响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
(二)形式单一,投资资金融通渠道不畅
温州市投资领域存在筹资渠道不畅、方式单一,来源不多、引导不够等问题。融资难仍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据调查,30%的民营企业认为资金偏紧或紧张。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同时存在,不能满足抵押要求和第三方担保要求也是民营企业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原因。而游离于现有金融系统之外的自发性民间信用估计达到300-350亿元,约占银行贷款的4成。
在利用外资方面,温州市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外商到温州来投资存在着不知道找谁,找谁都说了不算的问题。高昂的地价又使温州成为一个投资的价格高地,制约着大型跨国公司大项目在温州落户。利用外资的层次也不高,大多是投向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加工工业和业,投向基础设施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不多。
(三)权责不明,投资体制改革不够深入
一是国有资本投资权责不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政府投资公司作为不独立的投资主体,存在主体不明,利益不清,政企难分,收益和风险不对称等情况,对投资项目的效益好坏,建设经营,债务偿还等不负有完全责任。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缺乏约束机制。因而投资积极性很高,一有机会就竭力争取上项目。
二是指挥部的模式存在建管不分,规模扩大的问题。一个工程建一个班子,抽一批人马,买一批设备,搞一个办公楼。工程一完,又各奔东西,无人负责。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管理成本较高,投资浪费较重。指挥部又派生出一些房开公司、服务公司、项目公司等,只好扩大建设规模,收取管理费养人。
(四)管理粗放,有效监督机制尚待完善
温州市投资项目管理中特别是一些政府投资项目比较普遍地存在“三超”(超规模、超投资、超标准)问题,存在一些重复建设,造成投资浪费,影响了资金的总体安排。投资项目在管理上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并联审批推行没有深入,项目建设周期过长,也影响了投资环境。工程建设中督查力度不够,一些项目在竣工验收上不规范。建设市场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工程招投标中存在转包及违法分包的现象,亟待采取措施予以整治。
三、创新思路,加大力度,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今后几年,是温州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百项千亿”工程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
要紧紧围绕推进“一港三城”发展战略,以“大规划”带动“大建设”。今后几年的具体任务就是加快实施“百项千亿”工程计划,以计划的实施实现温州市投资总量提升和投资结构的优化。据初步估算,“百项千亿”工程中计划由地方财政性资金投入25%,向国家、部、省及相关投资公司争取35%,其余40%需面向社会,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此外,未列入“百项千亿”工程的项目5年内也需1000多亿的民间资金投入。
(二)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招商引资
进一步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一是要着眼全局、适度超前、重兵布阵、加强前期,要改变少数人搞前期工作的局面,多投入精干力量,各部门都要大部分人投入做前期工作。二是要建立前期工作机制和责任制。三是要根据发展和“一港三城”战略需要,选中一批重大前期项目,做深入的前期工作。四是注意前期工作方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要与发展思路和规划相衔接,重调研和综合平衡,借用社会中介机构的技术力量,把工作做深做透。充实重大建设项目库,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为招商引资打基础。
(三)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
要为民间投资营造一个平等、公平的投资环境,扩大企业作为独立的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权;试行经营性项目业主招标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温州市招商引资项目计划”,采用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做法,推出几个项目试点,面向全社会进行项目业主公开招投标,吸引民间投资。建立投资载体,引导项目和资金的结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程序,提高效率,尽快建立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权益归属原则,健全工作机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议由市府牵头,建立计委、财政、国资、交通、市政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温州优质国有资产存量盘活,滚动发展。
(四)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的全过程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建立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尽快出台《温州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健全政府的投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形成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效率,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要改革现有的指挥部的建设管理机制,除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单独指挥部外,其他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要实行“代建制”,集中管理,用“交钥匙”方式移交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和管理,通过专业化管理提高政府拨款投资的效益。对现有的指挥部,要进行整合,剥离所办的企业,实现政府投资职能、投资管理职能、工程管理职能的分离。政府产业开发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可由直接投资改为股权投资,即由政府向授权投资机构注入资本金,由授权投资机构对项目进行控股或参股,政府不直接参与项目的具体建设和经营活动,通过股权流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动态调整。
统筹预算内、外的政府专项资金,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使政府投资在引导社会各类资金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增加政府投入力度,保证稳定的财政资金来源。采取贴息、补助等投入方式,吸引和拼盘各地配套资金特别是非财政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要落实《温州市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加强政府项目管理监督,提高投资效益。强化工程概预决算管理,优化项目方案,合理节约资金。
(五)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投资环境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不仅要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花大力气改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而且要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土地、户籍、就业、税收等法律法规体系;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调研_[实习报告]




按照教学工作安排,我于5月中旬对我县部分重点个体私营企业就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一是政策环境放宽。自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从各个方面调动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二是部门为企业办事的效率提高。通过落实各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县直职能部门增强了服务意识,特别是县政协、县纪委、县中小企业局对县直部门调查评议后,21个职能部门制定了“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两个立县”的承诺及工作措施,从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服务时限,服务措施,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承诺,从而大大提高了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普遍反映以前跑多次办不了的事情(如工商手续等),现在只要跑一次,很快就能办下来。三是服务体系建设更完善,服务措施更具体、更到位。县里为私营企业担保商会注入200万元周转金,使担保商会为12家私营企业担保贷款440万元,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在资金市场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另外“三个一”挂包责任制的落实,调动了各级、各部门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挂包,企业在项目立项,争取资金等热点、难点问题上,县大班子及挂包部门为企业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四是“三乱”现象减少,企业普遍认为自去年以来,各种收费明显减少,特别是摊派的定报纸费减少50%以上,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了。五是企业主管部门力量加强。各镇经委都成立了招商办,充实了各镇经贸委人员,这样就有更多的力量和精力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

2、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环境的改善,必然带来企业的大发展,调查发现自20xx年至今,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调查的20家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30%以上。二是新上项目数量多,额大,发展快。20xx年全县民营企业新开工项目138个,完成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过千万元的75个,过亿元项目的21个,均比历年有大幅度增长。三是市场销售形式看好。从调查的20家企业看,产品产销量均在90%以上,6家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设备利用率95%以上的16家,80—95%的4家。可以看出,企业的产销形式不错。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从客观方面讲:一是目前的土地政策,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土地手续办不下来,不得不放弃;二是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贷款难、担保难始终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头痛的事情。三是人才少,职工素质低也是影响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企业规模上去了,但面临着一方面人才引不进来,专业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甚至大学毕业生不愿来;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留不住(易被其他企业挖走)的局面仍然存在,致使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工作质量差,竞争力低。四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势力小,有些该办的事情无力办到,如某化工设备厂需办生产许可证,但各种费用得上百万,企业无力支付严重影响产品销售。

从人为方面讲,一是“三乱‘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是河道工程管理费、残疾人保障基金、税收代办费、企业年检费用、质检技术服务费及补农基金等。以上这些费用企业不知道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收费的标准是多少。很多收费项目有是只收费不服务,有的是收费多少由收费人员口头决定,可高可低没有标准,还有的收费如补农基金,财政部门拿着文件到企业收取,而地税局不予列支,使企业无法下帐。化工企业的年检,工商部门让企业必须拿出具有市安全评议中心的安全评议报告,可拿到安全评议报告首先要制订可行性报告;其次按可行性报告搞设计,然后才能拿到安全评议报告,这些都要企业出钱,安全部门制订和设计,一个利润100多万元的企业,仅此一项就要拿出10多万元,否则不予年检。二是个别部门执法素质低,到企业不是本着为企业服务的态度,而是找毛病罚款,罚款后不管问题解决与否一罚了之。三是电价偏高,企业反映淄博高技术开发区企业用电0.42元/千瓦时,而我县企业用电为0.54元/千万时,使我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用电大户,成本大幅度提高,很难于其他地区企业进行竞争。

三、几点建议

1、利用盘活闲置资产或租赁经营解决企业用地问题。在目前形式下,想靠征用土地上项目,上规模难度非常大,而通过盘活闲置的土地、厂房或租赁土地(除耕地)则是解决用地问题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要减少办公场所,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快发展壮大信用担保商会,建议县里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注入信用担保基金,扩大贷款规模,逐步解决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3、建议县里出台政策规定,凡到企业收费部门,必须经过县政府批准,并出具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让企业明白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该收多少。

4、建设督促电力部门按全市统一价格收取电费,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调研报告_[实习报告]




一、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林场是***县仅有的一处国有林场,始建于1959年,位于鲁西南黄泛平原,是风沙危害严重地区,自然灾害较频繁。林场总面积214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46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5000立方米,属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主要是由白榆、刺槐、毛白杨、黑杨等一大批优良树种汇集形成的特种用途林,林场的存在与发展对保证树种遗传改良的可持续性,维护树种和遗传的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树种开发,提高绿化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截止到20xx年底,林场在职职工32人,离退休职工16人,总人口17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后勤人员4人,林业生产职工24人;有技术职称的职工7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5人,初小学历的27人。在职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林场目前有房屋总面积2000平方米,电力设施落后,全场没有柏油路面,农机具严重老化,个别设备已经瘫痪,缺少通讯工具。84年以来,因地方财政紧缺,林场改为事业单位,实行,自收自支。近几年来,随着公益型特种用途林建设的步伐加快,目前公益林已占全场林地总面积的80%,场内原从事其它经营的土地逐年减少,很难开展多种经营,没有稳定收入,加之实行分类经营后应给予的政策性补贴没有到位,更增加了林场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难度。目前,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6万元,实发13万元。林场固定资产现值160万元,债务余额50万元。在林场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各级干部职工同心协力,连续两期完成了部、省下达的良种基地建设任务,取得了13项科研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1998年被划定为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
二、制约国有林场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林场位于***县西南部,靠近边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又属于黄泛区,立地条件差,林地盐碱低洼,生产力低下,发展门路窄,难以找到合适的经营项目,不能形成规模项目,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由于经济困难,房屋年久失修,无力建造新房,电力设施不能配套,没有林场公路,交通极不便利,下雨天无法进行生产,通讯工具、农机具得不到配备更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林场的发展,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2、机制僵化。分配制度不完善,不同岗位间、同岗位间,工作的质和量与职工的收益挂钩不直接,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没有形成较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没能充分发挥职工的劳动潜能,过多地强化了壮大国有经济成分,忽视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国有资产闲置,造成浪费。
3、国有林场的包袱重。林场总面积有214公顷,可用林地有160余公顷,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占130余公顷,多数是汇集的良种基因,基本没有可采伐利用的林地资源,剩余的30余公顷土地,虽然林场配备了有能力、有管理经验的领导集体,但因剩余土地太少,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多种经营项目,只能进行小面积单一的育苗,来维持林场的生产经营。
加之多年来林场一直负债经营,离退休人员多,成为了林场的一项沉重负担。
4、林业政策发展滞后。***县***林场属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政策没有落实,相应的专项资金和差补费没有到位,县财政困难,97年以来,也没有资金或具体措施进行脱贫扶持,而且林场在生产经营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还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特用型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和管护,直接影响到对发展其它多种经营的投入,使林场陷入恶性循环中,无法进行有规模、有秩序的生产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林场的发展。
三、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主要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林场发展。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加强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林场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林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经常聘用专家来单位讲课,选派优秀人员到外地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水平。积极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联姻,引进智力和技术,依靠科技,增加效益。进一步完善以岗位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不同岗位的目标管理体系和监督考核办法,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2、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国有林场的投入。投入不足是制约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重点建设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大力改善营林生产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使国有林场路、水、电、通讯等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同时,加大扶持国有林场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项目力度,以此带动林场每家每户的大发展,努力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3、优化国有林场外部环境。一要切实维护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犯国有林场合法权益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绝不能让侵犯国有林场合法权益者逍遥法外。二要改善国有林场周边环境。要以政令形式发布通告,严禁周边乡(镇)、村及有关部门巧立名目向国有林场乱摊派、乱集资或卡、拿、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国有林场发展的周边环境。三要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国有林场在没有实现脱贫解困之前,建议政府应对其实行免税政策。
4、加快国有林场分类经营和管理。***林场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事业管理。要尽快落实林场分类经营政策,及时落实相应的专项资金和差补费。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积极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强特用型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和管护,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列入公共财政预算。
5、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国有林场不可能实现加快发展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国有林场领导班子建设,把一批市场经济意识强、具有开拓精神,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干部和骨干选拔充实到国有林场的班子中去。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振奋精神,爱场如家,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顽强拼搏,加快发展。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_[实习报告]》由范文资讯网f132.com编辑整理精选推荐,并且我们还准备了大量的优质实习报告范文专题供您参考和写作帮助,请访问深化改革经济发展心得体会的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